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嘴手套原料MBT 列「可能致癌物」

 

兒科專科醫生建議家長,可改用專用消毒劑清潔嬰兒用品。(資料圖片)

 

【經濟日報專訊】世衞將常用於製造橡膠奶嘴、手套及避孕套的化學物「2-巰苯噻唑」(簡稱MBT)列為2A級「可能致癌物」,與紅肉同級,可能與膀胱癌、腸癌等有關。

有本港專家指,一般接觸不足以致癌,但受熱和摩擦會令塑膠釋出物質,建議若奶嘴破損應立即更換。

MBT(2-mercaptobenzothiazole)廣泛用於製作橡膠如乳膠等,常見於車胎、奶嘴、安全套、橡膠手套,以至鞋墊,甚至以橡膠碎製成的遊樂場等。

與紅肉同級 疑涉腸癌膀胱癌

世衞國際癌症研究所專家小組,研究英國威爾斯化工廠工人患癌個案報告,指MBT有潛在致癌風險,或與患上膀胱癌、腸癌和一種血癌有關,其致癌程度與紅肉同等。

惟世衞指出,一般市民穿戴手套、嬰兒吸吮奶嘴時,只經皮膚接觸小量MBT;而吸入路邊塵埃亦是MBT來源之一,呼籲毋須過慮。世衞又補充,未就MBT對公眾危害作研究。

記者昨在超巿觀察貨架上的奶嘴多來自日本或德國,但大部分包裝只標示矽膠或乳膠製成,未有標示具體成分,只稱符合歐盟標準;超市職員指,產品多以矽膠製造,具體成分建議向供應商查詢。

浸大生物系研究助理教授王凱峰指出,MBT是橡膠硫化過程中的必要加速劑,令橡膠更有彈性,但製作矽膠則不涉MBT。

他指,暫僅有老鼠研究數據指兩年內如吸入每公斤750毫克分量的MBT或可致癌。若以此推算,一名60公斤成年人,兩年內要吸入2,250毫克純淨MBT,倘量化為一粒200毫克必理痛計算,分量約等於連續進食10粒。他認為,一般產品MBT含量極低,但若家長發現孩子奶嘴破損,應立即更換。

正常使用橡膠品 風險不大

臨床腫瘤科醫生游子覺則指,世衞報告主要關注在橡膠製品製作過程中,化工廠工人可能吸入含MBT煙霧導致的健康風險,與使用橡膠製成品可說是「完全兩回事」。游稱,巿民使用一般橡膠製品時,MBT散發量及吸收量均與工人不同,且亦無其他報告證明人類使用橡膠製品有致癌風險,故正常使用風險不大。

兒科專科醫生劉成志指,用熱水消毒奶嘴、奶樽一般需時15分鐘,否則難以殺菌,建議家長如擔心加熱釋出致癌物,可改用專用消毒劑清潔嬰兒用品。

海關指會了解有關報道,並作跟進。

 

hk.news.yahoo.com/%E5%A5%B6%E5%98%B4%E6%89%8B%E5%A5%97%E5%8E%9F%E6%96%99mbt-%E5%88%97-%E5%8F%AF%E8%83%BD%E8%87%B4%E7%99%8C%E7%89%A9-225547379.html

鼻咽癌的「細胞免疫治療」

 本港每年有逾800宗鼻咽癌新症,較常見於男性。成因可能和多吃鹹菜、鹹魚和醃肉等有關,此外,也和一種EB病毒有關。正因為和病毒有關,本地有大學正積極研究鼻咽癌的「細胞免疫治療」,有望增強對這病的療效,減低復發機會。

 

「鼻咽癌是一種獨特的癌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牀腫瘤學系臨牀教授鄺麗雲指出:「因它本身和EB病毒有關,而EB病毒有一部分是躲在鼻咽癌細胞內,所以可透過細胞免疫治療,把癌細胞標籤,讓病人身體的免疫系統能認出癌細胞,再展開攻擊。」

這療法最大障礙之一,在於EB病毒不易辨認。它是一種古老病毒,已存在多年,正常成年人有90%以上體內都會有這病毒,但不表示他們有鼻咽癌。病毒躲在癌細胞內,表面只有很少可供辨認的抗原;而人體對這病毒已十分接受,不會因這病毒出現特殊的免疫反應,這些因素都令它難以辨認。

與澳洲合作第一期研究

怎樣克服這障礙呢?鄺教授說主要針對免疫細胞T細胞做工夫。

「第一是抽取病人血液,分離出較強的T細胞,透過體外培植增加這些T細胞的數量,再回輸給病人,這樣可增強病人的免疫力,但T細胞的數目並非可無限量培植。第二是針對性刺激T細胞,增強它們辨認EB病毒的能力。」

鄺教授和她的團隊,在2008-2010年間,與澳洲昆士蘭醫學研究院合作,已進行了第一期的臨牀研究。「第一期研究是以最晚期的鼻咽癌為對象,主要想證明治療理論可行,以及測試療法是否安全,結果是正面的,所以現在正籌備進行第二期研究。」

先用抗癌藥再用細胞治療

第二期研究的對象,將會是鼻咽癌復發病人,目標是較早開始在復發病人身上使用。「基本上,希望診斷出復發之後,先用化療(即抗癌藥)消滅腫瘤,因為化療是最快、最有效減少癌細胞數目的方法。但因化療有毒性,不能長時間使用,一旦停藥癌細胞可能會再增加,所以這時就可用細胞免疫治療,希望減低復發機會。」鄺教授說。

若這研究成功,將有很多人受益。因為本港鼻咽癌病人當中,接受化療、電療後,有1/3左右會復發。而在廣州地區,平均每10萬人就有25人患上鼻咽癌,每年接受鼻咽癌治療後復發的數目也十分龐大。

www.metrohk.com.hk/

美國最新膳食指南:如何飲食有助於癌症預防

 

 

美聯邦政府農業部和衛生與公眾服務部聯合發布了2015-2020年美國居民膳食指南,以幫助美國人做出明智的飲食選擇。


 

最新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大體上與2010年發布的類似,比如多吃農產品、全谷物食品、低脂乳制品和精益蛋白質,同時限制對鹽、糖及飽和脂肪的攝入量。不過,最新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有幾處重要改動,其中包括呼吁人們大幅減少對添加糖的攝入量以及建議青少年男性及成年男性少吃肉。這些建議尤其可能會對癌症預防有重要啟示。

大幅減少對添加糖的攝入量
 
 

 

2015-2020年美國居民膳食指南稱,美國人對添加糖的攝入量應限制在每日熱量攝入的10%。也就是說,按成人每日所需2000卡熱量來算的話,成人每日攝入添加糖不應超過12茶匙。然而,美國人現在的常態是每日攝入至少20茶匙添加糖,這說明他們需要大幅減少對添加糖的攝入量。添加糖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20盎司可樂中就含有15茶匙添加糖,1湯匙番茄醬中含有1茶匙添加糖。

 

“含糖飲料如運動飲料和果汁飲料是成人和青少年攝入添加糖的最大單一來源。有證據顯示這些含糖飲料與體重超重有關,而體重超重會增加人們罹患多種癌症的風險,所以減少對添加糖的攝入量具有重要意義。”美國癌症協會的營養與運動分部執行理事Colleen Doyle說。

 

體重超重或肥胖與乳腺癌、結腸癌、胰腺癌等癌症有關。Doyle強調,雖然大量證據表明糖不會導致癌症,但是也有個別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2015-2020年美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人們對添加糖的攝入量應限制在每日熱量攝入的10%是借鑒了世界衛生組織(WHO)2015年發布的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相比美國心髒協會的糖攝入量指南:女性每日攝入糖不應超過5茶匙,男性每日攝入糖不應超過9茶匙,美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規定還是很寬松的。

 

少吃肉,多吃蔬菜

 

除了發布具體的飲食建議之外,美國居民膳食指南還有助於美國人深入洞察他們現在遵循的飲食模式。談到蛋白質,有兩大群體需要在飲食上做出較大調整。指南指出:“有些人尤其是青少年男性和成年男性還需要減少他們對蛋白質食物的整體攝入量,比如少吃肉類、家禽類和蛋類食品,多吃蔬菜或其他攝入不足的食物。”

 

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最近將加工肉類(包括熱狗和培根)界定為致癌物,將紅色肉類(包括牛肉和羊肉)界定為可能致癌物。令人信服的統計數據表明,每日攝入50克加工肉類(大約相當於4片培根)使人們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了18%。

 

少吃紅色肉類和加工肉類可能有助於預防癌症,但是最新發布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並未明確建議人們減少攝入紅色肉類和加工肉類。美國癌症協會的宣傳組織美國癌症協會癌症行動網絡在一份書面聲明中對此表示失望:“最新發布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並未建議美國人少吃紅色肉類和加工肉類,這無疑是舍棄了美國膳食指南咨詢委員會提出的一條以證據為基礎的重要飲食建議。”

 

該書面聲明引述美國癌症協會首席癌症控制官的話:“有大量的科學證據證明了癌症與飲食的關系。美國居民膳食指南避而不提少吃紅色肉類和加工肉類的具體飲食建議,意味著他們在減少癌症痛苦和死亡方面錯失了一次關鍵而重要的機會。”

本文來源於盛諾一家 : www.stluciabj.com/news_info.aspx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二)

 上期提及陳先生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醫生會同時在病人的骨髓白血病細胞進行染色體及DNA測試。急性白血病並沒有期數之分,醫生會因應病人的年紀、身體狀態、白血病細胞的DNA及染色體變異,把病人分為低風險(Good Risk) ,標準風險(Standard Risk)及高風險(High Risk) ,從而決定最佳治療方案。

第一線治療方面,首先病患者要接受緩解誘導化學治療,誘導是以化學藥物對抗血癌細胞內的DNA令其加速死亡,而希望達到完全緩解。意思是令白血病症狀消失,以及血液和骨髓回復做血基本功能。現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完全緩解率大概為80%,完全緩解之後,病人會接受鞏固期化療,以殺死殘餘癌細胞,從而減低復發。大概四個周期鞏固期化療之後,所有化學療程為之完結。如果病人屬於低風險類別,醫生便定期為病人覆診,監察復發。反之標準及高風險病人,因為他們的復發風險比較高,醫生會盡量安排異體骨髓移植,以減低復發。

現今不斷有更新及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很多白血病病人都可以痊癒,並繼續健康的生活。陳先生因為屬於低風險病人,接受了誘導及鞏固期化療之後已經完全康復,並參加了本年度的半馬拉松賽跑,一家人繼續開心地生活。

 

馬承恩醫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香港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宣稱食品能治癌 華陽複方重罰60萬

 僅為一般食品的「華陽複方」,網路廣告卻宣稱為美國食藥局認可的治癌新藥、比西藥還能治療癌症,遭新北市衛生局重罰60萬元,是2013年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修法後,新北市首張「食品廣告宣稱療效」的罰單。

新北市衛生局去年查獲華陽複方未取得藥物登記,竟稱其「治癌新藥」產品通過美國食藥局認可、比西藥有效,重罰60萬元,是去年裁罰最高額案。 記者呂思逸/攝影

分享

 

華陽複方代理商華陽生命科學公司,昨未回應為何宣稱產品有療效,其官方網站日前已撤除。

衛生局表示,去年10月華陽複方在美國的製造商「美國華陽生命科學公司」,在自家官方網站註明「產品還在實驗階段,未取得醫療效能認證」,提醒消費者產品並非藥物,但台灣代理商「華陽生命科學公司」卻在官網宣稱,華陽複方是美國食藥局認可的治癌新藥、比西藥還能治療癌症,還有人服用後治好癌症。

衛生局表示,華陽複方只是一般食品,未經台灣藥物查驗登記,卻違規宣傳「有醫療療效」,已違反食安法,因為初犯,開罰60萬元。

食安法2013年修正,提高食品廣告宣稱醫療效能的罰鍰金額,從原來20萬至100萬,提高為60萬至400萬。

亞東醫院腫瘤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表示,食品無法治癒癌症,僅能增加人體免疫力、提升新陳代謝,若已罹患癌症病人,應以手術、化療、標靶藥物、口服藥物,才能治療。

民眾欲知想購買或正服用的產品是否違規,可至食藥署違規食品、藥物、化妝品系統(http://illegal-ad.fda.gov.tw/)查詢。

udn.com/news/story/7266/1523254

補充劑補身非必要

 癌症病人需否服用坊間的補充劑補身?註冊營養師潘仕寶指無論健康人士或癌症病人都可從日常飲食中,攝取身體所需的營養素,另無研究顯示癌症病人要比一般人攝取更多養化營養素。

 

 

軟質食物開胃有營養

癌症病人或因為治療的副作用,包括化療引致身體不適,如胃口欠佳、味覺轉變、口腔潰爛或嘔吐腹瀉等,引致未能如常飲食。此時醫生、營養師會因應病人的健康及飲食狀況,按需要建議服用補充劑,彌補不足。
但除服用補充劑外,也有其他方法可作改善,例如病人因潰瘍不能吃飯,可以改吃軟質食物如薯茸,或食物攪拌成糊仔進食。病人又可飲用鮮榨果汁,既能吸收營養,又有開胃作用。
潘仕寶表示,一般人可從飲食攝取所需營養,毋須額外服用補充劑。例如成人每日建議從飲食中攝取100毫克維他命C,吃一個橙及一個奇異果已分別可攝取70毫克及64毫克維他命C。她又提醒市民,若過量攝取維他命A及E,身體會儲存起來,長遠或會引致中毒。市民服用前應先諮詢營養師意見。


記者梁麗兒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219/19497183

——————————————————————————- 

延申閱讀 : 癌症患者忌服過量抗氧化物 人參, 維他命助長癌細胞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article_details.php

癌患者忌服過量抗氧化物 人參、維他命助長癌細胞

 吳呂愛蓮(中)指抗氧化物助長肝癌細胞,建議病人勿過量攝取。張柏基攝

 

癌症病人亂服維他命C等抗氧化補充劑,隨時令病情加劇。港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肝癌病人體內會產生很多抗氧化物,幫助癌細胞生長。專家擔心,若病人額外服用高劑量的有關補充劑,或含大量抗氧化物的中藥如人參、黃芩或會刺激肝癌細胞生長,建議病人服用前諮詢醫生意見。
記者:梁麗兒

研究團隊分析肝癌生長機制,發現病人體內的「轉酮醇酶」(TKT)特別高,並會製造抗氧化物,幫助腫瘤生長。由於該種抗氧化物與坊間的高劑量抗氧化物補充劑相似,推斷若病人額外服用,可激活癌細胞生長。
團隊又利用動物實驗證實,有化學物能抑制身體產生抗氧化物,配合肝癌標靶藥治療,成功將患癌老鼠的腫瘤縮細,希望有助日後研發治療肝癌的新藥。
負責研究的港大病理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吳呂愛蓮指,不少人認為服用抗氧化物補充劑一定對身體有益,惟今次研究卻提出質疑,令人擔心過多抗氧化物或會令癌細胞生長更多,建議病人不要服過量、「食之前要三思」。她強調,癌症病人可從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營養,毋須要過量吸收。團隊下一步會探討服用抗氧化物補充劑會否增加人類患癌風險及助長癌細胞生長,未來或會在其他癌症進行同類研究。
參與研究的港大病理學系助理教授黃澤蕾補充,坊間常見如維他命A、C、E等都屬於抗氧化物補充劑,部份中藥也含大量抗氧化物,包括人參、丹參及黃芩等,建議癌症病人避免過量服用,如必要服用,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中醫:須視乎體質及辨證

至於一般人服用補充劑會否患癌,黃澤蕾說:「健康人士服用補充劑,對健康唔會有影響,因為正常細胞都要抗氧化物,但今次研究就發現癌細胞都靠抗氧化物生長,所以病人應避免過量服用。」
肝癌為本港第三號致命癌症,本港於2012年便有1,505人死於肝癌。同年有1,790宗新症。全球每年有55%肝癌新症發生於本港及中國。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蘇炳輝表示,臨床上未見有病人或相關人類研究顯示,服用補充劑會加劇癌症病情,「(如果病人問食唔食維他命)醫生好少叫病人唔食,除非肝功能差咗」。礙於病情轉差原因眾多,很難斷定與單一因素如服用補充劑有關,需更進一步研究證實。
註冊中醫師彭明慧指出,部份中醫師會為癌症病人處方人參、黃芩等中藥,以扶正驅邪,即強化身體,從而增強體質,提高抗癌能力。但上述中藥不可隨便用,要配合個人體質及中醫辨證。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219/19497159

《When Breath Becomes Air》當呼吸化為空氣

 

 

2016年1月的Amazon與美國獨立書商聯盟的推薦書單,都選了一本結合醫學、人文關懷的回憶錄《When Breath Becomes Air》(暫譯:當呼吸化為空氣)。作者保羅.克蘭勒希(Paul Kalanithi)是一位年輕的神經外科醫師,他在確診自己罹患肺癌末期後,即從醫師、病人、兒子、伴侶、父親等不同身分,審視自己37年的生命歷程,進一步思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這本不到260頁的回憶錄,飽含文學、醫學、哲學的省思,文字優美真摯,1月12日發行,立即躍上暢銷排行榜。

克蘭勒希熱愛古典文學,最初志向是成為作家,對於生死的好奇讓他在史丹佛大學雙修文學與生物學,畢業後轉往劍橋大學專攻醫學科學史與哲學並取得碩士學位。然而,有個疑問始終縈繞在他心頭——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面對死亡與衰敗時,人該如何自處?——當時他認為醫學比文學更能提供解答,便決定申請耶魯大學醫學院,一頭鑽進神經外科。如此蜿蜒曲折的學習路徑,不僅為他往後的行醫灌注了人文養分,也說明了他冷靜與感性的文筆特質從何而來。

於耶魯大學醫學院以妥瑞症研究獲獎並以優異成績畢業後,他以神經外科醫師身分回到史丹佛大學醫院實習,就在最後一年擔任住院總醫師時,他發現自己體重急速下降、夜間大量盜汗,最後證實是肺癌,那年他才36歲。他曾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我還剩下多少時間?〉(How Long Have I Got Left?),描述自己從醫生變成病人的當下:「我拿到一張核磁共振顯影片,一如往常地以醫生的專業,很快辨認出有一大塊陰影覆蓋著大部分的肺部和脊椎,這肯定是癌症。我幫同事判斷過上百張的片子,如果在以前,我會直接註記『癌細胞已轉移,已無手術的必要』,但這次不是別人,這是我自己的檢查報告……」

正準備攀登人生另一座高峰,這晴天霹靂的消息讓克蘭勒希瞬間從雲端跌落。起初他只想著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理性勸說同為醫生的妻子改嫁另謀幸福,後來因治療出現效果,重燃希望,他更對「時間」產生了新的感受,他稱之為「不思議的相對論」,並思考著:如何善用活著的每15分鐘。轉念之後,他繼續開展生命的可能性──他與妻子生下女兒凱娣(Cady),成為父親;他開始寫作,將自己一路從文學院到醫學院,透過他人的生死與自身經歷,在生前22個月內寫下回憶錄《When Breath Becomes Air》

人終將一死,但似乎得到死亡迫近時,我們才開始學習怎麼好好活著。面對未知與隨時可能降臨的人生終點,這位解救他人痛苦的醫生,重新在寫作與文學中找到救贖,他在書中寫道:「在屬於我的那一片貧瘠的死亡荒原中,我迷失了,在科學研究、細胞分子途徑、無止境的生存指數曲線組成的疆域裡,我漫無頭緒,失去指引,於是我又回到文學裡……尋找可以解釋死亡的字句,重新定義自我,希望藉此往前邁進一小步…… 我的瀕死歷程讓我一度以為,關於死亡,我有了第一手經驗,再也不需要間接透過文學描述與醫學研究來理解它;但現在我才發現,為了要理解自己的直接經驗,我必須用語言將之翻譯出來。」

直面死亡的克蘭勒希,即便最後身體極度不適,仍奮力寫作,他過世後,由太太露希(Lucy Kalanithi)整理遺稿,並寫下一篇令人動容的後記,記錄他生前最後一段時光。本書出版後,露希也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My Marriage Didn't End When I Became a Widow〉,如此緬懷摯愛:
「我還來不及思考何謂寡婦,就算保羅已經離世,我仍在想著怎麼讓他舒服一點。那天,葬儀社要我帶一套保羅的衣服一起埋葬,在家時我把那套衣服穿上,我想要它變得暖暖的,還有我們的香味,我也放了女兒的小襪子在他褲子的口袋裡。送葬那天,我從隊伍走到護柩者前頭,強迫自己扶著靈柩走下山坡,如果不能握著你的手,那我至少要領著你,不讓你覺得孤單。葬禮過後好幾個月,我還是躺在他生前睡過的枕頭上,抽屜裡依然擺著他的藥,我穿他的衣服入睡。我會坐在他的墓前,整個放空,手摸著草地就像撫著他的頭髮,跟他說話,呼喚他的小名,只有我們才知道的秘密暱稱。」

《When Breath Becomes Air》展露了與死亡共處的生命道途 ,也獲得許多書評和作家推薦,《凝視死亡》作者葛文德(Atul Gawande)為本書下了這樣的註解:「這本書擲地有聲,令人心碎,但也十分美好,從英年早逝的克蘭勒希醫生身上,我們體認到,死亡最能教我們如何活著。

作者: 阿闊 / 2016-01-19

okapi.books.com.tw/article/8409

www.youtube.com/watch

下一站,天國!

 

 我很喜歡以生死為主題的電影,就如《下一站,天國!》。

 

電影講述人死後會去到一個中途站,那裡有一個製作電影的工場,為每一個亡魂重現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刻,拍攝下來,好讓他仔細重溫,然後帶著這個回憶上天國。

 

電影中有三類人:第一類人最淒涼,一生都沒有快樂的時刻。第二類人可以捕捉到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刻。而第三類人的境界最高,不用刻意回想哪一刻最快樂。當中有一位老婆婆,在她而言,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快樂,所以她在中途站四處逛逛,看看花,每一刻都用心去活,便很滿足。

 

這齣電影帶給我兩點反思,一是對平和的嚮往;二是提醒自己去享受。

 

首先談談對平和的嚮往。根據未經科學驗證的資料顯示,人死前有「回帶」的現象,一生的記憶可重現眼前。大部份人如能回想到有生之年有值得懷念之事,已很不錯。有人回想不到,一生也沒有快樂過,便很唏噓。我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活得很快樂,很有意義,不用想哪一刻最開心,而是每一刻都這麼喜樂,活在當下。希望開心的比例會愈來愈多,愈來愈能回到當下。

 

內心的平和,沒那麼容易被外界牽動。我不是指沒有喜怒哀樂,我也會開心和煩惱,但程度和持續的時間減少了。我以前會被朋友惹怒;現在,只有在至親的身上才比較容易被牽動,不過很快就能平靜下來。一如衍空法師所說的:「不關月亮的事,也不關山的事,覺得美不美,是關乎心的事。」太開心的大起之後就是大落,有如觀看足球比賽。現在的我比較喜歡平和恬淡。

 

對這齣電影的另一個反思是提醒自己去享受。日常生活中,其實已有種種美好。例如早上從家裡的窗戶眺望,看到早上的陽光明亮燦爛,映照在葉子上,綠油油的,很美麗。人的慾望太大,往往只會令人努力要去擁有,卻忘了要去享有。現在有很多屋苑有會所設施,可是很多人卻忙、忙、忙,根本無法享受,只有偶爾在朋友造訪時帶他們參觀才會到會所走一趟。擁有不等如享有,財主擁有大屋卻沒閒暇安居其中;貧窮的小孩卻可愉快地滿山跑,擁抱大自然。

 

人很多時誤解了快樂,以為要很興奮才算快樂,其實平和知足地度過已是最大的快樂。

 

 

Helen YC Law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退休警千里跑 為癌病者籌款

 展開千里長跑籌款的冼水福估計,250公里的納米比亞長跑,需要7天才可完成。(陳國峰攝)

展開千里長跑籌款的冼水福估計,250公里的納米比亞長跑,需要7天才可完成。(陳國峰攝)

長期病患者也能展開千里長跑夢!患乙型肝炎的退休水警冼水福,今出發往斯里蘭卡,展開為期1年的千里跑步籌款,為港大癌症患者復康輔導及病後支援服務籌款。

冼水福接受訪問時憶述,2000年被確診乙型肝炎,必須依賴藥物控制病情,感到詫異及非常擔心,之後獲友人提點,以長跑強身健體,成功令肝酵素下降,病情受控。熱愛跑步的他,計劃以1年時間,於香港、法國、納米比亞及斯里蘭卡,進行逾1,000公里長跑,實踐「跑出世界」的夢想。

冼曾經歷家人患癌,出現焦慮情況,當時家人面臨切割手術,不時表示不滿。當時他提醒家人指出,人的身體會隨年齡改變,即使病情嚴峻,需切除身體某部分,亦該順應接受;他認為,家人對病患者的支持尤其重要,有助克服病魔。

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藍詠德表示,不少癌症康復者出現焦慮,每當有輕微症狀時,便擔心是癌症復發先兆,為了防止增加家人或身邊人的壓力,不少患者選擇以沉默、獨自忍受的方式面對,結果焦慮加劇,影響病情。

藍認為,醫生可多向康復者講解病情症狀及療程副作用,了解更多後,自身擔憂亦相對下降;她建議,康復者平日可多做拉筋等紓緩神經運動,有心事時應告知家人或朋友,分擔壓力,與身邊人共同面對難關。

冼水福感慨表示,當年陪伴家人覆診時,發現探訪者大多是女性,認為目前女性擔任照顧病患者的主要角色,但事實上,男性同樣有責任照顧。

藍亦指,即時女性患上乳癌,不少丈夫均以不懂照顧為由,交託其姊妹或母親照顧,但事實上,男性關懷亦十分重要,有助紓緩病情及維繫夫婦關係。

topick.hket.com/article/1353738/%E9%80%80%E4%BC%91%E8%AD%A6%E5%8D%83%E9%87%8C%E8%B7%91%20%20%E7%82%BA%E7%99%8C%E7%97%85%E8%80%85%E7%B1%8C%E6%AC%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