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新加坡‧研究另一常規療法‧細胞治療醫治血癌

新加坡‧研究另一常規療法‧細胞治療醫治血癌

 

(新加坡23日訊)患有急性和慢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血癌病患,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選擇細胞治療作為其中一種常規療法,減少體內因化療、放射療法或骨髓移植產生的毒素,提高治療的安全性。* j; X: ]- y) M
tvb now,tvbnow,bttvb,tv series,tv drama,movie,bt,download  z: h+ t! T$ S2 p
所謂細胞治療(cell therapy),指的是把從血液中抽取的細胞,經過科研人員約2至6個星期的培育、改良和強化後,注入癌症患者體內,以攻克癌細胞。
/ f# P  O3 D) D/ _
過去5年來,細胞治療受到醫學界廣泛關注,並取得快速進展,但較為醫療界認可的治療範圍仍屬血癌。tvb now,tvbnow,bttvb,tv series,tv drama,movie,bt,download9 a* n. 7 Z% W0 c& Z7 M) R
7 s+ B1 p! d6 u8 V2 {8 R1 t
減少毒素公仔箱論壇8 M5 1 O1 M* p( n
提高骨髓移植效果
tvb now,tvbnow,bttvb,tv series,tv drama,movie,bt,download9 Y# L4 Z: w8 V) v; ]( j6 u

本地科研人員目前研究的,則是一種被稱為細胞因子誘殺細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簡稱CIK)的特殊免疫細胞
tvb now,tvbnow,bttvb,tv series,tv drama,movie,bt,download6 Z$ ?% {- E% }, B& o
衛生科學局血液服務司醫療總監許文才醫生受訪時指出,骨髓移植是增加高風險血癌患者存活率的一種治療法,但病患康復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骨髓本身,而是因為骨髓中產生的CIK細胞,這也引發了醫療界對細胞治療的關注。
1 _# o# D+ X$ x/ y- h
他說:“由於骨髓並非來自病患本身,外來細胞在消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攻擊正常細胞組織,因此可能出現排斥反應和毒素。tvb now,tvbnow,bttvb,tv series,tv drama,movie,bt,download, d2 c1 `* G- F& ^

“我們希望繼續研究如何改良細胞,找出能抵抗血癌的好細胞,讓它們發揮最大的功能,丟掉壞細胞,幫助改善骨髓移植的效果。”

化療放射治療
會產生毒素
, F& x5 @& b6 e
另外,化療和放射治療是癌症患者的傳統治療法,雖然很多病患因此好轉,但治療藥物中仍含有毒素。

許文才強調,細胞治療目前無法代替骨髓移植或化療,只能作為輔助療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減少其他療法所產生的毒素,或消除化療後仍存留的癌細胞。

衛生科學局自2007年起與新加坡中央醫院合作,針對48名年齡介於20歲至70歲的急性和慢性髓細胞白血病(myeloid leukaemia)病患進行臨床試驗。6 ?7 |6 l9 N( O  N. j6 v8 G

未來可成常規治療法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9 u) Y, N  z9 ?/ @' E+ S
目前,試驗已接近尾聲,並在國外醫學雜誌上發表了試驗成果,預計可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常規治療法。公仔箱論壇+ f7 l1 @) k# L9 @( X. Q. d

許文才透露,患者的康復過程非常順利,只有少數出現發燒等症狀。
公仔箱論壇* C" c+ d% l8 o6 L
48名患者中,有28名病患用的是自身的細胞,另20名病患用的則是由別人捐贈的細胞。

細胞治療將成未來趨勢公仔箱論壇& F- }+ D4 k2 M) Z:

許文才指出,細胞治療仍有相當大的研究空間,未來10年研究範圍將逐步從癌症擴大到細胞的重造功能,如幫助中風病人重造受損的神經細胞。公仔箱論壇& r: {# }. o, 3 h1 D

他說:“很多疾病都因感染而起,但病患大多都靠會引發副作用的類固醇控制感染。科研人員發現人體中有部份細胞能減少感染,但目前還在非常初步的研究階段,我們希望在兩年內看到成果。”* }  W$ w; g5 s" P) t6 ~

此外,從明年1月起,當局也將與新加坡臍帶血庫合作進行臨床試驗,研究臍帶血細胞對急性血癌的治療效果。

(星洲日報/國際)

你不孤獨!5歲癌童化療掉髮 美4百飛官剃光頭

 

Pilots get their heads shaved to support boy with cancer

 
Air Force head shaved

Special to the Daily News

Published: Friday, April 18, 2014 at 17:38 PM.

To show their support for a 5-year-old battling cancer, members of the 58th Fighter Squadron and 33rd Operational Support Squadron shaved 19 pilots’ heads on March 7.

The group got together afterward for a picture in front an F-35. Three of the boys even got involved.

Brayden Mitchell, has been diagnosed with a stage three Wilms tumor, a form of kidney cancer. His father was killed in an F-16 accident. Mitchell hopes to follow in his father’s footsteps.

Groups from around the Air Force are showing support for Mitchell by shaving their heads and posing for a group picture in front of their plane and then sending the pictures to Mitchell for support.

www.nwfdailynews.com/military/top-story/pilots-get-their-heads-shaved-to-support-boy-with-cancer-1.307530

—————————————————–
 

▲為了幫罹患癌症的5歲男童打氣,超過400名現役美國空軍飛行員剃光頭和戰機合影。 (圖/翻攝自militarytimes.com,下同)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最近駐紮在世界各地的美國空軍開始流行剃光頭,到目前為止,已經有駐紮在三大洲、超過400名現役美國空軍飛行員響應。他們這麼做的理由很感人:為一個罹患癌症的5歲男童打氣。

布雷登•米契爾(Brayden Mitchell,圖左)出生於2008年,在他出生前,擔任飛行員的父親在一次訓練任務中不幸身亡。今年2月,厄運再次降臨到這個家,布雷登被檢測出患有腎母細胞瘤,病情已經發展到第三期。腎母細胞瘤是一種腎臟癌,主要發生在2歲到5歲的兒童身上。

接受化療之後,布雷登開始掉髮,這讓他受到很大的打擊。他從小喜歡飛機,母親克里斯蒂(Kristi)因此向丈夫生前的飛行員好友求助。空軍上校麥可•德維塔(Michael DeVita)目前在第23轟炸機飛行中隊服役,他是B-52轟炸機的飛行員,跟布雷登的父親曾是同袍。2008年那次訓練事故中,布雷登父親駕駛的飛機跟德維塔的飛機相撞,前者沒有及時跳傘而喪命。

科瑞•普利斯頓(Corey Preston)上校是德維塔和布雷登父親的朋友,透過德維塔,他得知克里斯蒂的困難,並開始想辦法鼓勵這個小男孩。普利斯頓轉向他的軍中好友求助,請求他們剃光頭然後拍照給布雷登看。普利斯頓告訴他們,最好能拍集體照,並且在飛機前面拍,讓布雷登感到自己並不孤單

德維塔非常讚成普利斯頓的想法,「這是一個鼓勵小布雷登的好辦法,也特別容易做。我非常願意這樣做,我在軍中的好友們也都支持這種做法。我們希望能把這個做法推廣開來,讓其他的飛行員也參與。」

德維塔表示,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讓喜歡飛機的布雷登看到更多不同的飛機;另一個就是告訴他,一個人有沒有頭髮並不重要

最早響應這個提議的是遠在阿富汗服役的美國空軍,在辛達德空軍基地服役的90名飛行員一起剃光頭並在飛機前合影。他們把照片寄給遠在俄亥俄州的布雷登。如今這項愛心舉動已經在美國空軍中擴散開來,駐在義大利、佛羅里達州、亞利桑那州、北達科他州等地方超過10個空軍基地的飛行員都加入這項「為布雷登剃光頭」的行動。

普利斯頓表示,不只是男性飛行員,也有數位女性參與該活動。「我們這樣做是為了讓他保持對抗癌症的鬥志,支持布雷登撐過化療階段。剃頭是小事,跟癌症鬥爭才是大事。」(新聞來源:foxnews.com)

原文網址: 你不孤獨!5歲癌童化療掉髮 美4百飛官剃光頭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416/347118.htm#ixzz2zllX0lNj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圖解肺癌診治照護全書

 

 

圖解肺癌診治照護全書

 

 

內容簡介

全台第一本由肺癌權威專業治療團隊著作的肺癌專書!
瞭解肺癌,勇敢面對,把握治療契機,逆轉勝!

在台灣,每四人有一位會死於癌症
每五位死於癌症病人即有一位是肺癌,
衛生福利部統計自2007年起肺癌蟬聯癌症死因的第一位。
每年超過八千人因肺癌離開人世,亦即有八千個以上的家庭因此大受打擊。

所幸,目前肺癌已進入由組織型態與基因變異來決定治療方針,且治療肺癌的藥物和策略愈來愈多,肺癌治療已有個人化的傾向。由於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而非小細胞肺癌又細分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因細胞型別、期別和侵犯的範圍不同,因此治療方式也有極大的差異。所以,病人徹底瞭解所罹患肺癌的期別與相關各項治療方式,有利您與醫師討論相關病情與量身訂「治」肺癌診治照護計劃。

本書詳盡完整解析肺癌,從分類、原因、篩檢、症狀、診斷、各項檢查、病理與分子診斷、肺癌的分期與治療方法,舉凡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第一代與第二代的標靶藥物治療、健保給付藥物有哪些?基因檢測、到肺癌治療期間的生活照護、復健運動計畫……等,鉅細靡遺解說肺癌的種種。無論是大家關注的標靶藥物的治療,抗藥性及因應對策,或是肺癌定期追蹤計畫與常見檢查項目,最熱門直接決定治療方向策略的肺癌基因檢測,都在書中詳細闡述說明。

  ※肺癌常見警訊症狀──

◎ 長期抽菸者,咳嗽不停、咳血、咳嗽型態改變等症狀。
◎ 聲音沙啞而無法恢復者。
◎ 五十歲以上肺炎反覆出現在同一部位。
◎ 肩部疼痛:臂神經叢受到腫瘤壓迫。
◎ 上腔靜脈症候群:臉部浮腫、頸靜脈怒張、手臂腫脹、前胸表皮靜脈怒張等症狀。
◎ Homer’s syndrome:單側瞳孔縮小、眼瞼下垂、上額頭皺紋消失、半邊臉不流汗等。

  ※肺癌並沒有所謂的典型症狀,上述症狀的出現並不代表一定罹患肺癌。決大多數的肺癌,早期是沒有任何不適症狀。

專業推薦

蕭萬長 前副總統
楊泮池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臺灣大學校長
吳成文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陽明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彭汪嘉康 中央研究院院士、雙和醫院榮譽副院長兼癌症中心主任
林芳郁 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陳志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院長
蔡熒煌 長庚醫院嘉義院區院長
王正旭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情人湖院區癌症中心主任暨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
余忠仁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任、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楊志新 臺大醫學院癌症研究中心主任、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
蘇五洲 成大醫院癌症中心主任
楊政達 長庚醫院桃園院區副院長
賴俊良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

 

作者介紹

總策劃簡介

蔡俊明

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內科教授

面對肺癌,他絕不放棄任何一絲曙光。

肺癌權威醫師,診治三十餘年,「以病人最有利的治療」為優先考量,為病人量身訂「治」肺癌診治照護計畫。

作者群簡介

台北榮民總醫院肺癌治療團隊

在台灣,每四人有一位會得癌症,每五位癌症病人即有一位是肺癌,衛生福利部統計自二00七年起肺癌蟬聯癌症死因的第一位。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是台灣肺癌治療量最多的醫院。

肺癌團隊的醫師成員有胸腔腫瘤科、腫瘤外科、胸腔內科、放射治療科、腦神經外科(鍾文裕主任)、骨外科、復健科(周正亮主任)、病理科、安寧療護(林明慧醫師、楊琪護理師)、中醫(吳大鵬主任)等,其他成員還包括有個案管理師、社工師以及營養師(楊雀戀主任、吳柏姍營養師)、藥劑師(周月卿主任、林欣怡臨床藥師)。團隊每週一例行開會,不同領域的成員會提供專業的意見,相互討論的同時也為病人做全方位的考量和治療。

台北榮民總醫院是台灣使用標靶藥治肺癌的先驅,台灣第一篇關於肺癌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突變問題的較大規模本土研究結果,就是由北榮在二00三年所發表,為標靶藥物療效的人種差異提出有力證據。

肺癌多專科團隊核心人員

召集人 蔡俊明、許文虎
副召集人 賴信良、吳玉琮
胸腔內科 李毓芹、蔡俊明、賴信良、陳育民、邱昭華、吳杰鴻
胸腔外科 許文虎、吳玉琮、黃建勝
放射科 許明輝、吳美翰、陳俊谷
病理科 周德盈、葉奕成
放療科 顏上惠、陳一瑋、藍耿立
核子醫學科 王世楨、林可瀚、胡蓮欣
個案管理師 宋易珍、洪秀瑩、廖家苗

———————————————————-

 

 

總策劃序

我、肺癌、和我的病人

一九七八年我在榮總開始住院醫師生涯時,不能手術的肺癌病人超過八成,不管如何治療,存活很少超過半年,往後十多年間並無太大進步。一九八○年代「順鉑」上市,化療病人一面吊著點滴,一面抱著臉盆嘔吐的慘狀記憶猶新。直到新的止吐藥問世,初見化療病人可以邊打針、邊吃飯,覺得不可思議。此時,肺癌病人的存活和生活品質才開始獲得改善。雖然如此,面對存活不及一年的肺癌病人還是充滿挫折。

當上主治醫師之後有機會出國進修,當時有一些不同的次專科可以選擇,我沒有選擇剛起步的「呼吸重症醫療」,而選擇「肺癌」作為對手,是因為它是快速致命的疾病,需要有好的醫療。當時,美國國家衛生院癌症研究所有一組傑出人員對肺癌生物學的研究內容很吸引我。彭汪嘉康院士就是其中的成員,承蒙她的介紹,我於一九八五到一九八七年前去進修,學得了利用細胞株進行藥物實驗,回國後發展出藥物併用的實驗模式,奠定了往後選擇藥物治療病人或治療策略的基礎,迄今對大方向的掌控從無失準。回國不久剛好第三代化療藥物(健擇等)進入臨床試驗、上市,接受化療的病人外觀可無異於常人,化療的急性副作用過後,依然可以從事正常的活動,如打羽毛球、跳土風舞、甚或坐打整天麻將。這時候接受治療能超過一年的病人多了起來,令人覺得欣慰。不過當時的多數胸腔科醫師卻投入快速發展中的胸腔急重症,想是醫治危殆病人能立竿見影,更有成就感。

直到晚近十數年來以細胞型別的不同選擇適當的化療藥物合併抗新生血管藥物並採取維持性治療策略,分子生物學的蓬勃進展和認知,不同標靶的發現以及推陳出新的標靶藥物(標靶藥物迅速出現的藥效和隨後出現的抗藥性是新的震撼),和各種藥物的使用、併用或避用,甚或加上放療或手術治療。這些進步已經讓有和沒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的第四期肺癌病人中位生存期分別突破四年和看上三年,要不是藥費昂貴,分別再延長一年並不困難。我把持的醫療原則是「對病人有益的治療策略要都能用上,有益的藥物要用得久」,肺癌是不是「末期」不再那麼重要,有效的治療才是關鍵。現代醫療的進步雖然使晚期肺癌有慢性病化的演變趨勢,其實不過才剛起步而已,需要更多的努力。第四期肺癌之外,難以切除的局部肺癌的多形式治療(藥物治療、放療或手術間的併用),早期肺癌切除後追加輔助療法,特別是近年來「低劑量電腦斷層」針對高危險族群,如吸菸者和家族史者,發現可手術根除的初期肺癌的功能日漸受到重視。綜合以上的進步,台灣整體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將很快跨過三成。今天,肺癌的醫療吸引更多的醫師投入,儼然是顯學。

醫學唯一顛撲不破的真理在於竭盡所能造福病患。在台北榮總行醫有得天獨厚之處,除了先進的診斷和治療的儀器設備,榮總有首屈一指的肺癌醫療團隊,包括:胸腔腫瘤科醫師、胸腔科醫師、腫瘤外科醫師、病理科醫師、放射科醫師、放射治療科醫師、腦神經外科醫師、骨外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安寧療護醫師、中醫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等,大家能多方合作、接力,彼此互動絕佳的提供病人最妥善的醫療照護,盡力解決病人的問題。當原水文化和我們團隊接觸表達希望合作出版《圖解肺癌診治照護全書》時,我們義不容辭。書中各章節都由相關專科的醫師撰寫,非常感謝大家能在工作忙碌之餘,分享寶貴的休憩時間完成稿件,也感謝助理林晏伶小姐與出版社之間做了很好的聯繫,同時更要謝謝許多肺癌專家對這本書的推薦。

醫病關係非常的奇妙,一般以為醫師除了醫病還是老師,最好也是朋友。但是在行醫的過程當中,我從病人和家屬們學到非常多的東西。年輕時以為「視病猶親」是最高的醫療準則,實則不然,帶給自己很多苦痛和沮喪。倒是和病人或病人的家人成為朋友實際多了。我有一些這樣的好朋友,這是很特別的兩位,她們分別寫下〈抗癌生死鬥〉、〈放手〉,分享曾經走過的路,一則理性,一則感性。醫生們都很願意從自己的專業幫助病人,但是有一點醫生絕對做不到,醫生畢竟不是神。行醫生涯中有悲、有歡、有挫折。希望借助這本書讓朋友們多多了解肺癌,降低病人和家屬的疑慮,豐富我們溝通的內涵,一起攜手對抗這個疾病。

[also to Mom, Rob & Tom]

蔡俊明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暨陽明大學教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853136
  • 叢書系列:Dr.Me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www.cancer.gov/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is part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which is one of 11 agencies that compose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 The NCI, established under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Act of 1937, is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principal agency for cancer research and training. The National Cancer Act of 1971 broadened the scop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NCI and created the National Cancer Program. Over the years, legislative amendments have maintained the NCI authori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added new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andates as well as a requirement to assess the incorporation of state-of-the-art cancer treatments into clinical practice.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oordinates the National Cancer Program, which conducts and supports research, training, health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other programs with respect to the caus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rehabilitation from cancer, and the continuing care of cancer patients and the families of cancer patients. Specifically, the Institute:

  • Supports and coordinates research projects conducted by universities, hospitals, research foundations, and businesses throughout this country and abroad through research grants and cooperative agreements.
  • Conducts research in its own laboratories and clinics.
  • Support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undamental sciences and clinical disciplines for participation in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programs and treatment programs relating to cancer through career awards, training grants, and fellowships.
  • Supports research projects in cancer control.
  • Supports a national network of cancer centers.
  • Collaborates with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national and foreign institutions engaged in cancer research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 Encourages and coordinates cancer research by industrial concerns where such concerns evidence a particular capability for programmatic research.
  • Collects and disseminates information on cancer.
  • Supports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ies, clinics, and related facilities necessary for cancer research through the award of construction grants.

 

 

癌症資料可參閱美國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PDQ(Physician Data Query)網站*,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所發佈的資訊不但供給醫生,亦有平民版方便大眾明白。


 

醫然一笑︰似是而非

 

網上盛傳李白《騰雲》一詩

馬騰駕祥雲  航行闊海郡
失於蓬萊閣  蹤迹無處尋

更聲稱這是李白預言「馬航失蹤」云云之說。
自問對李白詩詞認識不多,自然便不知其真偽,但單從邏輯推算,相信這是百分百吹水。未清楚普羅大眾相信與否,但既然可以在網上以百萬計輾轉相傳,信有其事者可能也不少。
短短一首詩正正反應出網上資訊危機,簡單一句便是「似是而非」,李白的詩詞產量多,除了幾首街知巷聞的詩之外,大部份人根本不會詳細認識李白作品,這五言詩只需工工整整有紋有路便很容易讓人相信確有其詩,就算真是有《騰雲》一詩,詩句是否跟網上所傳的一模一樣也未可而知。
這些無傷大雅的網上資訊大可以一笑置之,但試想需要在網上尋找關乎重大決定的資訊,那又如何分辨其真偽?別的不大懂,醫學方面倒也可以略說一二。
例如網上也盛傳鹼性食物可以防病治癌,資料引經據典道說癌細胞如何在酸性環境中增長,反之在鹼性環境下便會凋亡聽來頭頭是道,網上另外還推薦一堆的「鹼性」食物,更有投機生意人在市場上推出鹼性水以保健康,當有充足人數轉載這謠言,過不多時便很容易使大眾視為真理。
事實上,酸鹼度確對癌細胞(或應說任何細胞)生長是有一定影響,只是網上資訊忽略提及人體內有一雙腎臟,只要它們健在人體內酸鹼度便自然會被調校在pH7.4左右;換句話說,不論吃的食物或飲的水有多鹼性也不會改變體內酸鹼度。
「似是而非」正是這些資料的流傳手法。
若要從網上得到較為正確的醫學資訊又有何方法?若然英文程度好亦有一定基本醫學知識,大可以直接從醫學文獻着手,PubMed和OVID是兩個最大平台,所有夠份量的醫學雜誌文章均可從這兩個平台取閱。若然英文程度好但缺乏醫學基本知識,可以審閱大型醫療機構的資訊網站,例如癌症資料便可參閱美國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PDQ(Physician Data Query)網站*,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所發佈的資訊不但供給醫生,亦有平民版方便大眾明白。若然只懂中文,大可以到癌症基金會網站,資料較基本但未嘗是穩陣起步點。
求知不是易事,過度方便的網上資訊很可能是知識陷阱,小心小心!
註*:http://www.cancer.gov/CANCERTOPICS/PDQ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20/18694659

(白血病) 新標靶藥有效治血癌

 

新標靶藥有效治血癌

 

蘋果日報】疲倦、體重下降、脾臟及淋巴腺腫大也是患上俗稱血癌的白血病常見症狀,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血液及血液腫瘤科教授鄺沃林指出,港人罹患白血病有上升趨勢,07年新症達256宗,較10年前急增12%,當中半數屬於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惟現時仍未有根治方法,但病人服食新一代標靶藥物可以有較佳的療效。

 

每月藥費為2.4萬元

鄺沃林表示白血病可分為急性骨髓性、慢性骨髓性、急性淋巴性和慢性淋巴性四種,當中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最常見,患者雖然可接受骨髓移植治療,惟死亡率和復發率分別為10%和20%,尋找合適的骨髓也不易,故大部份患者也選擇藥物治療,逾七成患者服用第一代標靶藥物「伊馬替尼」後可控制病情,惟餘下兩成多患者因出現抗藥性,而療效欠佳。
港大過去三年參加一項國際研究,了解第二代標靶藥物「尼洛替尼」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成效,參與研究的846名患者中,有10多人為本港病人。鄺沃林表示在研究首年,45%服食「尼洛替尼」的患者沒有發現不良細胞,比率遠高於服食「伊馬替尼」的22%,服食「尼洛替尼」的患者18個月存活率也較高。兩種藥常見副作用為紅疹及水腫,第二代藥物每月藥費為2.4萬元,較第一代藥物每月1.8萬元昂貴。
陳小姐(化名)是其中一名參與研究病人,她表示今年初持續眼痛及頭痛,後來確診患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最初擔心治療會影響工作,但服食第二代藥物後,只出現輕微皮膚痕癢不適,才放心接受治療。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0810/14329161

 

 

醫知健:新標靶藥有效治白血病

 

【太陽報】本港過去十年使用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加以域」,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但兩成多病人服藥後產生抗藥性。瑪麗醫院○八年轉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尼洛替尼」,一項國際性研究顯示,服尼洛替尼的病人,療效較高,但藥物費用較昂貴。

藥費昂貴可申資助

來自三十五個地區共八百四十六名CML新症病人參與研究,有十多名為港人。他們分三組,兩組服不同劑量尼洛替尼,一組服加以域。香港大學血液及血液腫瘤科教授鄺沃林昨稱,研究一年後,兩組服尼洛替尼的病人,近四成半體內的不正常基因大幅減少,十八個月整體存活率接近百分百;服加以域的病人有兩成二體內不正常基因大幅減少,十八個月整體存活率為百分之九十七。他認為,尼洛替尼有顯著療效。

由於新藥昂貴,公院病人若服加以域無效,經濟又有困難,可向撒瑪利亞基金申請資助。正服加以域的受資助病人若要求轉服新藥,則要支付差額

文員周小姐(化名),○七年感到左下腹腫起和痛楚,驗血確診CML。她服加以域後白血球減少,抵抗力轉弱,今年一月轉服尼洛替尼,白血球回復正常,白血病得以控制。

太陽報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00810/00410_003.html

(白血病) 香港 砒霜治血癌港大專利爭光

砒霜治血癌港大專利爭光

 

【東方日報訊】香港大學成功研發以口服砒霜治療血癌病人,並取得美國國家專利,成為處方藥物,為本港醫學界爭光。港大醫學院及瑪麗醫院早於十多年前開始,採用口服砒霜(即三氧化二砷)醫治早幼粒白血病的患者,至今已有超過一百名病人接受治療,成效顯著。

 

首隻港研發處方藥

港大表示,以口服砒霜治療血癌,比現時採用注射藥物較方便及安全,外國不少醫療機構正研究引入此新藥,代替目前昂貴的注射藥物。該藥屬於首隻完全由本港研發的處方藥物,港大已就研究成果發表近三十篇國際文獻。港大將於本周四召開記者會,講述此藥的最新發展,並於本周五在本港舉行的國際會議上,與世界各地專家分享有關治療經驗,讓更多血癌病人受惠。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顯示,本港○七年有四百二十一宗血癌新症,同年有二百八十一人因血癌死亡。

血癌成因不明,令人防不勝防,患者主要經化療或骨髓移植來控制病情。市民若有血癌家族史,應定期檢查,以便及早接受診治。

 

東方日報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0323/00176_053.html

(白血病) 新血癌藥療效高三成

 

新血癌藥療效高三成

 

【本報訊】本港有500至600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每年有100宗新症。香港大學血液腫瘤科及骨髓移植教授鄺沃林表示,部份病人因出現基因突變,令第一代標靶藥物伊馬替尼( Imatinib)無效;若轉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平均會多三成病人能成功控制病情。

 

政府只資助舊藥

鄺沃林表示,包括香港血癌病人在內的國際研究發現,只有45%至65%使用伊馬替尼的病人,於用藥半年及一年後治療達標,成功控制病情;但67%至80%使用尼洛替尼( Nilotinib)的病人,以及73%至83%使用達沙替尼( Dasatinib)病人,於用藥半年及一年後治療達標。這兩種都屬第二代標靶藥,但現時政府只資助伊馬替尼作為一線治療藥物,病人必須先使用一線藥無效,才獲資助使用第二代藥物。兩代藥物每月藥費均約1.8萬元。但第二代藥物有多達37%使用者會出紅疹、一成人會有胸腔積水副作用。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0126/14908904

(白血病) 抽 血 採 集 骨 髓 減 捐 贈 者 傷 害

 抽 血 採 集 骨 髓 減 捐 贈 者 傷 害

 

經 常 聽 到 部 份 血 癌 患 者 需 要 換 骨 髓 , 即 是 幹 細 胞 移 植 。 除 了 直 接 在 人 體 骨 髓 抽 取 幹 細 胞 之 外 , 還 可 以 在 抽 血 過 程 採 集 , 減 少 對 捐 贈 者 的 傷 害 。

採 集 造 血 幹 細 胞 , 除 了 在 手 術 室 抽 取 骨 髓 之 外 , 還 可 以 在 血 液 分 離 室 , 利 用 細 胞 分 離 器 進 行 。

細 胞 分 離 器 的 原 理 相 當 簡 單 , 抽 取 捐 贈 者 的 血 液 之 後 , 分 離 器 就 會 立 即 將 血 液 入 面 不 同 的 細 胞 分 離 。

由 於 人 體 內 的 造 血 幹 細 胞 數 量 因 人 而 異 , 採 集 時 間 就 需 要 三 至 七 小 時 不 等 。 最 後 , 根 據 病 人 體 重 , 量 化 出 需 要 進 行 幹 細 胞 移 植 的 數 量 , 就 可 以 為 血 癌 患 者 進 行 移 植 。

不 論 傳 統 的 骨 髓 , 還 是 用 外 周 造 血 幹 細 胞 移 植 , 成 效 都 差 不 多 。 不 過 醫 生 表 示 , 選 擇 哪 一 種 採 集 方 法 , 就 要 視 乎 捐 贈 者 的 意 願 。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356919

(白血病) 標靶藥+化療 病情受控

 

標靶藥+化療 病情受控

 

【本報訊】熱心捐血的何先生,一次捐血時發現白血球水平過高,經檢查後赫然得知患上中度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一度驚慌及難以接受。幸在親朋支持下終完成為期半年的標靶藥及化療療程,現時病情控制理想及精神良好,可重投工作。
現年50多歲的何先生為熱心捐血者,捐血紀錄高逾80次。他憶述2009年底期間,兩個月內無故體重減少10磅,其後一次如常捐血時,被發現白血球水平過高,接受專科轉介進行血液、骨髓及電腦掃描檢驗後,赫然發現患上 CLL,在 CLL三個階段中屬第二階段,他直言:「當時好愕然!」

 

患者可重投工作

何先生接受治療期間,曾因化療毒性甚高出現嘔吐及無法進食,幸得太太及朋友支持,終完成半年療程。現時他的病情已完全受控制,可重新投入工作及如常做運動。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0811/15513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