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指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可選擇非化療治療
資料來源 : 北京新浪網 2010年04月08日
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漸近的腳步中, 以“關愛生命,科學防癌,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第十六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天在北京拉開序幕。中國癌症基金會控煙與肺癌防治工作部再度攜手阿斯利康(中國)以“關愛肺癌——美好生活‘易’起來”為主題的肺癌防治宣傳活動揚帆起航,為廣大肺癌患者保駕護航。
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副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胸外科主任、北京醫學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輝教授指出:我國目前已成為惡性腫瘤患病人數之首,該類腫瘤是指原發於肺、氣管和支氣管的惡性腫瘤,具有確診多為晚期、預防後果不理想、進展很迅速等特點。因此,在科學預防的基礎上,防治選擇變得尤為重要。而科學的治療模式,能夠徹底影響患者開始治療後的整個生活方式。
傳統化療多不便 治療模式需改變
目前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是以化療為主的傳統治療模式治療。有效的化療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但伴有明顯的毒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脫髮、白細胞減少、抵抗力降低、乏力、神經病變等等,並且需要靜脈注射治療,患者常常需要住院接受治療,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常常有“化療化療,化到何時才算了?”的疑問。
長期的化療和反復住院治療曾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了控制腫瘤、延長生存的唯一選擇。更何況,即使是療效最好的化療方案,也只能使大約30-35%的患者獲得腫瘤縮小的療效。剩下的六、七成的患者承擔了如此多的痛苦,卻沒有明顯療效,就像被“陪綁”治療。這些患者需要有另外一種選擇,使他們面對晚期腫瘤的威脅也能像正常人一樣享受生命的每一刻美好時光。
靶向個體新觀念 創造治療新格局
口服的個體靶向藥物吉非替尼的臨床應用,徹底改變了化療對患者生活的影響。
隨着分子靶向治療手段的迅猛發展和臨床廣泛應用,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比較好,對特定受益人群具有比較確切的臨床療效,使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轉換成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治療模式,使我們幾十年倡導和期盼的“帶瘤生存”成為可能。
李輝教授介紹到:面對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需要有更多的醫生和患者認識到腫瘤治療還有另一種更好的選擇,破除單一化療的固有觀念,跨出嘗試新生事物的重要一步。
同時,支修益教授指出,“隨着口服靶向治療藥物吉非替尼的應用和強有力的臨床研究數據不斷出現,改變了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傳統治療思路和模式。化療已經不再是患者唯一的選擇。隨着更多的有效藥物在臨床上的應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存活時間已經得到了顯著的延長。我相信,隨着醫學的進步與發展,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模式將更加人性化和個體化。甚至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非小細胞肺癌將得到成功的控制,不再是使人望而生畏的殺手,而成為像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可以長期控制在穩定狀態的慢性疾病。這樣人們將不再“談癌色變。”
據悉,該宣傳活動在北京圓滿結束後,航線將會相繼在上海、廣州、杭州、成都、瀋陽、濟南等中國七大城市啟動。
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heh/sinacn/20100408/2059133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