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 直接殺死癌細胞 免傷及其他部位 「植碘」治前列腺癌復發率低

 直接殺死癌細胞 免傷及其他部位

 

「植碘」治前列腺癌復發率低

 

(星島)2010年2月24日

 

 

(星島日報報道)男人患前列腺癌,與女人有乳癌一樣普遍,每十名五十歲或以上男士,就有三人會帶有前列腺癌細胞。有泌尿科專科醫生指,本港早已引進植入式短距離放射療法,只將微細的碘粒子,直接放入前列腺內殺死癌細胞,五年復發率少於百分之五,但治療後首三個月要與孕婦、嬰兒「保持距離」,免受輻射影響

 

前列腺癌為男性常見第四位癌症,○七年有一千二百多宗新症、近三百人死亡,每三十九名男性就有一人患病。患者會有小便困難、緩慢和不暢順,腫瘤阻塞尿管可併發腎衰竭,亦有機會轉移造成骨或其他部位疼痛。泌尿科專科醫生羅光彥指,發現患上前列腺癌的患者多為初期或晚期,初期大部分是在例行身體檢查時發現,盡早醫治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

 

植數十粒子 每粒400元

羅又說,早期和中期前列腺癌可透過傳統開放式手術、微創手術和放射治療,但傳統電療因幅射通過皮膚等穿透至前列腺的腫瘤,能量有機會令直腸、膀胱出血,引致便頻。而植入式短距離放射療法,則以手術將長五毫米的放射性碘用針直接植入前列腺內殺死癌細胞,可避免傷及其他部位

 

手術原理看似簡單,羅指需要植入多少粒碘粒子,要通過電腦計算植入的位置和數量,醫生再如棋盤般的定位植入粒子,大部分病人都要植入六十五至一百個粒子,每粒約五十元美元(即約四百港元)。這種治療早於八二年已在美國研發,八、九年前引入本港,但本港至今僅有三十多名患者用過此治療方法。

 

須與孕婦嬰兒保持距離

該療法在港未普及是因本港只有兩名外科醫生懂得此方法,此法只適合早期患者使用,羅指腫瘤直徑如大於二厘米或前列腺大於六十立方厘米均不適合。手術後三個月內,抱嬰孩時不可抱在大腿位置,盡量與孕婦距離三呎,性行為時一定要戴避孕套,以防粒子掉出。傳統開刀手術費約十二萬元,採用植入式短距離放射療法手術費則要貴四成,但仍較微創手術便宜兩成。

 

五十多歲商人王先生,八年前一次體檢時發現患上第一期前列腺癌,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指數達六納克,高出正常應在四以下,王當時擔心如接受傳統開刀手術,術後打球或打噴嚏會有失禁問題,故接受植入式治療方法,至今無復發,PSA值今低於零點三,治療後亦無併發症。

 

記者:楊玉珠

 

http://biowong.freehostia.com/240210singtao1.html

(前列腺癌) 一顆小氣球 減輕前列腺癌治療副作用

 一顆小氣球 減輕前列腺癌治療副作用

 

 

 

 

 

 

 

 

 

 

 

 

 

 

 

 

 

 

 

一個氣球植入人體,竟有助於減輕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療副作用?

 

 

【大紀元8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吳博超編譯報導)治療前列腺癌會出現使人衰弱的副作用,包括大小便失禁、性慾低落和陽痿等。據英國《每日郵報》,現在醫生們已經開發出一種專門為了避免副作用的技術,這項技術只需要使用一個小氣球。

前列腺是一個位於膀胱下方核桃大小的腺體,在尿道周圍。前列腺癌是男性最普遍的癌症之一,主要影響50歲以上的人,並且隨著年齡提升風險亦隨之上升。

在前列腺癌治療中,往往會運用放療治療。不幸的是,在過程中,高能量的X光,也會損害在腺體周圍的健康細胞。

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傷害只是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短期副作用,如:疲倦,腹瀉。但在其它損害更為嚴重的人,將導致尿失禁,性慾低落,並且有30~50%的病人會無法維持勃起。

科學家相信,稱為「空間衛士氣球療法」(SpaceGuard Balloon)的新方法,會減少這種風險。它的設計能在前列腺周圍創造一個空間,幫助健康的組織遠離放射線的危害。

氣球放在前列腺的旁邊,充滿了液體,約一個桃子大小。這將作為一個健康組織的盾牌。

該裝置已在美國的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和其他中心,在局部麻醉下,進行人體測試。該過程需時約30分鐘,並可在門診完成。氣球被設計在3~6個月後能自行分解,也就是放療治療前列腺癌的一般長度。

研究者認為,這將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和效率。未來治療時,輻射劑量或許可以增加,健康組織損傷則會減少。

泌尿科醫生Raj Persad說:「這項新技術,將使臨床醫生準確地找到確切目標組織。除了減少副作用,也可能減少身體接收的總輻射量。我期待看到研究的成果。」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8/31/n3011563.htm

(前列腺癌) 攝護腺癌男性的隱形殺手

 攝護腺癌男性的隱形殺手

 

世界新聞網  August 22, 2011

 

記者李榮洛斯蓋圖報導

 
 
攝護腺屬於男性的生殖系統,主要的功能是製造與儲存前列腺液,並在射精時成為精液的一部分。隨著年齡的增長,攝護腺細胞突變導致增殖失控的機率也會增加,有機會形成攝護腺癌。目前,攝護腺癌是美國僅次於皮膚癌以外最常見的癌症,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必須經由健康檢查測量PSA(攝護腺特異抗原血清檢查)才能進一步追蹤發現。

「雖然比起白人,亞裔罹患攝護腺癌的比率稍低,但是在美國生活的亞裔人士仍有較高的攝護腺癌發生率。」El Camino泌尿科醫師賴志杰表示,醫學界目前尚無法掌握攝護腺癌發生的成因,不過包括年齡(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家族史,以及食物與環境因素都是引發攝護腺癌的原因之一。

 

賴志杰解釋,生長在北美的亞洲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高於在亞洲土生土長者,雖然醫界還沒有找到確切原因,但是判斷食物與環境等後天的因素應是很重要的誘發因子。他說,雖是老生常談,但是飲食仍建議多攝取蔬果,減少食用過多的動物性脂肪。

 

由於攝護腺癌初期並沒有明顯徵狀,要早期發現攝護腺癌,必須驗血測量PSA值,並輔以肛門指診(DRE),若發現異狀再切片病理確認。「男生通常不喜歡看醫生、做檢查,(門診上)常常是老婆或者女朋友逼來看醫生健檢的,」「但是有時候真的因為檢查而發現已經罹有癌症。」

 

賴志杰說,相對於其他癌症,攝護腺癌的癌細胞成長得較緩慢,很多早期的攝護腺癌若不治療,病人也可再活十年。他舉例,美國75歲的健康男性的剩餘預期壽命約為十年,因此若超過75歲才發現攝護腺癌,醫師常會與病人溝通,考量風險後不積極治療。

 

「必須衡量健康以及風險」賴志杰指出,攝護腺癌治療過程冗長,醫療費用也很龐大,年事已高者過度治療反而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而且他們可能有其他的病痛更緊急,更危及生命。但是,對於年紀較輕的男士,他建議若家族有遺傳史者,40歲即開始檢查攝護腺癌:身體健康且預期壽命高於十年者,則從50歲開始與醫生討論檢查與萬一罹癌的治療風險。


Read more:世界新聞網-北美華人社區新聞 – 攝護腺癌男性的隱形殺手

 

http://sf.worldjournal.com/view/full_sf/15173752/article-%E6%94%9D%E8%AD%B7%E8%85%BA%E7%99%8C%E7%94%B7%E6%80%A7%E7%9A%84%E9%9A%B1%E5%BD%A2%E6%AE%BA%E6%89%8B?instance=sffood

(前列腺癌) 先停看聽 攝護腺癌別急著手術

先停看聽 攝護腺癌別急著手術

 

 

  • 先停看聽 攝護腺癌別急著手術查看相片

    先停看聽 攝護腺癌別急著手術

  •  

  • (路透芝加哥7日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所召集的獨立專家小組今天說,攝護腺癌低風險群男性在進行治療前,可能最好先靜觀病情是否持續發展。

    對於攝護腺癌治療,這個小組支持所謂的主動監控法,幫助男性避免治療可能對健康造成的後果,包括陽痿和尿失禁。

    NIH正考慮對病情在非常初期的患者拿掉「癌症」1詞,如此一來,仔細監控病情變化的方式會比立即治療來得好的觀念,比較容易為男性接受,

    攝護腺癌是美國男性最常見的非皮膚癌,今年約有24萬名美國男性會被診斷罹患攝護腺癌,約有3萬3000人將死於此病,但一半以上的情況是癌細胞只限於攝護腺,不太可能會危及性命。

    即便如此,診斷患有攝護腺癌的男性中,約有9成的人會立即進行手術或放射治療等醫療行為。

    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防癌專家甘茲(Patricia Ganz)說:「顯然有許多男性受益於延後治療。」

  • 中央社(翻譯)

  •  

  • https://hk.news.yahoo.com/%E5%85%88%E5%81%9C%E7%9C%8B%E8%81%BD-%E6%94%9D%E8%AD%B7%E8%85%BA%E7%99%8C%E5%88%A5%E6%80%A5%E8%91%97%E6%89%8B%E8%A1%93-083600211.html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積極篩檢 難降死亡率

前列腺癌積極篩檢 難降死亡率

 

 

 

(法新社華盛頓6日電) 美國1項針對前列腺癌的大型研究今天公布更多數據,顯示五、六十歲以上的男性族群無法透過積極篩檢降低死亡率。

刊登於最新1期「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報告指出,儘管2009年已公布涵蓋7萬6000名男性的調查結果,但最新數據則是繼續追蹤大部分受試者所得。

研究主要作者—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安德瑞奧勒(Gerald Andriole)表示:「此次數據證實大多數男性沒有必要每年篩檢前列腺癌。」

根據「前列腺癌、肺癌、結直腸癌暨卵巢癌篩檢試驗」(PLCO Cancer Screening Trial)調查55歲至74歲男性族群結果,每年進行篩檢前列腺癌往往只會讓病人接受更多診療,卻無法阻止死亡。

研究人員將受試者分成兩組,前組每年定期進行篩檢,後組僅接受一般醫療保健,只有在醫師建議下才會篩檢前列腺癌。

結果發現,每年篩檢組提前發現前列腺腫瘤的機率較一般醫療組多出12%,但兩組死亡病例卻差異不大。前組前列腺癌死亡人數為158人,後組145人。

研究追蹤幾乎全數受試者7年後,2009年將首批數據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當時研究人員認為篩檢無益於病患存活率。

安德瑞奧勒表示,此次數據是追蹤絕大多數受試者10年後的結晶,其中過半數追蹤期更長達13年。「我們發現受試者中只有年紀最輕者,也就是預期壽命最長的人,能夠從篩檢中獲益。」

(譯者:中央社楊盈)

 

https://hk.news.yahoo.com/%E5%89%8D%E5%88%97%E8%85%BA%E7%99%8C%E7%A9%8D%E6%A5%B5%E7%AF%A9%E6%AA%A2-%E9%9B%A3%E9%99%8D%E6%AD%BB%E4%BA%A1%E7%8E%87-093505321.html

(皮膚癌) 英國 選美佳麗曬太陽燈曬出癌

 

選美佳麗曬太陽燈曬出癌

 

蘋果日報  2010年05月29日

 

英國選美佳麗希爾絲( Amy Hills)皮膚白皙,平日最愛曬太陽燈,結果24歲的她就曬出禍,罹患皮膚癌。正因為有這種親身經歷,她現在苦口婆心勸告想曬得一身古銅色皮膚的男女,每次曬太陽燈都要做足保護措施。
希爾絲是北約克郡牙科學生,也是「約克小姐」決賽佳麗。為了擁有古銅色膚色,她每周至少曬一次太陽燈,每次都不塗抹太陽油,在半年前左臂上一粒痣的顏色變深變凸,周邊更呈鋸齒狀。經醫生檢驗後,證實患上皮膚癌。
希爾絲晴天霹靂,上周動手術切除癌細胞,幸好癌細胞沒有擴散開去,但未來五年每三個月都要覆診檢查。手術後,她左臂留下一個凹洞,成了警告自己和所有愛美一族不要瘋狂曬太陽燈,就算要曬燈,也必須在身上塗勻太陽油。
英國《每日郵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00529/14079785

(皮膚癌) 避世抗癌遭誤會 臨終重拾父女情 香港象人感動醫生

 

避世抗癌遭誤會 臨終重拾父女情
香港象人感動醫生

 

【蘋果日報訊】皮膚癌把周先生的容貌折磨到變了「象人」,半邊臉爛肉見骨,流血水、滲膿、發臭,左眼變成凹陷的黑點,他不敢見人,更不敢見內地的妻兒,孤獨地與癌魔過活,卻被誤會是負心漢。其實他是最負責的丈夫、父親。走到人生盡頭向家人表白,得到女兒守護,他無悔無怨,「冇咗塊面,有返個女,人生咁樣,我無遺憾。」 記者:呂焯均

周先生去年逝世,明愛紓緩治療科一直流傳這個抗癌真勇士的故事。主診的紓緩醫學專科醫生郭愛玲向醫科生講學時,就引用周先生的經歷,讓學生明白病人的痛苦,治療不但靠醫術,還要有愛心。

 

患皮膚癌 臉爛見骨

周先生幾年前獲轉介到紓緩治療科門診,郭愛玲見到一個白色紗布緊包半邊臉的病人。沒家人陪伴,整個診治過程他都低着頭,問一句答一字。郭想打開紗布看看病況,他竟說:「今朝早已經洗過傷口,醫生你唔使睇喇」。郭看出他怕得很,怕別人看到傷口很驚,「佢話有次有個護士一打開紗布,個樣即刻好驚。」
郭愛玲小心打開紗布,看到的確很嚇人,但仍裝鎮定,以免病人感屈辱。周先生的臉已被癌嚴重侵蝕,爛肉見骨,左眼壞死成一個黑點,可以想像他很痛,傷口不斷滲膿發臭。
經過幾次覆診,周先生說話多了,吐露不想覆診,因不想上街,怕紗布鬆脫,別人見到受驚。郭於是安排醫護上門為他覆診。家訪護士首次踏入他在青衣的公屋單位,屋內沒有枱凳、雪櫃,只有石油氣爐和破舊的煲,一張碌架床沒有床褥,地上散佈藥袋和藥樽。他靠綜援過活,出街一次買一個禮拜的餸。
一個人獨自對抗癌魔,忍受痛楚,也承受失去親人的悲痛。周先生有妻子和一兒一女,居於內地,患病前他做清潔工,收入卑微,把8成收入寄給家人,令他感到幸福溫暖。51歲時卻患上皮膚癌,這癌很惡毒,不斷侵蝕原來部位,病人被折磨8、9年才死。周先生的臉日漸腐爛,他以前每月回內地探家人,「我個樣變成怪物咁,老婆都唔會接受到。」他不再回家,又失業,無錢寄回內地。家人誤會他遺棄家庭,他失去半邊臉,也失去親人。

 

食叉燒包 肉汁外流

家訪護士協助周先生找來一些二手家居用品,有電飯煲、枱凳。他患的是絕症,醫生用放射治療減輕他的病情和傷口臭味,又給他止痛藥和抗生素減少流膿。他開始重新接觸社會,又接受醫護勸告,向家人講出真相。
資深護士馮綺華說,周先生獲家人探望,18歲女兒還留下來工作和照顧他,每星期帶他去酒樓飲茶。病後他再次感受到親情,說「冇咗塊面,有返個女,人生咁樣,我無遺憾」。
直至他把一片叉燒包放入口時,食道不能吞下,包肉倒流臉上的爛肉後面,他自知極限到了。周先生病逝時59歲,家人為他辦理喪事,由於要瞻仰遺容,醫護人員建議為他的半邊爛面化妝,但家人說,周的遺言不需要了。周先生的遺體有家人的愛覆蓋,沒有恐懼,沒有醜陋。他帶着尊嚴離去,醫護人員都敬佩,「佢勇敢、堅強,亦係好丈夫、好父親」。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0926/15646911

(皮膚癌) 英國 – 男性皮膚癌死亡率倍增

醫療短波
男性皮膚癌死亡率倍增

 

 

 

蘋果日報  2010年06月01日

 

英國癌症研究基金的數據顯示,男士過去30年因皮膚癌死亡的比率倍增,由70年代每10萬人死亡率為1.5人,增加至近年的3.1人。死者又以65歲或以上年齡組別為主,死亡率達每10萬人有4.4人;研究又顯示女性死於皮膚癌也有上升趨勢,每10萬人中有2.2人,比率較男性略低。專家相信男士不注重防曬保護皮膚而受紫外光侵害,增加罹患皮膚癌風險。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0601/14088666

(皮膚癌) 美國 皮膚癌新藥 存活率升68%

 皮膚癌新藥 存活率升68%

 

世界黃頁綱  June 06, 2010

 

研究人員5日在芝加哥舉行的癌症會議上報告,必治妥施貴寶製藥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 Co.)研發的試驗性抗癌藥物ipilimumab奏效,可把最致命的皮膚癌─黑色素瘤(melanoma)末期患者的存活率改善將近七成(68%,也就是減少死亡率近30%),取得針對此癌的首次重大勝利。醫生備感振奮。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與這家製藥廠也沒有關係的賓州大學艾布蘭森癌症中心皮膚癌專家舒契特醫生(Dr. Lynn Schuchter)說:「在此之前,我們沒有能夠延長存活期的療法。目前醫生的藥架上還沒有這個藥物,但某些人經由製藥廠直接提供的特別計畫,將能取得。」

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保證將盡快審查此一藥物,醫生相信年底前將能上市。

首席研究員指出,全球676名黑色素瘤末期患者參加此一研究,服用ipilimumab的末期患者,其平均存活率為10個月,其他患者的平均存活率為6.4個月,改善率達68%。醫生希望把此藥給更早期的患者和病情較輕的患者服用,以獲得更大的益處。

此種藥物的功能在於幫助免疫系統對抗腫瘤。研究發現,服用ipilimumab的病患,有10%至15%產生嚴重副作用,大多數可用高劑量類固醇治癒,但有14人因此喪生,不過仍低於此種癌症的死亡率。黑色素瘤是最致命的皮膚癌,去年全美大約有6萬8720個新病例,死亡病患計8650人。

有關此一藥物的相關報告可從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5日的網路版查閱。

 

 

http://yp.worldjournal.com/bookmark/7817092-%E7%9A%AE%E8%86%9A%E7%99%8C%E6%96%B0%E8%97%A5-%E5%AD%98%E6%B4%BB%E7%8E%87%E5%8D%8768-

(皮膚癌) 法國「國立罕見皮膚疾病中心」:日吞維他命 罹皮膚癌風險反增

 法國「國立罕見皮膚疾病中心」:日吞維他命 罹皮膚癌風險反增

 

来源:英國每日郵報 | 作者:每日郵報 | 2010/9/28

 

最新研究顯示,每天服用抗氧化物與礦物質等營養補充劑的人,罹患致命皮膚癌「黑色素瘤」的風險可能較高。

  位於法國波爾多的「國立罕見皮膚疾病中心」的研究人員,讓志願受試者服用內含維他命E、抗壞血酸(維他命C)、β胡蘿蔔素、硒與鋅的補充劑,發現受試者罹患黑色素瘤的機率是服用安慰劑者的4倍。而且女性的風險可能高於男性,可能因為女性的皮下脂肪較多,而抗氧化物與維他命主要儲存於脂肪內。

  此研究為2007年一項研究的後續研究,2007年研究顯示,在1萬3000名成人中,每天服用營養補充劑以保持健康的人,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反而較高。後續研究則證實,只要患者停止每天服用補充劑,增加的風險幾乎都消失。研究刊登於最新一期「歐洲癌症預防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科學家呼籲罹患皮膚癌風險較高的人,例如皮膚白皙者或過度曝曬於陽光下的人,應避免服用補充劑。 理論上服用抗氧化物應可降低皮膚癌風險,因為補充劑會保護皮膚免於受到陽光傷害,但這項研究卻顯示補充劑造成反效果。

  此研究結果可能會升高對過度使用維他命的疑慮,但科學家並不認為服用維他命會引發惡性黑色素瘤,而是加速腫瘤發展。 英國每年約有1700人死於惡性黑色素瘤,是15歲到39歲族群最常見的第三大癌症。目前唯一有效降低皮膚癌風險的方法,是使用防曬霜並穿著合適衣物。

 

http://scholarsupdate.hi2net.com/news.asp?NewsID=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