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知健:團體促加快新藥審批

 

樂觀積極的趙桂芬病情受控後,愛行山消遣。(受訪者提供)

 

 

【本報訊】有病人組織批評部分新藥物的審批過程緩慢,冀加快審批程序。癌症資訊網主席吳偉麟指出,治療癌症爭分奪秒,否則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衞生署資料顯示,上年度共有十四種新藥成分提交立法會審議,涉及十三款藥物,其中四款需時四個月時間才獲通過,包括治療乳癌及大腸癌藥物。

 

衞生署修例,擬「先訂立,後審議」程序審批新藥,加快註冊。(資料圖片)

 

 

 

吳偉麟指,癌症新藥是病友新希望。

 

 

 

 

 

 

 

 

 

 

 

五十四歲的趙桂芬三年前確診乳癌,除了在港求醫外,亦在內地嘗試各種療法,治療花費逾百萬元,最終在港接受混合化療藥物後病情受控。為了治病,趙桂芬賣掉資產,亦與丈夫離異,但她從沒放棄自己,堅定地說:「無嘢重要得過自己條命。」她說,有心理準備現時使用的藥物隨時出現抗藥性,便要轉用其他藥物。

 

吳偉麟說,不少病友與趙桂芬一樣,願意花任何代價去治療。治療癌症藥物不多,新藥對於病友來說是新希望。不過,病友組織發現,最近有幾種癌症新藥在立法會通過審議註冊需時較長。

盼恢復「先訂立後審議」

衞生署表示,上年度共有十四種新的西藥成分提交立法會審議,當中十種約一個月即獲通過,四種需四個月才完成審批。當局已提出修訂藥劑業及毒藥條例,若草案獲通過,日後便能恢復以「先訂立,後審議」方式審批新藥,加快藥物註冊。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即使新藥未註冊,但如有緊急使用必要,醫生仍可向衞生署申請使用,衞生署去年共接獲四千四百多宗此類申請。

 

the-sun.on.cc/cnt/news/20150119/00410_011.html

基因組學有些事,你應該知道

 個性化的醫療、預防醫學、靶向藥物,這些都只是衆多描述"基因組醫學"的詞彙中的一部分,基因組醫學研究吹響了未來的號角,帶來了未來的希望。

按照(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說法,基因組學是對人基因組上所有基因——那些雙鏈DNA定義了我們是誰和我們由什麽組成的——的研究。它建立在經典遺傳學上,專注于我們的基因變異、遺傳密碼、生活的環境和疾病。

基因組學的前景是巨大的。會有一天,它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最大限度的個人健康和發現最好的醫療服務。它可以幫助發現新的治療方法——改變人類的基因組及防止(或甚至逆轉)我們遺傳到的疾病的並發症。

盡管基因組學領域已經存在幾十年了,它最近才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蛋白质结构.jpg

上圖爲中西部結構基因組學中心提供的蛋白質結構的一個例子。

基因組學通往“風口”之路

在2000年,比爾•克林頓和托尼•布萊爾肩並肩地站在白宮宣布人類基因組測序。這個項目需要超過十年的工作和成本超過10億美元。

今天,公司給測序儀的宣傳都是這樣的:整個人類基因組測序只需要一兩天,少于2000元美元。已經有全基因組測序的人只要25美元一年就可以將信息存儲在谷歌雲裏。另外只需要數百美元和存有你唾液的棉簽,一堆公司都可以分析你的數千個基因並確定潛在的健康風險。

基因組學成爲大衆媒體的頭條新聞是在去年,安吉麗娜•朱麗進行雙乳房切除手術和隨後的乳房重建。她通過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攜帶BRCA1突變型——該基因協助DNA修複。有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變型的人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明顯增大。他的故事是基因組檢測的一個範例。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成本的降低,我們可以期待預防醫學的繼續發展和壯大。

當下醫療中,基因組起什麽作用?

基因組學研究正在改變醫學的實踐。在某些情況下,它幫助確定健康風險、某些疾病易感性和對某些藥物的病人會反應如何。基因組醫學在三個關鍵領域發展最好:

腫瘤:

到目前爲止,醫學基因組學在研究和治療癌症領域取得的最大的一次飛躍。通過比較同一個病人的腫瘤遺傳結構異常,腫瘤學家可以找出哪些突變發生了,從而使用有針對性的化療方案。

"癌症産生時細胞積累的一些基因突變的組合就作爲“引爆點”,使細胞分裂速度超過細胞死亡",處于癌症研究領先地位的研究員沃格斯坦說。

癌症基因組圖譜項目正在確定在20種不同類型的癌症中基因組的變化。這是一個由政府資助,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和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監督的項目。該項目希望在分子水平上細分癌症的種類,從而幫助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基于特定基因突變更有針對性的方式處理不同的腫瘤。腫瘤細胞基因組的改變導致生産的異常蛋白質,很大程度上導致癌細胞的惡性行爲。在研究人員眼中,這些蛋白質就是潛在化療藥物靶點。

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爲例。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在癌細胞中染色體發生移位(9號染色體長臂移至22號染色體短臂上)。他們把它命名爲"費城染色體"。伊馬替尼是以這個基因重排爲靶點的一種抑制劑。諾華公司將其命名爲格列衛並推向市場。這種只殺死癌細胞的靶向藥物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在伊馬替尼出現之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平均只能存活5年,現在在,10年生存率是90%。

産前篩查:

基因組學證明了其在囊性纖維化、家族性黑朦性癡呆和鐮狀細胞貧血症等遺傳性疾病的産前遺傳篩查的價值。

今天,産前篩查到某些出生缺陷的風險是司空見慣。在加利福尼亞州,所有的懷孕婦女都能享受到産前篩查。因爲超過35歲的懷孕染色體異常的風險將增加,醫生通常會建議基因檢測而很多私人保險公司支付部分或全部費用。那些想要了解他們個人的遺傳風險、是否要一個孩子的夫婦,有公司提供篩查超過100的特定疾病的服務。

藥理學:

藥物基因組學,根據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研究所(NHGRI),"通過分析一個人的基因組,醫生可以選擇可能對那個人最適合的藥物和藥物劑量。"

因此,處方藥不再是一刀切的做法,醫生可以利用藥物基因組學給出更個性化的方案。

例如,藥物曲妥珠單抗,用于治療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呈陽性的乳腺癌,HER2是一種促進癌細胞的生長的蛋白質。使用這種治療的婦女,存活率已大幅增加。然而,治療證明沒有 HER2 受體的女性曲妥珠單抗療效相對較差。曲妥珠單抗有嚴重的心髒副作用,明白這一點的醫生就會避免對那些沒有HER2受體的乳腺癌患者使用曲妥珠單抗。

同樣,40%的轉移性結腸癌患者特異性的基因發生了變異,他們將不會從西妥昔單抗藥物中獲得任何好處。對于這些患者,基因測試可以使他們免去副作用和相關費用。

常規基因篩查的費用值得嗎?

基因組學極大地改善我們對疾病風險和治療的理解。但並沒有證明信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有用的。在研究人員已經確定少數幾個案例——利用遺傳模式預測一個特定的個體是否會發生某些疾病。

朱莉的雙乳房切除術的發生是因爲她的BRCA1基因突變陽性。在她的例子中,她家族史表明她患乳腺癌高風險,使她成爲的基因組測試的候選人。然而,BRCA1和BRCA2基因只占所有乳腺癌的5-10%。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種類型的測試不被推薦。

如果醫生了解病人患心髒病或中風的風險略高或略低,臨床建議很少改變。無論基因組的測試結果怎麽樣,每個人都會受益于更好更健康的飲食,定期鍛煉,進行基于年齡、性別和病史的篩查。

換句話說,基因組測試提供的資料尚未證明能有效地幫助人們改變他們的個人行爲。

基因組學將極大地改變醫療實踐——在未來。現在的問題是,未來會多快變爲現實。

原文載於:http://www.knowgene.com/article/433

* 癌症調治專題講座 *

 癌症資訊網   香港健康協會

 
* 癌症調治專題講座 *



日期:2015年1月20日(星期二)
地點:九龍太子荔枝角道99-101號應如大廈7樓(港鐵太子站C2出口)
時間:晚上7:30 ~ 9:30 (7:15開始入場) 
對象:癌友 / 家屬;或有興趣人士
名額:25位
費用:每位50元(贊助「癌症中醫贈醫施藥」服務經費)
查詢報名:9303-1978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主題(1):血管操(上四式)
介紹:血管操是一門通衡人體臟腑經系血脈的復康強體運動。內容共8式(上、下四式),適合癌友於康復期作為健體養生之用。持續鍛鍊也可預防和調理人體血脈管道痰瘀阻塞性症患。(參加者請自備鬆身便服)
講者:黃雪美經穴通衡療法導師

主題(2):癌症康復期飲食宜忌
介紹:癌友在康復期最是關切的,就是防止癌症復發了。故此,日常飲食尤是注重,不過坊間訊息傳聞眾多,保健產品與補療食物充斥市場,令人目眩。本講座討論癌症康復期的飲食宜忌俾作參考之需。
講者:朱國棟註冊中醫

主題(3):答問環節
大會預留30分鐘,讓參加者與兩位講者嘉賓互動對談。
 

2015年全美癌症統計報告發布癌症死亡率近20年持續降低

 2015年1月5日,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發布上一年度全美的癌症新發和死亡病例的預期數據進行估測,並與癌症研究院(NCI)、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的相關數據——癌症發生率、死亡率、生存率等。這項結果詳細發布在《2015 年癌症統計》(Cancer Statistics,2015)報告中。該報告稱,美國癌症總死亡率在20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裏均爲增長狀態,而自1991 年達到巅峰(215.1人/10萬人)後,癌症死亡率開始逐漸降低,至2011 年(168.7人/10萬人)累計下降了22%,超過150萬人免于癌症死亡。報告1月5日在線發表于全球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CA Cancer J Clin。

據報告估測,2014年,全美會有1,658,370例新發癌症病例,589,430位患者會因癌症而逝去。近年來,美國人因癌症死亡的比率一直呈下降態勢,其中男性每年下降1.8%,女性爲1.4%。

報告分析了1975-2011年間不同性別人群的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變化。由上圖可見,自1991年至2011年,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總體下降趨勢。其中,2007-2011年間,男性新發癌症病例數每年降低1.8%,而女性保持相對穩定;男性癌症死亡率降低1.8%/年,而女性降低1.4%/年。

不同地區的癌症死亡率下降水平也不盡相同,東北部和西部地區變化較大(≥25%),而中南部變化較小(≤14%)。

肺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仍是最常見的癌症死因,約有一半的癌症死亡是由以上四種癌症引起。其中,肺癌所致的死亡達到27%。但是,由于對煙草的管控,肺癌死亡率開始呈現下降趨勢,1990-2011年間男性肺癌死亡率降低了36%,而女性肺癌死亡率在2002-2011年間降低了11%。此外,基于癌症早診早治方面的進步,乳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的死亡率分別下降了35%、47%和47%。

預計2015年美國的新發癌症病例爲1658370人,癌症死亡數589430人。男性好發癌症包括前列腺癌(26%)、肺癌(14%)和結直腸癌(8%),以上3種類型約占男性癌症的一半。而女性好發癌症有乳腺癌(29%)、肺癌(13%)和結直腸癌(8%),約占女性癌症的一半。

報告分析了1975-2011年間不同性別人群的癌症發病率變化。

原始出處:Rebecca L. Siegel, MPH; Kimberly D. Miller, MPH; Ahmedin Jemal, DVM.Cancer Statistics, 2015.CA CANCER J CLIN 2015;00:00–00

原文載於: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37c44513eb2

析「半夏」治癌藥理 浸大生奪論文獎

 

 

■蘇桃 (右) 在第二屆癌症醫學研究發展國際會議上,獲頒發「最佳學生研究論文獎」。 浸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中醫藥具備深厚歷史傳統,對當代疾病及健康問題往往有其獨特的治療體系,學術界正努力發掘,以便更深入了解當中機理。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博士研究生蘇桃,成功剖析常見中藥材「半夏」治療肝癌的藥理學機制,早前更藉有關研究論文,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二屆癌症醫學研究發展國際會議上,獲國際研究成果的分享平台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頒發「最佳學生研究論文獎」。

「半夏」是中醫治療肝癌的常見中藥材,但抗肝癌機制至今尚待了解。蘇桃得獎論文闡明「半夏」醇提取物,可通過抑制PI3K∕AKT∕mTOR信號通路,以及激活活性氧介導的MAPKs信號通路,從而抑制癌細胞增殖,以及促進癌細胞凋亡達至抗肝癌作用,實驗結果為臨床應用「半夏」治療肝癌提供了藥理學基礎。

蘇桃表示,對論文獲獎感到榮幸,並感謝其導師、浸大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副教授暨技術開發部副主任禹志領的指導和鼓勵。她希望繼續在癌症研究中發掘更多成果。

家人支持癌爸爸重生 歡度得病以來第九個父親節

 

王曉晴與爸爸關係親密,更即場為他剃鬚打扮一番。黃耀興攝
 

【本報訊】一年一度的父親節未有被世界盃搶去風頭,有商場舉辦活動,讓子女即場為父親剃鬚及獻吻,以報答其養育之恩。16歲的王曉晴向曾經患癌的爸爸送上香吻,她謂:「家覺得多一日就賺咗一日,希望爸爸開心快樂咁生活落去。」 記者:陳瑜鑾

現年51歲的王爸爸02年發現自己患第三期鼻咽癌,「覺得晴天霹靂,仲問醫生『我幾時死?』。」他表示,當時正在供樓,女兒年紀尚小,擔心家人將來生活成問題。他指出,家人對其十分支持及關心,四出為他尋找治療方法,後來他接受了電療,身體漸漸康復。王爸爸稱,電療期間有很多副作用,經常會口乾,也曾經失去味覺。細心的曉晴謂,「爸爸成日口乾,家同佢逛街都會帶多支水」,又表示間中會親自下廚讓他品嚐。
曉晴稱,爸爸是其「最愛的人」,她亦深受其影響,自小愛看書。她說:「佢成日講古仔畀我聽,印象最深刻係《三國演義》,我家好鍾意睇武俠小說。」她更指自己的語文能力因此大增。
今年是王爸爸自得病以來的第九個父親節,曉晴表示,每年都不會大事慶祝,只會簡簡單單吃一頓飯,「因為家會珍惜每一日,而唔係只着重父親節」。

 

殘障漢曾放棄生兒育女

另一位自小患小兒麻痹的何爸爸,礙於身體有障礙,一度想放棄生兒育女的念頭,差點與父親節無緣。他考慮了4、5年後,終於鼓起勇氣,「生咗個仔先發覺,有下一代先叫完整嘅人生」。
何爸爸雖有殘障,但仍積極工作,努力面對人生,是兒子眼中「最勇敢的人」。他指自己與19歲兒子亦師亦友,閒時會一起打籃球、划獨木舟。他笑指兩父子關係非常親密:「個仔到家仲會攬住我瞓。」
兩位爸爸都表示,不奢望父親節會得到甚麼禮物,只希望子女快樂成長。何爸爸道:「人永遠都唔會知生命幾時終結,希望個仔好好珍惜同利用每一日。」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0621/14156509

metronomic chemotherapy 節拍化療

 癌症的化療,傳統上常以每三個星期一個週期的模式,以高劑量的化療藥為病人施藥,使用較高的劑量的目是希望愈能收到較佳的治療效果。每三個星期一次,並不表示藥效能唯持三個星期,很多時是為了讓身體能從副作用中回復過來,才可進行另一次的施藥。原因是很多化療藥物的機理是針對分裂中的癌細胞,干擾它們的分裂從而把癌細胞殲滅。但在化療期間,我們身上有些分裂較頻繁的細胞,例如骨髓、腸胃和毛囊等細胞亦受到波及,醫生要讓身體機能回復到一定的程度,例如白血球回升到一定水平,才可安排下一次的化療。如果化療藥劑量愈高,使用的分隔時間便要愈長。另一方面,當化療藥物停留在身體期間,如果癌細胞正進行分裂,化療藥物的功效會更為理想,所以較頻密的療程理應效果會較佳。

有些學者於是提出了以較低劑量的化學藥,令病人無須較長時間去復元,以便可以安排更頻繁的模式施藥。這種施藥模式稱為 metronomic chemotherapy (我把它譯作節拍化療)。其中一個開拓者節拍化療的專家是加拿大的Dr. Robert Kerbel。

http://medbio.utoronto.ca/faculty/kerbel.html

其實每星期一次的化療方案已經在一些國家使用了好幾年,病人在治療期間的副作用較一般都較低。節拍化療亦可配合血管新生抑制藥,使腫瘤無法得到營養使腫瘤壞死而達到治療。

其實節拍化療的小規模人體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例如﹕
Metronomic capecitabine as extended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women with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http://www.sciencedirect.com/…/article/pii/S165838761400104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528114

Prolonge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with maintenance metronomic oral cyclophosphamide and etoposide treatment in macroscopic residual disease or recurrent/advanced stage ovarian cancer.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536605

Dr. Robert Kerbel和其他研究人員的工作,為晚期癌症病人帶來新的曙光。癌症臨床前的研究指這種新治療概念,對一些晚期的癌病,包括乳癌,也有不錯的效果。
Preclinical recapitulation of antiangiogenic drug clinical efficacies using models of early or late stage breast cancer metastati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074794

A model of postsurgical advanced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ore accurately replicate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ntiangiogenic drugs.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73/9/2743.long

相信將來這種療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已出現了移轉的晚期病友又會多了一個抗癌的招數了。

師兄隨筆( 2015-1-9 )

補多一個報告,以頭頸癌作研究:
omparing metronomic chemotherapy with chemotherapy (single-agent cisplatin),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relapsed, or inoperabl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head and neck.
http://meetinglibrary.asco.org/content/125716-144

孤兒藥也許不再孤單——美歐製藥公司看好罕見病藥物開發

 

圖片來源:Steve Gschmeissner

正如癌細胞一樣,目前淋巴瘤的定義也出現了分化。在美國,約70萬人患有該病,但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基於發生癌變免疫細胞的類型,淋巴瘤被細分成幾十個亞型。藥物公司將目標瞄向了這些亞型,並且一直要求將其劃入“孤兒病”的範圍。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給出的定義,“孤兒病”在當地是指那些尚無有效療法且影響人群低於20萬人的疾病。

2013年,FDA不下21次授予各種淋巴瘤藥物為指定孤兒藥。全部算下來,這個由罕見病藥品開發辦公室(OOPD)運行的項目在去年指定了260種申請藥物為孤兒藥。這創下了最高紀錄,比2012年增長了38%。

然而,隨著精準施藥趨勢的發展,一些人擔心該項目有可能淪落為自身非凡成就的犧牲品。通過該項目給予藥品開發商的好處如市場獨有權,正使得孤兒藥價格不斷攀升。同時,由於針對常見病的藥物申請停滯不前,FDA的一個主要收入來源正在受到威脅。

目前在馬里蘭州銀泉市擁有一家孤兒藥諮詢公司的OOPD前主任Timothy Cote認為,孤兒藥正在全面佔據FDA業務。總的來說,去年FDA批准的新藥裡超過1/3是孤兒藥。

1983年的孤兒藥法案旨在給予藥物公司豐厚的獎勵,以促使它們生產並不值得投資的藥品。在藥物開發過程的早期,公司通常會申請孤兒藥指定權。如果最終某個孤兒藥能獲批入市,FDA會免除公司在新藥申請時向其繳納的217萬美元用戶費。公司還能享受稅收減免,以補償臨床試驗遭受的損失,同時享有7年的市場獨有權,其間相似藥物的申請都會被阻止。

歐洲也有相似的計劃:1999年,歐洲藥管局針對當地每萬人中影響人群低於5人的疾病創建了一項孤兒藥指定方案。該項目還有一些其他的優惠政策,包括授予公司10年的市場獨有權。因此,在過去的幾年中,指定孤兒藥數量出現了穩定增長。

如今,藥品公司正紛紛湧向孤兒藥市場,部分是因為很多常見病已經有很好的治療藥物,想要尋找實質上更有效的療法非常困難。例如,目前已有幾十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而且很多療效相當不錯。 Cote認為,打造拳頭產品的年代似乎已經結束。

同時,藥品開發商也慢慢發現一些孤兒藥的市場規模要比想像的大。例如,總部位於紐約的輝瑞製藥公司正在開發治療鐮刀狀細胞疾病的孤兒藥。儘管這種疾病在美國非常罕見,影響人群不超過10萬人,但鐮刀狀細胞貧血在非洲很常見。馬薩諸塞州輝瑞罕見病研發小組首席運營官Alvin Shih表示,公司把這個因素考慮進來,並在斷定罕見病將是一項不錯的投資後,於2010年建立該研發小組。

儘管孤兒病非常罕見,但相關藥物還是有利可圖。例如,2012年,FDA批准了一種名為Kalydeco的藥物。它可以治療一種會引發囊胞性纖維症的特定基因突變,而囊胞性纖維症在美國的影響人群約為3萬人。這種藥物只對約4%的囊胞性纖維症患者有效,但這些病人每年要為此支付37.3萬美元。

一些批評人士曾擔心藥物公司可能會人為地“捏造”疾病。為防止這種做法,FDA在2013年6月頒發了一項規定以表明它的立場:藥物申請公司必須為某種疾病的獨特性提供科學可信的證據。然而,科學發展的日新月異創造了足夠的機會提供這種證明。遺傳學家已經能夠修正非常小的突變,使其變成罕見症狀;病毒學家可以追踪流感病毒表面受體的進化過程;生物化學家發現了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疾病中的錯誤折疊蛋白。

馬里蘭州羅克維爾市國家轉化科學推進中心主任Christopher Austin介紹說,1999年人們只知道不到1000種疾病的機制,而如今隱藏在5000多種疾病背​​後的機制已經為人所知。 “常見病正變得稀有,罕見病正變得習以為常。”

FDA對於孤兒藥的定義已經超出了治療某種特定疾病的藥物範圍。 OOPD主任Gayatri Rao表示,只要藥物能有效治療一小群常見病患者,例如針對那些之前治療抑鬱症藥物不起作用的人群,就可以被指定為孤兒藥。甚至被具有某種抗生素抗性的細菌感染,都可能獲得指定的孤兒藥。

這些以及一種癌症的不同亞型與極其罕見的基因疾病完全不同,後者是建立孤兒藥項目的最初動機。例如,引起過早老化的兒童早衰症便是一種孤兒病,全世界不到250人受其困擾。 “當時,人們根本無法預知腫瘤學會發展成現在這樣。”總部位於倫敦、由英國各製藥公司組成的生物產業協會會長Steven Bates表示。

Cote認為,我們完全可以預見孤兒藥或許有一天會佔據FDA批准藥物的大部分,而且這最終會使該機構的一個主要收入流大大縮減。 217萬美元的用戶費已大幅上升,十年前這一數字僅為57.35萬美元,而FDA要依賴這筆費用幫助自身運營。

同時,Bates表示,一些孤兒藥過高的費用正引發歐盟保險公司和國家保健體系的擔憂。例如,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卓越研究所正考慮可能的辦法,如設定最高價格或讓藥品公司設置合理的價格,以減低這些昂貴藥物帶來的費用。

Rao表示,最終還是需要監管機構重新思考它們的戰略。不過,迄今為止,FDA依舊很樂意看到孤兒藥項目如此受歡迎。 “這些都是長遠的顧慮,我們還沒到那個程度。在不遠的將來,我們能看見的孤兒藥當然是越多越好。”

新聞來源( 2014年04月10日  人民網 )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0410/c1007-24869455.html

沉默殺手卵巢癌

 三十歲的小蓮是內地居民,每次來港,過關時都因腹部隆起而被查問。她每次都得解釋,來港是為治病,腹大便便並非懷孕,而是患了卵巢癌。

 

卵巢癌是女性常見的癌症,在香港更是女性的第七大癌症殺手,2012年的發病數字為531例,同年有174人因此死亡。其高危因素包括肥胖、長期處於高荷爾蒙水平(例如從未生育)、家族遺傳等。一般病人會出現如腹痛、腹漲或下體流血等狀。由於徵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卵巢癌故有沉默殺手之稱。

 

 

小蓮當日便是有持續腹漲,但只當是心廣體胖,未加理會。至徵狀惡化,才確診為第三期卵巢癌,腫瘤最大時有13厘米。她在內地接受了八個月包括化療的治療,但無太大改善。像大部分卵巢癌患者一樣,她深受腹水困擾,痛苦不堪。心急如焚的家人帶她老遠從北京來港求醫,他們見我時表示聽說標靶藥物治療卵巢癌很有效,想知道詳情。

 

我向小蓮及其家人解釋,抗血管増生的標靶藥物可用作治療卵巢癌。其後小蓮打了8針,腫瘤縮至6厘米,可用手術切除,且腹水情況明顯得到舒緩。治療期間並無大副作用,精神也好,之後她來港時,更常因流連shopping,連覆診也遲到。

 

卵巢癌發病年齡中位數是60歲,小蓮這麼年輕便要與癌魔搏鬥,我很替她難過。她的個案,令我覺得有需要加強婦女保護自己的意識:女性常見的乳癌、卵巢癌及子宮頸癌其實可經每年一次的乳房造影、超聲波、抹片檢查偵察得到。女士們要愛護自己,這一年一度的約會,實在是不能錯過的。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醫生

澳洲亞得雷德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放射科)
卡的夫大學紓緩醫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