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卵巢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2/23

2023年9月30日 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2023年九月講座主題為卵巢癌,講座題目是「卵巢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卵巢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卵巢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卵巢癌】 講座內容

卵巢癌的簡介和現狀

會議正式開始,孔教授首先介紹了卵巢癌的現狀。那什麼是卵巢癌呢?孔教授介紹到,卵巢是女性的兩個生殖腺之一,負責排卵和產生激素。卵巢癌就是起源於卵巢的惡性腫瘤。卵巢癌是婦女生殖系統中的常見癌症之一,其發病率僅次於子宮內膜癌和宮頸癌。最新2020年全球腫瘤統計數據顯示,卵巢癌是婦科常見惡性腫瘤,是繼乳腺癌、子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之後發病率排名第4位的女性腫瘤,全球每小時有約36個新發病例。同時也是排名第3位的致死性女性腫瘤,死亡率僅次於乳腺癌和子宮頸癌,全球每小時有約24個相關死亡病例。其中我國新發病例數55342例,占比為17.62%;死亡病例數為37519例,占比為18.10%。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婦科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70%患者初次診斷時已經晚期,70%患者治療後在3年內復發,5年生存率30-40%。卵巢癌是中國香港女性第6位常見癌症和第6位致命癌症,2020年有約585個卵巢癌新症,有約257人死於卵巢癌。一般來講,愈早發現和接受治療的病人,他們的治癒機會愈高。第一期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可高達8成多,第二期病人為6至7成,第三期病人降至3至4成,而第四期病人則只有1至2成的生存率。

卵巢癌病理診斷

張雅賢教授在其講座中詳細探討了卵巢腫瘤的多種病理分型。首先,她強調了卵巢作為女性的重要器官,在其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病症。其中,卵巢的表面上皮是卵巢腫瘤最常見的起源地,這種類型的腫瘤被稱為上皮性卵巢癌。這是最常見的卵巢癌類型,其中包括漿液性、黏液性、透明細胞和子宮內膜樣癌等亞型。張教授還提到了生殖細胞瘤,這也是一種來自卵巢的腫瘤,包括畸胎瘤、卵泡腺瘤和顆粒細胞瘤等亞型。此外,教授也討論了性索間質瘤,這是起源於卵巢的性索細胞的腫瘤。在詳細描述各種病理分型後,張教授強調了病理診斷的重要性。準確的病理診斷不僅可以幫助醫生理解腫瘤的來源和潛在的行為,還可以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選擇。通過各種圖像和數據,她為聽眾詳細解釋了卵巢腫瘤的不同形態,並強調了診斷和治療的挑戰。總體而言,張教授為聽眾提供了深入的卵巢腫瘤知識,突出了其複雜性和治療上的挑戰。

卵巢癌的手術治療

孫紅教授,來自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在她的講座中深入探討了卵巢癌的外科治療方法。首先,教授指出卵巢癌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導致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晚期。因此,70%的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經相對嚴重。這種癌症的症狀並不明確,可能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如膀胱刺激症或外科性腹痛,進一步延誤了治療。治療方面,卵巢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手術、化療和靶向治療。孫教授強調,儘管許多卵巢癌患者在診斷時已處於晚期,但手術仍是主要的治療手段。目標是盡可能地切除所有可見的腫瘤。對於早期病人,根據患者年齡和生育要求,可以選擇保守的手術方法,如只切除受影響的卵巢和輸卵管,而保留子宮和另一側的卵巢和輸卵管。對於晚期患者,需要進行更為徹底的手術,如全盆切除術,並儘量切除所有可見的病灶。但由於腫瘤可能已經轉移,完全切除可能存在困難。因此,大多數患者在手術後仍需要化療,以消滅體內可能殘留的腫瘤細胞。除了手術,教授也提到了新輔助化療的概念,即在手術之前進行化療,以縮小腫瘤,使手術更為容易。此外,對於有遺傳性風險的患者,如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攜帶者,可考慮進行預防性的輸卵管和卵巢切除,以降低患病風險。孫紅教授的講座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卵巢癌外科治療的寶貴知識,突出了早期診斷和徹底手術的重要性。

為什麼卵巢癌治療如此困難?

顔婉嫦教授在講座中深入探討了卵巢癌治療的困難性。她首先指出,卵巢位於身體較深的部位,不易被直接觀察或觸摸。與之不同的是,如子宮,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和檢查。此外,與子宮頸癌不同,卵巢癌沒有確切的早期篩查方法。因此,當卵巢癌被診斷時,通常已經進入晚期,這使得治療更加困難。早期的卵巢癌症狀並不明顯,常見的僅為輕微的腹部不適或脹氣。超聲波檢查可能會發現卵巢囊腫,但並不是所有的囊腫都是惡性的。為了評估囊腫的性質,醫生通常會使用惡性腫瘤風險指數(RMI)和其他方法進行評估。如果懷疑是惡性的,患者應該及時轉診給婦科腫瘤專家。手術是卵巢癌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但對於早期的卵巢癌,僅僅切除腫瘤是不夠的。為了確保完整的治療,醫生可能需要進行額外的手術,如淋巴結切除。冷凍切片和病理學檢查在這個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幫助醫生判斷腫瘤的性質和下一步治療方案。對於晚期卵巢癌,治療的目標是盡可能地切除所有可見的腫瘤,達到無殘留腫瘤的目標。如果無法通過手術達到這個目標,新輔助化療可能是一個選擇。對於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年輕患者,考慮到治療後的復發風險,選擇合適的手術和治療方案尤為重要。總的來說,卵巢癌的治療充滿挑戰,需要多學科合作和個體化治療方案。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關鍵,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早期篩查方法,這使得防治工作更加困難。

外科成功案例分享

來自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李賢醫生分享了一位65歲女性患者的卵巢癌治療經驗。這位患者在54歲時絕經,主要症狀為腹部不適和大便習慣的改變。初步檢查顯示腫瘤標誌物CA125和HE4均顯著升高。通過多次化療,腫瘤大小從15釐米減少到8釐米,並經過新輔助化療後,患者接受了一個長達8小時的中間細胞減滅手術,術中還進行了腹腔熱灌注化療。術後檢查顯示病理與手術前一致,為高級別漿液性癌。病人在手術後出現了胃液分泌增多等併發症,但經過多學科團隊的綜合治療,患者逐漸恢復。進一步的基因檢測發現患者攜帶BRCA1突變,因此在手術後進行了三次輔助化療,並持續使用PUB1機制藥物進行維持治療。除了病例分享,李醫生還詳細講解了化療和靶向治療的常見副作用,包括消化道症狀、心血管和神經系統影響、皮膚問題、免疫系統和骨髓抑制以及泌尿系統的影響。他指出,儘管化療可能帶來一些傷害,但大多數都是可逆的,並會在停藥後逐漸恢復。他建議患者保持定期復查、良好的營養攝入和樂觀的心態。

卵巢癌的放射治療

北京協和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張福泉教授在其講座中,詳細探討了卵巢癌的放射治療方法及其在治療中的作用。張教授首先指出,儘管放療並不是卵巢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它在某些複雜或復發的情況下仍然具有輔助作用。近年來,新技術的引入為卵巢癌的治療帶來了新的機會。張教授提到了國內關於卵巢癌的統計數據,強調了其較高的死亡率。他在講座中分享了兩個主要的治療方向:預防性治療和復發轉移的治療。儘管放療有其獨特的優勢,但由於可能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它的應用在減少。然而,隨著新藥物和靶向治療藥物的出現,放療的角色有所變化。他還分享了他們醫院的一些實際病例和研究結果,強調了放療在治療卵巢癌時的有效性。他們採用了一種新方法,目標是腹腔和盆腔淋巴引流區,達到了令人鼓舞的結果。此外,針對復發和轉移的病例,放療也能為病人帶來良好的生活品質和症狀緩解。不過,張教授也提醒,放療可能引起的一些副作用,如腸道的穿孔和腸梗阻,需要醫生們密切注意。儘管如此,從總體上看,放療為卵巢癌患者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治療選擇。

最後,張教授強調,放療在卵巢癌治療中的應用仍然相對較少,但對於某些難以處理的病例,放療可以為病人提供症狀緩解和生活品質的改善。他建議婦科醫生在治療過程中,積極考慮放療作為一個有益的補充方法。

卵巢癌全身治療的作用

來自香港大學的陳穎樂教授深入地討論了卵巢癌的系統治療,明確指出治療選擇與疾病的分期有緊密的關係。在疾病的早期階段,治療的主要目標是盡可能達到治癒,但到了後期,治療更多地是為了緩解症狀和延長生存。卵巢癌的生存率與其分期有明顯的關係。第一期的生存率可以達到80%,但到第四期則可能降低到僅10%。因此,對於醫生和患者來說,瞭解各個階段的特點和治療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在治療方面,陳教授提到了使用各種化療藥物組合,如鉑類藥物、紫杉醇類藥物等。對於那些復發或處於晚期的患者,選擇化療藥物時需要考慮患者之前的化療經歷以及對特定藥物的敏感性。陳教授還特別提到了BRCA基因突變在卵巢癌中的重要性。患有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人有更高的患卵巢癌的風險。對於這類患者,有針對性的治療,如PARP抑制劑,可能會提供更為有效的治療選擇。此外,陳教授還強調了新型治療藥物和方法在卵巢癌治療中的應用,如標靶藥物和免疫療法等。這些建議為卵巢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和新的希望。陳教授的講座內容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卵巢癌系統治療的深入洞察,特別是強調了根據疾病分期選擇適當治療的重要性,並向我們介紹了新的治療方法為患者帶來的新希望。

卵巢癌的篩查與防治

盛修貴教授在這個章節中深入討論了卵巢癌的篩查與防治,特別強調了多層次的預防策略。首先,從一級預防角度,教授提到了多種可能的卵巢癌發病因素。遺傳因素在其中佔據了顯著位置,尤其是與BRCA基因突變相關的部分,占所有卵巢癌的20%到30%。對於有家族史的女性,特別是家族中有乳腺腫瘤或卵巢腫瘤的,建議進行基因檢測。如果檢測出陽性突變,建議該女性在35歲後考慮預防性治療。除此之外,激素水準、特別是長期高水準的雌激素、生育因素、環境和生活習慣,如吸煙、高脂飲食和肥胖等,都被認為與卵巢癌風險增加有關。二級預防主要關注早期發現和診斷。對於35歲及以上的女性,特別是40歲以上的,盛教授建議每年進行婦科檢查,包括超聲檢查和常規腫瘤標誌物的檢測,如CA 125、CEA等。這些檢查旨在及早發現潛在的腫瘤,從而實現早期診斷和治療。而早期治療無疑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至於三級預防,它主要關注已確診的患者,旨在實現綜合治療,延長生存期並提高生活品質。對於那些已被診斷出患有卵巢癌的病人,應給予規範化、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以確保最佳的治療效果。

總體而言,卵巢癌的預防策略是多層次的,涉及從基因到生活方式的各種因素。通過這種綜合策略,我們可以實現從預防到早期治療的全方位覆蓋,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盛教授的這一講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而深入的卵巢癌預防與篩查的指導,強調了早期發現和治療的重要性

最後,孔教授強調:“卵巢癌雖然是一大挑戰,但絕不是不可克服的難題。勝利需要我們跨學科的團隊合作與不懈的努力。” GCOG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將於下期深入探索“乳腺癌專題”。我們期待您的積極參與,如有任何疑問或關心,歡迎在活動中提出。我們的專家團隊會線上為您答疑解惑,為您的健康之路提供指導和支持!

響應國際乳癌關注月:雪花秀Sulwhasoo 期間限定Pop-up 矚目登場

雪花秀Sulwhasoo 於「國際乳癌關注月」聯乘「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選址K11 MUSEA 舉辦THE ULTIMATE YOU 期間限定Pop-up,以全新THE ULTIMATE S 菁典臻秀系列包裝設計為靈感,展示韓國傳統藝術品——月亮瓶(Moon Jar),以及策劃慈善義賣活動,希望透過藝術形式向大眾傳達乳癌防治訊息。

全新THE ULTIMATE S 菁典臻秀系列採用獨家凝萃技術,萃取高效抗衰老核心成分Ginseng Berry SRTM,有效喚起肌膚青春,重現緊緻光透肌,加上包裝設計以韓國傳統藝術品——月亮瓶(Moon Jar)為藍本創作,邀請參觀者到期間限定Pop-up 展開一場深度美顏與藝術交匯的探索之旅:

1. 承載著朝鮮王朝100年歷史的白瓷藝術品——月亮瓶矚目登場

2. 近距離欣賞由雪花秀品牌好友林嘉欣所拍攝的廣告片段

3. 發掘韓國著名陶藝家姜俊榮「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Think」的陶藝作品

4. 免費拍攝月亮主題精美藝術照片1張

慈善義賣活動

10月6日至31日期間,到K11 MUSEA 雪花秀選購仼何THE ULTIMATE S 產品,雪花秀將贈送一瓶皇牌First Care 第六代潤燥再生精華60 ml 予乳癌患者;同時英國阿斯利康蘂廠及日本第一三共藥廠承諾將捐贈相等金額給「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KLUB 11 會員獨家限定禮遇:

10月8日至14日期間,到K11 MUSEA 雪花秀購買任何THE ULTIMATE S系列產品,即可獲贈THE ULTIMATE S 菁典臻秀系列眼霜5ml 及由姜俊榮設計的「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Think」帆布袋1個*(總値HK$620)

THE ULTIMATE YOU 期間限定Pop-up

日期:2023年10月8日至14日

地址:K11 MUSEA 2 樓 Gold Ball

雪花秀

地址:地庫1樓B108A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成立 籌得1002萬元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致辭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致辭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今日(27日)舉行成立典禮,一眾社區領袖聯同各界熱心人士共捐獻10020000港元,以平均分到各小區的資金計,成為全港18區之冠。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中聯辦港島工作部部長薛惠君、副部長王卉,灣仔民政事務專員張雁伶,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理事長蘇長榮,以及灣仔多個地區團體領袖出席,他們更以「傳聖火」形式進行典禮,代表把社會賢達的關愛之火溫暖到每一個灣仔區的市民。

麥美娟致辭時表示,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關愛隊,由政府提供部分資源,今年初開始各區關愛隊陸續起動,關愛隊不單是政府與居民之間的橋樑,在突發事故時更可動員地區網絡支援政府,讓政府可更快更有彈性地跟進工作。所以團體申請成為關愛隊時,政府除了看當區服務,也要看跨區動員能力;例如今次石澳在暴雨期間塌路,關愛隊第一時間提供資料,讓政府可馬上採取應對行動,在交通不便期間,又可馬上動員關愛隊去協助石澳居民,這就是跨區動員能力。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首席會長閻偉寧致辭時表示,我們有責任也有信心在將來地區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希望通過成立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帶動更多社會資源及熱心人士關注灣仔的關愛事宜,凝聚灣仔各界力量,大力支持政府開展地區基層治理工作,更好的為市民做實事做好事。在一眾社會賢達的支持下,基金共收到1002000港元捐款,為灣仔關愛工作和地區服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希望通過關基金,讓關愛之火,照亮每一個社區,溫暖每一個灣仔市民。(記者:李銘欣 / 攝影:崔俊文)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首席會長閻偉寧致辭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首席會長閻偉寧致辭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會長符文靜女士致辭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會長符文靜女士致辭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今日舉行成立典禮,一眾社區領袖聯同各界熱心人士共捐獻10020000港元,以平均分到各小區的資金計,成為全港18區之冠。
灣仔關愛服務及發展基金今日舉行成立典禮,一眾社區領袖聯同各界熱心人士共捐獻10020000港元,以平均分到各小區的資金計,成為全港18區之冠。

責任編輯:朱劍明

來源:香港商報網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團隊亦加入銅鑼灣關愛隊,為市民服務

「紓緩家支援 同行毋忘愛」 世界紓緩關懷日分享會

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六定為 #世界紓緩關懷日。
今年癌症資訊網聯同香港大學「 家支援Support+ 」及毋忘愛 以「紓緩家支援 同行毋忘愛」 為題,與各界交流分享當面對癌症危疾,病者與照顧者在身心社靈各層面的需要和安排。
一般人只重視病人身體的痛楚或不適,有時候也會忽略聆聽內在心靈的呼求。病人身體上的痛症或可透過藥物控制,但心理需要、社交困難、靈性欠寄托等則需其他各方面支持。同時,照護者過勞或壓力爆煲亦往往被遺忘。
希望這次分享會能讓大家關注並了解晚期癌症病人及照顧者的實際支援。
———————————–
📅日期:2023.10.14(六)
⏰時間:13:00-14:30
📺直播平台: 家支援Support+ 及 癌症資訊網 Facebook
⭐分享嘉賓:
陳穎樂醫生|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梁健年醫生|毋忘愛社區協作醫生
梁貴明 Roy|胰臟癌患者
霍俊楊Christine|胰臟癌患者
📍註:大眾亦可透過 zoom 參加是次分享會(無需報名)
🔗Zoom 連結: https://us06web.zoom.us/j/87145273777 或 網路研討會 ID:871 4527 3777
📍 同步直播平台(排名不分先後):
家支援Support+
癌症資訊網
毋忘愛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
香港大學「大體老師」 遺體捐贈計劃
善寧會
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
JCECC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
兒童紓緩服務基金
香港骨髓移植復康會(髓康會)
Christine Size Friendly Fashion
一切從簡
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
香港肝康會
有艇搭慈善基金會
同路人同盟
香港寧養社會工作者學會
Wecarebill 病不孤單基金會
呼吸希望
肝明之旅
肺活亮Lung Matters
腸胃癌防治攻略
📍全力支持(排名不分先後):
羅氏大藥廠
日本第一三共藥廠
英國阿斯利康藥廠
Zai Lab
衛材(香港)有限公司
瑞士諾華製藥(香港)有限公司
美國輝瑞科研製藥有限公司
Taiho
Fresenius Kabi
楊森大藥廠
武田藥品(香港)有限公司
雀巢健康科學
Mölnlycke
JCar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imited
Smith & Nephew
📍媒體支持(排名不分先後):
明報
Health Concept 健康概念
#世界紓緩關懷日分享會 #家支援 #照顧者 #紓緩治療 #晚晴 #心靈健康
#palliativecare #hospice #cancer #care #HKU #家支援 #oncology

抗癌專訪|36歲健身教練缺休息 患淋巴癌4期插著喉也教班:令自己感覺仍生存

「那段時間很不習慣,一個這麼活躍的人,突然好像變成一個廢人。」現年36歲的張嘉耀(Clark)於兩年前確診患淋巴癌第4期,由健身教練變成插著導管的病人,起初他拒絕承認,甚至拒絕治療,只想如常教學,如常生活。經親友勸勉,他決心剃光頭,接受六次化療,但卻是「憤怒」抗癌。是一位過來人、一份歌詞,支撐他度過最脆弱時刻,一步步康復過來,學習真正的活在當下。

由健身教練變淋巴癌患者

中午時分,陽光灑落在地板上,Clark光著頭、滿身肌肉,不時單手撐地、趴地、轉身,不疾不徐地做著Animal Flow的動作,輕柔而有力。患癌前,Clark是一位健身教練,教的正是新興健身流派「Animal Flow」。每天也做運動的Clark,自言曾是個「無身形」的男生。為擺脫柔弱形象,他曾參演舞台劇,後來為了練成健碩身材、肌肉線條,於2014年接觸健身運動,翌年考獲教練牌照,並於2016年正式執業。

「疫情期間每天大約教8至10位學生,可能因為工作關係,缺乏休息,睡不好,引發癌症。」2020年9月,Clark發現頸右邊有兩個腫塊,不以為然;過了幾個月後,發現頸部兩側也有,遂往醫院檢查,豈料一刺腫塊就流血,在醫生建議下切除腫瘤化驗。

「我很天真,認為如果是惡性腫瘤,割除後就沒事。」

結果,2021年3月,Clark確診患上淋巴癌;驗血、驗骨髓後,進一步證實是淋巴癌第4期,連骨髓也有癌細胞。那年他34歲,正值事業高峰期。

拒認病人身分 欲放棄治療

「我不想變成癌症病人,無法接受。就像一下子掉進谷底的感覺,心涼了半截。」

得聞噩耗,Clark目瞪口呆,認為自己年紀尚輕,作息生活也算健康,不可能發生此事。「第四期,是否日子已經差不多了,不如別治療了?那時我處於一個放棄狀態,我還問醫生『不治療可以嗎?』」

有一件事,Clark難以放下。一早籌備好的活動,不足兩星期就要舉辦,他想完成此事才接受治療。「你去參加活動後,我不知道你是否有命回來」,醫生指出Clark病情嚴重,不宜拖延。縱然Clark多番請求,醫生仍叮囑:即使要去,也要插著PICC管(外周置入中央靜脈導管)去,活動完結後立即到醫院治療。不過,太太及身邊摯友均極力反對。Clark坦言:「這是我其中一個轉捩點,因為身邊人的壓力,令我暫停參加活動,去接受治療。」於是,他留了在澳門治病。

獲過來人支持 由憤怒抗癌變沉著應戰

「當同意治療,就接受變成一個真正的癌症病人。」克服心理關口後,Clark開始面對化療的副作用,噁心、頭痛、失眠、脫髮……後來他乾脆請朋友助他剃光頭髮,正式成為一個「光頭仔」。然而,生活一百八十度轉變,睡醒就吃,吃飽又睡,令他難以適應。

「那時工作完全停頓,以前每天有8至10個學生,但治療期間完全睡在家裡。所以,那段時間很不習慣,不習慣一個這麼活躍的人,突然好像變成一個廢人……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抗癌期間,Clark體會到,別人的支持甚為重要。「剛入院接受治療時,我是帶著一股憤怒。我想快點打死癌細胞,保持著教練那心態,打敗它。」化療初期,一位癌症過來人的說話,令他由憤怒變為從容。

樂隊Mr.的低音結他手譚健文(Dash)曾患鼻咽癌二期,康復不久他聯絡Clark,分享經驗。Clark憶述,當時Dash為他做了一些「心理建設」,讓他以不同的心態看待癌症:「Dash對我說,你不能馬上打敗癌細胞的,不如嘗試平心靜氣與它聊聊天。」

「我覺得那團怒火不是要放在腫瘤上,你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用一個平靜的情緒去面對,才是處理重症的方法。」

Dash教Clark沉著應戰,二人的友誼亦由此建立。

被一份歌詞感動 度過最脆弱時刻

每次打化療藥要花7小時,Clark也聽著陳奕迅的歌《Life goes on》,歌詞正中下懷,成為了他的鼓勵。他上網搜尋作詞人名字,才驚覺是Dash。

「我跟他說:『原來《Life goes on》這首歌是你作詞的!已經十多年了,你有沒有想過,十幾年後有一個人,因為你作的詞,支持他度過化療期間的脆弱時刻』。」

更驚喜的是,Dash把Clark的經歷告訴陳奕迅,陳奕迅為此錄了一個口訊給Clark。「他唱了我最喜歡那兩句給我聽:『再辛苦也好,亦不要淡忘,前景多好看』,我聽完後,手在震抖。」那時Clark剛完成兩次化療,憶起往事,至今感動,說:「Dash是我的恩人!」

插著喉也教班 感覺仍然活著

漸漸地,Clark找到另一種生活方式。每逢化療的恢復期,他就約見朋友聊天、吃飯,「感覺到自己仍在生活」。待第四次化療,注射藥物到骨髓後,他更回到健身室,插著導管也要教學生。Clark笑言,當時猶如患了「五十肩」,不能舉高手;部份動作更做不了,要像「聲音導航」般指導學生。但他甚是享受:

「教學生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仍然活著(feel alive),因為我覺得好像變回以前的張嘉耀那樣。」

Clark身體稍有好轉,堅持插著喉教學,他說這樣令他感覺仍然活著。(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經歷6次化療後,Clark於2021年11月終可拔除導管。一星期後他回港,見母親、朋友、網友以及「癌症資訊網」的同路人。演員鄧子超(小B)是其中一位網友,他認為Clark身患頑疾仍做運動,充滿正能量很「堅」,二人在社交平台相識。

Clark坦言,以前對「活在當下」這句話毫無感覺,抗癌約半年,才真正體會到其力量,珍惜與家人一起的時光。

「我覺得活得一天就一天這件事,是沒有誇張的。 原來每天起來,當天完全沒不開心的情緒,可以很開心地過每一天,是這麼美好的事。」

目前,Clark已完成標靶治療,他只希望每天也能活得自在,不希望復發,不想就此離去。回復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他的心願。縱然前路未明,但Clark並非獨自面對。Dash已向他承諾:

「將來無論發生好和壞的事情,都有大家在身邊互相扶持、幫助。有時不只是心理建設,而是『我在這裡』(I’m here)。因為一種病,令大家之間有份恩愛。」

「抗癌勇士隊」招募隊員

「癌症資訊網」三名80後、90後淋巴癌康復者唐天鳳、江善彤、任瑞明組成「抗癌勇士隊」,分享自身經歷,希望令大眾關注癌症年輕化現象,提醒年輕人留意身體發出的癌症症狀,並作出相應準備。保柏香港全力支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抗癌勇士隊」計劃,「抗癌勇士隊」現正招募18至40歲的癌症康復者加入,分享經歷,一起嘗試更多不同種類的運動,在抗癌路上同行,積極活出「第二次人生」。詳情請聯絡【癌症資訊網】(電話:21211328)

 

記者:Nicole

 

原文連結:抗癌專訪|36歲健身教練缺休息 患淋巴癌4期插著喉也教班:令自己感覺仍生存

【大灣區醫療】醫管局指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內地醫護工作符合期望

醫管局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實施近半年,10名來自廣東省三甲醫院的醫生,分別於九龍中、九龍西及新界西醫院聯網的心血管科、傳染病科、呼吸內科等開展臨床工作。

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教授匡煜坤,正在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擔任副顧問醫生。他認為醫管局「臨床資訊管理系統」在病人紀錄有連續性,資料不會因轉院而流失,做法值得內地參考。

匡煜坤又形容本港醫生「同質化」比較高,無論急症醫院醫生或社區醫生,他們之間的水平不會相差太遠,而內地由於地方廣闊,的確有些差別。本港醫生在專業領域的知識亦比較豐富,這方面值得與內地醫生交流。

同一部門的副部門主管楊耀昌表示,數名內地同行都很有經驗,經過一、兩個月時間適應和熟習後,已經可以獨立工作。其中匡煜坤可以講流利廣東話,與病人溝通得很好,有病人讚揚他細心。這次交流有助加深了解內地醫療系統,同時在照顧病人的流程上,帶來新思維。

關慧敏(中)表示,內地醫護人員的工作符合期望,過程比較順利,沒有出現太大問題。
關慧敏(中)表示,內地醫護人員的工作符合期望,過程比較順利,沒有出現太大問題。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關慧敏表示,內地醫護人員的工作符合期望,過程比較順利,沒有出現太大問題。未來希望交流計劃恆常化,並逐步深化計劃的深度及闊度,包括交流人數、參與專科範疇及雙向交流等。

【骨與軟組織肉瘤】 「如何進行骨與軟組織肉瘤的多學科診治?讓我們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基本方法和新方法!」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3 年 7 月29 日北京時間晚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 港 大 學 臨 床 腫 瘤 學 系 共 同 承 辦 和 癌 症 資 訊 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2023年七月講座主題為骨與軟組織肉瘤,講座題目是「如何進行骨與軟組織肉瘤的多學科診治?讓我們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基本方法和新方法!」。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骨與軟組織肉瘤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這次講座反應踴躍,逾六萬名觀眾參加。

本場講座邀請到國內外多位多學科專家,講座主要包含三個講題,包括:骨與軟組織肉瘤的外科治療、骨與軟組織肉瘤的內科治療、骨與軟組織肉瘤的放療。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如何進行骨與軟組織肉瘤的多學科診治?讓我們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基本方法和新方法!」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骨與軟組織肉瘤】講座內容

  1. 骨與軟組織肉瘤的簡介和現狀
  2. 美國的MDT 診療模式和臨床試驗
  3. 中國肉瘤患者的MDT 病例介紹(診斷和治療的基礎知識)
  4. 手術可以治癒骨與軟組織肉瘤嗎?
  5. 系統治療能增加骨與軟組織肉瘤的治癒機會嗎?
  6. 放射治療在骨與軟組織肉瘤中的作用
  7. 下期講座預告 | 結直腸癌

1.骨與軟組織肉瘤的簡介和現狀

會議正式開始,孔教授首先介紹了骨與軟組織肉瘤的現狀。那什麼是軟組織肉瘤呢?孔教授介紹到,軟組織就是包括脂肪,肌肉,神經,肌腱,血液,血管和淋巴以及其他的支援性組織。軟組織肉瘤就是從這些地方來的。那麼骨的惡性腫瘤可以出現在身體裡任何一個骨頭,比較常見的有肢體的骨頭,脊髓,盆腔等等。骨與軟組織肉瘤全球每年每100,000 人口當中新增1.8 到5.0 起新病例,每年大約新增142,000 到394,000起病例即每兩分鐘就有一起新病例。在中國,2014年的資料顯示新增 39900起病例,占所有癌症當中的 1.05%,相當於 100,000 人口當中新增 2.91 起病例。平均約每分鐘 0.076 起新病例即每約十分鐘就有一起新病例。而在美國,2023年新增病例17370 起,約有 7400 人死於骨與軟組織肉瘤。平均每分鐘有0.033 起新病例,平均每分鐘有0.014 人死於骨與軟組織肉瘤。而對於香港地區,2020年有 44 個骨與軟骨的癌症新證,有 24 人死於骨與軟骨的癌症。同年,香港地區212 有個結締及軟組織癌新證,有117 人死於結締及軟組織的癌症。

2.美國的MDT 診療模式和臨床試驗

本部分由美國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放射腫瘤科教授兼醫學主任王靛教授來講解,但由於王教授因突發事件不能參與,王教授的部分由孔教授代為演講。在王教授的課件裡指出,在NCCN 指南裡提及,一般來說在治療前建議多學科的討論和進行全面的檢查,包括腫瘤的分期的檢查以及治療前的準備。美國的治療模式是一般會給病人優先選擇臨床試驗,因為大部分臨床試驗屬於超新治療,這類治療在理論上都屬於比現有治療好才會獲批的,所以一般會給病人優先選擇臨床試驗。當沒有可用的臨床試驗,會給選擇使用多學科討論個體化治療。有一個國內國外相差比較大的點在於,美國的影像學檢查會比較詳細。

3.中國肉瘤患者的MDT 病例介紹(診斷和治療的基礎知識)

接下來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腫瘤中心副主任醫生李濟時醫生為大家講一下中國肉瘤患者的MDT 病例介紹。病例中患者為男性,39歲,發現左側大腿腫物一年,漸長大,近期有疼痛,活動時明顯,間斷有小腿內側及足內側放射痛。在做MRI 檢驗後發現左側大腿有腫瘤,大小為52*46*100MM。李醫生提到,在這種情況下,無論病人看哪個科,都會連結多學科,手術之前都先要明確是什麼、如何做,還要請多學科討論什麼是對病人最好的方案。對於這位病人,在經過治療開始之前的第一次多學科討論之後,為他制定了先進行有計劃的放療的治療方案,也就是說先在手術前給他進行一個比較低劑量的放療,以希望達到縮小腫瘤的目標然後再進行手術,從而提高手術的成功率。這位病人在進行放療後大概四周,MRI顯示腫瘤縮小了一半。這時為病人進行第二次多學科討論,討論內容如手術方式和血管的處理等。在討論後,為病人進行了手術。病人術後愈後良好,且病理科醫生發現病人腫瘤已完全消失。目前已經離病人手術有一年半,隨訪發現病人目前處於健康狀態並正常生活。李醫生強調,每一個病例都有不同的策略,依靠多個學科的專家討論能為病人提供最適合他的治療方案。

4.手術可以治癒骨與軟組織肉瘤嗎?

緊接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骨外科副顧問、骨外科病房主任何祖勝醫生為大家講解關於手術是怎麼治療骨與軟組織肉瘤的。何醫生首先講解到,肉瘤的生長方式屬於離心性生長,即從中間向周圍膨脹生長,越靠近腫瘤邊緣,腫瘤細胞生長就越活躍。而腫瘤的邊緣則會擠壓周圍正常的組織,從而形成假性的包膜。在腫瘤的外面與正常組織的交界處容易形成反應區,這個反應區會形成水腫帶。另外,何醫生也指出,腫瘤也可以遠離水腫帶,隔著一定的正常組織形成一個病灶,這種病灶稱為跳躍灶。肉瘤的手術方式一班有四種:瘤內切除、邊緣切除、廣泛切除、根治性切除。何醫生認為,現在一般會避免進行瘤內切除,因為瘤內切除就是把包膜打開,切除可見的腫瘤,容易導致腫瘤沒有切除乾淨,復發率高。邊緣切除實際上就是在假包膜的邊緣處進行切除。廣泛切除就是在腫瘤周圍的健康組織內把腫瘤切除。根治性切除的話則是當腫瘤位於間室內,將整個間室切除,但此種情況通常會是將整根骨頭或者整塊肌肉切除,容易導致功能上的影響。在實際操作上,何醫生通常會選擇廣泛切除。何醫生也認為,骨與軟組織肉瘤的治療不僅僅依靠手術。對於骨肉瘤常需要術前和術後化療,對於軟組織肉瘤在必要時術前放療或者術後放療。手術依舊是骨與軟組織肉瘤主要治療手段,外科醫生手術技術及醫療器械發展水準的提高,肉瘤的局部切除“效果”得到提高。何醫生同時強調,術前對腫瘤範圍的評估是非常重要的。利用X 光片、CT、MRI 對骨與軟組織肉瘤進行局部評估,制定手術方案;用肺部CT、骨掃描、PET來瞭解肺部及、有無其他遠處轉移;還要對腫瘤的組織學特點進行考慮。另外,術後隨訪同樣重要,因為腫瘤可能會復發及轉移。何醫生也指出了骨與軟組織的手術治療困境在於對不可切除的肉瘤、多發轉移的肉瘤,手術會面臨困難,需要腫瘤內科和放療科醫生提供綜合治療。骨與軟組織肉瘤的治療是手術,放療及系統治療一個綜合治療過程。

此外,中大八院外科教研室主任,骨科副主任,骨與軟組織腫瘤專科主任陳鏗主任為大家簡單說明了什麼是腫瘤的分類、分級和分期。陳主任打比方道:腫瘤的分類就好比人類劃分人種,而分級則像是人類劃分為女性及男性,至於分期更像是人的不同的職業。隨後陳主任指出,診斷遵循三結合診斷的原則,即臨床、影像和病理這些重要的資訊結合進行診斷。比如臨床的症狀疼痛與壓痛、局部腫塊和腫脹、功能障礙和壓迫症狀、病理性骨折以及惡性腫瘤晚期惡病質;影像學觀察骨病灶如溶骨、成骨,骨沉積如腫瘤骨,骨膜反應如Codman 三角、“蔥皮”現象、日光射線;病理學觀察金標準,冰凍或石蠟活檢等。陳主任也認為,多學科的聯合診治對於治療骨與軟組織肉瘤至關重要。

5.系統治療能增加骨與軟組織肉瘤的治癒機會嗎?

隨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病區主任,主任醫師劉雨桃教授為大家講解軟組織肉瘤內科藥物治療現狀。劉教授指出,軟組織肉瘤是一個擁有非常複雜分型的腫瘤,依據組織來源不同,將軟組織肉瘤分為約50 種亞型。轉移性軟組織肉瘤的預後較差,中位生存期1 年,5年生存率約為 17%,在過去幾十年裡,不能手術、進展期或轉移性軟組織肉瘤患者的預後未見顯著改善,軟組織肉瘤存在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

目前軟組織肉瘤的治療方式為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模式,同時也包含放射治療、介入治療等。化療在軟組織肉瘤上會畫分為三種不同模式,第一種是術前化療。術前化療主要用於腫瘤巨大、累及重要臟器、與周圍重要血管神經關係密切、預計手術切除無法達到安全外科邊界或切除後會造成重大機體功能殘障甚至危及生命的高級別STS患者。第二種是術後化療。術後化療旨在消滅亞臨床病灶,減少遠處轉移和復發風險,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術後化療可改善非多形性橫紋肌肉瘤的DFS 和OS,推薦按危險度級別選擇化療方案;尤文肉瘤家族腫瘤術後推薦輔助化療,術前選擇VCD/IE交替方案者術後維持原方案不變;術後化療建議傷口癒合後儘早開始,但是否選擇聯合治療以及治療療程,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其意願,綜合制定治療方案。

最後一種是姑息化療,即對於轉移或復發不能完整切除腫瘤患者採取的化療,其目的是為了使腫瘤小、穩定,以減輕症狀,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品質;但考慮到STS 的多樣性和化療較重的毒副反應,姑息化療方案的制定需要因人而異;目前非特指行軟組織肉瘤的二線治療沒有公認的化療方案,可參考病理類型進行選擇。

劉教授指出,化療是軟組織肉瘤的主要系統治療方式,多數軟組織肉瘤對化療敏感,且化療是晚期不可切除/ 轉移性軟組織肉瘤的標準系統治療方式。而對於骨肉瘤的治療,劉教授指出,目前骨肉瘤的治療通常採用術前化療-外科手術-術後化療的綜合治療模式,由多學科醫師共同治療,5年生存率獲得顯著提高,由原來的 10% ~ 20%提高到 60% ~ 80%。 骨肉瘤的術前化療跟之前提到的軟組織瘤的化療方案有相似的作用機制。骨肉瘤未進行術前化療者,術後應常規進行化療;原發灶術後局部復發者,再次術後可選擇調整化療方案。

6.放射治療在骨與軟組織肉瘤中的作用

緊接著由Huntsman Cancer Hospital, University of Utah 的 Ying Hitchcock 教授為大家介紹成人軟組織肉瘤,並由孔教授代講。在Hitchcock教授提供的課件裡指出分期檢查包括全面的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包括區域的CT 或MRI、胸部CT 檢查等。放射治療作為軟組織肉瘤的局部治療包括外束放射治療、間質近距離放射治療和術中放射治療。治療原發腫瘤附近足夠體積的組織,在保留功能組織的同時實現充分的局部腫瘤控制。Hitchcock教授認為,術前放療的優勢在於能以多學科方式評估所有護理;為了能在腫瘤的原始位置計畫放療;不受干擾的解剖位置;照射腫瘤而不造成疤痕或氧合障礙;採用不太廣泛的RT體積。但同時潛在的劣勢在於推遲確定性手術,造成潛在的放療引起的傷口癒合延遲。而對於術後放療,Hitchcock教授認為,如果手術切緣大於2 釐米,或有足夠邊緣的小腫瘤,或切除超出筋膜,則不需要術後放療。如果有需要術後放療,它的優勢在於獲得準確的病理學結果和驗證手術切緣。劣勢在於如果手術導致傷口癒合,尤其是手術後,請延遲術後放射治療,也可能增加長期病發症。Hitchcock教授同時也說明了放療的副作用包括除了皮膚刺激、增加聯合化療反應、傷口癒合延遲約35%等急性副作用,還有漸少運動範圍和肌肉力量、關節收縮、水腫、疼痛、骨折、不孕症等長期副作用。

最後孔教授強調“骨與軟組織肉瘤是可治的!這需要多學科專家的合作!”讓我們共同期待GCOG“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下一期“結直腸癌專題”活動的召開,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提出你想向專家諮詢的問題,優秀的專家將為您線上答疑解惑!

7.下期講座預告 | 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講座回放:
https://www.facebook.com/cancerinformationhk/videos/625545359778611

港大醫學院發現癌細胞間互動模式 有望為肝癌治療領域帶來新的突破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任蕙蘋教授帶領的團隊近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揭示循環小細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sEVs)細胞信號通路導致肝癌腫瘤轉移。此項發現有望為肝癌帶來新的治療策略,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背景
肝癌是香港第五大常見癌症和第三大癌症致死原因。肝癌是一種動脈多血管性腫瘤,腫瘤微環境中循環小細胞外囊泡(sEVs)會驅動肝癌生長。血管生長增快,便會令癌細胞更易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並向外擴散,從而導致腫瘤轉移。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sEVs在調節血管生成的信號傳導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闡明sEVs調控肝癌血管生成的機制有望促進開發新的治療策略。

研究方法與結果
蛋白組學分析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肝細胞癌(最常見的原發性肝癌)在病人循環sEVs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WWF)表達水平,會隨著肝癌腫瘤分期發展而上調。肝癌病人循環sEV-vWF的顯著上升,提示sEV-WF具備成為肝癌非入侵性診斷標誌物的潛力。研究團隊還發現晚期肝癌病人循環sEVs催生腫瘤發展與轉移會被抗 WVF 抗體抑制,證明sEV-vWF在肝癌中的關鍵作用。
源自肝癌細胞、富含高濃度vWF的sEVs能顯著促進血管生成、腫瘤內皮細胞黏附以及血管通透度。與此同時,内皮細胞釋放的生長因子,反過來亦能促進癌細胞的生長和運動。團隊的研究揭示了由sEV-WWF 介導的腫瘤和内皮細胞之間的互相促進作用。通過肝癌小鼠模型,觀察到sEV-vWF介導的血管生成作用促進肝癌的生長甚至轉移。
團隊進一步通過移植了肝癌患者組織的小鼠模型,將晚期肝癌病患者一線藥物索拉菲尼結合抗vWF抗體或厄達替尼(pan-FGFR抑制劑)一併使用,證實治療效果遠勝於單用索拉菲尼。結果表明阻斷 sEVs 介導的癌細胞與內皮細胞間的胞間通訊,有望成為治療肝癌的新方案。

研究意義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任蕙蘋教授表示:「癌症病人的治療選擇有限,了解肝癌發展的分子基礎將為治療肝癌提供新見解及對策。在這項研究中,我們辨識了晚期肝癌病人的循環sEV攜帶的WVF在誘導血管生成方面的關鍵角色。研究不僅發現了sEV-VWF所產生的促癌作用以及其分子基礎,更發現阻斷腫瘤微環境中的胞間通訊是治療肝癌的新策略。

港大醫學院揭示循環小細胞外囊泡細胞信號通路,為肝癌帶來新的治療策略。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黃允祈、任蕙蘋教授及鄭思強博士。
港大醫學院揭示循環小細胞外囊泡細胞信號通路,為肝癌帶來新的治療策略。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黃允祈、任蕙蘋教授及鄭思強博士。

研究團隊
是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教授、肝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大學)主要研究人員任蕙蘋教授領導,並擔任通訊作者。第一作者是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博士生黃允祈,並由研究助理教授鄭思強博士和毛曉雯博士、以及研究助理馮曉翎提供協助。研究團隊其他成員包括: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科學主任王嘉豪博士;臨床助理教授麥龍兒醫生;副系主任、腸胃肝臓科講座教授及主管、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內科)袁孟峰教授;肝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大學)主任、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講座教授、陸佑基金教授(病理學)吳呂愛蓮教授。參與是次研究的合作機構包括中山大學、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和廣州南方醫科大學。

鳴謝
此項研究由肝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大學)創新研究基金及2022年醫療衛生研究基金(項目編號:09202326)資助及支持。

【癌症飲食】抗癌自碘?— 拆解都市急性盲搶鹽現象

自周四起日本政府力排眾議將核廢水排放至大海,網上廣泛流傳食碘鹽可以抗輻射,即使食物安全中心馬上在社交平台撰文澄清,本港超市仍然出現「搶鹽潮」,不少市民同時出現「急性盲搶鹽」徵狀!究竟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都市傳聞— 自行服用碘鹽能抗癌抗輻射?

碘(iodine)是甲狀腺荷爾蒙的主要成分,是維持甲狀腺正常功能、正常新陳代謝和嬰孩發育必需的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缺碘會引起甲狀腺荷爾蒙分泌不足而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俗稱「甲減」)。甲減的症狀包括:甲狀腺腫大、情緒低落、食慾不振但體重增加、便秘、怕冷、心跳過慢和增加癌症風險。

缺碘一直是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世衛多番表示全球有數億人口沒有足夠的碘攝取量。從90年代開始,眾多已發展國家都在食鹽加碘(iodized salt)以解決碘攝取量不足的問題,不過香港並沒有立法規定食鹽必須加碘,只有鼓勵性質的業界指引,所以超級市場可以買到有加碘和沒加碘兩種食鹽。衛生署上個月剛發表首份全港性碘質水平報告,該署在2020年11月至2023年2月間進行調查,發現超過九成的市民碘攝取量不足,尤其35歲或以上人士。調查亦反映只有21%的受訪人士表示在家中使用碘鹽,情況並不普遍。

另一方面,碘片(iodine tablet)是核子事故緊急應用的一種高劑量藥物。在核災時,不同種類的高輻射核分裂物質會隨著雨水和灰塵降至地面、人和動物身上、甚至水源中。其中碘-131 對甲狀腺細胞有超強破壞力,甚至致癌的可能。在這緊急情況下,使用碘片可以讓甲狀腺吸收足量的不具放射性的碘-127,從而減少當天的輻射性碘-131 的吸收。

我們每天從食物中攝取的碘,其中約三分之一會進入甲狀腺而被吸收,剩餘的碘在代謝後會排出體外,以維持一個碘的動態平衡。如果食物中含有大量碘-131,當身體吸收了這堆放射性的碘,甲狀腺細胞就會狠狠地遭受破壞,導致甲狀腺癌。但若果能夠事先一次性攝入大量普通的碘-127,「霸佔」了甲狀腺和人體其他器官,那麽放射性的碘就不能被吸收,很快被排出體外。所以,當年日本政府在311大地震和福島核電廠事故後向核電廠附近的居民派發碘片。不過,這只是權宜之計,一片碘片的含碘量相當於世衛建議的成人每日碘攝入量的 700倍,身體一下子攝入如此高劑量的碘很有可能引發其他健康問題(包括甲亢、甲狀腺風暴、呼吸困難、心律不正、口水腺腫脹等等)!然而,在核災時與接受碘-131 的輻射相比,短暫服用碘片實屬「兩害取其輕」的應急措施。因此,國際醫療建議只針對在核電廠近距離的災民,於遭受游離碘輻射暴露數小時內才有服用碘片的必要。碘片亦無法防止碘-131以外的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及其他類型的核分裂物質。

那麼,碘鹽和碘片的碘含量有多少分別?碘片含有130 毫克碘化鉀(potassium iodide),相當於 99.4 毫克的碘元素。加碘的食鹽中碘元素的建議含量是每公斤20-40毫克。換句話說,要達到和服用碘片同樣的效果,一個成年人必須一次性吃下差不多3公斤碘鹽!然而,一個體重爲 70 公斤的成人,短時間內攝入 70 克食鹽就可能出現急性腎衰竭和生命危險。因此,要以吃碘鹽達到和服用碘片同樣的效果是完全不可能的!萬萬不能試!

我們身處在香港,跟日本福島的距離實在太遠了,完全稱不上是核災民。所以市民無需過分擔心要自行攝取大量碘質去抗癌抗輻射。

有些人則憂慮核廢水會污染海洋,導致以後海鹽都不能食用,所以到超市掃貨囤積食鹽。其實也是過慮了。整個太平洋太大了,而且水是流動的,碘-131 、氚(tritium)或其他輻射物很快就會被稀釋。碘 131的半衰期只有8天,海鹽從開始生産到出現在超市貨架上,絕大部分放射性碘到時候已經流失了。此外,食用碘鹽中的碘其實是食品廠外加的,而非海洋中的碘離子。再者,就算海鹽真的出了問題,世界各地內陸有大量鹽礦與鹽湖,不會受到福島核污染波及,食鹽的供應完全不成問題。

看完這篇長文,你的「急性盲搶鹽」徵狀舒緩了嗎?😛

【好書推介】筆常日記


作者:鄭啟晞 (著)
出版社:初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02/2023
書號:9789887654551

爸爸確診之後,由於我在香港不用定時上班,一切他的身體檢查及治療便由我來作伴。

爸爸大約每星期兩次要到醫院檢查或治療,候診期間,我總會取小畫簿來練習速寫;畫爸爸,畫其他病人,甚至他們的陪伴者及醫護也成為了我的速寫對象。

因為我拿著畫簿,偶爾其他病人和家屬會主動和我攀談,主動訴說病情,還會互相鼓勵。在我眼中,他們都是樂觀正面,勇敢面對疾病及治療。漸漸地,在我的素描筆下,平日感覺冰冷的醫院,開始有了溫暖人心的人、事、物。黑白的筆觸,也有了彩色的質地。

鄭啟晞
畢業於多倫多約克大學,主修經濟畢業。前半生過著養狗、養小孩、養糊塗的日子,平淡非常。只是熱愛一切畫畫創作,餘下的三份一人生希望用創作為社會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