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司徒達麟醫生第一期肺癌篩查計劃後研究論文發現 及第二期篩查結果發佈 香港數據LDCT發現100名有家族肺癌史的人士中6名為肺癌陽性

(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 方嘉儀、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 司徒達麟醫生、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
(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 方嘉儀、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 司徒達麟醫生、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

在11月「世界肺癌關注月」期間,基於提高大眾對肺癌的認知,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公佈了2021至2024年期間完成的兩期肺癌篩查計畫結果。該計畫免費為200名有家族肺癌病史的香港市民提供了一次性的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Low Dose CT Thorax, LDCT),以及在篩查前後由顧問司徒達麟醫生評估諮詢。

根據第一期篩查計劃(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司徒達麟醫生撰寫了名為《簡報:來自東亞慈善肺癌篩查計劃的真實世界首輪結果》的研究報告論文,已刊登於《胸部疾病雜誌》,並在2024世界肺癌大會上進行海報演講。

司徒達麟醫生強調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的參考價值,推測如果在香港實行肺癌篩查,結果會與是次計劃相近。同時,這也反映出LDCT肺癌篩查在香港幫助市民早期發現肺癌個案的潛能。此外,篩查結果顯示雖然吸煙是重要因素,但家族肺癌史在香港肺癌個案中可能是一個更重要的因素。篩查並非處理問題的終點,必須備有良好及快速的跟進機制和程序,才能達到完全治癒病人的理想效果。最後,再次提醒大眾,肺癌不僅限於吸煙者,通過LDCT早期篩查是治療的關鍵。

第一期肺癌篩查研究報告的發現

在第一期計劃中,100名符合條件的申請者接受了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查。參與者中99%人士有家族肺癌病史,71%從未吸煙。單輪篩查後,47名參與者(47%)的LDCT結果呈陽性。值得注意的是,與LDCT陽性結果相關的因素包括患有姊妹群組肺癌病史(28%對8%)和來自多發性家族,即有兩名或以上家庭成員有肺癌病史的家庭(47%對23%)。篩查結果顯示,6名參與者(6%)因LDCT陽性結果而被確診為肺癌(均為腺癌)。其中4人為第一期肺癌,另外2人最終確診為三期和四期。

司徒達麟醫生在發表研究報告論文後表示:「這次篩查是真實世界數據,所得結果跟在美國、歐洲和台灣進行的多次篩查結果非常相近,因此有很高的參考價值。LDCT肺癌篩查有利於幫助市民早期發現肺癌,非常值得在香港推行。篩查結果顯示雖然吸煙是重要因素,但家族肺癌史在香港肺癌個案中可能是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還有,第一期篩查計劃中有6位參與者發現肺癌狀況,但只有5位接受了手術治療。可見除了有篩查,也必須有良好和快速的機制和程序跟進才行。」

第二期肺癌篩查計劃

另外,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於2022年12月至2024年9月期間也舉辦了第二期肺癌篩查計劃。100名參與者均有家族肺癌病史,其中90%是非吸煙者。根據目前篩查結果,2名參與者被高度懷疑患有肺癌,建議立即進行詳細檢查,另有7名參與者被建議在6個月後再次覆檢。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指出:「肺癌在香港屬於最常見的癌症。根據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的資料,在2021年有5,978宗肺癌新症,佔香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5.5%;按粗發病率計算,每十萬香港人口中便有大約81宗新增肺癌個案。同時,肺癌也是本港最致命的癌症,在2021年肺癌導致4,037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26.7%。我們必須讓市民知道,及早發現肺癌可以提升治癒的機率。通過這兩次篩查計劃,我們看到早期發現和治療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希望這項研究計劃可以引起社會各界對肺癌篩查的重視,讓更多市民得益。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將會繼續關注肺癌篩查的發展,也計劃在未來展開更多相關的公益專案計劃,為本港市民的健康把好關。」

同時,兩次的肺癌篩查計劃都得到美敦力香港醫療有限公司支持*,方嘉儀主席對此表示衷心感謝。

認識肺癌

肺癌是一種惡性腫瘤,通常在下呼吸道系統產生,例如支氣管和細支氣管的表皮細胞等部位。肺癌分成四期,根據數據顯示,整體肺癌患者的5年相對存活率是21.8%。依分期劃分,第一期的5年相對存活率是72.4%,然後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第四期患者的5年相對存活率只有7.8%。

*第一期及第二期慈善肺癌篩查計劃由美敦力香港醫療有限公司支持,美敦力並無參與任何數據研究及論文內容製作。

癌症資訊網Run For Passion 越跑・越友2024慈善賽 12月1日粉嶺高爾夫球場公園為癌症患者籌款打氣

[香港,即時]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於2024年12月1日假粉嶺高球場舉辦長跑活動「Run For Passion 越跑.越友2024」,希望透過跑步,令大眾了解「分享、交流、同行,鼓勵」在抗癌路上十分重要,也鼓舞著每一個人追求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亦為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籌募善款,幫助更多的患者及家庭。

粉嶺高球場內的賽道一圈有 5 公里,10 公里參加者需跑兩個圈
粉嶺高球場內的賽道一圈有 5 公里,10 公里參加者需跑兩個圈
1公里慈善步行,適合一家大細在週末來享受鄉郊地方的寧靜,同時為癌症病人打氣,為慈善出力,可謂最佳的親子活動。

賽事除了 10 公里跑之外,亦有5 公里跑賽事及1公里慈善步行,鼓勵不同程度的運動愛好者一同參與。
「一個人跑得快,一班人跑得遠。」賽事除了個人組別,亦設有 10 公里隊際及 5 公里隊際組別,發揮互助互勉,一同爭取好成績!賽事報名設早鳥優惠,由即日起至9月14日報名費每位HK$280起,參加者將可獲得精美賽事選手包包含記念T-shirt、號碼布及完成獎牌。為方便參加者前往活動場地,大會將安排免費接駁巴士由上水港鐵站B2出口往返會場。

活動紀念品
活動紀念品
場地地圖
場地地圖

為了鼓勵更多人一同支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為癌症患者及其他同路人提供支援服務,今次比賽亦設有「 最落力團隊獎」以答謝最多人參加的團體,以及「最有善心獎」以答謝募捐得最多的個人、團體、或家庭。活動現場將設置不同遊戲活動攤位,讓大家提升對癌症知識及更了解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各項服務。

想為癌症病人及家屬出一分力,請前往活動網頁: https://runforpassion.hk/ 報名參加「Run For Passion 越跑.越友2024」。癌症之路不易行,你的支持對於癌症資訊網及受助者的鼓舞!請大家繼續留意本機構的專頁及社交媒體 (Facebook & Instagram) 專頁,我們將會發放更多活動資訊!

 

Run for Passion 越跑・越友2024慈善賽比賽訊息

日期 : 2024-12-01 星期日

地點 : 粉嶺高球場公園

賽事: 5公里/10公里/1公里

組別:個人/隊際/家庭

交通安排:大會將安排免費接駁巴士由上水港鐵站B2出口往返會場

早鳥優惠:即日起至2024年9月14日

截止日期:2024年11月10日,額滿即止

賽事詳情及報名網頁 : https://runforpassion.hk/

【世界肺癌大會】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首次參與世界肺癌大會(WCLC)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首次參與世界肺癌大會(WCLC)

分享低劑量肺部電腦掃描肺癌篩查計劃成果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首次參與於2024年9月7至10日在美國聖地牙哥舉行的世界肺癌大會(World Conference on Lung Cancer, WCLC),並有幸就其首次低劑量肺部電腦掃描肺癌篩查計劃的結果進行海報演講。

2024911日,香港】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下稱CICF)首次參與於20249710日在美國聖地牙哥舉行的世界肺癌大會(World Conference on Lung Cancer, WCLC),並有幸就其首次低劑量肺部電腦掃描(下稱LDCT)肺癌篩查計劃的結果進行海報演講。該研究由CICF主導進行,並獲榮譽顧問司徒達麟醫生支持及撰寫成題為Brief Report: Real-World First Round Results from a Charity Lung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 in East Asia的研究報告。

研究詳細記錄了CICF202112月至202211月期間進行的首次LDCT肺癌篩查計劃結果。該計劃為100名符合條件的申請者提供了免費的LDCT篩查,其中99名完成了篩查計劃。參與者中99%有家族肺癌病史,71%為從未吸煙者。研究結果顯示,在單輪篩查後,47名參與者(47%)的LDCT結果呈陽性。值得注意的是,屬姊妹群組患肺癌病史(28%8%p = 0.01)和來自多發性家族,即有兩名或以上家庭成員有肺癌病史的家庭(47%23%p = 0.02)是與LDCT陽性結果相關的因素。更重要的是,6名參與者(6%)因LDCT陽性結果而被確診為肺癌(均為腺癌)。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榮譽顧問司徒達麟醫生為首次LDCT篩查計劃參與者解釋篩查報告

根據研究數據,在這6名被確診為肺癌的參與者中,4人為第一期肺癌,5人接受了根治性手術治療。其中一名患者被診斷為第四期肺癌,接受了非手術治療。司徒達麟醫生表示:「雖然這只是一個民間慈善團體自發的篩查計劃,但所獲得的結果與其他地區研究性質的肺癌篩查結果非常相近。這證明了LDCT篩查在實際應用中的有效性,特別是在亞洲地區。」研究還發現,在LDCT陽性的參與者中,屬姊妹群組患肺癌病史的人被診斷為肺癌的風險更高(相對風險 = 5.23)。此外,被分類為Lung-RADS 3或以上(比值比 = 12.08)或被專家認為可疑(比值比 = 63.33)的病變更有可能是肺癌。研究數據還顯示,在6名確診患者中,3名被歸類為Lung-RADS 4類(4A4B),表明這些類別確實與較高的肺癌風險相關。同時,專家的臨床判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所有6名確診患者的病變都被專家評為「可疑」並建議進行治療。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表示:「能夠在如此大型的國際會議上展示我們的工作,是一個十分寶貴的經驗,也是對我們工作的一個認可。我們很高興能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專業人士交流肺癌篩查計劃的看法。這促使我們繼續為大眾出一分力。」這項研究為未來在香港實施肺癌篩查計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結果表明,在考慮未來制訂低制量肺部篩查藍圖中,家族肺癌病史可能是一個關鍵的指標因素。此外,如何根據LDCT檢測到的病變特徵來決定進一步干預,也需要更多的定義和研究。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補充道:「肺癌是香港最常見和致命的癌症之一。通過這次篩查計劃,我們看到了早期發現和治療的重要性。我們希望這項研究能引起社會各界對肺癌篩查的重視,讓更多市民受益。」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將繼續關注肺癌篩查的發展,並計劃在未來開展更多相關的公益專案,為香港市民的健康把關。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代表 Mr Alex Yam 任瑞明先生在是次世界肺癌大會中,與不同國家的專業人士交流肺癌篩查計劃的看法。

慈善團體推「癌症藥物資助計劃」 為北上就診癌症病人提供藥費津貼

(2024 年 8 月 28 日,香港)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21 年的報告,香港癌症的新增個案高達 38,462 宗,平均每日有 105 人確診癌症。而用作治療癌症的藥物費用高昂,部份藥物不在藥物安全網範圍或不在藥物名冊之列,病人需自費購買。對於沒法得到任何資助的基層或夾心階層病人,「有藥無錢醫」的困境對病人身心造成極大影響!

近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已納入多款腫瘤科藥物,並且擴大藥物適應症的範圍,藥物價格因而大幅下降。同一間原廠製造的同一款藥物價格普遍比香港低 30% 至70%,因此部分香港癌症病人選擇北上求醫購藥。奈何每月數千元的支出對於不少香港的基層家庭及夾心階層來說,仍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嘉里集團郭氏基金會留意到社會上的急切需求,特捐資推出「癌症藥物資助計劃」,由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執行,為合資格癌症病人提供藥費津貼。 計劃旨為資助不符合現有癌症藥物資助要求的基層人士或夾心階層,幫助他們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購買價格較香港便宜的癌症藥物,提供個案跟進和服務轉介,而計劃參加者必須通過經濟審查。

嘉里集團郭氏基金會項目經理李潔鈴女士表示:「嘉里集團郭氏基金會看到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癌症患者面臨高昂的藥費負擔,因此希望透過此計劃,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適時的經濟援助,減輕他們的醫療開支壓力。我們希望這項計劃能夠切實減輕受惠病人的經濟負擔,讓他們能專心接受治療,不必過度擔心藥費問題。同時也期望計劃能夠以身作則,鼓勵更多企業或慈善機構投入此類有意義的公益項目。」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表示:「本港癌症及罕見病高藥價的問題存在已久, 縱使有部份藥物得到安全網的覆蓋,或其他藥物計劃的資助,但實際上可以援助的個案並不多。我們明白到政府及相關的持份者也十分關注北上求醫及買藥的社會問題,但政策上的優化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因此,我們十分感謝得到嘉里集團郭氏基金的認同,推行「癌症藥物資助計劃」以缓解病人所急 。」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表示:「醫療創新乃病人福音,感恩去年施政報告就醫療衛生政策宣布多項措施,為病人帶來「好藥港用、硏發惠民」喜訊,但同時一群生活在貧病癌症群體正處於好藥也難求,付不起高昂藥費,貧病交加,難道藥價定命數,生命又何價?期望政府建構醫療生態圈,促進醫療產業轉化,惠民利民。」

「癌症藥物資助計劃」詳情如下:

計劃日期:2024 91日起 (首階段申請由 202491日至1031)

資助對象: 經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審批的合資格北上就診癌症病人

申請資格:

– 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
– 正在醫院管理局腫瘤科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
– 申請者必須持有香港註冊腫瘤科專科醫生發出醫生證明書
– 未有受惠於其他藥物經濟援助,例如: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計劃等(申請人如有醫療保險,應先向保險公司申請賠償);以及
– 需通過經濟審查

資助金額:

每月上限為港幣5400元正,最多獲持續資助12個月

傳媒聯絡:

江善彤 Stella Kong
電郵:[email protected]

 

 

世界肝炎日 2024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與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攜手舉辦“BE THE VOICE”病毒性肝炎公眾教育計劃

 

【香港,2024 年 7 月 28 日】病毒性肝炎一直是全球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慢性肝炎患者若沒有進行定期的醫學監測和治療,將會出現嚴重後果,包括肝損傷、肝硬化、肝癌甚至死亡。為響應世界肝炎日 2024,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及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獲生物製藥公司吉利德科學的支持,攜手推出名為“BE THE VOICE”的病毒性肝炎公眾教育計劃,此計劃藉著一系列病毒性肝炎公眾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公眾對病毒性肝炎的關注與認知,同時推廣正確可靠的資訊,加深患者對有關疾病的認識,讓肝炎患者自身可以有更好的疾病管理,以預防嚴重肝病的發生。

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 2015 年完成的首次全港大規模醫學篩查,推算香港有54萬人感染乙肝病毒。根據衛生署的資料顯示,有近 4 成的乙型肝炎患者對於病情並不知情,接近 50%患者沒有就肝臟疾病作出任何醫療跟進。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會長黃龍輝先生指出:「在缺乏定期醫療跟進和及早治療下,其中四分一的感染者有機會在 30 年內惡化為肝硬化或肝癌,這也是肝癌長期成為本港死亡率第三高癌症的主要原因。」

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會長黃龍輝先生同時補充道:「我們普遍接觸到的患者,當出現病徵時往往已出現肝衰竭現象、肝癌或嚴重肝硬化,需要透過公立醫院聯網盡快轉介至瑪麗醫院等待肝臟移植,而大部分病人都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致,情況令人堪憂。」

鑑於這情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今年再度響應世界肝炎日,舉辦肝炎公眾教育活動。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表示:「我們認為有必要舉辦像“BE THE VOICE” 這樣的病毒性肝炎公眾教育計劃,與全港各區的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合作推廣肝臟健康活動,透過一系列公眾教育活動,在不同媒介傳遞正確病毒性肝炎資訊,消除公眾及病人對疾病的誤解。

他續指,在肝癌的常見高危因素當中,慢性乙型肝炎才是最主要的成因,現時香港佔近 8 成的肝癌患者同時患有乙型肝炎。因此,治療及管理好乙肝是預防肝癌的重要一環,及早發現,趁早求醫,對病人自己和整個醫療體系都帶來益處。

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議員從宏觀的社會角度分析這個問題,並表示:「市民千萬不要輕視乙肝;根據衛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的資訊,5.6%或41萬香港人帶有乙類肝炎病毒。雖然乙肝帶菌者沒有病徵,卻有一部分人士的乙肝病毒轉趨活躍,引發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肝功能和病毒指數血液檢測以及超聲波掃描能及早發現上述病變,從而讓醫生及時給予藥物治療,有效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因此乙肝帶菌者定期檢查十分重要。乙肝疫苗接種有效預防感染;政府現為高危人士進行乙肝測試,我期待政府盡快擴展乙肝篩查至1986 年前在港出生人士以及所有出生地沒有為嬰兒接種乙肝疫苗又不知道自己乙肝帶菌狀況的人士。」

吉利德科學香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區總經理李煌宏表示:「吉利德科學很高與可以透過 ALL4LIVER 資助是次項目。隨著世界衛生組織設定在2030 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為公共衛生威脅的目標迫在眉睫,各方合作的需求更加迫切。肝炎,特別是乙型肝炎,在香港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負擔,需要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向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邁進。」

“BE THE VOICE”病毒性肝炎公眾教育計劃內容豐富,涵蓋各區健康推廣街站、快速乙肝測試站(為 1986 年之前出生而未接種乙肝疫苗的香港市民提供免費乙肝檢查快速測試),健康講座、教育文章、醫生教育短片、病人故事分享,以及世界肝炎日 2024 公眾教育活動等,定能提高公眾對肝炎的認知與關注。

(左起)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會長黃龍輝先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竺兆豪教授‬、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議員‬
(左起)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會長黃龍輝先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竺兆豪教授‬、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議員‬
攤位遊戲
即場乙肝快測
(左起): 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代表、吉利德科學公司 公共事務總監 劉映紅女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竺兆豪教授‬、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會長黃龍輝先生、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 林哲玄議員‬、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 代表、義務工作發展局代表出席由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及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辦「2024.7.28 世界肝炎日 Be The Voice」活動
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議員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竺兆豪教授
健康論壇:肝癌現時的治療,肝癌病人面對的問題? (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會長黃龍輝先生、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主席兼創辦人潘冬平教授、司儀簡采恩
📍健康論壇:在香港消除病毒性肝炎,我們還需要做什麼?肝炎病人還正面對什麼困難? (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會長黃龍輝先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竺兆豪教授‬、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議員、司儀簡采恩
(左起):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會長黃龍輝先生、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主席兼創辦人潘冬平教授‬
(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會長黃龍輝先生

 

“BE THE VOICE”病毒性肝炎公眾教育計劃內容
– 各區健康推廣街站及快速乙肝測試站
– 健康講座
– 教育文章
– 醫生教育短片
– 病人故事分享
– 世界肝炎日 2024 公眾教育活動*
*邀請各界別嘉賓出席健康論壇,為觀眾提供肝炎肝癌公眾教育,設置健康資訊展板及攤位遊戲讓巿民認識肝炎種類、病徵及預防,同時在現場進行快速乙肝測試。

關於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
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由一群已經接受和正在輪候肝臟移植之人士、曾經捐出部份活體肝臟之親友、及他們的家人組成的團體,是一個非牟利組織。一九九八年七月在香港社團註冊,其後獲接納為慈善團體,並由香港稅務局給予慈善團體捐款豁免稅項資格。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簡稱 CICF,於 2017 年由癌症資訊網創立,旨在將網上服務進一步延伸,為癌症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全面及合適的支援。我們亦希望透過凝聚抗癌路上的同路人,鼓勵更多人參加病人病人組織,積極倡議病人病人權益。本基金的服務發展及日常運作經費主要由「癌症資訊網」撥款支持,惟持續服務的需求甚殷,公眾的捐助對本基金至為重要。

【癌症基因檢測】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Inocras 推出 「HRDetect」為癌症病患提供免費BRCA/HRD 基因檢測資助 料6種癌症病人受惠於精準治療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與檢測公司Inocras 香港有限公司攜手合作,並由阿斯利康香港公司全力支持,宣佈推出「HRDetect」計劃, 該計劃為香港和澳門合資格的癌症病患提供免費BRCA或HRD基因檢測,旨在透過準確的檢測方法讓更多癌症病人受惠於「精準治療」,以達致及早檢測、及早預防與治療。最新基因組測序「BRCA/HRD 基因檢測」屬個人化精準治療,適用於六種癌症病人,包括乳癌(遺傳性BRCA基因檢測)、前列腺癌 (BRCA基因檢測)、轉移性胰臟癌、(遺傳性BRCA基因檢測)、卵巢/輸卵管/腹膜癌(BRCA或HRD基因檢測)。

「HRDetect」計劃
左起:Inocras 香港有限公司業務發展總監 蔣耀緯先生、乳癌患者Jayne、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盧頴嬋醫生及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 方嘉儀女士

BRCA基因與癌症的關連

在2021年錄得女性的癌症新症中,乳癌和卵巢癌共佔約32% ,其中有10-15%的乳癌患者是由基因突變遺傳所致,最常見的基因變異出現在BRCA1及BRCA2基因。除特定人種外,一般人帶有遺傳性BRCA1或2變異基因的機會率為1/400及1/800。臨床腫瘤科專科盧頴嬋醫生表示:「BRCA基因具有腫瘤抑制功能,一旦出現突變有可能導致遺傳性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及其他癌症類別。 若帶有遺傳性BRCA1或2變異,患上卵巢癌、乳癌、前列腺癌、胰臟癌等癌症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

免費BRCA或HRD基因檢測 「HRDetect」計劃

對於有風險因素的乳癌患者,根據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 (NCCN)、美國婦科腫瘤學會 (SGO) 和美國臨床腫瘤學會 (ASCO)的國際治療指引,也建議患者進行BRCA 基因突變測試。盧醫生指出:  「若測試結果為 BRCA 基因突變陽性,治療方案可包括標靶治療PARP抑制劑,讓患者增加治療選擇。基因檢測有助患者選擇更精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如果發現帶有具遺傳性的BRCA基因突變,測試結果可提醒其家人患癌的風險,鼓勵他們及早進行檢查及預防。」

「HRDetect」計劃

BRCA/HRD基因檢測資助計劃

由於突變基因帶有家族遺傳性,即代表攜帶者的直系親屬有一半機會帶有相同的突變基因,而基因測試有效協助繪製家族病歷圖譜以及讓家族成員早一步找到最適合的預防方法。如果及早發現,並進行及早治療,便可提高存活率和根治的機會。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表示:「朝著讓更多患癌高危族群得知並及早診斷遺傳性癌症的目的,我們希望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提高公眾對遺傳性癌症的認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癌症患者和家人度過人生旅程。同時,我們也希望鼓勵更多社會人士了解到及早檢測、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重要性和好處。」

BRCA/HRD基因檢測資助計劃的服務對象需持有有效香港或澳門特別行政區身份證、香港醫院管理局及澳門衛生局轄下醫院或香港及澳門私營醫療團體的病人,並持有專科醫生轉介表格。每位病人只可使用一次資助。計劃包括一次基因項目檢測和由專科醫生提供的檢測前和檢測後的遺傳咨詢輔導。計劃需經由專科醫生轉介。

查詢詳情:https://shorturl.at/lmvR7

Inocras 香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Stephanie Sunkyung Yang表示:「我們很榮幸能夠利用我們的尖端技術和專業知識,為香港及澳門符合條件的癌症病患提供免費基因檢測服務。我們與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合作,以及阿斯利康香港的贊助,彰顯了我們對推進個人化精準醫療的承諾 。」

「HRDetect」計劃

乳癌患者個案分享

Jayne, 41歲,BRCA1三陰性乳癌患者。病人於2016年底洗澡時發現左胸有硬塊,在進一步抽針檢驗後,確診3期三陰性乳癌,並接受了一系列療程,包括化療、手術切除及重建手術、電療。當她覆診腫瘤科專科醫生時,醫生認為她屬於年輕且沒有不良生活習慣,因此轉介她做基因檢測,才發現是BRCA 1攜帶者,輪到做測試的時候已經完成所有療程,總算及時進行適切治療,現在康復了。

傳媒聯絡:

Jasmine Shek

電郵:[email protected]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簡稱 CICF,於2017年由癌症資訊網創立,旨在將網上服務進一步延伸,為癌症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全面及合適的支援。我們亦希望透過凝聚抗癌路上的同路人,鼓勵更多人參加病人病人組織,積極倡議病人病人權益。本基金的服務發展及日常運作經費主要由「癌症資訊網」撥款支持,惟持續服務的需求甚殷,公眾的捐助對本基金至為重要。

網頁: https://cicf.org.hk/ 

 

關於 Inocras 香港有限公司

Inocras 總部實驗室位於美國加州,2024年正式落戶香港,引入最新世代全基因組測序 (Whole Genome Sequencing)技術,一次檢測數萬種基因突變,包括腫瘤組織中的基因突變、患者自身的遺傳性致病基因,以及全面的泛腫瘤生物標記,有助進一步確立個人化治療方向。

*資助計劃由阿斯利康香港公司贊助

腎癌治療|晚期腎細胞癌「免疫標靶聯合治療」雙管齊下 比傳統治療療效倍增 促請盡快納入關愛基金 讓病人直接受惠

新聞稿 |  即時發佈

(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 及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明駿醫生
(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 及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明駿醫生

本港腎癌及其他泌尿器官 (膀胱除外)新症數字十年間急增近7成,至2021年新症數目已接近1千宗。由於腎癌早期病徵並不明顯,病人發現時很多時已屆晚期。近年突破性的治療選擇「免疫標靶聯合治療」在治療數據上,比傳統的單標靶治療有明顯優勝之處,更已獲國際認可,躋身治療晚期腎細胞癌第一線治療。有鑑於腎癌患者長期用藥負擔之大,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及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現促請香港政府當局加快將有關藥物納入資助安全網,讓腎癌患者受惠。

過去十年本港腎癌及其他泌尿器官 (膀胱除外)的新症數目
過去十年本港腎癌及其他泌尿器官 (膀胱除外)的新症數目

香港腎癌個案上升 情況令人擔憂

腎癌及其他泌尿器官癌症 (膀胱癌除外)在本港是十大男性癌症之一。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顯示,十年間腎癌及其他泌尿器官癌症 (膀胱癌除外)的新症數字增加了接近7成,由2012年的541宗增加至2021年的921宗,情況令人憂慮。

研究指男性患上腎癌的風險比女性高出2至3倍。此外,吸煙、肥胖、高血壓、有家族病史、包括逢希伯林道症候群、結節性硬化症等在內的基因遺傳和患有嚴重慢性腎病的人士都屬於高危群組,需要特別注意。事實上,本港腎癌最常見的發病年齡在65歲以上,現時每10萬名港人中,平均約有12人患上腎癌。早期的腎癌可能出現一些輕微的徵狀,若能及早發現,便可增加治癒的機會。而三大典型病徵包括血尿、腰痛,以及腹部發現硬塊。

最常見的腎癌有兩種, 可分為腎細胞癌和腎盂癌,當中腎細胞癌佔約85%, 大部份為透明細胞腎癌。對於早期(即第一至第三期)腎癌患者,醫生可以採取根治性全腎或部份腎切除手術,冷凍治療,射頻消融術或放射治療。如腫瘤已經出現轉移的情況,一般需要使用全身性藥物治療。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數據,轉移性腎癌 5年存活率下降至19%。

免疫標靶聯合治療比單藥 更有效治療腎細胞癌

在治療腎癌的藥物發展上,標靶治療的目的是干擾或削弱癌細胞上的靶點,截斷癌細胞生長訊號的傳遞而使其死亡。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明駿醫生表示:「單藥標靶治療反應率相對較低,對於中至高風險患者作用不太理想。其後亦出現雙免疫組合治療,療效需比單藥標靶治療優勝,但對其中兩成腎癌患者沒有幫助a,同時亦未被認何用於低風險患者。直至近年出現的免疫標靶聯合治療,兩種藥物互相配合能產生協同效應,從而更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b。」同時,免疫標靶聯合治療亦於國際指南列為低、中、高風險腎癌患者之優先治療方案,大部分患者使用後亦能控制病情。

潘醫生引述最新第三期國際臨床研究:「參與研究的 712位患者,使用免疫標靶聯合治療的患者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比單藥標靶能有效延長超過一倍。單藥標靶腎癌的無惡化存活期只有9.2個月,而聯合治療為23.9個月。另外,使用聯合治療比使用單藥標靶的死亡風險低 21%。而研究亦顯示使用聯合治療的客觀緩解率超過70%,比單藥治療高出近一倍, 當中有約兩成達到完全緩解,出現病情惡化的機率比單藥治療的低。同時,免疫標靶聯合治療能更有效縮小腫瘤,大大減輕病人所承受的痛楚。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高血壓、低甲狀腺性功能症、腹瀉、降低食慾和疲倦等,也有機會出現炎症性副作用,一般可用輔助性治療處理。」

促請將免疫標靶聯合治療納入關愛基金 讓腎癌患者受惠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表示:「過去十年間本港腎癌新症數字大幅上升,情況十分令人關注。有鑑於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及歐洲腫瘤學會治療指引,已將免疫及標靶聯合治療列為一線治療轉移性腎細胞癌的標準及優先治療方案,惟香港醫管局並未將此聯合治療納入藥物安全網。因此我方促請香港政府當局盡早把該有效的治療納入關愛基金,讓本港腎癌病人直接受惠。」

腎癌個案分享

黃先生(化名),82歲,腎細胞癌患者。病人於2020年確診第四期,正電子掃描顯示病人左腎有腫瘤,並發現多處骨轉移、肝臟轉移和肺轉移。而腦部磁力共振檢查則未有顯示病人有腦轉移的跡象。當時病人出現了明顯的血尿、呼吸困難和多處骨痛。

黃先生於2020年5月7日接受了腹腔鏡下的左腎部分切除手術。病理學檢查結果確診為腎細胞癌,PD-L1表達為陰性。2020年5月,黃先生開始接受「免疫標靶聯合治療」,期間他有出現不同的治療副作用,醫生曾為他減少藥物劑量或短暫停藥。

至2021年5月,PET-CT掃描顯示黃先生已達至接近完全緩解,只剩下C7骨轉移和一個主動脈周圍的淋巴結。

最後,黃先生在2022年停止治療,因為他希望休息一段時間,而當時檢查結果顯示他已完全缓解。直至目前為止,他仍然未有再接受治療,且未出現疾病復發。

 

以上公眾教育由衛材(香港)有限公司全力支持


備註:

a 指疾病惡化率
b此資訊是關於樂伐替尼在臨床前模型中的生物學機製或作用的已知或假設資訊。它無意於傳達對人類的臨床功效或安全性。

傳媒聯絡

江善彤 Stella Kong
電郵:[email protected]

關於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簡稱 CICF,於2017年由癌症資訊網創立,旨在將網上服務進一步延伸,為癌症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全面及合適的支援。我們亦希望透過凝聚抗癌路上的同路人,鼓勵更多人參加病人病人組織,積極倡議病人病人權益。本基金的服務發展及日常運作經費主要由「癌症資訊網」撥款支持,惟持續服務的需求甚殷,公眾的捐助對本基金至為重要。

網頁: https://cicf.org.hk/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成立於2015年,是一個非牟利的專業組織。學會致力建立一個多元平台,促進醫生之間、醫患之間的溝通,提升本港市民對泌尿腫瘤疾病的認知。

網頁: https://www.hksuo.org/

肺癌篩查診斷問卷調查結果公佈 促政府儘快將肺癌篩查普及化 及早發現有效減輕成本及降低死亡率

【2024年3月17日,香港】肺癌一直高踞香港癌症殺手第一位,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1年的數字,新增肺癌病例共5,978宗,而死於肺癌的人數高達4,037人,佔癌症死亡總數的26.7%。肺癌主要可以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及小細胞肺癌兩種,而非小細胞肺癌佔整體肺癌大約85%。在所有肺癌病例中,早期診斷(1期至2期)佔了近4成,近6成肺癌患者確診時已屬第4期,情況令人相當憂慮。有見及此,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於上年十月至十二月以網上問卷的形式,直接或透過照顧者訪問了110位肺癌患者,以了解這班患者的背景(如吸煙習慣、年齡、家族史)、治療期間所缺乏的資源及對肺癌篩查的認知與看法等,並得出以下調查總結。

肺癌篩查診斷問卷調查結果

肺癌確診者年齡主要集中於50至60歲,大部分發生於退休年齡前。70%受訪者確診時已屬第4期肺癌。調查顯示,約6成受訪者在病徵出現後需要三個月以上才能確診,超過70%的受訪者曾因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而考慮或選擇向私家醫生求診,顯示有急切需要加強篩查及提早診斷。在吸煙習慣方面,80%的受訪者從不吸煙;以戒煙的肺癌患者大部分(76.9%)已戒煙超過一年,三分二吸煙者每日吸煙少於或等於一包 ,這顯示肺癌患者吸煙情況並不嚴重。肺癌在非吸煙者亦非常常見。

調查顯示,超過95%的受訪者認為現時政府所提供的肺癌支援並不足夠,從調查中可見患者覺得在支援抗癌路上仍有改善的空間,包括藥物治療方面的資助、加快對肺癌的確診、加強專職醫療的癌症服務,以及肺癌疾病知識。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調查亦顯示,受訪者普遍對肺癌篩查認知度較低。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表示:「我們的調查清楚顯示,超過半數受訪者不清楚現在已有肺癌篩查方法,超過95%的受訪者表示未曾參與過肺癌篩查,並且全部受訪者一致贊成政府應引入肺癌篩查。因此盼望政府能積極考慮將肺癌篩查普及化,在全港實施政府主導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查計劃,以及早診斷肺癌,減輕患者在接受預後治療時面對的經濟壓力。」

臨床腫瘤科專科區兆基醫生指出:「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的五年存活率隨着期數增加從最早的超過90%下降到不到10%,後期肺癌的治療對病人及醫療系統能夠帶來更顯著的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 。根據國際研究指出,現時低劑量電腦掃描用作肺癌篩查已獲世界認可,可有效於早期發現肺癌,從而改善預後及降低肺癌死亡率,由此可見及早篩查及確診肺癌的重要性。」

立法會議員、衛生事務委員會委員梁熙表示:「肺癌是頭號殺手,病發率與死亡率高企,每年新增約6千名患者、約4千人死亡。但肺癌目前未有如乳癌、子宮頸癌及大腸癌納入篩查計劃,並不合理,建議政府盡快為肺癌設篩查計劃,並參考內地等指引,除長期吸煙者外,同時鼓勵有家族病史、長期吸入二手煙及接觸致癌物質人士定期接受篩查,做到早發現快治療。加上做掃描成本只需數千元,相比治療肺癌藥動輒四萬多元一次,設篩查計劃符合政府推廣基層醫療的初心,對減低香港醫療負擔及社會成本亦有好處。」

「肺癌篩查診斷問卷調查結果公佈」記者會上出席嘉賓 (左起)立法會議員、衛生事務委員會委員梁熙、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區兆基醫生、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
「肺癌篩查診斷問卷調查結果公佈」記者會上出席嘉賓 (左起)立法會議員、衛生事務委員會委員梁熙、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區兆基醫生、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公佈「肺癌篩查診斷問卷調查結果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公佈「肺癌篩查診斷問卷調查結果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區兆基醫生講解肺癌篩查資訊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區兆基醫生講解肺癌篩查資訊
立法會議員、衛生事務委員會委員梁熙
立法會議員、衛生事務委員會委員梁熙

 

傳媒聯絡:

石穎 Jasmine Shek  |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簡稱 CICF,於2017年由癌症資訊網創立,旨在將網上服務進一步延伸,為癌症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全面及合適的支援。我們亦希望透過凝聚抗癌路上的同路人,鼓勵更多人參與病人組織,積極倡議病人權益。本基金的服務發展及日常運作經費主要由「癌症資訊網」撥款支持,惟持續服務的需求甚殷,公眾的捐助對本基金至為重要。

網頁: https://cicf.org.hk/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赴港大深圳醫院實地考察

中央頒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至今5年,吸引了不少港人移居大灣區,為滿足日益殷切的大灣區港人醫療需求,香港政府與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下稱港大深圳醫院)推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 (HA先導計劃),幫助港人輕鬆預約深圳港大醫院的醫療服務。香港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下稱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關注到大灣區香港癌症病人的醫療需求,特意率領機構同事前往港大深圳醫院實地考察,為擴大癌症病人支援服務範圍作準備。

本港有公司曾就大灣區居民健康保障需求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危疾醫療開支擔憂不斷上升,與負擔能力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大。當中大部分大灣區居民表示,癌症是他們最為擔心和關注的疾病。

港大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秉承“高科技、高關懷”理念

考察當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下稱腫瘤中心)胸部腫瘤科 主任孔鳳鳴教授帶領基金團隊參觀了腫瘤醫學中心,腫瘤中心秉承高科技、高關懷 (High Tech with High Touch) 的理念,有別於傳統醫院的全白裝潢,腫瘤中心以溫馨作布置主題,暖黃的色調配以花卉 CT 掃描壁畫,可以大大舒緩患者的焦慮情緒。

港大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擁有世界領先放療設備—-TOMO-Radixact

作為首間香港大學與內地合作的醫院,腫瘤中心緊跟國際最新腫瘤治療進展,擁有先進的癌症醫療機器,包括兩台優質直線加速器之外,還引進一台頂級的放射治療機器「TOMO-Radixact(TOMO)螺旋斷層放療系統」。孔鳳鳴教授表示先進的放射治療能讓治療更加精準、安全和高效,幫到更多癌症患者。

港大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有香港大學教授一起推動醫、教、研的發展成為最大優勢

腫瘤醫學中心最大的優勢是香港和深圳的合作融合,有香港大學教授和我們一起推動醫、教、研的發展。腫瘤中心顧及全人發展,特意設立了癌症病人支援中心,病人能在這裡能學習各種腫瘤防治的信息,接受專家和義工的輔導。香港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盼望與港大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緊密合作,為大灣區港人提供適切的跨境癌症復康援助。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為香港註冊慈善團體,紮根香港多年,為癌症病人、康復者和照顧者提供提供經濟、心理和社會支援,並向公眾普及癌症知識。例如,為合資格人士提供經濟援助以支付醫療和日常費用、免費營養補充劑、免費腫瘤科醫生諮詢服務和九龍區癌症復康診所;為癌症患者組織活動和課程;並為患者提供義工服務機會。我們亦通過講座和出版物向公眾提供有關癌症的信息。
網站:www.cicf.org.hk

傳媒查詢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病人支援部(項目傳訊)
鄭小姐
電話︰+852 3598 2157
電郵:[email protected]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預約方式

肺癌術後復發率高 新式術前免疫治療已成國際標準 有效降低復發機會 應儘快納入藥物安全網 減病人沉重負擔

臨床腫瘤科專科 鄭志堅醫生(左)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 方嘉儀女士(右)

【2023年11月7日,香港】肺癌是本港癌症的頭號殺手,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0年的數字,新增肺癌病例共5,422宗,而死於肺癌的人數高達3,910人。在所有登記病例中, 81.3%為非小細胞肺癌,其中1至3期佔了近4成。手術是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方法,但5年存活率僅有約50%,淋巴結陽性患者局部復發的風險更高達約40%。 術前輔助化療雖被認為是可切除1至3A 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 然而,由於全身性或局部復發率高,以及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機率亦高,此治療方案的預後並不理想。近來有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術前配合輔助免疫治療可縮小腫瘤,同時降低復發風險和提升治癒機會。有見及此,今年9月至10月期間,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對209位肺癌患者進行了網上問卷調查,當中60位是適合進行手術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中發現80%受訪者認為有必要了解更多關於術前輔助治療方案,以提高手術成功率。另外醫護人員的建議、提高手術成功率、預防復發和延長存活期都是患者接受術前輔助治療的重要推動因素。然而,78%受訪者認為缺乏政府資助是接受術前輔助免疫治療的主要障礙。因此,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建議香港政府當局引入相關治療的同時,也應該加快將有關藥物納入資助安全網,勿忽略病患所面對的沉重治療負擔。

 

新式術前免疫治療已成國際標準 有效減低早期肺癌復發

早期肺癌泛指腫瘤可以手術切除 (一般包括第1-3期),而手術是早期肺癌的標準療法,患者在接受手術後有機會完全康復。醫生可能會同時給予藥物及放射治療配合手術,減低復發風險。對於非小細胞肺癌而言,於早期發現就能做手術根治,惟復發率高,如早期的患者只單純做手術而沒有進行其他輔助治療的話,有大約4成病人有機會在5年內復發。近來有臨床研究顯示,腫瘤直徑4cm或以上,或擴散至淋巴結,而不適用標靶治療的肺癌病人,於手術前配合輔助免疫治療可縮小腫瘤,並降低復發風險,提升治癒機會。四分之一的病人在完成術前免疫治療後再進行手術,組織內並沒有檢測出存活的癌細胞。研究中亦顯示,6成的中國人種接受術前輔助免疫治療後3年內,沒有復發的跡象及死亡。對比只使用了傳統化療,只有4成的病人在3年內沒有出現擴散;而接受了術前輔助免疫治療的病人則有8成沒有出現擴散的情況。臨床研究亦顯示,7成病人3年內沒有出現擴散,而中國人種更是超過8成,效果令人鼓舞! 術前輔助免疫治療證實可減低腫瘤擴散機會73%。

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指出:「近年來,免疫治療的應用已經由晚期推展至早期癌症。最新的研究指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若於手術前接受免疫治療配合化療,可有效縮小腫瘤,降低復發風險,提升治癒機會。醫生團隊會根據病情,為病人提供適合的治療方案。」現時,術前輔助免疫治療已成國際標準,英國以及澳洲等先進國家已將其納入資助項目,惟香港並未有就相關術前免疫治療納入藥物安全網。

 

早期肺癌患者問卷調查結果

今年9月至10月期間,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對209位肺癌患者進行了一份問卷調查,當中60位是適合進行手術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而這次調查的目的是希望了解適合進行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情況,以及患者在治療期間所顧及的問題和考慮因素。

調查顯示,97%受訪者曾接受手術或將會接受手術,可見手術是早期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案。然而,在公立醫院接受手術的患者平均需要等候11.8星期,比在私家醫院平均等待4.2星期的時間長。80%受訪者認為有必要了解更多關於術前輔助治療方案,以提高手術成功率。 可是,95% 的人並沒有接受術前輔助治療,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醫生沒有推薦或他們不了解這個治療方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表示:「冗長的等待手術過程,病人往往感到十分徬徨無助。若然有醫生推薦的術前輔助治療方案,而政府又能補貼藥費,減輕病人負擔。我們相信這對早期肺癌患者而言是一大好消息! 事實上,我們從調查中可見,有醫護人員的建議是病人選用術前輔助治療的必要條件。除此以外,提高手術成功率、預防復發和延長存活期都是患者接受術前輔助治療的重要推動因素。」提到肺癌惡化或復發的風險,83% 早期肺癌患者及其照顧者對其承受著較大的精神壓力,其中 60%為極大壓力。 而調查亦顯示,41% 患者在手術後曾出現肺癌惡化或復發,第三期的肺癌患者更高達 58% 。

調查報告亦顯示,受訪者普遍對現時新式術前免疫治療認知度較低。 只有 12% 患者曾與醫生討論過術前輔助免疫治療,3% 患者曾經接受這療法。因此,提高早期肺癌患者對術前輔助免疫治療的認識,並鼓勵患者與醫生共同商討,以尋求最適切治療是十分重要。方嘉儀女士亦重申:「78%受訪者認為缺乏政府資助是接受術前輔助免疫治療的主要障礙,因此藥費仍然是患者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在調查中,4成多受訪者的家庭月入低於2萬港元,我們並不可低估治療肺癌對家庭經濟狀況所造成的龐大壓力。」有見及此,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現促請香港政府當局,在引入相關術前輔助免疫治療的同時,亦盡快將其納入藥物安全網,以減輕患者所面對的經濟壓力。

 

早期肺癌患者個案分享
阿珍,51歲,是一位教師。她因打算移民而進行身體檢查時,發現肺部有陰影。在進一步檢驗後,阿珍於2022年3月確診早期肺癌。基於當時新冠疫情嚴峻,阿珍苦候4星期,才於私家醫院完成右邊部分肺葉切除手術。及後醫生認為病人情況穩定不需做進一步治療,於是病人的生活回復正軌,從回工作崗位。然而今年 (2023年) 年頭,阿珍胸口突然感到劇痛並不能呼吸。於是她立即前往急症室,並即時被醫生留院作進一步治療。住院期間,阿珍肺部影像顯示胸間位置有陰影,醫生安排抽針檢驗後,發現病人的肺癌復發,癌細胞已擴散至左肺。阿珍無奈指若然可於等待手術期間使用術前輔助治療,她亦願意使用以提高手術成效,及減低往後的復發機會。然而藥費仍然是佢的首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傳媒聯絡:

江善彤 Stella Kong |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簡稱 CICF,於2017年由癌症資訊網創立,旨在將網上服務進一步延伸,為癌症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全面及合適的支援。我們亦希望透過凝聚抗癌路上的同路人,鼓勵更多人參與病人組織,積極倡議病人權益。本基金的服務發展及日常運作經費主要由「癌症資訊網」撥款支持,惟持續服務的需求甚殷,公眾的捐助對本基金至為重要。

網頁: https://cicf.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