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成功將癌細胞變回良性

 美國科學家在抗癌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透過抑制細胞過度繁殖(圖),成功將癌細胞「打回原形」,變回良性,有望日後發展出治癌的新技術。

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人體細胞會分裂,但當細胞失控持續分裂,就會形成腫瘤,有機會演變為癌症。美國佛州梅奧診所(Mayo Clinic)的專家找到逆轉癌細胞增生的關鍵,發現細胞內名為「MicroRNAs」的生物微處理器,會在適當時候產生特別蛋白質,停止細胞分裂。將這種蛋白質注入癌細胞,能阻止細胞過度分裂成危險腫瘤,更能重啟自我停止分裂的正常功能,令細胞變回良性。

 

或可毋須手術化療

專家形容發現「是關掉癌症的密碼及軟件」,已成功進行實驗,將乳癌、肺癌及膀胱癌細胞還原。假以時日,或可毋須化療或手術就能徹底治癌。

(網絡圖片)

資料來源: 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826/19269934

美研究指食大麻可治癌

 大麻在全球普遍被列為毒品,不過美國政府針對癌症的研究指出,大麻內含的成份有助治療癌症。

研究人員利用老鼠進行實驗,發現大麻中的大麻素(cannabinoids)可以殺死癌細胞,阻擋形成腫瘤的血管生長,達致抑制腫瘤的效果,同時亦保護正常細胞。實驗顯示,針對老鼠身上的結腸癌及肝癌均有效用。

研究又指出,大麻二酚(cannabidiol)則有助提升化療成效,而且不會帶來副作用。

(網絡圖片)

資料來源: 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international/20150823/54120804/

多發性骨髓瘤常見病徵

 上期提及的多發性骨髓瘤,骨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其實早期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人可能沒有任何特別症狀,當症狀出現是因為骨髓內的骨髓癌細胞大量堆積,骨頭被侵蝕和產生大量異常抗體蛋白質,而造成一連串的病徵。 

最主要的病徵有貧血、高血鈣症、腎功能減退、感染和血液高度黏稠症候群。 多發性骨髓瘤病人的骨髓造血細胞被骨髓癌細胞取代而使紅血球減少,令造血功能受到影響,病人會出現貧血症狀,早期貧血較輕,後期貧血嚴重,晚期可出現血小板減少,引致出血症狀。 

多發性骨髓瘤引發的骨病變,骨骼被癌細胞侵蝕,引發骨中的鈣質大量流進血液,病人會感到口渴、多尿,嚴重時會神至不清,送院驗血會發現血鈣濃度很高。此外,病者會出現腎功能減退症狀,如蛋白尿,下肢甚至全身水腫。 

 

由於骨髓漿細胞的異常,和化療治療的過程中會同時破壞了正常的白血球,免疫系統被壓抑,導致患者的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細菌和病毒感染,最常見的感染便是肺炎。

 

最後,多發性骨髓瘤病人血液中的異常蛋白會異常地偏高,造成血液黏性過高的現象,引致眩暈、出血和視網膜病變等症狀。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骨髓造血系統的惡性疾病,現今醫治骨髓瘤的方法日新月異,下期會為大家逐一介紹。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馬承恩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

三種檢查確診前列腺癌

 要確診病人患上前列腺癌有時並不容易,尤其是前列腺癌的症狀與其他老年男性常見疾病所引發的症狀非常類同,容易與其他良性疾病混淆,以致病人難以警覺自己患上前列腺癌。

 

驗血、指探作初步檢測

 

驗血是其中一個診斷病人是否患上前列腺癌的方法。「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是由前列腺細胞產生的一種蛋白,能夠分泌到血液當中,並可用作腫瘤標誌物不過PSA前列腺特異性而不是前列腺癌特異性,除了前列腺癌,不少良性疾病,例如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急性尿瀦留或者是膀胱鏡檢查都會令PSA升高。所以就算血液內的PSA含量高於正常的上限(4ng/mL並不代表病人一定患有前列腺癌。雖然PSA值並不能夠百分百準確反映患癌與否,但由於PSA值愈高,確診患有前列腺癌的機會就愈大,而且驗血並無創傷性,所以PSA值仍然是評估病人是否患上前列腺癌的常用指標。

 

如果病人是直接到診所求醫,在診所內最可行而又可以即時得到資訊的初步診斷方法,就是「指檢」。醫生會從肛門用指檢的方式檢查前列腺,如果前列腺形狀異常、體積變大、有硬塊,就有可能患上前列腺癌,這時醫生便會建議病人驗血,檢查PSA值,以進一步確定病人是否患上前列腺癌。

 

抽取組織樣本作確定

 

如果以上所提到的兩種檢查都顯示病人極大機會患癌,醫生就會建議抽取活組織檢驗,在直腸超聲波掃描的影像導引下經直腸抽取前列腺樣本,再用顯微鏡觀察細胞有否變異。三種檢查方法都十分重要,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實際狀況作出判斷,決定採用哪種檢查方法。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施俊健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臨床腫瘤科)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臨床腫瘤科)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放射科)
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學士後文憑

鼻咽癌上眼 螺旋電療保視力

癌症標靶藥愈來愈多,微創手術也愈做愈精細,但對付頭頸腫瘤如﹕鼻咽癌和喉癌,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仍是首選;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殺死癌細胞。 然而,電療範圍與眼耳口鼻、大腦、呼吸道等重要器官接近,副作用和後遺症最令病人憂慮。短暫副作用,如﹕喉嚨疼痛,口腔潰瘍,失去味覺;長遠後遺症,如﹕口鼻分泌減少,記憶力減退,甚至失明,影響日常生活。

拆解謬誤

謬誤:經常流鼻血,可能是鼻咽癌。

陳﹕最早期的鼻咽癌,未必有徵狀;當病情發展至中期,病徵不單是流鼻血,病人還會感到頸淋巴核脹大,耳鳴,聽力下降,吞口水時感到吞下酸稠的痰液或鼻痰等,當病情到了後期,病人會感到頭痛、重影、面部麻木等徵狀。

當懷疑是鼻咽癌,如何確診?

陳﹕必須做鼻咽內窺鏡檢查,將一條幼軟的纖維鏡伸入鼻腔,觀察有沒有腫塊,當懷疑有不正常細胞,就要抽取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和診斷。 一旦確診鼻咽癌,需要進一步檢查有否擴散,包括磁力共振、全身正電子掃描,看看癌細胞有沒有擴散至頸淋巴,甚至肺、膀胱和骨,尤其當頸淋巴偏大,擴散可能性較高。

知道第幾期,如何治療?

陳﹕鼻咽癌治療,主要是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以高能量的射線,照射鼻咽和頸部,每日電一次,一星期電五天,整個療程電33至35次,約七星期;一期以上的病人,還要輔以化療,鞏固電療的效果。

損聽力視力 反應遲鈍

病人都會擔心電療很多副作用、後遺症。

陳﹕電療有一定副作用。電療第一二周,感到口乾,味覺轉變;至第三四周出現口瘡,吞嚥困難;到第五六周,電療範圍的皮膚被灼紅灼傷,像太陽曬傷;最後兩周嚴重口腔潰瘍和喉嚨腫痛,並會持續至療程後一兩周。但這些不適大都會逐漸減退,口腔潰瘍、皮膚損傷會康復。

然而,有些後遺症會出現,口水腺和鼻黏膜分泌減少,容易有鼻竇炎,頸部活動和牙骱開合拉緊,亦有病人因而聽力下降,若是較後期的鼻咽癌,腫瘤接近視神經或顱底骨,可能導致一隻眼失明,反應遲鈍,記憶力衰退。

如何避免這些後遺症?

陳﹕電療不斷改進,傳統是二維,只用兩張X光片做電療設計,80年代開始利用電腦掃描三維設計,90年代引入調強放射治療,可以增加放射線的劑量,副作用已大大減低,最新的螺旋放射治療,進一步控制放射線的劑量。

第三四期鼻咽癌,傳統的電療容易影響腦葉和視神經,新的螺旋放射治療,可以針對腫瘤釋放高劑量,而減少周邊主要器官的劑量,減低各種後遺症,保住視力。

痊癒機會 五至八成

接受治療後,多少病人可以痊癒?

陳﹕第一二期鼻咽癌,痊癒機會相當高,達七成半至八成,第三四期也有一半機會。

癌症治療,經常需要手術,鼻咽癌是否需要手術?

陳﹕鼻咽癌對電療相當敏感,所以治療首選是電療,不會考慮手術;另外,因為鼻咽位於鼻腔最後方,相當隱蔽,手術相當困難;加上鼻咽癌特性是喜歡「捐窿捐隙」,容易擴散至頸淋巴、顱底骨,手術創傷面大,亦無法切除。不過,當鼻咽癌局部復發,就會考慮手術。

突變豆沙喉 聲帶癌作怪

聲帶位於喉嚨內,是發聲器官,呼出空氣時經過聲帶的震動,就會產生聲音。

當喉嚨、聲帶生癌,聲音變得沙啞,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12年有195人患上喉癌,九成喉癌病人有吸煙習慣。

喉癌和聲帶癌有何分別?

陳﹕喉,是發聲器官,聲帶癌是喉癌的一種,另外,聲門上部或下方都可以形成腫瘤,亦是喉癌的一種。聲帶癌,常見病徵為聲沙,但擴散至頸淋巴的機率較低;聲門上部的腫瘤,除了聲沙,頸淋巴核會腫脹、耳痛、喉嚨痛;聲門下方的腫瘤,因為接近氣管,會出現呼吸困難、喘鳴。

誰是高危群?

陳﹕喉癌與吸煙、飲酒關係密切。

如何治療?

陳﹕第一期,可以選擇電療或手術;第二期,以電療為主;第三四期則需要合併治療,手術再加電療。

喉癌手術後,頸部為何留下造口?

陳﹕喉部的會厭軟骨,負責保護氣道,吞嚥時會關閉,防止食物誤入氣管;但喉癌手術會將會厭軟骨切除,為免病人「吞錯隔」,需要在氣管造口,幫助呼吸。

割走聲帶 借助儀器發聲

割走聲帶,病人會變啞?

陳﹕手術割走聲帶,病人可以利用人工發聲儀器,說話時把儀器放在頸部造口附近,透過儀器震盪模擬人聲;另外,病人亦可以考慮在喉嚨內植入一片人工瓣膜,每當說話時,用手按造口位置,空氣刺激瓣膜震動,模擬人聲。

選擇電療,可以保住聲帶

陳﹕對,電療可以保留聲帶。採用新的調強電療,加強腫瘤電療劑量,當腫瘤較大,直接電療,效果未必理想,可先用誘導性的化療針,將腫瘤縮小,再進行電療;另外,晚期喉癌,電療同步化療,加強治療效果,但部分長者若不能承受化療副作用,可以選擇標靶治療結合電療。

喉癌會否擴散至其他器官?

陳﹕當然有機會,喉癌四期最常見擴散位置是肺部。

喉癌有哪些標靶藥物?是否需要進行基因檢查?

陳﹕超過九成喉癌,都有EGFR基因突變,可以選擇標靶藥Cetuximab;不過,由於標靶藥療效不及化療,所以多用於第二線治療。

電療疑問

疑問一:鼻咽癌治癒後,病人仍然頭痛、流鼻血,檢查後並沒有復發,原因為何?

陳:這可能是電療後遺症。接受電療後,病人鼻黏膜分泌減少,鼻膜變乾,容易流鼻血,鼻垢亦積在鼻腔,愈積愈厚,引發炎症,像鼻竇炎般出現頭痛不適。解決方法很簡單,病人每天早晚洗鼻,用鼻泵將生理鹽水或涼開水灌入鼻腔,將鼻垢出。

疑問二:喉癌電療有沒有後遺症?

陳:病人完成電療後,電療範圍感到拉緊,聲音有點沙啞,吞嚥有點不暢順;若喉癌屬較後期,電療劑量較高,還可能影響甲狀腺分泌減低,需要服用補充劑;咽喉肌肉協調亦會出問題,容易「吞錯隔」,引起肺炎。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8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2003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2006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2006 

新藥減頭頸癌治療副作用

香港每年有近1600宗頭頸癌(包括鼻咽癌)新症,大部分患者介乎40至59歲。頭頸部支配視覺、聽覺、嗅覺及味覺,而電療、化療和手術是傳統的治療方法,其副作用可影響病人的溝通及進食能力。因此須找出具療效治療方案,同時不影響其生活質素。

經研究發現頭頸癌細胞有過多的表皮生長因子,而新標靶治療藥物——西妥昔單抗,能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有效殺死癌細胞。一項有424名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症患者參加的III期國際臨床研究證明,與接受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西妥昔單抗與高劑量電療聯合治療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長近20至49個月,而且局部控制延長9.5至24.4個月,避免化療的副作用。

曾有一名喉癌復發病人,因害怕傳統化療的副作用,拒絕接受治療。在我詳細解釋新標靶藥的療效和副作用,他完成兩至三個療程後,其症狀得到緩解,淋巴結轉移也消失。最重要是治療期間,除皮疹外,並沒有任何明顯副作用,可如常生活。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8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2003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2006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2006 

手臂淋巴水腫 治乳癌常見

部分乳癌病人手術後需接受放射治療,減低局部復發的風險。療程約五至六星期,每星期五次,每次二十至三十分鐘,毋須住院。照射部位的皮膚會發紅、乾燥甚至脫皮,皮下組織會腫脹,腋下毛髮也會暫時脫落,病人會感到疲倦。療程完畢後,短期副作用會漸消退。

不過,某些病人或出現長期副作用,例如放射部位皮膚硬化或色素轉變,二至四成患者會有手臂淋巴水腫,尤其已切除腋下淋巴結的人士會較顯著。肺組織也可能會有輕微纖維化,但對整體肺功能影響很小。

避免用含香料護理產品

治療期間,可用蘆薈啫喱或水分潤膚霜滋潤發紅和乾燥的皮膚,於接受治療前以溫水洗掉便可,切勿擦掉照射部位紋點或刺線定位。

避免使用含香料、酒精或刺激性成分的皮膚產品,如香水、止汗劑等。穿着質地柔軟透氣和剪裁寬闊的上衣,會較舒適方便;避免穿緊身胸圍,以防擦損皮膚。皮膚必須保持乾爽,尤其是腋下皺摺位置。

已切除腋下淋巴結的病人,休息時可用軟墊承托上肢,並按物理治療師的指示進行適當運動,如爬牆運動、拉繩運動等,避免用患病一側的手臂提重物,亦盡量避免在該手臂量血壓或抽血,減低上肢水腫的機會。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8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2003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2006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2006 

為何早期乳癌仍需化療

乳癌分為四期,如已達第四期即代表癌細胞已擴散。約六成個案發現時只屬第一或第二期,存活率相當理想。

第一期乳癌的腫瘤小於二厘米,而且未擴散至腋下淋巴核;第二期乳癌的腫瘤則為二至五厘米,或有一至三粒腋下淋巴核擴散。雖然上述兩者都屬早期乳癌,不過並不代表單用手術就可以完全治癒。原因是當身體出現癌瘤時,癌細胞往往已透過血液或淋巴遊走並潛伏到其他器官中,如果只是以手術切除而不接受化療,這批冬眠的癌細胞有一日可能會醒來形成新的癌症,即是常說的癌症轉移或復發。

一般而言,第二期或以上乳癌建議必須接受化療;即使是第一期乳癌,要是患者年紀較輕,或病理報告顯示腫瘤大於1厘米,屬第三級細胞變化、沒有荷爾蒙受體等高危因素,亦需化療。腫瘤科醫生會綜合病人各方面的情況來作決定。很多病人擔心化療會長時間影響生活。其實化療一般為4-8個療程,每個療程為三周,完成後患者可以回復正常生活。始終癌症一旦復發及轉移,基本上完全治瘉的機會很低。希望患者可及早把握治療的機會,制止癌症復發。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8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2003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2006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2006 
 

「乳」你同行 新藥療共抗乳癌

乳癌是本澳女性罹患癌症之首,每19人就有一人中招,且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可謂女性們的頭號大敵!然而,隨著醫學進步,治療乳癌的技術及藥物愈來愈多,早期乳癌的存活率更可高達九成,即使是乳癌復發,仍然有不同的治療方案可供選擇。因此,患者應勇敢地與醫生及家人攜手對抗乳癌。

早期發現提高存活率

乳房的保養與健康是女性一生的課題,但由於傳統觀念影響,即使摸到出現硬塊,亦因羞於聞診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機會。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若乳癌能及早發現並作出適當治療,不僅能提高治癒率,亦更有利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存活率可高達九成,「由於第一、二期乳癌患者的腫瘤細胞面積相對較少,醫生可根據患者病情,在適合的情況下選擇施行乳房保留手術。」在手術後,為了減低復發機會,陳醫生表示會按患者的腫瘤類型而選擇適合的術後輔助治療,如放射治療、化療等;以雌激素受體呈陽性的乳癌為例,病人需服用為期五年的荷爾蒙藥物,如「三苯氧胺 (Tamoxifen)」,作輔助治療;若病人已屆更年期,亦可考慮服用「芳香酶抑制劑 (Aromatase Inhibitors, Als)」。

正向態度面對乳癌復發

若乳癌不幸復發,患者往往會因為要接受化療而變得擔憂,害怕化療的副作用會影響她們現時的生活質素。「若患者屬年長、身體較弱,又或癌症沒有擴散至重要器官,只要病情適合,患者仍可繼續選擇荷爾蒙治療。」陳醫生以更年期後雌激素受體呈陽性的患者為例,指出除了上述的口服荷爾蒙藥物外,現時更有針劑荷爾蒙藥物如「氟維司群 (Fulvestrant)」供病人選擇。「氟維司群」已獲證實能有效控制更年期後雌激素受體呈陽性的原位復發或出現轉移性乳癌的病人使用,「它的藥理是與雌激素受體結合,阻礙雌激素於癌細胞的作用,並可減少癌細胞中雌激素受體的數目,與其他荷爾蒙藥物的藥理完全不同,對更年期患者有更佳治療效果。」陳醫生補充,每種藥物都有其副作用,因此在選擇治療藥物時,患者應與主診醫生詳細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同路人支持戰勝乳癌

除了醫生、護士的照顧外,家人的體諒、朋友的鼓勵、同路人的扶持,亦是患者戰勝乳癌的重要關鍵。只要時常抱著樂觀、正面的態度,遇上困難即向有關人士尋求協助,抗癌的道路便會相對輕鬆。

開心樂園協會 抗癌路上共扶持

無論面對哪一種癌症,於患者及家屬而言,都是人生中的一大挑戰;由於一般人對癌症都甚少了解亦沒有心理准備,在突然獲知罹患癌症時,往往會因恐慌而感到焦慮無助,令心理及情緒大受影響,若此刻能有同伴指點帶路,於抗癌路上所承受的壓力將會大大降低。

為促進本澳、海內外長期病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交流,並普及治療和復康知識,本地志願組織「開心樂園協會」於今年2月正式成立。會場林詠儀表示,由於很多患者對癌症缺乏了解,再面對一連串手術、化療或電療時,會容易產生壓力而令情緒備受困擾,也正因為治療癌症是一場長期抗戰之路,旁人的鼓勵關懷能對患者及家屬有很大幫助,「為協助患者建立正面積極的態度,本會會定期舉辦不同的病友聚會,透過相互打氣及交換心得,藉由別人的經驗令自己獲得能量,讓患者知道他們在抗癌路上並不孤單。」協會除有專業醫療人士為患者及家人解答疑難,亦會與不同的團體合作舉辦醫療講座,分享最新的癌症資訊及護理知識,以加深患者和家屬對癌症的認識,有助建立正面態度共抗癌症。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8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2003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2006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