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患者忌服過量抗氧化物 人參、維他命助長癌細胞

 吳呂愛蓮(中)指抗氧化物助長肝癌細胞,建議病人勿過量攝取。張柏基攝

 

癌症病人亂服維他命C等抗氧化補充劑,隨時令病情加劇。港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肝癌病人體內會產生很多抗氧化物,幫助癌細胞生長。專家擔心,若病人額外服用高劑量的有關補充劑,或含大量抗氧化物的中藥如人參、黃芩或會刺激肝癌細胞生長,建議病人服用前諮詢醫生意見。
記者:梁麗兒

研究團隊分析肝癌生長機制,發現病人體內的「轉酮醇酶」(TKT)特別高,並會製造抗氧化物,幫助腫瘤生長。由於該種抗氧化物與坊間的高劑量抗氧化物補充劑相似,推斷若病人額外服用,可激活癌細胞生長。
團隊又利用動物實驗證實,有化學物能抑制身體產生抗氧化物,配合肝癌標靶藥治療,成功將患癌老鼠的腫瘤縮細,希望有助日後研發治療肝癌的新藥。
負責研究的港大病理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吳呂愛蓮指,不少人認為服用抗氧化物補充劑一定對身體有益,惟今次研究卻提出質疑,令人擔心過多抗氧化物或會令癌細胞生長更多,建議病人不要服過量、「食之前要三思」。她強調,癌症病人可從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營養,毋須要過量吸收。團隊下一步會探討服用抗氧化物補充劑會否增加人類患癌風險及助長癌細胞生長,未來或會在其他癌症進行同類研究。
參與研究的港大病理學系助理教授黃澤蕾補充,坊間常見如維他命A、C、E等都屬於抗氧化物補充劑,部份中藥也含大量抗氧化物,包括人參、丹參及黃芩等,建議癌症病人避免過量服用,如必要服用,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中醫:須視乎體質及辨證

至於一般人服用補充劑會否患癌,黃澤蕾說:「健康人士服用補充劑,對健康唔會有影響,因為正常細胞都要抗氧化物,但今次研究就發現癌細胞都靠抗氧化物生長,所以病人應避免過量服用。」
肝癌為本港第三號致命癌症,本港於2012年便有1,505人死於肝癌。同年有1,790宗新症。全球每年有55%肝癌新症發生於本港及中國。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蘇炳輝表示,臨床上未見有病人或相關人類研究顯示,服用補充劑會加劇癌症病情,「(如果病人問食唔食維他命)醫生好少叫病人唔食,除非肝功能差咗」。礙於病情轉差原因眾多,很難斷定與單一因素如服用補充劑有關,需更進一步研究證實。
註冊中醫師彭明慧指出,部份中醫師會為癌症病人處方人參、黃芩等中藥,以扶正驅邪,即強化身體,從而增強體質,提高抗癌能力。但上述中藥不可隨便用,要配合個人體質及中醫辨證。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219/19497159

《When Breath Becomes Air》當呼吸化為空氣

 

 

2016年1月的Amazon與美國獨立書商聯盟的推薦書單,都選了一本結合醫學、人文關懷的回憶錄《When Breath Becomes Air》(暫譯:當呼吸化為空氣)。作者保羅.克蘭勒希(Paul Kalanithi)是一位年輕的神經外科醫師,他在確診自己罹患肺癌末期後,即從醫師、病人、兒子、伴侶、父親等不同身分,審視自己37年的生命歷程,進一步思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這本不到260頁的回憶錄,飽含文學、醫學、哲學的省思,文字優美真摯,1月12日發行,立即躍上暢銷排行榜。

克蘭勒希熱愛古典文學,最初志向是成為作家,對於生死的好奇讓他在史丹佛大學雙修文學與生物學,畢業後轉往劍橋大學專攻醫學科學史與哲學並取得碩士學位。然而,有個疑問始終縈繞在他心頭——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面對死亡與衰敗時,人該如何自處?——當時他認為醫學比文學更能提供解答,便決定申請耶魯大學醫學院,一頭鑽進神經外科。如此蜿蜒曲折的學習路徑,不僅為他往後的行醫灌注了人文養分,也說明了他冷靜與感性的文筆特質從何而來。

於耶魯大學醫學院以妥瑞症研究獲獎並以優異成績畢業後,他以神經外科醫師身分回到史丹佛大學醫院實習,就在最後一年擔任住院總醫師時,他發現自己體重急速下降、夜間大量盜汗,最後證實是肺癌,那年他才36歲。他曾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我還剩下多少時間?〉(How Long Have I Got Left?),描述自己從醫生變成病人的當下:「我拿到一張核磁共振顯影片,一如往常地以醫生的專業,很快辨認出有一大塊陰影覆蓋著大部分的肺部和脊椎,這肯定是癌症。我幫同事判斷過上百張的片子,如果在以前,我會直接註記『癌細胞已轉移,已無手術的必要』,但這次不是別人,這是我自己的檢查報告……」

正準備攀登人生另一座高峰,這晴天霹靂的消息讓克蘭勒希瞬間從雲端跌落。起初他只想著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理性勸說同為醫生的妻子改嫁另謀幸福,後來因治療出現效果,重燃希望,他更對「時間」產生了新的感受,他稱之為「不思議的相對論」,並思考著:如何善用活著的每15分鐘。轉念之後,他繼續開展生命的可能性──他與妻子生下女兒凱娣(Cady),成為父親;他開始寫作,將自己一路從文學院到醫學院,透過他人的生死與自身經歷,在生前22個月內寫下回憶錄《When Breath Becomes Air》

人終將一死,但似乎得到死亡迫近時,我們才開始學習怎麼好好活著。面對未知與隨時可能降臨的人生終點,這位解救他人痛苦的醫生,重新在寫作與文學中找到救贖,他在書中寫道:「在屬於我的那一片貧瘠的死亡荒原中,我迷失了,在科學研究、細胞分子途徑、無止境的生存指數曲線組成的疆域裡,我漫無頭緒,失去指引,於是我又回到文學裡……尋找可以解釋死亡的字句,重新定義自我,希望藉此往前邁進一小步…… 我的瀕死歷程讓我一度以為,關於死亡,我有了第一手經驗,再也不需要間接透過文學描述與醫學研究來理解它;但現在我才發現,為了要理解自己的直接經驗,我必須用語言將之翻譯出來。」

直面死亡的克蘭勒希,即便最後身體極度不適,仍奮力寫作,他過世後,由太太露希(Lucy Kalanithi)整理遺稿,並寫下一篇令人動容的後記,記錄他生前最後一段時光。本書出版後,露希也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My Marriage Didn't End When I Became a Widow〉,如此緬懷摯愛:
「我還來不及思考何謂寡婦,就算保羅已經離世,我仍在想著怎麼讓他舒服一點。那天,葬儀社要我帶一套保羅的衣服一起埋葬,在家時我把那套衣服穿上,我想要它變得暖暖的,還有我們的香味,我也放了女兒的小襪子在他褲子的口袋裡。送葬那天,我從隊伍走到護柩者前頭,強迫自己扶著靈柩走下山坡,如果不能握著你的手,那我至少要領著你,不讓你覺得孤單。葬禮過後好幾個月,我還是躺在他生前睡過的枕頭上,抽屜裡依然擺著他的藥,我穿他的衣服入睡。我會坐在他的墓前,整個放空,手摸著草地就像撫著他的頭髮,跟他說話,呼喚他的小名,只有我們才知道的秘密暱稱。」

《When Breath Becomes Air》展露了與死亡共處的生命道途 ,也獲得許多書評和作家推薦,《凝視死亡》作者葛文德(Atul Gawande)為本書下了這樣的註解:「這本書擲地有聲,令人心碎,但也十分美好,從英年早逝的克蘭勒希醫生身上,我們體認到,死亡最能教我們如何活著。

作者: 阿闊 / 2016-01-19

okapi.books.com.tw/article/8409

www.youtube.com/watch

下一站,天國!

 

 我很喜歡以生死為主題的電影,就如《下一站,天國!》。

 

電影講述人死後會去到一個中途站,那裡有一個製作電影的工場,為每一個亡魂重現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刻,拍攝下來,好讓他仔細重溫,然後帶著這個回憶上天國。

 

電影中有三類人:第一類人最淒涼,一生都沒有快樂的時刻。第二類人可以捕捉到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刻。而第三類人的境界最高,不用刻意回想哪一刻最快樂。當中有一位老婆婆,在她而言,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快樂,所以她在中途站四處逛逛,看看花,每一刻都用心去活,便很滿足。

 

這齣電影帶給我兩點反思,一是對平和的嚮往;二是提醒自己去享受。

 

首先談談對平和的嚮往。根據未經科學驗證的資料顯示,人死前有「回帶」的現象,一生的記憶可重現眼前。大部份人如能回想到有生之年有值得懷念之事,已很不錯。有人回想不到,一生也沒有快樂過,便很唏噓。我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活得很快樂,很有意義,不用想哪一刻最開心,而是每一刻都這麼喜樂,活在當下。希望開心的比例會愈來愈多,愈來愈能回到當下。

 

內心的平和,沒那麼容易被外界牽動。我不是指沒有喜怒哀樂,我也會開心和煩惱,但程度和持續的時間減少了。我以前會被朋友惹怒;現在,只有在至親的身上才比較容易被牽動,不過很快就能平靜下來。一如衍空法師所說的:「不關月亮的事,也不關山的事,覺得美不美,是關乎心的事。」太開心的大起之後就是大落,有如觀看足球比賽。現在的我比較喜歡平和恬淡。

 

對這齣電影的另一個反思是提醒自己去享受。日常生活中,其實已有種種美好。例如早上從家裡的窗戶眺望,看到早上的陽光明亮燦爛,映照在葉子上,綠油油的,很美麗。人的慾望太大,往往只會令人努力要去擁有,卻忘了要去享有。現在有很多屋苑有會所設施,可是很多人卻忙、忙、忙,根本無法享受,只有偶爾在朋友造訪時帶他們參觀才會到會所走一趟。擁有不等如享有,財主擁有大屋卻沒閒暇安居其中;貧窮的小孩卻可愉快地滿山跑,擁抱大自然。

 

人很多時誤解了快樂,以為要很興奮才算快樂,其實平和知足地度過已是最大的快樂。

 

 

Helen YC Law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退休警千里跑 為癌病者籌款

 展開千里長跑籌款的冼水福估計,250公里的納米比亞長跑,需要7天才可完成。(陳國峰攝)

展開千里長跑籌款的冼水福估計,250公里的納米比亞長跑,需要7天才可完成。(陳國峰攝)

長期病患者也能展開千里長跑夢!患乙型肝炎的退休水警冼水福,今出發往斯里蘭卡,展開為期1年的千里跑步籌款,為港大癌症患者復康輔導及病後支援服務籌款。

冼水福接受訪問時憶述,2000年被確診乙型肝炎,必須依賴藥物控制病情,感到詫異及非常擔心,之後獲友人提點,以長跑強身健體,成功令肝酵素下降,病情受控。熱愛跑步的他,計劃以1年時間,於香港、法國、納米比亞及斯里蘭卡,進行逾1,000公里長跑,實踐「跑出世界」的夢想。

冼曾經歷家人患癌,出現焦慮情況,當時家人面臨切割手術,不時表示不滿。當時他提醒家人指出,人的身體會隨年齡改變,即使病情嚴峻,需切除身體某部分,亦該順應接受;他認為,家人對病患者的支持尤其重要,有助克服病魔。

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藍詠德表示,不少癌症康復者出現焦慮,每當有輕微症狀時,便擔心是癌症復發先兆,為了防止增加家人或身邊人的壓力,不少患者選擇以沉默、獨自忍受的方式面對,結果焦慮加劇,影響病情。

藍認為,醫生可多向康復者講解病情症狀及療程副作用,了解更多後,自身擔憂亦相對下降;她建議,康復者平日可多做拉筋等紓緩神經運動,有心事時應告知家人或朋友,分擔壓力,與身邊人共同面對難關。

冼水福感慨表示,當年陪伴家人覆診時,發現探訪者大多是女性,認為目前女性擔任照顧病患者的主要角色,但事實上,男性同樣有責任照顧。

藍亦指,即時女性患上乳癌,不少丈夫均以不懂照顧為由,交託其姊妹或母親照顧,但事實上,男性關懷亦十分重要,有助紓緩病情及維繫夫婦關係。

topick.hket.com/article/1353738/%E9%80%80%E4%BC%91%E8%AD%A6%E5%8D%83%E9%87%8C%E8%B7%91%20%20%E7%82%BA%E7%99%8C%E7%97%85%E8%80%85%E7%B1%8C%E6%AC%BE

全球響應 團結戰勝癌症

 今天是世界癌症日(World Cancer Day),是一個呼籲全球響應的癌症活動。世界癌症日由國際抗癌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 發起,目的是聯合世界各地的人,在每年二月四日一起為癌症發聲。今年的主題是「我們能,我能戰勝癌症」, 希望帶出不論是作為一個團體還是個人,都可以盡力減少全球的癌症負擔。


癌症不只是醫護人員、社工、癌患者或其家人的事,而是每一個人,包括你和我的事。我們必須知道癌症正威脅着全球人類的性命,每年多達820萬人死於癌症,是引致全球最多死亡的疾病。

呼籲大眾了解患者需要

癌症是可以預防的,透過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吸煙、不喝酒、恒常運動及適時檢查等,能有效減低三分之二的患癌風險。養成這些防癌習慣不但能助己,也能助人。在這個大家互相影響的社會中,人的行為舉止、語言談吐、思想觀念都不停受到外界影響。所以每人都有力量為癌症發聲、減少全球癌症負擔。

我們可以做的不只是預防工作,我們還可以多認識癌症、了解它的成因、普查、探測、治療及復發機會等,教育身邊的人;亦可多了解癌患者的需要及心理,接納並伸出援手。不要把癌症視為禁忌,不要懼怕,不要歧視。請大家就在今天,世界癌症日開始提起對癌症的關注。如有任何有關癌症的疑問,歡迎致電39213831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查詢。

香港防癌會教育主任 張馨允

 

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60204/00176_103.html

骨髓穿刺的下場

 日記圖片15  

 

骨髓穿刺的下場

 
28.7.2014
 
麻醉針刺入肌肉,再刺到骨頭,雙手拼命抓住枕頭的我在心裏大叫:「媽啊,好痛啊!!!」
 
好戲在後頭,許醫生説:「現在開始做骨髓穿刺,會有點酸麻的感覺。」突然我感覺到有東西正在轉動我的骨頭,並發出咻咻的聲音,然後又感覺到有東西正在抽動我的骨頭,一陣陣酸麻感痠到骨子裡,接著感覺到有液體從骨頭裏被抽出。
 
其實我已經沒太感覺到有痛楚,只是被這過程嚇壞了,嚇得淚流披面,枕頭都沾濕了。
許醫生說:「快要完成了,加油,多忍耐一下就好了。」
 
最終許醫生一針過順利完成抽取樣本,我連忙哭著跟她道謝。護士們讚我很棒、很勇敢,同時替我處理傷口和協助我轉身,讓我平躺去壓著傷口,以便止血。
 
我終於明白為何騎士先生不告知我骨髓穿刺的過程了,因為以我這種膽小兼緊張大師的性格,肯定更加睡不安、吃不下。

有幸有不幸?

 

 

Y女士癌病復發,並出現骨轉移,化療的效果不太理想 。她終日憂心忡忡,意志消沉,時常喃喃自問:「 我這輩子從沒作過壞事,為什麼我這樣不幸?」

 

 

親朋戚友耐心相勸,都無法令她振作起來。有一次,她向我訴苦,我請她從報紙上找有人在意外中不幸身亡的新聞。剛巧那天有一中年女子在街上候車,忽然不知從何而來的一個大車輪飛至,擊中她的頭部,她就此一命嗚呼。新聞裡有她的親人相擁痛哭的照片。她的丈夫和孩子形容她是個好妻子、好媽媽。

 

我問Y女士有什麼感受。她回應:「唔好彩囉!」

 

:「對了,如果生存是幸運的話,你不覺得自己幸運嗎?多少人連『想捱』的機會都沒有!」

 

人生無常,「明天」和「下輩子」,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一向身體健康的人,也會忽然遭逢橫禍。因此,逆境來臨時,與其問一些毫無意義的問題(例如:何必偏偏選中我?),倒不如盡力解決問題。同樣,病魔來襲時,便設法醫好它,相信醫生,配合醫生訂下的治療計劃,摒除不必要的擔憂,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治療才可事半功倍!

 

 

Helen YC Law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活出奇蹟,創造奇蹟

 

 

這是去年女兒從學校帶回家的「新畿亞鳳仙」。起初,它只是一棵小樹苗,女兒把它照料至開花,帶回學校交了功課,便改為由我接手。

 

我一向是個不折不扣的「盆栽殺手」,這些年來,一百巴仙種什麼死什麼的。記得大約十多年前,我居於北角某屋苑的頂層連天台,那偌大的天台用來晾衣服確實一流,還可以看煙花!後來,朋友們都,有這麼大的天台,不種點植物,實在浪費。於是,我開始嘗試種植大大小小不同種類的盆栽,結果全部死光!

後來,我移居新加坡和大馬,那邊的屋很大,而且有花園,我又買了些盆栽回家種植,結果又是全部死於非命。我自問是個愛花惜花之人,它們卻一一死在我手,心裡真有不出的難過。從此,我徹底放棄,再也不敢栽種任何植物了。

想不到多年後,我會因為女兒的緣故再次栽種植物。這盆栽倒算命硬,落在我手裡整整一年,不但沒有死掉,反而茁壯成長。這星期,它重又開花了,而且它的花和葉比去年開得更大更美,花蕾也比去年多許多。

 

其實曾經有數次,它是幾乎要死掉的--葉子變枯黃了,而且垂頭喪氣似的,可是我不忍心把它扔掉,心裡總覺得它命不該,入ICU應該仍有救的。然而,我懂得的板斧其實並不多,只管依舊每天澆水,把它放到窗邊曬曬太陽,是死是活便要看它的造化了。結果,它奇蹟地活了過來,而且活得比之前更好、更美、更強壯。

 

病患何嘗又不是一樣?到了某個階段,醫護能做的都已經做了,所有人都盡力了,接下來的還不是要靠自己?求生意志比一切藥物和治療都來得重要!要是病者自我放棄,自己都不想活了,神仙也難救!

 

小盆栽也尚且能活出奇蹟,我深信人也對可以活出奇蹟,甚至創造奇蹟!願天下間所有病患都活得比之前更好、更美、更強壯,並且以生命影響生命,將這訊息傳遞開去--這是我2016年的新年願望!

 

 

Helen YC Law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自己嚇自己

 

 癌症,被喻為現代人類的主要殺手,一般人聞癌色變,得悉自己患上癌症,便彷彿被宣判死刑。由確診那一瞬間,腦海一片空白,以至震驚、無法接受、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未被癌症殺死,已先被自己固有的錯誤觀念嚇個半死。

 

未打便認輸?怎對得住自己?怎對得住鄉親父老?詩聖杜甫有云:「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無奈,但至少出師打過。未打便認輸,豈不變成「未曾出師已嚇死,長使家人淚滿襟」?

 

其實,癌症就如糖尿病、坐骨神經痛等慢性疾病,治療過程也是漫長和不無痛苦的,但何以一般人不會被「糖尿病」和「坐骨神經痛」這兩個病症名稱嚇壞?這是由於普羅大眾對「癌症」的看法存有謬誤。無疑,癌症的確會為患者及其家屬帶來各方面的壓力,起居生活也會出現突如其來的改變。然而,隨著醫學的進步,癌症再也不是絕症,更不等於死亡(筆者極其量只會稱它作「頑疾」)。

 

如果將治療癌症的過程比喻為打仗,那麼,「知己知彼」才能打有把握的仗。要知道自己所患的是哪一類癌症,是原發的還是擴散的?要知道自己將要接受那些檢查和治療,以及由此產生的副作用……相信你的主診醫生,總有醫治方法的,需要時尋求第二意見也無可厚非。

 

筆者見過不少病友,與癌症交手,縱然有過放棄的念頭,但牙關一咬,結果踏上康復之路,並以自身的經驗幫助有需要的人,與同路人互相扶持和鼓勵,將愛心和正能量發放出去。

 

給自己的生命一個交待吧!不要自己嚇自己,也不要未打便認輸,積極樂觀地面對和活好每一天。無論結果怎樣,「那美好的仗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已經跑盡了」,無憾了!

 

 

Helen YC Law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將遭人迫害之境,轉化為正向能量,把磨難化為祝福,是做人的最高氣慨和境界。將遭人迫害之境,轉化為正向能量,把磨難化為祝福,是做人的最高氣慨和境界。

大腸癌 : 青蒿可防大腸癌復發 被譽為新阿士匹靈

 

 英國醫生發現,一款根據中醫藥青蒿素開發的藥物可預防腸癌復發,而且成本低廉又安全,被譽為是新一代「阿士匹靈」(aspirin)。

倫敦大學聖喬治學院向23名病人進行一個初步實驗,部份人在手術前服用青蒿琥酯兩星期,另一部份則服用安慰劑。3年半後,服用安慰劑的患者中有6人復發,而曾服用青蒿琥酯的病人中僅一人復發。研究員發現,青蒿琥酯可令大腸癌復發的風險大減6倍,而且藥物沒有副作用,成本只需1鎊(7.78港元),有望為病人帶來可負擔及快速的治療。

科學家已將試驗擴大至140名病人,研究這款藥物是否可抑制腫瘤細胞增生,以阻止癌細胞擴散或手術後復發。負責研究的教授克里希納(Sanjeev Krishna)形容:「這種藥可治療瘧疾,既安全又便宜,一粒藥丸無需1鎊,可以很快普及使用。這藥非常有潛質,我會說它是新阿士匹靈。」

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琥酯」從青蒿葉提取,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便因發現青蒿素的抗瘧功效,去年獲頒諾貝爾醫學獎。

 

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01/19474922

 

hk.on.cc/int/bkn/cnt/news/20160131/bknint-20160131101715252-0131_17011_001.html

 

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424600/The-1-pill-taking-bowel-cancer-Malaria-drug-based-Chinese-herbal-remedy-latest-weapon-battle-against-deadly-disea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