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醫院

侏羅紀醫院

 

作者:           麥煒和醫生
出版社:        3P Communication Limited

 

 

簡介:       


《侏羅紀醫院》是彙集了腦神經專科醫生麥煒和在《醫‧藥‧人》醫藥健康雜誌「演化醫學」系列四十三篇作品及數篇從未發表的文章而成。

  本書的主題演化醫學(Darwinian Medicine)是一種結合西方醫學及演化生物學理念的思考模式,着重科學推理及辯證,讓我們跳出傳統醫學教科書的框框,以多向及簡易的角度重新思考人類的健康問題。


  作者麥煒和省略了艱深的細節,在有限的篇幅內把演化學的理念跟醫學連結,與讀者分享,務求精簡易明,並引領大家作出反思及重新審視日常健康及生活習慣的既定概念。

 

 

香港書城

http://www.hkbookcity.com/showbook2.php?serial_no=227451

 

臨床腫瘤學

臨床腫瘤學

 

作    者:廖繼鼎
出版社:合記

 

 

《臨床腫瘤學》於2003年發行首版,內容詳實記述腫瘤醫學理論與臨床應用,備受醫界推崇。新版承襲前版架構之優點,新增入各項腫瘤篩檢、評估、治療,及預後等病徵與新療法〈如:分子標靶療法〉,亦提供真實案例探討腫瘤醫治過程中之處理原則。作者撰寫本書用意在於提昇「醫師」之專業能力,要為病患尋求任何可能治癒的契機。現今腫瘤學為最棘手病徵之一,本書內容提供理論探討與臨床經驗,可作為醫師診斷之應用,對於此議題有興趣之讀者亦是值得參考的指引。



序 :

重拾最初的感動
距離第一版的發行已經七年,這段期間化療藥物的發展已經達到穩定,反而是分子標靶藥物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因為分子標靶藥物療效顯著,而毒性遠低於傳統化療藥物,各個科別的醫師爭相投入癌症治療的領域,不管是國內外的醫學會議或是期刊,幾乎都圍繞著分子標靶治療打轉。在這個開立艾瑞莎(Iressa®)、得舒緩(Tarceva®)、或基利克 (Glivec®)就像處方抗高血壓藥物一樣簡單的時代,我們對癌症患者的醫療品質真的進步了嗎?

郭先生,56歲男性,健康檢查時胃鏡在 30公分處意外發現食道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外院胸腔外科醫師直接施行食道切除手術,手術後沒有建議輔助性化電療,卻推薦口服艾瑞莎。我覺得事有蹊翹,請病患帶來手術紀錄和病理報告。結果出乎意料之外,手術後病理報告顯示為鱗狀細胞癌和小細胞癌的混合型(mixed squamous cell and small cell carcinoma)。此時已不是典型的食道鱗狀細胞癌,反而必須針對預後較差的小細胞癌來做處理,給予以白金為基礎(cisplatin + etoposide)的同步化電療。病患拒絕我的建議,一年後電腦斷層顯示6.0×4.8公分的縱隔腫瘤以及胸椎第十二節有蝕骨性病灶,穿刺切片證實腫瘤在縱隔淋巴結復發。

如果能由腫瘤專科醫師對疾病做出最適當的診斷,並主導整個治療計畫,應該是最理想的做法。但是在台灣,腫瘤專科醫師並沒有受到相對的重視,一般民眾和臨床醫師只是將腫瘤專科醫師放在會診的角色,甚至以為腫瘤專科醫師只是在從事癌末照顧。許多臨床醫師趕搭這股分子標靶治療的熱潮,前仆後繼投入癌症治療的行列,數位化的治療指南也許讓診療工作更簡單,卻也讓醫師面對病患的態度變得草率而缺乏思考,完全忘了回歸本心:「病患的健康生命是我首要顧念」《希波克拉底誓言》,病患沒有疾病卻誤診為癌症、局部病灶卻分期為轉移、甚至病情穩定卻判定病情惡化,診斷輕率,處方用藥漫無章法,嚴重損害病患的生命而不自知,沒有真正地為病患尋找任何可能治癒的機會。

本書是市面上唯一完整介紹腫瘤醫學的專業書籍,比起第一版將內容大幅更新。全書以腫瘤專科醫師的觀點編排,以治療為導向,依照各類癌症的侵犯程度(可能切除的局部早期、無法切除的局部晚期、遠處轉移)規劃治療大綱,整合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等可利用的治療手段,闡述各類療法在實證醫學的證據強度。詳盡說明當前推薦的國際共識以及常用處方的劑量,極適合從事臨床工作的醫護人員閱讀。尤其第一章「腫瘤學秘訣」更是本書精華,加入更多臨床案例印證「正確診斷」的重要性,診療過程之精采往往令人拍案叫絕,讓大家重拾最初為病患「起沉痾、療重疾」的感動。

本書承蒙中央研究院彭汪嘉康院士指導,於百忙之中賞賜序文,為本書增添光彩,在此深感謝意。

本書由作者個人獨力完成,雖經多次校稿,疏漏難免,尚請醫界前輩不吝指正。


廖繼鼎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四月

 

 

http://www.m.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1261379

 

《抗癌--中西醫藥全攻略》

《抗癌--中西醫藥全攻略》 

 

作者:曹志成、劉潔華
出版社:靈蘭閣圖書國際公司

 

 

內容:


患上癌症,往往會被認為患上了不治之症,再加上癌症患者需要接受化療,化療後多會出現脫髮等種種不同的副作用,這些說法及現象均會對患者的生理或心理構成壓力。
其實科技不斷進步,醫療技術亦日新月異,現時西醫主要治療癌症的方法除了有切除手術及化學治療等傳統方法外,隨著分子生物醫學的進步,使醫學界對於在分子及細胞層面的致病因素有更多了解,標靶治療的引進為癌症開啟了新一頁。此外還有目前最常用及最新的聯合化學治療、賀爾蒙治療及分子靶向治療藥物,各種方法均可以有效治療癌症,患者亦不必再那麼擔心。

治療癌症,很多人會接受西醫的療法,但其實經過多年的研究,中醫的療法的不遑多讓,書中所介紹的中醫治療部份,是集合了中國醫術數千年的精髓,當中更詳列了中醫治療癌症的原則、方法及如何用藥等等,應可以解開各位的疑團。

不少人以為中西合壁的療法不適用於癌症,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是絕對可以的,尤其適用於手術及治療後,因為這些方法易傷血氣,利用中醫的方法或藥膳可以調理好身體。

此書詳盡介紹各種癌症的成因、臨床徵狀、診斷方法、西醫的治療等,並對中醫及綜合療法作出仔細的解釋;此外更有一部分介紹中、西醫的常用抗癌藥及提供中藥藥方,並闡釋書中所涉及的中醫名詞及術語,讓讀者一目了然,很具參考作用。



作者簡介:


曹志成博士主要從事臨床腫瘤研究工作,積累了二十多年豐富經驗,尤其在腫瘤標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對中醫藥研究、薈萃分析、免疫學等亦有涉獵,曾於國際及國內知名專業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並為多部國際專著擔任主編及編寫。此外他亦同時擔任多所國際研究基金及國際腫瘤會議的評審委員,包括國際抗癌聯盟會議、美國癌症研究希望基金、愛爾蘭科學基金評審機關、新加坡國立醫學研究資助局及台灣中央研究院深耕計劃等。

 

 

cp1897 logo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81778369

鼻咽癌--中醫論治十大癌症殺手

《鼻咽癌--中醫論治十大癌症殺手(1)》 

 

作者           程劍華
出版社        靈蘭閣圖書國際公司

 

 

簡介:

現代醫學治療腫瘤的盲點,即是中醫藥治療腫瘤的優勢和切入點。
作者積累四十餘年治癌經驗,介紹驗案百餘例;
所有驗案均是純中藥治療;
每個醫案詳列解說,以及理法方藥分析;
書中介紹的數百則驗方,都有臨床實踐的驗證。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81778482

《福布斯》:諾華開創癌症終極療法

 圖為最新期《福布斯》雜誌封面
圖為最新期《福布斯》雜誌封面

導讀:《福布斯》最新一期封面文章稱,自恐龍時代以來,生物體便受著癌症的折磨。諾華最近大手筆並購主打抗癌藥業務,所開創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也許將帶來革命性的突破。

對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這種可怕癌症的孩子來說,85%化療可治愈。埃米莉-懷特海德(Emily Whitehead)5歲時被診斷患上該病,第一輪化療時便受感染,雙腿幾乎不保。後來疾病複發,埃米莉經治療後再次緩解,計劃骨髓移植。然而埃米莉等待骨髓移植期間白細胞又一次複發,這次再也無計可施了。

之前除了大膽的實驗性治療還從未對一個孩子進行這樣的治療:把6歲大的埃米莉的血抽出來,通過一台機器清除其白細胞再將血液輸回體內。然後賓州大學的科學家利用修改後的艾滋病毒對這些白細胞進行基因重組,使它們具備攻擊懷埃米莉細胞的功能,最後將這些白細胞輸回埃米莉的血液。

不過這些白細胞也會攻擊埃米莉的身體。幾天後埃米莉發燒住院,被送進特護病房插上呼吸機。醫生通知家屬埃米莉活過當晚的可能性只有1/1000。然後奇跡發生了:醫生給埃米莉用關節炎藥物阻止免疫系統保護癌細胞。埃米莉在7歲生日那天蘇醒並逐漸康複。一周後埃米莉接受骨髓檢查。她的父親湯姆永遠都記得接到醫生Stephan Grupp電話的那一刻:“埃米莉的骨髓正常,她的癌症沒了。”

Grupp表示:“我從事腫瘤治療20年,還從未見過這種情況。”埃米莉成為一種革命性新型癌症療法的典型。全球第三大制藥公司諾華在99億美元的研發預算中將這種療法列為重點研發對象。

54歲的諾華CEO江慕忠(Joseph Jimenez)說:“我告訴研發團隊資源不是問題,速度才是問題。我想知道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及面市需要多久。你們談的都是等死的人。眼睜睜地看病人去世太痛苦,我們必須盡快開展工作,不要讓資源成為障礙。”

自恐龍時代以來,生物體便受著癌症的折磨,諾華制藥試驗成功將成為抗癌斗爭的里程碑。在能破譯基因編碼的功能強大的DNA測序設備的幫助下,近年來藥物治療肺癌等致命腫瘤的藥物產生了驚人效果,有時能讓癌細胞完全消失──盡管是暫時消失。就在去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九種靶向抗癌藥物。這也是一筆很大的生意。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IMS Health)數據稱,去年美國抗癌藥物銷售額910億美元,是2003年的三倍。

不過賓州大學的研究堪稱人類歷史上的偉大進步,它是對癌症的真正治愈。患有埃米莉ALL的25位兒童和5位成人總共27位得以完全好轉,即檢查已未發現癌細胞。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專家麥考爾(Crystal Mackall)表示:“這是革命性的突破,因為即將証明經濟上可行,為各種疾病的細胞和基因治療打開了局面。”

仍然存在巨大障礙:諾華必須在全球進行兒童和成人臨床試驗,籌備一家能對病人進行個性化治療的工廠,並研究如何限制幾乎使埃米莉喪生的副作用。不過諾華預計這一切工作可在2016年前完成,屆時公司將向FDA申請批准。

這類進展可解釋江慕忠為何讓制藥巨頭諾華以治愈癌症這一簡單使命為重。雖然在58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中諾華的抗癌藥物銷售額已達到112億美元,但江慕忠對抗癌藥業務加倍寄予厚望。上月諾華與葛蘭素史克達成200多億美元的資產互換交易,諾華虧損的疫苗和消費產品業務作價70億美元再加90億美元現金收購後者的抗癌藥物業務。雖然目前葛蘭素史克的抗癌藥業務年銷售額只有16億美元,但江慕忠稱他可將三款抗癌藥物賣到10億美元。在與葛蘭素史克交易的同一天諾華又將獸藥業務賣給禮來。江慕忠稱之為“精准並購”,即交易自己想要的業務,而不是像輝瑞那樣出價1000億美元收購阿斯利康收購競爭對手。投行傑弗瑞認為,江慕忠所謂的“反強強聯合併購”將使諾華2016年銷售額下降5%,但不計特別項目的每股收益將提高10%。

江慕忠面臨著競爭,其中包括得到亞馬遜CEO貝索斯支持、資金充裕的西雅圖創業公司朱諾治療公司(Juno Therapeutic)。在發展前景如此之大且觸手可及的領域,競爭是必然的。“了解這一技術、能夠看到其作用的任何人都相信自己在從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業,”江慕忠如是說。

表面上看江慕忠不可能支持各公司曾經努力研究的最具革命性的醫療突破。他是一位市場人士,2007年加入諾華之前執掌高樂士、彼得潘花生醬(Peter Pan Peanut Butter)公司和亨氏食品北美部門。在阿斯利康任董事時江慕忠對銷售救人性命的產品發生興趣。諾華延攬他管理40億美元規模的消費產品部門,並迅速提拔掌管制藥部門,然後出人意料地讓他擔任公司CEO。

江慕忠的前任魏思樂(Daniel Vasella)認為他可以率領諾華度過難關。在江慕忠的領導下,諾華因製造問題暫時關閉消費和動物保健產品工廠。通過依靠在全球排名第二的仿制藥業務和眼科部門愛爾康,江慕忠使銷售額和盈利保持穩定,去年分別達到580億和90億美元。諾華在競爭對手羅氏制藥33%的股權也帶來收益,其抗癌藥銷售額達310億美元。江慕忠整頓了制藥廠,五年來諾華的股價顯著跑贏大盤(總回報率高達176%,而標普500為139%),並大大超過美交所的制藥板塊指數。

不過江慕忠的工作並不僅僅在於拿出漂亮的數字,他還要保護一筆遺產。魏思樂引以為傲的是力排眾議決定接受俄勒岡州腫瘤學家德魯克爾(Brian Druker)的請求開發抗癌藥物格列衛(Gleevec),他甚至為此專門著述。格列衛成為一種革命性的藥物,為幾乎每一位患有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這種罕見血癌的病人帶去希望。患者需長年服用格列衛,該藥非常寶貴,以至於諾華將售價從2001年的每年2.4萬美元提高到現在的9萬多美元。甚至最不願花錢的保險公司也為其買單,不過有些患者可以免費獲取。

魏思樂指出,當年營銷部門認為年銷售額只有4億美元的格列衛如今已達46億美元,而且是諾華最暢銷的藥物。其中的經驗教訓是:把心思花在銷售而不是藥效上對公司沒有好處。“我們不讓市場人員參與早期研發階段的重要決定,”魏思樂說。“而其它公司可能會讓他們研究商業機會或市場規模,我們不想那麼做。”

格列衛實際上改變了諾華公司的總部結構。諾華總部位於瑞士巴塞爾與法德交界的萊茵河畔。單調的廠區改造為大學城的模樣,有著方便人們交談的路邊咖啡館和長凳,以及美國著名後現代建築師蓋里(Frank Gehry)設計的玻璃建築。魏思樂將諾華研發總部搬到麻省劍橋市一座糖果廠改造而成的辦公樓,與麻省理工學院僅一街之隔。

然而不幸的是,格列衛的專利將在2015年7月到期。近年來諾華的研發已經滯後。InnoThink咨詢公司數據顯示,江慕忠執掌諾華的前十年該公司共推出16種新藥,在業界領先;但此後四年每年只有一種新藥問世,數量僅為強生的一半。更糟糕的是,江慕忠認為諾華錯過了Bristol-Myers Squibb所開創的利用免疫系統抗擊腫瘤的前沿藥物。江慕忠表示:“這方面我們已被業內領先公司拋下。”他擔心公司的科學家太注意格列衛帶來的另一個教訓,即了解藥物背後的生物化學機理至關重要這一教訓。有時候你只需說“這個有用,我們最好也參與”,江慕忠如是總結。

諾華的一切隨著64歲患者奧爾森(Douglas Olson)的改變而改變。奧爾森14年前就被診斷患有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化療對他不再起作用。如果不進行高風險的骨髓移植手術,奧爾森只有兩年可活。後來他接受了諾華即將買入的那種細胞療法。他高燒39.4度,腎髒開始衰竭,必須入院治療。他的腎髒挺了過來,但癌細胞沒有。五磅重的癌細胞從他的血液和骨髓里消失了。“我的思想發生了徹底的改變。突然之間你的體內不再有這種東西等著要你命了。”

奧爾森的治療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1年8月號。與此同時另外兩名患者的治療數據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我的手機開始響個不停,打電話的既有想開公司的,也有各色風險投資家,什麼人都有,”賓大研究人員卡爾-瓊(Carl June)說。他的團隊發明了那種療法,而三前他還籌不夠研究經費。“三大制藥公司也找上了門,真是不可思議,”卡爾驚嘆道。

三家公司提出了相同的格式化融資條件:2000萬美元預付款,按銷售額支付專利費並給賓大一大筆錢。相比自己創辦生物科技公司能得到的收益,卡爾的所得十分微薄,但他不在乎。他說自己開公司這條路太慢,請求嘗試其治療方法的患者數量已超過他的收治能力。

諾華全力出擊。研發主管費什曼(Mark Fishman)親自出馬,他認識卡爾的上司、賓大醫學院院長詹姆森(J. Larry Jameson),兩人在醫學生涯早期就已經相識。這種私人關係起了作用。卡爾還認識諾華的轉化醫學主任韋伯(Barbara Weber),諾華的科學家艾登伯格(Seth Ettenberg)也與其來往,兩人有著共同的使命感──艾登伯格因兄弟死於白血病而投身癌症研究。和費什曼一樣,卡爾常說治愈癌症是他的人生目標。但卡爾接受諾華的真正原因在於格列衛的故事:諾華已經了解血癌及有關技術突破,這就夠了。

但商業化卡爾的滅癌細胞療法與以往的任何藥物開發計劃都不同。科學家把這些滅癌細胞稱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T細胞是免疫系統最凶猛的“獵人”。它們利用自己的受體在人體內搜索其表面存在的特定蛋白質細胞,以此鎖定受感染細胞和癌細胞並消滅之。科學家在CART添加鼠源性抗體和人源化抗體的受體片段拼接而成的人造受體。人造受體的基因密碼通過病毒錄入T細胞的DNA,所用病毒通常為修改後的HIV病毒。受體發現癌細胞不僅會殺死它,還會開始分裂,在體內創生成滅癌大軍。

CART療法有其局限。“迄今為止它只適用於血癌,而且技術含量高,是定制療法,需要大筆投資,”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主席休迪斯(Clifford Hudis)說,不過CART仍然令他激動不已。目前CART不僅殺滅癌細胞,還會摧毀B細胞,即白血病中發生病變的那種白細胞。患者在其餘生中或將持續注射B細胞生成的丙種球蛋白。如果CART療法得以普及,可能沒有足夠的丙種球蛋白供人們使用。

首先遇到的挑戰是弄清楚如何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實施個性化治療。患者的血液需要在醫院過濾後送往諾華,經過處理後再送回來。如何做到這一點?幸運的是,一家名為Dendreon的生物科技公司解決了其前列腺癌藥物Provenge也遇到過的這個問題。諾華則更為幸運,因為Provenge不是那麼有效而以失敗告終,Dendreon希望出售一家工廠。諾華4300萬美元買下Dendreon的這家工廠,並留下了該廠300名員工中的100人。事實上諾華的療法比Provenge更容易管理:T細胞可以冷藏運輸,而Provenge不能。賓大負責細胞培養的研究人員萊文(Bruce Levine)說,工廠使夢想成真。“試驗結果有了,技術有了。”他說,“現在只是生產問題了。”

獲得批准不是難事。CART對所有癌症都有效嗎?像格列衛這樣的靶向藥物對血癌的療效優於對肺癌或乳癌等實質固態腫瘤(它們製造出牆一樣的組織來保護自己)的療效。CART可能也是如此。即便同樣是治療白血病,從埃米莉那種急性白血病到奧爾森那種慢性白血病完全治愈率也會從90%跌至50%。

然後是競爭的問題。諾華的合作伙伴卡爾不是唯一一個想到利用CART來對付癌症的人,只不過是公布證據証明它有效的第一人。其他人也在研究同樣的方法,其中大多數人將他們的努力集中到朱諾治療生物科技公司。

iunhsiang 22:26:05 2014-05-20

朱諾是西雅圖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負責人科里(Larry Corey)的智慧結晶,或許可以說研究中心的工作是研究免疫系統通常如何抑制癌症。NCI前所長克勞斯納(Richard Klausner)幫助朱諾到投資者:阿奇創投(Arch Venture Partners)、阿拉斯加永久基金(Alaska Permanent Fund)和包括貝索斯在內的其他人共投資1.75億美元,這可能算得上生物科技領域最大的A輪融資。

機構和個人看好朱諾是因為: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和其他地方的六位CART領域頂級研究人員聯手打造下一代的滅癌細胞。“我們希望成為救死扶傷、市值500億美元的公司,”阿奇創投合伙人內爾森(Robert Nelsen)說。雖然諾華收購了Dendreon旗下多家工廠中的一家,但朱諾招募了建立這些工廠的那個人──50歲的Dendreon前CEO畢曉普(Hans Bishop)。“我從未見過像這樣的早期臨床數據,”他說,“我在這個行業幹了很多年,長期參與臨床開發,我們現在看到了極其不同的景象,就像白天與黑夜的差別。”(檸楠/編譯)

http://finance.sina.com.hk/news/-3-6712564/1.html

——————————————–

Is This How We'll Cure Cancer?

 

 

癌症是一份偉大的禮物:戰勝你的癌症

癌症是一份偉大的禮物:戰勝你的癌症 

 

 

作者           呂應鐘
出版社        文經出版社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罹癌的人之中,有1/3是嚇死的,有1/3是餓死或營養不良死的,只有1/3靠正確的醫療、健康樂觀的心理與補充營養等方法而存活下來。

方法用對了,癌症是可以治癒的。


作者在乍聽罹癌之時,其驚嚇與絕望和一般人一樣,不過他不願就此消沉投降,反而立即調整觀念,勇敢面對,積極尋找最新治癌方法,並完全配合專業醫師指示的療程。此外,更深入研究和實踐基因營養醫學、超心理學與能量醫學,他的生命因此完全改變,從癌症戰場健康返回,所以他虔誠地說:「癌症是一份偉大的禮物。」


本書詳述作者罹病的心路歷程、治療內容、營養補充的方式,以及維持身心健康的全方位療法,更提供其針對各種疾病、獨到的20種基因營養醫學配方,與18個協助病友的實例給讀者參考,是癌症患者和其家人、社會大眾及醫護人員必讀的好書。

 

呂應鐘


2000年曾罹患非何杰金式淋巴惡性腫瘤,但不願被癌症擊倒,除了接受正統醫學化療與放療的救治外,更積極尋找對抗癌症的知識與方法。
經努力不懈的研究與分析得出「分子矯正醫學(基因營養醫學)」正是救命關鍵,遂以自身人體做實驗,證明大劑量營養素療法的確可有效解決各種疑難雜症,便著書立說,汲汲推廣此一諾貝爾獎科學家提出的理論,多年來已幫助數千癌友改善健康,獲得廣大的回響。


現任:
美國Wholeself知識發展學院教授
加拿大太e中醫學院主座教授
北京普善源醫學研究院學術院長
美國IHNMA營養醫學委員會會長
中華自然醫學教育學會創會理事長


著作:
《我的腫瘤不見了》、《現代生死學》、《我的腫瘤依然不見了》、《可以不老》、《戰勝癌症》、《心經宇宙生命學》、《六根療法》、《癌症是一份偉大的禮物》等書共101種(1975年迄今)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f_id=99b155p10M109v88w102C65D106m123RUBfPZu359PrY
  • 呂應鐘

給癌症病人的信

 癌症病人的信

 

作者           Simon Chau

 

 

  • 癌症是「天道」對叛逆的人類所作的裁判,與其說有一個上帝硬著心腸要懲罰不聽話的子女,不如說是天網恢恢,大自然的規律鐵面無私,正如水向低流皆因地心吸力,那種引力令雨點下墜,這個過程並無報復的心意。人類「叛逆」所指的是違背了自然之道而生活,而且還集體遺忘了天.道為何。
     
  • 癌症是原始的、自我中心(不顧大局)的、有破壞無建設的細胞失控大量分裂繁殖,淹沒了正常健康有用的細胞。這個病比喻的是死亡(破壞性)的勢力逐漸控制大局,征服扼殺了整個人的生機。所以,說到底,醫治癌症本質上是一個人重振本身的角色地位,回復真正自我的存在的改變。人患癌往往是因為內心感覺到絕望、恐慌、厭倦,於是身體停止正常運作。想康復的話,一定要做深入的內省工夫,找出問題的癥結:「為甚麼我那麼絕望/恐慌/厭倦?我要怎樣改變,才恢復對生命有熱誠有企盼?」

  • 癌症不是一種病,而是我們身體向宇宙表達「意見」、「感受」的現象,腫瘤和細胞的癌化傾向都是癥狀,不是一個病的「本身」。病的本身反而是心靈的絕望,這種絕望來自個人對自己身份及這個人間實情的誤解,導致誤解自己生在世上的角色使命及能力。因此,消除癌症只有一個獨步單方:「變心」,即是糾正世界觀、人生觀,以及看事物的方法,重新為自己的生命定位(其實一個人之所以生癌,正正就是身體忍無可忍想他如此轉變)。

  • 一個人生癌通常不是因為上帝抽籤去作弄不幸入圍者,而是因為他的「心」出了問題,長期過著摧殘身心靈的生活,終於出事。

 

 

http://www.simonchau.hk/Chinese_B5/cancer/index.htm

自殺.自療.互助舍

《自殺自療互助舍 www.help4suicide.com.hk 》  自殺.自療.互助舍

 

 

《自殺.自療.互助舍》是一個以探討自殺為主題的網站。如果你想過、或正在想緊自殺,都歡迎你的到訪。由於部份內容可能會令人情緒不安,敬請留意。
我們是一班想同您真心對話的義工,希望在這裡,讓您感受支持與關心!




『究竟咩方法先係最舒服既自殺方法?』『咁咩方法係最容易死得?』『什麼方法的死狀最恐怖?』完全自殺之謎幫你解開呢個謎!
http://www.help4suicide.com.hk/myth_showlist.php


呢位網友,見你印堂發黑,脷胎發白,雙目無神,意志消沉,雖然你膽固醇血糖尿酸都正常,但係你負能量超標,正能量不足,咁仲唔快啲入黎?
http://www.help4suicide.com.hk/goodies_showlist.php


注意!本館內容全部真人真事,絕非故仔咁簡單。
http://www.help4suicide.com.hk/story_showlist.php

十年A Decade: DingDong Lee底片攝影集

十年A Decade: DingDong Lee底片攝影集

 

 

作者           李建廷 DingDong Lee
出版社        大鴻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知名Lomographer DINGDONG十年作品選輯

只因恐懼隨時可能發生的瞬逝,所以我不斷地拍……
買不起昂貴的攝影器材,絕對也能拍出動人作品,我認為攝影最重要的是--愛與熱情。

隨書附贈:《傻瓜攝影術》底片攝影密技手冊!
不需讀覽艱澀的技巧書籍,即可輕鬆窺知堂奧。



「我真的不是攝影師。
   只是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記錄,
   留下與她共度的快樂、美好與傷悲。
   轉眼,就過了十年……。」

買不起昂貴的器材,但從不擔心不如預期,
DingDong用底片攝影,記錄生活,也品嚐生活,
他把與另一半Cheese共度的美好生活況味,
與Cheese抗癌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都用攝影,濃縮進這本作品中。

用最簡單的器材,也能捕捉讓人動容的影像,
DingDong希望透過《十年》,
與所有讀者分享,他生活中最真摯誠實的種種感受。



作者簡介

DingDong Lee (李建廷)
DingDong 叮咚
2001年由便利商店購買的kodak即可拍相機開啟熱愛拍照大門,
10年愛拍照過程中,沒買過精美的攝影器材,也還弄不懂深奧的攝影理論。
只是熱愛使用膠捲的麻煩感,只是按快門的勇氣多了點,
只是認真實踐了「別想太多,拍就對了」的怪異規則。

【獎】
11'  法國PX3國際攝影比賽
    Portraiture/Wedding 金獎
    Fine Art/People_FA 銀獎
    Book Proposal(Series Only)/People 銅獎
    Fine Art/People_FA 榮譽獎

【展覽】
09' LOMO台南新光三越展覽
09' LOMOGRAPHY展覽新竹新光三越
10' LOMO同好攝影聯展@高雄新光三越左營店
11' LOMO Travel & Love攝影展
11'島夏日日│台灣沖繩寫真展

【其他】
09' Punch Party #12講師
09' Lomo「年少輕狂的愛戀瞬間募集」觸動人心獎&靈光一現獎
10' Lomoworkshop│帶著lomo去散步
10' LomoAmigo專訪
11'淡江大學攝影社講師


Flickr∣
http://www.flickr.com/photos/dingdong161/sets/
 

身體密碼—你所不知的生命科學

身體密碼—你所不知的生命科學

 

 

作者           袁越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本書從生命科學的角度,解釋了生活中很多司空見慣的現象,比如人爲什麽要睡覺?減肥爲什麽這麽難?血為什麼是熱的?男人為什麼長乳頭?這些看起來無厘頭的問題背後有很多科學道理。如果完全沒有專業背景,即使再有想像力,也很難理解這些科學道理。面對文化程度不同,專業背景各異的人,作者將一個個科學原理講得通俗易懂,更難得的是文字還充滿趣味。 


這本有關生命科學的散文,主題以人為本,關照科學,以熱點為中心,科學知識有理有據,文筆風趣幽默,是難得的科學人文普及讀物。 



作者簡介


袁越

生於上海,一九九○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工程系。後至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從事分子免疫學研究。

一九九四年獲得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學碩士學位。

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八年在美國俄亥俄大學生物工程中心擔任研究助理,

一九九八年至二○○四年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市的一間生物技術公司從事生物製藥研究。

二○○五年八月加盟《三聯生活週刊》,擔任特約撰稿人至今。

 

 

Joint Publishing

http://www.jointpublishing.com/publishing/catalogue/modern-life/health-preservation/978962043122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