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化標靶藥 追擊癌細胞

個人化標靶藥 追擊癌細胞

 

資料來源 : 明報  2010年8月23日

 

【明報專訊】十年前的癌症治療與今天確實不可同日而語,單是標靶藥物的出現,使得一些癌症由絕症變成可長期用藥的「慢性病」;就算不能根治,病人仍有較長的生存期。由於標靶藥物需要按病人癌細胞的基因特質施用,造就了因人而異的癌症個人化治療時代。

養和醫院分子病理科主任黃利寶(圖)指出,癌症的形成原因眾多,但醫學界已知一些癌症與特定的基因變異有關,科學界因此可以研發針對相關變異的抗癌藥(標靶藥)來治療。

 

按圖放大
黃利寶(姜素婷攝)

 

肺癌

藥費每月1.5萬元

相關基因變化﹕EGFR基因突變

黃利寶舉肺癌中的「非小細胞肺癌」為例,若患者是亞洲人、女性及非吸煙者,出現「EGFR基因突變」(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的機會較白人、男性或吸煙者高得多。有此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服用相應的標靶藥或有較佳的治療效果。

生存中位數可增2至3年

根據2009年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有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服用標靶藥吉非替尼(gefitinib),腫瘤縮小機率有七成;沒有此基因突變的話,服用該藥的腫瘤縮小機率只有1.1%。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區德佐(圖)指出,有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可說是「不幸中之大幸」,原因是在化療以外,他們多了另一個口服標靶藥的治療選擇,但費用也不輕,每月約1.5萬元。

 

按圖放大
區德佐(姜素婷攝)

 

區德佐又稱,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中位數一般有1至2年,如患者有此基因突變並服用標靶藥,生存中位數可多增2至3年。至於沒有此基因突變的患者,仍要接受傳統化療控制病情。

 

相關基因變化﹕EML4-ALK融合基因

黃利寶稱,這種變異的肺癌基因是近兩年才發現,患者通常是50歲以下較年輕的非吸煙者,目前有一種試驗中的標靶藥針對此種肺癌,並未正式上市。

 

乳癌

HER2蛋白增 癌瘤生長快

相關基因變化﹕過多HER2基因

乳癌細胞上若有過多的HER2基因,即為HER2型乳癌。

根據本港乳癌網站「乳癌多面睇」指出,「HER2型乳癌」佔所有乳癌兩成半,由於乳腺細胞出現過量HER2基因,因而產生大量HER2蛋白,加快了乳癌細胞的生長。黃利寶稱,標靶藥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便是針對這類型的乳癌。

 

大腸癌

基因突變不宜用藥

相關基因變化﹕KRAS基因突變

黃利寶指出,肺癌、乳癌等癌症類型均是患者有了相關的基因變化後,才可使用相應的標靶藥物,但大腸癌的標靶藥西妥昔單抗(cetuximab)有點不同,假如患者的大腸癌細胞驗出KRAS基因突變,則不適合使用此藥。

 

血癌

CML較早用標靶藥

相關基因變化﹕費城染色體

血癌之一「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簡稱CML),是較早應用標靶治療的癌症。黃利寶指出,簡單來說,CML的病因是部分第九號與第廿二號染色體在錯誤的位置,形成異常的「費城染色體」,從而製造不正常的BCR-ABL融合蛋白,促使過量白血球產生。標靶藥伊馬替尼(imatinib)則能針對費城染色體所製造的不正常蛋白,從而減少白血球過量產生。

 

早期患者可選施手術

上述例子可知,部分癌症已有相應的標靶藥物作治療用,患者的腫瘤細胞經檢測後發現具備上述的基因特質,大致上可符合用藥的條件。不過黃利寶指出,未必每個患者都需要使用標靶藥物,好像病情屬早期的肺癌患者,可藉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便未必要接受標靶治療。

 

文、圖﹕姜素婷

明報網站 

 

台灣康健雜誌 標靶治療,你必須搞清楚的6個觀念

標靶治療,你必須搞清楚的6個觀念

資料來源 : 康健雜誌 112期  2008-03 

 

 

這是一篇對於標靶治療有較全面及較中肯的分析文章。
當中提及 :
確定我的癌症有標靶可打
問清楚數據,避免亂槍打鳥
「有效」不等於「治癒」

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概念。

 

「治癌效果神奇但藥價昂貴」,是目前許多癌症病人面對標靶治療的難題。

另一個情況是「聽說我的癌症有標靶治療且健保給付,為什麼醫生說我不適合?」

面對標靶治療,該不該接受新藥、需不需要付出「買命錢」,綜合整理各醫學中心癌症治療醫師的建議:

如果你是剛被告知得了癌症,最好問醫師:

■從哪些檢查確定是癌症?一般應該要有病理切片報告。

■治療方式有哪些?現在有標靶藥物可用嗎?

整合所有治療建議,配合自身年齡、體能、經濟狀況,家人照顧負荷量,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

無論是新病人或老病人,若你想用標靶治療,應該要知道:1.確定我的癌症有標靶可打

 

詢問醫師有沒有相關病理或基因等分子生物檢查。比如乳癌已將Her-2做為常規檢查,大約每4個乳癌病人會有1個帶Her-2基因陽性和蛋白質過度表現,適合做賀癌平治療。

又如肺癌,許多醫學中心已經提供自費做表皮生長因子(EGFR)基因檢測,在比較確定有靶心後再考慮要不要使用。2.問清楚數據,避免亂槍打鳥

 

若有標靶治療可選擇,詢問醫生過去研究報告效果,以及有沒有台灣病人的研究數據,是不是適合我來使用,再決定是否選擇標靶藥物。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oid=4341

 

 

網售標靶藥越食越病

聲稱印度製 並非專利藥

價錢平六成 網售標靶藥越食越病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2012年07月24日

 

 

【蘋果日報訊】 病人胡亂網購藥物,小心藥物無效之餘,更隨時令病情惡化。肺癌治療關注組近期發現,有內地網站出售肺癌標靶藥物「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聲稱是在印度製造的非專利藥,價錢與在本港購買相差逾六成。有本港網民留言指,家人使用有關藥物後病情轉壞。關注組強調,有關藥物真偽難辨,情況令人擔憂。記者:嚴敏慧

內地網站出售的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前者售4,500元人民幣(約5,470港元),後者則為1,800元人民幣(約2,190港元),與本港循正途購買的藥物價格相差達66%至86%。該網站聲稱,其出售的藥物均是真藥,在印度生產,藥價差別主要因為其出售的為非專利藥,藥物成份與專利藥相同,客戶可於網上訂購,藥物以速遞運送,只需5天可送到本港。
但肺癌治療關注組成員張超雄表示,上述兩種藥物專利權仍未完結,市面上不應該有非專利藥出售,認為這些網上出售的非專利藥來源成疑,品質、安全性及藥效,以至海外銷售均未經本港衞生部門認可,本港病人購買非常危險。從內地網站買藥可能違反本港法例,後果嚴重。
關注組成員兼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指出,數年前也曾有腫瘤科醫生從病人中,得到在網上購買的吉非替尼。她指,該藥包裝與藥盒也與原廠藥有差異,雖未能確定是假藥或水貨藥物,亦未有化驗藥物成份,但體弱的末期肺癌病人服用這些來歷不明藥物,極為危險,「輕則藥物無效,重則會有敏感同嘔吐嘅不良藥物反應」。

 

促將厄洛替尼納入資助

張超雄認為,病人被迫網購平藥,是因為負擔不起高昂藥費,現時標靶藥的費用每月高達1.4至1.6萬元。雖然吉非替尼下月將納入關愛基金資助範圍,但仍有不少病人未能受惠。他估計,現時共有500名病人自費使用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若政府把餘下的厄洛替尼納入資助範圍,每年只需額外撥款5,000萬元。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724/16541723?ref=fb

 

 

 

中國癌症網 癌症手術治療

癌症手術治療

 

資料来源:中国癌症网

 

  有人认为,既然是癌变组织就该切除,弃之如弊履,然后才会有一种秋风扫落叶的快意。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手术,手术并不是万能的,手术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哪些癌症需要首选手术治疗?

  除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外,大多数实体瘤都可以采用癌症手术治疗。尤其是早、中期癌症,没有发生局部和远处转移,瘤体一般较小,都适宜手术治疗。一些对放疗敏感的鳞癌,原则上可以不手术,采用放疗同样可达到手术治癌的疗效。另外,一些高度恶性的癌瘤,虽然体积很小,但易发生远处转移,可改用放疗或化疗。


(二)、治疗癌症疗效如何?

  癌症手术治疗对许多早、中期癌症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即使是死亡率高的肺癌,早期手术治愈率也可达50%-70%。如果配合化疗、放疗或中医治疗,治愈率将大大提高。


(三)、手术治疗癌症有何风险?

  手术确有风险,如肺癌患者肺叶切除后可能影响呼吸功能;骨肉瘤患者要截肢。有少数病人或家属不能正确对待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丧失了手术机会。

 

(四)、癌症转移后能否手术?

  过去认为晚期癌症没必要手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对局部转移的肿瘤也可以做根治性手术,如中、晚期乳腺癌的根治手术,肺癌、胃癌、结肠癌、子宫颈癌、直肠癌等癌症的根治术。如果原发灶已切除,转移灶又单一,身体条件尚好,可以进行转移灶的切除术。如果有两处以上转移灶,原则上不再进行手术治疗。


(五)、癌症病人术后如何进行康复锻炼?

1.  术后如无禁忌症,病人应在1—7天后离床活动。可促进病人身体各部机能的恢复。
2.  如果手术创伤较重,术后体力差,不能下床时。可在床上做肢体运动和翻身动作。
3.  如果身体恢复良好,可逐步加大运动量,变换锻炼内容,从散步、气功、太极拳到做操乃至跑步。

 

 

希望之路 ~ 面對放射線治療

 希望之路  ~  面對放射線治療

 

教材介紹 
癌症希望協會了解癌症病友及家屬的無助感,因此編製出一套名為《希望之路》的衛教手冊,針對廿五種癌症,提供正確的抗癌知識及最新的治療趨勢,使病患不致誤信偏方而選擇錯誤的療法,錯過寶貴的治療黃金期。

這本《面對放射線治療》手冊,文字淺顯易懂,內容涵蓋放射線治療的簡介、要做放射線治療的原因、放射線治療的種類、如何面對放射線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如:疲倦、噁心、嘔吐等七項常見問題的照顧方法等等。這本手冊經癌症希望協會的編輯小組細心費時地撰寫完成,並由癌症專科醫師審訂,知名插畫家幾米繪製封面插圖,希望陪伴每位病友及家屬安心、安全的邁向康復之路。

 

希望之路 ~ 面對放射線治療

放射治療 (Emory University information)

放射治療  (Emory University information)
 
 
 放射治療網頁資訊供參考
 

腫瘤放療新技術 旋轉調強放療

腫瘤放療新技術:旋轉調強放療

 

來源: 搜狐健康  2011年08月17日

 

全國首屆旋轉調強放療臨床應用培訓班在京舉行

    日前,在京舉行的全國首屆旋轉調強臨床應用會議上,來自臺灣及大陸各地百余位放療界專家和從業人員濟濟一堂,就現代放療領域最新治療理念、科技發展和新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充分、多角度地探討和交流,其中旋轉調強現代放療新技術的應用獲得與會者的高度認同。

    會上,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軍腫瘤放療中心主任、空軍總醫院腫瘤放療科主任兼任解放軍總醫院放療科主任夏廷毅教授作了《放療技術進展與放療創新思維》的報告,不僅介紹了旋轉調強的最新研究進展,更與大家分享了現代放療最新思維,獲得與會者的共鳴。

    TOMO,旋轉調強放療的最新技術

    旋轉調強放療(IMAT intensity modulated ARC therapy)作為調強放療(IMRT)和弧形治療有機的結合,兼有調強治療劑量分布的"優"和弧形治療的"快",為現今最先進的一種放射治療技術。

    調強放療一般採用靜態調強技術和滑窗技術,雖然可以使射線劑量分布更好地適合腫瘤靶區的形狀,但對于較復雜的病例,治療計劃較為復雜,治療時間也較為漫長。而旋轉調強放療技術恰好克服了這一局限,對于同樣的病例,一般只需2—8分鐘即可完成治療;不僅縮短了治療時間,而且因射線的利用率高,病人接受的積分劑量也明顯降低。

    據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的李曄雄教授介紹,放射治療技術從過去的二維提高到三維,再從三維適形(3D-CRT)發展到三維調強放療(IMRT),直至現在最先進的旋轉調強(IMAT)新技術的開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惡性腫瘤放療的控制率,而放療副作用及後遺症明顯減少,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隨後,全軍腫瘤放療中心學科帶頭人、空軍總醫院腫瘤放療科主任夏廷毅教授特別介紹了當今最先進的旋轉調強放療設備——TOMO放射治療係統的原理:將6 MV直線加速器安裝在64排螺旋CT滑環機架上,集IMRT(調強放射治療)和IGRT(圖像引導放射治療)于一體,真正體現了放療機架從C型到環型的變革;通過360度旋轉,以螺旋CT旋轉掃描的方式,在51個弧度上連續單環重疊照射,從而實現40cm×160cm范圍內的任何形狀靶區的劑量分布要求。

    據悉,夏廷毅教授力主引進的TOMO放射治療係統已經在空軍總醫院試運行,將會為腫瘤病人帶來新的福音。

    現代放療技術需要與腫瘤治療新思維相結合

    夏廷毅教授在《放療技術進展與放療創新思維》的報告中提到:現代放療技術的變革,更倚重腫瘤治療思維觀念的創新。他認為:"常規放療作為火炮時代,精度低、射程短、能量不足;而現代放療則是導彈部隊,擁有射程長短、能量大小和精度高低不等的各種精制武器,在腫瘤治療領域能夠發揮更大作用,特別是對早期腫瘤的根治和處理復雜腫瘤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同時,夏廷毅教授特別強調了放療病人的選擇:對于適應症良好的病人必須做好,可做可不做的病人要思考,沒有意義的病人少做為妙;而萬變不離其宗的一條就是,要根據病人的病情以及放療劑量分布的特徵選擇最佳適應症。


    "放療技術並不能保證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但是必須要做好的,是對病灶的控制。" "放療技術本身並不只是減少副作用,腫瘤未得到控制才是最大的並發症。"進而,夏教授提出,放療的優勢應體現在手術前及治療小病灶上,而放療醫生應參與到腫瘤的早發現過程之中。

    對此,夏教授特意引用了一組最新的研究數字作為例證:"現代放療治療不能手術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I期患者的3年局控率達96%,3年總生存率達91%;II期患者的3年局控率達93%,3年總生存率達64%。"正如他在《癌症治療新戰略》中談到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是癌症獲得根治效果的最佳戰略。"

    正因為有著夏廷毅教授等專家的不懈努力,近些年現代放療才得以有長足進步,在最新放療技術和設備的輔助下,不僅在治療復雜腫瘤如鼻咽癌、全身脊髓瘤等方面具有良好療效,更在非手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和宮頸癌等腫瘤方面獲得突破性發展,使得腫瘤治療有了更新、更有效的方法。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1-08/17/c_121873962.htm

磁力共振 屯院排到 2017

公院放射科及骨科 三年流失 60醫生
磁力共振 屯院排到 2017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2011年08月28日

 

    

 

【蘋果日報訊】醫管局流失醫生「未止血」,一些「二線」專科,如放射科及骨科也爆發醫生劈炮潮,過去三年這兩個專科最少有近60名醫生請辭,加上公院資源匱乏,導致病人大排長龍,屯門醫院非急症病人要等到2017年才可做磁力共振掃描檢查( MRI),九龍東聯網的骨科新症則要排到2013年底。
記者:鍾麗霞、梁麗兒、陳沛冰

過去三年醫管局流失46名平均年資達12年的資深骨科醫生,九龍東聯網是重災區,走了超過10名骨科醫生,仍未計算本年度流失。以該聯網的將軍澳醫院為例,本年度首四個多月已有兩名骨科副顧問醫生離職,該院14名骨科醫生中,過去兩年已有9人離職。另外,屯門及東區醫院今年走了4名放射科醫生,過去一年各公院估計共有超過10名放射科醫生離職。

 

 

或導致延遲發現癌症

公院各項醫療服務環環相扣,放射科人手不足直接影響多種疾病的檢查服務,如癌症及骨科痛症等。屯門醫院放射科今年最少流失一名顧問醫生及一名副顧問醫生,人手短缺下,磁力共振掃描檢查大排長龍,非急症個案要輪候至2017年。該院內科專科醫生吳志豪表示,磁力共振掃描檢查按緊急程度分三級,如腦出血屬最緊急個案,可即時安排檢查;無生命危險個案屬非緊急,隨時要等幾年。以往人手充裕時,肺部有陰影這類懷疑癌症個案可盡快檢查,但現時動輒要等數月;輪候時間過長有機會延遲發現腫瘤,惟有盡量轉介病人到私營市場。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名譽秘書張志偉表示,公院放射科的工作量一年上升5%至10%,人手增長肯定追不上,服務必受影響。屯門醫院表示,本年初已增購一部磁力共振機,將整體服務量提升近50%;年底前推出放射診斷科公私營合作計劃,轉介病人到私營市場檢查。

 

 

被迫到私院花數萬元

跑步導致左膝受傷的李先生,因行樓梯也覺痛楚,要盡快治療。他深明公院服務欠佳,早前花費數百元到內地做磁力共振掃描檢查,證實左膝軟骨即半月板受損,以為帶着初步檢查結果到公院專科求診可縮短輪候期,但昨日到將軍澳醫院排期,竟最快要到10月中才可見醫生,「佢哋連我張片都冇睇過,仲話已經係快期,我真係接受唔到,如果做埋檢查同手術可能要等多兩年,我點樣痛住返工呀?」他考慮後決定放棄排期,轉向私家醫生求診,估計最少要花數萬元。
醫管局發言人表示,今年1月起已積極落實一系列挽留及加強醫生人手的措施,包括改善晉升機會、發放額外津貼、擴展聘用兼職醫生試驗計劃等,並已成立醫生人手檢查專責小組,檢討各專科醫生的工作量及人手規劃。

 

 

市民無奈

黃太表示,為她兒子診症的大多是年輕醫生,擔心他們經驗不足。受左膝痛困擾的李先生,寧轉往私院求診,也不想在公院白等。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0828/15562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