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可以不治療?

 前列腺癌有個特點,就是癌細胞生長速度相對其他癌症來說,普遍較為緩慢,患者發病年紀亦相對較大,所以早期前列腺癌患者,有機會可以不作任何治療,以緊密觀察其身體變化作為應對方法。當然這需要全盤考慮病人身體情況,同時跟從病人的意願,才能作出相關決定。

 

前列腺癌也分等級

一般來說,醫生會按照患者的前列腺特異抗原 (PSA) 、腫瘤分期以及等級來評估腫瘤惡化或轉移的風險。所謂等級的評定,其實就是將腫瘤標本置於顯微鏡下,由病理學家依據它們分化的成熟度來分類。我們沿用多年的格里森分級系統(Gleason grading system),就是一個十分可靠的等級指標,幫我們確定癌腫瘤生長及擴散的速度。綜合這些評估,醫生便可以將患者分為高、中或低風險組。

 

緊密觀察代替治療

如果前列腺癌屬於低風險組,即癌細胞分裂速度緩慢,甚至加上其他致命風險如心臟病、中風等遠較癌症高,醫生可能會在手術及電療之外,建議病人暫時不接受任何治療,定時檢查各項指數,緊密觀察病情發展。雖然這是可行的做法,但知道有癌病在身又不作任何治療,普通人可能難以理解,尤其是華人,普遍難以接受與癌症共存。

 

前列腺癌少關注

以乳癌作為比較,就會顯得前列腺癌患者的支援少,得到的關注亦不多。乳癌患者的發病年齡多為4050歲,在社會上仍然活躍,所以有較多的互助組織、籌款項目及基金去協助她們對抗癌病。相反前列腺癌患者全為年紀較大的男性,他們往往比較被動,加上社會上對前列腺癌的教育不足,故此我認為前列腺癌患者在社會上可算是被忽略的一群!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施俊健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臨床腫瘤科)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臨床腫瘤科)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放射科)
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學士後文憑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香港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親人不幸得了癌症,我能為他做什麼?

  2015年12月17日

 

試想,有一天因為身體不適而去看醫生,醫生卻告訴你你得了癌症,你會怎麼樣呢?許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應該是不敢相信、無法接受。而在開始治療後,化療讓頭髮掉光、每天吃不完的藥和大大小小的檢查都需要意志力來堅持下去,這時候,病患最需要的,除了治療之外,是身邊的人給予的力量,來治癒他們的心靈,支撐他們繼續和癌症奮鬥。

伊蓮娜‧米勒(Elena Miller)是一位美國的精神科醫生,在她31歲,將要完成博士學業,開始大好人生時,卻被診斷出血癌,若不治療她可能幾個星期後就會喪命。在治療剛開始的幾個月,米勒感到徬徨無助,她逐漸無法完成開車、煮飯等日常瑣事,每天都必須經歷高強度的化療,用大量高毒性的化學藥物來殺死癌細胞,然後再吞下更多中和劑避免其他正常細胞受到傷害。她的頭髮掉光,人變得沒有精神。

 

但漸漸地,米勒發現在她的身邊有一大群支持她的親人和朋友,他們總會在她最需要幫助時拉她一把,給予了米勒和病魔搏鬥的力量。米勒將這些溫暖和關懷一一記錄了下來,希望告訴陪伴癌症患者的人們,雖然你無法分擔家人朋友的病痛,但你可以做以下這些事情,給他們滿滿的力量:

1. 一份貼心的禮物

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一盆生機盎然的小花、一些打發時間的報章雜誌都能夠待在病房裡的病患帶來一些小小的樂趣,讓他們的生活不再只剩下治療。不過有時病患狀態不能接受鮮花可能帶來的感染,這時候人造花可能是更好的選擇。若是病人開始化療,送給他們一頂適合他們的帽子或假髮吧,另外,在冷冰冰的病房裡,擺上一張柔軟的毯子和舒服的靠墊,讓病房增添一點點家的溫暖氣息。

2. 一句溫暖的問候

 

在你的手機上設一個鬧鐘吧,提醒自己時不時傳個訊息給生病的人,一封短短的訊息或是一張卡片,讓你的朋友知道你在想著他。卡片內容可以是簡短的問候、一個能讓他開懷大笑的笑話或是提供一些幫助,但記得在最後附註:不必回覆,讓病人放心地接收你的關懷,不用花力氣回覆訊息。另外,請讓你的家人朋友相信你隨時都在,而且會一直陪伴他。

 

3. 一場散心的小旅行

整天待在醫院一定很無聊又煩悶,這時候,帶病人出去走走吧!如果身體狀況許可的話,寧靜小咖啡館的午餐約會、看一場電影、附近公園聊天散心、去做臉、來個美麗的指甲彩繪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到外面看看風景、把自己打扮一番都會讓心情也煥然一新。

4. 一些生活上的幫助

給病人送一頓好吃的飯吧!醫院的食物雖然健康,但有時候卻不怎麼美味。注意好飲食限制,到他喜歡餐廳幫他外帶一份他喜歡的食物,美食也能夠讓人心情愉悅。可以把食物裝在保鮮盒裡,如果冷掉了還可以加熱。

另外,當你經過超市、便利商店或藥局時,傳個訊息問問病人有沒有甚麼需要,衛生紙等生活用品,還是有處方藥需要領取等等,就算沒有需要的東西,你體貼的心意也會帶來溫暖的力量。

而在病人需要前往醫院進行治療時,當當他的司機吧,在路上聽他說說話,如果有時間的話,陪他做完整個療程,雖然你不能分享他的痛苦,但你能夠成為支持他的力量。不會開車也沒關係,小黃或是Uber也OK。

在病人住院的這段期間,你還可以幫他打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遛狗、澆花、接小孩上下課等等。告訴你的朋友:有什麼需要我的地方儘管開口,什麼事都可以。

 

編者的話(47 ) 序, 第二人生

 

 乳癌, 女性, 鮮花和攝影之間可以有什麽聯繫 ?

在網络上尋找癌细胞的圖像, 會發現無數五顔六色的電腦模擬照片. 如果要將這頑劣的傢伙美化到極緻, 色彩繽纷的鮮花是最為神似. 這次影集我們邀請了十五位曾經患上乳癌的舊雨新知, 透過投影機的效果, 結合不同種類的花色照片拍攝了這系列影像. 花代表了變化萬千的不良份子, 不同的人面對它時有不同的取態. 有恐懼和迷失的, 有積極和進取的, 也有平常心持平看待的. 經歷過後, 或多或少也改變了當事人的心態和生活, 重整以後的歲月正是我們的第二人生了.
我的第二人生, 是在跌跌撞撞下成立了癌症資訊網, 至今仍然覺得是一件不可思議的奇妙事件. 一路走來, 最希望做到的是鼓勵大家能積極面對逆境, 影集內也有不少相片是借用了醫院, 診所的場境拍攝了一些玩味十足的效果, 寓意將眼前困難轉化為突破的契機, 每一件事情總也能夠找到正向的思考模式.
阿Q以外, 也需要理性思考, 相信科學信任醫生, 然而素來予人印象十分嚴肅, 高高在上的專業人士, 是如何看待醫患之間的關係? 未來的醫學發展又如何協助我們在這場漫長的戰争中佔據先機? 非常榮幸邀請了十位城中名醫和我們分享他們的行醫經歷與及鮮為人知的感性一面.
感謝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全力支持是次圖文集. 感謝借出場地供我們拍攝的香港防癌會, 銘琪癌症關顧中心, 香港综合腫瘤中心. 感謝參與第二人生幕前幕後的每一位, 我們走在一起為生命的旅程添上了一點顔色.
第二人生是, 充滿繽纷色彩的 編輯 ( 17-12-2015 )

P.S : 現於各大書局有售, 是次收益將全數撥捐香港防癌會

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上期提及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一種發展較緩慢的腫瘤,早期無症狀者應觀察及作定期追蹤檢查,過早的給予藥物治療尤其是化療,並不能給予患者帶來益處,反而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只有在出現下列情況下才給予治療:1)白血球數目急速上升或過高 2)局部淋巴結過度脹大,引致重要器官或血管出現阻塞3)貧血 4)血小板減少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等。

治療方式大致分為舒緩性治療和積極治療,舒緩性治療多用於年紀較大或身體狀況欠佳的病人,主要幫助患者減輕不適症狀,例如替患者輸血來改善低血色素引致貧血、氣促和全身乏力症狀。低血小板患者則接受血小板補充來改善紫斑和皮下出血症狀。而傳統積極治療主要以化學治療為主,使用藥物殺死細胞或阻止細胞分裂使細胞停止生長,藥物可經由口服或靜脈注射到達身體各部(全身性化學治療),可用以控制過多淋巴球數目並可減輕全身性症狀。常用化學藥物包括:Chlorambucil 或組合式治療CVP ( Cyclophosphamide, Vincristine, and Prednisolone) 及核甘酸類似物 (nucleoside analogue) Fludarabine。但傳統化學治療只能控制病情而不能完全緩解病情,而一般副作用亦較大。幸好近年醫學進步神速,有很多有效而副作用較少的新藥陸續面世,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帶來希望,下一期會為大家作這方面的深入探討。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馬承恩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香港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治療前列腺癌新發現

 數據顯示,2012年前列腺癌於香港男性當中,新症數字排第三,而死亡數字則排第五,相對其他腫瘤,前列腺癌死亡率較低。早期前列腺癌的治癒率高達約八成,就算不幸復發,仍有不少方法能控制病情、延長壽命。有數據顯示,新式的化療、新賀爾蒙治療藥物,於復發病人身上發揮很好的效果。

 

抗藥性腫瘤需以化療治理

 

阻截身體產生男性激素是對抗已轉移前列腺癌的其中一個有效治療方法,高達九成病人對此有良好的反應。但腫瘤有機會產生抗藥性,透過增加對男性賀爾蒙的敏感度,於極低男性賀爾蒙水平情況下仍然生長。以往醫生會用化療控制病情,不過化療的副作出多,前列腺癌患者多數是年紀較大的男性,身體未必能夠負荷副作用產生的影響。

 

新式賀爾蒙治療可延壽命

 

現在,新式的賀爾蒙治療可以繼續使用腫瘤對極低男性賀爾蒙的敏感性作治療。這些藥物可以通過對名為CYP17A1的酵素的抑制來阻斷男性賀爾蒙的形成,這種酵素是睪丸酮和其他賀爾蒙合成中的關鍵一步,又或者通過阻斷男性賀爾蒙與受體結合,抑制受體的信號通路,從而有效地阻斷男性賀爾蒙對腫瘤的刺激作用。簡單來說是一方面完全停止身體製造男性賀爾蒙,另一方面阻擋僅餘的男性賀爾蒙刺激受體。這些新式的賀爾蒙藥物都是以服為主,副作用比傳統化療溫和,既能控制病情,也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質素,對於年紀大或不想做化療的病人來說提供了多一線的選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施俊健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臨床腫瘤科)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臨床腫瘤科)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放射科)
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學士後文憑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香港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抗癌鬥士連跑9年渣馬 「一定要堅持 唔畀自己咁易死」

 

 

何國器勉勵港人勿過慮自己的傷痛,向前看。 (黃耀興攝 )(蘋果日報)

不少人參加長跑賽,挑戰自己極限;但對視障跑手、抗癌勇士而言,在10公里的賽道上,揮灑的每一滴汗水、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來得辛酸、別具意義。有年過六十、三度熬過癌症「死門關」的鬥士,連續9年參加渣打馬拉松10公里賽事,矢志要達成的,僅是一口氣跑畢10公里這看似簡單的目標,「我既然嚟得(活著),就預咗走(死亡),但我一定要堅持,唔會俾自己咁易走(死亡)」。

64歲的何國器,在2000年及2003年,先後患上鼻咽癌及胃癌,除要多次接受化療及電療,更要切除胃部及膽囊方能痊癒,「而家(進食)食物係直落(大及小)腸消化」。但好景不常,癌魔於2011年再度來襲,「醫生話我有小細胞癌,生喺個鼻度,好罕見,有三成機會失去視力,或者癱」。他稱,幸好三次患癌均能及早發現,得以完全康復。

癌魔的折騰,令多年沒有運動何國器,由07年立定決心「操番好個身體」,「我諗,不如試下跑步先啦,但第一次跑,三百米就要停,之後攰足一個禮拜」。但他沒有就此言休,反倒立即報名參加08年渣馬十公里賽,此後年年堅持參賽,「我係無咩速度,但會用時間慢慢適應(長跑)」。

他坦言,為讓自己重拾健康,即使2011年接受小細胞癌治療時,仍不肯放棄參賽,更憶述聽來令人心驚的經歷,「周一抽血,禮拜二、四、五就食藥,跟住禮拜日去比賽,無事!」他說,要捱過一關又一關,最佳方法就是「唔好諗(痛苦),係好難做,但都要做,如果唔係情緒好難抽離」。

今年,他仍然一如既往,報名10公里賽。他笑言,「我既然嚟得(活著),就預咗走(死亡),但我一定要堅持,唔會俾自己咁易走(死亡)」。他希望,所有渣馬跑手都能放下不快,好好享受賽事。

另外,就讀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三年級的何睿知,視力僅及常人的0.2%,雖有嚴重視障,但與其他人一樣,都熱愛跑步。他指,自己自2012年起,參加渣馬10公里賽,但一直搭配其他領跑員陪跑,但今年則大添溫馨,因他的爸爸何景光「落場」任他的領跑員。何爸爸指,自己跑10公里慢兒子近10分鐘,近日已加緊練習,務求陪兒子創出佳績。

 

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51123/54461072

《愛是最好的療癒──用心擁抱乳癌病人的生命故事》

 

 從實習醫生到乳腺外科主任,以及創辦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鄺靄慧醫生接觸過數不清的乳癌病患,聆聽過一個個生命故事:

懷了雙胞胎,冒著腫瘤擴散的風險,堅持延遲做化療的單身準媽媽;
妹妹被人謀殺,媽媽得了癌症,自己又被診斷有乳癌,精神接近崩潰邊沿的病人;
年紀輕輕患上乳癌,但憑著樂觀又開朗的性格完成治療,成為醫護人員最愛的模範病人……

「醫生和病人的關係,不只是一張病歷表,而是曾經和他/她共同經歷過的生命軌跡。」
鄺醫生一直抱持這個信念,在治療病人疾病的同時,用她爽朗的笑聲、耐心的聆聽,細心的解釋,為每一位病人與家屬打氣,讓她們在痛苦中看見希望,在疲倦時得到支持。
生命裏總有高低起落,有恐懼,有傷痛,
惟有愛,是最好的療癒。

 




作者簡介:

鄺靄慧,香港大學外科學系乳腺外科主任、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東華醫院乳房護理中心主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乳房中心總監、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 (學院發展)、養和醫院乳房外科名譽顧問醫生。

鄺醫生在二零零七年成立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並出任主席一職,致力向公眾籌募善款為低下階層提供基因測試,並喚起大眾對乳癌的關注。

睾丸癌第一期 治癒率達9成

 

剛奪保齡球世界冠軍的胡兆康,去年確診睾丸癌。醫管局數字顯示,每10萬名港男就有1.8人患睾丸癌。專家指,大部分患者於年輕時發病,如及早於第一期發現並接受治療,治癒率可高達9成。

胡兆康去年備戰仁川亞運前夕,因感睾丸持續麻痺及有硬塊求醫,確診患第一期睾丸癌,隨即於一星期內安排接受手術,及後展開兩次化療,現已康復。

根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庫,2012年共接獲71宗睾丸癌新症個案,較2011年增逾22%。2003至2011年本港分別錄得40至66宗睾丸癌新症個案,大部分於20至44歲發病。

香港防癌會癌症探測及預防委員會主席應志浩解釋,睾丸癌並非本港10大癌症,港男患此症並不普遍,睾丸癌個案多以生殖細胞瘤為主,患者亦多於年輕時發病。應志浩指,睾丸癌家族遺傳因素較少,多因睾丸發育不正常,或基因改變所致。

他補充,如患有睾丸癌,患者或持續感到睾丸有硬塊,部分亦會感到疼痛:「視乎會否影響賀爾蒙分泌,如果賀爾蒙分泌過高,患者乳房會漲大。」應志浩指,睾丸癌可透過手術治療,再視乎期數決定化療,如及早於患癌第一期發現並接受治療,治癒率可高達9成。

 

topick.hket.com/article/998002/%E7%9D%BE%E4%B8%B8%E7%99%8C%E7%AC%AC%E4%B8%80%E6%9C%9F%20%E6%B2%BB%E7%99%92%E7%8E%87%E9%81%949%E6%88%90

醫生籲早期胰臟癌患者盡快切除腫瘤增存活率

胰臟癌在本港十大致命癌症中排第六位,死亡率極高,而當中近六成半個案與糖尿病有關,醫生呼籲剛確診糖尿病的人接受詳細檢查,及早發現胰臟癌。

本港有約70萬糖尿病患者,全球每6秒就有一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胰臟癌就是其中之一,多個醫學研究指,糖尿病人患上胰臟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7倍。根據2012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胰臟癌在十大致命癌症中排第六位,發病人數有574人,而死亡人數則有538人,死亡率極高。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醫務總監兼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表示,早期胰臟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只有14%,晚期存活率更只有1%,呼籲早期患者盡快接受外科手術切除腫瘤。

潘冬平:「胰腺癌總體的存活率只有百分之56,所以癌症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當然其中一個原因是好多時診斷已經比較晚期,如果部份早期的胰腺癌能接受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有機會痊癒。」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則指,胰臟癌的病徵不明顯,市民應定期檢查身體,並提高警覺。

謝耀昌:「希望市民可以對癌症多了解,如果做體檢的時候,(檢查)到有水泡時,不會以為有肝、胰腎水泡那樣簡單,是會變癌症。」

除了糖尿病外,胰臟癌高危因素亦包括進食過多紅肉或加工肉類、吸煙、肥胖等原因。

潘冬平稱早期胰臟癌患者5年存活率僅14%,晚期存活率只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