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腸癌 專題健康講座 花絮

 

 腸癌預防與手術治療

 

癌症資訊網、香港綜合腫瘤中心、香港醫護聯盟主辦及拜耳醫療保健有限公司全力支持,於616舉辦的「防治腸癌專題健康講座」,邀得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蘇炳輝,以及外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外科名譽副教授潘冬松,向講座參加者講解腸癌預防與治療方法。 

50歲以上人士患大腸癌機會增高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但治癒率較高,所以僅次於肺癌,成為香港第二號癌症殺手。蘇炳輝醫生表示,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會隨着年齡增長而變高,年過50的人士,患大腸癌的風險會隨年增加。而家族當中,尤其以直系親屬,如曾患腸癌或瘜肉的問題,都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另外,患有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直腸炎等腸道炎症、大腸曾長有瘜肉,以及曾患結腸直腸癌的人士,都比一般人較易患上大腸癌。

除了以上不可控制或改變的因素之外,一般人士如缺乏運動、吸煙酗酒、日常飲食含有大量胞和脂肪及膽固醇,經常進食大量紅肉,纖維的攝取量低,都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另外,如果體重指數(BMI)超過25,以及腰間積聚大量脂肪的女士,亦較容易患上大腸癌。

定期檢查大腸杜絕瘜肉病變

奉行健康飲食,少吃紅肉、含高飽和脂肪及高膽固醇食物,多吃蔬果,每日做三十分鐘運動,都可以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同時,年過50或曾經患有大腸瘜肉的人士,應該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以預防大腸瘜肉生長、病變成大腸癌。一般由腺瘤演變成癌瘤,需要三至五年時間,做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病變根源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香港衞生署癌症防治專家小組於2014年,建議5075歲健康人士與醫生商討,並考慮通過以下一種方法去篩查結腸直腸癌:(1)每一至兩年接受糞便隱血測試;(2)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3) 10年進行結腸鏡檢查。

大腸癌的症狀包括大便帶血或呈黑色或帶黏液、排便習慣突變、糞便形狀變成幼條、體重下降、下腹發脹或腸絞痛、排便時常有尚未排清的感覺、出現貧血徵狀等。如果出現以上情形,就要與醫生商討,檢查一下腸道。

 

 

擴散程度決定治療方法

蘇醫生表示,治療大腸癌方面,會先將病人根據病況大致分為幾組。第一組:病人身體狀況整體良好,腫瘤只擴散至肝臟或肺部等單一器官。醫生會先用化療或標靶治療將腫瘤縮小,再以手術切除腫瘤;第二組:病人身體狀況整體良好,腫瘤只擴散至肝臟或肺部等單一器官,但不適合做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醫生會透過多種化療以及標耙治療,去舒緩病徵、減輕病性、延長患者存活期;第三組:癌細胞擴散到多個器官,數目多而體積大,無法根治。如果患者身體質素良好,沒有明顯病徵,醫生會選用溫和的治療方法。如受病徵困擾,會用標耙藥物或電療局部治療去舒緩病徵,以保持患者的生活質素為最主要目的。如再復發可以考慮使用新的口服標靶藥控制病情

 

手術切除是唯一根治方法

潘冬松醫生表示, 以手術切除受癌症影響的範圍,是唯一可以根治大腸癌的方法。大腸癌以癌細胞擴散的不同程度分為四期。第一、二期患者,癌細胞未擴散時,可以用切除手術根治。第三期患者亦要先進行切除手術,然後再以化療減低復發機會。如果診斷結果顯示為第四期,患者要結合化療及標耙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以增加治療成效。

手術切除方法當中,腹腔鏡(微創)大腸癌切割手術,相對傳統開腹切割手術造成的傷口細小,雖然手術時間較長,但失血較少、腸道功能恢復較快,可以減少患者住院時間(約手術後5天可出院),亦減少手術後腸道粘連以及腸梗阻的機會。而傳統開腹手術以及腹腔鏡(微創)手術後35年間,患者的存活率及復發率相近。

單孔(切口)腹腔鏡手術減低創傷

潘醫生指出現時最新的手術技術,可以將整個切除手術,透過一個小切口完成,稱為單孔(切口)腹腔鏡手術,進一步減少傷口創傷及痛楚。雖然手術的難度較高,但因為傷口比腹腔鏡(微創)手術更小,所以更能縮短患者手術後的復原時間,約手術後3天可以出院。另外,手術可選擇於肚臍開刀,將手術疤痕完全隱藏。

患有直腸癌的病人,亦需接受切除手術。一般患者會擔心手術後能否保留肛門排便功能。能否保留肛門排便功能,在於腫瘤與肛門之間的距離。一般距離多於3厘米時,大多可以保留肛門,但結果亦取決於腫瘤大小、盤腔結構,以及醫生經驗等因素。

 

肺癌標靶藥對付頭頸癌

 吸煙、飲酒及空氣污染等問題,均可能引致舌頭、鼻咽、喉嚨、口腔等部位患癌。本港每年有近一千七百宗頭頸癌新症,造成近六百人死亡,患者可能需接受手術切除舌頭或咽喉,但會改變面容及影響生活。香港大學醫學院首次發現一種與頭頸癌有關的基因突變,並發現一種本用於肺癌的標靶藥,對這種基因突變的頭頸癌有效。臨床研究顯示,一名晚期舌癌外籍病人接受約兩星期標靶治療後,已再無發現癌細胞,近三年無復發。藥理專家更謂,今次發現亦可望為子宮頸癌、肝癌等其他癌症帶來治療新曙光。


 


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呂偉欣於一二年與美國專家合作研究,原欲隨機測試幾種標靶藥對頭頸癌的反應,其中十一名頭頸癌患者服用「EGFR抑制劑」,該藥本用於治療基因突變的肺癌。研究人員發現其中一名患第四期舌癌的卅二歲男子,對該藥的反應特別好。他的腫瘤約兩厘米大,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惟接受藥物治療十三日後,舌頭組織及淋巴結再無癌細胞。

降低活躍度 殺癌細胞

呂偉欣指該名男病人體內並無「EGFR」基因突變,因此引發研究員追查,發現原來他體內有另一種名為「MAPK1」的基因突變,屬首次發現的基因變異。研究團隊再透過細胞實驗,證實「MAPK1」基因突變後會產生連鎖反應,令「EGFR」基因趨活躍,專家推測此一連鎖反應會加速癌細胞生長,亦解釋了為何男病人的「EGFR」基因本身沒有突變,「EGFR」抑制劑仍可透過降低該基因的活躍度以殺滅癌細胞。美國科學界其後重新審視頭頸癌患者的數據,發現約百分之一患者帶MAPK1基因突變。

子宮頸癌 有相同情況

頭頸癌患者現時主要透過接受手術及化療等進行治療,但手術或會改變面容,而切除舌頭、咽喉等也會影響生活質素,例如飲食及說話困難等,今次研究有助開展個人化藥物治療,而且不局限於頭頸癌,因為科學界現時發現近一成子宮頸癌患者亦帶有MAPK1基因突變,呂偉欣期望將來可探討本港頭頸癌及子宮頸癌患者與MAPK1基因突變的關連.

 

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50526/00176_080.html


《擊退癌疲憊》醫師該告訴你的癌後養生術

 

《擊退癌疲憊》
作者 陳駿逸
出版社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ISBN 9789570388541
分類 醫藥衛生 > 西醫學 > 臨床醫學

 
 

專業權威 台灣醫師撰寫的第一本抗癌疲憊專書
中西整合 融合中西醫學專業背景和臨床經驗,用生活化語言介紹艱深醫學觀點
實用可行 集結科學實證與醫學研究,兼容並蓄倡導癌疲憊照護法

28個癌疲憊Q&A、17種治療觀點、14道抗疲食療、13個實用生活解方、8種有效營養素
你的疲累,其實可以解決!
融合中西醫學,管理你的疲勞,活得比癌前更健康。

台灣醫師撰寫的第一本抗癌疲憊專書
方俊凱│陳彥博│楊育正 正向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如果你還以為嘔吐最可怕,那就錯了!
醫藥日新月異,以往癌友最困擾的嘔吐、噁心,早已退出治療副作用的前三名。
取而代之的第一名,是和癌友糾纏不清的新惡魔──癌因性疲憊症(CRF)。

癌疲憊與一般的疲憊大不同
當癌疲憊找上癌症病人時,病患會長時間感到精疲力竭,無論再怎麼休息補眠,
都無法緩解異常的全身疲勞,即使到治療結束後仍然持續。

只要活得夠久,人人都要面對自己或家人罹癌的風險,
這不只是一本寫給癌症病友及醫護照顧者的指南,更獻給每一位關心自己健康的人。
* 罹癌新手,在確診時即開始進行抗癌管理
* 進行放化療、藥物治療後的癌症病友,作為療後復原參考,提升生活品質
* 罹癌經驗者家屬的照護指南,陪伴度過精神和經濟上的雙重難關
* 病友團體、相關癌症機構的照護參考書
* 有三高等慢性疾病的亞健康族群,防癌觀念也適用所有健康人,防病未然
* 對「癌症」「癌因性疲憊症」「中西醫治癌」相關議題有興趣的人

中西醫師陳駿逸從藥物、飲食、運動、生活四主軸,
提出確實可做的抗疲解方,打破癌疲憊無藥可救的偏見,讓你癌歸於好。


作者簡介:

陳駿逸

一場美麗的邂逅,讓一個醫護覺得棘手的病症,
及一生致力中西醫結合的我,
得到圓滿的答案。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了解癌疲憊的來龍去脈,
與跨越中西醫鴻溝的全方位照護,
終能解決癌症治療期間不可承受之累。

現任
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理事長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百萬人氣癌症專業網站 「話聊俱樂部(cancerfree.medicalmap.tw)」創辦人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中西醫雙主修)
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總醫師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研究醫師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中西醫結合癌症治療團隊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癌症治療團隊

仁醫為癌友發聲 斥標靶藥太貴

仁醫為癌友發聲 斥標靶藥太貴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  癌症治活率已達六成,部分更不再是絕症,但治療癌症的標靶藥價卻屢創新高。應屆醫管局「傑出員工」獎得主、屯門醫院臨牀腫瘤科部門主管董煜醫生亦慨歎癌症標靶藥索價太高,甚至一個月藥費要六萬元,他譴責藥廠無商業道德,建議港府參考其他國家做法引入競爭,逼使藥廠減價。

自一九八二年加入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入行三十二年的屯門醫院臨牀腫瘤科部門主管董煜醫生,是今屆醫管局「傑出員工及團隊獎」六位傑出員工之一。現年五十七歲的董醫生,談獲獎心聲,也不忘為病人發聲,慨歎全球都在面對癌症標靶藥太貴的問題。

肺癌標靶藥,雖只適用於百分之四至五的肺癌病人,病人平均七個月就出現抗藥性,但每月藥費就索價六萬,同類治療肺癌藥物每月約一萬元。他譴責藥廠無商業道德,因持有專利「做獨市生意」而索天價,令病人難獲藥物治療。” data-reactid=”24″ style=”margin: 0px 0px 1em;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type=”text”>他舉例說,ALK非小細胞肺癌標靶藥,雖只適用於百分之四至五的肺癌病人,病人平均七個月就出現抗藥性,但每月藥費就索價六萬,同類治療肺癌藥物每月約一萬元。他譴責藥廠無商業道德,因持有專利「做獨市生意」而索天價,令病人難獲藥物治療。

他無奈地稱,近年藥廠都利用群眾壓力和議員,嘗試逼使政府將其高價藥物納入安全網,用政府資助賺取利潤。他說醫管局並非吝嗇,但亦不能將包攬天價藥物,曾有一種標靶藥EGRF減價一成多後,醫管局見藥價合理就將其納入安全網。他認為保持市場有足夠競爭是令藥價下降的不二方法,港府可參考其他國家引入競爭的做法。

董醫生指標靶藥原理是針對癌細胞中特定的「靶」,以識別癌細胞進行殺減工作,要病人「有靶」才能用藥,非人人有效;但事實上,標靶藥無法完全根治癌細胞,因此癌細胞看似「消失得快,同時復發得快」,加上病人平均八至九個月就會對該藥出現抗藥性。

相較下,曾有一名在五十年代接受腫瘤切除手術的病人,到八十年代都沒有復發,令他感震撼。董醫生回顧初行醫的入行時,曾有一名癌症病人因心包積水入院,當時情況危急要即時在急症室用藥,最後成功救活病人,這經驗成為了他的強心針。

董醫生表示現時癌症的治活率接近六成,更形容睾丸癌和淋巴癌「好好醫」。即使是第四期癌症病人,壽命也較三十年前延長超過一倍。但社會上認為癌症等於絕症的概念根深柢固,一些諱疾忌醫的病患,即使安排與心理學家會面,最後亦選擇放棄治療。眼見病人受苦,本有機會治瘉,但數月後回來腫瘤已擴散,他為病人感到不值和無奈。

 

董醫生寄語新一代的腫瘤科醫生,「要捱得,有愛心,有溝通技巧,並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現時癌症治活率有六成,那剩下的四個就要學會安慰,盡了責就不用無奈」。

 

hk.news.yahoo.com/%E4%BB%81%E9%86%AB%E7%82%BA%E7%99%8C%E5%8F%8B%E7%99%BC%E8%81%B2-%E6%96%A5%E6%A8%99%E9%9D%B6%E8%97%A5%E5%A4%AA%E8%B2%B4-215622448.html

癌末女無法承受塞車苦 夫助她圓飛天夢

 

 在印尼蘇甲巫眉籌設飛行學校的台商楊冠群要讓想飛的民眾一圓夢想。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雅加達傳真 104年5月23日

在印尼蘇甲巫眉籌設飛行學校的台商楊冠群要讓想飛的民眾一圓夢想。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雅加達傳真 104年5月23日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雅加達23日專電)「我像老鷹一樣,看到我想去的地方」。在印尼籌設飛行學校的台商楊冠群回想翱翔天際的源起,衝著癌末妻生前一句話,他不僅幫家人飛上天,也要替其他想飛的人圓夢。

在印尼西爪哇省的蘇甲巫眉(Sukabumi)飛行基地接受訪問的楊冠群,外形粗獷豪邁,談起輕航機翱翔天際的經驗,卻盡是熱情和幹勁。

楊冠群帶著記者乘坐輕航機,翱翔在蘇甲巫眉2500公尺左右的天際。他一一指著不遠處的梯田裂谷、萬隆火山,這些都是當初愛妻指定要前往的地方。

「如果能坐飛機飛上去該多好」。他多年前帶著癌末的妻子前往印尼休養。印尼塞車嚴重,當時四處旅遊的妻子身體健康每下愈況,無法承受塞車之苦。她望著天際一脫口而出的一句話,讓他無論如何都要拼命完成。

於是,他開始尋求印尼空軍協助,在空軍自家的輕航機製造場,一圓愛妻心願。
 

 台商楊冠群在印尼蘇甲巫眉籌設飛行學校,他分析印尼幅員遼闊,各地人文風情大不同,透過輕航機遨遊,結合海、陸多棲探索,更能體驗印尼多元之美。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雅加達傳真 104年5月23日

台商楊冠群在印尼蘇甲巫眉籌設飛行學校,他分析印尼幅員遼闊,各地人文風情大不同,透過輕航機遨遊,結合海、陸多棲探索,更能體驗印尼多元之美。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雅加達傳真 104年5月23日

「我像老鷹一樣,看到我想去的地方」。他至今還記得妻子在生前最後幾個月坐上輕航機,翱翔天際後的第一句話。

她當時一點都不害怕,在空中一直指示飛行員她還想去看看何處美景,還想多吹吹高空上的冷風。

雖然妻子去年辭世,楊冠群的印尼飛行夢並未因此中止。他決定在印尼籌設飛行學校,他說,「他已經實現太太的夢想了,希望未來能幫助更多想飛的人圓夢」。

他搭乘的輕航機緩緩降落基地,一臉滿足的他說,「飛翔本來就是人類的夢想,特別是飛過的人更能感受」。

他說,印尼幅員遼闊,各地人文風情大不相同,台灣觀光客來印尼的體驗有所侷限,透過輕航機遨遊,結合海、陸多棲探索,更能體驗印尼的多元之美。

「用自己的眼睛看別人看不動的東西」。展望未來,楊冠群希望他的飛行學校不只是觀光旅遊的一環,也是任何想飛的人,不論男女老幼,都能一圓夢想的藍天旅程。1040523
 

 在印尼蘇甲巫眉籌設飛行學校的台商楊冠群除了幫癌末妻一圓飛行夢,也要替其他想飛的人圓夢。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雅加達傳真 104年5月23日

在印尼蘇甲巫眉籌設飛行學校的台商楊冠群除了幫癌末妻一圓飛行夢,也要替其他想飛的人圓夢。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雅加達傳真 104年5月23日

 

www.cna.com.tw/news/aopl/201505230319-1.aspx

阿斯利康與全美最大病患社交網絡PatientLikeMe開展大範圍深度合作

 



英國制藥巨頭阿斯利康(AstraZeneca)近日與美國最大病人社交網絡PatientsLikeMe簽署了一項為期5年的合作協議,獲得了後者全球網絡的訪問權限。阿斯利康表示,將利用PatientsLikeMe的患者報告數據,塑造未來的醫藥研發,並改善主要治療領域的患者健康結果,該項合作初步的關注領域包括:呼吸系統疾病、狼瘡、糖尿病、腫瘤學。

阿斯利康全球研發執行副總裁Briggs Morrison表示,了解患者所經歷的每一天,以及患者是如何定義治療的價值,對於推動科學前沿進入新一代藥物的研發至關重要。此次合作將幫助公司利用患者的重要視角、真實世界的實時證據,來支持相關研究和藥物開發項目。

PatientsLikeMe表示,此次與阿斯利康的廣泛合作,也標志著朝實現患者真正參與科學研究的使命所邁出的重要一步。此次合作將把來自患者的呼聲整合進科學開發和運營的中心,根據患者的經歷和真實需求量身定制醫療模式以及開發產品及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PatientsLikeMe與藥企首次合作。去年4月,PatientsLikeMe就與瑞士制藥巨頭羅氏(Roche)旗下基因泰克達成了深度合作伙伴關系,使基因泰克在今後5年可訪問PatientsLikeMe全部數據庫,這也是病人社交網絡同制藥企業開展的首次大範圍深度合作。
 

關於PatientsLikeMe:

PatientsLikeMe網站是一家病友社區平台,用戶在這裡可以尋找與自己症狀相似的病友,相互分享病情病歷及治療方法等信息,從而提高醫療效果。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關於疾病真實狀況的數據,可幫助研究者、制藥公司、監管機構、醫藥服務提供商、非盈利組織開發更有效的產品、服務和護理。

在2012年,PatientsLikeMe網站曾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評論》雜志評為最具有變革意義的50家公司之一。

目前,PatientsLikeMe網站用戶量超過32.5萬人,患者在網站共享病情、治療方法等信息。該網站建立了多個病人社區,規模最大的是纖維肌痛、多發性硬化症以及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整個網站所討論病症問題多達2000種。
 
 

全球抗癌藥物年銷售額突破1,000億美元,四年內或再增長50%

全球抗癌藥物市場的年銷售額已經突破1,000億美元,並可能在2018年時達到1,470億美元,這些數據來自於艾美仕醫療保健信息研究所(The IMS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nformatics)的一份新報告,該研究所是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IMS Health)旗下的藥物數據提供商。

 

這個數字沒有計入保險公司和政府醫保計劃獲得的折扣或者退款。艾美仕表示,就抗癌藥物來說,這應該不會對整體數字造成太大影響。

“我們正處於大規模創新的邊緣,它們將真正為醫療服務提供商、患者以及藥品制造商改變整個局面。”艾美仕醫療保健信息研究所的執行董事穆雷·艾特肯(Murray Aitken)說道。以下是這份報告的一些亮點。

 

1.癌症患者的存活時間變長

 

1990年,一半癌症患者在確診後能夠存活五年時間。現在,這個比例達到了三分之二,這是由緩慢的漸進式創新帶來的成果。

2.就絕對數量來說,美國市場的抗癌藥物支出最多。

費用支出增幅最大的是英國;增幅最小的是西班牙。

3.不過,就抗癌藥物支出在所有藥物總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而言,歐洲最高。

4.接下來:抗癌藥物組合療法如潮水般湧現。

5.羅氏(Roche)研發的組合療法數量遙遙領先競爭對手。

 

默沙東(Merck,美國默克)、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以及諾華(Novartis)位列其後。藍色數字表示組合療法中包含了由其他公司制造的已獲批藥物;青色數字表示組合療法中包含了來自同一家公司的多種實驗性藥物(譯注:概念等同於圖表中提到的新分子實體);紫色數字表示組合療法正在把一種新藥跟一種已獲批藥物放在一起進行測試,它們都來自同一家公司;紅色數字表示組合療法正在測試兩種實驗性藥物,它們來自不同的公司。

6.在美國獲批的抗癌藥物數量多過世界其他任何地區。

 

換句話說,如果一種抗癌藥物在其他地區獲批,那麼它很有可能已經在美國通過審批。

7.所有這些新抗癌藥物都價格不菲。

 

在過去十年間,一種新抗癌藥物的月均費用增長了5,900美元,增幅為40%。

8.這些費用大多由患者自己直接承擔,而不只是保險公司。

 

全球抗癌藥物年銷售額突破1,000億美元,四年內或再增長50%

源:福布斯中文網/Matthew Herper 2015-05-11 09:52

哈佛研究18年 每月射精21次 減前列腺癌風險

 

 

 

前列腺癌目前在香港男士常見癌症中排第4,患者人數更有年輕化及增多趨勢。想預防?方法可能很簡單。美國哈佛大學一項長達18年的大型研究發現,每月射精21次或以上的男士,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會減少22%。
哈佛大學醫學院由1991年開始,將3.2萬名男士分為20至29歲的青年組,以及40至49歲的中年組,要求他們連續18年紀錄每月的射精次數,藉以研究射精頻密程度與患前列腺癌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青年組中每月射精21次或以上的男士,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比每月射精4至7次的男性少20%。在中年組別中,更可減少患前列腺癌機率達22%。儘管研究未有解釋上述現象背後原因,但鑑於調查是迄今同類研究中最大型,有關結果已令研究員及全球男士極為關注。

 

醫生:防老舊細胞積聚

香港泌尿科醫生葉維晉表示,醫學界早已討論射精次數與患前列腺癌之間的關係,澳洲在逾十年前也有同類研究。他認為哈佛今次研究大型和嚴謹,有助確認性行為次數越多,可降低患前列腺癌風險。
葉維晉認為背後原因,或因射精次數多可防止老舊細胞積聚而發生癌變。此外,性生活少的人,多數工作壓力較大,身體免疫力自然較差。而要預防前列腺癌,男士還可從飲食入手,多吃蔬果和番茄,少食紅肉和高脂食物。
另一泌尿科醫生陳龍威則稱哈佛研究成果雖值得重視,但今次發現只是觀察結果,不一定代表蘊含因果關係,認為醫學界目前無法證實「做愛防癌」,自己更不會將此當成防癌方法。
陳又反問,按照今次研究結果,香港人的平均做愛次數在全球排名甚低,理應很多男士患前列腺癌。但目前香港患前列腺癌男性的比率,卻只得三十分一左右,比西歐、北歐的四分一和美國的六分一還低,惟上述兩個地區男士的做愛次數明顯比香港人多。
蘋果日報記者/英國《每日郵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521/19155235

帥哥教練勇敢抗癌 不放棄運動還幫忙募款

 癌症也已經擴散至他的眼睛、脊椎,讓他視力受損甚至無法自行走路,他還是樂觀生活。(圖取自每日郵報)”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1px; text-align: center;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none; font-weight: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

儘管尼爾帥氣的容貌因化療變得非常憔悴,而癌症也已經擴散至他的眼睛、脊椎,讓他視力受損甚至無法自行走路,他還是樂觀生活。(圖取自每日郵報)

2015-05-18  23:5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一名年輕的健身教練曾是一個充滿抱負的奧林匹克運動選手,然而在他19歲時居然被診斷出腦部腫瘤,讓他的身體健康全部變了調,但不變的是他充滿抱負的內心和理想,因此無論他的病情多麼嚴重,他還是不放棄挑戰許多困難的運動來展現自己的決心,甚至還發起募款來幫助和他一樣的癌症病人,因此雖然他還是在今年4月因癌症病逝,不過他的善行及精神仍感動了許多人。

  • 尼爾曾是帥氣的運動員及健身教練,但突如其來的癌症讓他人生因此變調。(圖取自每日郵報)

    尼爾曾是帥氣的運動員及健身教練,但突如其來的癌症讓他人生因此變調。(圖取自每日郵報)

  • 尼爾對自己的病容毫不遮掩,不但不戴假髮來掩飾自己因化療而掉光的頭髮,也大方坐輪椅出門,證明自己並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勇敢活出自己。(圖取自每日郵報)

    尼爾對自己的病容毫不遮掩,不但不戴假髮來掩飾自己因化療而掉光的頭髮,也大方坐輪椅出門,證明自己並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勇敢活出自己。(圖取自每日郵報)

  • 尼爾決定要繼續挑戰他所熱愛的運動來向眾人展像自己抗癌的決心,同時鼓勵更多癌症病友不要放棄,因此他抱著罹癌的病體仍完成了965公里的自行車挑戰,還爬了3座高山,積極展現了他的抱負。(圖取自每日郵報)

    尼爾決定要繼續挑戰他所熱愛的運動來向眾人展像自己抗癌的決心,同時鼓勵更多癌症病友不要放棄,因此他抱著罹癌的病體仍完成了965公里的自行車挑戰,還爬了3座高山,積極展現了他的抱負。(圖取自每日郵報)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一名年輕帥氣的健身教練尼爾(Neil Vines)是一個充滿理想、抱負的健身教練,然而在他19歲那年突然因肩頸不適而去醫院檢查,沒想到居然發現他罹患上了神經外胚層母細胞瘤,是一種蔓延非常快速的癌症,這讓他一片光明的人生突然變了調。

然而尼爾卻不氣餒,在接下來3年間他勇敢接受化療,儘管他帥氣的容貌因此變得非常憔悴,而癌症也已經擴散至他的眼睛、脊椎,讓他視力受損甚至無法自行走路,他還是樂觀生活,並且對自己的病容毫不遮掩,不但不戴假髮來掩飾自己因化療而掉光的頭髮,也大方坐輪椅出門,證明自己並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勇敢活出自己。

勇敢接受治療的尼爾,在過程中一度以為病情有所好轉,但沒想到在2013年時又被診斷出一顆腦瘤,讓他的家人失望不已,但尼爾自己仍不放棄,還勇敢的說:「即使遭遇了這些,也不能只是坐在地上哭,更要因此站起來做點什麼幫助別人。」

因此尼爾決定要繼續挑戰他所熱愛的運動來向眾人展現自己抗癌的決心,同時鼓勵更多癌症病友不要放棄,他抱著罹癌的病體仍完成了965公里的自行車挑戰,還爬了3座高山,積極展現了他的抱負,甚至還幫忙募集了5500英鎊(約新台幣26萬元)給青少年癌症病友。

不過尼爾還是在今年的4月因為癌症病逝,但他的善行及精神仍留了下了鼓勵不少病友。曾經有人問他明知抗癌成功的機率渺茫,為何還這麼有毅力和病魔對抗,尼爾表示:「因為希望自己的行為可以幫助和他有相同遭遇的病人」,感動了許多網友。

 

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132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