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揭示降膽固醇藥抗肝癌機制 「老藥新用」潛力巨大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研究團隊取得重大突破,發現被廣泛使用的降膽固醇藥物「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可能成為對抗肝細胞癌的強大新武器。研究證實,這種安全、價格合理的口服藥物能精準打擊肝癌細胞的弱點,顯著增強現有療法的抗腫瘤效果。該項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肝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多數患者確診時已進展至晚期,無法進行手術。目前臨床採用的靶向藥物和免疫療法效果有限,僅能暫時緩解部分患者的病情。對於晚期肝癌患者——尤其是因高脂飲食引發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前稱NAFLD)的患者而言,治療選擇匱乏,且預後極差,開發新型治療方案已成當務之急。

由黃澤蕾教授(左二)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阿托伐他汀這種廣泛使用的降膽固醇藥物的新療法應用,這可能成為對抗肝癌的有力新武器。

降膽固醇老藥新用助擊退肝癌
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全球數以百萬計高血脂患者常用的降膽固醇藥物阿托伐他汀具有全新的治療應用。團隊首次證明,阿托伐他汀能夠通過阻斷癌細胞賴以生存的「甲羥戊酸途徑」直接攻擊肝癌細胞。該代謝通路在脂肪性肝病相關肝癌中特別活躍,因此這一項發現對日益增長的脂肪性肝癌患者群體具有重大意義。

領導研究的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黃澤蕾教授闡釋:「肝癌細胞擅長利用多種逃生機制維持生存,我們發現腫瘤細胞依賴甲羥戊酸途徑來規避程序性細胞死亡。使用阿托伐他來阻斷這一通路,能夠有效瓦解它們的關鍵防禦機制。」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證實,肝癌細胞依賴甲羥戊酸途徑來規避程序性細胞死亡。通過使用阿托伐他汀阻斷這一通道,能夠有效瓦解癌細胞的關鍵防禦機制。

聯合治療顯著提升療效
更令人振奮的是,研究團隊發現,將阿托伐他汀與現有肝癌治療方法(例如靶向藥物樂伐替尼或免疫療法抗PD-1藥物)結合使用,能顯著提升療效 —— 即使對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病誘發的肝癌(MASLD-HCC)也同樣效果顯著。在小鼠實驗模型中,單用阿托伐他汀可使腫瘤生長減慢約33%;值得注意的是,與抗PD-1療法聯合使用,可使腫瘤重量下降45%;聯同樂伐替尼使用,更實現58%的腫瘤縮減率。

黃教授強調:「這種療法有望革新臨床治療策略,尤其對數量不斷上升的脂肪肝相關肝癌患者來說意義重大。阿托伐他汀作為一款臨床應用廣泛、安全性良好的經典藥物,我們的研究突破了其傳統心血管保護領域的認知,揭示它在抗腫瘤治療中的新價值。這一方案不僅具備實用性與可及性,更可強化現有療法,有望顯著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與預後狀況。」

邁向臨床試驗 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研究團隊正積極計劃臨床試驗,期待早日惠及患者。如果試驗成功,這款廣為人識且價格合理的藥物將獲得嶄新定位和應用,為晚期肝癌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關於研究團隊
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黃澤蕾教授領導,第一作者為陳懿玲博士。主要合作團隊包括同系的黃俊銘教授、吳呂愛蓮教授和盧綽琳教授。

鳴謝
這項研究主要獲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

原文:https://www.med.hku.hk/zh-hk/news/press/20250911-old-drug-new-use-hkumed-discovers-cholesterol-medications-potential-as-a-novel-treatment

【渣打香港馬拉松慈善計劃2026】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x 善寧會

我們很榮幸宣布,「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正式成為渣打香港馬拉松慈善計劃2026的受惠慈善機構之一!感謝大會對我們的認可,也感謝一直以來支持我們的每一位朋友。

慈善機構名單:https://hkaaa.com/tc/template.php?refid=129&menu_refid=135

步步為「寧 」 X 醫患陪你跑2.0

🏃‍♂️ 為愛奔跑,為生命加油

自9月8日起,只要完成以下步驟支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即可獲得任何距離的渣馬名額一個(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1️⃣ 捐款港幣$3000或以上

2️⃣ 填妥登記表格:https://forms.gle/4DSD5jxB9FWYMNhy7

(參加者需符合大會比賽要求)

您的每一分支持,都將轉化為對癌症患者的實質幫助!

👉 立即行動,支持渣打香港馬拉松慈善計劃2026 x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

🔍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

我們是致力支持癌症患者及其家屬的NGO,亦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和國際抗癌聯盟成員之一。我們為合資格人士提供經濟醫療費用資助、免費營養補充劑、免費腫瘤科醫生諮詢,以及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懷中心九龍區癌症復康診所服務。同時,我們透過節目拍攝、講座及出版物,向公眾提供準確的健康資訊。過去三年,我們更透過免費低劑量電腦掃描計劃,成功篩查出沒有明顯病徵的早期肺癌患者,鼓勵他們及早求醫,為生命爭取更多可能。

🤝 協同效應,為晚晴護理注入力量

在多年的服務中,我們深知癌症患者需要經歷不同階段,部分病人更需要晚晴護理的支持。因此,我們特別與善寧會合作,整合資源與受眾,共同推動是次渣馬慈善計劃。善寧會秉持「天為生命定壽元,人為生命賦意義」的宗旨,與我們相信的「不完美,才是美」相互呼應。「一起.我們可以走得更遠」——讓我們攜手為癌症患者與晚晴照顧者帶來更多溫暖與希望。

關於善寧會:

善寧會成立於1986年,是香港註冊的非牟利慈善機構,為晚期病人及其家屬提供涵蓋身、心、社、靈的紓緩治療服務。通過沙田的賽馬會善寧之家,提供寧養住院、家居照護、日間護理及善別輔導,讓病人在親友陪伴下安舒及有尊嚴地完成人生旅程。此外,機構在長沙灣設有譚雅士杜佩珍安家舍服務中心,為社區人士提供善別輔導和喪親支援。

🌈 人生或許未能盡如人意,但我們可以選擇以微笑面對逆境,活出美好。您的參與,不僅是一次跑步,更是一份對生命的尊重與祝福。

查詢WhatsApp: 6859 9640

【安全網藥物】新⼀代 BTK 抑制劑正式納入醫院管理局藥物名冊及安全網 為慢性淋巴細胞⽩⾎病患者燃點希望

(左)柏臻慈善信託名譽會計顧問麥永傑、(中)柏臻慈善信託創辦人張榮峰、(右)註冊藥劑師姚瑞麒

2025 年 9 ⽉ 1 ⽇,香港 – 慢性淋巴細胞⽩⾎病(「慢淋」,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CLL)是⽩⾎病的⼀種,主要是患者體內淋巴球異常地增⽣,屬於發展相當緩慢的⾎液惡性疾病。柏臻慈善信託是⾸個以⽀援慢淋社群⽽獲香港政府認可之慈善團體,作為香港獨立⽀援慢淋病友的組織。

適逢今天(9 ⽉ 1 ⽇)是世界慢淋⽇,柏臻慈善信託宣佈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正式將新⼀代布魯頓⽒酪氨酸激酶⼩分⼦抑制劑(「新⼀代 BTK 抑制劑」)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及安全網涵蓋範圍。此舉標誌著公營醫療系統將能夠為慢淋患者提供更多可及的治療⽅案,新⼀代 BTK 抑制劑為⼀款容許患者靈活選擇每⽇⼀次或兩次⼝服的新型標靶治療藥物,無需到醫院⽤藥,⽽其副作⽤亦較少,故患者能在不影響⽣活質素的情況下接受適切治療。

布魯頓⽒酪氨酸激酶(「BTK」)是⼀種蛋⽩質分⼦,對促進 B 淋巴球(「B 細胞」)的⽣⻑和分化發揮重要作⽤。新⼀代 BTK 抑制劑使⽤標靶藥物特異性抑制 BTK 分⼦活性,能中斷細胞訊息的傳遞,阻⽌癌化 B 細胞過度增⽣。

在⼀項由 652 名 18 歲以上復發/難治性慢淋患者參與臨床試驗中,在中位隨訪期達 29.6 個⽉後,新⼀代BTK 抑制劑表現顯著優於第⼀代 BTK 抑制劑,更多患者能夠在病情無惡化下存活最少 2 年。在比較兩者療效的同時,新⼀代 BTK 抑制劑亦展現出更⾼的安全性,患者⼼臟疾病及⼼房顫動發⽣率較低,⽽且對治療的耐受性更好1,2。另⼀項 65 歲以上或 18 歲以上有合併症的慢淋患者使⽤新⼀代 BTK 抑制劑或化學免疫治療作初始治療比較的臨床試驗發現,使⽤新⼀代 BTK 抑制劑的患者出現惡化和死亡的風險較化學免疫治療低 58%3。這顯⽰新⼀代 BTK 抑制劑為⾼齡或合併症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柏臻慈善信託創辦⼈張榮峰表⽰︰「慢淋是⼀種通常無法治癒且變化緩慢的⾎癌,在 50 歲以上的成年⼈中發病率較⾼,⽽患者中位確診年齡約爲 65 歲,需要採取細緻入微的治療⽅法。新⼀代 BTK 抑制劑為患者提供⼀個持續治療的選擇。因此,我們喜聞樂⾒醫管局切實聆聽患者訴求,將新⼀代 BTK 抑制劑正式納入藥物名冊及安全網涵蓋範圍。經資產審查後,透過撒瑪利亞基⾦資助,合資格慢淋患者只需⽀付部分藥費,⼤⼤減輕其在漫⻑的治療過程中的經濟負擔,⽽不會錯過接受適切治療的機會。」

註冊藥劑師姚瑞麒表⽰︰「在 2022 年,香港⽩⾎病新症數⽬為 634 宗,每 10 萬⼈中發病率粗率為 8.6,兩者均較以往上升*。正如許多癌症⼀樣,慢淋有可能對治療產⽣抗藥性。對於那些對過往治療產⽣抗藥性、或不適合限時治療的患者來說,新⼀代 BTK 抑制劑能提供更靈活的服藥⽅式。另外,相比上⼀代藥物,新⼀代 BTK 抑制劑展現更佳的療效,⽽且具較低⼼臟疾病發⽣率及治療終⽌率#†。相對於化學免疫治療,新⼀代 BTK 抑制劑⼤幅減低患者惡化和死亡的風險^。就藥物安全性⽽⾔,其或有助改善患者的⽣活質素。為達致與臨床研究結果相符的理想療效,建議患者嚴格遵從醫囑,按建議劑量持續服藥。只有持之以恆,⽅能最⼤程度發揮藥物效能,保障治療效果及患者健康。」慢淋常⾒的症狀包括頸部、腋下和腹部淋巴結腫脹、腹部飽滯感、肋骨下⽅疼痛或腫脹、⾝體無⼒和⻑期倦怠、發燒和容易感染、夜間盜汗、出現瘀青和體重下降‡。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網⾴:www3.ha.org.hk/cancereg/tc/dataNstat.asp

# Brown JR, et al. N Engl J Med. 2023 Jan 26;388(4):319-332.

† Muñoz J, et al. Ther Adv Hematol. 2022 May 27;13:1-23.

^ Tam CS, et al. Lancet Oncol. 2022 Aug;23(8):1031-1043.

‡ 美國癌症協會網⾴:https://www.cancer.org/cancer/types/chronic-lymphocytic-leukemia/detection-diagnosis-staging/signssymptoms.html

關於柏臻慈善信託
柏臻慈善信託於 2023 年 4 ⽉成立,是⾸個以⽀援慢性淋巴細胞⽩⾎病(「慢淋」)病友爲核⼼宗旨的慈善團體。該團體以病友爲中⼼,致⼒在香港成為有關慢性淋巴細胞⽩⾎病的資訊基地。除了為慢淋病⼈提供經濟⽀援外,還開展認識慢淋的相關教育,包括在網站上刊登最新慢淋研究成果和舉辦免費研討會等。

關於香港藥學服務基⾦
香港藥學服務基⾦成立於 2007 年,是⼀個政府註冊的非牟利福利慈善組織。由⼀群藥劑師成立,運⽤專業知識為院舍⻑者提供藥療服務,並改善⻑者⽤藥問題。主要服務包括:到訪藥劑師服務、院舍藥物管理系統、⾃動化藥物包裝服務、藥物知識及藥物管理培訓、社區個⼈藥物整合及包裝服務、遙距藥物輔導服務。以資助模式,由藥劑師提供⾃費藥物配藥及輔導服務。

粉跑 Pink Run.HK 2025 人寵齊跑 為遺傳性癌症患者打氣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繼續支持 Pink Run! 

齊心為遺傳性乳癌及其他遺傳性癌症患者加油打氣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下稱「資料庫」)主辦的年度盛事粉跑 PinkRun.HK 2025,將於 2025 年 11 月 16 日在赤柱強勁回歸!更首次引入寵物跑 100m 趣味跑和 1 公里寵物跑,鼓勵公眾攜同家人和愛寵參與,齊心為遺傳性乳癌及其他遺傳性癌症患者加油打氣。報名於 9 月 1 日起正式開放,誠邀您與家人、朋友及愛寵一同參與,透過跑步為遺傳性癌症患者送上支持與希望。

多元組別 全家總動員支持粉跑

延續去年的熱烈反應,粉跑 Pink Run.HK 2025 設有四大組別,適合不同年齡及喜好:粉紅高踭鞋慈善賽(包括男子 100M、女子 100M 及企業組)、親子粉跑(包括親子 1 公里、親子 100M 障礙賽)、粉跑5 公里(包括男子個人及女子個人)。寵物粉跑(包括人寵 100M 障礙賽、人寵 1 公里)。活動所籌得善款,將用於資助本地經濟有困難之高危家庭,進行基因突變測試、輔導工作、預防措施及臨床醫學研究。

比賽日期:2025 年 11 月 16 日
報名日期:2025 年 9 月 1 日上午 10 時
報名網站:https://www.pinkrun.hk

粉跑 5 公里:舊賽道新挑戰

粉跑 5 公里沿用去年備受好評的賽道,從赤柱海濱足球場出發,途經陡峭的舂磡角道上坡路,經過赤柱馬坑公園旁的海景小路,最後返回赤柱大街終點。跑手在挑戰體能的同時,可飽覽赤柱的迷人海景,體驗運動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親子粉跑:親子同心支持遺傳性癌症患者

親子粉跑包括 1 公里及 100 米障礙賽兩項賽事。親子 1 公里賽道升級,從美利樓延伸至赤柱海濱足球場,沿途可欣賞無敵海景及赤柱古跡,適合家庭輕鬆漫跑。100 米障礙賽則在赤柱大街舉行,設有趣味障礙,帶來歡笑與溫馨時刻,傳播正能量。

粉紅高踭鞋慈善賽:高踭鞋跑展現關懷

粉紅高踭鞋慈善賽是粉跑的焦點項目,參加者需穿著不少於 1.5 吋的粉紅色高踭鞋,於赤柱大街的粉紅地毯上競跑,寓意以行動支持遺傳性癌症患者。

寵物粉跑:與愛寵並肩為慈善奔跑

全新推出的寵物粉跑鼓勵參加者帶同愛寵參與 100 米人寵障礙賽或 1 公里人寵跑,沿著美利樓海濱留下難忘足跡,更為遺傳性癌症患者籌集善款。各項賽事除了設有冠、亞、季軍外,更設有最奇趣的「最佳造型獎」及最有意義的「最高籌款獎」,獎品豐富。是次慈善跑活動旨在籌集資金,支持資料庫的運作和擴大服務範圍,同時提高公眾對乳癌的認識和意識。

有關主辦單位及受惠機構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下稱「資料庫」)成立於 2007 年,為首間及目前本港唯一致力研究 BRCA基因突變及幫助患遺傳性癌症(包括乳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高危家庭進行基因測試、輔導及臨床醫護服務的慈善機構。「資料庫」是現時全球擁有最多專為華人病例作 BRCA 基因突變研究的基因樣本及臨床生物數據的資料庫,旨在進一步完善對華人患遺傳性癌症的醫學研究及制定合適的預防措施,以幫助基因突變患者及其家族成員,提供更全面及多元化的普查及支援服務,從而減低本地以至全球華人因基因突變導致遺傳性癌症的風險。

自成立以來「資料庫」得到各方慷慨支持,已成功資助逾 6,800 位本地經濟有困難的高危人士(當中超過 5,280 位癌症患者),進行基因測試及相關輔導服務。當中發現逾 1,400 名基因突變攜帶者,部份人士已被轉介到資料庫指定的高危乳腺中心,接受乳房普查或其他支援,以助疾病管理。
網址 : www.asiabreastregistry.com

【活動花絮】香港青年節「全城全運,共融智航」遙控帆船維港體驗嘉年華暨啟動典禮

香港島青年聯會於2025年8月30假香港遊樂場協會海洋新幹線水上活動中心舉辦了香港青年節「全城全運,共融智航」遙控帆船維港體驗嘉年華暨啟動典禮。

出席活動的包括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香港島青年聯會主席胡志禧、香港入境事務處處長郭俊峯、香港消防處副處長黃鎮業、香港海關助理關長黃浩然、香港懲教署助理署長唐恂、全國人大代表林至頴、中聯辦港島工作部宣教處副處長黃鵬舉、活動籌委會主席羅櫻煒、全國政協委員葉永成、香港童軍總會港島地域總監楊國光、香港警務處總警司梁仲文、全國政協委員查毅超、香港遊樂場協會總幹事溫立文、香港島青年聯會會長楊瀚業、中銀香港工商金融部總經理謝小玲、港島聯中西區地委會主席羅錦輝、港島聯南區地委會主席彭兆基、港島聯東區地委會主席劉慶揚、政府飛行服務隊一級機師何卓璘、南區區議員趙式浩、香港城市大學學生發展處副處長周日光、香港家長教師會聯會主席丁柏希和23位主禮嘉賓。

本次活動,合辦與支持單位有惠東新動力、香港警務處少年警訊、香港海關青年領袖、香港消防處消防及救護青年團、香港懲教署更生先鋒領袖、民眾安全服務隊少年團、香港童軍總會-港島地域、中銀香港青少年專業義工隊、香港遊樂場協會、海洋新幹線、中國香港遙控帆船總會、香港帆船創業協會(孟恭祝)、孟恭祝海上風笛隊、全運會遙控帆船香港代表隊、香港航業海員合併公會、香港城市大學、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以及鐘聲慈善社胡陳金枝中學等。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有幸參與是次活動,特此衷心感謝各界的支持。

香港島青年聯會主席胡志禧在啟動典禮室致歡迎辭,表示很榮幸藉今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機會,舉辦這次遙控帆船維港體驗嘉年華活動,加強市民對這項運動的認識,並且可推動全民參與。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在致辭中指出,特區政府重視全運會作為四年一屆的活動,讚揚香港島青年聯會積極推動青年工作,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的平台,並預祝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代表林國雄先生受領感謝狀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代表林國雄先生受領感謝狀
孟恭祝海上風笛隊
孟恭祝海上風笛隊

中大與內地學者領導全球首個由中國學者主理的《刺針》癌症委員會報告 預計2050年肝癌患者翻倍 六成肝癌病例可預防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團隊與內地學者領導的《刺針》肝癌委員會發表《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指出全球超過六成的肝癌病例可透過減少相關風險因素來預防,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攝取及代謝功能相關肝病。報告同時估算,倘若不採取任何措施控制肝癌個案的上升的趨勢,全球的肝癌患者將在2050年翻倍,由87萬增至152萬。

針對全球最迫切的疾病及公共衞生挑戰,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定期委託各地專家學者,組成委員會制訂報告以提供最新疾病資訊及醫療政策建議。此《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是《刺針》成立200多年來,首個由華人專家學者牽頭的癌症委員會報告,聯同日本、韓國、美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共51位肝癌專家共同制訂。

中大醫學院團隊與內地學者領導的《刺針》肝癌委員會發表《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指出全球超過六成的肝癌病例可透過減少相關風險因素來預防。(左起)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報告第一作者兼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陳林教授;莫慶堯醫學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主任黃煒燊教授;及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機械人外科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
肝癌的威脅不遜於癌症頭號殺手──肺癌

全球的肝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報告估算,倘若未有任何干預措施,全球的肝癌新症將在25年後翻倍,由2022年的約87萬宗增至2050年的152萬宗。而肝癌死亡人數的增幅亦相似,預計由76萬人增至137萬人。

肝癌分別是全球和香港第六及第五大常見癌症,而致命程度同列第三。雖然現時肝癌的發病率只有肺癌的約五分之一,但兩者都是「沉默殺手」。由於肝臟和肺部本身沒有痛覺神經,加上早期的癌症症狀不明顯,診斷相對困難,導致過半病人在發現患病時已屆癌症的中晚期,影響治癒率,兩種癌症的五年相對存活率不足30%。

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表示:「肝癌與肺癌被視為最致命的惡性腫瘤,主要是因為患者多於晚期才確診。針對此兩類癌症推行全民早期癌症篩查已是刻不容緩,有助挽救更多生命。」

全球約60%的肝癌個案可預防
陳林教授指出,具體的臨床肝癌風險管理上,需要因應地區差異而調整策略。

肝癌的主要成因包括病毒性肝炎感染(乙型及丙型肝炎)、長期過量飲酒、以及代謝相關脂肪肝性肝病(MASLD)[1]。報告揭示,全球肝癌的成因分布出現改變,因為長期過量飲酒或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MASH)而患肝癌的比例上升,乙肝和丙肝的相關比例則稍為下降。(詳細數據見表一)

 

報告第一作者兼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陳林教授表示:「肝癌雖然致命,但我們的報告發現,全球有60%的肝癌個案是可以透過控制風險因素而預防的,包括加強肝炎疫苗接種、減少酒精攝取及管理肥胖等代謝因素。」

 

他續說:「但在具體的臨床管理上,需要因應地區差異而調整策略。中國的肝癌病例數目佔全球整體的四成,當中六成患者是由於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引致。因此,加強肝炎疫苗接種、抗病毒治療及高危群組篩查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相反,西方以代謝病相關脂肪性肝炎為主因,解決肥胖問題才是首要。」

 

 

表一:202220352050年估算的全球肝癌成因分布

黃煒燊教授表示,肝癌大多數與慢性肝病有關。而改善生活習慣有助預防慢性肝病,包括減少酒精攝取、均衡飲食和保持適量運動。

莫慶堯醫學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主任黃煒燊教授表示:「肝癌大多數與慢性肝病有關。接種肝炎疫苗可有助避免病毒感染,而改善生活習慣亦有助預防慢性肝病,包括減少酒精攝取及控制體重;均衡飲食和保持適量運動亦有助改善肝功能。」

 

報告指出,倘若能夠積極推動全球肝癌預防措施,每年新發病例可減少2%至5%,預計在2050年最多減少1,700萬個肝癌新症及1,500萬個相關死亡個案。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過去廿年在肝癌及肝病研究屢獲突破

與內地學者共同領導此《刺針》肝癌委員會報告的陳林教授是肝膽胰癌症專家,近年成功研發混合免疫療法治療肝癌,不僅顯著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也使他們免受常規治療的副作用困擾。陳教授的團隊亦積極探索「預測性生物標記」,目標是將癌症治療個人化,以進一步改善肝膽胰癌症治療的成效。

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機械人外科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表示:「《刺針》作為全球最具權威的醫學期刊之一,邀請中大醫學院團隊領導肝癌委員會報告,充分肯定我們科研團隊在推動肝癌及肝病研究的環球貢獻及領先地位。作為首個由中國專家學者牽頭的癌症委員會報告,亦彰顯中國在推動全球肝癌防治策略、促進精準醫療發展上的關鍵角色。」

此《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是《刺針》成立200多年來,首個由華人專家學者牽頭的癌症委員會報告,聯同日本、韓國、美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共51位肝癌專家共同制訂。

中大醫學院的肝癌及肝病研究於過去廿年屢獲突破,涵蓋免疫療法、標靶藥物、放射治療、代謝相關肝病機制及風險評估等。團隊不僅破解肝癌免疫耐藥機制,開發新型混合療法,更發現HDAC8及SQLE等多個關鍵的致癌因子,有助推動精準治療。此外,中大早年研發的肝癌風險指數有效提升乙肝患者的臨床管理效率,亦擬定亞太區治療慢性乙肝指引。研究成果獲醫學界肯定,鞏固其在肝癌及肝病研究的領導地位。

 

[1] 代謝相關脂肪肝性肝病(MASLD)以往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指因為一種或多種代謝問題如肥胖、糖尿病等導致肝臟脂肪積聚,繼而引發慢性肝炎,損害肝臟

 

原文連結: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and-mainland-scholars-formed-the-first-chinese-led-the-lancet-commission-on-cancer-liver-cancer

【中醫】減壓有方 減癌症風險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長期處於壓力狀態的人數持續增加。據2022年香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超過50%的香港人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壓力,甚至因此出現睡眠障礙、胃腸不適和頭痛等症狀。國際研究證實,精神壓力可影響免疫系統和增加體內炎症反應,間接增加癌症發生的風險。

(左起)李天嵐及黃韻婷。

註冊中醫師李天嵐指出,「長期心理壓力可致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和肌肉緊張,或預示著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則可能損害免疫系統,增加內分泌疾病及癌症的風險。

壓力與癌症有關

日本大型研究顯示,長期處於高壓力狀態的男性,整體癌症風險比低壓力組高出約11%。慢性壓力會使身體長期分泌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削弱免疫功能並促進炎症,為癌細胞生長創造有利環境。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指出,壓力還可能通過影響生活方式(如吸煙、飲酒和不均衡飲食)間接增加癌症風險。

康復者生活品質下降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客座副教授黃韻婷博士表示,「即使治療結束多年,癌症康復者仍可能經歷焦慮、抑鬱和認知功能下降等心理問題。」約20%的癌症康復者會出現抑鬱症狀,約10%有焦慮症狀,且多達75%報告認知困難,如注意力和記憶力下降,均影響生活質素及工作能力。

中醫角度分析壓力對身心的影響

此外,癌症康復者因治療後遺症(如慢性疼痛、疲勞和淋巴水腫)而身體健康持續受損,增加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這些身心健康問題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加重患者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影響康復效果和生活質素。

李天嵐解釋,中醫認為壓力主要導致「肝氣鬱結」,即氣機運行不暢,氣滯血瘀,進而影響五臟六腑功能,特別是肝、心和脾。當肝氣鬱結時,常見胸悶、情緒波動和煩躁等表現;壓力過大會導致心神不寧,出現失眠及心悸;思慮過度亦會損傷脾,造成食慾不振和疲倦。這些症狀相互影響,形成身心不適的惡性循環。

黃韻婷博士強調,內地中西醫結合的臨床指南明確指出,癌症康復者的精神心理狀況須受到高度重視,並提出具體的中醫治療方案,有效緩解抑鬱、焦慮和睡眠障礙等精神症狀。臨床實踐表明,中西醫結合不僅能減輕化療和放療的身體副作用,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幫助他們更積極面對疾病挑戰。

按摩合谷、神門、印堂和內關穴,有助緩解壓力和疲勞。

穴位減壓

中醫認為身體與情緒密不可分,通過調養身體和調整臟腑機能的平衡,能提升自我紓壓能力,幫助身體從壓力狀態中恢復。中醫根據個人體質和症狀,採取疏肝理氣、養心安神、健脾益氣等方法處理壓力相關病症。研究顯示,中藥如柴胡、當歸和茯苓具有抗焦慮和抗抑鬱作用,能調節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和多巴胺,改善情緒失調。此外,日常自行按摩穴位如合谷、神門、印堂和內關,可有效緩解壓力和疲勞。李天嵐建議在睡前進行這些穴位按摩,有助紓緩神經繃緊、穩定情緒並提升睡眠質素。

 

原文網址:https://www.am730.com.hk/健康/中醫減壓有方-減癌症風險/592488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推出乳癌手術資助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肩負著平衡香港私營及公營醫療體系差異的社會責任,一直以病人為本,致力為病人提供優質及具透明度的醫療服務,讓更多病人得到適切、全面的治療。

承蒙李賢義家族的慷慨支持,本院得以推出「乳癌手術資助計劃」(「本計劃」),目標為100名乳癌患者提供資助,希望能為正在公立醫院輪候指定乳癌手術的患者提供適切支援,讓患者早日獲得治療。計劃全額資助手術及住院期間的費用,並涵蓋出院後兩個月內的預約外科門診覆診費用,以確保患者能及早獲得全面的治療支援。

 

計劃內容1:

為合資格乳癌患者提供全額資助

  • 首次外科專科醫生會診諮詢費用為港幣700元正(需先自費,於成功參加本計劃及完成指定手術(定義見下方)後可獲全數退款2
  • 指定手術及住院期間費用全額資助3,4
  • 出院後兩個月內的預約外科門診覆診費用全額資助(不包括緊急門診)3,4

 

參加資格:

  • 香港永久性居民
  • 提交申請時必須已參加醫健通計劃
  • 提交申請前,已在公立醫院輪候接受下列乳癌手術^
    • 全乳房切除術
    • 全乳房切除術及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和冷凍切片檢查以及(如適用)腋下淋巴切除術
    • 全乳房切除術及腋下淋巴切除術
    • 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和冷凍切片檢查以及(如適用)腋下淋巴切除術
    • 腋下淋巴切除術

(統稱「指定手術」)

  • 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人士將獲優先考慮
  • 申請人必須先經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外科專科醫生評估是否適合進行指定手術

^不包括乳房局部切除手術。

 

計劃期( 將分階段開放 ):

第一階段
由2025年8月19日上午9時正(香港時間)開始接受網上登記申請(額滿即止)

第二階段
由2025年9月15日上午9時正(香港時間)開始接受網上登記申請(額滿即止)

更多詳情參閱官方網頁:https://www.cuhkmc.hk/tc/hospital-service/medical-centres-allied-health/specialist-outpatient-centre/breast-cancer-surgery-subsidy-scheme

【甲狀腺腫瘤-活動回顧】甲狀腺腫瘤-最新治療,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2025-07-26)——抗癌防癌,全球視野

2025726日,北京香港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這次會議在三個平臺同步直播,國內超過2.9萬人觀看直播,香港直播活動有高達5千人參與。

20257月講座主題為甲狀腺腫瘤,講座題目是「甲狀腺腫瘤最新治療!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甲狀腺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甲狀腺癌最新治療!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直播回放:使用微信掃描海報的二維碼觀看)

專家陣容與講座內容

本次會議由孔鳳鳴教授主持,邀請了多位專家,分別從細胞分子診斷、影像、外科、放療、內科等不同領域分享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踐經驗。

易俊林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助理)介紹了甲狀腺癌的基本情況及發病率,強調了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

歐陽能太教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系統闡述細針穿刺(FNA)技術標準。

許曉華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超聲醫學科主任) 解析超聲引導消融適應證。

王宇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主任)展示復旦腫瘤年超8200例甲狀腺癌手術經驗。

季冬梅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腫瘤內科專科主任) 解讀甲狀腺癌藥物進展。

陳穎樂教授(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介紹甲狀腺碘131治療。

屈園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腫瘤中心鼻咽頭頸腫瘤科)闡釋放療新角色。

歐丹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中心副主任醫師)介紹立體定向放療在甲狀腺癌中的應用。

此外,會議還邀請了特別討論嘉賓:

美國亞利桑那梅奧醫院放射腫瘤科蕭榮泰教授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放射腫瘤學Nikhil Rammohan教授

甲狀腺FNA的細胞病理診斷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細胞分子診斷中心歐陽能太教授介紹了甲狀腺細針穿刺(FNA)細胞病理診斷。依據2023Bethesda系統分為六級:不能診斷(惡性風險13%,需重複超聲引導FNA)、良性(風險4%,建議臨床隨訪)、意義不明的非典型病變(風險22%,可選重複FNA/分子檢測/腺葉切除)、濾泡性腫瘤(風險30%,需分子檢測或腺葉切除)、可疑惡性腫瘤(風險74%,分子檢測後行腺葉或全切)、惡性腫瘤(風險97%,直接手術切除)。歐陽能太教授提出關鍵流程涵蓋超聲引導穿刺→液基製片→病理閱片→基因檢測(輔助判斷手術範圍),其中分子分析可指導術式選擇(腺葉切除或全甲狀腺切除),形成穿刺診斷治療閉環管理。

甲狀腺癌超聲診斷及微波消融治療

來自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醫學影像部超聲科主任許曉華教授介紹了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超聲診斷及微波消融治療適應征。超聲診斷憑藉操作簡便、無創廉價、高分辨力(可檢出2mm結節)及無輻射等優勢成為A類推薦方法,結合超聲造影和引導穿刺提升準確性。熱消融治療適應症依據2024年專家共識分級:T1aN0M0(≤1cm)為強推薦;T1bN0M01-2cm)、峽部癌、多灶癌(≤3灶)及術後殘留/復發灶(患者拒二次手術)為可選擇方案,但T1b分期存在顯著爭議——支持方主張對無法手術者在經驗豐富中心探索性治療,反對方指出其缺乏長期證據,易遺漏淋巴結轉移、隱匿多灶癌,且存在腫瘤殘留與復發風險。禁忌症涵蓋T2以上腫瘤、凝血障礙及無法配合者。許曉華教授指出臨床實踐需聚焦三點:嚴格規範化操作(統一多學科標準、遵循四級手術管理)、升級循證證據(當前依賴專家意見),以及多學科協作(外科保駕、精准評估風險)。未來應在警惕適應症過度擴大的前提下,通過高質量研究推動量變到質變的臨床轉化。

甲狀腺癌手術治療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主任王宇教授詳細講解甲狀腺癌外科治療。甲狀腺癌治療以手術為核心,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年手術量超9500例(2024年甲狀腺癌占8200例)。中國甲狀腺癌發病率快速增長,現居女性惡性腫瘤第四位,五年相對生存率92.9%(較發達國家98%仍有差距),其中局部晚期病例(占5-10%)是主要死亡原因。病理分型決定治療策略:乳頭狀癌(90%)首選手術+內分泌/核素治療;髓樣癌/未分化癌需激進手術+靶向/免疫治療。手術方式進入個體化時代:開放手術為基礎,腔鏡/機器人手術(經腋、胸乳等入路)在嚴格篩選低危患者時可實現頸部無疤,其優勢在於高清放大視野、震顫濾除及精細操作(7自由度器械),但存在學習曲線長、潛在盲區及缺乏長期數據等局限,須優先保障安全性。局部晚期甲狀腺癌(侵犯氣管/喉返神經/大血管等)治療是難點,新輔助靶向治療(如安羅替尼)可顯著提高RO切除率:單臂試驗(N=13)顯示ORR76.9%R0/R1切除率61.5%,主要不良事件為高血壓(53.8%)和高甘油三酯血症(7.7%)。復旦腫瘤團隊創新性探索靶向+免疫方案(如法米替尼+卡瑞利珠單抗),使部分未分化癌患者獲得手術機會並實現長期生存。王宇教授強調未來方向需依託多學科協作(外科保駕、基因檢測指導靶向)、規範腔鏡手術適應證,並通過全國協作組(甲冠東方聯盟)建立晚期癌精准診療體系。

甲狀腺癌藥物治療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腫瘤內科專科主任季冬梅教授向聽眾介紹晚期甲狀腺癌內科治療。晚期甲狀腺癌內科治療需依據病理分型制定策略:碘難治分化型(RAIR-DTC)、髓樣癌(MTC) 及未分化癌(ATC)。RAIR-DTC占復發/轉移患者的2/310年生存率僅10%,抗血管生成藥物為基石:侖伐替尼一線治療ORR64.8%SELECT研究),但需關注高血壓(70.9%)等不良反應;RET融合陽性者首選普拉替尼(ORR 84%LIBRETTO-531研究)。靶免聯合(侖伐替尼+帕博利珠單抗)用於侖伐替尼進展後患者,中位PFS 11個月且耐受性良好(3AE 44%)。髓樣癌中50%-90%存在RET突變,RET抑制劑(塞爾帕替尼)顯著優於傳統TKI(卡博替尼/凡德他尼):3期試驗顯示PFS HR=0.254p<0.0001),ORR 69.4% vs 38.8%。未分化癌雖罕見(占1%-5%),但死亡率極高,BRAF V600E突變者(25%)可用達拉非尼+曲美替尼(ORR 69%),無靶點者可選免疫治療(納武利尤單抗/帕博利珠單抗)或化療(多西他賽/阿黴素)。

甲狀腺癌I131治療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穎樂教授介紹了甲狀腺癌放射性碘(碘-131)治療的適應征、注意事項與服用劑量。放射性碘(I-131)治療作為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後管理的核心手段,其適應征需嚴格分層。強推薦適用於遠處轉移(M1)、肉眼/影像學證實的病竈殘留及高危患者(如T3/T4期、廣泛淋巴結轉移、侵襲性亞型或術後刺激性Tg顯著升高者)。中危患者(腫瘤>4cm、有限淋巴結轉移等)屬可選擇範疇,但存在顯著爭議——支持方主張輔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反對方警示過度治療可能,強調需結合動態Tg監測及個體化評估。明確禁忌包括妊娠哺乳期、無法依從輻射防護者及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而低危患者(如無高危因素的PTMC)視為非適應症。劑量決策遵循風險分層個體化原則:清甲治療採用30-150 mCi梯度劑量(低危傾向30-50 mCi,中高危可用100-150 mCi);轉移竈治療則提升至150-200 mCi,肺轉移時需警惕肺纖維化風險。陳穎樂教授強調臨床實踐需注意:規範化流程(停藥提TSH>30 mIU/L、嚴格低碘飲食、防護隔離);嚴格把握適應征(警惕低危患者的過度治療),強化規範化操作流程(從評估、準備、給藥到防護),重視副作用預防與長期隨訪,深化多學科協作(MDT)。未來研究應致力於優化個體化劑量策略、降低治療相關毒性、探索新型分子影像指導下的精准治療,並持續積累高質量長期預後數據以指導臨床決策。

甲狀腺癌放療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腫瘤中心鼻咽頭頸腫瘤科屈園主治醫師向聽眾概述了放射治療通過高能射線(X線、質子束等)破壞腫瘤DNA結構實現局部控制,在甲狀腺癌治療中主要應用:寡轉移竈干預:針對孤立性轉移竈(如骨/腦轉移)行立體定向放療(SBRT);術後輔助治療:中晚期患者術後補充放療提升局部控制率;不可手術替代方案:高齡或合併症患者無法耐受手術時的根治性手段。

病理類型主導治療指征:分化型癌(DTC):僅限術後殘留、廣泛淋巴結轉移或碘-131抵抗性病竈;髓樣癌(MTC):手術不可切除時考慮放療;未分化癌(ATC):無遠處轉移者行放療±全身治療,轉移者需全身治療聯合原發竈/淋巴結放療,SBRT用於轉移竈姑息治療(緩解症狀、延緩進展、延長生存期)。屈園教授提出臨床要嚴格MDT決策:多學科評估手術可行性及放療時序(術前/術後);精准技術選擇:外照射用於局部控制,質子治療保護毗鄰器官,SBRT實現轉移竈精准打擊;毒副作用管控:急性期防治黏膜炎/吞咽疼痛,遠期監測纖維化/第二原發癌。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副主任醫師歐丹教授介紹了甲狀腺癌立體定向放療治療。放射治療作為惡性腫瘤三大核心治療手段之一,通過高能射線(X/質子束等)破壞腫瘤DNA實現局部控制,約70%癌症患者需在多學科治療中接受放療。其甲狀腺癌適應症主要覆蓋四類臨床場景:未分化癌(ATC)首選放療聯合全身治療;不可手術切除病竈(因高齡、合併症或腫瘤侵犯關鍵結構);術後殘留/廣泛淋巴結轉移(尤其分化型癌碘-131抵抗病例);以及寡轉移竈干預(1-5個轉移竈且≤3個器官的過渡階段,全身治療無效時)。其中立體定向放療(SBRT/SABR)憑藉隱形手術刀特性成為關鍵技術——通過毫米級誤差控制實現高劑量聚焦(靶區≤5cm),療程僅需3-8次(傳統放療20-30次),顯著降低醫療負擔,且高齡/基礎疾病患者耐受性良好。SABR-COMET研究證實其革命性價值:SBRT使寡轉移患者8年總生存率倍增至27.2%(對照組13.6%),無進展生存率達21.3%(對照組0%),並減少化療需求超20%。歐丹教授指出可用外照射控制局部病竈,SBRT協同靶向藥物緩解轉移竈症狀/壓迫)、精准流程管控(模擬定位→計畫設計→複位驗證→治療實施),最終實現延長生存與生活品質優化的雙重目標。

中美專家討論環節並回答患者問題

本次中美專家討論會聚焦甲狀腺癌相關治療問題,涵蓋了手術治療、放療、化療、碘131治療及影像細胞分子等領域。專家們詳細闡述了甲狀腺癌的早期症狀及手術治療,探討放療在甲狀腺癌癌早期、局部晚期及晚期治療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會議特別強調了碘治療及微波消融的潛力,指出這類療法在提高生存率和延緩疾病進展方面具有良好前景。針對患者及家屬的實際問題,專家們提供了多方面解答,包括甲狀腺癌何時手術、術前檢查、碘治療何時開始、孕期甲狀腺癌注意事項等問題,同時討論了對於特殊病情(孕期甲狀腺癌)的處理策略,提出綜合應用手術、放療、藥物、微波消融等手段的具體方案。會議特別強調了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認為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應結合細胞分子病理、腫瘤科、放療科、外科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專業意見,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科學化的治療指導。專家們建議患者及家屬充分利用權威醫療資源和科學資訊,以幫助更好地瞭解疾病並制定更有效的應對策略。

最後,與會專家表達了對患者抗癌之路的支持與鼓勵,呼籲患者保持積極心態,與醫療團隊攜手面對挑戰。孔教授感謝大家參與並分享了精彩的討論,強調MDT團隊對於甲狀腺癌治療、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重要性。本期節目預告下一期將於20258月播出,繼續探討其他腫瘤的治療和最新醫療技術,深入分析臨床挑戰並分享技術應用進展,期待與觀眾再次共同探索醫學前沿與創新。節目尾聲特別感謝所有專家、觀眾及工作團隊的貢獻,祝願患者早日康復。

(直播回放:使用微信掃描海報的二維碼觀看)

【乙肝防治】響應7.28世界肝炎日 乙肝「早驗早處理」

撰文衞生署控性肝炎辦公室

世界衞生組織將每年728日定為「世界肝炎日」,以提高公眾關注肝炎。根據調查推算,約20位港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早識別及治療對預防併發嚴重疾病至關重要,鼓勵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員及性伴侶等較高風險人士及早接受篩查,實踐「早處理」。

根據衞生署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的結果推算,全港約有41萬名慢性乙肝患者,佔整體人口約5.6%。調查顯示,近四成患者未知自己患病,而高達七成未有接受適當的醫療跟進。

部分群組乙肝感染率或更高

調查同時發現本港的乙肝感染率在不同年齡層有顯著差異,3584歲人士的感染率高達7.8%,而35歲以下組別則明顯低(少於1%)。這反映自1980年代起本港推行普及兒童乙肝疫苗接種計劃及預防母嬰傳播措施成效卓著成功保護了年輕一代,而現時乙肝的主要醫療負擔集中在較年長人士身上。由於乙肝主要感染途徑是母嬰傳播,家庭成員(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為慢性乙肝患者,感染風險相對較高。

乙肝「早驗早處理」

不少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後,可長達數十年計沒有症狀,直至肝臟嚴重受損、甚至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才被發現,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肝癌長期位列本港第三大致命癌症,每年奪去逾1400條寶貴生命。乙肝是本港肝癌的主要成因,約八成肝癌新症患者患有慢性乙肝。

政府高度重視肝炎及肝癌的預防及治療工作。藉今年的「世界肝炎日」,衞生署將以「廿分之一係咪你 乙肝早驗早處理」為口號提醒市民若不確定是否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應及早進行測試,了解自身免疫感染情況,並在確診後及早治理乙肝,以實踐「早驗早處理」

衞生署積極推動多項防控行動,除了監測和預防工作,亦透過多個渠道向市民提供健康教育,鼓勵較高風險人士及早接受篩查。如確診感染乙肝,應盡早接受醫療跟進,遵從醫生指示治理,評估是否需要藥物治療,並定期覆診監察肝臟情況。

防控策略

政府在2018年成立預防及控制病毒性肝炎督導委員會,就預防及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整體政策、具體策略和資源運用提供意見。督導委員會於202010月制定《2020–2024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並已全面推行多項新措施。

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在社區推行風險為本的乙肝篩查,及早識別在社區的患者,並提供持續管理基層醫療署正研究相關安排,詳情將適時公布。此外,政府今年內將公布2025-2030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制訂措施以進一步減輕病毒性肝炎的公共衞生負擔

乙肝雖普遍,但可防、可控、可治。衞生署鼓勵較高感染風險人士例如不曾接種疫苗者、家庭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及子女)或性伴侶為慢性乙肝患者等,踏出關鍵一步,接受乙肝測試,掌握健康主動權。

如欲了解更多乙肝資訊,請瀏覽衞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網頁 www.hepatitis.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