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ronomic chemotherapy 節拍化療

 癌症的化療,傳統上常以每三個星期一個週期的模式,以高劑量的化療藥為病人施藥,使用較高的劑量的目是希望愈能收到較佳的治療效果。每三個星期一次,並不表示藥效能唯持三個星期,很多時是為了讓身體能從副作用中回復過來,才可進行另一次的施藥。原因是很多化療藥物的機理是針對分裂中的癌細胞,干擾它們的分裂從而把癌細胞殲滅。但在化療期間,我們身上有些分裂較頻繁的細胞,例如骨髓、腸胃和毛囊等細胞亦受到波及,醫生要讓身體機能回復到一定的程度,例如白血球回升到一定水平,才可安排下一次的化療。如果化療藥劑量愈高,使用的分隔時間便要愈長。另一方面,當化療藥物停留在身體期間,如果癌細胞正進行分裂,化療藥物的功效會更為理想,所以較頻密的療程理應效果會較佳。

有些學者於是提出了以較低劑量的化學藥,令病人無須較長時間去復元,以便可以安排更頻繁的模式施藥。這種施藥模式稱為 metronomic chemotherapy (我把它譯作節拍化療)。其中一個開拓者節拍化療的專家是加拿大的Dr. Robert Kerbel。

http://medbio.utoronto.ca/faculty/kerbel.html

其實每星期一次的化療方案已經在一些國家使用了好幾年,病人在治療期間的副作用較一般都較低。節拍化療亦可配合血管新生抑制藥,使腫瘤無法得到營養使腫瘤壞死而達到治療。

其實節拍化療的小規模人體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例如﹕
Metronomic capecitabine as extended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women with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http://www.sciencedirect.com/…/article/pii/S165838761400104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528114

Prolonge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with maintenance metronomic oral cyclophosphamide and etoposide treatment in macroscopic residual disease or recurrent/advanced stage ovarian cancer.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536605

Dr. Robert Kerbel和其他研究人員的工作,為晚期癌症病人帶來新的曙光。癌症臨床前的研究指這種新治療概念,對一些晚期的癌病,包括乳癌,也有不錯的效果。
Preclinical recapitulation of antiangiogenic drug clinical efficacies using models of early or late stage breast cancer metastati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074794

A model of postsurgical advanced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ore accurately replicate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ntiangiogenic drugs.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73/9/2743.long

相信將來這種療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已出現了移轉的晚期病友又會多了一個抗癌的招數了。

師兄隨筆( 2015-1-9 )

補多一個報告,以頭頸癌作研究:
omparing metronomic chemotherapy with chemotherapy (single-agent cisplatin),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relapsed, or inoperabl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head and neck.
http://meetinglibrary.asco.org/content/125716-144

孤兒藥也許不再孤單——美歐製藥公司看好罕見病藥物開發

 

圖片來源:Steve Gschmeissner

正如癌細胞一樣,目前淋巴瘤的定義也出現了分化。在美國,約70萬人患有該病,但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基於發生癌變免疫細胞的類型,淋巴瘤被細分成幾十個亞型。藥物公司將目標瞄向了這些亞型,並且一直要求將其劃入“孤兒病”的範圍。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給出的定義,“孤兒病”在當地是指那些尚無有效療法且影響人群低於20萬人的疾病。

2013年,FDA不下21次授予各種淋巴瘤藥物為指定孤兒藥。全部算下來,這個由罕見病藥品開發辦公室(OOPD)運行的項目在去年指定了260種申請藥物為孤兒藥。這創下了最高紀錄,比2012年增長了38%。

然而,隨著精準施藥趨勢的發展,一些人擔心該項目有可能淪落為自身非凡成就的犧牲品。通過該項目給予藥品開發商的好處如市場獨有權,正使得孤兒藥價格不斷攀升。同時,由於針對常見病的藥物申請停滯不前,FDA的一個主要收入來源正在受到威脅。

目前在馬里蘭州銀泉市擁有一家孤兒藥諮詢公司的OOPD前主任Timothy Cote認為,孤兒藥正在全面佔據FDA業務。總的來說,去年FDA批准的新藥裡超過1/3是孤兒藥。

1983年的孤兒藥法案旨在給予藥物公司豐厚的獎勵,以促使它們生產並不值得投資的藥品。在藥物開發過程的早期,公司通常會申請孤兒藥指定權。如果最終某個孤兒藥能獲批入市,FDA會免除公司在新藥申請時向其繳納的217萬美元用戶費。公司還能享受稅收減免,以補償臨床試驗遭受的損失,同時享有7年的市場獨有權,其間相似藥物的申請都會被阻止。

歐洲也有相似的計劃:1999年,歐洲藥管局針對當地每萬人中影響人群低於5人的疾病創建了一項孤兒藥指定方案。該項目還有一些其他的優惠政策,包括授予公司10年的市場獨有權。因此,在過去的幾年中,指定孤兒藥數量出現了穩定增長。

如今,藥品公司正紛紛湧向孤兒藥市場,部分是因為很多常見病已經有很好的治療藥物,想要尋找實質上更有效的療法非常困難。例如,目前已有幾十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而且很多療效相當不錯。 Cote認為,打造拳頭產品的年代似乎已經結束。

同時,藥品開發商也慢慢發現一些孤兒藥的市場規模要比想像的大。例如,總部位於紐約的輝瑞製藥公司正在開發治療鐮刀狀細胞疾病的孤兒藥。儘管這種疾病在美國非常罕見,影響人群不超過10萬人,但鐮刀狀細胞貧血在非洲很常見。馬薩諸塞州輝瑞罕見病研發小組首席運營官Alvin Shih表示,公司把這個因素考慮進來,並在斷定罕見病將是一項不錯的投資後,於2010年建立該研發小組。

儘管孤兒病非常罕見,但相關藥物還是有利可圖。例如,2012年,FDA批准了一種名為Kalydeco的藥物。它可以治療一種會引發囊胞性纖維症的特定基因突變,而囊胞性纖維症在美國的影響人群約為3萬人。這種藥物只對約4%的囊胞性纖維症患者有效,但這些病人每年要為此支付37.3萬美元。

一些批評人士曾擔心藥物公司可能會人為地“捏造”疾病。為防止這種做法,FDA在2013年6月頒發了一項規定以表明它的立場:藥物申請公司必須為某種疾病的獨特性提供科學可信的證據。然而,科學發展的日新月異創造了足夠的機會提供這種證明。遺傳學家已經能夠修正非常小的突變,使其變成罕見症狀;病毒學家可以追踪流感病毒表面受體的進化過程;生物化學家發現了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疾病中的錯誤折疊蛋白。

馬里蘭州羅克維爾市國家轉化科學推進中心主任Christopher Austin介紹說,1999年人們只知道不到1000種疾病的機制,而如今隱藏在5000多種疾病背​​後的機制已經為人所知。 “常見病正變得稀有,罕見病正變得習以為常。”

FDA對於孤兒藥的定義已經超出了治療某種特定疾病的藥物範圍。 OOPD主任Gayatri Rao表示,只要藥物能有效治療一小群常見病患者,例如針對那些之前治療抑鬱症藥物不起作用的人群,就可以被指定為孤兒藥。甚至被具有某種抗生素抗性的細菌感染,都可能獲得指定的孤兒藥。

這些以及一種癌症的不同亞型與極其罕見的基因疾病完全不同,後者是建立孤兒藥項目的最初動機。例如,引起過早老化的兒童早衰症便是一種孤兒病,全世界不到250人受其困擾。 “當時,人們根本無法預知腫瘤學會發展成現在這樣。”總部位於倫敦、由英國各製藥公司組成的生物產業協會會長Steven Bates表示。

Cote認為,我們完全可以預見孤兒藥或許有一天會佔據FDA批准藥物的大部分,而且這最終會使該機構的一個主要收入流大大縮減。 217萬美元的用戶費已大幅上升,十年前這一數字僅為57.35萬美元,而FDA要依賴這筆費用幫助自身運營。

同時,Bates表示,一些孤兒藥過高的費用正引發歐盟保險公司和國家保健體系的擔憂。例如,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卓越研究所正考慮可能的辦法,如設定最高價格或讓藥品公司設置合理的價格,以減低這些昂貴藥物帶來的費用。

Rao表示,最終還是需要監管機構重新思考它們的戰略。不過,迄今為止,FDA依舊很樂意看到孤兒藥項目如此受歡迎。 “這些都是長遠的顧慮,我們還沒到那個程度。在不遠的將來,我們能看見的孤兒藥當然是越多越好。”

新聞來源( 2014年04月10日  人民網 )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0410/c1007-24869455.html

沉默殺手卵巢癌

 三十歲的小蓮是內地居民,每次來港,過關時都因腹部隆起而被查問。她每次都得解釋,來港是為治病,腹大便便並非懷孕,而是患了卵巢癌。

 

卵巢癌是女性常見的癌症,在香港更是女性的第七大癌症殺手,2012年的發病數字為531例,同年有174人因此死亡。其高危因素包括肥胖、長期處於高荷爾蒙水平(例如從未生育)、家族遺傳等。一般病人會出現如腹痛、腹漲或下體流血等狀。由於徵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卵巢癌故有沉默殺手之稱。

 

 

小蓮當日便是有持續腹漲,但只當是心廣體胖,未加理會。至徵狀惡化,才確診為第三期卵巢癌,腫瘤最大時有13厘米。她在內地接受了八個月包括化療的治療,但無太大改善。像大部分卵巢癌患者一樣,她深受腹水困擾,痛苦不堪。心急如焚的家人帶她老遠從北京來港求醫,他們見我時表示聽說標靶藥物治療卵巢癌很有效,想知道詳情。

 

我向小蓮及其家人解釋,抗血管増生的標靶藥物可用作治療卵巢癌。其後小蓮打了8針,腫瘤縮至6厘米,可用手術切除,且腹水情況明顯得到舒緩。治療期間並無大副作用,精神也好,之後她來港時,更常因流連shopping,連覆診也遲到。

 

卵巢癌發病年齡中位數是60歲,小蓮這麼年輕便要與癌魔搏鬥,我很替她難過。她的個案,令我覺得有需要加強婦女保護自己的意識:女性常見的乳癌、卵巢癌及子宮頸癌其實可經每年一次的乳房造影、超聲波、抹片檢查偵察得到。女士們要愛護自己,這一年一度的約會,實在是不能錯過的。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醫生

澳洲亞得雷德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放射科)
卡的夫大學紓緩醫學碩士




 

圖解東洋醫學

 

內容簡介:
了解中醫的第一選擇 
中醫看診必備指南、中醫系學生必讀
 

超圖解.零障礙.超易讀 
一次搞懂中醫診療、漢藥處方、穴位按摩、保健藥膳等東方醫學的大智慧。 
啟動身體自癒力,自己的健康自己就能把關! 
氣血是什麼?真的有元氣存在嗎? 
感冒為什麼會氣虛? 
火燒心是怎麼一回事? 
為什麼把脈就知身體大小事? 
為什麼體質跟五行(木火水金土)有關? 
科學中藥(濃縮劑)有效嗎? 
什麼原因造成體質偏寒或偏燥? 
體內為什麼會陰陽失調? 
食材如何分熱性、溫性、涼性、寒性? 
補藥和藥膳怎麼吃才有效? 
不同的經穴、奇穴位置怎麼找? 
任督二脈在哪裡? 
按摩的手法有哪些? 
針灸治療如何進行? 
氣功真能運氣治病? 
關於中醫療法的大小事,一本就通! 
東洋醫學主要是激發身體的自然治癒力,藉以維持健康、改善疾病的傳承醫學,源自二千年前的古代中國,其治療法有利用動植物、礦物等為藥的漢方,以及利用經絡和經穴概念的針和灸、按摩與指壓等的手技療法、將藥膳與藥草茶等融入日常生活裡的養生法等。 
●居家常備寶典,完整收錄各項漢方醫療資訊: 
中醫診療方法大公開 
中醫常用語解說 
常備中醫處方介紹 
常見中藥材說明 
正經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位置圖 
人體經穴位置圖 
食材性味功效及最適體質速查表 
專業推薦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 
長庚大學中醫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沈建忠 
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溫崇凱中醫診所院長/溫崇凱

關於作者:

●監修 
仙頭正四郎
 
醫師、醫學博士,日本高雄醫院京都車站前診療所所長。1957年生,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醫學系畢業,同校研究所修了。除在京都看診外,也在該校醫學系擔任兼課講師及臨床副教授等職,致力於活用中醫學觀念,提供每一位病患最適合的治療法。日本東洋醫學會漢方專門醫師。著有《讀體術體質判別 養生篇》(農文協)、《標準東洋醫學》(金原出版)等。 
●協助監修 
*瀨尾港二(審訂「經穴 針灸 手技療法」) 
針治療師、灸治療師、按摩油壓指壓師,Acu-Salut高輪院長。 
*羽根善弘(審訂「氣功」) 
療術師,小石川整體 氣功院院長。 
*山本淑子(審訂「中醫學與芳療」) 
AEAJ認定專業芳療師,山本淑子HerbAromaAcademy校長。 
*賴建守(審訂「婦女病與東洋醫學」) 
婦產科醫師,新宿海上大樓診療所副院長、Tsurukame漢方中心所長。 
*仲山真由美(審訂「美容醫療與東洋醫學」) 
中醫學美容研究家,針治療師、灸治療師、按摩油壓指壓師,漢方芳療「FangSongFang」負責人。 
*岡崎昌典(審訂「運動與東洋醫學」) 
針治療師、灸治療師,東京醫療專門學校針灸科講師,肌能系貼紮協會關東支部指導員。 
●譯者簡介 
蕭雲菁
 
日本國立御茶水女子大學兒童心理學學士、臨床心理學碩士。居住日本東京九年期間,經歷過皇太子結婚、神戶大地震、地下鐵沙林事件等日本史上的重要大事,也踏過北至北海道、南至沖繩的日本國土,度過非常充實的旅日生活。曾任日商金融公司總合企劃部課長等職,於金融業服務近十年。現從事專職中日文雙向口、筆譯工作。並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資深日語講師、社區大學及中央銀行日語講師等。譯有《人間失格》、《清須會議》、《墮落論》、《鏡的法則》、《理解發展障礙孩子的心》等百餘冊書籍,以及《我們這一家》、《進擊的巨人》、《蠟筆小新》等動畫、電影。 
●審訂 
陳仲豪中醫師
 
現任: 
台灣中醫師同德醫學會理事長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 
朝暉中醫診所院長 
曾任: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監事、顧問、法規會主委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法規副主委、副秘書長

癌症免疫療法概覽

 

 
“進擊”的 T 细胞(绿色):研究人員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療癌症
 

肉瘤(sarcoma)是常發生在骨骼、肌肉或脂肪組織的一種惡性腫瘤。一百多年以前,美國骨科醫生William Coley 發現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應答,可以幫助人體對抗肉瘤。隨後他將死細菌注射到腫瘤中,希望在不引起致命感染的同時,刺激機體產生抗腫瘤的免疫應答。他發現,這一措施確實在一些肉瘤患者體內,對腫瘤起到了抑製作用。可惜的是,隨著放療和化療技術的出現, Coley 的工作很快被人們置諸腦後​​。

如今,通過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策略終於獲得了應有的重視。 《科學》(Science)雜誌將癌症免疫療法被評為了2013 年度突破。人們普遍認為,免疫療法將會徹底改變癌症的治療方式。

與直接攻擊癌細胞的化療和放療不同,免疫療法旨在增強機體正常免疫系統對抗腫瘤的能力。這類策略包括:引入化合物直接刺激免疫細胞努力工作;或者引入模擬正常免疫應答組分的合成蛋白,增強機體的整個免疫反應。

現在市面上已經出現了一些這樣的抗癌藥物,還有一些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人們普遍認為,免疫療法將會徹底改變癌症的治療方式。

免疫應答有力量

人類的免疫系統分為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兩個部分,這兩隻軍隊密切合作,在對抗感染的同時記住機體遇到的病原體。在出現微生物多肽、表面分子或基因序列時,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先天免疫細胞會激活多種機制,對入侵者展開快速的抵抗。同時,適應性免疫系統的B 細胞生成高度特異性的應答,開始生產能識別並清除病原體的抗體。吞噬了病原體的先天免疫細胞會激活抗原特異性的T 細胞,進一步促進機體的免疫應答。這些B 細胞和T 細胞具有持久的記憶,可以在日後遇到同樣的病原體時產生更快更強的免疫應答。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Lloyd Old 發現腫瘤細胞具有與健康細胞不同的表面抗原,這些腫瘤相關抗原成為了開發癌症疫苗的基礎。八十年代,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Steven Rosenberg 進行研究,用刺激免疫系統的細胞因子對癌症進行治療。後來,James Allison 提出了免疫檢驗點阻斷方案,將癌症免疫療法推向了臨床。

如果免疫系統過於活躍,就會對組織造成損傷或者對自身展開攻擊。為了避免這個問題,調節性T 細胞(或Tregs)和抑制性細胞參與了進來,它們能分泌抗炎症的蛋白,或者對促炎症的免疫細胞進行直接抑制。此外,被激活的免疫細胞表面還表達有免疫檢驗點蛋白,這些蛋白可以中和免疫應答。實際上,腫瘤可以利用這些抗炎症通路來躲避免疫系統的攻擊,例如增加Tregs或者提高免疫檢驗點蛋白的表達。 Allison 認為,阻斷這些檢驗點就可以讓免疫應答持續攻擊腫瘤。

上述這些令人興奮的新癌症療法,將有望延長許多患者的生命,尤其是那些患有腎癌和惡性黑色素瘤的人。

癌症疫苗

BCG(Bacillus Calmette-Guérin)是一種由減毒牛結合分枝桿菌製成的疫苗。 1990 年,局部注射BCG 疫苗被批准用於膀胱癌的治療,這也是首個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管局(FDA)批准的免疫療法抗癌藥物。即使在20 年後, BCG 仍是治療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最有效方法,能有效根除70% 患者體內的癌症。

研究顯示,這種減毒細菌能夠附著到膀胱腫瘤及其附近的細胞,促進免疫細胞的滲透和促炎症細胞因子的釋放,並最終使癌細胞被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吞噬。雖然這種炎症反應可以有效殺死腫瘤組織,但它也會損傷健康的膀胱細胞,引起類似尿路感染的副作用,其症狀包括低熱和排尿痛等。現在,研究人員希望利用腫瘤細胞特有的蛋白,設計能觸發腫瘤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新疫苗,以避免局部注射帶來的副作用。

人們也開發了一些特異性靶標腫瘤的疫苗,不幸的是這些疫苗大多還沒能表現出顯著的抗腫瘤活性,對患者的生存期貢獻也不大。目前市面上只有一種這樣的疫苗,Dendreon 公司2010 年經FDA 批准的轉移性前列腺癌治療藥物Sipuleucel-T(或Provenge)。這種疫苗需要提取患者自身的抗原呈遞細胞APC 進行培養,幾天后再將這些細胞重新輸入患者體內( APC 是一類能激活T 細胞的白細胞)。在體外培養時, APC 需要與免疫刺激因子以及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PAP )抗原共同孵育, PAP 抗原是95% 前列腺癌細胞上出現的細胞表面蛋白。隨機對照研究顯示,這種治療方法能將前列腺癌患者的總生存期延長四個月。

有研究顯示,系統性注射PAP 抗原和針對其他癌症的類似抗原,也能在腫瘤中引起免疫應答。但目前人們並未證實,這種方法對患者的生存期有益。現在這類方案正在進行大量的臨床試驗,包括乳腺癌、肺癌、腎癌、黑色素瘤的3期臨床試驗。相信很快我們就能知道,這種方法是否可以激起癌症特異性的免疫應答,為患者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阻斷免疫抑制

免疫檢驗點阻斷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抗癌新策略。免疫檢驗點是防止免疫系統過度激活的一致性通路。在被激活的免疫細胞表面存在著一些蛋白,能夠在免疫反應過度時關閉這些細胞。例如,正常情況下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抗原4(CTLA-4)位於T 細胞內部,當它們在細胞表面表達時,就會給免疫系統發出“剎車”信號。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 Allison 推測暫時中斷CTLA-4的抑制效果,可以促使免疫系統對腫瘤展開強力攻擊。隨後他在小鼠結腸癌模型中發現,抗CTLA-4的抗體對結腸腫瘤有治療作用。在惡性黑色素瘤患者中進行的初步臨床試驗,進一步向人們展示了這種治療的安全性。 2010年,一項大型的3期臨床試驗顯示,通過人源化單克隆抗體ipilimumab(或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的Yervoy)阻斷CTLA-4,可以改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總體生存情況。

雖然這種藥物的反應率(response rate)較低,只有約10%的患者在治療後腫瘤變小,但ipilimumab是首個改善了這些患者生存情況的藥物。在診斷之後,傳統化療只能幫助上述患者存活六到九個月,而大多數響應了ipilimumab治療的患者能存活兩年以上。 2011年,FDA批准將這種藥物用於治療晚期黑色素瘤,後續的臨床試驗表明,一些患者在接受ipilimumab治療之後甚至活了十年。現在研究者正在開展2期和3期試驗,嘗試用ipilimumab治療其他類型的癌症,例如非小細胞肺癌、前列腺癌、腎癌和卵巢癌。

Ipilimumab治療中最常見的副作用與免疫系統密切相關,包括炎症過度引起的結腸炎、皮炎、肝炎等。鑑於這種藥物的反應率比較低,人們還在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改善。 (推薦閱讀:Nature:炎症為癌轉移引路)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考慮阻斷其他的免疫檢驗點,例如T 細胞上的程序性細胞死亡受體1(PD-1),及其位於APC 上的配體PD-L1。 PD-1在激活和耗竭的T 細胞上都有表達,當PD-1與PD-L1結合時,會減弱T 細胞的應答。有趣的是,PD-L1不僅在APC 上表達,還出現在腫瘤細胞上,人們認為它與腫瘤細胞躲避免疫應答的機制有關。有研究顯示,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的nivolumab(一種抗PD-1抗體),有望用於治療惡性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和腎癌。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對其進行3期臨床試驗,看這種新藥是否能夠延長患者的生命。與此同時,人們也正在對PD-L1抑製劑進行類似的研究。

有初步研究顯示,將抗CTLA-4和抗PD-1的藥物結合起來,可以同時阻斷兩種免疫檢驗點。去年七月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雜誌上刊發的一篇文章指出,nivolumab和ipilimumab聯合治療在超過半數的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療效果,令腫瘤的質量減少了80 %以上。而且超過80%的患者在治療一年後依然存活。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可選擇的治療方式非常少,而這些結果顯示,免疫檢驗點阻斷將為癌症治療領域帶來可喜的改變。

過繼 T 細胞療法

還有一種幫助免疫系統對抗腫瘤的方法,即過繼T 細胞療法(adoptive T-cell tr​​ansfer)。這種方法需要從患者血液中分離T 細胞,在體外進行擴增,然後再將它們作為加強版抗癌鬥士注入人體。過繼T 細胞療法需要用到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這是一類離開血液循環移動到實體瘤處的白細胞,可以從切除的腫瘤中分離到。雖然有些癌症患者體內的疾病進程過快,不允許進行可能長達一個月的體外培養,但對於那些等得起的癌症患者來說,這種治療的確能夠提供一定的幫助。 2010 年發表的2 期臨床試驗顯示,在接受過繼T 細胞治療之後,20 名IV 期黑色素瘤患者中有一半出現了病情的顯著改善,其中有兩名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完全緩解。

然而這一策略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些癌症患者並沒有可供切除的實體瘤,有些患者切除的腫瘤中並不含有可供體外培養或具有抗腫瘤活性的TIL。為了克服這些問題,研究人員開發了嵌合抗原受體(CAR),對患者血液循環中的T 細胞進行修飾,賦予它們靶標腫瘤細胞的能力。 CAR 包括一個抗原識別區域,能夠識別腫瘤細胞表面的特異性蛋白;還包括一個細胞內區域,能夠激活T 細胞並促進其增殖。

人們已經設計了多種CAR ,以便治療包括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在內的多種癌症。舉例來說,可以從CLL患者血液中分離T 細胞,並對其進行基因工程改造,使這些T 細胞表達靶標CD19 的CAR 。 CD19 是一個在正常B 細胞和惡性B 細胞上表達的蛋白。隨後,可以對經改造的T 細胞進行體外擴增,再將其輸入到白血病患者體內,幫助機體對抗癌症。

雖然目前過繼T 細胞療法還沒有通過FDA 批准,不過人們已經展開了不少1 期和2 期臨床試驗,檢測這種治療方式的安全性,以及它對不同類型癌症的治療效果,包括白血病、淋巴瘤、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黑色素瘤。

癌症免疫療法的未來

癌症免疫療法正在迅速證明,自己是對抗癌症的有力武器。研究人員也在不斷提高這種治療的效力,力圖使更多的癌症患者能夠從中獲益。不少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將多個免疫療法聯合使用的效果,例如將免疫檢驗點阻斷和過繼T 細胞療法結合起來,或者將癌症疫苗和細胞因子治療結合起來。隨著大量臨床試驗的展開,相信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癌症免疫療法對患者生存情況做出顯著的改善。

如何評估營養資訊的正確性?

 生病時,從網路上,書局哩,朋友鄰居間,都會看到很多癌症相關的訊息,

吃什麼可以抗癌? 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等等問題 



這裡提供些要點,教導你如何自我評估這些訊息!
 
  •  如何評估營養資訊來源?
你可能在罹癌後,會積極的尋找健康相關資訊,對於媒體報導不知道如何判斷的困擾?這裡教你幾個簡單的方法:
 
1.      詳細閱讀資訊:
對於誇張,過度宣稱療效都要有警覺,以科學、人數越多的實驗證據取代經驗談與動物實驗/細胞實驗的資訊。(看更多營養補充品觀念釐清篇)
 
2.      取得完整資訊
閱讀雜誌或報紙完整資訊取代電視廣告或廣播的健康資訊,包含哪裡做的研究,多少人參加,是否廠商贊助研究,是否有其他類似主題的研究,不要依賴單一研究,要以公正癌症單位的建議為主(政府、學術單位、大型醫院)。
 
3.      癌症不是一個答案能解決 (如維他命C治癌?!)
身體,癌症組成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無法以單一原因,單一營養素來解決這個問題,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運動、體重才是多樣化的選擇。
 
4.      建議一個諮詢管道
就是你的醫師,把你的飲食、正在服用的藥物、運動跟你的專業醫師、營養師討論
 
5.      適當的警覺心:
你不需要看太多的資料,因為你已具備有常識,對於太好的東西要保持懷疑

參考資料
AICR美國癌症研究所(半官方)癌症存活者指引

志穎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健合研究所碩士
他建立的榖雨癌後重生知識分享平台,致力以實証醫學來指引方向,
關注癌症治療之後的社群,繼續美麗新生

穀雨 癌後重生知識分享平台
http://cancernewlife.blogspot.tw/

癌的啟示︰放射治療護理 多認識少恐懼

放射治療(電療)是使用高能量放射線治療癌症的方法。高能量放射線能破壞癌細胞的染色體,使癌細胞死亡。正常細胞的染色體也會受影響,但它有自我修復能力,而癌細胞卻缺乏這能力。

宜花灑浴 水溫忌過熱

若照射部位有紋點或刺繡定位,切勿擦掉或自行加深顏色。如顏色變淡,應立即通知放射治療師。治療進入第二周後,照射部位的皮膚會發紅乾燥,病人可塗上醫生或護士處方的蘆薈啫喱或水分潤膚霜作護理,治療前以溫水洗掉便可。切勿在照射部位塗抹含果酸及香水等刺激性成分的護膚品。

病人宜選質地柔軟透氣兼剪裁寬鬆的衣物,避免擦損皮膚,女士可穿長袍或鬆身裙。每天以花灑浴代替浸浴,水溫切忌過熱。皮膚要保持乾爽,尤其腋下、腹股溝的皺摺位置。沐浴後以軟毛巾拭乾,忌大力擦皮膚。

若皮膚破損或潰瘍,應告知護士作無菌換症以防感染。放射部位的毛髮會脫落,治療完成後會再生長。外出時,可戴絲巾或打傘遮擋陽光,免紫外線曬傷放射部位的皮膚。電療期間,病人要採取避孕措施,以免對胎兒構成傷害。治療完畢後,上述副作用會漸消退。

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403/00176_093.html

接受放射治療 保持正常社交

放射治療(電療)是醫治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病人毋須住院,每天到腫瘤中心接受治療。其主要功用包括:

1.根治性:療程多於六星期,一星期五日,每日一次,每次約二十至三十分鐘。療程不會引起疼痛,病人治療後即可回家;可能需同步進行化療,提高治療效果。

2.輔助性:是綜合性治療的一環,可於手術前或後進行,配合其他療法如手術切除或化療,以達更佳效果。通常為期五至六星期,電療廿五至三十次。

3.紓緩性:用以減輕癌症帶來的各種不適。多作短期性放射治療,療程通常不多於兩周,劑量較低。

易覺倦可小睡

體外放射治療不會令病者帶有輻射,與家人同住同食均沒問題,故不應將病人隔離,以免病人有被離棄感覺。病人在電療期間會感疲倦,每天除正常睡眠外,也可在下午小睡一會,補充體力。

病人可按照身體狀況,調節及適應新的生活節奏,保持適量運動,如柔軟體操、氣功或步行等。另一方面,病人應保持正常社交,多與家人朋友閒聚,抒發感受。

看電影、聽音樂也有助放鬆心情,緩解焦慮。若有宗教信仰,可通過祈禱及聚會,加強靈性寄託。

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327/00176_079.html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8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2003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2006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2006 

標靶藥效勝化療 與瘤共存不是夢

 香港「頭號殺手」肺癌2011年有4401宗新症,是香港第二常見的癌症,有3789宗死亡個案,死亡率在十大癌症中稱冠,男女的發病年齡中位數皆是71歲。近十年的新症個案保持平穩,死亡率下跌近一半,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屬第三至四期,能動手術的只佔兩成,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為50-70%,而第四期只有少於5%,較其他癌症低。

 

其實超過一半肺癌患者是非吸煙人士,這群非磷狀非小細胞患者,較適合使用標靶治療,包括四成EGFR基因變異患者,以及少於一成ALK基因變異患者。針對EGFR受體的基因變異,患者在轉移性第一線治療有二種標靶藥物可選擇,包括Erlotinib GefitinibAfatinib而針對ALK基因變異,暫時只有Crizotinib一種。

 

本地、歐洲、台灣、中國等地的研究皆證實了第一線治療應使用標靶藥物,取代傳統的化療,因為病情控制較佳,副作用較少。但大部分小細胞腫瘤和磷狀腫瘤皆不適合使用標靶治療,這類病人多是吸煙人士,病情較為惡性。由於傳統肺片的敏感度較低,吸煙等的高危一族可考慮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ow dose CT, LDCT)

 

一位六旬伯伯,08年發現肺癌時,癌細胞已擴散,不能動手術,並驗出EGFR基因變異。他一直服用標靶藥至今,副作用是皮膚較乾燥、帶些紅點,但在醫生適當處理下,對生活質素並沒構成太大影響。這位老人現在活得很快樂,還不時帶同孫兒來覆診。可見即遇上頭號殺手,並不代表走到生命盡頭,積極面對才是上策。

 

 

 

梁廣泉醫生  DR. Leung Kwong Chuen Angus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HK)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FRCR
香港放射醫學院院士
FHKCR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FHKAM (Radiology)
卡的夫大學紓緩醫學深造文憑
PG Dip Pall Med (Cardiff)

癌症不可怕 淺談晚期乳癌新發展

 乳癌是香港女性頭號癌症,乳癌階段主要分零至四期,數字越大便代表癌症越接近晚期。現時醫學越益進步,就算是晚期病人亦有多種治療方案以紓緩症狀,改善生活質素及延長壽命。

 

由癌症資訊網及香港醫護聯盟主辦,衛材(香港)有限公司全力支持的「晚期乳癌治療新發展」專題健康講座,於1211晚上隆重舉行,邀請到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梁廣泉醫生為主講嘉賓,而兩位晚期乳癌病人Jamie Anita亦在當中分享其抗癌歷程 如何樂觀、堅強面對治療。而且配合普天同慶的聖誕節日即將來臨,我們亦邀請了香港第一支乳癌康復者組成的龍舟隊 「香港乳龍」的一班隊友大唱聖誕歌曲及派發聖誕禮物,場面反應熱烈。

 

 

乳癌治癒機會高

乳癌是女性中最常見癌症,2011年錄得3419宗新症,雖然其病發率近十年來不斷上升,但其死亡率卻保持平懚,即代表能治癒機會的機會越多越高。患病風險隨年齡增加,而家族性遺傳、不良飲食習慣 、體重過高、缺乏運動、吸煙及酗酒等亦是容易患癌的危險因素。

 

 

定期進行乳房檢查

 

乳癌常見癌症徵狀有多種,包括乳房出現硬塊、形狀或大小有所改變、皮膚出現點狀凹陷、靜脈擴張或呈橙皮樣變化、乳頭凹陷、流出分泌物甚至出血及腋下腫脹或淋巴結脹大等。如發覺乳房有異樣或摸到有腫塊,都不應掉以輕心,盡快求醫以作進一步檢查。故此醫生建議,婦女們應由40歲開始進行定期作乳房檢查,包括自我檢查乳房、醫生觸診檢查及乳房X光造影檢查,在三管齊下才能留意乳房的變化,及早發現乳癌。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治療越簡單。

 

 

 

治療乳癌綜合方案

 

一旦患上癌症,我們應積極面對,盡快接受治療 。患者可按病情接受不同的跨專科綜合治療方案,以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賀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為主。

 

外科手術

直接將病變部位癌細胞清除

放射治療

利用高能量放射線照射摧毀癌細胞,針對性只殺死照射部位之癌細胞

化療

利用抗癌藥物來殺死癌細胞或抑制其生長,有效提高存活率

標靶療法

針對特定癌細胞的特性,抑制腫瘤的生長和擴散,但只可對特定癌症病徵或基因才有效

荷爾蒙治療

適用於荷爾蒙受體(ER/PR)呈陽性反應之腫瘤,抑制身體內雌激素製造,令乳癌細胞不能生長

 

 

化療藥物新發展

 

相信有部份患者一聽見化療就覺害怕。事實上,一般化療藥物副作用的性質和程度因人而異,而且大部分副作用在治療結束後會逐漸消失,而且亦有不同的方法及藥物以舒緩其副作用。而化療藥物方面,亦不斷推陳出新,如新一代的化療藥物Eribulin ,在晚期復發乳腺癌治療中,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單藥治療對比其他化療藥物獲得顯著總存活期獲益的化療藥物,研究顯示對HER2陰性和三陰性乳腺癌能延長其總存活期。

 

乳癌診斷、治療技術的進步與新一代藥物的出現,替乳癌患者帶來新的曙光與希望。乳癌治療,最重要的就是與醫生配合、選擇最佳的治療方式,切勿聽信坊間偏方,或是擔心害怕而拒絕接受正統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