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治療】 「鼻咽癌治療新技術?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香港,2024年2月24日 – 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及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系列活動再次展開。本次講座題目是「鼻咽癌治療新技術,聽聽專家們怎麼說!」。聚焦於鼻咽癌的最新治療技術,邀請到多位國際知名的腫瘤學專家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與臨床經驗,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鼻咽癌治療新技術,聽聽專家們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講座內容

主持人開場介紹鼻咽癌危害性

孔教授在歡迎辭中對各位專家嘉賓的參與表示衷心感謝,並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她特別感謝了合作平臺,包括香港癌症資訊網、北海財務、放療說及眾多學生助理的支持。她簡要介紹了這是第二次BNI公眾講座,並強調了專家們在節日期間為觀眾服務的重要性,彰顯了他們的專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孔教授隨後詳細介紹了馬院長的背景和成就,指出馬院長是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常務副院長,專注於鼻咽癌的研究和治療,不僅是鼻咽癌首任主任委員,也是中國抗癌學會鼻咽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並在放射腫瘤學領域發表了大量重要研究成果,改變了全球鼻咽癌治療的指南和實踐。孔教授鼓勵觀眾珍惜這次機會,聆聽馬院長分享的寶貴經驗和見解。她繼續介紹了鼻咽癌的基本概況,包括其高發病率、主要症狀及治療方法,強調了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的重要性。孔教授引用了最新數據,展示了鼻咽癌在中國和全球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並指出通過多學科綜合治療,鼻咽癌的治癒率顯著提高。她總結道,這次講座旨在通過專家們的共同努力,為鼻咽癌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療資訊和希望,推動全球鼻咽癌防治水準的提升。

戰勝鼻咽癌不是夢

李詠梅教授在講話中首先祝大家龍年快樂,並表示很高興有機會分享關於鼻咽癌的相關資訊。她指出,100多年前戰勝鼻咽癌是一個夢,因為鼻咽癌的位置隱蔽,發現時通常已經是晚期。鼻咽癌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南部的發病率很高,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三倍,主要集中在45-65歲之間。李教授強調了EB病毒、吸煙和家族史作為鼻咽癌的重要風險因素,並指出廣東的飲食習慣,如吃鹹魚,也增加了患病風險。在香港,過去37年,鼻咽癌的發病率下降了74%,每年減少2%,這得益於公眾教育和早期篩查。李教授介紹了早期篩查的重要性,包括檢測EB病毒抗體和進行鼻咽鏡檢查。她還提到,一旦發現頸部腫塊或出現鼻腔出血、耳鳴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李教授回顧了放射治療的發展,指出自1960年開始,放射治療顯著提高了鼻咽癌的治癒率。現代放射治療結合了磁共振成像和精確的治療計畫,使得治療更加精准。對於早期鼻咽癌患者,單純放療即可治癒,而晚期患者則需要放療結合化療和免疫治療。她指出,過去轉移的鼻咽癌幾乎無法治癒,但現在通過綜合治療,包括免疫治療,許多患者仍有治癒的機會。李教授強調,香港過去十年的數據表明,鼻咽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下降。她呼籲大家留意身體變化,及時篩查,早發現早治療,並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醫生和研究人員將繼續努力,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戰勝鼻咽癌不再是夢。

鼻咽癌的放射治療

來自國家腫瘤醫院頭頸部腫瘤科的易俊林教授在講話中詳細介紹了鼻咽癌(BAI)的放射治療。他指出,鼻咽癌在中東南亞特別是中國南部的發病率很高,中國專家在該領域的貢獻得到了世界認可。易教授強調,放射治療是鼻咽癌的基石和首選治療手段。由於鼻咽癌發生部位隱蔽,發現時通常已是晚期,且頸部淋巴結轉移常見,治療手段包括放射治療、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放射治療通過高能X射線殺死腫瘤細胞,目前主要使用加速器進行外照射。現代放射治療設備如螺旋斷層、容積旋轉調強放射治療(VMAT)、質子和重離子設備等,可以精確定位腫瘤並保護周圍正常組織。調強放射治療(IMRT)成為主流技術,不僅提高了療效,還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質,減少了口幹、張口困難和顳葉壞死等副作用。易教授引用中南大學腫瘤醫院的數據,顯示五年生存率達到80%以上,早期鼻咽癌患者幾乎可以100%治癒。易教授總結道,現代放射治療設備尖端、技術先進、治療準確、療效肯定、副作用低,使得鼻咽癌的治癒成為可能。對於局部晚期患者,放射治療需要結合化療或免疫治療,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他鼓勵患者對診斷和治療充滿信心,表示通過多學科綜合治療,鼻咽癌的治癒率將不斷提高。

鼻咽癌的外科治療

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的黃曉明教授介紹了鼻咽癌(BNI)手術在治療過程中的應用。黃教授指出,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放射治療,但在某些情況下手術是必要的,尤其是針對放療後的併發症或局限性復發的病例。傳統放療可能導致鼻咽部和顱底部位的放療後變化,需要通過手術干預以明確診斷。黃教授詳細說明了手術在治療放療後病變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處理鼻咽部和顱底的壞死病變時。他強調利用鼻內鏡技術進行微創手術的獨特優勢,如鼻內鏡下的顱底鎖孔手術,這種方法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減少誤診和誤治,並被中國抗癌協會的專家共識引用。他還提到,放療後的顱底骨壞死是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通過內鏡下的骨清除和術後高壓氧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預後。黃教授指出,針對復發的鼻咽癌病灶和頸部淋巴結,目前手術治療的效果優於再次放療,但手術僅適用於局限性復發的病例。對於這些病例,採用鼻內鏡手術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減少創傷和併發症。黃教授總結道,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鼻咽癌手術的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此外,結合機器人手術技術,可以進一步優化手術結果,提高生存率。他最後祝大家元宵節快樂,身體健康,並鼓勵患者和醫務人員繼續努力,共同戰勝鼻咽癌。

綜合治療能增加鼻咽癌治療的機會嗎?

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麥海強教授在講話中探討了綜合治療在提高鼻咽癌(BNI)治癒率方面的作用。他指出,鼻咽癌在中國的發病率很高,占全球病例的一半。由於鼻咽癌的解剖位置特殊,大部分病理類型是未分化型,且與EB病毒感染密切相關,放射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法。早期患者的單純放療效果很好,五年生存率接近100%,副作用低。然而,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70%-80%的患者需要接受綜合治療。對於中晚期患者,單純放療的效果有限,40%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因此,麥教授強調了放療與化療聯合治療的重要性。放療和化療的機制不同,放療在細胞分裂期最有效,而化療在DNA合成期最有效,兩者聯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癒率。化療還可以縮小腫瘤,提高放療的效果。研究顯示,放療聯合化療比單純放療能顯著提高五年生存率和減少復發率。對於高危患者,如淋巴結較大或有遠處轉移的患者,僅同期放化療是不夠的。輔助化療在放療結束後使用可以鞏固療效,但需要耐受性較好的患者。研究發現,使用耐受性較好的口服藥物如卡培他濱,可以提高高危患者的生存率。誘導化療的應用也顯示出顯著療效,特別是對那些在放療前接受誘導化療的患者,能進一步提高治癒率和減少復發。綜合多項研究,放療聯合誘導化療能顯著提高五年無進展生存率和總生存率。未來的方向,麥教授提到節拍化療作為一種新方法,對高危患者進行持續低劑量化療,顯示出提高療效的潛力。他總結道,鼻咽癌五年生存率的提高不僅得益於放射治療技術和影像學的進步,還包括綜合治療方法的應用,這顯著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減少了遠處轉移。麥教授強調,未來希望通過進一步的聯合治療和新的臨床試驗,進一步提高鼻咽癌的治癒率。他表示,未來的研究結果將為治療提供更好的參考,最終目標是進一步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

多學科專家病例討論

多學科專家病例討論總結

在這次鼻咽癌的討論中,多位專家回答了患者的問題,提供了專業的見解和治療建議。

孔鳳鳴教授

討論內容:孔教授繼續主持討論,特別是關於放療在鼻咽癌治療中的應用,強調了新輔助放療和術後放療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淋巴結陽性或切緣陽性的情況下。

田庚教授

問題:78歲的患者已擴散至淋巴結和骨骼,是否可以減少化療劑量?

回答:田庚教授指出,由於患者年齡較大且已有骨骼轉移,化療帶來的副作用顯著,因此可以考慮酌情減少化療劑量。具體劑量應根據血液檢查、肝腎功能和患者的臨床耐受性決定。他還建議支持治療,包括改善飲食、睡眠和活動 。

李紀實教授

問題:放療後出現吞咽障礙,如何治療或緩解?

回答:李紀實教授解釋了吞咽障礙的主要原因是放療破壞了咽縮肌和其他相關肌肉,導致吞咽困難。他建議通過康復治療來緩解症狀,並提到調強放療(IMRT)在減少這種副作用方面的優勢 。

麥海強教授

問題:一位33歲的患者骨轉移,化療效果不佳,如何處理?

回答:麥海強教授建議患者門診復查以確認腰痛是否由骨轉移引起,並指出,對於化療和免疫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慮補充放療,以提高治療效果 。

問題:一位22年的患者在放療後出現局部復發,該如何處理?

回答:麥教授建議,如果手術不能完全切除腫瘤,可以補充放療,並根據手術醫生的建議來確定放療劑量 。

肖永泰教授

問題:在多次放療後,是否可以再次進行放療,如何控制劑量?

回答:肖教授指出,再次放療是可行的,但需要控制劑量,一般建議在50到60格瑞之間,根據手術醫生的評估來確定具體劑量 。

李詠梅教授

問題:如何在放療後提高治療效果,特別是對早期和轉移的鼻咽癌患者?

回答:李詠梅教授強調,對於早期的鼻咽癌患者,可以單獨使用放療。而對於影響較大的區域,需要聯合化療和免疫治療。她還指出,隨著放療和免疫治療的進步,即使是轉移的鼻咽癌患者,也有可能治癒​​ 。

易俊林教授

問題:鼻咽癌放療後的副作用及其管理?

回答:易教授強調了放療後常見的長期副作用,包括口幹和吞咽困難,建議通過康復治療和定期隨訪來管理這些副作用 。

通過這些討論和回答,專家們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幫助患者和家屬更好地理解鼻咽癌的治療選擇和管理策略。

在會議的最後,孔鳳鳴教授表達了對所有專家和參與者的衷心感謝,特別是在節日期間抽出時間參加討論。他感謝了各位專家的全程支持,並特別提到了麥海強教授的補充說明。孔教授介紹了美國一項針對復發鼻咽癌患者使用雙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強調中國專家和年輕研究人員參與國際臨床試驗的重要性,這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也為中國專家在國際舞臺上提供了展示和提升的機會。接著,孔教授詢問了麥海強教授關於中國在復發鼻咽癌患者中進行的臨床試驗情況。麥教授解釋了當前中國針對復發和轉移鼻咽癌的統計治療研究,特別提到一線治療後的維持治療對比研究。孔教授提出了一個開放性問題,詢問專家們對鼻咽癌復發患者未來最有希望的治療方法和研究方向,討論中提到了放療與免疫治療結合的前景,並強調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來驗證這些新方法的有效性。孔教授宣佈下一期多學科治療的主題是胃癌,會議將於3月30日舉行,鼓勵大家繼續關注和參與。最後,他對所有參與者致以最誠摯的感謝,並對觀眾們的積極參與和提出的問題表示感謝,希望未來繼續保持這樣的交流和討論,並宣佈會議圓滿結束。

孔教授最後強調:“鼻咽癌雖然是一大挑戰,但絕不是不可克服的難題。通過跨學科的團隊合作與不懈的努力,我們完全有能力將中國胃癌的防治提升到日本和美國的先進水準。”GCOG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將於下期深入探索“宮頸癌專題”。我們期待您的積極參與,如有任何疑問或關心,歡迎在活動中提出。我們的專家團隊會線上為您答疑解惑,為您的健康之路提供指導和支持!

抗癌防癌2324 講座時間表:

「1+」新機制 兩治癌新藥准在港註冊

「1+」新藥審批機制實施後,有兩款癌症新藥已獲批准在香港註冊。左起:崔俊明、鄧耀鏗。
「1+」新藥審批機制實施後,有兩款癌症新藥已獲批准在香港註冊。左起:崔俊明、鄧耀鏗。

特區政府推出「1+」新藥審批機制實施後,已有兩款癌症新藥獲批准在香港註冊,讓更多本地病人受惠。醫院管理局表示,新機制除幫助藥物「引進來」香港,亦能幫助本地研發或內地研發藥物「走出去」,而現時「指定患者藥物使用計劃」中,亦至少有兩種藥物有興趣通過「1+」機制在港註冊,未來目標是成為「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監管機構成員。

「1+」新藥審批機制於去年11月1日開始實施,在新機制下,符合本地臨床數據支持等要求並經本地專家認可新藥適用範圍後,只需提交一個參考藥物監管機構的許可,便可在香港申請註冊。

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傳媒訪問時透露,新機制下有兩款癌症新藥已獲批准在港註冊,該兩款是不同劑量的口服標靶藥,用於治療傳統化療藥物無效或不適用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他認為,通過新機制,能讓更多已在其他地區註冊的新藥,包括內地科研新藥可以在香港使用,讓香港病人更早獲得新藥治療機會,尤其是重症、不常見疾病及新發病的病人能提高療效和生活質量。

他續說,新機制可幫助藥物「引進來,走出去」,吸引更多藥物研發及臨床試驗選擇在港進行,更能強化本地藥物審核能力、促進相關軟硬件和人才發展,也可以作為一個給本地研發或內地研發藥物「走出去」的窗口。

擬引入未註冊藥作緊急臨床需要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亦指,醫管局已經與藥廠確認至少有兩種在「指定患者藥物使用計劃」使用的藥物,有興趣通過「1+」機制在香港進行註冊。他解釋,該計劃引入未註冊藥物作緊急臨床需要,累積使用一段時間後,如果不少病人接受治療有一定成效,藥物亦在某一個國家已經註冊,並預見日後也需使用該種藥物,醫管局會積極與相關藥廠溝通,鼓勵在港申請註冊。

「有否註冊始終有分別,註冊後安全性及品質都經過衞生署審核,供應亦穩定。」他表示,至於那些未在香港註冊,亦不在「指定患者藥物使用計劃」中的藥物,但在內地及世界各地有使用,並有一定臨床數據,醫管局也會觀察有否需要引入。

藥冊已有逾1500種藥物

截至去年底,醫管局藥物名冊有超過1,500種藥物,包括通用藥物、專用藥物、獲安全網資助的自費購買藥物以及自費藥物,局方會持續檢討和擴大藥物名冊的涵蓋範圍。鄧耀鏗表示,現行機制下,如果沒有適合的香港註冊藥物,醫生可因應病人情況,透過「指定患者藥物使用計劃」,使用藥物名冊以外的藥物包括未註冊藥物,以應付緊急情況或處理個別病人的臨床需要,計劃通常用於抗癌藥物、不常見疾病藥物或嚴重疾病藥物等。

崔俊明透露,在「1+」機制下引入的兩款癌症新藥,便是曾經透過「指定患者藥物使用計劃」在港供10名病人使用,有證據證明使用後病情沒有惡化兼存活率高,而新機制加快了這兩款藥物在香港註冊的速度。

鄧耀鏗認為香港未來目標是成為「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監管機構成員,指出成為成員後香港便可作為第一層審批,速度會快很多,對本地有關科研亦有正面幫助,且引入更多藥物在香港註冊,可以引起競爭,相對的藥價就會有調整。

特稿|研引入新藥縮時一半

醫院管理局為讓更多香港病人受惠,會檢討現行引入新藥的架構,精簡程序至縮短一半時間,而引進新藥時亦會參考其他地方的藥價,並會定期舉辦藥物教育講座,提升市民對藥物治療的知識。

談到醫管局未來路向,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表示,首先會檢討現時引入新藥的架構,以精簡程序,提升效率,做到「好藥港用」。他解釋,如果有藥廠想申請將藥物註冊入醫管局的藥物名冊內,就需要由醫管局的醫生撰寫一些申請書,遞交申請書到總部後,醫管局有委員會審視能否進行註冊,一般而言藥物成功註冊的整個過程需時約10個月。

他續說,醫管局現時認為一些申請程序可以同步進行,例如藥廠若可以自己寫信給醫管局總部的委員會,程序已經可以精簡很多,初步估計時間能縮減一半,亦無須醫管局的醫生花時間撰寫申請書。鄧耀鏗表示,現正與藥廠等方面進行商討。

他表示,未來引進新藥時,並會參考其他國家及地區的藥價,令藥物更符合成本效益,「始終資源有限,要更加妥善使用公共資源,讓更多病人可以受惠,不能所有的錢只醫治幾種病。」他指局方引入新藥時會考慮價錢問題,即會與藥廠講價,而局方之後會觀察有關藥物在內地以及外地是什麼價位。此外,還會促進病人的認知,包括向病人及市民定期舉辦藥物教育講座,提升他們對藥物治療的知識。

文章來源:https://www.tkww.hk/a/202405/13/AP66415ebfe4b0e3971d72e73d.html

【慈善義賣】母親節曲奇義賣愛心行動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X 樂行商龍會「母親節曲奇義賣愛心行動」 順利完成!

感謝「樂行商龍會」及其成員、同路人義工、善長,今次愛心曲奇除了成功籌款,早前呢份愛心更送贈予一班「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服務使用者,為本港癌症家庭的母親送上一份祝福和鼓勵。

每售出一盒慈善曲奇,國際商龍交流會-樂行商龍會 均額外送出一盒愛心曲奇予癌症家庭。義賣收益,將全數用於支持本機構的癌症病人復康服務。

【書出愛心】 癌症健康講座:中西合璧治療

根據2022年的調查,香港女性沒有子女比率上升至43.2%,夫婦每月平均性行為次數降至3.1次。這可能是因為職業壓力等原因。生育能力的恢復取決於治療方法和個人體質,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提高生育機會。癌症病人在手術、化放或標靶治療皆影響生育能力。中醫可以調理氣血津液,促進生育能力的恢復;西醫可以運用生育力保存技術和藥物治療。癌症病人同時服用中藥和西藥時,可能會有相互作用,影響治療效果。服用中藥可以調理身體,但對於癌症治療的助益仍需進一步研究。服用西藥治療時,與中藥保健品可能會有相互作用,應謹慎使用。麥思敏醫生 同 黃韻婷博士 一齊深入探討這些中西藥的問題!

A recent survey in Hong Kong revealed that the rate of childless women has doubled to 43.2% in the past decade. Occupational stress has led to a de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sexual intercourse among couples, from 4.3 times per month to 3.1 times. The fertility of genders was impaired during surgery, chemo, radio or target therapies in cancer patients. Restoring fertility depends on treatment methods and individual constitution.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 enhance the chances of successful pregnancy. TCM regulates Qi, blood, and body fluids to promote natural fertility restoration, while Western medicine offers fertility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and medication. Using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together requires caution, as interactions may affect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The speakers will address these concerns in their discussion. Dr Jennifer Mak and Dr Wendy Wong grateful for the chance to share!

贊助 Sponsor:
Swire Properties

合辦機構 Co-organisers:
太古地產愛心大使
香港小童群益會 The Boys’ & Girls’ Club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Agency for Volunteer Service 義務工作發展局

【北上求診】政府延續「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至明年三月底

醫務衞生局(醫衞局)今日(三月七日)公布,「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先導計劃)會延續至明年三月三十一日,以便利合資格的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病人可繼續於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港大深圳醫院)接受資助診症服務。

為便利香港市民在內地發展、生活和居住,政府參考了新冠疫情期間特別支援計劃的經驗,於去年五月十日推出先導計劃,讓預約了醫管局指定專科門診或普通科門診覆診的病人(合資格病人)可於港大深圳醫院接受資助診症服務。截至今年二月底,已有超過4 000名合資格病人參加先導計劃,他們每次於港大深圳醫院接受資助門診診症服務只需繳付人民幣100元診金,餘下費用差額則由先導計劃資助。

港大深圳醫院於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曾進行病人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參加先導計劃的病人中,近60%為65歲或以上長者。另外,96%的病人常居於廣東省,其中約60%現居於深圳。超過90%參加先導計劃的病人均滿意港大深圳醫院的服務,並認為先導計劃能便利他們在內地覆診,免卻舟車勞頓往返香港。

考慮到先導計劃能有效照顧相關病人經常覆診的需要,政府決定將先導計劃延長一年。在今年四月一日至明年三月三十一日期間,合資格病人可繼續於港大深圳醫院接受資助診症服務。

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教授表示︰「政府一直致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醫療合作,為居於或頻繁往來大灣區城市的香港市民提供更多便利。除了先導計劃外,政府上月公布把七間位於大灣區的醫療機構納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讓合資格的香港長者日後在大灣區使用長者醫療券時有更多服務點選擇。各試點醫療機構預計今年第三季起會陸續展開相關安排。」

「此外,因應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出要善用大灣區醫療服務,醫衞局將選定有殷切需求且風險較低的醫療服務,並計劃在合適的大灣區醫療機構為香港市民就有關服務進行策略性採購,以紓緩香港公立醫院服務壓力,縮短市民輪候時間。待落實有關詳情後,我們會盡快公布。」

與此同時,為更有效支援使用大灣區跨境醫療服務的香港市民,醫健通應用程式稍後亦會推出新功能,協助有需要的市民獲得更連貫和全面的醫護服務。

盧寵茂教授強調︰「長遠而言,醫衞局會繼續密切審視各項大灣區醫療合作措施的進展。除了適時檢討先導計劃等安排的成效外,我們亦會繼續加強與內地的醫療合作,以貢獻國家『健康中國』策略。」

先導計劃在延長後的安排與現時相同,合資格病人每次接受港大深圳醫院指定門診診症服務需繳付人民幣100元診金(經醫管局核實的指定享有豁免醫療費用人士除外),餘下診症費用差額則由先導計劃資助,上限為人民幣2,000元,有關資助的使用期以明年三月三十一日為限。先導計劃的資助診症服務範圍會繼續涵蓋醫管局提供的主要專科及普通科門診服務,包括麻醉科(只包括痛症科門診)、心胸外科、臨床腫瘤科、耳鼻喉科、眼科、婦科、內科、神經外科、產科、矯形及創傷外科(骨科)、兒科及外科。然而,偶發性疾病、住院或日間住院及急症室服務則不包括在內。

先導計劃現有病人的資助額一律會於今年三月三十一日到期。因此,有關病人應檢視其資助額餘額,並按臨床需要考慮於三月底前使用。

合資格病人如有意繼續參加計劃,他們可照常透過現行途徑向港大深圳醫院預約診症,但必須在接受資助診症服務前,於港大深圳醫院填妥確認繼續參與的聲明。病人如無意繼續參加計劃,並希望返回香港在醫管局的專科或普通科門診覆診,可向港大深圳醫院提出。港大深圳醫院會根據病人的臨床需要,轉介他們回醫管局的相應門診預約跟進。

至於從未參與先導計劃的合資格病人,或曾參與該計劃但需要更新個人資料的人士則可由四月一日起向港大深圳醫院申請參加。

延長先導計劃的詳情稍後將上載至港大深圳醫院網頁,供市民參考。他們也可致電醫管局(電話:2300 7070;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公眾假期除外)或港大深圳醫院(電話:(+86)0755-86913101;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上午八時至下午十二時半及下午二時至五時半;公眾假期除外)查詢。

賽馬會紓緩童行計劃啟動禮暨兒童紓緩服務研討會

上週六,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很榮幸參與 Children’s Cancer Foundation 兒童癌病基金舉辦之「 賽馬會紓緩童行計劃啟動禮暨兒童紓緩服務研討會」。讓我們和「賽馬會紓緩童行計劃」其他的支持機構,一起攜手推動社區紓緩服務拓展至兒童和新生嬰兒深切治療部,建立符合本地需要的兒童紓緩療護模式,惠及有需要的群體。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一直與社區不同持份者緊密合作,在抗癌路上一起同行 ❤️

Last Saturday, We were privileged to attend Children’s Cancer Foundation’s event – “Jockey Club Children’s Palliative Care Project Kick-off Ceremony cum Children’s Palliative Care Symposium”

We are pleased to be a supporting organisation of the 主題標籤#JockeyClubChildrensPalliativeCareProject with Children’s Cancer Foundation Hong Kong ‘s Cancer Foundation to extend community palliative care services to Paediatric and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and establish a Children’s Palliative Care model tailored for local needs, benefiting those in need.

We, the cancerinformation team, has been working closely with the community to fight against cancer and no doubt paediatric cancer is not to be missed.

Our mission is to ensure that no one faces cancer alone.

【醫學研究】港大醫學院研究顯示太極有效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睡眠質素

港大醫學院研究顯示太極有效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睡眠質素,此研究由護理學院竹村奈緒美博士 (左)領導,並由林佳靜教授指導。
港大醫學院研究顯示太極有效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睡眠質素,此研究由護理學院竹村奈緒美博士 (左)領導,並由林佳靜教授指導。

晚期肺癌患者睡眠障礙及心理症狀 影響整體存活率

肺癌一直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亦是主要的癌症死因。晚期肺癌患者長期承受睡眠障礙及相關的心理症狀,影響他們的整體存活率和生活質素。惟使用藥物干預可能會引起副作用,令癌症相關的症狀明顯惡化。有見及此,港大醫學院團隊研究以非藥物干預措施改善患者情況,其中體能活動因為安全、經濟實惠,且有多種好處而成為理想選擇。

本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助理教授(研究)竹村奈緒美博士領導,並由林佳靜教授指導。這項三臂隨機對照試驗是迄今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研究,專門針對晚期肺癌患者,研究結果對癌症護理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並突顯太極相對於傳統運動的潛在益處。

太極或有助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機會

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從2018年12月至2022年9月期間,在香港三家公立醫院招募226名晚期肺癌患者。參加者被隨機分配到三個組別中:太極組、帶氧運動組或自我管理對照組。太極組每周上課兩次,連續16周練習;帶氧運動組每月上課兩次,同樣歷時16周,進行例如跑步機步行、騎健身單車和阻力訓練等運動。

結果顯示,太極組和帶氧運動組在第16周和第52周的睡眠質素、焦慮、抑鬱、心肺功能、身體功能、步數和生理節奏方面均有顯著改善,表現比對照組為佳。而太極組對患者的睡眠質素、疲勞減輕和平衡能力方面較帶氧運動有更大效益。同時,太極組的死亡風險較對照組顯著降低65%,顯示太極有可能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機會。

冥想和正念減輕肺癌患者焦慮感

竹村奈緒美博士表示:「太極強調身心合一,相對傳統體能活動更為全面。太極兼具冥想和正念的特點,可能有助患者應對心理壓力,減輕焦慮,從而提升整體生活質素及一年內的存活率。」


研究結果已發表在權威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060250/
(English version): HKUMed reveals tai chi benefits for sleep quality


【癌症檢查】甲狀腺有癌指數嗎?| 黎逸玲醫生

甲狀腺_癌指數_癌症檢查

如何測出甲狀腺癌

時常有病人問我:有沒有癌指數可以測出甲狀腺癌?

我的回答是: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

先說簡單的情況。

甲狀腺癌中有一類叫髓質癌(medullary carcinoma),它是由濾泡旁細胞(parafollicular cells, 又叫C cells) 發生異變而成的。濾泡旁細胞的作用就是當血液中鈣濃度過高時分泌降鈣素(calcitonin),抑制骨質內鈣的溶解、促進鈣鹽沉著,並抑制胃腸道和腎小管吸收鈣離子,從而降低血鈣。癌變的濾泡旁細胞不受腦部控制自由釋放降鈣素,同時亦會製造癌胚抗原(CEA)。

根據美國甲狀腺學會(ATA)的指引,治療前病人的降鈣素越高、手術的範圍和治療方案需要更進取,例如進行預防性的頸淋巴清除手術。降鈣素可以算是髓質癌的一項預後指標、可能協助醫生制定治療方案、評估癌症治療成效,亦可用作監察復發跡象。不過由於髓質癌只佔甲狀腺癌整體個案的 3-5%,醫生不會把降鈣素放入一般癌症篩查的項目之中。

癌胚抗原也可用作診斷髓質癌和追蹤病情,然而其他癌症也有機會令到癌胚抗原上升,包括大腸癌、胃癌、肺癌、卵巢癌和胰臟癌。由此可見癌胚抗原並不獨特於髓質癌,不少醫生在解讀癌胚抗原時往往忽略了甲狀腺癌這個可能性。早些日子遇到一位50多歲來自內地、曾患上直腸癌的病人,她在手術後六年的一次例行檢查時發現癌胚抗原上升,主診醫生幫她安排照大腸鏡和胃鏡,都沒發現問題,她再到其他醫院進行腹部和胸腔電腦掃描,兩院的醫生都認為癌胚抗原上升只是假陽性,可以不用擔心。直至半年後她摸到頸部有大大小小的腫塊,決定去看甲狀腺專科醫生,才確診第三期髓質癌,癌胚抗原已比半年前大幅飆升。

甲狀腺球蛋白高代表患癌嗎?

再談甲狀腺癌最常見的種類:乳頭狀癌(papillary carcinoma)和濾泡狀癌(follicular carcinoma)。

一位中年女士花了很多錢做了一個「非常全面」的身體檢查,當中她的甲狀腺球蛋白 (thyroglobulin /Tg) 指數高,嚇得她跑來找我說自己患了甲狀腺癌要馬上動手術。我苦笑著解釋,甲狀腺球蛋白可不是這樣演繹的,指數高不等如患上甲狀腺癌。

甲狀腺球蛋白是一種由甲狀腺組織分泌的蛋白質,也就是說健康人士去做抽血檢查,必然會驗到有甲狀腺球蛋白。正常生理狀態下,甲狀腺球蛋白水平主要取決於甲狀腺的大小,而甲狀腺球蛋白在很多情形下都會上升,例如甲狀腺炎、甲狀腺良性結節、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癌等等。因此,把甲狀腺球蛋白納入常規體檢是沒有臨床意義的。

抽血檢測甲狀腺球蛋白

抽血檢測甲狀腺球蛋白主要是針對已進行全甲狀腺切除手術後的甲狀腺癌病人,用來監察復發跡象。病人若是曾經接受全甲狀腺切除手術,加上同位素碘治療,甲狀腺球蛋白指數會很低甚至測不到。另一方面,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會產生甲狀腺球蛋白,如果在完成治療後的追蹤過程中,甲狀腺球蛋白的數值變高,則代表有復發或轉移的可能,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 (如頸部超音波和碘131掃描)。對於患上早期癌症只進行了半甲狀腺切除手術的病人來說,由於身體還保留著正常的甲狀腺組織,本身就會分泌甲狀腺球蛋白,因此數值的高低並不能代表癌症復發或轉移。此外,髓質癌和未分化癌不會令甲狀腺球蛋白升高,所以無法使用甲狀腺球蛋白追蹤癌症。

甲狀腺球蛋白升跌的原因

在判讀甲狀腺球蛋白數值的時候,醫生不能只依賴化驗所提供的「正常指數範圍」,因為甲狀腺球蛋白升跌受多項因素影響:

1. 若病人血液存有甲狀腺球蛋白抗體(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y, anti-Tg/ ATA),會使甲狀腺球蛋白偏低。即使是癌症復發,甲狀腺球蛋白指數有可能也不會高。醫生可考慮同時抽驗抗體指數。

2. 全甲狀腺切除後病人需要終身服用甲狀腺素(thyroxine),但是甲狀腺素會干擾甲狀腺球蛋白,令指數較低。有醫生會吩咐病人先停服甲狀腺素數星期才抽血,以便更容易解讀報告。但停服甲狀腺素會令病人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狀,亦有可能增加甲狀腺癌復發機會。

3. 同位素碘治療(RAI)可以清除全甲狀腺切除手術後殘餘的少量甲狀腺組織,所以有完成同位素碘治療的病人的甲狀腺球蛋白基本數值會比沒有做碘治療的還要低。

由於演繹甲狀腺球蛋白數值非常複雜,因此不少醫生放棄常規檢驗甲狀腺球蛋白,直接選擇頸部超聲波來監測甲狀腺癌有否復發跡象。事實上抽血檢驗可能出現誤差,醫生一般是看甲狀腺球蛋白數值的趨勢,而非一次定生死,如果持續上升便要特別留意。數字的輕微變動不一定有臨床意義,病人不需要因為指數的些微起伏而過分擔心。

FDA批准首個靶向HER2陽性跨癌種治療藥Enhertu

2024年4月5日,由日本第一三共株式會社(Daiichi Sankyo)和瑞典阿斯利康製藥(AstraZeneca)製藥公司合作開發,用於治療接受過系統治療的轉移性HER2陽性實體瘤患者的藥物Enhertu。(第一三共/阿斯利康提供)
2024年4月5日,由日本第一三共株式會社(Daiichi Sankyo)和英國阿斯利康(AstraZeneca)製藥公司合作開發,用於治療接受過系統治療的轉移性HER2陽性實體瘤患者的藥物Enhertu。(第一三共/英國阿斯利康提供)

近日,美國FDA批准了一款針對轉移性HER2陽性實體瘤的靶向藥物,這意味著該類患者無論是哪種癌症類型以及癌細胞在體內轉移到什麼位置,都可能有機會使用此藥物進行治療,在跨癌種治療領域增加了一個新的治療機會。

這款於2024年4月5日被批准的靶向HER2的抗體偶聯(ADC)藥物,中文名稱為德曲妥珠單抗,英文為Enhertu,由日本第一三共株式會社(Daiichi Sankyo)和英國阿斯利康(AstraZeneca)製藥公司合作開發,用於治療接受過系統治療的轉移性HER2陽性實體瘤患者,是首個獲批的針對HER2陽性的泛實體瘤ADC藥物。

HER2是一種酪氨酸激酶受體促生長蛋白,在某些癌症(如胃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肺癌等)中表達增強或細胞具有激活突變,其過度表達通常與不同癌症和不良預後相關。因為HER2在多種實體瘤中具有關鍵作用,所以患者在治療前需要進行基因檢測,才能明確到底適合哪種靶向藥物。

Enhertu獲批的依據來自DESTINY第二期臨床計畫的三項試驗的有效數據。這三項試驗共有192名接受過治療的不可手術或轉移性HER2陽性(IHC 3+)實體瘤成人患者參與。所有試驗的主要療效評估指標為客觀緩解率(ORR)和中位緩解持續時間(DOR)。

迄今,Enhertu一共有五項用途獲得FDA批准,最新的是此次用於治療HER2陽性(IHC 3+)的轉移性癌症。Enhertu已經獲批的五類適應病症為:

• 不可切除或轉移性HER2陽性(IHC3+或ISH陽性)乳腺癌,既往接受過基於抗HER2的治療方案。

• 轉移性或不可切除的HER2-low(IHC1+或IHC2+/ISH-)乳腺癌,且既往接受過化療,或在化療期間出現疾病復發並完成輔助化療。

• 局部晚期或轉移性HER2陽性(IHC3+或IHC2+/ISH陽性)胃或胃食管交界腺癌,既往接受過曲妥珠單抗治療方案。

• 不可切除或轉移性HER2(ERBB2)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既往接受過全身治療。

• 無法切除或轉移性HER2陽性(IHC3+)實體瘤(最新獲批),既往接受過全身治療,且無其它滿意的替代治療方案。

文章來源:https://www.epochtimes.com/b5/24/4/11/n14223611.htm

【活動花絮】Brit Pop On The Rock:A Charity Music Session

We are happy to be the beneficiary of the charity music performance: Britpop On The Rock.

Britpop is a UK-based music and cultural movement in the mid-1990s with an emphasis on Britishness.
The producer of the show, Dr Bobbie Lau, wanted to spread positive energy through music and art, and he did just that.

We would like to thank all the participants the event especially Dr Bobbie Lau, the band team, Dr
Patricia Poon, Grace Lau and Elaine Chu.

Because of you, CICF is able to help cancer patients in need to rece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nd provide emotional support to their carers.

Music will never die, and neither will our 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