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癌) 骨癌少女不向命運低頭 6人獲頒圓夢助學金「一起走過難關

【陳嘉恩╱台北報導】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昨頒發抗癌圓夢助學金,17歲的謝佳軒6年前發現罹患骨癌,經過一連串的化療及更換人工關節,雖因病不能上學,仍靠在家自學考上國立高職、彰化員林崇實高工,獲得助學金鼓勵。謝佳軒昨表示希望繼續升學,朝自己的設計夢想前進,她說:「不能向命運低頭,要努力完成理想。」

 

自學考上高職

 

為鼓勵罹患癌症”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color: rgb(34, 34, 34); border-bottom-width: 1px; border-bottom-style: dashed; border-bottom-color: rgb(145, 184, 193); padding-bottom: 1px;”>癌症卻仍努力向學的學生,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昨頒給6名罹患骨癌、血癌等癌症的學生,各2萬元助學金,期許病童用知識戰勝病魔。謝佳軒念國中1年級時,因左腳常抽痛而到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骨癌。趁治療空檔念書

 

經過化療、開刀,現在謝佳軒左腿裝置了一段長15公分的人工關節,必須靠助行器才能行走,每天還必須換藥、復健。但她從未放棄學業,儘管在國中時沒法上課,仍在治療空檔自學讀書,考上國立崇實高工室內設計科。謝佳軒說,對設計很有興趣,希望可繼續升學,目標是考上科技大學設計相關科系,未來當個設計師,「只要堅強面對,就能克服困難。」謝佳軒的媽媽黃秋蓮說:「佳軒非常樂觀,一開始得知生病時,是佳軒反過來安慰我,要我不要擔心,我沒放棄她,她也沒放棄我。」另一名獲獎的台中縣光榮國中2年級學生吳怡論,去年8月發現左大腿後側長了5公分腫瘤,開刀後發現是惡性肉瘤,之後經歷5次化療。吳怡論的父親6年前也因癌症過世,怡論的媽媽林麗虹說:「發現怡論也罹癌時,一開始覺得打擊很大,但當媽媽的不能放棄,一定要陪女兒走過來。」吳怡論說,在抗癌過程中,獲親友、老師、社工很多幫助,希望自己以後能夠當社工,幫助更多像她一樣的病童,「牽著他們的手,一起走過難關。」其他獲得表揚的抗癌學生還包括台中縣大明高中1年級學生楊椀留、台中巿雙十國中1年級學生羅安妤、苗栗高商會計科3年級學生蔡安琪、中市至善國中1年級學生吳至曨。醫師讚「很勇敢」

 

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張正雄表示,大人罹患癌症後通常都得辭掉工作,畢竟化療過程非常辛苦,有時長達1、2年,更何況還是年紀尚小的孩子,「這些學生能夠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還一邊求學,真的很勇敢。」吳怡論小檔案

 

年齡:14歲學校:台中縣光榮國中2年級病況:去年發現左大腿後側長惡性肉瘤,至今已5次化療未來志願:當社工,幫助其他罹癌兒童謝佳軒小檔案

 

年齡:17歲學校:彰化縣崇實高工室內設計科3年級病況:6年前發現罹患骨癌,更換人工關節後,目前仍需每天換藥復健未來志願:從事設計相關工作註:其餘抗癌圓夢助學金得主資料見www.ta.org.tw資料來源: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蘋果》採訪整理

 

 

(口腔及咽喉癌) 斬草除根 割舌纖癌

 

斬草除根 割舌纖癌

身體某些部位,想也沒想過會被癌侵襲,於是當該位置出現腫塊時也掉以輕心。

舌頭腫脹,就是其中一個令人忽視的病徵,像以下個案兩位患者,分別蹉跎一至三個月寶貴治療時間,到確診是舌癌時,癌細胞已擴大侵蝕範圍……

不少患者在淋巴腫脹(箭嘴)時才求醫,這時往往已是後期。

近數年,大家才知道原來舌頭都會生癌。在此以前,你會以為舌頭生痱滋或舌頭潰瘍,會是舌癌的其中一個早期病徵嗎?雷女士及電台節目主持人邵國華,正是其中兩位被癌細胞侵蝕舌頭的過來人,「舌癌」這兩個字,病發前從來沒在他們的人生字典出現過。

八年前才四十餘歲的雷女士,最初發現舌頭腫了,還以為是痱滋,「它腫腫哋,凸出來,大小像半顆南乳花生般,不痛不癢,吃辛辣食物亦沒『嗱』住之感,只是懨懨悶悶而已,初時也就沒理它;過了四星期仍未散,才見醫生……」雷女士說。

家庭醫生檢視後,判斷這顆奇怪的舌頭小東西為炎症,給雷女士打消炎針及處方消炎藥,卻未見消腫,不經不覺又拖了兩三個星期。

期間,雷女士以為是熱氣之故,又花時間去見中醫,結果又是服藥後仍未見好轉,最後回到家庭醫生處,問如何是好!

幸好這次醫生機警,馬上轉介她到東區醫院看急症,即時獲轉介見耳鼻喉專科,割了部分腫脹組織去化驗,最終證實是舌癌!

韋教授說:舌癌多圍繞舌頭外圍生長,如有潰瘍或腫塊逾三星期未消退,應見醫生檢查清楚。

血供好 快速惡化

養和醫院頭頸外科中心主任韋霖教授說,舌癌初期病徵是舌頭腫脹、生瘡、像痱滋一樣的潰瘍,由於沒有痛楚,故很多時被忽略。

另一個令患者延誤求醫的原因,是患者本身口腔衞生較差,經常潰瘍或生痱滋,故就算舌頭腫脹,都不當是一回事。

韋霖教授指出,舌癌愈早發現愈好,因為舌癌生長快速,「舌癌是好毒的癌,因為舌頭多血管,供血好,癌腫自然生長快速。由初期發展至二、三期,可以快至數個月!」

要及早捕癌,就要留意病徵。韋教授說,舌癌患者會出現耳痛,因為當癌細胞向舌頭中心不斷侵蝕,舌中央的神經與耳的痛感神經中段相通,故就算舌癌不會令舌頭發出痛楚,卻會通過耳痛提醒患者求醫。然而,當舌癌侵蝕至患者耳痛,病情已到了後期。

「另一個較後期才出現的病徵,是患者會口齒不清,因為癌細胞已生長至舌中央,蝕入舌根,影響脷筋活動,故會出現像黐脷筋的發音不準情況。」韋教授說。

癌細胞除向舌根侵蝕外,亦常見向淋巴侵襲,故患者會出現淋巴腫脹。韋教授說,很多時患者因為頸腫脹,才肯見醫生。同樣,當舌癌細胞侵蝕至淋巴,病情已擴散,屬較後期。

吸煙是舌癌主要誘因,故及早戒煙,絕對對健康有利。

切半舌 無價講

雷女士,就是其中一名出現典型病徵的舌癌患者,耽誤了不少時間,幸好在危急關頭,保險經紀介紹她到中環見耳鼻喉專科,獲立即轉介見當年在瑪麗醫院外科部的韋教授。

「教授一見我,就說不能再拖,要立即進行外科手術,並特別調動時間,在百忙中騰出時間切癌。」雷女士說。

殲滅舌癌的手術,是進行大範圍的切除,將腫瘤及外圍一點五厘米的組織切走,例如腫瘤體積一立方厘米,患者需要切除共四立方厘米體積的舌頭。「舌頭有多大呢?才不過五六厘米,連同margin位,通常要切一半舌頭。」韋教授說。

身為電台節目主持人,邵國華經歷兩次電療、兩次外科切除手術,康復後雖然說話時有點黐脷筋,卻無損其表現。

舌頭活動幫助我們發音,切了一半,莫非日後就失去說話能力?「切一半,不太影響說話能力。就算全舌切除,仍能保持說話能力,情況像黐脷筋一樣,患者口齒不清,但仍能說話。另外進食方面,因為少了部分舌頭,可能不及以前方便,味覺亦會稍差。」韋教授說。

當雷女士聽到切一半舌頭後,第一個反應就是求韋教授:「可否切少一點?」但韋教授斬釘截鐵地回應:「無價講!保命緊要!」

雷女士在約十日後接受了六小時的舌癌切除手術,並將部分淋巴切走。經病理化驗後確認是舌癌第二期,術後毋須進行電療。如腫瘤較大,患者連下巴的肌肉皮膚都切走,醫生需要在大腿移植肌肉填補中空位置。大部分三至四期病人,手術時間長達八至九小時。

去年邵國華(後右二)獲選十大再生勇士,與斌仔(前右二)等人一起接受獎項。

十年抗戰 警鐘屢響

沒有半截舌頭,有影響說話嗎?「最初是發音咬字是差一點,慢慢都能習慣,教授也說我康復得好。」雷女士說。手術後一年,她替韋教授拍了一段教學短片,片段中見她說話流利,但細心聽是有輕微咬字不準確。而八年後的今天,記者在電話訪問中,發音清晰,完全聽不出她曾接受舌癌切除手術。唯一令她生活不便的,是進食時食物間中會跌到脷底,要用手才能「撩」出來。

另一位舌癌患者,是大家熟識的港台節目主持人邵國華,八九年因舌頭潰瘍而求醫,昔當年未能第一時間找對專科,故耽誤了一個月,才確診患舌癌,之後切走四分一舌頭,本來無損說話能力,惟當時醫生在保險下為他進行兩次放射治療,其中一次更要插針入舌中央,惟電療後舌頭傷口久久未能復元,需要再切除部分舌頭。術後,邵國華形容說話有瑕疵,「說話都清晰,只是有些英文字像S或F字頭的,無法準確發音而已。」他說。

邵國華第二次手術後需要接受語言治療。

然而好景總不常,邵國華說他這些年來持續覆診,舌頭每有甚麼發炎、腫脹、潰爛即將警戒級別提升,趕快求醫後等候報告期間心情忐忑不安,最後發覺虛驚一場,卻已死了不少細胞。這些吃驚風散的日子,邵國華說共捱過五六趟。最近一次,是○八聖誕前後,舌頭再潰爛,接受了兩次活組織檢查都未有確實判斷,之後再到養和接受磁力共振掃描,報告顯示可能是Sarcoma(肉瘤,癌症的一種),最後徵詢當時仍在瑪麗醫院的韋霖教授後,決定再一次接受切除手術,將腫塊切除,幸最後化驗確認並不是舌癌復發,這次終於安心。

多年來活在舌癌復發陰影下,心情經歷幾番跌蕩,邵國華說今天已很看得開:「有些事情注定你要承受的,縱是艱難也得面對。就算有一天生命提早終結,也得欣然接受。」

患者舌頭左邊潰瘍及腫脹,經化驗後確認舌癌。

這名舌癌患者的腫瘤影響大部分舌頭。

另一位超級腫脹舌癌患者。

進行全舌頭切除手術後,口底缺損用胸大肌皮瓣修補,圖可見胸部皮膚。

同一位舌癌患者,十年後口腔內的情況。

舌癌病徵

舌頭腫脹,或摸到有腫塊,多在外圍;

舌頭潰瘍,像生痱滋般,不痛;

口水帶血;

耳痛;

淋巴腫脹;

口齒不清。

 

舌癌成因

香港每年約有130-150宗舌癌新症,近年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昔日多為六、七十歲,近年四、五十歲患者亦不少,最年輕的只有二十多歲。

雖然舌癌仍然成因未明,但過往患者大多與以下不良習慣有關:

吸煙(smoking),包括香煙及雪茄

飲烈酒(spirit)

口腔發炎(sepsis),例如經常不刷牙,致口腔衞生差

尖牙(sharp tooth)或戴假牙,經常刮損舌頭

口腔梅毒(syphilis),性病的一種,近年已少見。

o趙檳榔

舌癌治療

舌癌因應侵蝕範圍,即不同期數,需接受不同治療。

第一期(即T1),腫瘤體積小於二厘米;第二期(即T2),腫瘤體積二至四厘米。兩者在進行手術切除後,毋須電療。

第三期舌癌(即T3),腫瘤體積超過四厘米;第四期(即T4),腫瘤超過四厘米並侵蝕入骨(例如下巴骨)或其他組織;兩者並已擴散至淋巴,故除了進行全舌切除及淋巴切除外,術後要接受電療。

切淋巴斬草除根

舌癌切除手術,除切走腫瘤外,亦需要切走淋巴,因為淋巴被癌細胞侵蝕的機會相當高。

「第一期舌癌,腫瘤厚度如只有三毫米厚,少於10%機會侵蝕淋巴,可以毋須切除淋巴;九毫米以上就25-30%機會,必須切除淋巴;三至九毫米厚,12-15%機會侵蝕淋巴,這個範圍,我認為病人值得連部分淋巴切除,因為鏟除淋巴手術對病人損傷很小。」韋教授說。

切走淋巴後化驗,如沒有癌細胞,術後毋須電療;如一粒淋巴有癌細胞,毋須電療;如兩粒有癌細胞,需要電療;如一粒淋巴有癌細胞向外蝕出,要電療;故T1及T2期都要割走淋巴核化驗,才能確定術後是否要接受電療。

輯錄自 390期 Book A 【養和醫療檔案】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10823

 

 

 

(口腔及咽喉癌) 有線電視至fit男女 : 五官腫瘤整形

有線電視至fit男女 : 五官腫瘤整形  

 

 

治療五官癌症其中一個主要方法,是將腫瘤直接切除。不過,在切除面部腫瘤後,部分病人會留下大面積的創傷,甚至面部功能受損,需要透過整形外科手術,補救面容創傷,並回復受損的功能。今集「至FIT男女」 整形系列,邀請整形外科醫生,向觀眾講解「五官腫瘤整形」的最新資訊。

 

2011-7-24

五官腫瘤整形 (一)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program_video/index.php?video_id=112130&group_id=53

 

五官腫瘤整形 (二)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program_video/index.php?video_id=112833&group_id=53

 

 

五官腫瘤整形 (三)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program_video/index.php?video_id=112832&group_id=53

 

五官腫瘤整形 (四)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program_video/index.php?video_id=112831&group_id=53

(前列腺癌) 找到變種基因 早期發現侵略性前列腺癌有望

找到變種基因 早期發現侵略性前列腺癌有望

 

 

(法新社)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14:05

 


(法新社華盛頓 11日電) 美國今天公布的一份研究顯示,科學家第一次找到與侵略性前列腺癌有關聯的一種變種基因,此舉可望改進這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這份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威克森林大學浸信醫學中心(WakeForest UniversityBaptist Medical Center)的癌症專家徐劍鋒(Jianfeng Xu)表示:「這項發現,解決了前列腺癌在臨床上最重要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初期分辨這種疾病是否具有侵略性,或只會緩慢成長。」

「雖然這項基因標記目前在臨床實用上有限,不過我們相信它有潛力,有一天將可以與其他臨床變數和基因標記結合,並且在還可治癒的初期,用來預測那些人有侵略性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佔美國所有癌症診斷的25%,侵略性前列腺癌更是第2大死因,每年造成2萬7千人死亡。

研究者已找到一個變種基因rs4054823,這種基因會使得到侵略性前列腺癌的機率多出25%。

徐劍鋒表示,隨著越來越多和前列腺癌有關的基因變種被發現,男性們可以藉由檢查,在前列腺癌初期確定成為侵略性的風險大不大,以增加監測頻率。

 

(譯者:中央社張稚昀)

(前列腺癌) 視訊分享 : Prostate Cancer Surgery

視訊分享 : Prostate Cancer Surgery

 

This 3D medical animation on prostate cancer surgery shows the laparascopic removal of a cancerous prostate gland and its surrounding tissues. A prostatectomy is a surgery to remove an enlarged prostate gland due to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or prostate cancer. Simple or radical prostatectomy can be done using open or laparoscopic techniques. ANCE00192

(前列腺癌) 香港癌症基金會 關注前列腺癌 別活在廁所中短片

香港癌症基金會, 關注前列腺癌 別活在廁所中短片

前列腺癌已位列香港男士最常見癌症的第四位,每年有超過一千個新症個案。故此,凡五十歲以上的男士,都應關注前列腺健康。

雖然前列腺癌通常沒有任何徵狀,但某些患者排尿會有問題,例如出現尿頻或尿流微弱的情況。這些徵狀可能與良性的前列腺增生有關,但也代表可能已經患上前列腺癌。男士們,保障健康及阻止前列腺癌侵擾的最佳方法,就是諮詢您的醫生,以進行相關前列腺檢查。

為了呼籲市民關注前列腺癌,香港癌症基金會於二零零九年首度推出「關注前列腺癌教育活動」,旨在向成年子女灌輸前列腺癌的防治知識,希望他們將相關訊息傳達給至愛的爸爸及祖父。 

 

 

www.youtube.com/watch?v=9hjuHv6v2o0

(前列腺癌) 醫療新知~ 治前列腺癌有突破

醫療新知  治前列腺癌有突破 

 

 

蘋果日報  2011年11月07日

 

一項由英國科學家領導的研究發現,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同時接受雄激素阻斷治療及電療,有助提升存活率。研究有 1,205名病人參加,約一半人接受傳統的雄激素阻斷治療,另一半人則加入電療。在研究期內有 320人死亡,接受單一治療的病人, 7年存活率只有 66%,略低於兩種治療雙管齊下病人的 74%。接受電療的病人副作用不適未有明顯增加。

科學家表示前列腺癌的成因與男性荷爾蒙關係密切,傳統治療方法是以藥物控制相關荷爾蒙,但今次研究顯示晚期病人若結合電療,能更有效消滅瘤腫,有助延長病人的存活時間;但結合治療對病情較輕的患者是否有利,則需進一步研究。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107&sec_id=4104&subsec_id=3626368&art_id=15778161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新療法 後遺症風險低

前列腺癌新療法 後遺症風險低 

 

 

法新社 –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法新社巴黎17日電)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有種使 用高能音波治療前列腺癌的新方法,或許可替代傳統手 術與放射治療,而且連帶造成尿失禁或勃起功能障礙風 險較低。 這項由英國醫學研究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贊助的臨床試驗,檢視新療法是否有效。這 種高強度聚焦超音波(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又稱『海福刀』),能聚焦區域控 制在數公釐大小。 研究人員聲明表示:「臨床試驗顯示,在治療後12 個月,41名男性受測者沒有人出現尿失禁情況,僅1/10 勃起不佳,這兩項都是傳統治療法的常見副作用。」 聲明說:「95%受測者在治療1年後沒有發現癌症。 」 研究發表在「刺胳針腫瘤學」(Lancet Oncology )期刊。 放射治療或手術切除前列腺等傳統治療皆會破壞周 圍健康組織,部分病患會有尿失禁或不舉等後遺症。 然而海福刀能將高能超音波準確聚焦於患部,透過 聲波震動使組織升溫,導致癌細胞壞死。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術式需經全身麻醉,不過多數 病患能在24小時內出院。

 

(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前列腺癌) 癌魔偷襲前列腺 股神也出事 中年男注意

癌魔偷襲前列腺 股神也出事 中年男注意 

 

 

法新社 – 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法新社巴黎29日電)
 



胰臟癌為最致命的癌症之一 ,1份今天公布的報告顯示,科學家已找出可減緩腫瘤 擴散的基因,有助標靶治療。 1支國際科學家團隊研究老鼠身上的胰臟癌細胞時 ,發現這種名為USP9X的基因具有抗癌功能,同時可在 人體上發揮效用。 研究員杜維森(David Tuveson)告訴法新社:「 我們觀察人體的腫瘤抽樣時發現少數患者缺少這種基因 ,而這些患者病情很不樂觀…這些人最快不治。」 「此種基因表現低的患者…在術後很快就死亡,還 有死前(癌細胞)大量轉移的患者,體內此種蛋白質含 量也很低。」 杜維森表示,USP9X基因存在於人體所有細胞,但 不存在於某些腫瘤,科學家先前已知這種基因的存在, 只是不知道它具有抑制癌細胞功能。 杜維森說,另外已知有3種類似基因,不過缺少 USP9X「可能會加速轉移」,這是造成胰臟癌患者死亡 的原因。 他補充,這項發現的意義在於「我們可用藥物喚醒 這種基因」,即表觀遺傳修飾藥物(epigenetic modulators)。 診斷出胰臟癌後,96%患者會在5年內死亡,是存活 率最低的癌症之一。 胰臟癌不易早期發現,因此常等到擴散後才知罹癌 。

 

(譯者:中央社徐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