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2014 續1
27-7-2014 續1
26-7-2014續
26-7-2014續
26-7-2014 續
以下為二零一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謝偉俊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的書面答覆:
問題:
政府計劃於今年年中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先導計劃),資助特定年齡組別市民接受大腸癌篩查,惟政府沒有公布先導計劃的細節。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為何沒有公布先導計劃的細節;
(二)原訂於4億2,000萬元的先導計劃預算開支需否修訂;如需修訂,詳情為何;先導計劃的目標人口及預計受惠人數有否更改;如有,詳情為何;
(三)鑑於先導計劃下大腸鏡檢查服務會由私營醫療機構提供,當局估計該服務的平均每次收費,以及當中的公帑資助額為何;及
(四)鑑於目前私營醫療機構提供的大腸鏡檢查服務收費十分參差(例如個別診所收費可低至約5,000元,遠低於私營醫院收費),當局日後在推行先導計劃時,會否規定各參與先導計劃的私營醫療機構公布服務詳情及收費水平,以提高透明度及促進競爭,使市民知所選擇;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隨着人口老化和增長,政府預計大腸癌的新個案和有關的醫療負擔會在未來繼續上升。為處理本港因大腸癌而迅速增加的醫療負擔,政府已決定在二○一四/一五年度起的五年內,撥款共約4億2,000萬元,研究和推行資助特定年齡組別的市民接受大腸癌篩查的先導計劃。
(一)為早日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先導計劃),衞生署已於二○一四年一月展開研究及籌備工作,並成立了一個由多個醫療組織和專業團體、學術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代表等組成的跨專業專責小組(專責小組),展開先導計劃的籌備、實施、宣傳和評估等事宜,當中包括設定先導計劃的參加準則、篩查方法、資助模式,以及運作安排等。我們亦於二○一四年十二月向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提交資料文件,簡述先導計劃的發展進度。正如二零一六年《施政報告》的施政綱領所述,我們預計先導計劃最早可在二○一六年年中推出。
(二)由於先導計劃旨在評估全民普查的推行及對醫療系統帶來的影響,目標使用者必須有代表性,但不能令現時服務不勝負荷。專責小組經過周詳考慮,同意邀請年齡介乎六十一至七十歲的合資格香港居民在三年內分批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測試結果呈陽性的參加者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
政府參考六十一至七十歲年齡層人口數字,估計約30%的合資格人士會參與先導計劃,當中估計約4.5%的參加者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可能呈陽性,繼而估計約有90%呈陽性測試結果的人士願意接受大腸鏡檢查。根據上述推算方式和最新的人口統計數字,衞生署預計先導計劃可吸引約三十萬人次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以及約一萬人次接受大腸鏡檢查,這與我們在二○一四年十二月提交予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的資料文件所推算的數字相若。原訂於4億2,000萬元的先導計劃預算開支亦無須修訂。
(三)為鼓勵市民踴躍參加先導計劃和順利完成篩查程序,政府會為參加者提供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的資助,亦會為測試呈陽性結果的人士提供大腸鏡檢查的資助。就此,先導計劃將以公私營協作模式進行,先由參與先導計劃的基層醫療私家醫生為參加者提供資助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服務,當發現參加者大便帶隱血時,基層醫療醫生會轉介他們至參與先導計劃的私營專科醫生進行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參與在先導計劃下提供大腸鏡檢查的私營專科醫生必須符合指定的專業資格、處所和設施,以及服務質素和水平等要求。在籌備過程中,衞生署一直與醫學界各持份者保持溝通,鼓勵私家醫生和私營醫療機構支持和積極參與先導計劃。
在釐定先導計劃的資助金額和細則時,政府將參考市場情況及現行醫療資助計劃的做法,並會兼顧收費的公平和合理性,以及參加者是否可以負擔和容易獲取服務等多個因素而定,政府稍後會公布有關資助詳情。
(四)為方便市民清楚了解先導計劃的詳情及增加市場透明度,衞生署會在其發放預防大腸癌資料的網站內詳列獲資助的大腸鏡檢查服務範圍,以及在先導計劃下每名提供大腸鏡檢查的專科醫生在扣除政府資助後會否另行向參加者收取診金,以及有關金額。參與先導計劃的診所或私營醫療機構亦須在其處所內張貼詳列有關收費的海報,方便參加先導計劃的人士查閱。
前列腺癌是一種發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惡性腫瘤,也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一項數據調查顯示,2014年美國有大約233,000名男性診斷為前列腺癌,占到新增癌症病例的27%。前列腺癌的發生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比如年齡,種族,生活習慣,肥胖以及家族病史。
本文根據讀者關注度對2015年前列腺癌研究熱點內容進行了彙總。
陳先生今年三十二歲,結婚三年,有一個兩歲小寶寶,家庭生活十分美滿。陳先生身體一向健康,有定時做運動的習慣,並能於三小時內完成全馬拉松。一個多月前,陳先生發覺體能開始下降,跑步十多分鐘便會出現氣促和頭暈症狀,並需要停下來休息。此外,他又發現手腳在沒有碰撞情況下出現瘀斑和紅點;最後更出現持續發燒及嚴重氣喘症狀而需要入院治療。
經醫生檢查後,發現肺部有一大片陰影,診斷為嚴重肺炎,需要立即接受廣譜抗生素治療,肺炎才得以控制。後來經抽血檢驗,發現陳先生白紅球指數嚴重偏低,血色素只得正常男性的一半,血小板更低至只得正常的十分之一。醫生懷疑陳先生骨髓出現問題,遂於翌日替其作骨髓穿刺檢查。將抽出之骨髓液做成抹片,以觀察骨髓在製造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的功能是否正常。結果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俗稱急性血癌。
急性白血病大致分為骨髓性和淋巴性白血病,任何年紀都會有機會患上。通常初起病徵為持續發燒不退,疲倦、運動能力下降,容易造成皮膚和黏膜瘀傷和流血。血液檢查發現紅血球、血小板和正常白血球下降,這是因為白血病細胞取代正常骨髓性細胞所致。病人會出現貧血及白血病細胞浸潤症狀,如肝、脾、淋巴結腫大,胸骨壓痛等。有時甚至於顯微鏡下發現血癌細胞在血液中運行。
下期便會為大家介紹急性白血病的風險分層(Risk Stratification) 及治療新方向。
馬承恩醫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
26-7-2014
本來我的人生就像普通人一樣,一出生就有父母撫養,跟著就是讀書: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專、大學,然後投身社會,賺錢養家、有穩定的另一半,計劃結婚。完全沒想到有一天我的人生有如此戲劇性的發展。
這個月內,身體日漸轉差,食慾不振、疲倦、生理期流量增加、刷牙時牙齦出血、小腿出現紅點、斷斷續續發了燒四天,初時對自己的健康問題掉以輕心,以為天氣太熱、體質燥熱、女性常見的生理問題、洗澡時用磨沙膏洗擦身體用力過度、受了涼風、睡眠不足,才會導致以上問題。發燒時分別找了家庭醫生兩次,醫生診斷為感冒,處方了退燒藥,並著我如果再發燒要即時聯絡他。服過藥、睡了一整天就退燒了,於是第二天繼續上班。
但後來發現雙腳浮腫,用溫水泡過腳都不消腫,而且自出生以來從未試過如斯狀況,於是騎士先生趁星期六不用上班陪我再去找家庭醫生。醫生懷疑我的心臟或腎臟功能有問題,而且不建議胡亂開藥,於是問我要不要到醫院檢查。我想檢查清楚究竟身體出了甚麼狀況,於是請他幫忙寫信給我到東區醫院檢查,接過信後連午餐都沒吃就趕過去。
到醫院後立即驗血和小便,然後見急症室醫生,完成後到飯堂祭祀五臟廟,當時我沒擔心太多,心想最嚴重的情況是貧血或者之前服過西藥暫時影響腎功能而已。二小時後,走到護士站詢問我檢查結果,護士説:「小便檢查報告沒有問題,血液報告快有了,請等候醫生叫名,然後聽取檢查結果。」
等多一會,醫生召喚我回到診症櫃台,他跟我説:「發現你的血液有問題,我懷疑你有血癌,要立即住院檢查。」但醫生説話很輕聲,我心想是否聽錯了,於是我問:「我的血壓有問題?」醫生再説:「懷疑是血癌,要立即住院並且要多抽一次血作檢查。」接著我走到一張診症牀坐下給護士替我抽血,完成後等候入院櫃台等侯醫院職員陪我去辦入院手續,等候期間心裏既害怕又緊張。
【明報專訊】本港平均每日有9名女士確診乳癌,本地乳癌基因篩查發現,9.2%乳癌高危者會出現BRCA1及BRCA2 基因突變,即患遺傳性乳癌風險增加,其中有3人接受了預防性乳房切除術,包括一家三代患乳癌的患者,最終切除雙乳防復發。
港大醫學院伙拍瑪麗、東華、養和醫院及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正做遺傳性乳癌基因篩查,找出BRCA基因突變者,在2007至2015年接受檢查的1702名乳癌高危者(即有家族史等)中,9.2%有BRCA1及BRCA2 基因突變,男性的突變率則有20.8%,30至49歲高危者佔整體68.5%,可見基因突變的乳癌患者較早病發。
負責篩查的港大外科學系臨牀教授鄺靄慧,除替病人及早抽出高危基因,更細聽病人的故事,並寫成《愛是最好的療癒》,此書收益撥捐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外祖母死於乳癌 母40多歲確診在眾多病人故事中,出現基因突變的唐煒甯三母女的故事,教鄺靄慧感觸又感動。
據《愛》描述,45歲的唐煒甯,外祖母死於乳癌,母親亦於40多歲確診,因此參與基因資料庫測試,結果證實有基因突變。在母親建議下,唐煒甯與妹妹同接受基因測試,只有唐煒甯有遺傳基因變異。鄺靄慧起初擔心唐接受不了,豈料她從容地說﹕「驗到也沒辦法,即使有基因突變也不一定會發病呀。現在唯有勤做檢查。」後來檢查時發現唐乳房有異常陰影,抽針化驗顯示當時只有39歲的她,兩邊乳房有癌細胞。「其實我都知自己終有一日會病發,只是時間比想像中早了些!」
– See more at: http://m.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0127/s00002/1453831634210#sthash.Xnk7rdTl.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