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醫保涵蓋有限 肝癌基金籌款

新成立的香港肝癌基金會,計劃展開籌款活動,資助有需要的肝癌病人。
陳亮華攝

【本報訊】隨着近年肝癌診斷技術及療法改善,可及早發現和更準確判斷病情,有醫生稱過去20年,患者可接受治癒性治療的比率雖然增加,但診療費用高昂,加上缺乏政府資助,減低病人的治癒機會。
港大外科學系肝膽胰外科主任潘冬平表示,瑪麗醫院過去20年共有逾5,200宗原發性肝癌個案,患者可接受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等治癒性治療的比率,由1991至2000年的25.6%,增至2001至2010年的42.4%,患者5年存活率由17%升至28.5%。
不過,潘稱肝癌診斷及治療費用高昂,部份項目需病人自費,例如標靶藥物每月費用高逾三萬元;可更準確判斷癌症分期及擴散情況的正電子掃描每次檢查需逾萬元,臨床發現半數患者無法負擔診療費用。

 

醫療費逾百萬元

香港肝癌基金會於今年7至8月訪問300名18歲以上的瑪麗醫院肝癌病人,發現只有31%曾接受正電子掃描,32%患者確診至今已花5萬元或以上;24%患者雖有購買醫療保險,但52%稱醫保只涵蓋一半或更少的醫療費用。基金會計劃展開籌款活動,並冀政府可資助肝癌藥物。
71歲的劉先生為退休公務員,2001年發現肝臟有6.7厘米腫瘤需接受切除手術,至2007年發現癌症復發並轉移至胸壁,接受治療後病情穩定,其後又再復發,他稱治療費至今已達50多萬元,負擔沉重。另一名肝癌患者張先生,去年確診晚期肝癌,曾接受三種不同療法,醫療費至今已逾100萬元。
此外,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梁惠棠醫生表示,對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仍可選擇較新的選擇性體內放射療法,他稱九成病人接受治療後腫瘤縮小,本港至今有近千名病人接受此治療。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amp;art_id=15585159

(肝癌) 死後捐肝 20年增 40倍 醫生目標:不讓病人等候時死亡

近80名獲表揚的捐肝勇士,昨與醫護人員出席香港肝臟移植20周年活動,鼓勵港人死後捐贈器官。 黃賢創攝

【本報訊】屍肝難求,本港逾半換肝手術為活體移植,垂危病人往往要靠親人冒險捐肝,才能延續生命。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系主任盧寵茂表示,今年至今僅23宗屍肝移植手術,遠低於去年全年43宗,衷心呼籲市民支持死後捐贈器官,遺愛人間。 記者:梁麗兒

本港肝臟移植服務踏入20周年,累積共910人接受換肝手術,當中369宗屬屍肝,其餘為活肝移植。盧寵茂昨日出席「香港肝臟移植20周年暨捐肝勇士頒獎禮」時表示,港人已廣泛接受死後捐贈器官文化,以捐肝為例,由20年前每年1至2宗,增至去年43宗,增幅逾40倍,「但每年仍有幾十人等唔到屍肝死亡,仍然要推廣,若屍肝多咗就可以做少啲活肝,目標係唔會有病人因無肝,在等候期間死亡」。
現有逾百名肝病患者等候換肝,部份肝衰竭病人正留醫。盧透露,今年累積56宗肝移植手術,屍肝佔23宗,比去年全年43宗「差咗」。去年底發生關員捐肝救同袍一事,雖一度引起公眾關注屍肝不足的問題,兩個月內捐肝個案也有增加,惟上升趨勢無維持,當局要繼續加強宣傳。他又批評,瑪麗醫院做換肝的手術室、深切治療部及病房等設備,過往20年無改善,促請政府加快落實重建該院。

 

換肝關員雙腳唔夠力

因執勤撞爆肝,獲許細文捐肝保命的關員袁偉祥指,術後肝臟已康復,惟雙腳仍「唔夠力」,要靠柺杖輔助走路,現要定期返院接受物理治療,有望稍後重返工作崗位。他在頒獎禮上分享換肝經歷,並感激許細文無私偉大,「我覺得自己非常好彩,好難得獲捐肝,多謝有咁嘅機會令我重生」。
前年曾因急性肝衰竭徘徊死亡邊緣的社工梁慶材,最終獲長子阿熙捐肝保命,梁昨與太太一同出席頒獎禮,見證兒子獲捐肝勇士獎項,梁直言:「如果當日有人捐屍肝,我個仔就唔需要冒呢個險」,他透露兩父子至今健康良好,與家人感情更進一步,兩人更呼籲港人支持器官捐贈。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amp;art_id=15687709

(肝癌) 肝癌基金會之友可獲購買藥物優惠

 肝癌康復者透過適當的藥物治療,可增加治癒率及降低復發機會,但長期的藥物療程難免會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有見及此,香港肝癌基金會正與各大藥廠協商,在指定零售商購買指定藥物將可享有優惠。藥物名單將不斷更新,詳情請留意本會公佈。

會員優惠
購買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 – Sebivo® (Telbivudine) 施必活® , 每月可獲$500優惠
接受以釋藥微球進行經動脈栓塞 (DEB-TACE), 可獲5%折扣
接受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 (SIRT), 可獲3%折扣

若你是肝癌病友 、肝癌病友的親友或照顧者 、或對肝癌健康資訊有興趣之人士,
歡迎你申請成為「香港肝癌基金會」之友,費用全免。

(肝癌) 商業電台雷霆881 – 在晴朗的一天由心出發專訪

 第一集:由心出發 – 黃永心照香港肝癌基金會主席潘冬平教授
– 受訪者: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孫志新基金教授(外科)及外科學系肝膽胰外科主任 – 潘冬平教授
– 連結:http://www.881903.com/page/zh-tw/TagSearch.aspx?tagid=307515&resourcetype=8
– 內容重點:潘冬平教授與主持人黃永先生分享有關香港肝癌的概況、治療方法及醫學發展及香港肝癌基金會的成立背景與未來發展目標。

第二集:由心出發 – 黃永心照香港肝癌基金會張寬耀醫生
– 受訪者: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副顧問醫生張寬耀醫生
– 連結:http://www.881903.com/page/zh-tw/TagSearch.aspx?tagid=307654&resourcetype=8
– 內容重點:張寬耀醫生與主持人黃永先生分享臨床上治療肝癌的所見所聞、肝癌的發病概況、標靶藥物的機理及呼籲患者樂觀面對病情。

第三集:由心出發:黃永心照香港肝癌基金會郭昶熹醫生
– 受訪者:伊利沙伯醫院放射診斷科顧問醫生郭昶熹醫生
– 連結:http://www.881903.com/page/zh-tw/TagSearch.aspx?tagid=307734&resourcetype=8
– 內容重點:郭昶熹醫生與主持人黃永先生分享何謂介入放射科及過往二十年有關經動脈栓塞治療的發展及其治療機理。

第四集:由心出發:黃永心照肝癌康復者鄺能恩先生
– 受訪者:「香港肝癌基金會」顧問委員兼肝癌康復者 – 鄺能恩先生
– 連結:http://www.881903.com/page/zh-tw/TagSearch.aspx?tagid=307779&resourcetype=8
– 內容重點:鄺能恩先生與主持人黃永先生分享他確診肝癌的經過及接受治療的心路歷程,並以過來人身份呼籲其他肝癌患者要勇抗癌症,尤其現今醫學昌明,患癌再不是患上「絕症」。

(肝癌) 溝酒飲患肝癌風險高10倍

 無論「溝酒飲」或一次過飲多種酒,都傷肝又傷身!近年有不少研究指,經常溝酒飲致肝癌的風險,為單一飲酒或從不飲酒人士的6至10倍。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周泰年認為,溝酒飲容易令人過量飲酒,增加傷肝或其他器官風險,籲市民即使飲酒應適可而止。
溝酒飲或飲雞尾酒,不知不覺就會飲多幾杯,容易酒醉之餘也會增加酒精中毒風險,出現劇烈頭痛、嘔吐及惡心等症狀。若混合飲用白酒及啤酒,更有機會造成相互作用,其中啤酒因含大量二氧化碳及水份,可促進白酒中高濃度的酒精走勻全身,除肝臟外,對腦、胃及腎等其他器官都有嚴重傷害。

乙肝患者更高危
周泰年表示,醫學界已知長期大量飲酒可損肝臟,包括增加脂肪肝、肝硬化及肝癌等風險,海外也有研究分析不同飲酒方法對肝臟的不同程度傷害,若愛酒人士本身為乙型肝炎患者,肝病風險更高,建議市民淺嚐以免傷身。
上班一族愛放工後「摸酒杯底」,歎紅酒鬆一鬆。周泰年分析與飲酒有關的肝病個案,發現過往較多人因飲孖蒸、威士忌等致病,近年則有病人因大量飲紅酒出事,「市民愛將紅酒當『social drink』,但其實飲得多,同飲其他酒一樣都會出事,有病人每日飲一支紅酒致肝病」。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09/18062111

(肝癌) 香港 : 肝癌( 2 ) 良藥

 香港 : 肝癌( 2 ) 良藥

4月5日 星期一 00:20
看過之前肝癌    (一)心結篇的朋友,對患上肝癌的張老師可能並不陌生。現在張老師正接受新藥治療,病情漸趨穩定。可是,除了肝癌本身外,張老師亦要面對另一敵人:肝硬化    。

在香港,超過八成的肝癌病患者都併患肝硬化,當中大部份患者都是由乙型肝炎引起。肝硬化的徵狀因人而異,病人可以全無病徵,但嚴重時可以出現腹水、黄疸、甚至昏迷。傳統醫學上,醫生會透過Child-Pugh Score來評估病人肝硬化的嚴重程度。最輕微的為A級別,最嚴重為C級別。由於肝硬化的病人對於抗癌藥物的分解一般較差,所以肝硬化的輕重往往對治療肝癌的成果有重大的影響。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早前的研究便發現,患上B級別肝硬化的肝癌病人,在進行化療的時候,存活率會明顯地遜於擁有較佳肝功能(A級別)的患者。即使近年發展的標靶藥物,雖然副作用相對比較少,但能否全無顧慮地在肝硬化B級別或以下的病人使用,在醫學界仍有不少爭議。

另一方面,在乙型肝炎病患者中,肝炎藥物能壓制病毒,減低肝硬化的機會和程度。可是,在肝癌患者中,肝炎藥物能否同時幫助病人延長壽命,一直以來都缺乏臨床數據。最近中大腫瘤學系透過分析一個十年期的肝癌病人群組,發現服用肝炎藥物的病人,無論平均壽命、肝功能和肝硬化程度,都顯著地較沒有服用肝炎藥物的肝癌病人優勝。因此,在沙田    威爾斯醫院    的肝癌診所內,我們都盡量鼓勵患有乙型肝炎的肝癌病人,在治療癌症的期間同時服用肝炎藥物。

張老師的肝硬化程度為A級,情況尚算可以。當然,套用老師熟悉的名句「讀書不是求分數」,治病亦不是單看級別數字,保持樂觀心情、努力面對,才算癌症病人最佳的良藥。

香港中文大學    醫學院腫瘤學系

助理教授陳林

(肝癌) 台灣 : 口服標靶新藥 治晚期肝癌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2010.06.10 11:24 am

98年10大死因,肝癌持續蟬聯寶座。亞洲肝癌病人7成為B肝病毒帶原者,早期察覺不易、肝腫瘤又生長快速,針對晚期肝癌病患,衛生署通過標靶藥物,提供另一種治療機會。

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長高嘉宏表示,國人有17%為B肝帶原者,約240到260萬人是肝癌高危險群,C肝帶原、肝硬化也是危險因子。台北榮總藥物放射治療科主任趙毅說,肝癌原因複雜,晚期肝癌原只能接受化療、放療。衛生署核准口服標靶藥物蕾莎瓦,研究顯示可增加整體存活期、延長疾病惡化時間,與化療併用可增加療效。

62歲陳伯伯B肝帶原,近年工作忙碌疏忽定期檢查,兩年多前朋友因癌過世,再次健檢,沒想到肝腫瘤已有4.4公分。陳伯伯說,看著老婆掉淚,雖然鎮靜地表示「人都有這麼一天」,心裡還是相當害怕。

手術切除腫瘤後,陳伯伯狀況不錯,但1年多後復發,他本以為「山窮水盡」,但醫師建議,去年8月參加栓塞配合標靶藥物臨床試驗,如今控制良好,也更珍惜與家人出遊、相處的時間。

趙毅說,栓塞治療將供給肝癌細胞養份的血管塞住,使腫瘤缺氧壞死,卻引發大量新生血管,合併標靶藥物,希望同時抑制腫瘤及血管新生,適用肝硬化較不嚴重者,副作用為手足出現皮膚水泡、發癢。

(肝癌) 台灣 : 正子掃描 不一定適用檢測肝癌

 【聯合晚報╱許金川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2010.08.08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5773053.shtml

許金川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

病人:「醫師,請幫我安排『曾子』掃描好嗎?」

「『曾子』掃描?」我只知道曾子是孔子的學生,已經是幾千年前的人物了,他有發明什麼掃描嗎?

「就是那個什麼什麼子的,可以檢查有沒有癌症的那種…。」

「喔!原來是正子掃描啊!」

原來這位病友家中有多人死於癌症,心理壓力很大,一直擔心自己會得癌症。

「我大伯、二哥都死於肝癌,我只要到看到肝指數、胎兒蛋白一升高,就很緊張。我最近胎兒蛋白好像由12升到15,會不會是有了肝癌?」他擔心地問。

「不會啦!胎兒蛋白只要20以下,都是正常的,何況你腹部超音波最近剛做過,一切都很正常呢!」

正子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PET)是1974年由美國發明的儀器,但一直被定位為研究工具,直到1997年美國通過醫療保險給付之後,臨床應用才逐漸普遍起來,成為近年來新興的一種癌症探測儀。由於在偵測某些癌症上,敏感度高、可靠性大、無痛苦,臨床上使用率越來越高;加上一些健檢中心的大力宣傳,讓許多人士都要求做正子掃描。正子掃描自費使用率之高,台灣可說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正子掃描的原理是利用會釋出正子的同位素(F18)結合葡萄糖打入人體,由於癌細胞新陳代謝較快,因此,會比正常細胞攝入更多的葡萄糖。因此,以正子掃描儀檢測,就可發現全身有癌細胞的組織就會有亮點顯現出來。因此,它可以用來早期發現癌症,做為腫瘤分期判斷的依據,以及作為治療前後的比較之用。在臨床上懷疑有癌症,但各種檢查又找不出癌症原發部位時,它是一個常用的診斷利器。目前最常用來追蹤診斷肺癌、大腸癌、淋巴瘤、黑色素瘤、食道癌、頭頸部腫瘤、乳癌以及甲狀腺癌等。但對國人好發的肝癌而言,正子掃描的診斷率不高,大約只有50%的診斷率。另一方面,發炎組織也會攝取過量的葡萄糖,造成診斷上的困擾。此外,正子掃描本身具有輻射線,因此不適合作為癌症的第一線篩檢工具。

不管如何,人體各種部位癌症的偵測,各有其特殊且最敏感的方法,例如診斷肺癌要借重於胸部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診斷乳癌要靠乳房超音波及乳房X光攝影,診斷大腸癌及食道胃腸癌要靠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只是有些檢查時有痛苦,讓許多人聞之卻步,還好近幾年來流行全身麻醉下做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免除了許多人的恐懼。

至於國人好發的肝癌,則要靠定期的血液中甲種胎兒蛋白檢測、以及腹部超音波,做為第一線的工具,必要時再輔以電腦斷層攝影。至於正子掃描,則是必要時用於協助診斷有無轉移及作為藥物治療療效的評估之用而已

(肝癌) 混合治療 醫晚期肝癌效高

 
張文龍醫生表示,標靶治療配以化療有助晚期
肝癌病人,提升存活率。

肝癌一向被視為「難醫」的癌症,不少病人在確診已為晚期,只能接受姑息的治療,病人可能會接受化療、標靶治療等,但對於一些「棘手」 的個案,現時可標靶治療配以化療,提升病人的存活率,一名已擴散、原本僅 餘3個月壽命的病人,經治療後,可再次打高爾夫球。

臨牀腫瘤科醫生張文龍表示,對於未能接受根治性治療的肝癌病人,標靶治療能提升病人的存活率,一個名為「SHARP」的國際研究顯示,病人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為10.7個月,而安慰劑者為7.9個月。 
標靶加化療提升病人存活率
因為標靶藥有效用,為了能進一步提升患者的存活率,近年有研究分析標靶藥加化療的效用,而張醫生亦有臨牀使用化療加標靶治療,效果亦甚為理想。
一名50多歲、愛好打高爾夫球的病人,在今年9月求醫,在肝臟發現有腫瘤,但其腫瘤「橫跨」兩邊的肝臟,堵塞血管,影響血液供應,腫瘤更伸延至肺部,癌細胞亦擴散至肺內, 其甲胎蛋白高達700多萬ng/ml(甲胎蛋白水平正常低於20ng/ml),但病人肝功能理想,「行得走得」。
張醫生安排病人入院接受治療,病人出現氣喘的情況,根據其病情,約只餘3個月的壽命,腫瘤超過10厘米,由於其病情嚴重,需要接受多項的治療,先用放射治療「電死」由肝伸延出來的腫瘤,而在肝內的腫瘤,則使用標靶治療配合化療,經過3個療程,現時病人腫瘤的體積明顯縮細,其甲胎蛋白亦降回數千水平,病人體重減輕3至4公斤,仍可繼續打高爾夫球。
另一名60多歲肝癌病人,其癌細胞更有骨轉移的情況,亦有肝硬化,治療初期,使用化療加標靶治療,經過10次的療程,因病人出現腹水,需要停止使用化療藥物,只能持續單獨使用標靶藥,維持3個月。
不過,其甲胎蛋白不斷上升,即肝癌細胞再度活躍,由於病人對標靶藥的反應理想,不希望停用標靶藥,故轉用另一種的化療,配合標靶藥使用,現時已過了1年多,病人仍健在。
此外, 台大醫學院臨牀醫學研究所教授陳培哲在韓國舉行的亞太地區肝癌研討會上公布一項晚期肝癌病人使用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TACE) 加入標靶藥「索拉非尼」,治療中晚期肝癌病人療效的研究。
在第二次中期分析報告,有63名晚期病人進行TACE治療前後四天,每日服用標靶藥,重複使用六至八周。結果顯示,治療後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手足皮膚反應,但並沒有患者因不良反應而終止治療,初步效果理想。
肝癌病徵和風險因素
體重下降
持續食慾不振
在小餐後亦覺很飽
在肋骨右下方出現硬塊
在胃部和肋骨之間感到痛楚和不適
皮膚和眼白顯黄綠色(黄疸)
腹部液體積聚造成腫脹(腹水)
不正常地疲倦
噁心
患病風險因素:乙肝、丙肝、肝硬化、肥胖、糖尿病、吸煙、長期服用合成類固醇

(肝癌) 台灣 : 肝炎治療成功 還是可能罹肝癌

 

文/許金川( 2011-2-21 )

Q:我的媽媽有C型肝炎,長期肝指數不正常,大約4年前作了干擾素治療,治療之後,GOT、GPT恢復正常,原本上百萬的病毒量也都測不到了。

可是兩週前,門診追蹤時,胎兒蛋白異常升高,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長了一顆3公分的肝癌,為什麼肝炎已經治療成功,肝臟還會長出肝癌?是否表示肝炎又復發呢?

A:過去很多B型肝炎與C型肝炎患者,因為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只能任由慢性肝炎逐日殘害肝臟健康,最後演變為肝硬化或肝癌,甚至因而往生,讓家人與醫師不勝唏噓。

近年來,由於醫療科技進步,不管是B肝帶原或C肝感染者,都有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可以減弱病毒的繁殖力,病毒因而減少或消失,也使肝臟發炎減緩,肝指數恢復正常,降低日後發生肝硬化、肝癌的危險。

然而,仍有少部分病人雖然肝炎治療成功,但日後還是長出肝癌。這是因為在治療前,B肝病毒或C肝病毒長期存在肝細胞內,引起肝臟持續或斷斷續續發炎,甚至形成肝纖維化或肝硬化,這些發炎反應與病毒都可能有一天使肝細胞惡化長出肝癌。

至於肝臟長肝癌與肝炎治療成功後,肝炎又復發,是兩種不同的情況,雖然您的母親目前肝臟有肝癌,但如果現在她的GOT、GPT正常,血中也測不到B肝病毒與C肝病毒,那麼她的干擾素治療仍然是成功的,現在並沒有肝炎復發的跡象。當前最重要的是針對肝癌進行治療,通常治療前,會先詳細確診腫瘤的顆數、大小與位置,臨床上,如果是3公分的單顆肝腫瘤,可積極考慮手術切除或電燒治療。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備有B型、C型肝炎治療小手冊、肝癌治療小手冊及好心肝會刊,提供民眾免費索閱。最新52期會刊內容包含「認識急慢性肝炎」、「對付肝硬化併發症」、「肝臟移植後,如何照顧新肝寶貝?」等。

肝基會新書「遠離肝苦很簡單」已出版,可在各大書店或電洽肝基會購買。肝基會諮詢專線:0800-000-583,網址:www.liver.org.tw

小啟

由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許金川執筆的愛肝加油站專欄從2月14日起,改在每週一見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21/today-health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