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篩查計劃 | 1948-1974 出生香港居民 元旦起可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衞生署今日(十二月二十八日)宣布,一九四八至一九七四年出生的香港居民,由明年一月一日起,符合資格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預防大腸癌。符合資格市民的出生年份每年年初更新。

參加計劃的人士應約見已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並由該醫生安排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如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如結果呈陰性,則建議參加者兩年後再接受篩查。

自計劃於二○一六年推行以來,約420 000名合資格人士參與計劃。截至今年十一月底,提供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樣本並得出可分析結果的參加者中,累計有約62 900人(16.2%)得出陽性結果。而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陽性個案中,約32 500人(60.8%)確診大腸腺瘤,約2 900人(5.4%)確診大腸癌。

經篩查計劃確診大腸癌的約2 900宗個案中,1 900宗已進行初步分析,結果顯示該些個案約57%屬於治癒率較高的早期個案。

衞生署發言人重申,相關篩查可及早識別未出現病徵的大腸癌患者或高危人士,讓他們能夠及早接受治療,大大提高治癒率,而在大腸鏡檢查過程中切除大腸腺瘤,可避免演變成癌症。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癌症。二○二一年,大腸癌新症有5 899宗。大腸癌亦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致命癌症。二○二二年,因患上大腸癌死亡個案有2 270宗。

大腸癌篩查計劃由政府大幅度資助,並沒有設定參加者限額。每次由基層醫療醫生診症獲政府資助280元,包括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後的第二次診症。在計劃下,大便免疫化學測試陽性參加者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大腸鏡醫生在提供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可向參加者收取不多於1,000元的額外費用。

目前,超過1 030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計劃,診症地點約1 930個,當中約97%的診症地點不需收取額外費用。

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超過240名,在約770個診症地點提供大腸鏡檢查,當中超過70%的診症地點不會就大腸鏡檢查或若需切除瘜肉收取額外費用。

發言人呼籲合資格人士於50歲起參加篩查計劃,並透過實踐健康生活,包括多做運動、每天吃兩份水果和三份蔬菜、保持健康體重、不吸煙和不喝酒,預防大腸癌。如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陰性,參加者應兩年後再接受篩查,以獲得最大健康效益。發言人亦鼓勵參加者與合資格親友一同參與篩查計劃。

合資格人士如欲參加篩查計劃,應登記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詳情可瀏覽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網頁www.ehealth.gov.hk,或致電3467 6300向申請及諮詢中心查詢。

​有關篩查計劃的詳情,可瀏覽衞生署專題網頁www.colonscreen.gov.hk或於辦公時間內致電熱線3565 6288。

中大醫學院證實以AI輔助大腸內窺鏡檢查 腺瘤檢測率增加四成 並成功訓練AI輔助早期消化道癌症治療

中大醫學院最近就人工智能(AI)輔助內窺鏡技術完成兩項研究,均證實可提升消化道癌症的診斷及治療成效,亦有助醫生的技術培訓。(左起)葉瀚智醫生、竇琪教授、趙偉仁教授及柳浩城醫生。
中大醫學院最近就人工智能(AI)輔助內窺鏡技術完成兩項研究,均證實可提升消化道癌症的診斷及治療成效,亦有助醫生的技術培訓。(左起)葉瀚智醫生、竇琪教授、趙偉仁教授及柳浩城醫生。
趙偉仁教授(左)表示,AI技術在醫學應用上擔當輔助的角色,有助提升診治成效,但最重要的還是醫生的經驗及專業判斷。
趙偉仁教授(左)表示,AI技術在醫學應用上擔當輔助的角色,有助提升診治成效,但最重要的還是醫生的經驗及專業判斷。
中大醫學院早於2021年初引入AI系統輔助大腸鏡檢查。是次研究證實AI實時輔助技術有助資歷較淺的醫生提升大腸內窺鏡檢測準確度。
中大醫學院早於2021年初引入AI系統輔助大腸鏡檢查。是次研究證實AI實時輔助技術有助資歷較淺的醫生提升大腸內窺鏡檢測準確度。
柳浩城醫生表示,透過AI輔助技術,新入行的醫生可以有具體的實時指引,更有系統地學習和訓練大腸鏡檢查,大大減低遺漏大腸瘜肉的機會。
柳浩城醫生表示,透過AI輔助技術,新入行的醫生可以有具體的實時指引,更有系統地學習和訓練大腸鏡檢查,大大減低遺漏大腸瘜肉的機會。
中大團隊運用大量手術影像訓練AI系統,創建獨有的AI內窺鏡手術平台AI-Endo輔助醫生進行黏膜下剝離術。研究證實在AI平台的輔助下,即使是正在接受內窺鏡訓練的醫生,也都能成功為實驗豬隻完成黏膜下剝離術。
中大團隊運用大量手術影像訓練AI系統,創建獨有的AI內窺鏡手術平台AI-Endo輔助醫生進行黏膜下剝離術。研究證實在AI平台的輔助下,即使是正在接受內窺鏡訓練的醫生,也都能成功為實驗豬隻完成黏膜下剝離術。
葉瀚智醫生(左)表示,進行黏膜下剝離術稍有偏差即可能有出血或穿孔的風險。因此一個胃腸內鏡醫生通常要經過長時間及上百病例訓練才能獨立完成此項手術。
葉瀚智醫生(左)表示,進行黏膜下剝離術稍有偏差即可能有出血或穿孔的風險。因此一個胃腸內鏡醫生通常要經過長時間及上百病例訓練才能獨立完成此項手術。
竇琪教授表示,AI-Endo平台界面可以在醫生進行黏膜下剝離術時,識辨當前手術步驟,並全自動提供客觀數據針對手術技能作分析。下一步將研究讓系統可以在術中提示正確的剝離層面和方向。
竇琪教授表示,AI-Endo平台界面可以在醫生進行黏膜下剝離術時,識辨當前手術步驟,並全自動提供客觀數據針對手術技能作分析。下一步將研究讓系統可以在術中提示正確的剝離層面和方向。

人工智能(AI)於醫學界的應用愈趨廣泛,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近就AI輔助內窺鏡技術完成兩項研究,均證實可提升消化道癌症的診斷及治療成效,亦有助醫生的技術培訓。研究結果分別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發表。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兼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表示:「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指示推廣内窺鏡介入等微創手術至各市各縣,並推動技術創新轉化。作為本港、以至全球內窺鏡技術研究及應用的先鋒,我相信中大團隊的豐富經驗及技術可以有助國家成就更多醫療及創科建設,讓更多病人受益。」

AI實時輔助技術有助資歷淺的醫生提升大腸內窺鏡檢測準確度

大腸癌主要是由瘜肉隨著時間慢慢演變而成,當中以腺瘤性瘜肉最為常見,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助識別腺瘤以預防大腸癌。但腺瘤的大小、形狀及位置,以及醫生操作內窺鏡的經驗等都會影響偵測腺瘤的準繩度。中大醫學院於2021年初引入輔助大腸鏡檢查的AI系統,並進行大量內鏡影像深度學習及分析,讓系統可以在腸鏡檢查期間,實時地準確識別腸道內的瘜肉及癌症。過去已有國際研究數據證實,資歷較深的內鏡醫生在AI輔助下可進一步提升進行大腸鏡時的腺瘤檢測率,但鮮有針對資歷較淺醫療人員的研究。

中大團隊於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期間,招募22位接受內窺鏡訓練少於三年及少於500個案經驗的醫生參與研究,了解及分析他們使用實時AI輔助系統進行大腸鏡檢查的表現。研究共分析了該22人共為766位病人完成的大腸內窺鏡檢查,當中386個檢查運用實時AI輔助系統完成,其餘380個則是在沒有AI輔助系統下進行的傳統大腸鏡檢查。研究結果顯示,醫生利用實時AI輔助大腸內窺鏡,腺瘤檢測率相對顯著提高四成,當中發現資歷較淺的初學者之間的成效更為突出。(研究結果見附件表一)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柳浩城醫生表示:「我們的研究發現對於未來醫療人工智能發展及內窺鏡技術培訓有極大意義。內窺鏡的操作很講求經驗,要培訓一位新入行的醫生應用內窺鏡需要投放大量時間及資源。透過AI輔助技術,他們可以有具體的實時指引,更有系統地學習和訓練,大大減低遺漏大腸瘜肉的機會。整體而言,AI能夠幫助所有內鏡醫生,不論資歷深淺,提升腺瘤檢測率,盡早揪出具高風險患大腸癌的人士。」

團隊建立獨有AI內窺鏡手術平台「AI-Endo」輔助黏膜下剝離術

除了診斷技術,中大亦致力推動內窺鏡創新治療的發展。團隊於2004年引入「黏膜下剝離術」,醫治早期消化道癌症,屬於複雜的腸胃內鏡手術,需要由具豐富內鏡經驗的醫生進行。隨著癌症篩查計劃的普及和AI輔助診斷系統的應用,更多早期胃腸癌患者被檢測出來,因而有更迫切需要普及黏膜下剝離術,讓更多患者能夠及早得到治療。中大團隊運用大量手術影像訓練AI系統,創建獨有的AI內窺鏡手術平台AI-Endo輔助醫生進行黏膜下剝離術。研究證實在AI平台的輔助下,即使是正在接受內窺鏡訓練的醫生,也都能成功為實驗豬隻完成黏膜下剝離術。

中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竇琪教授解釋:「我們從中大醫學院收集了專家操作的47例、橫跨12年的黏膜下剝離術完整錄影片段,在博智感知交互研究中心的數據標註和視頻分析技術支持下,高效完成了200多萬幀圖片的手術流程標籤,訓練了深度學習模型以構建AI輔助內鏡手術平台AI-Endo。該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兼顧準確性與實時性,平台界面可以在醫生進行黏膜下剝離術時,識辨當前手術步驟,並全自動提供客觀數據針對手術技能作分析。」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葉瀚智醫生表示:「我們實驗證實AI-Endo平台不但可術中實時應用,而且能廣泛用於來自不同設備廠商和胃腸內鏡醫生的數據。一個胃腸內鏡醫生通常要經過長時間及上百病例訓練才能獨立完成黏膜下剝離術。現時憑藉AI輔助內窺鏡手術平台,我們可以縮短臨床訓練的時間,並提供一個可靠的工具協助早期消化道癌症治療。」

 

文章來源: https://www.cpr.cuhk.edu.hk/tc/press/cu-medicine-proves-ai-assisted-colonoscopy-increases-adenoma-detection-rate-by-40-and-trains-a-new-ai-platform-to-assist-early-stage-gastrointestinal-cancer-treatment

《病人的私隱權利》(一)

著名演員周海媚急病辭世,中港台三地的觀眾為其哀悼之際,周小姐的入院紀錄截圖竟然被人放上網廣泛流傳,網友都為之震驚:「病人的私隱去哪了?」

保障病人私隱是醫護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的義務。病者私隱權除了是現代醫學倫理的四大原則之一,也被納入在大部分已發展地區的法律制度中。在香港,病人的私隱受香港法例第486章《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保障,是根據國際認可的保障資料原則所制訂;而在內地,則有《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個人信息權益。無論是病人的姓名、身分代號(如身份證號碼)、聯絡方法、求診和住院紀錄、或健康狀況都被視為病人的敏感資料,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都有保密的義務。假設病人A在醫院B接受治療,並不代表所有在醫院B工作的員工都有權取閱病人A的資料,除非是直接參與病人A治療的醫療團隊成員。

為何保護病人私隱如此重要?醫學倫理的學者指出,私隱權(confidentiality)是基本人權(human rights)的一種,保障病人私隱是對個人表示尊重的具體表現,令病人能夠行使個人身體自主權(autonomy)。而且,保護病人私隱可提升病人對醫護人員的信賴,鼓勵病人安心對醫生提供真實資訊,使醫生能對症下藥、增進醫患關係,對治病療程百利而無一害。

多年前遇過一位十多歲的男生因盲腸炎被送進醫院。儘管微創手術非常順利,男生術後亦已正常進食和排便,還是持續多天高燒不退。有天男生跟我們坦白他的社交生活,他的伴侶在最近確診為愛滋病帶菌者,因此他擔心自己也被傳染,但囑咐我們萬萬不可透露給他的父母知道。我們恍然大悟,馬上進行血液測試,証實男生同樣染上愛滋病毒,才會持續發燒。男生父母不停追問我們有關愛兒的病情,奈何我們沒有病人的同意,唯有拒絕透露詳情,父母因此誤會我們意圖隱瞞醫療事故。正當他們打算投訴之際,男生不忍父母為難我們,決定自己跟父母交代一切。故事的發展是男生被轉送到傳染病科繼續治療,臨行前也一再感謝我們遵守承諾替他保守秘密,令他放心留在醫院接受治療。

家庭觀念較重的華人社會(當然包括香港),家人往往會積極參與病情討論。然而即使是病人的至親(父母、子女、夫妻也好),醫護人員還是需要得到病人本人的同意,才可以透露病情。有很多癌症患者為了不想家人擔心,會要求醫生替其病情保守秘密。作為醫生,我們當然明白家人的支持在抗癌路上的重要性,不過保護病人私隱同樣重要。假若我們違背病人的信任,不但會負上法律責任,亦有機會令病人因對醫生失去信心而拒絕回來覆診,錯失黃金治療機會。

有時候病人會利用傳媒作為申訴渠道,投訴某醫院或某醫生,我們不難在電視上看到主持人打電話叫醫院或醫生就病人的指控作出回應。朋友問我,醫院或醫生拒絕回應是不是等於心中有鬼?當然不是!醫生和醫療機構礙於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在沒有取得病人同意的情況下,絕不能任意回答其他人有關該病人的各種問題。所以這類型節目在鏡頭前只能播出投訴人單方面的描述,而不能客觀地加入被投訴方的辯證了。

然而,病人的私隱權利並不是無限制。下回我再跟大家說說,哪個情況下私隱權是能夠被推翻的。

【非小細胞肺癌】「肺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3/24

2023年11月25日,北京時間晚上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及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症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 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2023年11月講座主題為肺癌,講座題目是「肺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肺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會議開幕時,主持人支教授祝大家感恩節週末快樂,代表會議主辦單位感恩我們的長輩、感恩老師、感恩患者。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肺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本次大會邀請了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中國胸腔外科肺癌聯盟主席、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胸腔外科首席專家支修益教授,以及香港理工大學醫學物理項目主任、美國醫學物理學會會 士(Fellow of AAPM)、杜克大學客座教授蔡璟教授為共同主持人。

目錄

肺癌的簡介和現狀

講座開始,孔教授回顧了目前全球肺癌的情況,肺癌新發病例約220萬,佔新發癌種病例11.4%;新增肺癌死亡病例約179.6萬,佔所有癌症死亡病例的18%,每 分鐘就有4個新病例,3人死亡。 在中國每分鐘1.6個新病例,也是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 在中國香港,肺癌是最常見的癌症佔比約15.6%,每年的發病人數仍呈現上升的趨勢。 目前肺癌的資訊可以參考資訊很多,孔教授推薦病人及家屬可以參考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為病人提供的資訊指南。

肺癌的早期預防及篩檢

胡瑛教授在講座中介紹了肺癌預防的科普的知識,講座的主要內容是科普中國系列叢書系列以及該系列中的肺癌科普叢書。 本圖書的主編是首都醫科大學的支修益教授以及胡瑛教授,副主編及編委有55名肺癌專家,主要來自以北京為主的全國23家三甲醫院。 專家來自胸腔外科、腫瘤內科、病理科、影像科、放射科、介入、中醫、復健科、心理科等肺癌診治及復健相關的專業科室。 全面說肺癌科普書的主要內容框架把肺癌防、篩、診、治、康全部納入進來,給我們的大眾清楚的進行介紹。

第一章,防,主要介紹了肺癌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煙草,室內污染,霧霾,二手煙,三手煙,油煙,心理因素(抑鬱、沮喪等)等,透過介紹這些與生活習慣 相關的因素來告訴大眾,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是可以減輕肺癌的發病風險。 第二章,篩,重點強調了肺癌早篩的重要性,也同時大眾介紹瞭如何進行肺癌篩檢,人工智慧在肺癌篩檢中的新應用,以及肺結節不是癌,有了肺結節 後不要驚慌,可以科學的進行預防。 第三章,診,提到了個案切片的重要性,是診斷的黃金標準,不只是抽一個血就能解決的。 介紹了肺癌的診斷會用到的支氣管鏡和肺穿刺。 同時,這一章節也介紹了基因檢測對下一步個體化治療非常有幫助。 第四章,治,著重介紹了肺癌的手術、放射、標靶、免疫治療。 中國的病人及老百姓非常關注中醫,本科普告訴了大家如何看待中醫治療,如何結合中西醫治療,科普靶向、免疫、放療等多學科的綜合治療。 第五章、康復,強調了康復的整個過程,包括身體的康復、心理的康復以及家庭的康復。 有一些患者在治療結束時候可能覺得康復階段不需要進行複查了,不願意複查,包括患者在標靶藥期間不復查,家人覺得病人無症狀不複查等等都是不可取的。 在復原的章節也讓大眾了解複查的重要性。

科普中國叢書未來也將出版全面說食道癌,今後也將陸續發行其他病種的相關數據,讓中國老百姓知道癌症是可防可治的,得了癌症不要病急亂投醫,不要聽偏方、不要信 神醫,正確看待中醫,去正規的醫院進行規範的治療。

肺癌的影像診斷

肺癌的影像診斷

目前的主要問題是人工的閱片難以精準診斷早期肺癌,會導致過度治療和延誤治療,甚至導致誤診誤治。 現在的診斷流程難以精準診斷早期肺癌,影像閱片、支氣管鏡、經皮針系切片手術對於1cm一下的早期肺癌可能穿不到,有誤診風險。

肺癌无法准确诊断会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过度治疗,靠人工阅片和MDT专家讨论也无法避免误诊误治。但是治愈肺癌确有可能,要通过研发新技术克服目前的困难使得肺癌可以早期就得以诊断,以为早期肺癌是完全可以治愈的。AI可以帮助肺结节中早期的诊断,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AI可能过高的评估肺结节的恶性概率。目前也有一些其他新兴的诊断技术,如通过染色体变异细胞CAC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肺癌。当AI通过与CAC辅助诊断,同时结合专家的评估,人机MDT可能更准确的诊断早期肺癌,实现“名医治未病、大医惠众生”的愿景。

在討論環節,香港大學周汝明教授進一步介紹了經皮肺穿刺活檢技術及適應症,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呼吸科顧問醫生榮磊教授、美國梅奧診所蕭榮泰Terence Sio教授、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田耕教授、孔鳳鳴教授參與了討論, 針對哪些患者可以進行經皮肺穿刺,田教授表示原則上所有的肺結節均可穿刺,但是靠近中央及血管,穿刺風險較大要慎重考慮。 肺結節大小也是結節穿刺的重要考量因素,田教授顯示1.5cm以下的可能穿不到腫瘤。 周汝明教授指出,5mm的結節也可以進行穿刺,但是相對的穿不到的可能性會更大,如果結節的位置較差,風險較高,那麼小的結節就不建議患者進行穿刺。 榮磊教授指出,隨著CT的技術提高,CT引導下的穿刺可以更精準的穿刺到更小的肺結節,活檢的技術不斷進步。

蕭榮泰教授表示,在Mayo診所機器人輔助支氣管內視鏡Robotic Bronchoscopy技術成熟在梅奧廣泛使用,周圍型肺癌也可以取到,幾乎沒有並發症, 病理對於肺癌診斷是重要的,比如結節可能是小 細胞,也可能是從其他器官轉移而來。 白教授說,能用無創傷或微創的方法能讓病人肺癌早診並根治的,才是更可取的方法。

肺癌的手術治療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余思遠胸外科副顧問醫生向觀眾介紹的內容是肺癌手術的知識。 余醫生首先向觀眾解釋了肺癌患者為什麼需要做手術,手術的目的包括診斷、改善症狀以及治療疾病以提高生存。 根據切除範圍的不同,肺癌手術方式可以分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肺葉切除、全肺切除,切除範圍的決定需要考慮根治的機會已經手術風險和肺功能的減損。 術前的準備一點都不簡單,術前的檢測包括病理確診、分期、以及手術風險的評估,多學科MDT聯合會診可以更好的判斷患者首選的治療方式。

隨後,余思遠醫生又向大家介紹手術的流程以及什麼是微創手術。 黃金標準的微創是三孔的手術,現在如果符合條件也可以使用單孔的微創手術,微創手術要符合安全有效的條件才能進行。 手術後可出現不良因素,包括疾病因素,如未完整切除,胸膜擴散;病患因素包括中風、心臟梗塞、肺炎、呼吸衰竭等;手術因素包括出血、漏氣、神經損傷等。 長期的後遺症可能包括長期的胸廓不適以及肺功能的減損。 術後的患者是一定要定期的隨訪,用來監測是否有手術後的肺癌復發。 整體來說,外科醫師應謹慎選擇哪些患者需要做手術,手術時需要做到操作謹慎,讓患者可以術後順利復健。

在討論環節中,孔教授提出手術併發症、治癒率、病患戒菸等情況的問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胸腔外科顧問醫生龐大治教授,介紹到早期的肺癌病患手術後治癒率可以超過90%,已經 幾乎沒有患者在手術之中出現死亡。 現在的手術已經肺癌成熟,極少有病患術後會有什麼風險。

香港大學教授重症醫學部的唐澤君Tong CK講到,如果肺切除較大需要觀察的話,ICU一般觀察24小時。 如果患者出現嚴重感染、肺不張、呼吸衰竭等原因進入ICU的話,那麼需要治療的時間可能比較久。 但是術後出現嚴重情況的患者已經很少見。 關於手術方式方面,龐大治教授講到現在開胸已經很少,超過90%都是胸腔鏡,微創手術已經非常成熟。 蕭榮泰醫師講到手術前患者一定要戒菸,營養支持、禁煙2週以上,很多患者是在診斷癌症後才開始戒菸,余醫生補充到如果不戒菸會很大的增加術後嚴重肺炎以及死亡的風險 ,術前患者一定要戒菸。

肺癌的系統性治療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主任、臨床副教授李浩勳為觀眾講解了肺癌的系統性治療,李教授對肺癌的不同分期下可能需要接受系統性治療均做了講解。 其中I期肺癌如完全切除後不用輔助治療,II期肺癌通常接受加輔助性化療,如手術不能完全切除的話,則需要輔助性放化療,如病人身體狀況不適合做手術,可考慮做根治性放射治療。 IIIA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III期可考慮術前化療+/- 免疫治療,如果是在手術前已被診斷為不能用手術切除的IIIA肺癌,則可考慮同步化療放療或序貫化療放療 。 IIIB期肺癌通常使用同步化療放療,合併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 IV期肺癌會視情況視不同情況使用單純化療、化療+免疫、標靶、安寧療護、支持治療等等的方案。 化療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噁心、嘔吐、腹瀉、便秘、掉髮、免疫力下降、不孕症等。 其他個別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還包括週邊神經病變、腎功能受損、聽覺受損、藥物過敏反應。 在標靶治療方面,李教授根據患者基因突變類型以及PD-L1的表達情況進行了最新標準治療方案的講解,同時也介紹了不同藥物常見的副反應。 對於基因檢測的方法,李教授解釋了全面的基因檢測以及二代測序的技術,透過肺癌精準診斷可以讓我們全面了解特定患者的肺癌基因組圖譜,使我們能夠為患者選擇最合適的個人化診療方案。

對於肺癌的系統性治療,直播的觀眾對於用藥方面有很多現場提問,李浩勳教授以及肺癌專家小組香港大學臨床腫瘤科臨床副教授劉建生醫生、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田耕教授對患者的 提出的問題均做了解答。

肺癌的放射治療

針對肺癌的放射治療,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瑪麗醫院顧問醫師, 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孔鳳鳴教授進行了科普講座。 孔教授講解了肺癌5大治療模式,其中放射治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肺癌不能手術治療時放療也有治癒希望。 超過60% 的患者在病程中至少需要接受一次放射治療,放射治療的主要適應症包括無法耐受手術患者的根治治療,可手術切除患者的輔助治療,手術無法切除患者的局部治療,以及IV期疾病 的鞏固或挽救治療。 現在我們有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SBRT) 立體定位消融放射治療 (SABR) ,這項技術具備標靶精準的放射治療,在早期肺癌患者的研究中證明殺傷腫瘤的效果和手術是相似的。 接受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後的生活品質很好,整體健康狀況、身體功能、呼吸困難、咳嗽、胸痛、疲勞、認知和社會功能保持不變。 近年來,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與放射治療的聯合,也成為進一步提高有效治療手段和改善存活率的新進展。

多學科病例討論

關於多學科相關的多個問診問題,姜威教授,胡瑛教授、田耕教授、蔡璟教授參與了討論,對包括化療加免疫同時進行是否可行,免疫鞏固治療的次數,是使用一年 還是兩年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講座尾聲,孔鳳鳴教授對於各位專家的精彩分享進行了總結。 她表示,透過今天各位專家的分享讓我們清楚地知道,現在肺癌治療新技術層出不窮,包括化療,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等,本次肺癌關注月感恩節進行的講座,在專家教授對問題 的講解以及公眾答疑的回顧與重溫中圓滿結束。

【小細胞肺癌】「肺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3/24

2023年11月30日,北京時間晚上 9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2023年11月講座主題為肺癌,本月的為肺癌關注月,為了更多的為大眾提供肺癌科普講座的教學。 本期講座題目是「小細胞肺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小細胞肺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目錄

小細胞肺癌的現狀

講座開始,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瑪麗醫院顧問醫師, 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孔鳳鳴教授對小細胞肺癌做了基本情況的描述。 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佔全球的第一位。 小細胞肺癌約佔肺癌的15%左右,通常惡性程度高,早期就容易發生遠處轉移,往往很難治愈,預後較差。 小細胞細胞肺癌的資訊也可以從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內取得病人的資訊指南,可以透過一些翻譯軟體閱讀中文。 小細胞肺癌是從肺間質肺泡內來的惡性腫瘤,在病理切片中核大深染少胞漿的表現,以往小細胞肺癌被稱為燕麥細胞癌。

小細胞肺癌的病理診斷

復旦大學附腫瘤醫院病理科主任醫師李媛教授以及專家團隊王悅醫師對小細胞肺癌的病理進行了講座。 王悅醫師介紹小細胞癌具有瘤細胞小(通常直徑<3個小淋巴細胞)、胞漿少、核染色質細顆粒狀、核仁無或不明顯、高核分裂數(≥11/10PHF )和 常有廣泛壞死,常見的NEC,佔全身小細胞癌的95%。 經典形態SCLC稱為“燕麥細胞癌”,具有經典的形態學特徵,表達神經內分泌標記物,腫瘤呈現失黏附生長。 SCLC變型(非經典形態)可呈現巢/結節狀,菊形團,中-大細胞,胞漿較豐富,可見小核仁,常被誤認為LCNEC。 複合性小細胞癌(10%-25%):SCLC中混合NSCLC成分,包括鱗癌、腺癌和大細胞癌,梭形細胞癌或鉅細胞癌,其中NSCLC成分必須超過10%。 若大細胞成分>10%,診斷為複合性小細胞癌(小細胞癌+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 小細胞肺癌的免疫組化中,90%病例表達TTF1,神經內分泌標記物陽性(CgA;Syn;CD56),10%SCLC病例的上述三種NE標記物均陰性,尤其小活檢和細胞學標本, 如形態學符合SCLC,並排除了其他小圓形細胞腫瘤,仍可以做出該診斷, Ki67指數70-90%。 小細胞癌的高頻突變為TP53(98%)、RB1(91%),其他突變:KIAA1211和COL22A1(18%), CREBBP/EP300 (13-15%)。 SCLC-I型為發炎性SCLC, 其他分子分型包括SCLC-A、SCLC-N、SCLC-P、以及SCLC-Y。 不同的分子類型對不同的系統治療效果有差異,具有一定的指導臨床治療方案選擇和預測存活率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於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問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放射診斷科副主任李瑩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陳霜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嚴玉蘭主任,梅奧診所許萌 Welliver教授參與討論。 李瑩教授向觀眾介紹了小細胞肺癌的流行病學以及影像學表現,專家團隊回答了來自觀眾的疑問並探討了臨床中小細胞肺癌診斷的問題。

小細胞肺癌的系統治療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腫瘤二科胡瑛教授首先介紹了小細胞肺癌(SCLC)的流行病學特徵。 接著介紹了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的不同,無論是病理及影像學上均有不同的特徵,具有高侵襲性,易發生淋巴結轉移以及遠處轉移,總體的生存時間較短。 近七成小細胞肺癌為廣泛期,3成為局限期。 儘管廣泛期小細胞肺癌的化療有效率可以達到70%,但是復發率超過90%,2年的存活率僅4%。 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治療方案有待突破,從1972年至2010年三十年的時間沒有大幅增加的程度。 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過程以化療為主延續了30餘年。 近幾年因免疫治療的成功,小細胞肺癌的存活期才有了一定的突破。 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 局部小細胞肺癌部分可以手術切除,但是佔比較少,大多數情況以化療合併放療為主,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證據支持標靶治療。 小細胞肺癌最重要的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不要延誤治療導致疾病進展,治療後也要主要密切追蹤。

小細胞肺癌的放射治療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瑪麗醫院顧問孔鳳鳴教授對小細胞肺癌的方式治療進行了講解。 放射治療的適應症局限期可以用胸腔放射治療提高治癒率,預防性腦部放射治療(PCI)減少腦轉移。 廣泛期小細胞肺癌可以對阻塞、壓迫、出血、腦轉移等病灶行姑息性放射治療控制腫瘤以及局部症狀。 早期的小細胞肺癌近年來原來越多的可以選擇SBRT,不可手術病人腫瘤<3cm可以考慮進行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在放射治療的分割方面有45Gy每日兩次以及60-70Gy每日一次的放射治療分割方式。 局限期小細胞肺癌腦預防放射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對於放射治療計劃對腦海馬區進行保護可以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 廣泛期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放射治療方面,對於腦轉移的小細胞肺癌患者SRS對比WBRT在病灶較少時有優勢,多發性腦轉移可以考慮SRS,是未來放射治療的趨勢,但患者的生存 是否可以提高還需進一步研究。

接下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薑威、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嚴玉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腫瘤胡瑛教授對病患直播中提出的問題均作出了解答。 最後,孔教授總結表示,GCOG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將於下期深入探索「肝癌專題」。 我們期待您的積極參與,如有任何疑問或關心,歡迎在活動中提出。 我們的專家團隊會線上為您答疑解惑,為您的健康之路提供指導與支持!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 醫患陪你跑- 在這抗癌路上,總不免會感到艱辛、失落,讓我們在你身旁,為你加油打氣。|Dr. Wendy Chan

Dr.Wendy Chan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 捐款支持bit.ly/schkm-dr-wendy-chan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很榮幸成為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馬拉松慈善計劃」的指定受惠機構之一 ,我們將派出「醫患陪你跑」隊伍參賽。第15位出場嘅星級跑手就係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穎樂醫生,除咗腫瘤科嘅工作,佢更致力於與團隊開發「家支援SUPPORT+」應用程式和網上平台,為患者和家人提供正確和有用的癌症和紓緩治療資訊。今次跑 10公里,為各位抗癌路上嘅朋友仔加油打氣!💪🏻🔥🔥

👩🏻‍⚕️自我介紹
陳穎樂醫生是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取得專科資格後,繼續深造並取得卡迪夫大學紓緩醫學碩士,與團隊開發「家支援SUPPORT+」應用程式和網上平台,為患者和家人提供正確和有用的癌症和紓緩治療資訊。

⭐️活動期望及⼼聲
平日工作非常忙碌,除了要處理病人和家人的身心靈需要,還要教醫科生和處理硏究工作,我每星期都會抽時間去跑步,每次約一小時,放鬆繃緊的心情,放空一下腦袋。跑步的時候,也會回顧一星期的瑣碎事,祈下禱,計劃下星期的行程。
以往我會在傍晚時間跑步,但曾試過連續幾個週末傍晚時間都下雨,我決定改為早上跑步,因為若果早上下雨,傍晚還有多一次機會去跑步。許多事情未能盡如人意,改變一下心態和習慣,給自己坦然的心境。
感謝癌症資訊網的邀請,第一次參加渣打馬拉松,希望能鼓勵各位病友和家人。在這抗癌路上,總不免會感到艱辛、失落,讓我們在你身旁,為你加油打氣。

———————
🏃🏻‍♀️關於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
馬拉松慈善計劃——醫患陪你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很榮幸成為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馬拉松慈善計劃」的指定受惠機構之一 ,我們將派出「醫患陪你跑」隊伍參賽。「醫患陪你跑」隊伍由醫生、藥劑師和癌症病人組成,隊員將會結伴受訓,共同完成賽事,齊齊享受汗水所帶來的生命力和滿足感,受訓過程將拍攝成節目《醫患陪你跑》渣馬篇。康復路程雖遠,我們會與您同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透過計劃宣揚互助互勉的健康正能量!歡迎公眾捐款支持「醫患陪你跑」隊伍完成挑戰,籌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
請各位關注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社交平台,我們將會持續更新資訊!

❤️善款用途
是次所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為癌症病人、癌症家庭及康復者提供免費專科醫生諮詢、復康運動工作坊、護理工作坊和營養品補充。我們亦會支援合資格的癌症病人血親接受相關癌症篩查,以找出初期患者接受治療。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醫患陪你跑- 萬物有時······活在當下,盡做!|Ritchie Kwok

Ritchie Kwok

藥劑師

捐款支持:bit.ly/schkm-ritchie-kwok

💊自我介紹
成日都話我鍾意運動,運動唔鍾意我。不過我無因為包尾或者受傷唔做運動,做到幾多咪幾多囉,開心咗就算,長跑最好㗎啦,跑唔晒咪行囉,都係經歷嚟嘅。
現職為人民服務,可以對腫瘤病人有少少幫到手,係開心嘅。

⭐️活動期望及⼼聲
萬物有時,你以為受傷唔好咩?可能受傷幫你避過一劫呢?所有嘢發生都有個原因,原因我哋未必知道得晒,我哋唯有可以活在當下,盡做!

攰嘅時候就唞,病嘅時候就醫,有力嘅時候咪跑囉。唔通你攰嘅時候去跑,有力嘅時候去睇醫生,病嘅時候就咁坐到咩?放鬆啲啦香港人。

🏃🏻‍♀️關於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馬拉松慈善計劃——醫患陪你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很榮幸成為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馬拉松慈善計劃」的指定受惠機構之一 ,我們將派出「醫患陪你跑」隊伍參賽。「醫患陪你跑」隊伍由醫生、藥劑師和癌症病人組成,隊員將會結伴受訓,共同完成賽事,齊齊享受汗水所帶來的生命力和滿足感,受訓過程將拍攝成節目《醫患陪你跑》渣馬篇。康復路程雖遠,我們會與您同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透過計劃宣揚互助互勉的健康正能量!歡迎公眾捐款支持「醫患陪你跑」隊伍完成挑戰,籌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
請各位關注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社交平台,我們將會持續更新資訊!

❤️善款用途
是次所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為癌症病人、癌症家庭及康復者提供免費專科醫生諮詢、復康運動工作坊、護理工作坊和營養品補充。我們亦會支援合資格的癌症病人血親接受相關癌症篩查,以找出初期患者接受治療。

港大醫學院首創「先縮後除」配以活肝移植 根治末期肝癌成全球先例

港大肝癌研究團隊開創「先縮後除」,治療方案成功把晚期肝癌「縮小」成早期,並進行活肝移植「除去」腫瘤,此個案為全球首個通報的病例,為肝癌治療帶來突破。(左起: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蔣子樑醫生、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病人黃先生及兒子、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陳妙儀醫生。)
港大肝癌研究團隊開創「先縮後除」,治療方案成功把晚期肝癌「縮小」成早期,並進行活肝移植「除去」腫瘤,此個案為全球首個通報的病例,為肝癌治療帶來突破。(左起: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蔣子樑醫生、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病人黃先生及兒子、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陳妙儀醫生。)

2023年12月13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及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團隊於今年年初發表全球首創的肝癌「先縮後除」綜合治療方案,為多位原本不適合接受手術的中晚期肝癌病人提供可以根治的機會。其中一位四期肝癌病人接受「先縮後除」治療後轉化為一期,並成功完成活肝移植,成為世界首例;團隊亦將此綜合治療方案應用在年長病人身上,成功切除腫瘤。活肝移植個案已於今年在亞洲移植學會的學術會議上發表,隨後刊登在世界知名的期刊《肝癌》(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背景
肝癌在本港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五[1],每年新症超過1,700宗,而接受手術或肝臟移植是現時唯一根治方法。然而,肝癌病人當中只有三成病人適合進行手術,七成病人無法進行手術作根治性切除,病情只會每況愈下,五年內整體存活率亦僅有三成。因此,當今研究主要聚焦如何擴大手術模式或移植以根治這致命疾病。

治療案例
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及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蔣子樑醫生帶領的港大肝癌研究團隊,早前率先開創「先縮後除」的治療方案,提出結合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與免疫治療,來誘導中晚期肝癌縮小。是次為全球首次通過這種綜合治療,成功把晚期(第四期)肝癌「縮小」成早期(第一期),隨後進行活肝移植「除去」腫瘤。與此同時,陳教授及其團隊亦為一位患有兩個腫瘤的85歲長者(迄今最年長的病人)採用同樣的治療策略,成功切除腫瘤。

第一位病人是65歲黃先生,乙型肝炎帶菌者,2022年11月因腹脹痛求醫。電腦掃瞄顯示一個直徑長達18.2厘米的腫瘤完全佔據整個左肝,且入侵了主門靜脈(肝癌第四期)。黃先生癌指數(甲胎蛋白)更達每毫升10萬納克以上,當時保守估計只有半年壽命。黃先生病情並不樂觀,對於此晚期病況,肝癌研究團隊為黃先生進行「先縮後除」這嶄新療法。半年後掃描顯示腫瘤由原來的18.2厘米逐漸縮小至9厘米,癌指數更下跌至每毫升80納克。為了徹底根治,肝移植是唯一可行方案,而黃先生的兒子亦願意捐岀肝臟。活肝移植手術由兩隊外科醫生共同負責,於今年8月21日進行,歷時12小時。手術順利,黃先生亦於術後第15天出院。黃先生術後的肝功能正常,甲胎蛋白也在移植後三個月內一直維持在每毫升2納克的水平。最後的檢查報告顯示整個肝臟仍然可見的腫瘤只有1.5厘米(第一期),其餘部分均沒有發現癌細胞。移植手術至今已將近四個月,黃先生身體狀況良好,亦未見復發。團隊相信這是全球首個通報的病例。

另一位透過「先縮後除」醫治肝癌的是85歲的葛先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肺結核,發現肝臟有兩個腫瘤,一個在右肝(直徑6.5厘米),另一個在左肝(直徑3.1厘米),並壓迫左肝靜脈。考慮到葛先生的年紀,手術風險很高。採用「先縮後除」綜合治療後,葛先生的腫瘤的活躍範圍分別縮小至2.3厘米及1.8厘米。陳教授及其外科團隊隨後為葛先生進行手術切除兩個腫瘤。葛先生術後復原進展良好,手術後四天已能岀院回家。

研究意義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表示:「團隊很榮幸能為肝癌治療帶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成功為病人經此綜合治療將四期肝癌轉化成一期、再進行活肝移植的個案,成為世界首例,患者康復情況令人鼓舞。」

團隊提出嶄新「先縮後除」治療方案對於肝癌患者和醫學界具有深遠的研究意義和臨床價值。「港大開創的『先縮後除』策略為肝癌治療帶來突破。」陳教授續解釋:「此治療方案有效延長病人壽命,特別是需要將腫瘤期數降期及縮小以進行肝臟移植的病人。再者,『先縮後除』的特點是侵入性低、安全和接受程度高,切合不適合高風險和複雜手術的年長病人的需要,為長者帶來治療契機。」

此治療方案提供了確切的治療時間表,大部分病人在半年內都得到明顯的治療效果,讓病人和家屬有明確的治療計劃和預算。團隊展望這一嶄新技術為全球帶來全新的治療方向,啟發更多的研究、創新、交流和協作,讓更多肝癌患者受惠。

研究團隊
本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及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蔣子樑醫生領導。

 

[1]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tc/ 

相關資料
港大醫學院研發全球首創嶄新中期肝癌「先縮後除」 三部曲 綜合治療方案新聞發布會 (2023年1月11日)

 

中大發現全球喉癌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部分地區女性發病人數不跌反升

喉癌是指在喉嚨和聲帶位置出現的腫瘤,屬於呼吸系統癌症。喉癌的存活率受癌症期數影響,早期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但末期則大幅下跌至約30%。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與環太平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簡稱APRU)合作,分析喉癌的全球分布、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以提供醫學界更多流行病學資訊,協助提升喉癌的存活率。結果顯示,喉癌發病率與各地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人類發展指數(HDI)、不良生活習慣,以及代謝危險因素暴露相關。中、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發病率、死亡率普遍較高。研究人員亦指出,全球近十年的喉癌發病率雖然整體呈下降趨勢,但部分國家或地區的女性發病率和死亡率卻不跌反升。團隊呼籲進一步探索導致女性喉癌疾病負擔增加的原因。研究詳情早前已於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國際外科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發表。

喉癌與眾多風險因素相關 中、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發病率負擔較高

喉癌的主要發病年齡介乎45至70歲,男性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為13:1,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風險因素包括吸煙及飲酒,其中香煙含有的焦油及致癌物質會刺激喉部,令黏膜增生,繼而發展成黏膜白斑及癌化。近年,全球積極鼓勵減少吸煙及避免過度飲酒,因此喉癌的整體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趨勢,尤其是男性人群。但由於各個地區的醫療護理水準不同,喉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存在地區差異。

為具體估計喉癌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及所帶來的疾病負擔,找出相關高危人群,研究團隊從「全球癌症觀察站」、「國際癌症發病率數據庫」及「世界衞生組織全球衞生觀察站」等資料庫收集數據,計算及分析癌症發病率和各風險因素的流行率。研究人員發現,喉癌於各地帶來的疾病負擔存在差異,加勒比地區擁有全球最高的喉癌發病率和死亡率(詳細數據見附件表一及表二)。此外,喉癌與吸煙、飲酒、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紊亂有關,這些因素導致更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部分地區女性發病率不跌反升 原因有待拆解

雖然全球近十年的喉癌發病率整體呈下降趨勢,但某些地區的女性發病率卻有上升跡象,當中以日本,瑞士和捷克共和國的女性發病率「平均年度百分比變化」(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1])的上升最為顯著(詳細數據見附件表三)。

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教授黃俊杰博士表示:「喉癌的發病率存在地區差異,可能與各地診治水平、環境生活方式,及控制吸煙和飲酒的政策有關。我們的研究為喉癌的全球分布、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提供了最新及更全面的證據。各地政策制定者應實施具針對性的循證預防策略,例如戒煙、控制飲酒等措施以控制有關風險因素。」

研究的高級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補充:「近年來,喉癌整體發病率呈下降趨勢,但某些地區的女性發病率則有上升跡象。導致這個趨勢的原因未明,可能與周邊環境、生活習慣,以及日漸上升的代謝風險因素有關。醫學界應進一步探討導致這些流行病學變化的原因,為喉癌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據。」

是次研究與APRU全球健康項目主任、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Mellissa Withers教授合作進行。

黃至生教授
黃至生教授
黃俊杰博士
黃俊杰博士

詳細研究結果可瀏覽:https://doi.org/10.1097/JS9.0000000000000902

[1] 平均年度百分比變化(AAPC)是一種用作衡量癌症發病率於過去某段時間整體變化的方法。 假設某國家十年的某種癌症發病率AAPC是5%,其癌症發病率於過去十年每年平均增加5%。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 醫患陪你跑- 養成運動習慣,跑掉了⽣活上壓⼒、跑掉了疾病,跑出了⾃信、健康和快樂!|Iris Shum

Iris Shum
展晴社主席 |乳癌康復者

🔗捐款支持bit.ly/schkm-iris-shum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很榮幸成為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馬拉松慈善計劃」的指定受惠機構之一 ,我們將派出「醫患陪你跑」隊伍參賽。第13位出場嘅星級跑手就係 展晴社主席 Iris,跑齡雖然只有一年,但已從跑步頓悟出人生- 在漫漫⼈⽣路上縱有困難和低⾕,是需要我們的勇氣和耐⼒,就像⾺拉松式的精神,跑出了⾺拉松式的節奏感,堅持努⼒,⼀切都會變得簡單和美好

🎀自我介紹 #緣來自東區
2016炎夏某天,三個⼩光頭結緣於東區尤德夫⼈那打素醫院,癌症資源中⼼填入會表格加入展晴社 (乳癌病⼈⾃助組織機構)。⽣活從此起了微妙變化,從徬徨、孤立無援到認識⼀班同路⼈,治療過程中,互相打氣,嘻嘻哈哈結伴同⾏做義⼯,參加各項義⼯課堂,把焦慮和恐懼拋諸腦後。也⿎勵新確診⼈⼠勇敢⾯對療程做⼩勇⼠,互相交流飲食⼼得、⼩妙招減輕治療上的副作⽤、⼀起參與展晴社活動、⼀起做運動、⼀起做⼩⼿⼯… 等等 ; 電話簿中也從此增添了⼀⼤堆戰友、閨蜜。不知不覺間建立著細⽔長流的友誼,與展晴⼈情誼緊密地連結起來了。展晴社今年已是第27屆了,有幸被投選出來接任主席⼀職,希望達到薪火相傳的使命,培養康復會員成為義⼯,善⽤⾃⼰從⽣命成長中所得到的⼒量,幫助更多⼈,以及壯⼤義⼯團隊 ; 讓展晴的初⼼,前輩們所付出的努⼒,知識、經驗、繼續傳承,讓愛流動!

⭐️ 活動期望及⼼聲
謝謝癌症資訊網慈善基⾦的KATY邀請參與成為是次活動的籌募⼤使,呼籲公眾關注癌症以及運動健康議題,有幸⼀同參與善舉!在漫漫⼈⽣路上縱有困難和低⾕,是需要我們的勇氣和耐⼒,就像⾺拉松式的精神,跑出了⾺拉松式的節奏感,堅持努⼒,⼀切都會變得簡單和美好,有沒有獲得獎項並不重要,⾄少我們跑畢了全程,還看到了沿路的風景,只要儘⼒了跑到最後,也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不要光躺著羡慕别⼈⾝體好、體格fit,任何⼈也只要穿上跑鞋走上運動場,跑不了10公⾥就跑3公⾥,跑不了3公⾥就圍圈走走吧,養成運動習慣,跑掉了⽣活上壓⼒、跑掉了疾病,跑出了⾃信、健康和快樂!

跑步⼀年了,不是16歲,也不是26歲,⽽是56歲了 ……

借曾在網上閱讀過的⼀段話來互相⿎勵:「⻘春早已不在,⽪囊讓你失望,但靈魂依然滾燙,保持陽光和⾃信忠於⾃⼰,熱愛⽣活,永遠積極向上,永遠熱淚盈眶!」

謝謝我的好友William 把我帶進入運動場上,謝謝Keny 教練的包容和理解,以及有⼀眾師兄師姐⼀起同跑、⼀起同流汗,在⼈⽣低⾕中找到⼒量!感恩!blessings❣

1⽉21⽇⾺拉松我來啦 ! 你今⽇跑左未呢?

祝福⼤家⾝體健康、越跑越有勁、長跑長有 ! 🔥🔥

———————

🏃🏻‍♂️關於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
馬拉松慈善計劃——醫患陪你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很榮幸成為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馬拉松慈善計劃」的指定受惠機構之一 ,我們將派出「醫患陪你跑」隊伍參賽。「醫患陪你跑」隊伍由醫生、藥劑師和癌症病人組成,隊員將會結伴受訓,共同完成賽事,齊齊享受汗水所帶來的生命力和滿足感,受訓過程將拍攝成節目《醫患陪你跑》渣馬篇。康復路程雖遠,我們會與您同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透過計劃宣揚互助互勉的健康正能量!歡迎公眾捐款支持「醫患陪你跑」隊伍完成挑戰,籌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

請各位關注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社交平台,我們將會持續更新資訊!

❤️ 善款用途
是次所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為癌症病人、癌症家庭及康復者提供免費專科醫生諮詢、復康運動工作坊、護理工作坊和營養品補充。我們亦會支援合資格的癌症病人血親接受相關癌症篩查,以找出初期患者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