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磁力共振與電腦掃描

都市人生活緊張,不時有頭痛、頸背痛、心絞痛等徵狀,想揪出病源,可能要找醫生「照一照」。現時,電腦掃描(CT)及磁力共振(MRI)是其中兩種較普及和精準的放射診斷,兩者各有擅長之處,現在教你如何「照」得適宜。

無論照CT或MRI,病人都需要躺臥在一個圓柱形的儀器內進行掃描,不過兩部儀器對身體各部位檢測卻有不同優勢:MRI對檢測軟性組織如腦部、脊髓、脊骨、關節、肌肉、頭、頸(包括鼻咽)及盆腔等都比CT優勝。因CT有X光,所以對於檢測腎結石、輸尿管結石、急性出血及骨折或創傷等都比MRI優勝。因此,CT含輻射,而MRI則沒有輻射。CT的速度比MRI快。

個案一︰想知腫瘤擴散情況
對於檢測原位及程度,MRI可以更準確診斷腫瘤分期,例如鼻咽癌及子宮頸癌。但要檢測整體腫瘤擴散程度,則要用PET-CT(正電子電腦掃描)做檢測。因為這方法能清晰看到癌腫的圖像。

個案二︰腰痠背痛,是否結石塞着輸尿管?
如果是結石塞着輸尿管,照CT更快捷簡單,整個過程由踏上CT進行檢驗至離開CT房間不超過10分鐘,而且不用注射顯影劑。而MRI對於檢測細小的輸尿管結石則比CT遜色;但是如腰骨有問題,MRI則會比CT較好,因為MRI可以清晰檢驗每節腰、椎間盤的病變,如突出或膨脹等。

個案三︰久咳不愈
對於肺部,照CT較適合,因為胸腔內的器官較多空氣,CT的造影會較清楚。而且CT速度快,檢查牀於一秒內可前進45.8厘米,所以只需約0.8秒就能掃描整個胸腔。加上照CT病人無需長時間閉氣,最適合喘咳病人。

個案四︰低頭一族 頸肩痠痛
「低頭族」經常機不離手,長時間低頭彎腰看手機,導致頸肩手痛。想找出痛的根源,最好接受MRI檢查,因為MRI能反映神經功能,協助專科醫生診症。

個案五︰經常頭痛是不是腦內長了腫瘤?
照MRI較好。MRI的腦部造影較清晰,能夠完整地反映腦部組織及顱內血管的結構,因此腦部腫瘤、腦血管異常等情況都能一目了然。如果是急性頭部劇痛,CT會比MRI優勝,因為CT可以診斷急性腦出血。至於慢性頭痛則MRI會比較好。

個案六︰心絞痛或胸口壓痛,應如何是好?
可以照CT。心臟有毛病一般是因為心臟血管內出現粥樣硬化,令到血管內壁收窄或阻塞,造成血流量減少所致。因為CT速度更好,檢查牀於一秒內可前進45.8厘米。CT能反映整個心臟及心血管的造影。在這方面MRI比CT遜色,至於心肌方面MRI則比較好。

個案七︰膽固醇超標,不知血管有沒有栓塞?
人到中年,驗血發現膽固醇超標,加上高血壓,或有機會出現頸血管栓塞。不想成為隱性患者,可照CT。CT的血管造影非常清晰,能準確定位栓塞位置。

總括而言,醫生會按各個病人的性別、年齡及病徵,選擇不同的造影診斷。病人在檢查前只要多了解各項造影儀器的運作,便能對檢查更有信心。

劉錦英
放射科專科醫生
香港專科

 

腸話短說(11)大腸癌的徵狀與診斷方法 / 陳俊尹醫生

從癌症跑出馬拉松( 6) : 馬前回望(2)

 馬前回望(2

友癌同跑             

20128月,「從癌症跑出馬拉松」的目標已實現了。 在20132月,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二個馬拉松,也是我首次在香港完成了馬拉松。

 

在香港比賽,經過的都是熟識的地方,昂船州大橋和青馬大橋,平日是汽車高速往來的地方,能夠踏足其上,心裡有點自豪,其中由青馬大橋折回後,經長青隧道往西區海底隧道前的一段公路約11公里的路程,是往港島區的必經之路,平日坐在巴士上,經過荔景,美孚,長沙灣,南昌等地區,直入西區海底隧道,只需用上十多分鐘,但要用雙腳來跑,卻是可遠觀而不可開玩笑的漫漫長路,望見荔景,跑了不知多久,它還在自己身邊,這時遠望美孚,但跑了不知多久還是在眼前,只好鼓勵自己繼續努力,我在這次比賽前有充分的練習,而且這次也不是我第一次參加馬拉松,原本希望430分內完成比賽,不過我還是擔心跑得太快引至30公里後因體力耗盡而不能完成賽事,所以愈來愈慢。

 

那一個一個熟識的場景,帶來一次又一次的期望,雖然最終還是要一步一步的走過,比預期艱辛,這時讓我想到接受治療的過程,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期望,卻仍然在漫漫長路上,也可能愈來愈艱辛。話雖如此,現時生活作息如常,照常跑步,與癌症共處的日子已6年多,我已開始對這路有認識,知道這是一段段曲折的山路,但只要繼續前行,總會有出路,而且路上有不少同行者,就像馬拉松比賽一樣,各人有不同的目標,但在路上總會互相鼓勵,為同路人「加油」。

 

2013香港國際馬拉松比賽結果:5小時23

 

( 待續 )
Alex joyful

從癌症跑出馬拉松( 6) : 馬前回望(1)

 馬前回望(1

未盡全力

在芬蘭赫爾辛基完成了馬拉松,我的時間是五小時四十一分,距離限時不足二十分鐘,可知道我是跑得很慢,但我在起初二十公里不是跑得那麼慢,但是不習慣歐洲的石板路引致腳板疼痛,開始減慢速度。這時,不同的聲音在心裡出現:「我只是用了約2小時15分跑了二十公里,堅持下去,一定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績,而且未盡全力,又怎知道不可能呢?」但當我想起很多書藉和文章中,很多跑手在三十公里後怎樣撞牆(hit the wall),餘下的路程是多麼艱辛時,我開始擔心到了三十公里後,我也不能再跑下去,再盤算一下,餘下接近4小時,但縱使我放慢腳步,邊行邊走,也應有充足的時間完成餘下的一半路程,幾番掙扎下,最終決定放鬆下來,而且在下斜坡的路段改為步行來減輕膝蓋的壓力。

 

當跑到接近終點的時候,經過一個巴士站的時候,看到一句寫在白紙上的標語:Nobody make you do this(以本人的理解是:沒有人驅使你這樣做),一看就知道這是寫給馬拉松跑友的,在筋疲力盡的時候看見一句這樣的說話,似乎是在嘲笑這班自討苦吃的跑友,但也可看成另類的打氣方式,曾經參予的人都知道能完成全程並不容易,除了比賽當日的身體狀況外,還要在比賽前沒有傷患的困擾,才能有足夠的練習來接受這漫長而艱辛的挑戰,我們既然選擇了挑戰這漫長的路程,餘下一、兩公里必定堅持下去。

慢漫跑的時候,我問神,我也是用這樣的態度面對人生的路途嗎?當過了一半的時候,發覺遇上困難,未能應付,於是放慢腳步,免得因傷而退出比賽,這算是未盡全力嗎?到了終點,我得到答案,我再不敢說我是未盡全力,因為那時感到雙腳還在震動,若不是提早放鬆腳步,很大可能是未能完成比賽。

沒有經歷過痛苦,就不能感受那痛苦的滋味,跑馬拉松是自討苦吃,遇上癌卻是事出無因,但無論如何,當面對苦難的時候,縱使無人明白,我們在天上的父必會明白和體諒我們。

2012818日芬蘭赫爾辛基馬拉松比賽結果:5小時37


( 待續 )
Alex Joyful

從癌症跑出馬拉松( 5) : 繼續再跑

 預備上馬

另一方面,在201110月,開始參與口服標靶藥物的藥物研究,最初因為藥物的副作用,臉上和腳上長滿紅疹,令我放棄了一場早已報名的10公里比賽,也錯過了2012年的國際馬拉松的報名機會。但我沒有抱怨為甚麼屋漏兼逢連夜雨,而我慢慢地接受了我慢慢的跑,接受了這個現實的我!

 

繼續再跑

因緣察會之下,竟然在20128月在芬蘭赫爾辛基完成我的第一42.195公里的馬拉松。雖然賽前預備的時間不足,而且同樣是天水圍那條8公里的賽道,竟然用了54分鐘,比2010年時慢了16分鐘,是百分之四十以上,幸好及後7月初在城門引水道的10公里比賽,總算可以在1小時內完成,挽回了一點信心,但仍然擔心能否以更好的狀態,在限時6小時內完成42.195公里的比賽,但為了完成從癌症跑出馬拉松的夢想 ,也訂了機票,交了報名費,總要盡力一試。

 

完成第一個馬拉松後,回到香港,又新的跑季開始,當時的身體情況穩定,讓我可以專心備戰20132月在香港舉行的馬拉松,這次有較充足的練習和參加了不同的比賽,發覺有明顯的進步,因此比賽前希望可以在4小時30分左右完成,可惜比賽當日還是太擔心30公里後的西區海底隧道,沒有好好控制時間,未能達到目標,只有再等一年了。

 

再上西山

在完成馬拉松後,又要回到診療室與醫生商討治癌的方案,為甚麼之前一年多的穩定生活又要改變?原因之一是經過長期使用的藥物開始無效,腫瘤有輕微增長,所以要及早嘗試其他藥物。但轉用的標靶藥副作用比較多,到現在已有半年,但我還未適應那些副作用,因此練習的質與量都降低,不過在炎炎夏日,減少練習也是合適的選擇。

 

現在已進入備戰階段,早幾天也再到西山,雖然改變了路線,沒有登上山頂,但能夠跑完全程還是開心,希望未來的日子,身體狀況穩定下來,每天清早可以再往山上跑一轉,繼續為未來的而努力。

 

我不孤單

很多人認為跑步是孤單,而且我說我喜愛一個人晨早到山上跑,認定我是一個孤單的人。其實跑步絕對不是個人的活動,我們可以找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跑超過兩小時的長課,這是每星期一次的長跑練習,跑的距離一般比平日的練習長一倍或以上,一面跑,一面吹水(天南地北,無所不談),豈不快哉!是真的,長跑不需要像短跑那樣要拚命的向前衝,最適當的速度是可以一面輕鬆地說話一面跑,我們更可以加入跑會,與大夥兒一起練習,練習後一起開懷大吃大喝,可以分享心得。

 

即使平日練習沒有朋友一起跑,我們也可欣賞沿路景色,讚嘆上帝的創造,在寧靜的山路上,我們更可以與上帝談心,若你還沒有信仰也不打緊,那就開放你的心懷,釋放自己,放下緊張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很多未能解決的問題就此解開。也有科學證明跑步可以令腦部分泌安多酚,所以我說跑步是會令人開心的。沿途上與晨運客互相說聲早晨,互相鼓勵,真的可以「加油!」而間中傾談幾句,不久又認識一些朋友了。

 

( 待續 )
Alex Joyful

【意想不到】你可知道,癌症篩檢未能減低整體死亡率?!

 

 

(網上圖片)

近年呼籲人定期做癌症篩檢的廣告屢見不鮮,因為一般認為及早發現患上癌症,治癒和生存的機會就更大。不過,近日《英國醫學雜誌》刊登的研究報告就大唱反調,報告指出雖然篩檢的確減低癌症的死亡率,但整體的死亡率卻未能因篩選檢查而得到改善。

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助理教授Dr Prasad和他的團隊在報告中分析了不同大型癌症篩檢研究對死亡率的影響,當中包括最常見的大腸癌、肺癌、乳癌和前列腺癌。他們認為,現時支持做篩檢的學者主要把注意力放在癌症的死亡率,而忽略了非癌症的死亡數字。他們在報告中提到,早前就有報告審視了10個癌症篩檢和死亡率的研究,發現只有3個研究顯示癌症死亡率能因篩檢而下降。整體死亡率方面,更加沒有研究顯示癌症篩檢有任何幫助。

癌症篩檢提升非癌症死亡率

Dr Prasad舉例說明,一個長達30年的篩檢大腸癌研究發現,接受大便潛血檢查篩檢的人每10000名有128名病人死於大腸癌,不接受篩檢者每10000名有192名病人死於大腸癌。這樣看來,有64人能夠因做了篩檢而免於被癌症所害。但看看整體的死亡人數,相差只有2名。接受篩檢的一組死亡人數為7111,不篩檢的一組死亡人數為7109。從這角度看,接受篩檢的人是否有較高的機會死於非癌症的疾病?在一個有關大便潛血檢查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接受這檢查的人非癌症死亡的風險較高,暗示了篩檢或許對身體帶來其他害處,抵消了及早發現癌症的好處。換句話說,篩檢或可減低癌症死亡機會,卻會增加其他疾病的死亡率。

高偽陽性令病人身心受創

事實上,癌症篩檢對身體造成傷害並不是甚麼新的發現。作者以前列腺癌的篩檢作例子,指出前列腺癌特異抗原(PSA)的測試造成大的偽陽性結果,即測試結果為陽性,實則沒有癌症。這些偽陽性結果導致病人須要抽取前列腺組織作進一步檢查,而抽取組織卻增加了病人無故受傷害的風險,例如細菌感染,嚴重者須要住院,甚至引致死亡。

Dr Prasad也列舉研究數據,指出肺癌和乳癌的篩檢對減低整體的死亡率的幫助有限,而且效果仍有強烈的爭議性。美國的肺癌篩檢研究發現電腦斷層掃描(簡稱CT)對整體死亡率的下降數目不大,只有0.46%。丹麥的研究則看到接受CT篩檢的人死亡率甚至比不接受篩檢者高。

乳癌方面,瑞士醫學委員會決定不建議使用乳房造影檢查為女性作乳癌的篩檢。因為研究的結果顯示每1000名接受此技術作篩檢的婦女,只有一人免於乳癌致死,但非乳癌而死亡的人數卻又不變,或者上升一人。這反映整個篩檢過程對死亡率沒有幫助,但不少婦女卻會因篩檢大量的偽陽性而增加心理壓力,帶來不必要的擔憂,甚至花費接受不必要的診斷和治療。Dr Prasad又引用權威的考科藍醫實證學資料庫(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ic Review)的報告,當中指出在綜合分析隨機性的研究後,結果得出PSA篩檢並不能減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乳房造影檢查也未能有效降低乳癌的死亡率。

綜合來說,Dr Prasad認為,現時的科學證據並不支持篩檢能減少整體死亡率的說法。但篩檢的過程須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對病人造成不必要的身心傷害。因此,他鼓勵醫護人員應該對病人們坦白,告訴他們癌症篩檢的可靠性和對病人可能造成的傷害,與病人共同決定是否要進行癌症的篩檢。
 

醫健法保

  www.sina.com.hk/news/article/20160113/0/26/49/%E6%84%8F%E6%83%B3%E4%B8%8D%E5%88%B0-%E4%BD%A0%E5%8F%AF%E7%9F%A5%E9%81%93%E7%99%8C%E7%97%87%E7%AF%A9%E6%AA%A2%E6%9C%AA%E8%83%BD%E6%B8%9B%E4%BD%8E%E6%95%B4%E9%AB%94%E6%AD%BB%E4%BA%A1%E7%8E%87-5302387.html

《醫健法保》是結合醫療和保險為主題的資訊網站。為讀者提供最新醫療研究和健康資訊。也不時提供與你健康人生息息相關的保險貼士。

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之二

 隨著人們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發病機制的日益了解,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近年來獲得了很大的進步,推出了一系列新型的標靶治療藥物。

第一代Rituximab是一種作用於人類CD20的單株抗體。由於CD20主要表現於B淋巴球細胞表面,因此Rituximab 可用來治療因B淋巴球過多所造成的疾病,包括淋巴癌、白血病、移殖排斥和某些自體免疫疾病。第二代是Ofatumumab,而第三代Obinutuzumab是第二代CD20特異性單克隆抗體,是Rituximab的後續藥物。

 

目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標準一線療法是FCR聯合用藥方案,即兩個化療藥物Fludarabine+Cyclophosphamide ( FC)聯用CD20  RituximabFCR( Fludarabine, Cyclophosphamide, Rituximab) 三藥聯合應用可以選擇性地耗盡B淋巴細胞,從而發揮治療作用。雖然Rituximab是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非常有效的藥物,然而大多數患者經過藥物治療後依然會復發,因此臨床上更加需要新一代藥物改善療效。

 

現今還有兩類口服激酶抑製劑:布魯頓酪氨酸激酶(BTK)和磷酸肌醇3激酶(PI3K),這兩類激酶抑製劑有望改善現有治療的局限性,並最終完全取代目前的化療方案。

 

布魯頓酪氨酸激酶抑製劑Ibrutinib

 

IbrutinibB細胞受體抑製劑,是第一個被批准用於臨床的布魯頓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標靶抑製劑。用於治療復發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Ibrutinib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口服藥物服用方便,這些優點使Ibrutinib成為一個最有前途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藥物,在未來將改變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模式。 

 

磷酸肌醇3激酶(PI3K)抑製劑Idelalisib 是美國FDA 批准的第二個口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分子標靶藥物。臨床應用時Idelalisib 需與Rituximab 聯合應用治療復發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新的激酶抑製劑具有毒性較低的特點,大多數研究人員預測BTKPI3K抑製劑將會具有良好的治療療效。 

 

由於目前未有確實之根治方法,治療方式的選擇視乎診斷步驟評估完成後患者情況而定。同時在醫療研究的不斷發展下,有朝一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可望成為可根治之症。


馬承恩醫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香港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賽馬會安寧頌」啟動禮暨記者招待會

 「賽馬會安寧頌」記者招待會: (左起) 香港老年學會會長梁萬福醫生、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及項目總監陳麗雲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胡令芳教授。

「賽馬會安寧頌」記者招待會: (左起) 香港老年學會會長梁萬福醫生、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及項目總監陳麗雲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胡令芳教授。

近年,世界各地對安寧照顧的需求及關注與日俱增,世界衛生組織(2015)估計全球每年共有二千多萬名病者需要安寧照顧,世衛會員國亦於2014年5月的年度會議中,一致通過各成員國必須強化安寧照顧的動議。在2014年,香港便有四萬五千七百一十人死亡,當中大部份由慢性及晚期病患引致,隨著香港進入高齡化社會結構,預計於2050年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將佔全港人口比例三成以上,由此推算,香港對安寧照顧的需求愈趨殷切。

香港自1982年正式設立紓緩治療服務以來,主要是依靠醫療體系內的十六間聯網醫院所提供。現時,全港超過九成以上市民是在醫院離世,公眾人士對社區安寧照顧的需求日見殷切。經濟學人智庫於去年十月公布最新的「死亡質量指數」調查,顯示本港死亡質量在八十個國家中排名第廿二位,本地安寧照顧服務的質素仍有進步的空間。在各項指標當中,本港在社區參與和關注的分數較低,如何改善安寧照顧服務,令晚期患者和家屬能在社區獲得全面的安寧照顧及支援將是關注重點。

為了推動社區安寧照顧的概念及落實相關服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一億三千一百萬港元,聯同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及五間非政府機構 – 香港老年學會、基督教靈實協會、香港復康會、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及聖雅各福群會,推行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安寧頌」計劃,計劃將以跨界別團隊和醫社合作的嶄新服務模式,透過舉辦專業培訓和公眾教育等項目,並試行於安老院舍及病人家中,為晚期患者及家屬提供全面的社區安寧照顧,提升他們在人生晚期的生活質素。(詳請可見於附件)

計劃的啟動禮由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香港賽馬會董事李家祥博士及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教授擔任主禮嘉賓,其他出席嘉賓包括「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的合作夥伴、政府部門、醫管局、其他醫療及社福界別的非政府機構,以表達對於在社區推行安寧服務的支持。啟動禮後,計劃的代表與傳媒進行記者招待會。

香港賽馬會董事李家祥博士表示:「『賽馬會安寧頌』的目標是協助改善綜合安寧照顧及提升服務質素,為相關的專業人員提供培訓,以及提高公眾意識,讓長者能夠作出更合適的護理選擇,提升他們於病患晚期的生活質素。」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及項目總監陳麗雲教授表示:「計劃的目標是『心安家寧』,透過專業人員培訓、 公眾教育、義工關懷和居家安寧服務等工作,創造良好的社區條件,為晚期患者及其家庭提供身、心、社、靈的關顧,讓患者能與家人共渡生命最美好及幸福的每一天,達致『活得幸福、快樂;走得瀟洒、從容、美麗;留得自在、安然 』。」

香港老年學會會長梁萬福醫生指出,本港安老院舍的院友對安寧照顧有高度需求,安老院舍能否提供安寧照顧可某程度反映其院護照顧的質素。計劃將支援安老院舍的各級工作人員提供院舍安寧照顧,及提升他們照顧晚期院友的能力,並協助院友、家人及照護者參與臨終照顧的決定。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胡令芳教授說:「大部分病人均在醫院走過人生最後一段旅程,此項培訓計劃希望透過改變醫護及社福界人士的思維,加強現行醫院的安寧服務,藉以改善安寧服務的質素。」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於二零一六年一月正式展開,如欲了解有關服務可向各服務主辦機構查詢。

中醫扶正治癌 倡人瘤共存

 

 

西醫治療癌症不論是手術或化療,副作用嚇怕不少病人。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癌症專家指,中醫治癌講求以人為本人瘤共存,雖未必能消除腫瘤,但可據病因病機,疾病性質階段,再施以扶正祛邪等方法控制病情。有晚期膽管癌病人被西醫判定只有半年生命,只靠中醫治療至今已存活3年,實現與瘤共存。
記者:嚴敏慧

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毛小玲指,每日有逾30名癌症病人看診,大多為晚期,部份已被西醫判定無法治療,部份則正接受化療,希望用中藥紓緩不適。中藥治療可用於任何部位腫瘤,亦無限病情,對預防復發亦有功效。
毛指與西醫不同,中醫視癌症為全身性疾病,腫瘤只是局部表現,故治療要針對整體調節,以辨證論治結合扶正祛邪治療原則,據不同病因和制訂合適療法,開出相應藥方;同一癌症可由完全不同病因引起,如肺癌便可以是熱症,亦可為寒症,故患相同疾病病人,療法可完全不同。


74歲的戴先生患晚期膽管癌,又有糖尿病及高血壓。2012年時因常發燒、小便帶血,到醫院檢查發現膽管有腫瘤且導致肝發炎有膿包。由於病情影響其他器官醫生建議切除膽管、部份肺、胃、胰臟及肝。經麻醉科醫生評估他若接受這需時8至9小時大手術風險甚高,家人最終拒絕並尋求中藥治療。

仍需西醫檢查腫瘤變化

毛指經診斷確定戴先生為肺虛腎虛濕重,初求診時面色極黃,消瘦至只有120磅,無胃口,治療主要扶正為主,健脾補腎化濕,至今治療3年效果理想,「西醫話得半年(壽命),現在已經3年」。戴先生女兒形容父親接受治療後「行得瞓得」,體重更增加20磅,西醫檢查亦未見惡化,部份與癌症相關指數更見好轉。
不過,中醫治癌亦有局限。毛稱需靠西醫檢查才知悉病人腫瘤變化,故會建議病人繼續西醫覆診。至於腫瘤能否靠中藥消除,她坦言要看病人對藥物反應,小部份病例能完全消除腫瘤,但腫瘤未消除疼痛等症狀亦能解決。
現年84歲的陳先生,2009年發現咳嗽時痰帶血,檢查發現左肺有2厘米腫瘤,確診肺癌,當時西醫指要切除半肺他不接受,向中醫求診。毛指陳的肺癌病因為邪熱內盛,為熱症,發現時為早中期,身體狀況較健康,治療主要清熱解毒,之後轉以養陰清潤藥材。由病發至今已5年多,未見惡化,他能繼續帶隊行山,全無氣喘。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107/19441850

亂食膨魚鰓 治癌變患癌

 

【太陽報專訊】內地掀起「盲搶」膨魚鰓!膨魚鰓(即蝠鱝鰓)近年被內地坊間吹捧為具清除血毒及增加乳汁分泌等多種功效的「萬能藥」,掀起搶購潮,令全球蝠鱝科軟骨魚類數量下降。不過,有外地報道指不少膨魚鰓被驗出含多種重金屬及致癌物,達致危險程度。本報記者於本港多間海味店亦發現有售膨魚鰓,部分配以湯包材料出售,惟較少港人搶購。有本港註冊中醫師直言,膨魚鰓並非主流藥材,更指外界誇大其療效。專案組報道

膨魚鰓除由蝠鱝鰓製作外,部分由俗稱魔鬼魚的蝠魟魚鰓所製,近年備受熱捧為能醫百病的「萬能藥」,在廣州清平市場有多個售賣膨魚鰓的檔口,當地有商販聲稱膨魚鰓能增加乳汁分泌、清除血毒、治療水痘、扁桃腺炎及清肺,更有傳言指能醫治癌症,令膨魚鰓迅速成為中藥市場的「搶手貨」。

不過,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道指,動物保護組織野生求援(WildAid)的毒物學檢驗顯示,在清平市場出售的膨魚鰓,不少含有包括砷、鎘、汞及鉛等重金屬及致癌物,而且含量已達危險程度,估計是蝠鱝在過濾浮游生物時累積於鰓部的毒物。

本報記者巡視本港多區海味店發現,部分店舖亦有出售膨魚鰓,「近期賣多咗,唔知係咪多咗人患癌多咗人買。」位於大埔街市的海味湯料負責人鄭漫玲坦言,近期膨魚鰓的來貨價提高,因有偏方膨魚鰓加土茯苓服用有治癌功效,惟她坦言不知內地膨魚鰓被驗出含有重金屬,指主要依靠批發商檢驗貨品的品質。

誇大功效抬價

九龍城海味店負責人林永健指,店內有售膨魚鰓,一塊約重二両,每両售一百五十元,但甚少顧客購買。林表示,膨魚鰓為偏方食材,惟因「好腥好臭好難食」,已較少人服用此類偏方。林提醒市民若不了解膨魚鰓的功效,切勿胡亂服用。另一海味店負責人黃宏池表示,他知道膨魚鰓來自深海魚,但不清楚可能內含重金屬及致癌物。

「膨魚鰓的確係有一定治療功效,但話佢係萬能藥就太誇張同失實。」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表示,膨魚鰓具清熱養陰之效,「小朋友出完痲疹後進食可以幫助治療,或者發燒後都啱服用進補,陰虛體弱嘅人都合用。」至於體質屬陰盛的人士則不適宜進食,「假如經常身體發冷、陽氣不足嘅人都唔啱食。」關表示,由於膨魚鰓屬古方,本港已經甚少中醫師採用。

註冊中醫師鍾滿華指,內地市場為抬高售價,誇大其功效。他舉例指產婦的乳汁分泌量,取決於產婦身體是否有足夠營養,膨魚鰓並無增加乳汁的功效,「飲多啲木瓜魚湯或者食豬腳薑吸收多啲營養就得」。

 

https://hk.news.yahoo.com/%E4%BA%82%E9%A3%9F%E8%86%A8%E9%AD%9A%E9%B0%93-%E6%B2%BB%E7%99%8C%E8%AE%8A%E6%82%A3%E7%99%8C-221040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