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肿瘤别恐慌 这七种瘤不是癌症

遭遇肿瘤别恐慌 这七种瘤不是癌症 

 

 

資料來源 : 天天营养网

 

 

一提起帶“瘤”的疾病,不少人都會心生恐懼。其實,它們有很多並不是腫瘤。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專家介紹,有些帶“瘤”的疾病是因為病灶有腫塊或突起,但和癌症還是不一樣的。在臨床上,除了皮瘤和惡性腫瘤外,其他多數都是良性的,不會對生命構成威脅。

炎性假瘤:炎性假瘤是一種特發的非特異性慢性增殖性炎症,臨床表現類似腫瘤,但實質上是炎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40歲以上者較為多見,男性多於女性,多發於肺、肝和眼眶。

甲狀腺腺瘤:青年女性多見,常位於頸部的一側,可隨吞咽移動,增長緩慢。一般邊界清楚,質地軟,會壓迫周圍組織或器官,可手術切除。

牙齦瘤:牙齦瘤是機械刺激及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增生物,還與內分泌有關,如婦女懷孕期間易發生牙齦瘤,分娩後則縮小或停止生長。一般女性、青年及中年人多發。

血管瘤:發生於血管組織的一種良性瘤,由於血管組織的錯構、瘤樣增生而形成。它是一種血管發育的畸形,可通過鐳射等方法早期治療。

動脈瘤:由於動脈管壁薄弱而發生的一種永久性腫脹疾病,可在任何部位形成,以股動脈多見。大多由動脈粥樣硬化、外傷、細菌感染等原因而引起。

膽脂瘤:膽脂瘤又稱表皮樣囊腫,此瘤雖不是腫瘤,但最好及早治療,否則可由於長期腫物壓迫和慢性炎症的侵蝕而致

結核瘤:結核瘤呈圓形、橢圓形等,多位於肺的上葉,當人體抵抗力降低時,病灶可惡化進展。

 

 

http://www.51ttyy.com/zt/winter/care/201011/178952.shtml

香港乳癌基金會 生活習慣和預防

香港乳癌基金會 生活習慣和預防

 

 

轉載 : 香港乳癌基金會

 

 

乳癌七大法寶

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於預防乳癌。
雖然有些疾病風險是在你的控制範圍之外,
若然主動採取一些預防措施,可以減低發病風險。

下面開列的是健康生活習慣:

恒常運動
恒常的運動不但有助减低患上乳癌機會,亦可改善康復者的生活素質。
運動可以循序漸進,每週抽出三至五天,每天大約三十分鐘,
比方步行、跑步、柔軟體操、腳踏車、游泳、瑜珈、太極,

都是不錯的選擇。

注意飲食
大量研究均指出,日常飲食和乳癌是有連帶關係的.
因此注意飲食有助减低患上乳癌機會。

研究指出,透過飲食攝取最多飽和脂肪份量的婦女,比攝取最少的婦女,
患上乳癌的風險高兩倍。(Lancet Medical Journal, 2003)
研究指出,單元不飽和脂肪(如橄欖)有助預防乳癌效能。
(Annals of Oncology, 2005)
新鮮菜果所含的維生素和化學物,都是抗癌戰士。在更年期前,
攝取維生素D和化學物亦可減低患上乳癌風險。
(Journal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2007)
全穀食物可助抵抗乳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07)
根據哈佛大學醫學院對婦女健康研究所得,
多吃紅肉可能導致增加婦女在更年期前患上乳癌風險。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6)
飲用綠茶可减低患上乳癌風險。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03)
有研究認為,大豆有抵抗乳癌功效。
但是美國癌症研究中心強調此項證據並未足夠清晰。
有些植物副產品如大豆和亞麻籽,含有類似雌激素般的植物化雌激素,
會否傷害乳癌病患婦女,仍是未知之數,故在此論據未清晰的情况下,
面對乳癌風險威脅或正在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婦女,
就不該攝取大量含有高度植物雌激素的植物產品。

節制煙酒
青少年吸烟會增加患染乳癌風險達致50%之高。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每天飲用兩次或以上含有酒精飲料的婦女患染乳癌的風險比不飲酒的為高。(American Cancer Society)

控制體重
年屆50的婦女體重增加10磅或以上,比保持穩定體重的婦女,
有多出雙倍患上乳癌風險。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1996)

恆常自我檢查
每月定期或在月經週期後一星期自我檢查乳房,
如有異狀應即時向醫生滙報。

恆常X光檢查
所有年屆40或以上的婦女,每一至兩年應接受乳房X光檢查一次。
如果你是不夠40歲而是乳癌高風險者,
可以徵詢醫生意見何時才開始接受乳房X 光檢查。
有數據顯示,97%的早期乳癌病患者生存率超過至少5年。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減輕壓力
沒有人可免受壓力之苦。然而乳癌究竟是否來自壓力?
研究顯示,備受巨大壓力的婦女比受壓力較輕的婦女,免疫殺手細胞較少,
故此難以偵測和消滅癌細胞。(Ohio State University, 1999)
通常壓力被理解為『鬥爭』與『逃避』的心理反應。
有些人覺得,壓力就是來自生活中理想與現實之間矛盾的不安。
壓力可以是正面的或負面的,在乎你從甚麼角度去感受和面對。
如果你對疾病感到壓力和緊張,可以参加支援小組,
從而得到資訊和情緒上的支援,改善生活素質。

 

 
 

 

( 鼻咽癌 ) 微創頸動脈支架成形術

 

電療鼻咽癌 20歲女煙民險中風

【晴報專訊】二十歲女煙民患鼻咽癌,因放射治療(電療)而血管栓塞,幾乎中風;幸及時為頸動脈「通波仔」,成最年輕活命個案。頭頸癌患者電療後半數血管會病變,年中風風險達百分之六點二。中大研究指血栓後通波仔,中風率可降回常人水平。

曾有二十歲患鼻咽癌女煙民,電療後六年現見暈等中風症狀,發現左邊頸動脈已栓塞一半,院方即為其做「頸動脈通波仔」手術,至今七年無復發。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聯同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跟進零六年至一零年六十五名因電療引致頭頸血管狹窄的患者,最年輕為上述女患者。當中逾四成半患者內部頸動脈有病變,逾百分之五十三頸總動脈有病變,而動脈狹窄長度更達六點六厘米,較一般血管硬化病變位置範圍更長。

半數高劑量電療病人 血管栓塞

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教授余俊豪指據外國研究,半數接受高劑量電療患者,出現頭頸動脈血管病變,百分之十二於電療六年後頭頸動脈血管栓塞達七成或以上。

醫學院為參與研究患者作微創頸動脈支架成形術,經大腿動脈引流導線到栓塞位置,再置入支架擴張血管。結果發現跟進四年後,僅四分一患者血管再狹窄、百分之六點八患者出現見暈等中風症狀,每年中風風險降至百分之一點二,與常人無異,手術併發症風險僅約百分之一點五,包括手術時中風、血管刺穿、撕裂等。

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利國偉腦神經學副教授梁慧康指以往「頸動脈內膜切除」外科手術,不能應用於放療患者,故在微創頸動脈支架成形術出現前可謂無得救。

梁提醒,電療已十年患者,進行頭頸血管超聲波掃描,如有見暈等中風症狀,應及早求醫。

司機電療11年後 駕車途中突失憶

年約五旬的朱先生昨出席記者會時「行得走得」,僅說話有點不清,惟事實上他早於2000年時確診初期鼻咽癌,接受電療11年後,即三年前,駕貨車至文錦渡時突然無記憶不懂過關,數小時後慢慢恢復。他稱當日立即到醫院求醫,對方卻稱「無得救!」。

朱指其後有次在家睡覺,母親想叫醒他但叫不醒,即刻急召白車送院。

中大梁慧康朱求醫時左邊頸動脈完全閉塞,右邊閉塞達六成,嚴重影響腦部供血:「令他語言不清。」朱稱手術後活動能力回復七成,可重投工作。

 

hk.news.yahoo.com/%E9%9B%BB%E7%99%82%E9%BC%BB%E5%92%BD%E7%99%8C-20%E6%AD%B2%E5%A5%B3%E7%85%99%E6%B0%91%E9%9A%AA%E4%B8%AD%E9%A2%A8-225158578.html

OncLive

We will be covering every angle of oncology practice, from new technology to treatment advances to important regulatory decisions. OncLive allows the Oncology Specialty Group to add features and tools not possible with print, such as social media feeds, blogs, and live coverage from major oncology meetings. As we move ahead, we will continually look for new and better ways to get you oncology news as quickly and efficiently as possible. It is an exciting time for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and we look forward to being Your Link to Everything Oncology.

OncLive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portal on the Web for today's busy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丙肝隱性高 九成患者不察覺

 

 

    【香港商報訊】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於2009年起,與明愛樂協會合作舉辦「明肝行動」計劃,為一班曾共用針筒吸毒的丙型肝炎(丙肝)高危人士,進行丙肝篩查及提供有關丙肝治療及管理的教育。發現這群高危人士當中約六成人證實患有丙肝,當中有近九成并不知道自己是帶病毒者。由於傳統治療過程艱巨,只有約兩成患者願意接受丙肝治療,情况令人憂慮。

    傳統治療艱巨患者勿放弃

    丙肝病毒主要經血液或體液感染,是形成肝硬化及肝癌的主因,影響全球約1.5億人口。由於丙肝初期并無明顯病徵,一般較難察覺。當患者出現明顯症狀如黃疸病、茶尿或腹痛時,可能已患上肝衰竭或肝癌。

    「明肝行動」於2009年至2012年間為234名高危人士進行丙肝篩查,發現當中有130人(56%)確診為丙肝患者,其中15人(6.4%)已出現肝硬化。令人惋惜的是,只有69名帶病毒者(53%)願意接受醫護人員繼續跟進病情,而且只有26位(20%)患者願意接受丙肝治療。

    傳統治療丙肝的方法是每周注射聚乙二醇干擾素,但副作用較多(如發燒及抑鬱),過程十分艱巨,清除病毒的成功率卻只有約五成。有參與研究計劃的患者表示,即使完成整個丙肝療程,但依然無法清除病毒。近年醫學界對治療丙肝有新的突破,就是利用直接抗病毒藥去清除丙肝病毒。治療無需配合聚乙二醇干擾素使用,成功率超過90%;既能減少副作用,亦可減低患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

    新療法效佳費昂難以負擔

    中大肝臟護理中心主任陳力元教授稱:「最新的療法為治療丙肝揭開新一頁,然而該療法收費十分高昂,亦未納入醫管局的藥物名冊,一般市民難以負擔。雖然治療丙肝的傳統方法未能百分百清除丙肝病毒,我們仍鼓勵患者積極面對及接受治療。」中心亦呼吁市民應避免共用針筒和不安全性行為以防感染丙肝。

    為提高市民對丙肝的認識及防止其在社區蔓延,中大肝臟護理中心一直致力為高危人士及帶病毒者提供篩查及相關服務,并舉辦相關講座教育公眾及本港醫護人員有關丙肝的禍害及治療方法。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中大肝臟護理中心:2632 1298。

www.hkcd.com.hk/content/2014-07/18/content_3360865.htm

( 鼻咽癌 ) 鼻咽癌患者的飲食對策

 鼻咽癌患者的飲食對策

鼻咽癌患者的飲食對策

對於要進行抗癌療程的病人,除了要有堅強的意志和信心,充足的營養亦不可缺。

但在療程開始後,由於副作用陸續出現,病人想進食亦覺得有心無力,特別是鼻咽癌病人。今期營養師就為鼻咽癌患者提供飲食建議,幫助他們在療程中有充足力量打仗。

養和醫院營養師 周明欣

營養不足的影響

養和醫院營養師周明欣說,鼻咽癌患者是營養不良的高風險族,主要原因是治療期間進食困難、食慾不振,導致熱量、蛋白質及其他重要營養素攝取不足,繼而體重下降、造血及修補細胞功能減弱。

「治療期間的飲食情況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患者在治療期間可接受軟身食物,第二階段是口腔出現潰瘍影響進食,而第三階段是口腔潰瘍情況及影響範圍增加,導致咀嚼和吞嚥出現困難,這時患者可能需要暫時利用鼻胃管餵飼確保可攝取足夠熱量和營養,減輕吞嚥時痛楚及食物誤入肺部的風險。但很多時病人拒絕,一來影響外觀,二來會標籤自己是弱者,但這期間進食不足,體重持續下滑,如不及時處理,抵抗力會減弱,降低身體承受癌症治療的能力,及增加受感染機會。反過來說,適時進補,即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可以補充額外的營養所需,促進重建正常細胞組織,維持腸胃機能及改善生活品質。」

鼻咽癌病人接受電療期間,會損害口腔組織。

周明欣特別提醒部分病人在治療前戒口,例如戒紅肉或轉為全素食都是非必要的,因為會導致人體必須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嚴重缺少,致體重下降。如體重在一個月內下跌5%已經響起警號,如六個月下滑10%以上,則需要見營養師開始飲食治療。周明言遇過不少體重下降20%的抗癌病人,更有些下跌三分之一體重。

「飲食不足會令病人熱量、營養及水分失衡。如病人營養嚴重不足,除了令體重下跌,亦會影響血液指數,例如血鐵質不足、血蛋白下降,如接受化療中,白血球亦會下跌;另外鉀質、鈉質等都可能會低於正常水平。如血液指數太差,化療無法繼續,影響治療進度。」周說。

 

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