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加入全球肺癌聯盟(GLCC)

全球肺癌聯盟 (GLCC) 是由來自全球 30 個國家超過 40 個患者組織組成的聯盟。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好榮幸加入成為其中一員,一起參與肺癌病人的倡議。

Membership

GLCC_Newsletter_Spring_Interactive

戰勝食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2025年1月25日,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這次會議在三個平臺同步直播,國內超過2.6萬人觀看直播,香港直播活動有高達5千人參與。

 2025年1月講座主題為癌症相關緊急情況,講座題目是「戰勝食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食管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戰勝食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講座內容

專家陣容與講座內容

本次會議由孔鳳鳴教授主持,邀請了多位專家,分別從外科、放療、內科、人工智慧等不同領域分享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踐經驗。

孔鳳鳴教授(香港大學明德講席教授):介紹了食管癌的基本情況,強調了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並分享了其團隊在人工智慧輔助放療、放療聯合免疫治療等前沿研究專案中的經驗。

喬貴賓教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胸外科主任):詳細介紹了食管癌手術治療的最新進展,強調了微創手術技術在減少併發症、加快患者康復方面的優勢。

盧國傑教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講解了食管癌的早期症狀及手術治療細節,指出早期篩查和規範治療對於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性。

李寶生教授(山東一醫大臨床與基礎醫學院副院長):分享了放療在食管癌治療中的作用,介紹了質子治療等新技術在減少對周圍健康組織損害方面的優勢。

王穎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副主任醫師):講解了系統治療(化療、靶向、免疫)的應用,強調了免疫治療在延長患者生存期方面的顯著效果。

金達開教授(Alibaba 達摩院醫療AI 資深演算法專家):介紹了人工智慧在食管癌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展示了AI技術在影像分析、治療方案優化等方面的潛力。

此外,會議還邀請了許多討論嘉賓: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胸外科主任於振濤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放療科副主任醫師薑威教授;

美國亞利桑那梅奧醫院放射腫瘤學教授蕭榮泰教授;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唐澤君教授;

美國亞利桑那州梅奧診所放射腫瘤學副教授陶然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腫瘤放射治療科副主任醫師葉香華教授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放療科主任王軍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 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杭俊傑教授

食管癌簡介及現狀

食管癌是全球範圍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2022年全球食道癌新發病例約51.1萬,死亡病例約44.6萬,是死亡病例第7高的癌種。在中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數據,中國食道癌新發病例約22.4萬,是發病率第7高的癌種,死亡病例約18.75萬,是死亡率第5高的癌種。中國香港食道癌雖然不是十大新發病例,但死亡病例是第九高的,每年~有318人死於食道癌。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率的關鍵,而多學科協作治療模式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食管癌早期症狀與手術治療

在近期舉辦的食管癌多學科診療研討會上,盧國傑教授就食管癌的早期症狀和手術治療進行了詳細講解。食管癌是一種發生在食管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中國,食管癌的主要病理分型為鱗狀細胞癌和腺癌,其中鱗狀細胞癌占大多數。食管癌的早期症狀較為隱匿,但以下幾種症狀值得警惕:(1)吞咽困難:初期可能僅在吞咽固體食物時出現,隨著病情發展,液體食物也可能難以下咽。(2)胸骨後疼痛:進食時胸骨後可能出現悶脹不適或疼痛感。(3)食管內異物感:感覺食管內有異物,吞咽時有滯留感。(4)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5)聲音嘶啞: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聲音嘶啞。另外,教授指出長期吸煙和飲酒者、慢性食管炎患者和有食管癌家族史的人群為高危人群。

手術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適用於早期和部分中期患者。手術適應症包括:早期食管癌,腫瘤局限於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無淋巴轉移。中期食管癌,腫瘤浸潤基層和肌層,無淋巴轉移。手術方式包括:(1)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適用於早期病變。(2)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微創手術,減少術後併發症。此外,盧教授指出手術預後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腫瘤的分期、手術切除範圍、患者的身體狀況等。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建議:術後進行心理疏導,增強患者信心;制定詳細的營養支持計畫;定期復查,及時發現復發或轉移。盧教授強調,早期發現和規範治療是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品質的關鍵。公眾應提高對食管癌的認識,定期進行體檢,尤其是高危人群。

食管癌多學科治療研討會:放療的重要性與未來展望

李寶生教授就放療在食管癌治療中的重要性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講解。放療是食管癌治療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在早期和局部晚期患者中,放療可以顯著提高生存率和生活品質。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0年初發佈的報告顯示,放療在腫瘤治癒中的貢獻僅次於手術,達到40%。在中國,食管癌的治療模式逐漸從單學科治療向多學科綜合治療轉變,放療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對於不適合手術的早期患者,放療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局部治療手段,控制腫瘤生長,提高生活品質。對於局部晚期患者,放療聯合化療(新輔助治療)後手術已成為標準治療模式。研究表明,新輔助放化療後手術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對於不可手術的局部晚期患者,同步放化療是唯一的根治性方案。

近年來,放療技術不斷進步,如三維適形放療、調強放療及圖像引導放療技術等,這些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放療的精准度和療效。此外,質子和重離子放療等新技術也在逐步推廣,進一步提高了放療的效果。李寶生教授指出,未來放療的發展方向包括:(1)個體化治療: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和影像技術,識別對放療敏感和不敏感的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2)聯合治療:探索放療與化療、免疫治療等的聯合應用,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3)生活品質提升:在提高生存率的同時,注重患者的生活品質,減少放療帶來的副作用。李寶生教授強調,多學科協作是提高食管癌治療效果的關鍵。通過外科、內科、放療科等多學科的緊密合作,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全面、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未來,隨著放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多學科協作的深化,食管癌的治療將取得更大的突破。

食管癌的系統治療理念與藥物治療進展

王穎教授就食管癌的系統治療理念及藥物治療進展進行了詳細講解。王穎教授提出食管癌的治療需要一個系統化的理念,即綜合考慮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多種手段。近年來,食管癌的治療模式從傳統的單學科治療逐漸轉變為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這種模式強調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藥物治療在食管癌的治療中佔據重要地位,尤其是對於晚期或不可手術切除的患者。目前,藥物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化療:化療是食管癌治療的核心手段之一。常用的化療方案包括鉑類聯合氟尿嘧啶類或紫杉類藥物。對於局部進展期患者,術前新輔助化療或放化療可以提高手術切除率和生存率。(2)靶向治療:靶向治療通過針對特定的分子靶點來抑制腫瘤生長。例如,針對EGFR的西妥昔單抗和尼妥珠單抗在一些研究中顯示出對食管癌的療效。此外,針對VEGFR的雷莫蘆單抗也在晚期食管癌的治療中表現出良好的效果。(3)免疫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抑制劑)在食管癌的治療中取得了顯著進展。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等藥物已被證實可以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此外,免疫治療與其他治療手段(如化療、靶向治療)的聯合應用也在不斷探索中。王穎教授強調,未來食管癌的治療將更加注重個體化。通過基因檢測和生物標誌物分析,可以為每位患者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此外,隨著更多臨床研究的開展,新的治療模式和藥物將不斷湧現,為食管癌患者帶來更多的希望。總之,食管癌的治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通過多學科協作和個體化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

人工智慧在食管癌診療中的應用:精准醫療的未來

金達開教授(阿裏巴巴達摩院醫療人工智慧實驗室)分享了人工智慧(AI)在食管癌診療中的應用進展。食管癌是全球範圍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尤其在中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AI)在醫療影像分析、疾病診斷和治療方案選擇中的應用逐漸增多。金達開教授分享了AI在食管癌診療中的具體應用,展示了其在提高診斷精度和治療效果方面的潛力。金達開教授指出,放射治療中,需要精確勾畫出正常組織和腫瘤組織,以避免正常組織受到過多輻射。目前,這一過程多依賴手動或半自動工具,效率和精度有限。通過綜合多個數據集,設計了一種AI演算法,能夠自動勾畫出指南推薦的14個危機器官。與單獨數據集訓練的模型相比,AI勾畫的體積相似度提升4%,距離誤差縮小20%以上,顯著提高了勾畫效率和精度。AI工具可節省醫生70%以上的時間,且在臨床使用中,45%的器官無需修改即可接受,45%需小幅修改,10%需較多修改,顯著提升了臨床工作效率。金達開教授提出醫生通常需要參考內鏡報告和PET影像來確定腫瘤位置,但手動勾畫存在差異性。AI技術結合CT和PET影像,通過三維配准技術,更精准地勾畫腫瘤靶區。內部驗證顯示,AI勾畫的體積相似度可達0.81,平均距離誤差約2毫米,外部驗證結果與內部驗證基本一致。淋巴結轉移是食管癌診斷和治療中的關鍵問題,但淋巴結小且與周圍組織相似,識別難度大。通過記憶學習演算法,AI能夠自動識別淋巴引流區,並在三維中勾畫出淋巴結位置。AI在10道中可將淋巴結的敏感性提升至80%以上,對於大於5毫米的淋巴結,敏感性可達90%。AI輔助下,醫生能夠更準確地判斷淋巴結的良惡性,從而更精准地制定治療方案。AI技術不僅限於影像分析,還可綜合臨床資訊,輔助醫生選擇最佳治療方案。通過構建影像和臨床資訊的深度預後模型,AI能夠對患者進行更精准的分層,輔助醫生做出更優的治療決策。初步實驗結果顯示,AI技術在判斷患者預後和選擇治療方案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金達開教授指出,AI在食管癌診療中的應用前景廣闊。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更多臨床數據的積累,AI將為食管癌患者帶來更精准、更高效的診斷和治療方案,顯著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金達開教授的分享展示了人工智慧在食管癌診療中的巨大潛力。通過AI技術,醫療團隊能夠更高效地完成危機器官和腫瘤靶區的勾畫,更精准地識別淋巴結的良惡性,並輔助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這不僅提高了診療效率,還顯著提升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品質。

討論與互動

專家們針對患者和現場觀眾提問的問題進行瞭解答和討論,主要針對以下幾點內容:

問:#確診食道癌四期,之後要做化療,有什麼需要注意?

答:王穎教授指出,注意化療的常見副作用包括脫髮、神經毒性、噁心嘔吐等。建議患者在化療期間多飲水,保持清淡飲食,定期復查血常規和肝腎功能。

問:#我媽媽因為食道癌轉移至其他地方例如腋下淋巴節,請問要如何治療?

答:王軍教授和蕭榮泰教授均強調,對於食管癌轉移的患者,活檢是必要的,尤其是對於寡轉移患者,活檢可以幫助確定轉移的性質。於振濤教授提到,對於寡轉移患者,放療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尤其是當手術無法完全切除轉移灶時。王軍教授建議,對於體重過輕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營養管(如鼻胃管或空腸造瘺管)來改善營養狀況。於振濤教授分享了其團隊的經驗,強調術後營養支持的重要性,建議使用腸內營養製劑來維持患者的體重。

問:#爸爸食道癌四期,目前吃東西只能吃蒸蛋 軟軟的食物,灌牛奶會拉肚子 所以都沒用牛奶,營養不夠 越來越瘦 也沒體力一直躺著,有用免費的免疫療法,但沒有用,偶爾會灌995,醫生說看是要繼續治療或換別種化療方式或不治療了……因為爸爸太瘦了營養不夠所以醫生也不建議在換別種治療方式,請問爸爸這樣還能怎麼吃才有營養?要轉院嗎?真的很擔心……..謝謝大家

答:王軍教授建議,對於體重過輕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營養管(如鼻胃管或空腸造瘺管)來改善營養狀況。於振濤教授分享了其團隊的經驗,強調術後營養支持的重要性,建議使用腸內營養製劑來維持患者的體重。

問:#6家人食道癌有遠端轉移,家人治療這幾個月都可以自理也可以進食,除了有時候會疲倦打瞌睡,還是會常常走樓梯外出買菜,目前電療效果有改善健保白金5fu化療治療似乎沒有成效,請問如果醫院詢問有機會參加標靶跟免疫臨床試驗,是否要讓家人參加呢?

答:王穎教授提到,目前有多個針對食管癌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包括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聯合應用。她建議符合條件的患者積極參與臨床試驗,以獲得最新的治療機會。

問:#食道癌通常要掛幾個科別?,有人食道癌選擇質子治療嗎?

答:教授們指出,在選擇質子治療和光子治療時,通常會為患者制定兩個治療計畫進行比較。如果質子治療在正常組織保護方面表現更好,會建議患者選擇質子治療。教授強調,除非患者有特別需求,否則一般不推薦質子治療,因為質子治療的醫保覆蓋範圍有限。

會議的討論環節中,專家們圍繞食管癌治療的前沿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於振濤教授分享了機器人手術在食管癌治療中的應用,展示了科技進步為手術帶來的新突破。此外,專家們還就化療副作用管理、營養支持、臨床試驗機會等患者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在會議的最後,孔教授感謝大家參與並分享了如此精彩的討論。本期節目聚焦於解決食管癌治療問題,彙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專家團隊,包括中國、美國等地的專家。這些專家們通過深入的討論和經驗分享,為我們帶來了寶貴的見解和解決方案。孔教授最後強調了MDT團隊對於食管癌治療,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性。我們預告下一期將於2025年2月22日播出,繼續探討膽囊和膽管癌的治療和最新的醫療技術。我們將繼續深入探討我們在接診中遇到的挑戰,並分享最新的進展和技術應用。我們期待與您再次相會,繼續共同探索醫學的前沿和創新。感謝所有的專家和觀眾朋友們的精彩分享和參與。在此,也特別感謝所有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讓本期節目順利進行。祝願所有病人早日康復,我們期待與您再次相遇,再見!

戰勝膽囊癌及膽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2025年2月22日,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這次會議在三個平臺同步直播,國內超過2.9萬人觀看直播,香港直播活動有高達5千人參與。

2025年2月講座主題為癌症相關緊急情況,講座題目是「戰勝膽囊癌及膽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膽囊癌及膽管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戰勝膽囊癌及膽管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講座內容

專家陣容與講座內容

本次會議由孔鳳鳴教授主持,邀請了多位專家,分別從外科、放療、內科等不同領域分享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踐經驗。

孔鳳鳴教授(香港大學明德講席教授):介紹了膽囊癌及膽管癌的基本情況及發病率,強調了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

張丹圖教授(香港瑪麗醫院外科部肝膽胰外科主管):詳細介紹了膽管癌早期症狀及手術治療的最新進展,強調了微創手術技術在減少併發症、加快患者康復方面的優勢。

石維一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肝膽胰外科副主任醫師):講解了膽囊癌的症狀及手術治療細節,指出早期篩查和規範治療對於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性。

李柱教授(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分享了系統治療在膽囊癌及膽管癌治療中的作用,講解了系統治療(化療、靶向、免疫)的應用,強調了免疫治療在延長患者生存期方面的顯著效果。

孔煒偉教授(南京鼓樓醫院腫瘤中心副主任醫師):結合DeepSeek AI講解了膽囊癌及膽管癌治療中放療的適應征,強調了放療結合免疫治療在延長患者生存期方面的顯著效果,介紹了精准放療技術和AI輔助技術對個性化準確化放療的幫助。

此外,會議還邀請了許多討論嘉賓:

浙大二院放療科科主任魏啟春教授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放療科科主任劉雅潔教授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肝膽胰腺及肝移植專科主任醫師紀任教授

樹蘭(杭州)醫院肝膽胰外科&肝移植中心主治醫師王碩教授

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學中心放射腫瘤科科研副主任林琦教授

美國亞利桑那梅奧醫院放射腫瘤科蕭榮泰教授

深圳市人民醫院放療科副主任醫師廖桂祥教授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腫瘤中心副顧問醫生陳文琦教授

膽囊癌及膽管癌簡介及現狀

膽囊癌及膽管癌是全球範圍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2020年全球膽囊癌和膽管癌的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為每2.5分鐘新增1例,每2.5分鐘1例死亡。在中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數據,中國膽囊癌新發病例約2.8萬,死亡病例約2.3萬,中國香港每年約有150人死於膽囊癌及肝外膽管癌。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提高膽道癌患者生存率的關鍵,而多學科協作治療模式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膽管癌早期症狀與手術治療

香港瑪麗醫院外科部肝膽胰外科主管、香港大學臨床教授張丹圖教授就膽管癌的早期症狀和手術治療進行了詳細講解。膽管癌是起源於膽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肝內膽管癌、肝門部膽管癌和遠端膽管癌是其主要分類,各有不同的發病機制和治療策略。肝內膽管癌起源於肝內膽管,早期症狀隱匿,診斷時多為晚期。肝門部膽管癌按Bismuth-Corlette分型,影響膽汁排出,易導致黃疸。遠端膽管癌靠近十二指腸,常因阻塞性黃疸被發現,手術切除率相對較高。香港大學瑪麗醫院2003-2023年共125例肝門部膽管癌手術病例,為研究和治療提供了寶貴數據。膽管癌危險因素包括慢性膽管炎、肝炎病毒、膽管結石或先天性膽管異常。膽管癌早期症狀隱匿,常被忽視,導致患者確診時多為中晚期,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提高公眾對膽管癌早期症狀的認識,有助於早期發現和治療。黃疸、皮膚瘙癢、腹痛、體重下降是膽管癌的常見症狀,需引起重視。出現這些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明確病因。影像學檢查是常見的方法,包括PET/CT、MRI/MRCP、超聲內鏡(ERCP)。CA19-9、CEA是膽管癌常用的腫瘤標誌物,可輔助診斷和監測病情變化,其水準變化與腫瘤負荷相關,有助於評估治療效果和預後。手術治療與技術挑戰。肝切除術是常見的手術方式,右半肝切除、左半肝切除等手術類型根據腫瘤位置和範圍選擇,需精准操作。手術團隊需具備豐富的經驗,確保手術效果和患者安全。香港經驗中位手術時間633分鐘,術中出血量1.05L,術後併發症發生率53.6%。這些數據反映了香港在肝切除術方面的技術水準和治療現狀。肝移植是另一種手術方式,為早期膽管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和希望。輔助化療吉西他濱/順鉑方案使3年生存率提升至55.5%,合理的化療方案和劑量對提高治療效果和減輕副作用至關重要。張丹圖教授指出,膽管癌整體5年生存率25.3%,早期病例(R0切除)5年生存率47.2%,因此提高公眾對膽管癌早期篩查的重視,有助於提高整體生存率。張丹圖強調,腫瘤分期、手術切緣寬度、是否合併復發性膽管炎是關鍵預後因素。術後併發症(如胸腔積液、肝功能衰竭)的預防需加強術後監測和護理,可促進患者康復,減少住院時間。目前針對膽管癌的FGFR2融合基因(肝內膽管癌21%)、IDH1突變等精准療法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張丹圖教授最後強調,膽管癌治療需多學科協作與個體化策略。通過提升早期診斷率、優化手術技術及推廣精准醫療,我們有望在未來提高膽管癌患者生存率。

膽囊癌的手術治療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肝膽胰外科副主任醫師石維一教授就膽囊癌的外科治療及管理策略進行了系統闡述。他指出,膽囊癌作為膽道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隱匿性強、進展迅速、預後差」的特點,被稱為「新晉癌王」。約85%的膽囊癌患者合併膽囊結石,其他高危因素包括膽囊息肉樣病變(直徑≥10mm)、慢性膽囊炎、肥胖及糖尿病等。早期診斷是改善預後的關鍵,但多數患者確診時已處於晚期或進展期。膽囊癌的臨床表現以黃疸、發熱、消瘦為主,診斷需結合腫瘤標誌物(如CA19-9、CEA)及影像學檢查(超聲、CT、MRI、PET-CT)。根據AJCC第八版分期標準,膽囊癌分為T(原發腫瘤侵犯程度)、N(淋巴結轉移)和M(遠處轉移)三個維度,例如T1期腫瘤局限於膽囊壁,而T4期則侵犯肝門或腹膜等周圍結構,明確分期是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的核心依據。根治性手術是膽囊癌治療的基石,為唯一可能的治癒手段。石維一教授強調,對於早期患者(0期至II期),根治性手術可顯著提高生存率:0期(原位癌)僅需膽囊切除術即可實現根治,無需輔助治療;I期需擴大切除範圍,包括部分肝臟及淋巴結清掃,高危患者術後可聯合輔助化療;II期/III期手術需切除膽囊、部分肝臟及周圍受累組織,術後常規推薦化療或放療以降低復發風險。對於局部晚期或轉移性患者(IV期),手術僅用於緩解症狀,治療以化療(如吉西他濱聯合鉑類)、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為主,目標是延長生存並改善生活品質。石維一教授指出,膽囊癌的治療需多學科團隊協作,結合手術、化療、放療及新興的轉化治療(如標靶藥物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術後隨訪對早期發現復發至關重要:術後1-2年需每3個月復查腫瘤標誌物(CEA、CA19-9)及影像學(胸腹CT/MRI),術後3-5年改為每6個月復查,5年後每年隨訪一次。晚期患者需縮短隨訪間隔,並注重支持治療以緩解症狀。

膽道癌患者需要放療嗎-DeepSeek AI答覆及解讀

南京鼓樓醫院腫瘤中心副主任醫師孔煒偉教授結合DeepSeek AI介紹了放療在膽道癌治療中的核心作用及最新進展。膽道癌(包括膽囊癌、肝內外膽管癌)惡性程度高、預後差,傳統治療以手術和化療為主,但隨著精准放療技術的進步及多學科診療(MDT)模式的普及,放療在局部控制、症狀緩解及生存延長中展現出獨特價值。孔煒偉教授指出,放療在膽道癌治療中的主要作用包括:1. 局部控制腫瘤:對於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膽道癌,根治性放療(如調強放療IMRT、立體定向放療SBRT)可顯著抑制腫瘤生長,降低復發風險;2. 緩解症狀:姑息性放療可有效減輕疼痛、膽道梗阻及出血,改善晚期患者生活品質;3. 延長生存期:術後輔助放療使切緣陽性或淋巴結轉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長近12個月(35.2月 vs 23.6月);局部晚期患者聯合放化療,中位生存期可達17個月,顯著優於單純化療(11.5月);4. 創造手術機會:新輔助放療可使部分腫瘤縮小,提高手術切除率(R0切除率)。根據腫瘤分期,放療策略需個體化調整,早期術後高危患者術後輔助放療可降低復發風險,局部晚期患者SBRT技術(40-60 Gy/3-5次)可精准打擊腫瘤並保護周圍器官,轉移性患者針對寡轉移灶或症狀性病灶,姑息性放療聯合免疫治療(如PD-1抑制劑)可延長生存,放療可通過調節腫瘤免疫微環境,增強免疫治療療效。孔煒偉教授提出,現代放療技術大幅減少副作用,質子治療通過布拉格峰精准打擊腫瘤,降低放射性肝炎風險,AI輔助自動靶區勾畫、放射組學預測模型優化治療方案,提升療效和安全性。孔煒偉教授指出,未來隨著AI技術、質子治療及新型聯合方案的推廣,膽道癌治療將邁向更高精准度與個體化,為患者帶來更長生存與更優生活質量。

膽道腫瘤治療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肝膽外科李柱教授系統闡述了膽道腫瘤的最新治療策略及研究進展。膽道腫瘤惡性程度高、異質性強,約70%-80%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15%。近年來,隨著化療、標靶及免疫治療的突破,膽道癌診療邁入多學科協作與個體化精准治療的新階段。李柱教授指出,早期膽道腫瘤治療術後輔助化療降低復發風險,推薦方案卡培他濱單藥(IA類)或吉西他濱聯合順鉑(2A類),高危患者可聯合放療進一步降低復發風險;晚期膽道腫瘤治療免疫聯合化療改寫一線標準;對於不可切除或轉移性膽道癌,系統治療是延長生存的核心。李柱教授強調,多學科協作是規範化診療的基石,膽道癌治療需肝膽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等多學科團隊(MDT)協同。膽道癌整體預後仍嚴峻,但通過高危人群篩查(如慢性膽道疾病患者)、早期手術聯合輔助治療、晚期精准標靶/免疫策略,患者生存率有望顯著提升。未來,隨著FGFR抑制劑、雙抗藥物及新型免疫聯合方案的推廣,膽道癌治療將邁向更高個體化與療效突破。

中美專家討論環節並回答患者問題

本次中美專家討論會聚焦膽囊癌膽管癌及相關治療問題,涵蓋了手術治療、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及標靶治療等領域。專家們詳細闡述了膽囊癌及膽管癌的早期症狀及手術治療,強調早期篩查及治療對於生存的獲益;探討放療在膽道癌早期、局部晚期及晚期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精准放療與多種治療方式聯合應用的優勢,此外會議特別強調了免疫治療與放療結合的潛力,指出這類組合療法在提高生存率和延緩疾病進展方面具有良好前景。針對患者及家屬的實際問題,專家們提供了多方面解答,包括膽管鏡有無副作用、如何有效管理化療引起的副作用、如何早期篩查膽管癌以及鑒別診斷的檢查方式、膽結石是否會發展為膽囊癌等問題,同時討論了對於特殊病情(如晚期轉移產生的胃酸嘔吐、肉瘤樣膽管癌伴隨惡液質)的處理策略,提出綜合應用手術、放療、藥物等手段的具體方案,並且探討膽管癌放射治療中預防照射的問題。會議特別強調了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認為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應結合腫瘤科、放療科、外科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專業意見,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科學化的治療指導。專家們建議患者及家屬充分利用權威醫療資源和科學資訊,以幫助更好地瞭解疾病並制定更有效的應對策略。

最後,與會專家表達了對患者抗癌之路的支持與鼓勵,呼籲患者保持積極心態,與醫療團隊攜手面對挑戰。孔教授感謝大家參與並分享了精彩的討論,強調MDT團隊對於膽囊癌及膽管癌治療、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重要性。本期節目預告下一期將於2025年3月29日播出,繼續探討直結腸癌的治療和最新醫療技術,深入分析臨床挑戰並分享技術應用進展,期待與觀眾再次共同探索醫學前沿與創新。節目尾聲特別感謝所有專家、觀眾及工作團隊的貢獻,祝願患者早日康復。

 

拯救膀胱,戰勝膀胱癌!多學科專家告訴你如何兩全其美(2024-8-31)

2024年8月31日 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2024年8月講座主題為膀胱癌,講座題目是「拯救膀胱,戰勝膀胱癌!多學科專家告訴你如何兩全其美」。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膀胱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抗癌防癌 全球視野:拯救膀胱,戰勝膀胱癌!」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講座內容

膀胱癌的簡介和現狀

會議正式開始,孔教授首先介紹了膀胱癌的現狀。那什麼是膀胱癌呢?本環節孔教授介紹了膀胱癌的基本知識、危害性和治療方法。膀胱癌是泌尿系統中的一種主要惡性腫瘤,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比較高的癌症類型。在中國,膀胱癌是第11常見的癌症,也是死亡率第13高的癌症,每年新發病例約為9.29萬,死亡約4.14萬。孔教授強調了早期診斷的重要性,指出如果膀胱癌在早期被發現和治療,治癒率可以達到90%以上。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其中內鏡下電切手術是早期膀胱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此外,孔教授提到了在美國和歐洲可獲取的膀胱癌治療指南和資訊資源,如NCCN指南,強調了遵循專家指南和接受多學科綜合治療的重要性。提高公眾對膀胱癌的認識,降低疾病的發病率,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手術可以切除癌症但保留膀胱嗎?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的王立明教授在講座中以“基層浸潤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的治療現狀及策略”為主題,詳細闡述了膀胱部分切除、電切術(TURBT)和放射治療在基層浸潤性膀胱癌治療中的應用與效果。他指出,膀胱部分切除適合腫瘤位置及大小受限的患者,需嚴格掌握適應症並注重無瘤操作,而電切術雖無法完全切除腫瘤,但為後續放療或化療奠定基礎。田教授分享了多例治療案例,包括同步放化療提升五年生存率至86%的成功經驗,同時強調新輔助治療和免疫治療在實現腫瘤完全緩解方面的潛力。對於保留膀胱的治療選擇,他主張多學科討論和個體化評估,優先保障腫瘤控制,以確保患者生命安全。他的講座以豐富的臨床數據為基礎,全面展現了基層浸潤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治療的多樣性和未來發展方向。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薑奕教授在講座中以“非基層浸潤性膀胱癌的保膀胱治療策略”為主題,從外科醫生的角度分享了影像學評估、手術技術與術後管理的重要性。他指出,多參數MRI是術前評估膀胱癌浸潤深度的最佳工具,可有效區分適合保膀胱的患者。對於反復復發的非基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薑教授介紹了優化膀胱鏡檢查的方法,包括靜脈麻醉下的電子膀胱鏡檢查和專業泌尿外科團隊操作以提高準確性。此外,他詳細闡述了膀胱腫瘤整塊切除技術,強調水準和垂直切緣的陰性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針對術後復發風險,他提倡在手術後24小時內儘早進行膀胱灌注以降低腫瘤細胞再種植的可能性,同時探討了鄰近輸尿管開口腫瘤的處理策略,以避免術後狹窄及癌細胞播散的風險。薑教授的講座不僅涵蓋了非基層浸潤性膀胱癌保膀胱治療的實踐經驗,還分享了相關研究進展,為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膀胱癌外科討論環節

朱建國教授,貴州省人民醫院副院長,泌尿外科主任醫師
劉峰教授,貴州省人民醫院超聲科,副主任醫師
盧振權主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泌尿外科顧問醫生
唐澤君教授,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沈益君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
薑奕教授,主任醫師,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泌尿外科副顧問醫生

在外科討論環節中,與會專家針對膀胱癌患者的治療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對於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高危患者需進行二次電切和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治療,大部分患者能夠耐受灌注治療,且需通過膀胱鏡、尿液檢查和影像學隨訪降低復發風險。關於術後病理顯示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是否需要化療,專家指出術前影像學可能漏診微小轉移,化療是此類患者的標準治療之一,但需綜合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治療意願。此次討論為膀胱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多學科協作思路。

系統治療能增加膀胱癌治癒機會嗎?

哈佛大學布萊根婦女醫院潘崇賢教授梳理了膀胱癌的多種治療策略,涵蓋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到肌層浸潤性膀胱癌以及轉移性膀胱癌的管理方案。他指出,對於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標準治療包括膀胱鏡電切術(TURBT)聯合卡介苗(BCG)灌注治療,但高風險患者可能面臨較高的復發率。對於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建議採用新輔助化療結合膀胱全切術,術後可根據患者情況選擇輔助化療或免疫治療。對於轉移性膀胱癌,強調個體化的化療與免疫治療組合方案。潘教授還詳細介紹了FDA批准的免疫治療藥物及其在治療各階段膀胱癌中的應用,同時探討了放療與化療的聯合策略在保留膀胱治療中的重要性。他強調,治療選擇需嚴格依據患者的分期、病理類型及個體條件,以最大化生存獲益和生活品質。

膀胱癌內科討論環節

孔鳳鳴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教授/香港瑪麗醫院榮譽顧問醫生
潘崇賢教授,哈佛大學布萊根婦女醫院
田耕教授,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生
屈雁玲醫生,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中心高級醫生

在此次內科部分的討論環節中,專家們圍繞膀胱癌的化療、免疫治療及相關管理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討論指出,對於膀胱癌患者,T2及以上分期的患者通常需要術後化療,而T3及以上分期的患者更應優先考慮輔助治療。化療期間患者需注意飲食健康,避免食用生食減少感染風險,同時建議適當鍛煉以增強體力。免疫治療被認為是從早期到晚期膀胱癌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需根據具體情況慎重選擇,避免因副作用影響治療效果。專家們還探討了治療期間膀胱鏡檢查和細胞學評估的重要性,並強調個體化治療和多學科協作對優化患者治療效果的關鍵作用。

放療能增加膀胱癌治癒機會嗎?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屈雁玲醫生圍繞放療在膀胱癌治療中的作用進行了全面闡述,指出放療可作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根治性治療,與根治性手術效果相當,尤其適合年齡較大或不適合手術的患者。對於術後患者,放療在特定條件下(如切緣陽性或淋巴結轉移)能改善生存率。此外,放療還可作為姑息治療緩解局部症狀,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她強調精准放療技術和患者良好的生活習慣能有效降低副作用,常見的急性期反應如膀胱炎或腸炎大多可控且短期內恢復,而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較低。整體而言,放療是膀胱癌治療中的重要選項,能夠在多種情況下為患者提供有益的治療效果。

美國梅奧診所蕭榮泰教授從美國的實踐出發,探討了膀胱癌患者放療與手術結合的治療策略。他強調,膀胱保留治療方案並不適用於所有患者,需綜合考慮腫瘤分期、病變範圍以及患者膀胱功能等因素。T2至T3期患者通常是放療結合化療的主要適應人群,而T4期或出現遠處轉移的患者則需更加個體化的治療策略。教授指出,精准放療(如IMRT和IGRT)在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能最大程度減少鄰近器官的損傷。此外,對於已接受膀胱切除術但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術後放療可能有助於改善生存,但需特別注意毒性管理。整體來看,放療與手術、化療及免疫治療的結合是膀胱癌綜合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具體治療方案需根據患者情況精確制定。

中美專家就膀胱癌疑難問題對話

專家們圍繞膀胱癌患者的實際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涵蓋了診斷、治療及術後管理等多方面內容。關於診斷,專家強調了影像學檢查(如B超、PET-CT)和膀胱鏡檢查的重要性,並建議通過尿液細胞學及必要的隨機活檢來進一步明確診斷,尤其是對於懷疑膀胱原位癌的患者。關於治療策略,專家指出,膀胱癌的治療需個體化,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及靶向治療等。手術是治療的首選,年長患者如身體條件允許,可耐受局部切除手術(TURBT)。對於手術禁忌或不願接受手術的患者,可選擇精准放療結合免疫或靶向治療,但單靠藥物治癒的概率較低。針對晚期患者,專家提到基因檢測的重要性,強調如有條件應進行基因檢測,以幫助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如FGFR突變患者可考慮靶向藥物治療。此外,專家指出,對於高齡患者並不能一概視為手術禁忌症,需結合個體情況綜合評估是否適合手術或其他治療方法。整體討論內容豐富,建議明確,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多學科診療理念。

孔教授最後強調:“膀胱癌雖然是一大挑戰,但絕不是不可克服的難題。通過跨學科的團隊合作與不懈的努力,我們完全有能力將中國膀胱癌的防治提升全球領先的水準。”GCOG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將於下期深入探索“胰腺癌專題”。我們期待您的積極參與,如有任何疑問或關心,歡迎在活動中提出。我們的專家團隊會線上為您答疑解惑,為您的健康之路提供指導和支持!

2023肝癌治療新技術,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2023年12月30日,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這次會議在三個平臺同步直播,國內超過3.7萬人觀看直播,香港直播活動有高達2千人參與。

2023年12月講座主題為肉瘤癌,講座題目是「肝癌治療新技術,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肉瘤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肝癌治療新技術,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本次會議的專家陣容十分強大,包括來自香港大學、美國梅奧診所、浙江抗癌協會等地的多位專家,他們將針對肝癌的最新治療方法和技術進行分享。專家們包括外科、介入治療、系統治療、放療等多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將探討從手術、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到放療等多方面的創新治療策略。

講座內容

肝癌簡介及現狀

香港大學孔鳳鳴教授首先向所有參與者和專家問候,並簡要介紹了會議的背景及目的。孔教授在會議中對肝癌的治療現狀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強調了肝癌的高發病率和致死率,以及治療上的挑戰。她首先指出,肝癌是全球死亡率第三高的癌症,尤其在中國,肝癌的發病率和致死率都非常高。每分鐘大約會新增1.6名肝癌患者,而死亡率幾乎與發病率相當。肝癌的高致死率使得早期診斷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關於肝癌的治療,孔教授強調,肝癌的治癒率在早期和局部肝癌患者中相對較高。如果肝癌局限於肝臟且沒有遠處轉移,約有30%的患者有可能通過治療獲得治癒。然而,若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治癒率將降至10%以下。而如果肝癌患者已出現遠處轉移,則治癒的希望幾乎為零,治癒率小於3%。孔教授進一步指出,儘管肝癌的晚期患者治癒的可能性較低,但局部治療,如手術切除,依然是治療的核心。對於早期發現的肝癌,手術切除仍然是治療中的主要手段,能夠有效地清除腫瘤,給患者帶來治癒的希望。此外,孔教授也提到了一些新技術和新治療方法的出現,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正在為肝癌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尤其是對於無法手術的晚期患者。然而,他也提醒,肝癌的治療依然面臨很大的挑戰,早期篩查和及時治療仍是最關鍵的措施。總的來說,孔教授強調肝癌治療的多學科協作和早期診斷的重要性,並希望通過此次會議,能夠為公眾和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療資訊,幫助提高肝癌的早期診斷率和治療效果。

肝癌的外科治療方法

來自香港大學的張丹圖教授詳細介紹了肝癌的治療方法,特別是在肝癌合併肝硬化的情況下。張教授首先強調了肝癌患者通常伴隨有肝硬化的問題,80%的肝癌患者同時也有肝硬化,因此肝癌的治療不僅僅是針對腫瘤,還需要解決肝硬化帶來的挑戰。張教授進一步解釋了肝癌的早期發現及診斷方法。雖然肝癌在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但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可能出現腹痛、食欲減退和腹水等症狀。肝癌的常見檢查方法包括超聲波檢測,然而,血液中的甲胎蛋白(AFP)水準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升高,有些患者即便患有肝癌,AFP水準可能正常,因此,影像學檢查(如CT和MRI)對於確診肝癌至關重要。對於治療方法,張教授指出,肝癌的治療要根據患者的肝功能和腫瘤的大小來決定。對於局限性小腫瘤的患者,手術切除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甚至對於較大的腫瘤,只要肝功能良好,也可以通過手術切除。張教授分享了香港馬麗醫院的手術經驗,表示過去30多年來,醫院已完成超過4000例肝癌手術,手術死亡率低於5%,並且大約50%的患者在五年內不會復發。此外,張教授介紹了微創手術和機器人輔助手術技術的進展,這些新技術大大減少了手術創傷和恢復時間,提高了治療的效果。微創手術相比傳統開放手術,能夠減少出血量、縮短恢復時間,並且減少術後併發症。對於無法手術的患者,張教授介紹了消融治療(如射頻消融、微波消融和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等)作為有效的替代方案,尤其適用於5cm以下的小腫瘤。對於更大腫瘤,張教授指出,儘管治療難度較大,但通過綜合治療,部分患者仍有長期生存的機會。在肝癌的晚期治療方面,張教授提到免疫治療正在取得顯著進展,尤其是結合免疫治療與手術治療,可以幫助肝癌患者獲得長期的生存。張教授還分享了瑪麗醫院的一項免疫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免疫治療後,部分患者的腫瘤顯著縮小,並成功進行了手術切除。總結來說,張教授強調了肝癌的治療不僅僅是依靠單一的治療方法,綜合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消融治療、免疫治療等)對於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癒率至關重要。同時,他也鼓勵肝癌患者保持信心,爭取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肝癌是可以治癒的。

肝癌的介入治療

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黃金華教授詳細講解了肝癌的介入治療,特別是消融治療(ablation)和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這兩種關鍵的治療方法。王教授首先介紹了介入治療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式,指出消融治療是一種通過物理或化學手段來滅活腫瘤的治療方法,通常通過影像學引導(如超聲、CT或MRI)進行精准定位。這種治療創傷小,恢復快,且可以重複使用,適用於不同階段的肝癌患者,從早期的小肝癌到較大的肝癌都有應用。此外,王教授介紹了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這是一種將化療藥物和栓塞劑注入肝動脈,阻斷腫瘤血流,直接對腫瘤施加毒性作用的治療方法。TACE有幾種不同的形式,包括使用碘化油乳劑與化療藥物混合(C-TACE)、使用微球(B-TACE),以及注入放射性微球(TARE),目前這些技術在國內外多個中心得到了廣泛應用。王教授還詳細介紹了根據巴賽隆納指南和中國的肝癌治療指南,消融和TACE是治療1~3期肝癌的首選或可選治療方法。對於晚期肝癌,尤其是C期的患者,介入治療通常與系統治療(如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結合使用,以實現更好的治療效果。教授還通過案例展示了消融和TACE的應用,強調了這些治療方法在大肝癌患者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不能進行手術的情況下,介入治療提供了有效的替代方案。在多個案例中,王教授展示了如何通過TACE和消融治療聯合應用來控制肝癌的進展,並通過微創手段減少患者的身體負擔,顯著提高治療效果。例如,一些患者經過多次消融和TACE治療,腫瘤逐漸得到控制,且患者的肝功能得以保持,治療後的生存期顯著延長。總結來說,王教授強調,肝癌的治療不僅依賴於手術和傳統療法,介入治療作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在早期和晚期肝癌的治療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綜合運用介入治療、系統治療和微創技術,可以有效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癒率和生存品質。

肝癌的系統治療

來自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的田耕教授詳細介紹了肝癌的系統治療及其在不可切除肝癌中的應用。他強調了肝癌患者在診斷時往往已經是晚期,這部分患者通常無法通過手術治療,因此系統治療成為這些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田教授回顧了肝癌治療的歷程,特別是2007年索拉菲尼作為首個被指南推薦的多靶點靶向治療藥物的上市,標誌著肝癌治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隨著免疫治療的興起,肝癌治療經歷了第二個重大進展,尤其是免疫聯合治療的成功,如PD-1單抗與抗血管生成藥物的聯合應用(A+T方案),這為晚期肝癌患者帶來了革命性的治療效果。田教授還提到,免疫治療在肝癌中的成功,特別是針對肝癌的免疫微環境的突破,使得治療不再僅僅依賴於傳統的化療方法,而是通過免疫機制的啟動來恢復患者的免疫系統以對抗腫瘤。田教授進一步討論了肝癌的免疫機制,指出肝癌作為一種腹血管腫瘤,免疫反應在其發生與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的聯合使用,肝癌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特別是在不能手術的晚期肝癌患者中。此外,田教授還提到目前肝癌治療的挑戰,強調每個患者的腫瘤機制可能不同,因此未來的治療應更加個性化,針對每個患者的特定病理機制制定治療方案。總的來說,田耕教授總結了肝癌治療的多重進展,並表達了對於未來免疫治療與靶向藥物結合的信心,尤其是在中國肝癌患者中,這些治療方法的有效性為肝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肝癌的靶向藥物治療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的王穎教授詳細介紹了肝癌的靶向藥物治療。首先,她簡要回顧了肝癌的基礎知識,強調原發性肝癌主要分為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癌和混合型肝癌,其中肝細胞癌占大多數。肝癌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高發的惡性腫瘤,特別是在中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在就診時已是中晚期,導致大多數患者無法手術,生存率較低。接著,王教授介紹了肝癌的臨床分期,並指出對於二B期及以上的患者,系統性的抗腫瘤藥物治療至關重要。她提到,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及其聯合應用在肝癌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靶向藥物治療是肝癌系統性藥物治療的一部分,常用的治療方案包括NCCN、歐洲和美國肝病學會指南等推薦的治療方法。王教授進一步說明了靶向治療在不同臨床階段的應用,特別是在新輔助治療、術後輔助治療和晚期肝癌治療中的作用。她強調,術後復發率較高,術後患者如果有復發的風險,可以考慮使用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聯合策略。免疫治療的突破性進展,尤其是免疫聯合治療,如阿特利珠單抗聯合貝伐珠單抗,已顯示出顯著的療效。最後,王教授詳細介紹了目前臨床上使用的靶向藥物,包括二代和三代的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以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聯合治療。她指出,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聯合應用可以為患者提供更長的生存期,並提高其生活品質。同時,二線治療藥物,如瑞格菲尼、阿帕替尼等,也在臨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總的來說,王穎教授總結了靶向藥物治療在肝癌中的重要性,強調了治療個體化和多學科綜合治療的必要性,期待未來更多臨床數據的支持和指導。

放射治療在肝癌治療中的作用

來自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陳文琦教授討論了肝癌的放療治療,特別是放療與肝動脈栓塞化療(TACE)的聯合應用。他首先指出,儘管手術切除是治療肝癌的根治性手段,但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經錯過了手術機會,尤其是在肝癌的晚期階段。因此,肝癌的治療面臨巨大挑戰,而多學科聯合治療(MDT)在這類治療中展現了其獨特優勢。陳教授介紹了幾種治療方法,首先是TACE聯合放療的應用,特別是對於肝癌患者中的門脈癌栓和血管癌栓患者。研究表明,TACE與放療的聯合治療顯著提高了局部控制率,至少有60%的病例達到了良好的治療反應。此外,放療對於門靜脈癌栓的控制也顯示了良好的療效。接著,陳教授討論了立體定向放療(SBRT)的應用,尤其是在小腫瘤的治療中,SBRT的局部控制率可以達到90%以上,甚至接近99%。對於全肝減震的放療,陳教授強調了其在晚期肝癌患者中改善生活品質的作用,尤其是通過緩解因腫瘤導致的疼痛和腹脹,幫助患者減輕症狀。教授還分享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以說明這些治療方法的實際效果。第一個病例是術後復發的患者,經過TACE與SBRT聯合治療後,腫瘤逐步縮小,患者達到了完全緩解(CR)。第二個病例是肝硬化失代償的患者,雖然這類患者通常不適合進行肝移植,但通過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患者成功達到CR。最後,第三個病例是高齡患者,儘管患者拒絕手術,但通過放療和TACE聯合治療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並維持了良好的生活品質。陳教授總結道,結合放療與其他治療手段(如TACE、免疫治療等)能夠顯著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尤其是在無法手術的患者中,提供了有效的治療選擇。他還提到,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探索這些聯合治療方案的療效和應用範圍。

立體定向放療在肝癌治療中的應用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魏啟春教授主要討論了立體定向放療(SBRT)在肝癌治療中的應用,特別是結合其他治療手段如TACE的聯合使用。教授強調了放療在肝癌治療中的優勢,尤其是對局部復發的肝癌患者的有效性。SBRT比傳統放療方法(如CRT)在治療肝癌方面具有更高的局部控制率,且療程相對較短,適合患者接受。魏教授分享了自己在治療肝癌中的經驗,指出對於小腫瘤(一般為5-6釐米以下),SBRT顯示了優異的療效,局部控制率達到95%以上,生存期和無進展生存期(PFS)也表現出滿意的結果。對於復發患者,SBRT配合TACE治療也展示了良好的局部控制效果。此外,教授還提到,對於肝癌患者,特別是那些有門脈癌栓或血管侵犯的患者,SBRT能夠為後續治療創造更多的機會。他強調了SBRT與TACE聯合治療在門脈癌栓和肝癌術後復發中的優勢,顯示出較高的生存率和局部控制效果。魏教授還分享了一些經典病例,展示了SBRT在不同階段肝癌患者中的應用,包括術後復發、多發性腫瘤的治療以及大腫瘤的局部控制。他特別提到,SBRT能夠有效控制一些較大的腫瘤,且治療過程中毒性較小,患者的耐受性良好。總之,魏啟春教授的發言突出了SBRT作為肝癌治療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無法手術或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中,聯合其他治療方法(如TACE和免疫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並延長生存期。

多學科專家病例討論

在最後的多學科專家病例討論中,會議的討論集中在放療(特別是SBRT)與免疫治療聯合使用的效果,尤其是對大肝癌腫瘤的影響。不同的專家分享了他們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並探討了放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治療方法的組合使用。林琦教授介紹了自己治療的一名大肝癌患者,通過SBRT和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的聯合應用,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治療效果。該患者的AFP從6944降至317,且長期控制效果良好。林教授強調,大肝癌(超過8釐米)也可以通過SBRT有效控制,尤其是在免疫治療的支持下。田耕教授補充說,放療激發免疫反應有時能成為肝癌治療中的一個重要機制。雖然放療本身是通過物理方法直接殺傷腫瘤細胞,但它可能通過局部免疫啟動對遠處轉移的癌細胞產生反應。這種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已有研究顯示放療與免疫治療聯合使用可以顯著提高臨床療效。討論中還提到,儘管SBRT通常適用於較小的腫瘤(如5-6釐米以內),但隨著治療技術的發展,醫生也開始嘗試治療較大腫瘤(如10釐米以上)。魏啟春教授表示,如果肝臟的剩餘功能足夠,放療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甚至能夠與手術治療相媲美。廖桂祥教授強調了治療策略應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來調整,包括肝功能、腫瘤大小和分佈等因素。個體化治療方案對於提高治療效果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處理大肝癌時,可能需要結合多種治療方法,如SBRT聯合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在討論結束時,孔鳳鳴教授總結道,肝癌治療領域正在迅速發展。隨著免疫治療、放療和靶向治療的不斷進步,肝癌的治療方法更加多樣化,也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未來,隨機對照試驗將進一步驗證SBRT與免疫治療聯合使用的長期療效,特別是在大肝癌患者中的應用。最後,專家們一致認為,SBRT與免疫治療聯合使用為大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前景,並且放療作為局部治療手段,對於大肝癌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未來的研究將有助於深入瞭解不同治療方案的最佳組合和機制。

在會議的最後,孔教授感謝了所有專家的精彩發言和寶貴的見解。孔教授表示,今天的討論覆蓋了肝癌治療的多個方面,涵蓋了從手術切除、放療到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的全方位治療策略。尤其在放療與免疫治療聯合使用方面,專家們分享了許多重要的經驗和最新的臨床數據。孔教授指出,肝癌的治療不應僅依賴單一手段,而應通過綜合治療策略來個體化地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同時特別提到,SBRT在大肝癌治療中的應用取得了顯著的局部控制效果,尤其是在肝功能良好的患者中。而且,SBRT與免疫治療的聯合使用顯著提高了治療效果,這為肝癌患者帶來了更多的治療希望。孔教授強調,未來肝癌治療的發展將更加精准化和個性化,每位患者應根據其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他還提到,隨著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等新興療法的不斷發展,我們有望為肝癌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最後,孔教授對所有參與討論的專家表示感謝,並感謝線上觀眾的積極參與。他希望本次討論能為大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推動肝癌治療的不斷進步。他還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裏工作順利,身體健康,期待未來繼續與大家保持緊密的合作與交流。

乳腺癌怎麼防治,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2024年10月28日,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這次會議在三個平臺同步直播,國內超過3.7萬人觀看直播,香港直播活動有高達2千人參與。

2024年10月講座主題為乳腺癌,講座題目是「乳腺癌怎麼防治,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乳腺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乳腺癌怎麼防治,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講座內容

乳腺癌簡介及現狀

香港大學孔鳳鳴教授在開場時首先感謝各位專家和觀眾在週末參與本次活動,並介紹了該專案已進入第35、36期,乳腺癌專題已連續舉辦三年,具有廣泛的公眾影響力。她強調該專案不僅致力於為癌症患者提供治療和護理支持,還注重普及癌症預防、診斷等知識,提升公眾健康意識。孔教授進一步介紹了乳腺癌的基本情況,指出乳腺癌不僅僅是女性的疾病,男性也可能患乳腺癌,儘管男性的發病率較低。他推薦觀眾訪問美國NCCN網站獲取最新的乳腺癌治療和預防資訊,並表示該網站提供詳細的乳腺癌相關指南,適用於醫生和患者瞭解治療進展。孔教授分享了全球和中國乳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數據,強調乳腺癌的治癒率相對較高,死亡率較低,但由於其高發病率,乳腺癌仍是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他還提到,在中國和香港乳腺癌的高發病率,尤其是每年新增約12萬病例,進一步強調了乳腺癌預防和早期篩查的重要性。最後,孔教授介紹了本次講座的主要內容,包括乳腺癌的預防、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手術、放療和化療的作用,以及晚期乳腺癌的治療前景,旨在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療建議,並提高公眾對乳腺癌的認知和防治意識。

乳腺癌的預防和旱診

來自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王樹濱教授團隊的楊方教授分享了乳腺癌的篩查與預防知識。楊教授首先回顧了乳腺癌的全球和中國發病率數據,指出乳腺癌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病率仍然較高,尤其在歐美發達國家。儘管乳腺癌在中國的發病率沒有排名前五,但其病例數仍然龐大,且死亡率較高。香港的乳腺癌死亡率也在逐年增加,特別是在女性群體中,乳腺癌死亡增長率達33.6%。楊教授強調,乳腺癌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家族病史、遺傳基因、雌激素暴露等,分為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和可通過生活方式改變的潛在可改變危險因素。為降低乳腺癌風險,建議保持健康體重、規律運動、均衡飲食、避免過度飲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接著,楊方教授詳細介紹了乳腺癌篩查的時間節點和方法。對於一般人群,建議40歲開始進行乳腺癌篩查;對於有家族歷史或其他高風險因素的女性,篩查應提前10年開始。乳腺癌的篩查方法包括乳腺X線攝影、乳腺超聲和乳腺核磁共振成像。楊教授還介紹了影像學檢查的重要性,特別是乳腺X線攝影可以清晰顯示乳腺的組織結構,發現微小的鈣化或腫塊;乳腺超聲適用於所有疑似乳腺病變的人群,具有較好的便利性;而乳腺核磁共振成像則適用於軟組織解析度要求較高的病例,如乳腺癌復發的評估等。最後,楊教授指出乳腺癌早篩仍面臨技術和認知上的挑戰,如漏診和診斷水準不一致。為解決這些問題,強調了加強乳腺癌科普教育、普及自我檢查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並建議女性定期體檢和早期發現異常時及時就醫。

手術可以治癒乳腺癌嗎?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的高繼東教授分享了乳腺癌外科治療的最新進展,重點討論了手術在乳腺癌治療中的作用,特別是保乳手術(即保留乳房的手術)。他首先回顧了乳腺癌的高發病率,並介紹了中國乳腺癌的生存率,指出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於提高生存率至關重要。高教授強調,乳腺癌的治療越來越趨向綜合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及靶向治療等,其中手術仍然是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1至3期乳腺癌中。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乳腺癌手術的治療方式從“大面積切除”逐步轉變為“最小有效切除”,這不僅提高了治療效果,也減少了對患者身體的損傷。他進一步探討了保乳手術的適應症,強調並非所有乳腺癌患者都適合做保乳手術,具體是否可行需要根據腫瘤的大小、位置、數量以及患者的個人意願等多方面因素來決定。他指出,對於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術通常能夠取得良好的生存率,且與全乳切除的生存率沒有顯著差異,但保乳手術的局部復發率稍高,因此需要嚴格的術後隨訪和放療等輔助治療。此外,高教授介紹了乳腺癌外科治療中的新技術和整形外科的結合,特別是腫瘤整形保乳手術的應用,使得保乳手術的美容效果得到了顯著改善。他提到,通過整形外科技術,患者在接受乳腺癌治療的同時,可以達到更好的外形修復效果,尤其在亞洲女性的乳腺重建中,這一技術展現出了優越性。他還提到,乳腺癌的手術治療與放療、化療等全身治療的結合,將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癒率和生活品質。最後,高教授強調了對於高風險患者(如有家族歷史或遺傳突變的患者),需要特別考慮手術和其他治療方法的個體化方案,並且建議進行遺傳諮詢和基因檢測,以便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乳腺癌的系統治療

來自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陳方教授的講座圍繞核體陽性乳腺癌的系統治療展開。首先,他介紹了核體陽性乳腺癌的基本概念,指出這種類型的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20%到30%,並且由於核體基因擴增,腫瘤的發展較為迅速,惡性程度較高,易復發和轉移。然而,自從靶向治療的出現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顯著延長,部分患者甚至可以治癒。

教授隨後詳細介紹了抗核體靶向治療的發展和機制,說明靶向藥物通過作用於核體蛋白,精准地殺死癌細胞,顯著改善了患者的治療效果。與傳統的手術和化療相比,靶向治療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預後,尤其對於早期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療可以顯著延長生存期。陳教授回顧了自1998年以來,抗核體靶向治療的藥物發展歷程,包括帕土豬襠抗、TDM one、TDMXD等藥物,並將其分類為大分子單抗、抗體藥物偶聯物(ADC)和小分子激酶抑制劑。對於早期的核體陽性乳腺癌,陳教授強調了術前的新輔助治療和術後的輔助治療。術前治療主要通過化療和靶向治療縮小腫瘤,增加保乳的可能性,而術後治療則包括化療、靶向治療和內分泌治療。此外,陳教授介紹了新輔助治療的策略,推薦對於早期腫瘤進行單化療和單靶向治療,而對於中期和晚期患者則推薦雙靶向聯合化療。在晚期核體陽性乳腺癌的治療中,陳教授提到靶向治療與化療的聯合使用可以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尤其是在藥物如TDM one和TDXD的支持下,治療效果更加明顯。他強調了這些新型藥物在控制腫瘤和延長生存方面的突破,尤其是TDMXD,它能將腫瘤控制時間延長到28.8個月,成為晚期患者的新標準治療方案。最後,陳教授總結了核體陽性乳腺癌的治療策略,認為該類型乳腺癌的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療後,大多數能夠長期生存並達到根治的效果。她鼓勵患者積極參與臨床試驗,以便獲得更多新藥治療的機會,並祝願所有患者早日康復。

乳腺癌的放療

來自香港大學的陳穎樂教授的講座主要探討了如何在乳腺癌放療過程中減少心臟損傷,尤其是針對左側乳腺癌患者。首先,陳教授介紹了放療可能帶來的短期和長期副作用,包括腫脹、紅腫、脫髮、疲勞等,特別是長期可能導致淋巴水腫和脂肪萎縮。對於左側乳腺癌患者,放療可能影響到心臟,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尤其是在接受放療後的5到30年,心臟病的風險會逐漸增加。陳教授提到,通過三種主要方法可以減小心臟受損的劑量:第一,通過調整放療的目標區域,將心臟從受照區域移開;第二,減小放療區域,針對局部治療;第三,使用現代放療技術如MRT(磁共振引導放療)和微型放療設備,這些方法能夠精確控制放療區域,減少對心臟的影響。陳教授還強調了通過積極的深呼吸和體位調整,進一步減輕心臟受到的輻射劑量。在香港,常常建議患者在放療時進行深呼吸訓練,這有助於將肺部和心臟區域從放療照射區域中移開,進而減少心臟和血管的輻射量。此外,陳教授提到了一項2013年的研究,表明使用深呼吸技術的患者心臟受照劑量顯著降低,尤其是左心室和心臟血管的劑量。在治療方案中,局部放療技術(如部分乳房放療)也被提到,研究顯示,對於沒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局部放療與傳統全乳放療效果相當,同時復發率也沒有顯著差異。陳教授還分享了幾個案例,展示了不同年齡段患者在使用部分乳房放療技術後的效果,證明這種技術能夠有效減少心臟的輻射暴露,尤其對高齡患者或存在心臟風險的患者尤為重要。陳教授總結道,使用先進的放療技術不僅可以保證治療效果,還能有效保護重要器官,特別是心臟。

乳腺癌放療的注意事項

來自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劉雅潔教授團隊的楊夢祺教授分享了乳腺癌術後放療的注意事項,特別是重建手術後的放療。首先,楊教授簡要介紹了乳腺癌重建手術的兩種方式:一步法和兩步法。一步法在手術後立即進行假體放置,但其缺點包括併發症較高,特別是在放療過程中,假體可能會受到輻射影響。相比之下,兩步法先使用擴張器,待擴張完成後再置換為永久假體,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美容效果較好,但放療可能會增加擴張器相關的風險,並增加二期重建手術的難度。關於放療的位置,楊教授介紹了即刻重建和延遲重建的不同:即刻重建是在乳腺切除後立即進行放療,而延遲重建則是在放療6到12個月後進行重建。兩步法重建患者在進行放療時,通常是在擴張器植入並完成擴張後進行放療,放療結束後至少六個月再進行最終的重建手術。楊教授強調,放療會對重建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放療可能導致擴張器周圍組織的僵硬感,並引發不適。對於假體患者,放療可能引起假體周圍的纖維化、包膜收縮等問題,進而影響美觀,並增加感染或癒合不良的風險。然而,儘管有這些風險,發生的概率並非100%,大多數患者的重建效果依然較好。劉雅潔教授補充道,術後放療的時機和常規乳腺癌患者的放療時機是一樣的,通常遵循標準的放療分割方案。在放療過程中,醫生需要明確患者是否進行了重建,重建的方式和位置,這對於放療計畫的制定非常關鍵。特別是在擴張器的患者,放療前需要確保擴張器已經完成擴張,且在定位後不再注水,因為重新注水可能影響放療效果。放療期間,患者應避免拆除輸液通道,並且要定期監控可能的副作用,如放射性皮炎、咽喉不適等。最後,教授們總結道,放療的毒副反應是可以管理的,患者應該保持積極心態,遵循醫生的指導,及時處理任何可能的併發症,確保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他們鼓勵患者相信治療的益處,積極應對放療過程中的挑戰,並在治療結束後定期復查。

乳腺癌的系統治療及晚期乳腺癌的治療策略

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王樹森教授分享了乳腺癌的系統治療及晚期乳腺癌的治療策略。首先,他指出,乳腺癌的治療方法非常多樣,涵蓋了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化療以及免疫治療等。對於早期乳腺癌,特別是肌肉受體陽性或HER2陽性的患者,內分泌治療和靶向治療是最常用的治療手段。而對於三陰性乳腺癌,化療仍然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在晚期乳腺癌的治療中,王教授提到,晚期乳腺癌包括原發時就無法手術的晚期乳腺癌和早期乳腺癌經治療後復發或轉移到遠處器官的復發轉移性乳腺癌。晚期乳腺癌的治療仍然具有挑戰性,但近年來治療手段的進步特別是新藥的出現,極大地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部分患者的腫瘤在治療後能夠完全緩解,部分患者甚至有可能達到治癒的目標。對於晚期乳腺癌的靶向治療,王教授詳細介紹了不同分子亞型的治療方法。例如,HER2陽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通常會選擇抗HER2治療,這些藥物如大分子單抗、TKI類小分子藥物和抗體藥物偶聯物(ADC類)顯著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此外,激素受體陽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療也取得了突破,CDK4/6抑制劑等新藥的出現,使得這些患者的生存期從3-4年提高到了5年以上。王教授特別強調了晚期乳腺癌的異質性,針對不同的分子亞型,治療策略也大不相同。新藥的不斷湧現為治療提供了更多選擇,ADC類藥物在提高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對於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療理念正在從姑息性治療逐漸向治癒性治療轉變,部分患者甚至能夠實現長期生存。總的來說,儘管晚期乳腺癌難以治癒,但通過不斷進步的治療手段和藥物,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品質有了顯著提高。王教授鼓勵患者不要失去信心,及時接受治療,未來有望見證更多晚期乳腺癌患者取得治癒或長期生存的成功案例。

專家病例討論

在問答環節中,專家們回答了多個關於乳腺癌治療和副作用管理的問題。有患者詢問化療後頭發稀疏是否能夠恢復。王樹森教授表示,年輕患者通常能較好恢復,但年紀較大的患者可能恢復較慢,頭髮恢復可能會比較稀疏。景海曼教授補充說,化療後頭發通常會變得柔軟或者捲曲,生髮並沒有非常好的方法,但可以通過物理方法如按摩幫助恢復,且一些患者可能選擇植發。有患者詢問腫瘤出血時,放療和內分泌治療的效果,是否能有效止血。陳方教授和肖榮泰教授指出,腫瘤出血通常以放療為主要治療方法,放療可迅速有效地止血。對於治療不及時的患者,可能需要內分泌治療,然而效果較慢。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出血嚴重,可能還需要手術來止血。對於患者的治療方案,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化療和藥物治療中的副作用,特別是腹瀉問題。王樹森教授指出,使用阿巴馬薩克裏布類藥物時,常見副作用為腹瀉,嚴重的腹瀉發生率約為20%。醫生會建議使用止瀉藥物來應對此問題,並定期檢查肺部健康,防止間質性肺炎的發生。腫瘤標誌物(如CA 15-3)升高是否意味著疾病復發?王樹森教授表示,腫瘤標誌物的升高並不一定意味著疾病復發,因為標誌物的特異性有限,輕度升高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建議繼續監測腫瘤標誌物並進行其他影像學檢查,以確保得到準確的診斷。對於三陰性乳腺癌的復發,有哪些治療選擇?王樹森教授解釋道,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需要根據復發的類型和病變的擴散程度來決定。如果復發是局部的,可以考慮局部治療;如果是遠處轉移,如肝轉移或肺轉移,則需要系統治療,如化療。治療選擇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乳腺癌手術後患者的飲食應注意哪些事項?高紀東教授表示,乳腺癌手術後的飲食應該注重均衡和補充足夠的蛋白質。患者可以根據手術後的恢復情況,進行適當的營養補充,尤其是高蛋白食物,這有助於加快康復。放療是否會引發皮膚反應,如暗斑或皮膚傷口?孔鳳鳴教授認為,放療的皮膚反應通常局限於放射治療部位,若有暗斑或皮膚傷口,可能與患者的體質、放療劑量以及放療部位有關。若出現異常皮膚反應,建議及時與醫生溝通,處理相關問題。陳方教授補充道,化療或靶向治療可能在放療過程中產生積累效應,造成局部皮膚損傷,需要根據具體反應調整治療。乳腺癌患者術後或化療後月經恢復的時間和影響因素。王樹森教授解釋,化療通常會影響卵巢功能,導致月經暫停。年輕患者可能在幾個月內恢復月經,但年齡較大的患者,尤其是接近絕經期的女性,可能難以恢復月經。恢復的可能性與患者年齡、治療方案及藥物種類密切相關。乳腺癌患者在化療後是否會出現甲狀腺功能的變化?王樹森教授指出,部分乳腺癌治療藥物可能會導致甲狀腺功能的變化,包括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如果患者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需要通過藥物來調整,並定期監測T3、T4水準,以確保其正常。有肝轉移的三陰性乳腺癌患者應該如何治療?王樹森教授回答,肝轉移的三陰性乳腺癌患者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治療方案。若是局部復發,可能採取局部治療,如放療或手術;如果是肝轉移,需要採取系統性治療,如化療,可能還需要針對特定分子靶點的治療。何時視為藥物治療失敗,需要更換藥物?王樹森教授表示,藥物治療失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疾病進展,另一種是患者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對於疾病進展的患者,必須更換治療方案,而對於耐受性差的患者,可以通過調整藥物劑量或採用藥物預防副作用的方式來改善治療效果。化療藥物的副作用管理,特別是與腹瀉相關的問題。王樹森教授解釋,在使用阿巴馬薩克裏布類藥物時,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是腹瀉。為了避免嚴重腹瀉,醫生會配合使用止瀉藥物,並監控肺部的健康狀況,預防間質性肺炎等問題的發生。

在會議的最後,孔鳳鳴教授感謝了所有專家和觀眾的參與,並對專家們的精彩分享表示高度讚賞。她特別感謝了各位教授為乳腺癌治療領域做出的貢獻,並強調了多學科合作在乳腺癌治療中的重要性。孔教授還提醒大家,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患者應保持治療信心,並及時進行必要的治療和檢查。同時,她也提到下次會議將聚焦肺癌,希望大家繼續關注並參與。隨後,支修益教授簡要進行了總結,並指出,隨著國家健康中國2030規劃的推進,癌症防治和早篩篩查工作將進一步加強,科普宣傳也將是未來的重要工作之一。他感謝了所有專家的支持,並提到中國抗癌協會將繼續推進乳腺癌防治工作,強調公眾教育和科學普及的重要性。最後,孔教授與所有與會專家進行線上合影,作為會議的圓滿收尾,並向所有觀眾送上了祝福,宣佈會議圓滿結束。

戰勝肺癌!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2024-11-30)

2024年11月30日 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2024年11月講座主題為肺癌,講座題目是「戰勝肺癌!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肺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抗癌防癌 全球視野:戰勝肺癌!」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講座內容

主持人開場介紹肺癌

會議正式開始,孔教授首先介紹了肺癌的現狀。那什麼是肺癌呢?本環節孔教授介紹了肺癌的基本知識、危害性和治療方法。肺癌是呼吸系統中的主要惡性腫瘤,早期無症狀,發現時常常已發展為不可控制的腫瘤。全球每分鐘約有2個新發肺癌病例,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極高的癌症類型。在中國,肺癌是最常見的癌症,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新發病例約為106萬,死亡約73萬。孔教授強調了早期診斷的重要性,指出如果肺癌在早期被發現和治療,治癒率可以達到90%以上。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其中手術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孔教授還討論了診斷技術的進步,如增強CT和PET CT,這些技術有助於提高診斷的精確性。此外,孔教授提到了在美國和歐洲可獲取的肺癌治療指南和資訊資源,如NCCN指南,強調了遵循專家指南和接受多學科綜合治療的重要性。提高公眾對肺癌的認識,降低疾病的發病率,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肺癌的早期篩查與診斷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榮磊教授重點介紹氣管鏡在肺癌早期篩查與診斷中的關鍵作用。他強調,通過氣管鏡結合小超聲和影像導航技術,可以精准獲取病灶組織進行活檢,從而實現早期診斷。此外,氣管鏡還能用於淋巴結活檢,有助於肺癌的分期評估。對於小結節病變,氣管鏡的導航系統和冷凍技術能夠顯著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同時避免氣胸等併發症,是一種安全高效的診斷手段。整體而言,氣管鏡在肺癌的早期診斷與分期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為患者提供更精確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奠定了基礎。

肺癌患者如何進行手術切除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外科部餘思遠教授從外科醫生的視角,詳細講解了肺癌手術的原則、方式和決策過程。他指出手術的三大目的:確診、改善症狀和提高預後,強調早期診斷和干預的重要性。手術範圍從局部切除到全肺切除,需綜合考慮腫瘤分期、患者的肺功能和手術風險。現代微創技術如胸腔鏡手術大幅降低了創傷和併發症,但在操作中需確保安全和療效。此外,術後復發風險仍存在,患者需定期隨訪。對於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消融術等替代方法可作為補充,但仍需更多證據支持其優於手術的療效。餘教授總結道,外科手術應以嚴謹的患者選擇、精准的操作和全面的風險收益評估為核心,以最大化患者獲益為目標。

外科討論環節

唐澤君教授,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餘思遠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外科部

在外科討論部分中,專家們探討了肺癌手術後是否需要進入重症監護室(ICU)的相關問題。討論指出,手術切口的大小或方式(微創或開胸)並非決定患者是否需要ICU的關鍵因素,關鍵在於患者的基礎健康狀況、手術過程的複雜性以及術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對於健康狀況良好的患者,即使是開胸手術,術後也可能無需進入ICU;而對於有基礎疾病或手術較複雜的患者,即使採用微創手術,仍可能需要短暫的ICU監護。總體而言,術後ICU停留時間通常為1到2天,主要用於監測心肺功能、控制疼痛以及應對術後可能的併發症。

肺癌靶向治療

深圳市人民醫院張怡湜教授詳細介紹了肺癌靶向治療的現狀與進展。她強調肺癌在我國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並指出分子學檢測在肺癌精准治療中的重要性。靶向治療通過識別腫瘤驅動基因突變,實現精准殺滅癌細胞,與傳統療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療效和更低的副作用。她介紹了常見的驅動基因突變類型,如EGFR、ALK融合、ROS1等,以及針對這些突變開發的多代靶向藥物,如吉非替尼、阿法替尼、奧希替尼等。此外,她還討論了抗血管生成治療在無明確驅動基因突變患者中的應用,展示了靶向治療在不同類型肺癌患者中的廣泛應用和療效。最後,她鼓勵患者保持積極心態,強調通過基因檢測和個性化治療,可顯著改善肺癌患者的預後。

肺癌免疫治療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吳烜教授詳細介紹了肺癌免疫治療的機制、應用範圍及其優點。免疫治療通過啟動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識別並殺傷腫瘤細胞,與傳統化療和靶向治療相比,具有副作用更少、療效更持久的優勢。目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抑制劑)在肺癌、肝癌、胃癌等多種腫瘤的治療中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在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長期生存率方面表現突出。吳教授強調免疫治療需個體化調整,並介紹了治療中常見的不良反應及其應對策略,如皮膚毒性、胃腸道毒性和免疫性肺炎等,同時指出早期發現和干預可以有效緩解副作用。他鼓勵患者保持信心,強調免疫治療正在不斷優化,未來將為肺癌患者帶來更多希望和選擇。

肺癌的化療

上海市東方醫院周斐教授通過生動的比喻,將化療比作在花園中噴灑除草劑,指出其特點是能夠有效殺滅快速增殖的腫瘤細胞,但也可能對正常細胞造成損傷,導致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和器官功能損傷。儘管化療相對簡單粗暴,其選擇性較差,且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引發痛苦,但它在過去長時間內顯著延長了部分患者的生命,仍然是腫瘤治療的基石之一。在當今靶向和免疫治療崛起的時代,化療依然不可替代,特別是在其他治療耐藥後仍發揮重要作用。周教授強調,通過嚴密的監控和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化療的毒性,並通過與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放療等手段的聯合應用,化療在腫瘤全程管理中的地位依然穩固,且充滿潛力。

肺癌的放療

香港大學孔鳳鳴教授深入闡述了放療在肺癌治療中的重要性,強調放療作為一種精准的局部治療手段,在肺癌的早期、局部晚期及晚期各階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她提到,對於無法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能夠以高效、低毒性的方式實現腫瘤控制,其療效可媲美手術,同時患者生活品質維持良好。對於局部晚期的患者,放療與化療、免疫治療等的同步或序貫聯合應用顯著提高了治癒率和無進展生存期,部分患者的治癒率可達50%以上。晚期肺癌中,放療還可用於緩解症狀,如緩解胸痛、出血、氣道阻塞等,同時具備顯著的姑息治療效果。孔教授進一步分享了先進的放療技術,如多方向精准靶向照射和新型設備的引入,展示了如何在保護正常組織的前提下有效殺滅腫瘤。此外,她指出了放療的遠程效應,即針對局部腫瘤的治療也可能對其他部位的病灶產生積極作用。通過多個病例實例,她展示了放療在治療肺癌患者中的突出成效,包括精准放療讓一些晚期患者實現長期生存的案例。孔教授還展望了放療的未來方向,包括中子治療等新技術的發展,希望這些進展能進一步提升放療的療效和患者的生活品質。

中美專家討論環節並回答患者問題

本次中美專家討論會聚焦肺癌及相關治療問題,涵蓋了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及靶向治療等領域。專家們詳細闡述了放療在肺癌早期、局部晚期及晚期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精准放療與多種治療方式聯合應用的優勢,例如在早期肺癌中,通過立體定向放療(SBRT)提供了一種高效、低副作用的治療選擇。方此外,對於腦轉移和骨轉移患者,精准放療被認為是有效控制症狀並改善生活品質的重要手段。會議還特別強調了免疫治療與放療結合的潛力,指出這類組合療法在提高生存率和延緩疾病進展面具有良好前景。針對患者及家屬的實際問題,專家們提供了多方面的解答,包括如何有效管理化療引起的副作用、免疫治療的最佳持續時間、靶向藥物治療期間是否適合手術等。同時,專家們還就患者的營養支持、體力管理和心理關懷提出了具體建議,例如通過合理飲食、適量運動和定期隨訪來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此外,會議討論了對於特殊病情(如晚期轉移、吞咽困難)的處理策略,提出了綜合應用放療、支架植入及藥物管理等手段的具體方案。會議特別強調了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認為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應結合腫瘤科、放療科、外科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專業意見,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科學化的治療指導。同時,專家們還建議患者及家屬充分利用權威醫療資源和科學資訊,以幫助更好地瞭解疾病,制定更有效的應對策略。最後,與會專家表達了對患者抗癌之路的支持和鼓勵,呼籲患者保持積極心態,與醫療團隊攜手面對挑戰。

孔教授最後強調:“肺癌的防治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並非無法超越的障礙。憑藉多學科團隊的通力合作和不斷創新的醫學探索,我們有信心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推動中國肺癌診療邁向新的高度。” GCOG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將於下期深入探索“肝癌專題”。我們期待您的積極參與,如有任何疑問或關心,歡迎在活動中提出。我們的專家團隊會線上為您答疑解惑,為您的健康之路提供指導和支持!

養和醫療集團獲李嘉誠基金會捐贈 嶄新肝癌治療 Histotripsy 2.0 系統 引領癌症治療新里程 造福肝癌患者

(2025 年 4 月 29 日,香港)養和醫療集團(養和)獲李嘉誠基金會(基金會)捐贈嶄新的「肝癌無創組織碎化治療」Histotripsy 2.0 系統,這項以高強度聚焦超聲波的治療肝癌技術,令養和在肝癌治療領域醫療技術上更趨完備,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精準及個人化的治療選擇。養和癌症中心的專責團隊通過各項仔細籌備、專業培訓及嚴謹臨床管治之後,養和「肝癌無創組織碎化治療計劃」現已全面就緒,隨着 4 月中展開治療前評估服務,將於 5 月初進行首個肝癌無創組織碎化治療,期望能為更多肝癌患者帶來治療和控病的機會。

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暨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醫生表示:「我們衷心感謝李嘉誠基金會對養和的支持與信任,體現雙方共同推動香港醫療創新的精神。養和一向著力拓展全面的肝病治療,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射頻消融、肝動脈介入治療、肝臟移植、標靶治療等,更於 2023年引入大灣區內首台質子治療系統。現時得到李嘉誠基金會捐贈肝癌無創組織碎化系統,養和將齊備各項專治肝病的頂尖技術,讓醫生能因應肝癌患者的不同病況及需要,從而作出最合適、全方位、高效、較低風險的治療方案,造福香港以至亞洲及大中華區內患者,一直是李樹芬醫學基金及養和的使命。」

第一次親眼見到這部儀器的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向李維達院長表示:「給予病人有這樣好的選擇,何樂而不為?養和醫院為病人提供服務,是病人的福音。」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肝癌是本港第五大常見癌症,亦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而中國內地因原發性肝癌死亡人數和死亡率更位列第二位。因此,除必須為患者密切監察肝臟健康之外,著力發展肝癌治療技術尤其重要。李院長續說:「在亞洲區,香港率先引入無創組織碎化系統,養和作為其中一員,實是意義深遠。一直以來,養和致力應用先進的尖端設備及培訓臨床經驗豐富的專業醫護人員,我們確信,隨著肝癌組織碎化系統的引入與普及應用,將可進一步使更多本地、亞洲以至海外的癌症患者受惠。」

無創肝癌治療 引領醫療創新

無創組織碎化技術是一種較低風險且高療效的嶄新肝癌治療方法,並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及經過實證研究作臨床應用於治療原發性或轉移性肝癌;至於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或曾接受其他肝癌治療而無效的肝癌患者,亦可考慮無創組織碎化治療。養和所用的Histotripsy 2.0 系統利用高強度聚焦超聲波照射肝臟腫瘤,在腫瘤內形成的微氣泡會迅速膨脹及收縮,繼而產生衝擊波破壞及液化腫瘤。整個治療過程會配合先進的超聲波造影技術實時導航,確保治療範圍聚焦於目標腫瘤,同時減低對周邊組織的影響,大大減低治療的副作用。無創組(2025 年 4 月 29 日,香港)養和醫療集團(養和)獲李嘉誠基金會(基金會)捐贈嶄新的「肝癌無創組織碎化治療」Histotripsy 2.0 系統,這項以高強度聚焦超聲波的治療肝癌技術,令養和在肝癌治療領域醫療技術上更趨完備,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精準及個人化的治療選擇。養和癌症中心的專責團隊通過各項仔細籌備、專業培訓及嚴謹臨床管治之後,養和「肝癌無創組織碎化治療計劃」現已全面就緒,隨着 4 月中展開治療前評估服務,將於 5 月初進行首個肝癌無創組織碎化治療,期望能為更多肝癌患者帶來治療和控病的機會。

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暨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醫生表示:「我們衷心感謝李嘉誠基金會對養和的支持與信任,體現雙方共同推動香港醫療創新的精神。養和一向著力拓展全面的肝病治療,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射頻消融、肝動脈介入治療、肝臟移植、標靶治療等,更於 2023年引入大灣區內首台質子治療系統。現時得到李嘉誠基金會捐贈肝癌無創組織碎化系統,養和將齊備各項專治肝病的頂尖技術,讓醫生能因應肝癌患者的不同病況及需要,從而作出最合適、全方位、高效、較低風險的治療方案,造福香港以至亞洲及大中華區內患者,一直是李樹芬醫學基金及養和的使命。」

第一次親眼見到這部儀器的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向李維達院長表示:「給予病人有這樣好的選擇,何樂而不為?養和醫院為病人提供服務,是病人的福音。」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肝癌是本港第五大常見癌症,亦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而中國內地因原發性肝癌死亡人數和死亡率更位列第二位。因此,除必須為患者密切監察肝臟健康之外,著力發展肝癌治療技術尤其重要。李院長續說:「在亞洲區,香港率先引入無創組織碎化系統,養和作為其中一員,實是意義深遠。一直以來,養和致力應用先進的尖端設備及培訓臨床經驗豐富的專業醫護人員,我們確信,隨著肝癌組織碎化系統的引入與普及應用,可進一步使更多本地、亞洲以至海外的癌症患者受惠。」

無創肝癌治療 引領醫療創新

無創組織碎化技術是一種較低風險且高療效的嶄新肝癌治療方法,並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及經過實證研究作臨床應用於治療原發性或轉移性肝癌;至於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或曾接受其他肝癌治療而無效的肝癌患者,亦可考慮無創組織碎化治療。養和所用的Histotripsy 2.0 系統利用高強度聚焦超聲波照射肝臟腫瘤,在腫瘤內形成的微氣泡會迅速膨脹及收縮,繼而產生衝擊波破壞及液化腫瘤。整個治療過程會配合先進的超聲波造影技術實時導航,確保治療範圍聚焦於目標腫瘤,同時減低對周邊組織的影響,大大減低治療的副作用。無創組織碎化治療並無入侵性,治療所採用的能量亦不帶輻射及熱能,因此患者一般不會感覺不適亦不會留下傷口,治療翌日便可根據醫生建議出院。

跨專科團隊配合頂尖技術 全方位精準治療肝癌

養和的無創組織碎化技術專責團隊由跨專科醫療人員組成,包括臨床腫瘤科、內科腫瘤科、外科、放射科等,並分別於香港及美國完成專業培訓。隨著無創組織碎化系統正式投入服務,養和癌症中心現已齊備尖端的診斷及治療儀器,可提供全面及先進的治療選擇,包括外科手術、射頻消融術、肝動脈介入治療(以雙追蹤劑正電子掃描結合釔-90 微粒體內放射治療後期肝癌)、質子治療及定位放射治療、免疫治療及標靶治療等。不論患者是否適合組織碎化技術,具有豐富經驗的醫護團隊也可為患者制定個人化、有效而較低風險的治療方案。為確保患者得到最適切及較低風險的治療,養和會安排患者於治療前先進行詳細評估、超聲波檢查及身體檢查,合適的患者方可進行無創組織碎化治療。評估和治療程序均以套餐式收費,讓患者在考慮治療方案時有更清晰的預算。當中,適合進行治療的香港居民費用可獲減免,養和望可為更多患者帶來裨益。

有關無創組織碎化治療的查詢及預約,可聯絡養和癌症中心 (852) 5213 6365(電話或WhatsApp),或瀏覽網頁(https://www.hksh.com/histotripsy/zh-hant/養和醫療集團)。

關於養和醫療集團

養和醫療集團於 2017 年 9 月正式啟動,旗下成員分別有養和醫院、養和醫健、養和東區醫療中心及養和癌症中心。養和醫療集團以全方位策略,透過優質臨床醫療服務、醫學教育和科研,以及公眾健康教育,推動公共衞生及醫學發展,致力為患者提供全人關顧的優質醫療及護理服務。

養和醫院是養和醫療集團之重要成員,成立於 1922 年,為香港主要私營醫院之一,以「優質服務‧卓越護理」為宗旨,致力服務大眾,並積極推動醫學教育和研究。關於養和醫療集團,請瀏覽 www.hksh.com

關於李樹芬醫學基金會

李樹芬醫學基金會於 1963 年 3 月成立,致力促進本地醫學教育、醫學研究及慈善醫學服務。在基金會一直是養和背後的推動力,引領養和在醫學研究、教學活動及提升服務質素等方面的發展。

 

圖片

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暨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醫生(前排右一)、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 總監暨養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醫生(後排右五)、養和東區醫療中心醫務總監暨養和醫院 副院長劉楚釗醫生(後排右四)陪同下,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前排左一)到訪 養和醫院,參觀 Histotripsy 2.0 專業培訓及示範過程,並了解肝癌無創組織碎化的臨床應用。 養和癌症中心綜合腫瘤科中心肝臟科名譽顧問醫生梁惠棠醫生(後排左三) 、養和診斷及介 入放射部放射科(放射診斷科)名譽顧問醫生袁慶輝醫生(後排右三)及 Dr. Matt Brown, Regional Director of Education at HistoSonics, Inc.(後排左二)從旁解說,已完成培訓的團隊 成員亦有參與。
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暨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醫生(前排右一)、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總監暨養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醫生(後排右五)、養和東區醫療中心醫務總監暨養和醫院 副院長劉楚釗醫生(後排右四)陪同下,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前排左一)到訪 養和醫院,參觀 Histotripsy 2.0 專業培訓及示範過程,並了解肝癌無創組織碎化的臨床應用。 養和癌症中心綜合腫瘤科中心肝臟科名譽顧問醫生梁惠棠醫生(後排左三) 、養和診斷及介 入放射部放射科(放射診斷科)名譽顧問醫生袁慶輝醫生(後排右三)及 Dr. Matt Brown, Regional Director of Education at HistoSonics, Inc.(後排左二)從旁解說,已完成培訓的團隊 成員亦有參與。
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暨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醫生感謝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回 應時指:「能給予病人有這樣好的選擇,何樂而不為?」
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暨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醫生感謝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回 應時指:「能給予病人有這樣好的選擇,何樂而不為?」
李嘉誠先生親身參與肝癌無創組織碎化系統的示範。
李嘉誠先生親身參與肝癌無創組織碎化系統的示範。
已完成肝癌組織碎化治療培訓的團隊與李嘉誠先生及李維達院長合照。
已完成肝癌組織碎化治療培訓的團隊與李嘉誠先生及李維達院長合照。

【中西醫結合治療】推動香港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癌交流研討會 演講報告

在很多的病症上,西醫和中醫都可以發揮互補角色。在癌症治療路途上,中西醫結合治療亦是大部分癌症病人的選項。「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有幸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專業服務協進支援計劃資助支持「推動香港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癌交流研討會」,提供一個平台給中醫和西醫交流推論,以推動香港中、西醫結合治療,讓癌症病人接受更多元化的治療。

此研討會將凝聚具經驗的中西醫專家演講多個專業主題,深入交流有關肺癌臨床治療的最新技術、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最新進展及各種最新診斷方法。
以達到提高香港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水平,特別針對肺癌領域,結合兩方專家,為病人共同開托醫學上更多的可能性。

是次活動在各方支持下,於2月15-16日圓滿結束,衷心感謝所有籌備單位和講者的精彩分享。以下是活動的文字報告,歡迎瀏覽以下連結。

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web/wp-content/uploads/2025/04/pass_report_web.pdf

 

【家支援醫事講】鼻咽癌 ——講座回顧

【鼻咽癌免疫治療—-講座回顧】

感謝臨床腫瘤科專科李浩勳醫生為大家深入講解鼻咽癌的早期與晚期症狀、免疫治療技術及預防策略,同時也感謝家支援,讓講座順利完成。鼻咽癌在華南地區發病率較高,早期症狀不明顯,提高認知對預防和及時治療至關重要。

[NPCImmunotherapy Seminar Recap]

We sincerely thank Professor Victor Lee, Specialist in Clinical Oncology, for his in-depth presentation on early and advanced symptoms of nasopharyngeal cancer (NPC), immunotherapy technique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NPC has a higher incidence in Southern China, and its early symptoms are often subtle, making awareness crucial for prevention and timely treatment.

錯過講座的觀眾,可點擊以下連結觀看回顧影片:

For those who missed the seminar, you can watch the replay via the link below: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15994203775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