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風琴師(上)

教堂座落於市區,門前卻有濃濃樹蔭和幾段石階,彷彿經過時可以把世俗纏累都先卸下。建築物是尖頂的小屋,推開沉甸甸的大木門,禮堂豁然開朗:排列整齊的木長椅,盛起兩旁玻璃窗戶送來的和煦陽光;聖壇前的大十字架,象徵著堅貞的愛;中間通道上的紅地毯,是待嫁新娘的心中期盼。教堂可以外借給信徒舉行婚禮,但因為很多準新人都不是這裡的會友,而且不容易找到風琴師在婚禮中彈奏進行曲和聖詩,所以會把風琴師一併「借出」;而我就是輪班婚禮風琴師的一員。

大家對於鋼琴不會陌生,但若非教會或音樂的內行人並不常有機會接觸有「樂器之王」美譽的管風琴。它能發出很多不同的音色,組合而成為雄偉莊嚴的樂韻,而最耳熟能詳的兩首婚禮進行曲──華格納的(調為「成個老襯、從此被困」)和孟德爾遜的(禮成退場時用)──通常都用風琴演奏。

除非應預備結婚的朋友邀請,「外借」風琴師到了婚禮當天跟新人才第一次見面,更不可能認識到來的親戚朋友,而且人們大多把婚禮音樂當作理所當然,也不會介意播放錄音或現場演奏,所以風琴師可算是整個婚禮中最不起眼的人──卻也可以是破壞力最大的人!一次韓德爾神劇《彌賽亞》選段〈哈利路亞大合唱〉的演出中,台上的管風琴和合唱團到尾段用最大努力、幾乎上氣不接下氣地奏/唱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祂要作王直到永遠、到永遠、到永遠、到永遠、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哈利路亞!」,接著是全場屏息的一刻休止,只待那最後終極的「哈利──路──亞!」光榮作結。好了!合唱團堅定不移至死方休地引吭高唱著那洪亮鏗鏘的D大調「變格終止式」(plagal cadence,就是聖詩最後阿門那兩個和弦)之時,災難發生了!風琴師大概不慎按下那「轉調」(transpose)的控制鈕,竟然大而無當地在半個音階之下的降D大調彈奏,以低半度音程撞著合唱團的D大調,令人咬牙切齒、毛骨悚然。要知道在有如小鳥靈活的鋼琴上彈錯音,還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改正過來,在有如大象的風琴上可絕不容易,更何況風琴師此刻應該大驚失色、汗流浹背,恐怕難以冷靜處理。要是在婚禮中彈錯音、彈錯調、彈錯曲,又或一陣怪風把樂譜吹走了,又或新娘已經走完紅地毯來到禮堂前,樂曲卻仍有一大段才能彈完──牧師與主禮猛地向你打眼色,全場親友都期待著婚禮的下一部份──那麼風琴師就從最不起眼變成破壞力最大了。

婚禮風琴師(下)

除了上文提及在婚禮當風琴師可能出的岔子,一個更大的挑戰是應朋友邀請,「外賣」到別的教堂彈奏。彈鋼琴倒不要緊,因為所有標準的鋼琴都有八十八個琴鍵,就算手指頭觸鍵的感覺有分別,臨場練習幾遍就勉強能跟「她」混熟了。風琴可不一樣:不同教堂風琴的構造都各有特色。

管風琴主要由手鍵盤、腳鍵盤、音栓(stops)和音管(pipes)組成,透過配置不同組合的音栓,控制氣流通過不同的音管,從而發出多姿多采的音色。風琴一般有幾個手鍵盤及一個腳鍵盤,每個預先用不同的音栓配置好,彈奏時同時使用,便能達致特別的音效。我當然熟悉自己所屬教堂裏的風琴,但其他教堂的則要到婚禮當天才認識,發現少了一個鍵盤、缺了心儀的音栓、音栓位置不一樣等情況屢見不鮮,只好趁新娘還在換裙子時趕緊重新配置。

雖然當婚禮風琴師有這麼一點壓力,但我的座位卻幾乎是全場最好的──管風琴通常位於聖壇的高處,而且譜架是透明的,有時更安裝了鏡子,方便風琴師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配合堂內進行中的禮儀程序彈奏。這個位置自成一角,又是專用的,在婚禮中就是我看一對新人最清楚,賞心悅目,毫無阻隔,拍照角度自然極佳,卻非專業攝影師所能覬覦;尤其是互立盟誓、交換婚戒(經我非正式統計,有五成時候婚戒突然太小不能順利戴上),以及新郎為新娘揭紗、深情對望然後優雅地輕輕一吻(其實更多時是青澀新郎鼓起勇氣的盡力一吻),牧師在忙我卻閒著,都看得投入。

至於牧師的訓勉,你道是老生常談,卻撫心自問結婚多年仍未能完全做到,成為自省的空間。於是我先生十分支持我騰出週末的下午,當他在家睡午覺的時候,我去當婚禮風琴師,多聽聽「你們當妻子的要順服自己的丈夫」的意思。

我是業餘的,但當婚禮風琴師的年資要比當醫生還要長;雖然不能在所有婚禮中都完美彈奏,總算沒有造成太大破壞,幸不辱命。而且每次我都十分珍惜:在上月底疫情肆虐期間,一對新人矢志不渝,說就算只有他倆、雙方父母及證婚牧師七人,他們都要按時在教堂舉行婚禮,我也急忙嚷著少不了我。疫情中的婚禮令人難忘,亦讓人回歸基本,細味婚姻的意義。都要幸福、記著自己的盟誓哦!

「聽 ‧ 看 ‧ 療癒」創意藝術互動展覽 聽看青年心聲

▲ 聽看療癒
▲ 聽看療癒

你是否願意停下來,一秒、一分鐘、一小時,細看年青人的創作,聽聽他們的故事,挑戰、挫敗、情緒波動?

始於1994年的非牟利慈善團體「藝術在醫院」進駐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後,今起一連3天呈獻與K&K Charity 、Artzwell合辦的首個節目「聽.看.療癒」- 創意藝術互動展覽。誠邀大家欣賞青少年人以藝術去盛載、隨音樂去釋懷,從二十個「療癒碗子」、十六張夢的畫作等不同媒介,展示藝術療癒的力量。

表達藝術治療師鄺文傑預告,展覽包括他之前所辦表達藝術解夢六節小組參加者的歷程分享,有輟學17歲男生重拾勇氣的故事,也有其他治療師帶領年青人創作的視覺藝術、音樂和戲劇作品。

“沒自信、不被明白、精神壓力、讀書壓力、家庭衝突 、情緒困擾……都化作看到光和希望的色彩。 無論你是年輕人、家長、老師、社工、助人專業、藝術工作者、無任何特別身份人士,這個展覽或許給你一些新發現和共鳴,體驗創意療癒的著地感。”

 

創意藝術治療互動展覽

聽 ‧ 看 ‧ 療癒

日期: 2024年2月2日至4日 (星期五至日)

時間: 下午4-7時

地點: 藝術在醫院 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8樓 L8-07

Whatsapp查詢: 6469 8776

中大發現造血調節因子在腫瘤微環境的重要角色 為肺癌帶來新的治療靶點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肺癌能利用造血調節因子Runx1構建有利腫瘤生長的微環境,可成為新的治療靶點。(左起)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杜家輝教授、助理教授鄧銘權教授、博士後鄧昭俊博士及博士生陳金坤先生。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肺癌能利用造血調節因子Runx1構建有利腫瘤生長的微環境,可成為新的治療靶點。(左起)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杜家輝教授、助理教授鄧銘權教授、博士後鄧昭俊博士及博士生陳金坤先生。

肺癌是香港以至全球最致命的癌症之一,但目前缺乏有效的臨床治療。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肺癌能利用造血調節因子構建有利腫瘤生長的微環境,可成為新的治療靶點。研究團隊透過小鼠實驗成功驗證這個新標靶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展現出臨床應用的潛力。研究成果已刊載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Advanced Science》。

從腫瘤微環境尋找肺癌治療新希望

癌細胞具異質性故此難以被徹底清除,有效的癌症治療仍是臨床上的一大挑戰。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鄧銘權教授指出:「愈來愈多證據表明,腫瘤微環境,即腫瘤組織中的非癌細胞,對於促進癌細胞的生長及擴散擔當重要角色。與癌細胞相比,腫瘤微環境並沒有異質性,是癌症治療的理想標靶。如今,單細胞生物資訊學的進步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分析腫瘤微環境,好讓一些只能從單細胞水平才可被觀察到的促癌機制得以被發掘出來,有望成為新的肺癌治療靶點。」

同一研究團隊於2022年發現了一種形成腫瘤微環境的重要現象——「巨噬細胞­–肌成纖維細胞轉變」(MMT)。此機制導致本來在腫瘤中負責抗癌的免疫細胞「巨噬細胞」,因長期過度激活而進一步轉化為促進肺癌的肌成纖維細胞,內裡機制仍不盡清楚。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博士後鄧昭俊博士解釋:「我們嘗試從單細胞水平拆解箇中玄機,意外地發現造血調節因子Runx1(全稱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對於促進腫瘤患者的巨噬細胞之MMT變異極為關鍵,或能成為肺癌治療的有效靶點。」

揭示Runx1以外的造血途徑 確立其癌症治療的臨床意義

鄧銘權教授強調:「由於Runx1對血液形成有重要作用,因此抑制Runx1恐會影響造血功能,導致其被應用於癌症治療的臨床價值受到質疑。幸而一項新研究顯示 (Blood Adv (2021) 5 (23): 4949–4962),缺乏Runx1的斑馬魚仍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維持正常造血。」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博士生陳金坤先生補充:「令人鼓舞的是,我們的實驗證明通過基因治療或藥物抑制Runx1,能夠有效抑制肺癌小鼠體內的MMT和腫瘤生長,而且沒有發現任何副作用。」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杜家輝教授指出是次研究的臨床重要性,他表示:「此研究所提供的的臨床前數據,可視為進一步轉化腫瘤微環境發現成為臨床應用的重要依據,最終或會針對MMT開發出有效的癌症治療方案。」

研究成果已刊載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Advanced Science》。
研究成果已刊載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Advanced Science》。

是項研究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轉化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大醫學院「至臻至美」計劃及Faculty Innovation Award的支持。研究的其他主要參與者包括中大醫學院的吳士衡教授、梁錦堂教授及藍輝耀教授。

研究全文之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470006

【癌症治療】肺癌治療新趨勢 術前加入免疫治療提升療效|心胸肺外科專科 薛高勇醫生

癌症是主要的疾病殺手之一,其中肺癌更一直蟬聯癌症殺手的首位。怎樣才能降低肺癌的殺傷力?其實只要愈早發現肺部病變,病人可以進行根治性手術的機會便愈高,而最新研究顯示,加入免疫治療等新式療法作為術前輔助治療,有助進一步提升整體療效,改善病人的存活率及生活質素。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公布的最新數據,本港在2021年共有破記錄的5978宗肺癌新症,死亡個案則超過4000宗,兩者均為各類癌症之冠。

肺癌年近6000宗 續為頭號癌症殺手

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薛高勇表示,吸煙及二手煙是肺癌的最大誘因,但本港的吸煙率變化不大,估計肺癌個案創新高或與新冠疫潮過後,市民稍有不適都會做檢查,故而發現更多個案。除了吸煙外,接觸石棉、肺部持續感染及空氣污染等亦可引起肺部病變,而亞洲人也較多出現EGFR等肺癌相關的基因變異,尤其多影響女性及非吸煙者。

與其他癌症一樣,肺癌若能夠於愈早階段被發現,可以接受手術及根治的機會也愈高,而在手術前加入輔助免疫治療,更可帶來比傳統治療更理想的療效。

薛醫生指出,新式治療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對肺癌的療效都非常理想,但手術仍然是最有機會根治肺癌的手段,惟部分病人在術後的復發風險可高達五成,這時便需要在術後使用抗癌藥物鞏固療效,近年甚至再推前一步,在手術前採用免疫治療等藥物作為輔助治療。

吸煙、接觸石棉、肺部持續感染及空氣污染等
可引起肺部病變

術前輔助治療有助提升療效

他解釋,對於較高風險的肺癌病人而言,術前輔助治療不但可以提升整體療效,用得其所更能將腫瘤縮小,幫助減少手術範圍,讓病人可以保留更多肺組織及功能,對其康復及生活質素都有好處。

然而,早期肺癌的徵狀不明顯,以致近六成病確診時癌症已屆晚期或轉移,例如擴散至腦部及骨骼,引起中風和骨痛等表現才察覺不妙。

薛醫生稱,隨著各種新式治療湧現而進入精準治療的時代,即醫生可以因應腫瘤是否帶有特定基因變異而選用相應的標靶藥物,若沒有任何靶點則可視乎PDL1表達水平而使用免疫治療。

他又稱,免疫治療及標靶治療等新式治療,副作用一般也較少,而且大部分不適均能夠利用輔助藥物處理,讓病人可以保持生活質素,不會如傳統化療般令人出現可嚴重妨礙生活的虛弱及嘔吐等問題。

低劑量電腦掃描能篩查早期肺癌
低劑量電腦掃描能篩查早期肺癌

保持樂觀 治療選擇愈來愈多增勝算

肺癌來襲無法預測,亦使人難以承受,卻也毋須過早灰心氣餒。薛醫生勸勉肺癌病人宜保持樂觀及正面,因為早期或晚期肺癌都有相應及有效的治療方法,幫助病人對抗疾病的威脅和影響。

他又提醒市民,預防肺癌首要是遠離煙草,一旦懷疑自己可能患病,則應該盡快找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進行詳細檢查,而進行輻射量較低的低劑量電腦掃描,會比照X光肺片更清楚知道肺部是否有病變。至於肺癌高危一族更應每年做一次掃描,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機會。

薛高勇醫生
心胸肺外科專科

推動香港與大灣區醫療融合 打造大灣區成為領先全球的健康生活灣區

(左起):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創會會長蕭英傑、香港恒生大學恊理副校長(知識交流)暨專業進修學院總監 梁偉強愽士梁偉強教授 、全國政協常委、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榮譽會長高永文醫生、香港恒生大學未來智慧培訓中心榮譽顧問(學術) 劉少懷醫生、 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財務及融資事務召集人李震鋒先生,一同出席「推動香港與大灣區醫療融合打造大灣區成為領先全球的健康生活灣區」記者會
(左起):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創會會長蕭英傑、香港恒生大學恊理副校長(知識交流)暨專業進修學院總監 梁偉強愽士梁偉強教授 、全國政協常委、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榮譽會長高永文醫生、香港恒生大學未來智慧培訓中心榮譽顧問(學術) 劉少懷醫生、 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財務及融資事務召集人李震鋒先生,一同出席「推動香港與大灣區醫療融合打造大灣區成為領先全球的健康生活灣區」記者會

【2024年1月20日,香港】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以下簡稱「協會」)與香港恒生大學攜手合作,發展「未來智慧培訓中心FIRST Hub」- 醫療教育課程,共同推動大灣區的醫療專業發展,為大灣區醫護人員提供「港式醫療服務」的培訓和知識。這項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將對大灣區的醫療行業產生深遠影響。此外,協會還會與合作夥伴共同成立了大灣區醫藥發展有限合夥基金,促進醫療創新企業的發展。這個基金將為有潛力的企業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推動創新科技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這將有助於培養大灣區的醫療創業文化,吸引更多的創新者和投資者進入這一領域,為大灣區的醫療發展注入活力。本次發佈會還會公佈協會推動的內地保險業資源「海港人壽項目」,以配合業界發展,該項目旨在提供更完善的保障和服務予大灣區的居民,這將有助於提高區內居民對醫療保障的信心,促進醫療保障水平的提升。同時,該項目還為保險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促進行業的健康成長。協會在2024年度計劃舉辦以「健康香港、智匯醫療」-「大灣區優質醫療新世代」為主題的活動,包括展覽和論壇,旨在促進醫療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協會並計劃建立一個大灣區優質醫療資訊平台,用於共享醫療資訊和協作,讓業界可以分享最新的醫療科技和行業趨勢,並促進跨領域的合作和創新。同時為居民提供更完善的保障和服務,也可以為保險業的發展創造更多機會。

簽署合作備忘錄儀式 - 創新科技醫療相關課程
簽署合作備忘錄儀式 – 創新科技醫療相關課程
簽署合作備忘錄儀式 - 海港人壽項目
簽署合作備忘錄儀式 – 海港人壽項目
簽署合作備忘錄儀式 - 大灣區優質醫療論壇及展會
簽署合作備忘錄儀式 – 大灣區優質醫療論壇及展會

全國政協常委、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榮譽會長高永文醫生講述了「推廣香港與大灣區醫療融合發展2024年度計劃」,包括與恒生大學「未來智慧培訓中心FIRST Hub」合作舉辦「醫療管理」及「創新科技醫療相關課程」、成立「大灣區醫藥發展有限合夥基金」、引流兩地保險資源服務大灣區市民,以及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樞紐交流中心。高醫生表示:「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向來致力促進兩地醫療行業之間的資訊交流,以提升醫療服務的質素為終極目的。港方的醫療管理系統在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文化、循證醫學、手術效率、質量監管、病人安全和風險管理、創新的病人服務模式、臨床醫療權責和管理文化、投訴處理系統等方面,都有值得內地業界借鏡的地方。我們希望實現醫療資源的共享和合作,為大灣區居民提供更便捷和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推動整個大灣區的健康發展。」

未來智慧培訓中心榮譽顧問(學術)劉少懷醫生認同兩地的醫療發展融合,認為培訓大灣區創新醫療人才將會成為醫療革新的契機:「兩地醫療發展融合可以解決香港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促進創新醫療教育發展,以及推動本港醫療人才的架構改革,提升服務質素。」

另外,香港恒生大學協理副校長(知識交流)暨專業進修學院總監梁偉強博士授闡述了成立「未來智慧培訓中心FIRST Hub」的市場定位和課程理念:「中心的課程將以香港模式訓練的方式進行,目的是提升香港和大灣區的專業人才水平。這樣的合作將可促進專業知識和技術的交流,培養優秀的醫療專業人才,提高醫療服務的質素和效率,以及青少年在大灣區的就業機會。」

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的財務及融資事務召集人李震鋒先生,對大灣區醫藥發展有限合夥基金作出簡述:「基金將為有意在大灣區發展的優質企業提供資源和資金支持,也將給予創新科技的專利技術,以協助大灣區實現在醫療領域的創新和發展。」

最後,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創會會長蕭英傑先生公佈了協會2024年度的活動和大綱預告:「在創建大灣區優質醫療新世代的主題下,我們將舉辦大灣區優質醫療交流活動、論壇和展會,以及推出大灣區優質醫資訊平台GBACARD.COM / 灣區通。」

「推動香港與大灣區醫療融合——打造大灣區成為領先全球的健康生活灣區」記者會嘉實及支持單位大合照
「推動香港與大灣區醫療融合——打造大灣區成為領先全球的健康生活灣區」記者會嘉實及支持單位大合照

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簡介

宗旨

  1. 構建一站式平台聯繫醫療及相關行業,協助香港醫療服務在大灣區各城市發展
  2. 協助醫療相關項目,配對合適資源在大灣區各城市落實推行
  3. 透過舉辦交流活動及會議,探討大灣區各城市的醫療需求,策劃相應的行動計劃,促進各城市的醫療合作
  4. 定期舉辦研討會及醫療發展論壇,持續提升大灣區各城市的醫療專業水平
  5. 促進大灣區醫療發展達致國際水平,將大灣區醫療服務推廣至世界各地
  6. 推動大灣區以至全球醫療專業服務及相關科技發展,為民便民,確保人民能以最低成本享有更優質的健康生活

【大灣區醫療】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前往港大深圳醫院實地考察 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HA先導計劃)

中央頒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至今5年,吸引了不少港人移居大灣區,為滿足日益殷切的大灣區港人醫療需求,香港政府與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下稱港大深圳醫院)推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 (HA先導計劃),幫助港人輕鬆預約深圳港大醫院的醫療服務。香港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下稱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關注到大灣區香港癌症病人的醫療需求,特意率領機構同事前往港大深圳醫院實地考察,為擴大癌症病人支援服務範圍作準備。

本港有公司曾就大灣區居民健康保障需求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危疾醫療開支擔憂不斷上升,與負擔能力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大。當中大部分大灣區居民表示,癌症是他們最為擔心和關注的疾病。

港大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秉承“高科技、高關懷”理念

考察當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下稱腫瘤中心)胸部腫瘤科 主任孔鳳鳴教授帶領基金團隊參觀了腫瘤醫學中心,腫瘤中心秉承高科技、高關懷 (High Tech with High Touch) 的理念,有別於傳統醫院的全白裝潢,腫瘤中心以溫馨作布置主題,暖黃的色調配以花卉 CT 掃描壁畫,可以大大舒緩患者的焦慮情緒。

港大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擁有世界領先放療設備—-TOMO-Radixact

作為首間香港大學與內地合作的醫院,腫瘤中心緊跟國際最新腫瘤治療進展,擁有先進的癌症醫療機器,包括兩台優質直線加速器之外,還引進一台頂級的放射治療機器「TOMO-Radixact(TOMO)螺旋斷層放療系統」。孔鳳鳴教授表示先進的放射治療能讓治療更加精準、安全和高效,幫到更多癌症患者。

港大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有香港大學教授一起推動醫、教、研的發展成為最大優勢

腫瘤醫學中心最大的優勢是香港和深圳的合作融合,有香港大學教授和我們一起推動醫、教、研的發展。腫瘤中心顧及全人發展,特意設立了癌症病人支援中心,病人能在這裡能學習各種腫瘤防治的信息,接受專家和義工的輔導。香港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盼望與港大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緊密合作,為大灣區港人提供適切的跨境癌症復康援助。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為香港註冊慈善團體,紮根香港多年,為癌症病人、康復者和照顧者提供提供經濟、心理和社會支援,並向公眾普及癌症知識。例如,為合資格人士提供經濟援助以支付醫療和日常費用、免費營養補充劑、免費腫瘤科醫生諮詢服務和九龍區癌症復康診所;為癌症患者組織活動和課程;並為患者提供義工服務機會。我們亦通過講座和出版物向公眾提供有關癌症的信息。
網站:www.cicf.org.hk

傳媒查詢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病人支援部(項目傳訊)
鄭小姐
電話︰+852 3598 2157
電郵:[email protected]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預約方式

【癌症指數】全港首個中文版網上「前列腺癌監察計算機」 助前列腺癌患者自行監察病情進展 與醫生共商最佳治療方案

前列腺癌發病率不斷攀升,現時佔本港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中排第三位,以及在致命癌症中排第四位。猶幸近年前列腺癌的治療不斷進步,治療成效亦較以往理想,可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然而,治療後並非一了百了,密切監察病情可有助及早察覺病情惡化,讓患者可早診早治,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為了能讓前列腺癌患者可自行監察病情進展,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推出全港首個中文版網上「前列腺癌監察計算機 」。患者可透過使用計算機監察自身前列腺特異抗原倍增時間數值,當發現數值異常時,能立即諮詢醫生,一起商討治療對策,及早進行治療,延遲癌症轉移的時間。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鄺維基醫生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鄺維基醫生

前列腺癌乃老年性疾病 選擇治療方案需考慮不同因素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顯示,與約10年前的數字相比,前列腺癌的新症和死亡個案分別大幅上升約104%及62%,情況令人關注。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鄺維基醫生指,前列腺屬於男性的生殖系統,位於膀胱下方、直腸前方。若前列腺細胞出現基因變異,成為惡性腫瘤,便形成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較常出現在長者身上,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前列腺癌的發病率近年有上升趨勢。「前列腺癌大致上可分爲早期 (I-II期)、局部晚期 (III期) 及晚期 (IV期)三大階段。

在早期前列腺癌,腫瘤一般尚未擴散到前列腺以外地方;而局部晚期前列腺癌,則代表癌細胞已經擴散至前列腺以外,並開始影響著附近的組織;當癌症進展至晚期時,便表示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前列腺以外的其他部位,例如淋巴結、骨骼、肝臟或肺部,屆時患者存活率將大大下降。」鄺維基醫生解釋。

由於前列腺癌生長速度緩慢,患者主要為年長人士,醫生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時,一般也會考慮患者的年齡、預期壽命、健康狀況、癌症期數、復發風險及個人意向等因素來為患者安排合適的治療。現時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案包括透過傳統剖腹手術或腹腔鏡微創手術,直接切除前列腺及附近組織;透過放射治療利用輻射殺死癌細胞;透過荷爾蒙治療(例如睪丸切除術、荷爾蒙針藥、口服荷爾蒙藥及新型口服荷爾蒙藥)減少或抑制男性荷爾蒙,抑制癌細胞生長;以及積極監察患者的病情,當發現腫瘤有增生跡象時,便立即作出治療。而其他的治療方案則有化療、標靶治療、保護骨骼的治療和其他舒緩性治療等。

治療後並非一了百了 病情監察成防止惡化關鍵
前列腺癌可分為「去勢治療敏感性前列腺癌」(Hormone-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HSPC) 和「去勢治療無效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 兩類。鄺維基醫生表示,「以非轉移性前列腺癌為例,大部分HSPC患者會在接受荷爾蒙療法後約19個月,開始出現『去勢治療無效』的情況,演變成CRPC。病情一旦進展成CRPC,患者便會對雄激素阻隔治療出現『抵抗性』,屆時即使體内男性荷爾蒙處於極低水平,癌細胞仍可能繼續生長。

此外,有數據顯示,約三分一非轉移性CRPC (Non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nmCRPC)患者會在2年内演變成轉移性CRPC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mCRPC),即前列腺癌的末期階段。隨著癌症進展成mCRPC,患者的存活期中位數將降至約1年,並會出現骨痛、骨折、泌尿問題、腸道問題、貧血及脊髓壓迫等併發症,令生活質素大大下降。所以,患者在接受治療後,仍須積極監察病情,若出現『去勢治療無效』情況,也能及早發現及治療,延長存活時間及提高生活質素。」

現時在病情監察方面大致上有四種方法,包括留意患者有沒有出現前列腺癌復發或惡化的徵狀丶透過定期進行影像掃描以監察癌症復發或擴散的跡象丶監察患者生活質素,以及監察患者的前列腺特異抗原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及前列腺特異抗原倍增時間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doubling time, PSADT) 的數值。醫生一般也會根據患者在治療前所屬的風險組別、格里森分數 (Gleason Score)、歲數、整體健康等因素而決定病情監察的方式及次數。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鄺維基醫生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鄺維基醫生

勿忽略監察PSA及PSADT重要性 預測指數異常或為惡化徵兆
在不同的病情監察中,大家應該對PSADT也較為陌生。鄺維基醫生解釋,「要知道甚麽是PSADT,便要先了解甚麽是PSA。PSA其實是由前列腺細胞產生並主要分泌在精液中的一種蛋白質,它的主要功能為分解精液中的凝膠蛋白,促進精液凝膠液化並增加精子活動力。

在正常情況下,血液中會含有小量的PSA。由於惡性前列腺細胞也會產生PSA,所以當出現這些惡性細胞時,血液中的PSA含量便會上升,但當然,還有很多原因會導致PSA上升,不一定是癌症。至於本身患有前列腺癌的患者,當他們接受前列腺癌手術後,血液中PSA通常也會下降至極低或檢測不到的水平,若他們血液中PSA水平再度升高,便有機會是前列腺癌惡化的先兆。研究顯示,nmCRPC患者的PSA指數愈高,預測在骨骼掃描得出陽性結果,即出現骨轉移的風險便愈高,換言之,PSA指數可用於預測出現mCRPC的風險。」

至於PSADT,是一個能反映PSA在血液中上升速度的指數。研究發現,PSADT數值≤10個月的nmCRPC患者屬於高風險患者,估計他們出現骨轉移機會或死亡率較高,需要接受較進取的前列腺癌治療,至於PSADT數值>10個月的nmCRPC患者則屬於低風險患者,估計他們的癌症存活率較高,並且在未來再次需要接受進取的前列腺癌治療的機會較低,「所以監察患者的PSADT,不但可幫助醫生評估nmCRPC患者的癌症轉移及死亡風險,更可幫助醫生計劃患者往後的治療方向。」

一旦PSADT數值出現異常便須提高警覺
及時求醫可延緩癌惡化 增存活率
其實,一些前列腺癌的國際治療指引早已對檢測到不同PSADT數值的nmCRPC患者,作出十分明確的病情監察及治療建議。以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所制定的治療指引為例,指引建議極高風險的患者(即PSADT≤8個月的患者)進行更頻繁的骨影像掃描作病情監察,皆因他們出現骨轉移或死亡的相對風險較高;而對於高風險的患者(即PSADT≤10個月的患者),指引則建議他們接受新型口服荷爾蒙藥物治療;至於低風險的患者(即PSADT>10個月的患者),指引便建議他們可按情況接受病情監察,或接受新型口服荷爾蒙藥物治療。

「早前有不同研究也指出,及早使用新型口服荷爾蒙藥物治療nmCRPC ,可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假若患者可自我監察PSA在血液中倍增的速度,便可在出現前列腺癌惡化或復發跡象之初,及時求醫,接受治療,避免癌症惡化至無可挽回的地步。」鄺維基醫生補充。

全港首個中文版網上「前列腺癌監察計算機」
方便患者自我監察病情
以往nmCRPC患者即使想自我監察病情,也不知可以從何入手。有見及此,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推出全港首個中文版網上「前列腺癌監察計算機」,讓nmCRPC患者在家中也可自我監察病情。鄺維基醫生表示,「由於nmCRPC患者大多也沒有症狀,他們對癌症惡化初期徵兆,如PSA上升的速度增加的警覺性或會較低。但如今患者可透過『前列腺癌監察計算機』自我監察PSADT,只要當發現數值異常時,立即諮詢醫生,一起商討治療對策,便可達到早診早治的效果,延遲癌症轉移的時間。」

「前列腺癌監察計算機」的使用方法十分簡單,患者只需輸入最近一次及上一次驗血時所得的PSA指數及驗血日期,計算機便能計算出患者的PSADT數值,PSA速率及斜率。PSA速率數值可用作預測PSA指數的趨勢,當PSA速率數值愈高,便代表PSA指數上升的速度愈快。至於PSA斜率數值,則可用作計算PSA培增時間,以幫助醫生決定往後的治療方向。鄺維基醫生提醒,患者必須輸入最少兩次的PSA紀錄,計算機才能作出運算。患者若持有過往的PSA紀錄,也可一併將資料輸入計算機。患者所輸入的PSA紀錄愈多,所得出的PSADT結果便愈準確。計算機運算完畢後,患者可透過列印、儲
存或截圖等方式,記錄是次運算結果,於覆診時供醫生參考。

最後鄺維基醫生呼籲nmCRPC患者,積極自我監察病情。只要在癌症復發之初能及早察覺,並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便可延緩癌症進展成mCRPC,延長存活期,以及維持生活質素。

nmCRPC患者現可在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網站上使用「前列腺癌監察計算機」,自我監察PSADT數值。網址:https://www.hksuo.org/psadt

ESMO 亞洲大會 2023 – 與 EBV 相關的鼻咽癌治療新發展

研究專家正在尋找新的與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相關的鼻咽癌治療方案,特別是那些已接受了標準治療仍然復發或已擴散的病例。在一項早期研究中發現,一種新藥物納那替諾司他(Nanatinostat) 與抗病毒藥物纈更昔洛韋(Valganciclovir)一同試用時有可觀的治療成效。

Nanatinostat 是 VIRACTA 公司研發的新一代口服標靶藥,比傳統的標靶藥有較高安全性及副作用較低,目標治療由 EBV 引起的鼻咽癌。現階段藥物仍在測試中,研究專家將 Nanatinostat 與Valganciclovir 一同試用,以達致減輕身體免疫抑制作用,使藥物可以更有效發揮進而令癌細胞滅亡。

該研究有 17 位病者參與, 全部為沒有其他治癒性治療可選的晚期鼻咽癌患者。這些患者接受了Nanatinostat 與 Valganciclovir 的不同劑量組合。參加者治療後的副作用大多數都是輕微的,如噁心和疲倦,並沒有與治療直接相關的嚴重副作用。 研究發現,有一位參與者在接受藥物的 9 個月期間,腫瘤有明顯縮小。

未來的研究將包括測試更高藥物劑量,邀請更多不同 EBV 相關癌症的患者參與研究。 更大規模的二期試驗將測試與另一種癌症藥物匹博利組單抗 (Pembrolizumab)共同試用,為晚期鼻咽癌患者作治療。

儘管仍處於早期測試階段,Nanatinostat 作為治療與 EBV 相關鼻咽癌有相當治療成效。未來的研究將明確其潛力,並可能為這類癌症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Reference:

1. Targeted therapy shows early promise in EBV-positiv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https://dailyreporter.esmo.org/esmo-asia-congress-2023/nasopharyngeal-cancer/targetedtherapy-shows-early-promise-in-ebv-positive-nasopharyngeal-carcinoma

2. Colevas AD, et al. A phase 1b/2 study of nanatinostat (Nstat) plus valganciclovir (VGCV) in EBV+solid tumors and with pembrolizumab (PEM) in recurrent/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R/M NPC). ESMO Asia Congress 2023.

【justwannasay】默默的支持總勝過多的言語,願人有多一點同理心對待重症病人

人常說:生老病死。這個次序總給人一個錯覺:仿佛只有到年老才有病。

其實年輕人有重病的往往被人忽略,或許外貌和體力跟平常人看不出有什麼異樣,不了解的人會認為年輕就算身體有病都會很快痊癒。甚至,有人會認為年輕得病歸疚於以往個人思想情緒行為等因素積累而造成身體的重病。

其實,誰不想身體健康?年輕的病人更需要別人的理解和關心。尤其是年輕人要接受自己成為病人的事實,生活因治療造成很多限制和不便,身心和體力已經不似預期,感到虛弱。更甚的是,有些人會以為年輕患病是沒什麼,一定會好的。

我在39歲確診肺癌四期,育有一子,以上就是個人經歷。沒有得過重病的人是無法理解病人難受之處,尤其是正在經歷手術,化療等治療之痛。默默的支持總勝過多的言語,願人有多一點同理心對待重症病人。

 

海倫

化療後併發症入院和術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