( 肺癌 ) 衝破肺癌陣

 

衝破肺癌

作者: 

 周倩明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作者簡介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與應用統計學文憑

香港大學醫學博士

 

 

周倩明醫生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從事臨床腫瘤科工作廿多年,除了考獲多個執業資格和文憑,她亦專注醫學研究,其中以「香港甲狀腺癌」為題的論文更獲得「香港大學醫學博士」榮譽。

她在風險管理警覺性高,逾十多年前已著手設計臨床資料表、病人資訊短片、治療小貼士及同意書,首創化療處方及輸注表,並引進同儕檢查制度,減少化療的不必要文書錯誤。為此,伊利沙伯醫院於2006年頒發「傑出員工獎」予周倩明醫生。

在公眾教育方面,她除了主講多次演講外,還參與多本中文圖書的編寫,包括《癌症攻略》和《甲狀腺癌小百科》等,她亦透過接受傳媒訪問,加强醫療資訊流通。

 

內容簡介

任何人都不希望跟癌症結交,若一生能遠離這惡病就最理想。可惜,根據香港的數據顯示,香港人一生中患有癌病的機會為每四至五人就有一人,所以大家應對此病加深了解,好使能有應變的能力。

舊有的觀念是患了癌症如同被判死刑,而且,不論貧富,同樣面對癌症奪命的威脅,特別是長年高踞癌症殺手第一位的肺癌。

肺癌能奪命是不爭的事實,但醫療科技發展迅速,有效的醫治方法令肺癌的治癒機會及存活時間增加也是有目共睹的事情。普查及有效的治療正逐漸被廣泛應用,在這本書內將一一詳細描述。此外,大家想知道的肺癌特性和演變,包括癌症類別、檢查方法、治療方法及存活率等資料,本書也一一涵蓋,還有的是特別加入了紓緩治療與善終服務的章節。

翻閱本書,除希望讀者對肺癌有更入深的了解,也希望藉此加強病人接受紓緩治療的信心,帶著正面的態度來對付惡疾。

 

只靠心靈治療 台大教授拖延變癌末

 

 體驗印度靈修精髓,是許多人喜愛的修行。(本報資料照片)

 體驗印度靈修精髓,是許多人喜愛的修行。(本報資料照片)

 

     一名台大法學院教授罹患乳癌第3期,醫師建議她趕緊接受手術與化療,她卻當下拒絕,並毅然決然南下屏東種田,誓言要以心靈淨化代替治療。孰料2個月後重返醫院,乳癌惡化為末期,半年後便逝世。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基銘說,據門診臨床經驗,越是高知識分子,越容易接受透過心靈進化治療疾病的概念,而忽略正規治療的必要性。

     賴基銘說,他不反對宗教靈修、芳香療法或音樂療法等輔助治療,但這些都無法做為癌症”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border-bottom-color: rgb(0, 85, 128); border-bottom-width: 2px; border-bottom-style: dashed; padding-bottom: 1px; color: rgb(0, 85, 128);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ursor: pointer;”>癌症主要治療方法;許多宗教會對外宣稱「因信仰讓疾病痊癒」,事實常是病患已接受過主要治療,在恢復期因宗教的力量,加速恢復。

     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士芃表示,宗教在疾病治療過程扮演重要角色,往往能給予病患正面的力量。 但曾遇40多歲女病患因血癌經骨髓移植10年痊癒,又發現罹患子宮頸癌第2期,無法開刀,病人參加靈修團體,住到偏遠山上,盼透過靈修治癒癌症,但回診時腫瘤指數仍持續飆升,若病人透過正規治療,應可活過5年。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強調,追求宗教信仰,除靈性啟發,對身體也有附帶的靈療幫助,正向的心理能促進生理疾病恢復,但非僅透過宗教單一面向的治療就能讓疾病痊癒。

編者的話(36), 香港癌症日

 8-12-2013由香港防癌會發起的首個香港防癌日,於2013128在九龍公園舉行, 活動十分須利,完滿結束。

 

我們組成十一人的攝影義工隊,記錄了活動當中的珍貴時刻。

 

希望,

更多的公衆教育,更多的資源投入與癌症相關的工作上,使絡繹不絶的同路人能走一條較易行的道路。

 

編輯 ( 10-12-2013 )

 

更多的活動花絮,可到香港防癌會的 facebook專頁觀賞

https://www.facebook.com/TheHKACS?fref=ts

 

相關新聞報導

政務司司長出席香港防癌會「香港癌症日」啟動禮致辭全文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312/08/P201312060500.htm

 

雙達明談「癌經」
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224575

 

六大癌症倡普查預防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1209/-2-3135961/1.html

 

首屆「香港癌症日」活動舉行

http://www.singpao.com/xw/gat/201312/t20131209_477060.html

 

張學友怕死自爆癌症家族病史 坦言「已割掉好幾個瘤」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209/305187.htm

 

張達明分享抗癌經驗

http://news.qoos.com/%E5%BC%B5%E9%81%94%E6%98%8E%E5%88%86%E4%BA%AB%E6%8A%97%E7%99%8C%E7%B6%93%E9%A9%97-1586982.html


張達明與張達明談抗癌 曾感「命不久矣」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31208/51975799

 

 

 

 

 

別亂吃!老翁吞「維生素B17」抗癌 氰化物中毒險喪命

 

▲台南83歲老翁吃網購保健品「維生素B17」抗癌,導致氰化物中毒險喪命。

東森新聞記者黃琮群/台南報導

不少人會吃保健食品來養生,台南一名罹患癌症老翁,服用家人上網購買、號稱可抗癌品的「維生素B17」,2個月後竟導致氰化物中毒昏迷,緊急施打解毒劑才救回一命。專家表示,這種B17不是真的維生素,而是含苦杏仁苷的化學物質,雖然可以治療部份疾病,但用藥不小心就會中毒。

保健食品種類繁多,但小心不要隨便服用。台南一名83歲老翁送到成大醫院時意識不清、心跳緩慢、瞳孔放大,原本以為是中風,後來發現血液中驗出濃度很高的氰化物,才發現是氰化物中毒,原來老翁吃了2個月號稱可抗癌的保健食品「維生素B17」。

其實維生素B17不是真的維生素,而是由植物裏提煉出的「苦杏仁苷」,這種成份可以治療高血脂咳嗽、發炎、鎮痛,有人認為可以抑制腫瘤細胞,但最新研究顯示,它不僅沒有抗癌成份,產生的氰化物還會傷害人體。

北榮毒物科醫師吳明玲今天接受媒體聯訪時說,「輕微的話包括頭痛頭暈、心悸、噁心嘔土,嚴重的話就會全身無力,意識昏迷。苦杏仁的話,如果成人吃40顆到60顆以上可能會中毒,小朋友的話,吃10粒以上可能會中毒。」

苦杏仁裏的氰化物,還被大陸連續劇《後宮甄嬛傳》拿來運用,劇中「安嬪」自殺就是大量吞下這種苦杏仁,結果被裏面的氰化物毒死。由於食品藥物管理署從沒核准苦杏仁苷做為食品,在網路上販賣已經違法,喜愛吃保健食品的民眾要特別注意。

原文網址: 別亂吃!老翁吞「維生素B17」抗癌 氰化物中毒險喪命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26/300804.htm#ixzz2lleGudih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相關新聞 :
服B17治癌 8旬翁氰化物中毒險死 

罹癌網購維生素B17 竟然氰化物中毒

服用B17抗癌竟氰化物中毒 醫師籲民眾小心

網路追追追

 http://rumor.nownews.com/

關於網路追追追

 

大家好,歡迎來到網路追追追!第一次來的你可能很納悶「網路追追追」是幹嘛的?
簡單說,我們追查各式各樣的網路謠言,目前是全台灣(應該也是全華人圈)最完整的網路謠言調查網站,讀者們來自台灣、港澳、美加、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方。以下這些網路盛傳的經典 轉寄信、文章、新奇圖片和影音,你有看過嗎?
例如:

(1) 強暴犯的目標 (2) 吃九層塔會致癌
(3) 肯得基的雞不是雞 (4) 請幫成爸爸找小女兒
(5) 出國旅遊小心被偷腎 (6) 統一御便當含有高量防腐劑
(7) 盆景貓(瓶中貓) (8) 廣東嬰屍罐頭
(9) 剩青菜不可加熱吃  

追追追小組的任務,就是替大家查證這些廣為流傳的轉寄信、文章、圖片和影音的來源、真實性、可信度,提供網友們判斷依據。從 2000年創立至今,謠言資料庫紀錄了十年來台灣網路上的各式經典傳言;許多流傳了七、八年還不滅的謠言,在報告資料庫也都能找到結案報告。

報告中偶爾會出現「淡水河」「醉月湖」「竹子湖」「大肚溪」「蘭陽溪」「大甲溪」這些詞,他們不是真的溪流湖泊,而是追追追小組成員們效法知名愛國情報員「長江一號」風骨而取的代號啦!我們不定時會上FB、G+、Plurk和大家哈啦,歡迎大家隨時來聊聊天!(可以猜猜當天是哪個偵探在值班喔~)

此外,有些資深讀者想問:你們以前不是東森的嗎?
是的, 2000 年東森新聞網站 ETtoday.com決定在東森 S 台開一個專門闢謠的節目「 ETtoday 追追追」,是為追追追起源;之後電視節目結束, 2002 年由淡水河接手規劃經營,奠定了「網路追追追」之發展基礎與風格走向;直到 2008 年東森集團將ETtoday 轉賣給中華聯合集團,我們才從「東森的追追追」變成「 NOWnews 的追追追」。如果大家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可以看淡水河的偵探筆記《追追追考古》: 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68&tid=96839

最後, 如果你也遇到可疑的網路傳言,歡迎前來報案;你也可以提供破案線索,並一起監督調查報告的正確性,讓我們一起終止這些來路不明、(通常是)唬爛的網路文章吧!
更多 Q&A 請見: http://blog.nownews.com/blog.php?bid=68&tyid=I

原文網址: 關於我們 | 網路追追追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rumor.nownews.com/about_us.htm#ixzz2lkrNTSfv

網路追追追/真假? 美國承認化療會導致癌細胞轉移?

  • ▲研究發現,TGF-β可能是抑制癌細胞轉移的關鍵?(圖/翻攝自網路)

    ▲研究發現,TGF-β可能是抑制癌細胞轉移的關鍵?(圖/翻攝自網路)

 

看原信:美國終於承認手術或化療後癌細胞反而加速擴散

調查結果:

化療與手術的確有可能使癌細胞擴散,但科學家實驗後發現「TGF-beta」可能是抑制癌細胞轉移的關鍵,但目前這項研究結果仍是假說,還需要更多的臨床來證明,不過「深圳特區報」卻下標「美國終於承認手術、放化療後癌細胞反而加速擴散」,焦點與實際報告不同,讓人有標題殺人的感覺。

調查報告:

這陣子,追追追小組報案信箱裡詢問度最高的謠言,就是這篇「美國終於承認手術、放化療後癌細胞反而加速擴散」,由於人人聞「癌」色變,對於這篇文章的真實性也就特別重視,因此大甲溪決定立案調查,看看美國是不是真的承認手術及化療會導致癌細胞加速擴散?

按照往例,先簡單介紹原信。原信是「深圳特區報」2007年的報導,內容是說科學家發現,有些癌症患者在接受完手術或化療之後,癌細胞反而會加速擴散,研究後發現,原來是因為人體中含有一種名叫「TGF-beta」的物質,這種物質在經過化療或手術後會大幅增加,導致癌細胞加速擴散,因此如何控制「TGF-beta」的數量,才是治療癌症的關鍵。

原信流傳的版本不只一種,不過內容都差不多,主要都是圍繞於「深圳特區報」的報導,以及文內提到「路透社」報導美國科學家針對「TGF-beta」所做的實驗,因此首要任務就是查證,究竟有沒有這項實驗?

答案是有的,這項研究的論文是在2007年4月5日發表的,目前刊登於美國國立圖書館的網站上。大甲溪也仔細研究了這項論文,看看是不是真如「深圳特區報」的報導一樣,手術或化療會導致癌症細胞加速擴散。

參考連結:Inhibition of TGF-β with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prevents radiation-induced acceleration of metastatic cancer progression

說到這邊,大甲溪真的得抱怨一下,因為這篇研究論文除了是英文外,還有一堆專有名詞,真的是看得「霧煞煞」, 幸好網友「正方」在這時有如及時雨一般,捎來這份研究報告的中文版,才讓大甲溪知道這篇論文究竟在說啥。

參考連結:臨床研究期刊>以中和抗體抑制腫瘤成長因子β 可避免因放射治療引起的腫瘤加速轉移

論文中主要是在探討「TGF-beta」。「TGF-beta」有兩種身分,既是腫瘤成長因子,又是腫瘤抑制基因,而它的雙重身分也是這次研究關鍵,因為「TGF-beta」可以促使腫瘤成長擴散,但當它無法將訊號傳送出去時,腫瘤也就無法成長或擴散。

實驗中也證實,手術或化療的確會使「TGF-beta」含量增加,當含量高過一定值時,就會產生訊號使癌細胞轉移,不過如果含量太低,就會無法產生訊號讓癌細胞轉移。

 

研究人員也在實驗中,對實驗老鼠施打一種名為「2G7」的物質,發現這種物質可以有效壓制「TGF-beta」的生長;此外,研究中也發現,利用可溶性「TβRII:Fc」融合蛋白、或用反義「TGF-β1」(antisense TGF-β1)穩定性轉染來加以阻斷「TGF-beta」,也都抑制了腫瘤細胞的能動性、存活率、滲入以及肺部癌症轉移。

但在報告裡也指出,研究結果還無法完整解釋癌症潛伏及轉移的原因,不過至少可以確定,「TGF-beta」與癌症轉移或癌細胞增加是有直接關聯的。

接續上面的說法,研究人員在報告的最後也說到,有兩個論點是否成立,未來在臨床治療上將可被證實。

1.「TGF-beta」所增加的濃度需要事前探討及監控,因為這可能是個指標,讓醫生知道癌細胞是否會快速增長。

2.「TGF-beta」濃度已明顯增加的病人,可能會因為施打其抑制劑而抵銷與療程相關的毒性效應。

看完上面的解釋後,相信大家一定也跟大甲溪一樣頭昏眼花想瞇一下,因此來點輕鬆的,看看「路透社」是怎麼報導。

參考連結:REUTERS>Mice study gives clue to how breast cancer spreads

報導中,英國癌症研究中心之倫敦機構的腫瘤細胞生物學實驗室負責人埃里克‧薩海(Erik Sahai)指出,經過研究後,癌症的手術及化療的確會使「TGF-beta」增加,並導致腫瘤擴散。

「但TGF-beta一次只能做一件事,當它訊號開啟時,癌細胞就會透過血液轉移,訊號關閉時,癌細胞就會停留,並在新地點開始增長,因此有許多製藥公司也正在研究新藥來抑制TGF-beta,不過腫瘤擴散的原因有十分多,目前研究出的可能性只有一小部分,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努力。」埃里克‧薩海說。

研究完TGF-beta的論文以及路透社的報導後,大甲溪認為,這兩篇文章主要的論點是說,研究人員發現TGF-beta物質可能會導致癌細胞的擴散,雖然研究結果還需更多的臨床試驗才能證實,但未來在癌症的治療,化療搭配抑制「TGF-beta」增生的治療法或許是可行的。

不過「深圳特區報」卻直接下標「美國終於承認手術、化療會導致癌細胞的擴散」,這標題與研究的論點不太相同,不免讓人有標題殺人的感覺。

在這也要跟網友說明,這篇報告主要是著重於「TGF-beta」研究報告,並沒有提到目前癌症的臨床治療,未來大甲溪也會專業醫生請教,因此這則報告也就暫且當作上集,下集後續將會刊出。

http://www.nownews.com/n/2013/11/12/1017874/2

——————————————————————————————

香薰 催眠 紓緩末期病人痛症

  

香薰 催眠 紓緩末期病人痛症


 

 
■賴芷君(左)指,陳女士接受香薰按摩後,能離開氧氣機輕鬆散步半小時。

當藥物治療出現限制,以另類療法作輔助,或能緩解病人症狀。葛量洪醫院今年3月開始,引入香薰及催眠治療,為末期病人提供額外支援。現時約有八名病人接受治療。該院紓緩醫學部顧問護師賴芷君表示,香薰治療並非美容放鬆專用,在醫學上可作為輔助治療,根據以往經驗,對改善痛症如肌肉痛、拉扯痛,以及便秘等均有明顯效用。

 

癌症病人安詳離世

她指出,香薰治療主要以精油配合按摩手法進行,不同病人及症狀,會選用不同精油及按摩部位,例如痛症會用杜松,便秘可用橙加馬荷蘭,神經緊張則可使用薰衣草精油。一般每次治療約為15至30分鐘,但皮膚敏感、剛完成手術等病人不能進行。
64歲的陳女士,去年9月出現氣喘,證實為肺纖維化,由於此病不能逆轉,肺功能只會一直轉差,更曾肺穿孔入院治療,需長期接受氧氣治療。她指,患病後精神異常緊張,一緊張氣則更喘。有藥物敏感的她,正在葛量洪醫院留醫,醫生曾處方鎮靜劑,但出現副作用,兩周前首次接受香薰按摩成效顯著,「之前除低氧氣行花園,半個鐘行得一圈,氣喘得好勁,但按摩完後半個鐘可行三圈」。至於催眠治療,則透過言語,進入潛意識層面,中斷腦部接收痛楚訊息,令其短時間止痛。曾有一名婦科癌症病人,因不能使用高劑量止痛藥,需要輔助治療。她以催眠治療言語引導病人,意識上緩解痛,並解開了多年心結,終安詳離世。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125/18523243

哈佛報告:吃堅果降患癌及心臟病機率

美國哈佛大學持續30年的研究發現,每天進食堅果將降低患上癌症或心臟病的機率,同時降低死亡風險。此外,進食堅果另一好處是令人身材苗條。
長期以來,堅果一直被認為有利心臟健康。哈佛這個研究是迄今對進食堅果與長壽關係的最大規模研究。研究人員追蹤了11.9萬名男性和女性的情況後發現,每天進食堅果的人,在研究期間死亡的可能性比從不進食堅果的人低20%。研究還發現,即使不定時進食堅果,也可以降低死亡的風險。
研究發現,每周進食堅果7次或以上的人,與從不進食堅果的人相比,他們死於心臟病風險要低29%,死於癌症的風險低11%。
同時令身材較苗條
領導這個研究的哈佛波士頓附屬醫院Brigham and Women’s醫院華裔醫生鮑英(Ying Bao,譯音)說,人們一般認為,吃堅果會令人長胖,而他們的研究卻顯示相反的結果。
研究人員不清楚堅果可以增進健康的原因。那可能與堅果的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和其他營養成分降低膽固醇和減少發炎及其他問題有關。
之前已有多個研究顯示,進食堅果可降低患心臟病、糖尿病、直腸癌及其他疾病的風險。
哈佛的最新研究結合了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對7.64萬位女護士及4.24萬位男性醫療專業人士的研究。參加研究的人每隔2至4年要填寫有關進食的食物和生活習慣的問卷調查,其中包括他們進食一份(1安士)堅果的時間頻率。
研究發現,經常進食堅果的人身體較健康,體重較輕、鍛煉較多,而吸煙的可能性則較小。在考慮這些及其他因素後,研究人員仍看到堅果顯而易見的好處。
與從不進食堅果的人相比,一周進食一安士堅果少於一次的人,死亡的風險降低7%,一周一次的低11%,一周2至4次的低13%,一周7次或以上的低20%。
鮑英博士說,他們的研究做了很多非常尖端的分析。她表示:「我非常有信心,這些觀察反映出(堅果的)真正好處。」

http://news.singtao.ca/vancouver/2013-11-21/headline1385033054d4802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