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支援醫事講】鼻咽癌 ——講座回顧

【鼻咽癌免疫治療—-講座回顧】

感謝臨床腫瘤科專科李浩勳醫生為大家深入講解鼻咽癌的早期與晚期症狀、免疫治療技術及預防策略,同時也感謝家支援,讓講座順利完成。鼻咽癌在華南地區發病率較高,早期症狀不明顯,提高認知對預防和及時治療至關重要。

[NPCImmunotherapy Seminar Recap]

We sincerely thank Professor Victor Lee, Specialist in Clinical Oncology, for his in-depth presentation on early and advanced symptoms of nasopharyngeal cancer (NPC), immunotherapy technique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NPC has a higher incidence in Southern China, and its early symptoms are often subtle, making awareness crucial for prevention and timely treatment.

錯過講座的觀眾,可點擊以下連結觀看回顧影片:

For those who missed the seminar, you can watch the replay via the link below: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15994203775887

 

 

容許犯錯:成長的必經之路

多謝@drip_music_records 的邀請、有機會和幾位音樂達人分享我對藝術治療的一些看法,相信再多的時間也不足夠我們討論這話題,沉澱過後,對於錯誤我是滿有體會、希望和大家分享更多
@terivercheung,hugowongmt,Nicole #旋律說的話
#大館

容許犯錯:成長的必經之路
我們總是希望一切完美無瑕。但你有沒有想過,真正的成長,往往來自那些不完美的時刻——那些我們稱之為「錯誤」的經歷?
為什麼我們害怕犯錯?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導要「做對」,考試要拿滿分,工作要不出差錯。這種心態讓我們害怕失敗,甚至不敢嘗試新事物。但事實上,錯誤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起點。它們是我們學習、進步的催化劑。
錯誤讓我們學習:每一次跌倒,都是上了一堂課。
錯誤也會激發創意:很多偉大的發明,讓人難忘的表演, 都源自意外或失誤,
錯誤讓我們更堅強:當我們勇敢面對錯誤,學會從中站起來,我們的內心會變得更強大。
如何擁抱錯誤?
改變心態:把錯誤看作學習的機會,而不是失敗的標籤。
勇敢嘗試:不要因為害怕犯錯而裹足不前。踏出第一步,哪怕結果不完美,你已經在進步。
反思與成長:犯錯後,問自己:「這次我學到了什麼?下次可以怎麼做得更好?」
分享你的故事:與他人分享你的錯誤和成長經歷,你會發現,大家都在同樣的旅程上。
給自己的提醒
下次當你不小心「搞砸」時,別急著責怪自己。停下來,深呼吸,然後問:「這次錯誤想教我什麼?」讓錯誤成為你的老師,而不是你的敵人。
📌 你最近的一次「錯誤」是什麼?它讓你學到了什麼? 留言分享你的故事給我知?讓我們一起擁抱不完美,勇敢向前走!💪

#容許犯錯 #成長心態 #不怕失敗 #擁抱不完美 #才是美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小冊子 出版咗啦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聯同 Hong Kong SBRT Study Group 合作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的公眾教育小冊子現已推出,本小冊子旨在幫助病人及市民了解更多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及其最新癌症治療資訊。小冊子將免費提供給社會各界,包括各個團體、癌症病人或其家屬,以至市民大眾。如果您對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在癌症治療上的應用有興趣,請聯繫我們索取。

特此鳴謝多位專業醫護人員撰寫小冊子內容;
呂卓徽先生 (醫學物理學家)
李健綱先生 (醫學物理學家)
楊庭恩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陳少康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劉健生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李蘊恩小姐 (醫學物理學家)
甘子揚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林美瑩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蔣子樑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林河清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潘明駿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梁國全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蔣子樑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饒仕鋒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莫小婷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林玉婷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陳俊軒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按小冊子章節排列次序)

線上閱讀: 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web/wp-content/uploads/2025/04/SBRTbooklet-web.pdf

基因檢測好有用 幫你對症下藥治療轉移性大腸癌

文:李宇聰醫生
文:李宇聰醫生

隨著醫學不斷發展,近年有愈來愈多新藥面世,晚期的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亦出現很大的改變,特別對腫瘤細胞進行基因檢測,更有助醫生因應腫瘤特性為病人制訂個人化的精準治療方案,對症下藥下帶來更具療效的成果。

在香港,大腸癌是常見癌症,但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以致部分病人較遲才發現患病。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顯示,2022年呈報的5190宗大腸癌新症中,有近四分一個案確診時已屬第四期的轉移性大腸癌,即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其他器官組織。

不同基因特性對治療反應有異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宇聰指出,晚期大腸癌並非無法可醫,傳統的化療之外,近年更有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創新療法面世,大大提高病人的存活機會。不過,新式治療不是每一位病人也適合使用,而透過檢測腫瘤的基因特性或靶點,再配對合適的相應藥物,可以幫助病人得到精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他解釋,帶有不同基因特點的大腸癌,所需的治療會有分別,例如有RAS基因突變適合使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標靶藥,沒有突變則可以選用抗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標靶藥。假若腫瘤有微衞星不穩定(MSI)及錯配修復基因(MMR)缺失等表現,通常會較能從免疫治療中獲益。

基因檢測成治療的方向標

正因如此,為腫瘤細胞進行基因檢測已經成為晚期大腸癌治療的基本及重要一環,一般初步檢測大多涵蓋RAS等常見的基因變異,是否有一些較少見的基因如BRAF、MEK、ALK融合性病變、HER2擴增及NTRK等則可能要進行大範圍檢測才能揭曉。

李醫生表示,基因檢測不但可以為制訂治療提供方向,亦有助預測病人對治療的效果,甚至可以發掘到新的治療機會,尤其是大腸癌對治療出現抗藥性幾乎是無可避免,這時再做基因檢測便有機會再次找到合適的藥物,所以有些癌症如肺癌及乳癌,在治療失效後,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更大範圍或更全面的次世代排序(NGS)檢測,相關策略相信在未來也會應於大腸癌。

幫助病人發掘新的治療機會

患有轉移性大腸癌的黃先生,接受腫瘤基因檢測後確定沒有RAS變異及微衞星穩定(MSS),於是使用抗EGFR加化療的治療方案,可惜數個月後便出現抗藥性,病人在建議下進行較大範圍的基因檢測,成功發現癌細胞有NTRK融合性病變,於是轉用相關的標靶藥配合其他治療,只用藥一個月便見到顯著效果,亦沒出現嚴重副作用。

其實,對於現世代的癌症治療而言,基因檢測有「發現」對病人來說是好事,代表病人或能接受療效較傳統治療為佳的新型治療。李醫生的經驗亦看到,病人對進行檢測沒有太多抗拒,最大的憂慮反而是檢測後可能需要用到未納入安全網的昂貴新藥,特別是一些較罕見的基因變異,雖然外國已有針對性藥物,但仍未在香港上市的新藥。

2025 「聊 • 癒」 : 癌症病人服務計劃

不知宣告患癌那一刻,患者心裏在想什麼:會被一股恐惧感攫住?哭鬧不安?精神萎靡?還是食不知味?在那一秒,人是脆弱的,但生命不僅於此。抱怨過後,你們重拾步伐,挺起胸膛與病魔對峙,勇敢捱過化療電療。活動當天,大家都笑語晏晏、賣力地搓著麻糬、津津有味地一嚐成品,活力甚至令我們自愧不如,怎樣也猜不到大家曾經是癌症患者。跟大家的交談中,字裡行間都滲透著對生活的憧憬:跑半馬、烘蛋糕、打理農圃。在你們的眼中,我看到了閃爍著的生命力。

讀醫固然辛苦,面對重重難關,想要放棄之際,你們的笑容會是最大的鼓舞,喚醒從醫的初心,提醒著我,那白板上的病人編號,背後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一個感人的故事。床榻上的病人一個接一個,都急需我們的救助。我們再辛苦也要邁著大步,繼續和病魔爭分奪秒。

雖然大家萍水相逢,但在短短嘅一個上午,希望能發放正能量,鼓勵你們在抗癌路上繼續走下去。衷心希望大家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家支援】鼻咽癌免疫治療——講座回顧

感謝臨床腫瘤科專科李浩勳醫生為大家深入講解鼻咽癌的早期與晚期症狀、免疫治療技術及預防策略,同時也感謝家支援,讓講座順利完成。鼻咽癌在華南地區發病率較高,早期症狀不明顯,提高認知對預防和及時治療至關重要。

錯過講座的觀眾,可點擊以下連結觀看回顧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15994203775887

[NPCImmunotherapy Seminar Recap]

We sincerely thank Professor Victor Lee, Specialist in Clinical Oncology, for his in-depth presentation on early and advanced symptoms of nasopharyngeal cancer (NPC), immunotherapy technique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NPC has a higher incidence in Southern China, and its early symptoms are often subtle, making awareness crucial for prevention and timely treatment.

For those who missed the seminar, you can watch the replay via the link below: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15994203775887

港大醫學院揭示胃癌早期突變及風險因素 開發癌前模型推動胃癌預防研究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的研究團隊近期兩項創新研究在理解胃癌最早期發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望改變現行的胃癌預防策略。胃癌是全球最致命的癌症,在東亞地區尤其是中國的發病率極高。在香港,約有15%人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而引起慢性胃部炎症,而持續的炎症可導致癌前病變,即「腸化生」。研究團隊的創新研究揭示胃內早期變化發展為胃癌的重要線索,為改善預防及早期檢測奠下基礎,冀挽救更多生命。

胃部酸性環境有助消化食物,但隨年齡增長,這種強酸環境可能誘發正常胃組織的致癌突變。然而,對於這些早期變化的發生時序、機制及其如何促進癌症進展,醫學界仍缺乏深入了解,港大醫學院科研人員正為此提供創新的研究方向。

胃癌的起源探究
港大醫學院、英國維康桑格研究所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合作的一項研究,利用先進基因組測序技術分析正常胃黏膜組織的基因突變。他們首次對238個樣本進行全基因組測序,並對另外829個樣本進行靶向測序;這些樣本來自香港、美國和英國胃癌患者及非癌症患者。這項研究發表於《自然》期刊(按此瀏覽期刊文章),揭示儘管胃部處於強酸環境,胃黏膜仍具有保護機制防止顯著基因突變。

研究顯示,基因突變數量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正常胃腺體每年累積約28個突變,但胃癌患者的突變率是正常的兩倍多,尤其在腸化生腺體中更為顯著。此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系主任梁雪兒教授表示:「人們到60歲時,有近一成胃黏膜會出現已知癌症基因突變,可見這些潛在致癌變化需歷經數十年累積。」研究最驚人的發現,是部分胃部區域存在染色體異常且與慢性炎症相關。正常細胞通常每種染色體有兩份副本,但研究人員發現某些患者的胃細胞擁有三套染色體。令人震驚的是,這額外的染色體通常於患者12至25歲的青少年時期出現,這意味可能是由於早年接觸過致癌的突變源,如感染性病原體。

胃癌的風險因素包括吸煙、酗酒、高鹽飲食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梁教授指出:「我們的跨國團隊發現,長期胃部炎症患者的基因突變或額外染色體明顯多於常人,顯示炎症可能自早年就開始塑造癌前環境。」整體而言,這項研究為胃腸道的突變圖譜提供有力證據,揭示癌症形成前已出現的早期突變,這對早期檢測與預防策略具重要意義。

建全球首個「腸化生」類器官生物庫研究早期癌變
在另一項相關研究中,港大醫學院與InnoHK腫瘤及免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聚焦於胃癌的癌前病變現象「腸化生」。腸化生是胃部細胞轉變為類似腸道細胞的過程,此變化會大幅增加胃癌風險,但其癌化過程仍不清楚。共同領導這項研究的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助理教授甄凱寧教授與梁雪兒教授,利用「類器官培養」技術建立全球首個腸化生的3D模型類器官生物庫。類器官是取自患者組織、於實驗室培養的微型器官模型,因其源自患者自身組織,能真實模擬腸化生轉變為胃癌的過程。甄教授表示,團隊從瑪麗醫院47名胃癌患者的組織(涵蓋正常至晚期腸化生階段)培養出70個類器官。

以上研究發表於《腸道》期刊(按此瀏覽期刊文章),結果顯示腸化生類器官含有兼具胃與腸道特徵的「混合型細胞」。正常細胞有固定身份(胃細胞保持胃型態),但這些混合型細胞呈現混亂狀態,既像胃細胞又像腸細胞。此外,混合型細胞表達通常僅在胎兒發育期活躍的基因,使其能轉化為不同類型細胞。這種改變能力與癌細胞適應能力相似,會不受控制地生長,因此了解此靈活特性對研究癌症發展與抗藥性問題至關重要。

另一重要發現是腸化生細胞常帶有三套第20號染色體,且這些細胞能在無附著狀態下生長,這些特徵通常與癌細胞擴散至其他組織有關,因此識別與腸化生相關的特定基因變化,有助發現胃癌的早期預警,以及早找出可能的癌變靶點作出干預。

全球腸化生盛行率達25%,亟需識別高風險族群以進行針對性干預。甄教授解釋:「透過類器官技術,我們能識別胃細胞發展為癌細胞的早期變化。這些早期徵兆可助醫生評估識別出屬胃癌高風險族群的人士,同時讓低風險的腸化生患者安心。我們的目標是加速偵測這些早期徵兆,並將此技術應用於臨床以改善風險評估。」

利用創新科技促進早期檢測和預防
透過揭示胃癌相關的最早期突變與風險因素,並開發精密的癌前模型,這些研究為現行的預防與早期檢測策略提供寶貴見解。梁雪兒教授表示:「成功建立活細胞模型後,下一步可望開發逆轉腸化生的藥物。這些突破為對抗胃癌帶來新希望,可能徹底改變患者的預後與臨床實踐。」

研究團隊
發表於《自然》的研究論文《正常胃黏膜的體細胞突變圖譜》(The somatic mutation landscape of normal gastric epithelium)由英國維康桑格研究所Michael R Stratton爵士教授與梁雪兒教授共同領導。梁雪兒教授為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系主任、簡悅威基金教授(自然科學)、腸胃癌基因組學講座教授、港大泛組學科研中心總監、賽馬會臨床創新及研發中心總監,以及腫瘤及免疫學研究中心聯席總監。此研究第一作者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Tim Coorens博士。

另一研究論文《人類胃腸化生類器官的異質演化與早期癌變遺傳特徵》(Divergent lineage trajectories and genetic landscapes in human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organoids associated with early neoplastic progression)刊於《腸道》,由甄凱寧教授與梁雪兒教授共同領導。甄教授為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助理教授,同時擔任InnoHK腫瘤及免疫學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第一作者為余兆娟博士與童寅博士,兩人均來自甄教授和梁教授的實驗室。此外,另一主要研究團隊成員為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羅英傑教授。

鳴謝
該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Health@InnoHK計劃下的腫瘤及免疫學研究中心資助,並獲得到威康信託基金會的支持,以及嘉道理基金會和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款; 還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的主題研究計劃和優配研究金的資助。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近期兩項創新研究在理解胃癌最早期發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望改變現行的胃癌預防策略。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梁雪兒教授(前排中)、羅英傑教授(前排左)及甄凱寧教授(前排右)。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近期兩項創新研究在理解胃癌最早期發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望改變現行的胃癌預防策略。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梁雪兒教授(前排中)、羅英傑教授(前排左)及甄凱寧教授(前排右)。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合照:梁雪兒教授(前排右)、羅英傑教授(後排中)及甄凱寧教授(前排左)。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合照:梁雪兒教授(前排右)、羅英傑教授(後排中)及甄凱寧教授(前排左)。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合照:羅英傑教授(左)及梁雪兒教授。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合照:羅英傑教授(左)及梁雪兒教授。
梁雪兒教授(左)及甄凱寧教授利用先進基因組測序技術分析正常胃黏膜組織的基因突變,為胃腸道的突變圖譜提供有力證據;並聚焦於研究胃癌的癌前病變現象「腸化生」。
梁雪兒教授(左)及甄凱寧教授利用先進基因組測序技術分析正常胃黏膜組織的基因突變,為胃腸道的突變圖譜提供有力證據;並聚焦於研究胃癌的癌前病變現象「腸化生」。
港大醫學院建立全球首個「腸化生」類器官生物庫研究早期癌變,有助發現胃癌的早期預警。
港大醫學院建立全球首個「腸化生」類器官生物庫研究早期癌變,有助發現胃癌的早期預警。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從瑪麗醫院胃癌患者的組織培養出70個腸化生類器官,能真實模擬腸化生轉變為胃癌的過程。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從瑪麗醫院胃癌患者的組織培養出70個腸化生類器官,能真實模擬腸化生轉變為胃癌的過程。  

 

港大醫學院全球首創光敏混合型免疫療法 突破癌症治療

涂文偉教授(右二)及汪衛平教授(左二)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突破性癌症免疫新療法,這項創新的混合療法顯著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長,且安全性更高,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
涂文偉教授(右二)及汪衛平教授(左二)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突破性癌症免疫新療法,這項創新的混合療法顯著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長,且安全性更高,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突破性癌症免疫新療法,名為光敏混合型γδ-T細胞外泌體(醫學簡稱「hybrid γδ-T-Exos」),能針對並摧毀癌細胞,促進損害相關分子模式的釋放,增強隨後的腫瘤抗原特異性免疫反應。團隊的實驗室測試和動物研究顯示,這項創新的混合療法顯著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長,且安全性更高,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這項研究成果已在科學期刊《ACS Nano》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背景
γδ-T 細胞外泌體透過誘導細胞凋亡並增強抗腫瘤特異性T 細胞反應來控制腫瘤。當與抗原結合時,它們可以作為腫瘤疫苗,也可以作為微型載體將抗癌藥物遞送至腫瘤部位。與樹突細胞或自然殺傷細胞衍生的外泌體相比,該細胞外泌體更具優勢—它能精準鎖定腫瘤、激活免疫系統,且易於大規模生產,因此在癌症治療領域極具潛力。另一方面,光動力療法作為一種微創治療,對黑色素瘤具有顯著效果。其原理是利用光激活光敏劑,產生具有殺傷力的活性氧物質來攻擊癌細胞。研究人員將該外泌體與光動力療法結合,透過γδ-T細胞外泌體與載有光敏劑氯e6(Ce6)的脂質體協同作用,旨為改善針對黑色素瘤的治療效果。

研究方法和結果
研究團隊成功將γδ-T細胞外泌體與Ce6脂質體結合,開發出光敏混合型γδ-T細胞外泌體,能完整保留了腫瘤標靶分子與細胞毒性物質,精準鎖定並殺死黑色素瘤細胞。

實驗室試驗和動物研究證明,光敏混合型γδ-T細胞外泌體比單獨使用光敏脂質體,更有效地將藥物遞送至黑色素瘤細胞。在光照下,此外泌體能產生大量活性氧物質,誘發免疫原性細胞死亡,並刺激免疫反應。在小鼠模型中,混合型γδ-T細胞外泌體顯著抑制黑色素瘤生長,但沒有對正常器官或組織造成損害,顯示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領導該項研究的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涂文偉教授表示:「這是全球首次將γδ-T細胞外泌體療法與光動力療法互相結合的研究,該混合型外泌體是一種精準、高效並能激活免疫系統的治療策略,對治療黑色素瘤具有極大的臨床應用潛力。」

研究意義
這項研究的發現對癌症治療,特別是光免疫治療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團隊通過融合γδ-T細胞外泌體與載有光敏劑脂質體的細胞膜,成功結合兩種強效的抗癌策略,製造出光敏混合型外泌體。這創新技術不僅保留 γδ-T外泌體激活免疫系統的特性,也通過光敏劑產生的活性氧物質增強治療效果。

混合型外泌體療法具有以下幾個主要優勢:通過表面功能性標記精準地針對腫瘤;有效誘導黑色素瘤細胞凋亡和壞死;以及通過促進樹突狀細胞成熟及T細胞反應,激活全身性的抗腫瘤免疫能力。與傳統療法相比,此系統能減少誤傷正常細胞,並通過促進免疫記憶來達到長期的腫瘤控制。

從臨床角度來看,混合型外泌體療法提供了一種規模化且實用的治療選擇,因γδ-T細胞源自健康的捐贈者,可在實驗室中進行擴增,實現標準化生產。相較自體療法,這項技術可大幅簡化生產流程,進行批量製造,讓治療有機會普及。除了黑色素瘤,這一突破性療法還有望用於其他侵略性癌症,如乳癌或結腸癌,顯著擴展其臨床應用範圍。

研究團隊
該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涂文偉教授領導,並與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及李達三博士研究中心副教授汪衛平教授的團隊合作完成。共同第一作者為涂教授團隊的博士生高逸凡,以及汪教授團隊的博士生劉金釗。

鳴謝
這項研究獲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醫務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香港大學策略性跨領域研究種子資助計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

醫院管理局推動收費改革 理順醫療服務 加強保障病人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三月二十五日公布,已經完成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檢討,向醫務衞生局提交收費改革政策建議,並已顧及不應有人因缺乏金錢而不能獲得適當醫療的原則,期望透過改革公營醫療資助架構,加強醫療保障、理順公立醫院的服務資助和減少浪費濫用,提升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說︰「我們衷心感謝醫務衞生局帶領醫管局進行收費改革檢討,醫管局可藉著改革推動香港公營醫療服務發展。我們相信,當收費改革措施全面落實後,可以逐步扭轉現時公立醫院服務失衡的情況,亦加強對病人,特別是患有危重疾病或病情緊急病人的保障,公營醫療服務亦得以持續發展,應對香港人口老化對醫療系統帶來的種種挑戰。」

現時政府對醫管局服務提供高度資助,資助率高達97.6%,公立醫院部分服務資助額更達至100%。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現時除了面對因為人口老化而出現求過於供的挑戰外,亦出現系統失衡、資助錯配及服務浪費的問題。為了確保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醫管局自去年開始按照相關原則,包括市民負擔能力、善用服務、分擔成本、資助優次、扶助弱勢及公眾認受,就以下範疇展開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檢討︰

改革資助架構

• 從系統角度改革資助架構,按不同公營醫療服務釐定政府資助水平和市民共付比例,理順住院、急症室及門診各層級服務的相對需求,以為病人提供合適的醫療服務;

減少浪費濫用

• 為非緊急的放射診斷及病理檢驗等服務引入共付收費模式、調整標準藥物收費及數量,利用收費改變市民求醫習慣,引導善用資源,確保有限醫療資源可精準投放到有需要的病人身上;

加強醫療保障

• 擴大醫療費用減免機制,提高入息及資產申請資格上限,大幅加強支援低收入家庭及弱勢社群;
• 引入公營醫療服務項目全年收費上限一萬元(自費藥械除外),更好照顧重病病人;
• 加快引入更多有效創新藥械及放寬安全網申請資格,讓更多危疾病人可獲自費藥械資助。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醫生說︰「醫管局會全力推動落實有關改革,改革下市民使用公立醫院服務獲得的資助比例,會因應服務性質而有不同安排,改革後市民共付比例仍然是市民可負擔水平。醫管局會透過優化醫療費用減免機制、擴大撒瑪利亞基金安全網和設立住院及門診費用上限,繼續確保不會有市民因為經濟困難而未能接受合適醫療服務,並且加強保障市民,不單照顧弱勢社群,更避免中等收入人士出現大病致貧的情況。」

在優化醫療費用減免機制、擴大撒瑪利亞基金安全網和設立住院及門診費用上限等措施實行後,預計會有超過一百四十萬人合資格受惠。醫管局承諾,調整收費所得的額外收入會全數用於醫療服務,特別是加強支援患有嚴重疾病,例如癌症或罕見疾病病人身上,屆時適用的自費藥械或醫療用品收費將會豁免或減少;醫管局亦可以加快引入更多有效新藥械,提升治療效果。

新的收費將於二○二六年一月生效(附表)。加強醫療保障的措施,包括優化醫療費用減免機制、引入每年一萬元住院及門診費用上限及放寬安全網的申請資格的詳情請見附件。醫管局上一次調整收費是二○一七年。

范鴻齡表示,香港的公立醫院一直是全球最有效率的醫療系統之一,醫管局會繼續推動改革,提升公立醫院服務水平,確保有限醫療資源可用於最有需要的病人身上。當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在五年內達致目標後,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將可以再向前邁進一大步,醫管局亦會全力配合政府其他改革醫療系統的措施,以期繼續為病人提供高質素及可持續的醫療服務,為香港市民提供妥善合適的醫療保障。

附表

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

服務 現時收費 二○二六年一月一日生效收費
住院服務
(急症病床)
入院費 $75 取消
住院每天 $120 $300
住院服務
(療養/復康、護養及精神科病床)住院每天
$100 $200
日間程序及治理 入院費 $75 取消
病床每天 $120 $250
日間醫院(老人科、復康) $60 / $55 $100
社康護理服務(普通科)、
社區專職醫療服務
$80 $100
社康護理服務(精神科) 免費 免費
精神科日間醫院 $60 免費
急症室 $180 $400
(第I(危殆)、II(危急)
分流類別費用豁免)
專科門診
(包括專職
醫療診所)
首次 $135 $250
覆診 $80
處方藥物 藥物每項$15,
最多16星期
藥物每項$20,
最多四星期
病理檢驗服務
(適用於專科門診)
基礎項目 不另收費 免費
進階項目 $50
高端項目 $200
非緊急放射
造影服務
基礎項目 不另收費 免費
進階項目 $250
高端項目 $500
家庭醫學
門診服務
診治費用 家庭醫學專科門診
首次 $135
覆診 $80普通科門診 $50
$150
處方藥物 家庭醫學專科門診
藥物每項$15,最多16星期普通科門診
處方藥物不另收費
藥物每項$5,
最多四星期

加強醫療保障措施

(A) 優化醫療費用減免機制
1) 放寬收入及資產限額

收入限額 收入限額由現時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註1的 75%,放寬至:
2 人或以上家庭: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
1 人家庭: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的 150%
(加強對缺乏其他支援的 1 人家庭)
資產限額 放寬至申請公屋資產限額

註1 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優化後,將採用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

2) 擴闊涵蓋範圍及期限
– 擴闊 65 歲以下人士的有限期醫療費用減免涵蓋範圍,以包括偶發性普通科門診服務註2
– 最長的減免有效期 12 個月延長至 18 個月
– 於最多 18 個月內再次申請減免時,無需提交經濟文件作經濟審查
註2現時,如 65 歲以下的有限期醫療費用減免持有人需要接受偶發性普通科門診服務,他/她需向(醫務)社工申請一次性醫療費用減免。65 歲或以上人士則無需額外申請費用減免。

3) 修訂家庭定義
– 放寬「家庭」定義至與申請自費藥物或醫療項目安全網*下定義看齊:

病人類別 「家庭」及同住核心家庭成員的定義
受供養的病人註3 病人、其同住的父母/法定監護人,以及屬受供養人的兄弟姊妹
非受供養的病人 如已婚 — 病人、其同住的配偶,以及屬受供養人的子女
(但不包括其同住的父母/法定監護人或兄弟姊妹)
如未婚 — 病人會被視為一人家庭
(不論病人是否與父母/法定監護人或兄弟姊妹同住)

註3受供養人,即為未婚,以及(i)未滿 18 歲;或(ii)18 至 25 歲正接受全日制教育的人
士。不符合上述規定的病人會劃分為非受供養人

*包括撒瑪利亞基金

(B) 設立住院及門診費用上限

1) 每名病人每年收費上限 10 000 元,適用於所有收費項目(自費藥械除外)
2) 所有香港市民均可申請及受惠

(C) 加強自費藥械安全網*
加快引入更多有效創新藥械到(1)醫管局藥物名冊;(2)安全網;及(3)專用藥物類別。另外放寬安全網申請資格:

1) 放寬「每年可動用財務資源」中收入的計算方法
(適用於藥物 / 非一次性非藥物項目費用資助申請)
– 新申請人只計算收入的 80%
– 持續申請人只計算收入的 60%

2) 擴闊計算病人分擔額的累進計算表
(適用於藥物 / 非一次性非藥物項目費用資助申請)
– 參考法律援助計劃累進計算表,擴闊基金病人分擔額累進計算表,降低現有病人的分擔額以提供更多資助,支援更多現時因較多每年可動用財務資源而未獲資助的病人

3) 放寬收入限額
(適用於一次性非藥物項目費用資助申請)
– 放寬 1 人家庭收入限額至現行機制下的 1.5 倍,與醫療費用減免機制優化措施看齊

*包括撒瑪利亞基金

港大醫學院成功完成本港首宗 CAR-T 細胞治療末期多發性骨髓瘤 創本港引用內地製先進細胞治療産品先例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與瑪麗醫院的臨床團隊,率先採用嵌合抗原受體 T 細胞(CAR-T 細胞)治療血癌。研究團隊最近成功為首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進行此療法(詳見附錄 A),不僅取得顯著療效,且未出現嚴重併發症。這項突破性治療為傳統療法無效的患者帶來新希望,也標誌著香港醫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時,這是香港首次使用內地製造的先進 CAR-T 細胞療法,為香港引入內地新型細胞治療技術開創先例,未來有望惠及更多患
者。

背景
骨髓瘤是一種由於體內漿細胞(白血球的一種)出現病變所引起的惡性腫瘤,多發生於 40 至 50歲患者身上,年輕患者亦存在患病風險。該疾病會引發貧血、骨質破壞及腎功能損傷,若未經有效治療,最終可能導致死亡。

目前,骨髓瘤的標準治療方案包括使用一線靶向藥物,必要時結合化療,隨後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惟許多患者康復後仍會復發。對於復發或對一線治療無效的患者,治療選擇有限,僅能依賴雙特異性抗體或其他靶向藥物,但其效果往往短暫。對於這類患者,其病情通常會惡化,進展為不治之症。

CAR-T 細胞療法是一種突破性的治療方法,通過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殲滅癌細胞。CAR-T細胞是經基因改造的 T 淋巴細胞,能精準辨識並攻擊癌細胞上的特定抗原。在標準的 CAR-T 細胞療法中,T 淋巴細胞取自患者自身(即自體細胞),目前主要用於治療多種血液癌症,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

瑪麗醫院早於 2021 年成為全港首家提供 CAR-T 細胞治療的醫院。迄今為止,其臨床團隊已成功為超過 60 名患有不同類型血癌的患者進行 CAR-T 療法,使其成為香港規模最大的 CAR-T 細胞治療機構。

研究方法及發現
CAR-T 細胞治療首先通過「血液成份分離術」(apheresis)從患者的外周血中分離出 T 淋巴細胞。這些細胞隨後會運往專門的製造點,進行基因改造以插入 CAR 結構,並於完成改造後送回醫院。患者需接受化療以清除體內的淋巴細胞,這一過程稱為「淋巴消融」。最後,經過基因改造的CAR-T 細胞會重新注入患者體內,開始發揮抗癌作用。

用於骨髓瘤的 CAR-T 細胞專門針對一種蛋白質名為 B 細胞成熟抗原(BCMA)。研究團隊採用來自內地製造商的 BCMA CAR-T 細胞產品。該產品自 2020 年起在內地廣泛使用,並於 2023 年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而這是該產品首次在內地以外的地區應用。

治療意義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研究團隊鄺沃林教授表示:「目前,瑪麗醫院是香港唯一提供骨髓瘤 CAR-T 細胞免疫療法的醫院。現有的先導 CAR-T 細胞治療計劃,目標是每年治療五至十名骨髓瘤患者。」

來自同一學系的港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謝偉財教授進一步指出:「BCMA CAR-T 細胞治療將對本港的骨髓瘤治療管理產生深遠影響,因為這是目前最有效的骨髓瘤治療策略之一。對於那些對標準治療無效或在自體骨髓移植後復發的患者,這項療法為無助患者帶來生機。」

BCMA CAR-T 細胞治療成功應用在這些患者身上,標誌著內地先進臨床技術首次在香港落地。這不僅展示內地研發的尖端治療產品和技術可惠及香港患者,也為香港未來從內地引進更多創新治療策略奠定基礎。

關於研究團隊
研究團隊包括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鄺沃林教授、學院副院長(研究)兼臨床教授謝偉財教授、名譽臨床副教授沈佩妍醫生、黃宇欣醫生和陳守仁醫生,以及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鄧凱琪醫生。

附錄 A:關鍵治療里程碑——73 歲男性骨髓瘤患者(化名為「C 先生」,以保護其隱私),香港首位接受 CAR-T 細胞治療的患者

2010 首次病發確診第一期骨髓瘤
2014 接受標準一線治療並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2016 骨髓瘤復發;接受多種治療方案但效果未如理想
2024 接受骨盆大型骨髓瘤的放射治療;嚴重疼痛和失禁,需要導尿管
排尿;完全臥床,無法坐著或走路
可用的治療選擇均沒有效果;被認為末期骨髓瘤
2024 年 12 月 31 日 接受 CAR-T 細胞治療,未出現嚴重併發症
2025 年 1 月下旬至 2 月初 正電子電腦斷層掃描顯示療法對骨髓瘤有理想反應
最新檢查 幾乎完全康復;能夠自理並獨立前往診所

 

The research team, led by Professors Kwong Yok-lam (front right) and Eric Tse Wai-choi (front left), successfully utilises BCMA CAR-T cells from the mainland to cure multiple myeloma. 鄺沃林教授(前右)及謝偉財教授(前左)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利同內地製造的BCMA CAR-T細胞治療多發性骨髓瘤。
鄺沃林教授(前右)及謝偉財教授(前左)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利同內地製造的BCMA CAR-T細胞治療多發性骨髓瘤。
Professors Kwong Yok-lam (left) and Eric Tse Wai-choi state that the team will continue to seek and develop advanced clinical treatment techniques to benefit more patients in Hong Kong. 鄺沃林教授(左)及謝偉財教授表示,團隊將繼續尋找和研發先進臨床治療技術,以惠及更多香港病患。
鄺沃林教授(左)及謝偉財教授表示,團隊將繼續尋找和研發先進臨床治療技術,以惠及更多香港病患。
HKUMed takes the lead in adopting CAR-T cell therapy to treat a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 the first case in Hong Kong. Pictured (from left) Dr Karen Tang Hoi-ki, Dr Joycelyn Sim Pui-yin, Professor Kwong Yok-lam, Professor Eric Tse Wai-choi, Dr Thomas Chan Sau-yan and Dr Gloria Hwang Yu-yan. 港大醫學院率先採用CAR-T細胞成功醫治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為本港首例。(圖左起)鄧凱琪醫生、沈佩妍醫生、鄺沃林教授、謝偉財教授、陳守仁醫生和黃宇欣醫生。
港大醫學院率先採用CAR-T細胞成功醫治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為本港首例。(圖左起)鄧凱琪醫生、沈佩妍醫生、鄺沃林教授、謝偉財教授、陳守仁醫生和黃宇欣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