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 德國研發皮膚癌新療法 簡便快捷不留疤

 德國研發皮膚癌新療法 簡便快捷不留疤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12-01-08

 

不留疤痕新型皮膚癌治療方法是由德國科技公司ITM研發的,目前已在意大利700名患者身上進行了嘗試,治愈率達95%。
治療時只需在患者發病區域放上一片外科手術專用金屬箔,然後在上面塗上放射性的藥劑,1至2個小時後拿掉即可。

 

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皮膚癌患者在接受治療時經常會留下疤痕,或產生其他副作用。德國研究人員針對這種情況於近日研發出一種新型治療方法,為皮膚癌患者帶來了福音。這種療法不但治療時間短,而且副作用小,不留疤痕。 

  中國日報網報道,該療法是由德國科技公司ITM研發的,目前已在意大利700名患者身上進行了試驗,治愈率達95%。英國會在未來兩年內引進這項新療法,用於治療皮膚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 

  大部分患有危險性較小皮膚癌的人都會採用手術治療移除被感染的組織。如果腫瘤較小或者所處位置在皮膚表面的話,患者還可選擇接受常規的放射療法,但所需時間長,至少要10個療程,而且往往會伴隨著嚴重的副作用。 

  據估計3%的皮膚癌患者會發病部位敏感,如眼睛、鼻子或者耳朵等,很難採用手術療法清除。還有一些患者由於年齡或醫療條件等原因也無法採用手術療法。在上述情況下,新療法就發揮了它的優勢。 

  新療法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錸-188,治療時只需在患者的發病區域放上一片外科手術專用金屬箔,然後在上面塗上放射性藥劑,1至2個小時後拿掉即可。研究人員表示,放射性藥劑的作用是殺死癌細胞並促進健康皮膚的再生,因此不會留下疤痕。 

  ITM公司的行政總裁奧利弗•布克指出:“新的治療方法給那些患有難治療腫瘤且腫瘤體積較大的病人帶來了新希望,因為與傳統的手術相比,該療法的治療過程是非損傷性的,這就避免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因不雅的面容或者皮膚而受到歧視。” 

  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德國和澳大利亞對該療法進行試驗,布克相信會在兩年內爭取到英國有關部門的批准,將新療法推入英國市場,並稱屆時治療費用肯定比目前的傳統方法便宜不少。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2-01/06/content_14396525.htm

 

(皮膚癌) 防曬霜使用學問多

 防曬霜使用學問多

 

By F. Martin Ramin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November 14, 2013

 

即使是最勤快誠心的防曬霜使用者也可能會搞錯用法。

這是因為﹐對女性來說﹐防曬可絕非僅僅是選擇SPF值那麼簡單。底霜或有色保濕霜中的防曬成分不足以每日保護皮膚。而化妝品中的防曬成分多數只提供對一種紫外線的保護﹐且彩妝若上得不徹底或不夠頻繁就無法滿足防曬需要。

儘管皮膚科醫生建議每天擦防曬霜﹐但多數人都不會這樣做。紐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的皮膚病學臨床教授尼爾‧薩迪克(Neil Sadick)說﹐五個人中大約只有一個人堅持每日按正確方法塗抹防曬霜。

他說﹐“即使我的病人使用帶防曬成分的化妝品﹐我也會告訴他們沒有得到充分保護。”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發佈了有關防曬產品的新指引﹐旨在通過更多測試以及防曬產品(包括含防曬成分的化妝品)上更清晰的標注來保護消費者遠離皮膚癌。該指引從6月18日起生效﹐但過時產品下架仍需時日。

據皮膚癌基金會(Skin Cancer Foundation)的統計﹐在美國每年有200多萬人被診斷為皮膚癌。黑色素瘤──最危險的皮膚癌──在美國多數年齡群中的發病率持續上升。根據梅奧診所(Mayo Clinic)最近的一項研究﹐1970年至2009年﹐18歲至39歲的美國女性中黑色素瘤的發病率增加了八倍。該研究指出﹐年輕女性使用日光浴床可能是導致發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在匹茲堡(Pittsburgh)從事廣告業的加布麗埃勒‧博根(Gabrielle Bogan)今年24歲﹐她十幾歲時每月曬10次日光浴﹐但當她發現頭皮上長了兩顆痣時便停止了。這兩顆痣不是惡性的﹐但她從那以後就開始使用SPF值為45的防曬霜﹐作為日常護膚的一部分。博根說﹐“我喜歡這款[防曬霜]﹐因為它的SPF值較高。”

但護膚品的SPF值只顯示了它防護導致曬傷的中波紫外線(UVB)而不是長波紫外線(UVA)的能力﹐長波紫外線能更深入地穿透皮膚並導致早衰。(兩種紫外線都會導致皮膚癌。)例如﹐使用SPF值50的人曬很久太陽也不會被灼傷。“他們認為自己得到保護了﹐但卻受到了UVA的無聲傷害。”新澤西州巴斯金里奇(Basking Ridge)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皮膚病外科和皮膚病學總監斯蒂芬‧王(Steven Q. Wang)說。

通過新的FDA測試的防曬產品現在將在產品SPF值後註明“廣譜”﹐以表明其對兩類紫外線均有效。皮膚病學家推薦每天使用SPF值至少為15的廣譜防曬霜。抗UVA成分非常重要﹐因為家裡、辦公室或汽車上的窗玻璃通常只能阻擋UVB而阻擋不了UVA。

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日用消費品部(旗下產品包括廣受歡迎的露得清(Neutrogena)皮膚護理產品)皮膚護理創新副總裁柯蒂斯‧科爾(Curtis Cole)說﹐在化妝品或保濕霜中加入防曬成分是種挑戰。

科爾博士說﹐“配方設計師必須做許多額外工作﹐以瞭解它們的質感﹐使它們仍然‘受消費者喜愛’。”

科爾博士說﹐氧化鋅和二氧化鈦──通常被稱為物理防曬霜──提供了物理屏障﹐但如果配方錯誤﹐可能會留下白色殘留物。所謂的化學防曬霜是油質的──在多數護膚品中這並非理想性質。而且﹐科爾博士說﹐底霜或有色保濕霜中的色素可能會干擾護膚品的抗曬穩定性﹐即暴露於陽光下時保持有效的能力。

旗下包括美寶蓮(Maybelline)品牌的歐萊雅(美國)(L’Oreal USA)的皮膚護理和防曬研究與創新部副總裁安東尼‧波坦(Anthony Potin)稱﹐歐萊雅在其少數產品中加入了更多紫外線過濾成分﹐以符合新的FDA指引。該公司還開發了一批專門與新指引接軌的防曬產品。配方與包裝符合新指引要求的歐萊雅Paris Sublime Sun在2月份上市。

薩迪克博士說﹐人們應每天在臉部、耳部、頸部、手部和其他裸露皮膚上擦一層相當於一小烈酒杯量的防曬霜。

包括歐萊雅、露得清、嬌韻詩(Clarins)和香奈兒(Chanel)在內的化妝品品牌正在推銷更清透、專為彩妝打底而設計﹐且比傳統防曬霜顏色更淺、水分更少的新型液體防曬霜。

皮膚癌基金會資深副總裁、紐約大學朗格尼醫療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臨床皮膚病學教授德博拉‧薩爾諾夫(Deborah Sarnoff)說﹐人們的防曬霜用量通常只有推薦用量的1/3至1/2。結果﹐他們獲得的防護效果也只有1/3至1/2──SPF值30一下變成了SPF值15甚或SPF值10。

由於這一原因﹐露得清的產品SPF值比多數化妝品公司的產品都高。科爾博士說﹐“即使用戶抹得很少﹐仍足以起到保護效果。”

基於認為高於50的SPF值增加的保護效果甚微的研究﹐FDA正考慮提議將SPF指數的上限定為“50+”。露得清稱﹐該公司發佈的研究結論與之不同。

對於另一個極端──SPF值非常低的護膚品──FDA也已制定了下限。沒有通過廣譜測試或SPF值等於或低於14的護膚品將需要標明警示語﹐包括﹐“經證明本產品僅有助於防止曬傷而非皮膚癌或皮膚早衰。”

男性也應該每日塗防曬霜﹐尤其是那些謝頂或脫發的男性﹐因為他們可能有更多皮膚暴露在陽光的直接照射下。

潤唇膏的SPF值至少為15也很重要﹐尤其是對男性而言﹔女性從啞光唇彩中獲得了部分保護。薩爾諾夫博士建議特別注意下唇﹐因為這裡通常是受到最多日曬的。

由於FDA的新指引﹐多數防曬霜品牌都必須徹底檢查其包裝。產品必須帶有“藥品說明”標簽﹐這明顯類似於非處方鎮痛藥﹐其中要列出有效成分、用途和警告。FDA指引還要求在小容器上使用特定字號和字體。

克里斯汀‧迪奧香水公司(Christian Dior Perfumes)市場營銷、教育與活動部資深副總裁莉薩‧霍金斯(Lisa Hawkins)說﹐“很難以美觀的形式滿足這個要求。尤其是在奢侈品包裝上。”

產品行銷全球的迪奧正在生產專為美國設計的包裝﹐霍金斯稱其“成本昂貴且設計複雜”。該公司還在考慮減少在美國的供貨量。

 

英文原文: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02303772904577333590080007880.html

(淋巴瘤) 淋巴腺腫脹兩周 患癌先兆

 淋巴腺腫脹兩周 患癌先兆

 

東方日報  2010年10月11日

 

【東方日報訊】本港每年有近七百宗淋巴癌新症,患者多壯年發病,兩至三成患者在四十歲以下。有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指,淋巴癌的初期徵狀不明顯,包括氣喘及咳嗽等,患者亦會出現淋巴核脹大,但不少人只以為是「痰火核」,提醒市民如發現淋巴腺腫脹,並持續二至三星期,便應盡快求醫。

 

Tanga(左)感激家人於她抗癌期間不離不棄,旁為Tanga二姊。

Tanga(左)感激家人於她抗癌期間不離不棄,旁為Tanga二姊。

 

三十歲任職幼稚園教師的Tanga於四年前患淋巴癌,初時持續咳嗽三個多月,以為只是氣管敏感或哮喘,至睡覺時呼吸困難及冒冷汗,體重暴跌十九磅,向專科求診後赫然發現患第三期淋巴癌。她坦言從沒想過這般年輕便患癌症,幸得家人不離不棄,「媽媽每日帶三餐去醫院,二家姐學識每朝幫我打針,大家姐辭埋份工全天候喺醫院陪我。」她接受約兩年化療及標靶治療後已完全康復。

易與「痰火核」混淆

六十三歲的漢哥於九五年確診第四期淋巴癌,暴瘦近四十磅,衣服由加大碼變成中碼,最嚴重時腳軟至十碼也行不到,幸接受化療後康復,至今十三年未有復發,更不時到醫院做義工,以自身經歷勉勵其他患者。

香港血癌基金副主席兼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指,本港九成淋巴癌個案屬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約五十歲,四十歲以下則佔二至三成。醫學界估計淋巴癌成因與後天因素有關,包括接觸化學藥物、感染愛滋病或其他病毒等,大部分個案對化療反應良好,逾半數患者可根治,早期個案存活率達八成。他指該症初期徵狀不明顯,患者的腋下、頸部及腹股溝淋巴腺會腫大,但不少人以為是「痰火核」,提醒市民若發現淋巴腺持續腫大二至三星期,期間沒患感冒,便應盡快求醫及抽取組織化驗。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1011/00176_065.html?pubdate=20101011

(淋巴瘤) 港淋巴癌年輕化 女大學生停學醫病 自我形象低

 

港淋巴癌年輕化
女大學生停學醫病 自我形象低

2011年09月26日

 

戰勝淋巴癌的鄧愛恩稱,網絡有很多「唔知真定假」的資訊,令病人容易混淆。
張志華攝

 

【蘋果日報 訊】本港淋巴癌有年輕化及增加趨勢,專家表示,一半淋巴癌患者是55歲以下,近年更越來越多20至30歲的年輕人發病,提醒淋巴癌有不同類型,病徵多元化,如有淋巴核腫脹、發燒、出汗甚至持續咳嗽等病徵,應及早求診,可增加治癒機會。
記者:郭慧嫻

今年23歲的中大會計學系三年級學生鄧愛恩,09年讀二年級時開始咳嗽,但沒有消瘦及其他病徵,初時以為是一般感冒,但多番治療不果,更因持續咳嗽三個月,醫生一度懷疑她染上肺癆,需隔離治療五天,直至接受電腦掃描檢查,才確診患二期 B細胞非何傑金氏淋巴癌。
確診後她需停學九個月接受治療:「當時每日都好辛苦,又嘔,外觀又差,冇晒頭髮,自我形象好低,當時好冇自信。」她說病後明白身體要緊,決定畢業後不會從事會計行業,怕太辛苦,考慮投身人力資源及行政工作。她又指以往性格較內斂,患病後反而主動向身邊的人表達情意。

 

淋巴癌是一種淋巴系統癌症,有多種不同類型,主要分為佔本港九成患者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及何傑金氏淋巴癌。香港血癌基金會副會長梁憲孫表示,08年本港非何傑金氏淋巴瘤每年新症個案為672宗,但去年已升至逾700宗,加上近年20至30歲個案增加,平均發病年齡由60歲降至55歲,較其他癌症低約10年。
梁說,患者年齡由10歲至70多歲不等,病徵多元化但不明顯,較常見病徵為頸部淋巴腺腫大、發燒及出汗,但需視乎病灶位置,有患者僅大腿淋巴病變,除大腿出現硬塊便幾乎全無病徵,若胸腔淋巴病變則僅刺激氣管導致咳嗽。

 

有人誤以為「痰火核」

部份患者或誤以為頸部腫塊為「痰火核」或由感冒導致,他提醒,若有淋巴腫塊持續兩周不消退,應立即求醫檢查,及早治療可提升患者五年存活率達五至九成。淋巴癌成因未明,或與遺傳傾向及環境因素有關,醫學界正進行研究,目前已研發出不同單克隆抗體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及減低復發率。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0926/15647058

(淋巴瘤) 新研究/服抗癌藥 Rituxan 淋巴瘤復發率減半

 新研究/服抗癌藥Rituxan 淋巴瘤復發率減半

2010-05-21

 

 法新社華盛頓21日電: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長期服用瑞士羅氏藥廠(Roche)研發的抗癌藥Rituxan,能讓某些病患的濾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復發機率降低一半。 

 領導這項研究的里昂大學(University of Lyon)薩勒(Gilles Salles)說:「這些發現為我們控制該疾病的方法帶來希望。」 

 他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今天舉行的電話記者會上說:「使用學名為利妥昔單抗(rituximab)的Rituxan進行『維持治療』,可能成為治療這些患者的新標準療法。」該學會將於6月在芝加哥召開年會。 

 研究發現,以利妥昔單抗進行2年的維持治療,接受初步化療反應良好的病患,其濾泡性淋巴瘤復發的風險能降低達50%。 

 維持治療的目標是延長癌症患者的緩解期,但罹患濾泡性淋巴瘤的病患在3至6年的初步治療期間常有復發的風險。 

 針對逾千名濾泡性淋巴瘤第3期或第4期病患的臨床研究,發現以利妥昔單抗為基礎的聯合化療出現良性效果。 

 隨機選取的505名病患接受另外2年的利妥昔單抗治療,其他人則未接受維持治療。 

 經過25個月的後續追蹤,18%接受維持治療的病患疾病復發,低於對照組的35%。 

 研究表示,不論年齡、前治療或緩解期階段,接受治療的療效顯而易見。

 

【中央網路報】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9&docid=101169871

(淋巴瘤) 腫瘤白血球細胞多 復發機率高 學者發現淋巴癌療程測試法

 腫瘤白血球細胞多 復發機率高 學者發現淋巴癌療程測試法

2010-3-14

 

(溫哥華 )(頭條日報記者報道)這項新發現,已經在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

        何傑金氏淋巴癌患者主要為年輕的成年人,也可能出現於其他年齡群。何傑金氏淋巴癌治癒率相對很高,75%至80%的患者完成首次療程後可痊癒。

        如果首次療程無效,再次治療通常涉及骨髓移植,而這時治癒率約降至50%。

        據卑詩癌症中心淋巴癌臨床主任康納斯(Joseph Connors)醫生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淋巴瘤內的白血球細胞愈多,病人出現排斥治療情況的機率愈高。

        25%患者首次療程不佳

        他指出,醫療人員今後可通過測量淋巴瘤中的白血球細胞數量,從而辨別20%至25%對於首次療程反應欠佳的病人。

        今次研究採用130個完成標準療程淋巴癌病人的組織樣本,其中92人沒有癌細胞,其他38人則是淋巴癌復發者。

        另外,研究人員對近3萬個基因作出分析,希望找出這些基因表達(gene expression)和治療效果之間的關係。

        結果,研究員從那38個淋巴癌復發病人的組織樣本中,找到有一組以白血球細胞作表達的基因,出現過度表達情況。

        據卑詩癌症中心病理學家兼報告作者蓋斯科恩(Randy Gascoyne)表示,如能預知哪些病人對標準治療反應不良,醫生可建議採用加強治療或其他實驗療法。

 

http://news.stheadline.com/instantnews/news_content/201003/12/20100312b000021.html?cat=b

(淋巴瘤) 淋巴癌早期醫治 存活率可達八成

 

淋巴癌五成可康復
早期醫治 存活率高達八成

 

梁憲孫醫生(中)表示,淋巴腺若持續腫脹2至4星期,便應及早求醫。旁邊兩人為淋巴癌康復者。王智君攝

 

【蘋果日報 訊】淋巴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除主要侵襲健康壯年人士外,更約兩至三成患者在40歲前發病。專科醫生表示,早期淋巴癌患者的存活率高達八成,較晚期的病人接受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後,亦可完全康復,重返工作崗位。記者:王智君

現年30歲的 Tanga說:「生命中會有好多唔想要嘅驚喜出現,但只要喺困苦中保持信心,最後一定冇問題。」她精神奕奕說起四年前即26歲患淋巴癌的經歷時,彷彿在訴說別人的故事,「當時斷斷續續咳咗三個月,以為係哮喘或氣管敏感,但食咗抗敏感藥都仲咳」。隨病情漸漸惡化,她一下子瘦了19磅,睡前更出現呼吸不暢順、冒冷汗等情況。

 

康復者籲樂觀治病

醫生後來抽取 Tanga的肺部組織化驗,確診淋巴癌。她說確診時病情已惡化至第三期,癌細胞分佈於胸腔及腹腔的淋巴腺位置。經過兩年的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後, Tanga已康復過來,現於幼稚園當教師,以生命影響生命。
63歲的漢哥自97年因淋巴癌復發而接受自體骨髓移植後,13年來身體健康無恙,現在更不時到醫院做義工,為癌症患者加油打氣。他說當年確診時淋巴癌已發展至第四期,體重暴跌近40磅,「行兩步就氣喘」。他鼓勵癌症患者要勇敢面對疾病,常存樂觀之心,「要接受個病,接受咗就要畀心機去醫」。
香港血癌基金副會長梁憲孫醫生表示,本港每年約有700個淋巴癌新症,發病中位數為50歲,兩至三成病人早於40歲前發病,不乏兒童患者。幸運的是,淋巴癌較其他癌症容易控制,病人平均康復率逾五成,他們康復後可重返工作崗位,重過健康生活。梁憲孫指出,淋巴癌患者會出現淋巴腺脹大、咳嗽、氣喘、體重急劇下降、全身持續痕癢等。他呼籲市民若發現頸部或腋下的淋巴腺持續腫脹2至4星期,卻沒有痛楚及感冒症狀,便應及早求醫。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1011/14540457

(淋巴瘤) 免疫調節藥代化療減副作用

 免疫調節藥代化療減副作用

 

2011-08-24

 

非何傑金氏淋巴瘤在香港十大癌症殺手排行第九,每年新增近七百名患者。一線治療以化療加標靶治療,患者有口腔潰爛及嘔吐等副作用;但有醫生指出,可以免疫調節類藥物取代化療,完全殺死癌細胞機會可提升至八成七,而且副作用輕微。

        養和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梁憲孫醫生介紹,目前非何傑金氏淋巴瘤的一線治療,掃描完全檢查不到癌細胞的機會,即完全緩解率約為五成,若以免疫調節類藥物REVLIMID(Lenalidomide),加上單克隆抗體的標靶治療,治療低毒性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瘤,完全緩解率可達八成七,提高了近四成。

        主要用於治療骨髓瘤

        另外,化療會帶來口腔潰爛、嘔吐及脫髮等副作用,新療法未發現有此類副作用,但亦會出現皮疹、肌肉痛及白血球低等症狀。REVLIMID在香港主要用於治療骨髓瘤,亦包括在醫管局的藥物名冊內,費用較化療高十倍。目前新療法仍處於研究階段,未投入臨應用。

        梁憲孫提醒,大部份淋巴瘤個案成因不明,難以預防。市民如發現頸部、腋下或大脾內側有一至兩厘米直徑、不痛的腫瘤,幾星期都不退,應向醫生求醫。

 

 
http://news.hkheadline.com/daily … 11/08/24/159043.asp

(淋巴瘤) 藥品「莫須瘤」(MabThera)配合更多化療方案使用

 莫須瘤配合血癌化療 英背書

 

 

(路透倫敦5日電)英國國家健康暨臨床醫學研究院(NICE)建議以羅氏大藥廠(Roche)藥品「莫須瘤」(MabThera)配合更多化療方案使用,使罹患濾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血癌末期病患,治療選項更多。

NICE已建議莫須瘤併用於CVP化療法。後者是治療這絕症最常使用的化療方式。NICE負責判定英國國家健保體系使用藥物是否符合成本效益。

NICE今天表示,一般所知學名為rituximab的這項藥物,可和另3種化療方案─CHOP、MCP及CHVPi併用,協助改善病患存活率和生活品質。

NICE衛生技術評估中心主任朗生(Carole Longson)指出:「對不適合採用rituximab外加CVP療法的病患來說,其他治療選項可派上用場。」

濾泡性淋巴瘤是無法治癒的1種血癌,往往會在幾年間反覆發作。

莫須瘤廣泛用於治療非何杰金氏淋巴癌(non-Hodgkin's lymphoma)、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及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被當做維持治療用藥,擴大了這款高價藥品的市場。

這項建議最後指南預定明年1月出爐。

中央社(翻譯)

 

https://hk.news.yahoo.com/%E8%8E%AB%E9%A0%88%E7%98%A4%E9%85%8D%E5%90%88%E8%A1%80%E7%99%8C%E5%8C%96%E7%99%82-%E8%8B%B1%E8%83%8C%E6%9B%B8-040200897.html

研究發現造血幹細胞量影響人壽

 科學 – 研究發現造血幹細胞量影響人壽

 

荷蘭一位女人瑞在二零零五年過身的時候,答應把遺體捐給科學界研究,有關成果近日首度公開,研究發現一個人的造血幹細胞數量,可能影響一個人的天然壽命上限。 

她名叫安德爾席佩爾,是荷蘭著名女人瑞,於二零零五年逝世,享年一百一十五歲,是當時全球有紀錄以來最長壽的人。安德爾席佩爾臨終前提出,希望將自己的遺體捐出來,給科學界做研究。 

安德爾席佩爾是個珍貴的案例,因為她一百一十五歲依然很健康,例如她臨終前血管都沒有任何疾病,亦沒有患上癌症,而且頭腦到最後仍很清晰,可以說她純粹是肉體衰老至死,稱得上是享盡天年。 

所以科學家認為,安德爾席佩爾可以幫助他們了解所謂「天年」是什麼,即是沒有受意外和重病影響的話,一個人的壽命的天然上限,會由哪些因素決定?專家從安德爾席佩爾身上得到啟示,關鍵之一是造血幹細胞。 

人們血液的所有細胞,包括紅血球和白血球,都是由造血幹細胞分化而成,隨著每天新陳代謝,造血幹細胞會不斷分裂耗損。 

一般人與生俱來的造血幹細胞,大約有二萬個左右,而專家發現安德爾席佩爾過身時,全身的血液細胞大部份都是來自兩個幹細胞,即是她的造血幹細胞只是剩下兩個。 

由於身體是不會自己補充幹細胞,它們的數量只會跌不會升,所以安德爾席佩爾的個案反映,當一個人的造血幹細胞消耗殆盡,可能就是他油盡燈枯之時。 

不過專家強調,造血幹細胞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影響壽命上限的先天條件,而且一個人最終可以活多久,後天的生活習慣亦很重要,但此次發現對於日後的幹細胞療法始終很有幫助。 

———————————————-
 

Stem cell 'exhaustion' may play role in human lifespan

Stem cell “exhaustion” may play a role in defining the limit of human lifespan, a study of blood from a dead Dutch super-centenarian suggests.

 

Analysis of white blood cells from 115-year-old Hendrikje van Andel-Schipper showed they were derived from just two related stem cell clones.

In a younger adult an estimated population of 10,000-20,000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produce “offspring” that replenish all the different kinds of blood cell.

Mrs van Andel-Schipper’s white blood cells also had much shorter “telomeres” − protective caps on the ends of chromosomes that shorten with age − than her brain cells.

“Most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may have died from ‘stem cell exhaustion’”

Henne Hostege

When telomeres get sufficiently short, cells stop renewing themselves and may die.

“Because these blood cells had extremely short telomeres, we speculate that most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may have died from ‘stem cell exhaustion’, reaching the upper limit of stem cell divisions,” said lead scientist Dr Henne Hostege, from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in the US.

Future studies were needed to see whether stem cell exhaustion might be a cause of death at extreme ages, said the scientists, whose findings ar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Genom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s also identified more than 400 genetic mutations in the white blood cells which appeared to be harmless, unlike those found in patients with blood cancers such as leukaemia.

Hendrikje van Andel-Schipper

Hendrikje van Andel-Schipper

At the same time, they were not thought to confer any advantage that might have helped Mrs van Andel-Schipper to live such a long life.

The “somatic” mutations which are not passed on to offspring were mainly in non-coding regions of DNA not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At the time of her death in 2005, Mrs van Andel-Schipper, known as “Henny”, was officially the oldest person in the world. At the age of 82, she gave written consent for her body to be donated to science after her death.

A study of her brain found little sign of the changes normally associated with great age and no tra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Scientists have also sequenced the whole of her genetic code.

Mrs van Andel-Schipper had surgery for breast cancer at the age of 100, and died 15 years later as a result of a gastric tumour that spread to her abdomen.

Since she never received mutation-inducing chemotherapy, the mutations seen in her DNA were purely due to normal ageing, said the scientists.

 

www.nursingtimes.net/stem-cell-exhaustion-may-play-role-in-human-lifespan/5070222.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