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着近年肝癌診斷技術及療法改善,可及早發現和更準確判斷病情,有醫生稱過去20年,患者可接受治癒性治療的比率雖然增加,但診療費用高昂,加上缺乏政府資助,減低病人的治癒機會。
港大外科學系肝膽胰外科主任潘冬平表示,瑪麗醫院過去20年共有逾5,200宗原發性肝癌個案,患者可接受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等治癒性治療的比率,由1991至2000年的25.6%,增至2001至2010年的42.4%,患者5年存活率由17%升至28.5%。
不過,潘稱肝癌診斷及治療費用高昂,部份項目需病人自費,例如標靶藥物每月費用高逾三萬元;可更準確判斷癌症分期及擴散情況的正電子掃描每次檢查需逾萬元,臨床發現半數患者無法負擔診療費用。
醫療費逾百萬元
香港肝癌基金會於今年7至8月訪問300名18歲以上的瑪麗醫院肝癌病人,發現只有31%曾接受正電子掃描,32%患者確診至今已花5萬元或以上;24%患者雖有購買醫療保險,但52%稱醫保只涵蓋一半或更少的醫療費用。基金會計劃展開籌款活動,並冀政府可資助肝癌藥物。
71歲的劉先生為退休公務員,2001年發現肝臟有6.7厘米腫瘤需接受切除手術,至2007年發現癌症復發並轉移至胸壁,接受治療後病情穩定,其後又再復發,他稱治療費至今已達50多萬元,負擔沉重。另一名肝癌患者張先生,去年確診晚期肝癌,曾接受三種不同療法,醫療費至今已逾100萬元。
此外,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梁惠棠醫生表示,對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仍可選擇較新的選擇性體內放射療法,他稱九成病人接受治療後腫瘤縮小,本港至今有近千名病人接受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