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敵香港天價藥費 癌症病人深圳買平藥

患乳癌第四期的陳女士和丈夫拿著裝滿醫療紀錄的袋子,經落馬洲口岸過關前往深圳。陳邊挽著丈夫,邊四處張望,努力記住途經的中轉站和地鐵線。夫婦倆跟兩名香港癌症患者在病人組織帶領下到達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看診不到十分鐘,陳女士就購得香港醫生處方的標靶藥,價錢只是香港的五分一。

近年港人北上消費成風,沒想到買癌症口服標靶藥也要到深圳,有癌症患者發現港深兩地標靶藥售價差別可高達十倍。雖內地藥物包裝上的用字與香港版本不同,但來源自同一藥廠。相隔一條深圳河,藥價差天共地。於是有病人組織建議,本港可加入中央採購機制,與內地統一買藥,降低病人藥費負擔,但醫管局表示做法不可行。隨著更多患者選擇北上購藥,港府和藥廠是否會坐視不理?

由踏入醫院至付費取藥,需約一小時。加上車程,一個上午已能購得藥物。(大學線授權使用)
由踏入醫院至付費取藥,需約一小時。加上車程,一個上午已能購得藥物。(大學線授權使用)

點圖放大看看深港藥價差異 有標靶藥香港逾4萬港元、深圳僅4千多人民幣: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下)和威爾斯親王醫院(上)版本的「阿貝西利片」。(大學線授權使用)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下)和威爾斯親王醫院(上)版本的「阿貝西利片」。(大學線授權使用)
由深圳福田區一家醫院出示給病人的深港兩地同一劑量標靶藥價格差異。(大學線授權使用)
由深圳福田區一家醫院出示給病人的深港兩地同一劑量標靶藥價格差異。(大學線授權使用)
陳女士由落馬洲出發,過關後乘坐深圳地鐵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需約一小時。(大學線授權使用)
陳女士由落馬洲出發,過關後乘坐深圳地鐵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需約一小時。(大學線授權使用)
陳女士見醫生前,需要先量度血壓。(大學線授權使用)
陳女士見醫生前,需要先量度血壓。(大學線授權使用)
癌症慈善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建議實行「中央集體採購」,將香港納入內地的藥物採購制度。(大學線授權使用)
癌症慈善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建議實行「中央集體採購」,將香港納入內地的藥物採購制度。(大學線授權使用)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指,北上買藥將會成為大趨勢。(大學線授權使用)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指,北上買藥將會成為大趨勢。(大學線授權使用)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教授指,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獨立的關稅機制,藥廠便不會視其為中國的一部分,價格差異總會存在。(大學線授權使用)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教授指,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獨立的關稅機制,藥廠便不會視其為中國的一部分,價格差異總會存在。(大學線授權使用)

51歲的陳女士於2009年確診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二期B後成功控制病情,但癌細胞在2020年擴散,至今已惡化到第四期,須服用口服標靶藥以減慢癌細胞的生長及擴散速度。她在四年間分別服用了三種標靶藥,包括Palbociclib、Afinitor和Alpelisiib,在港售價為每月21,000元到37,500元不等,加上部分時期需要配合施打荷爾蒙針,短短數年時間便已花費76萬元。她亦需每年到私家醫院進行三至四次掃描以追蹤癌細胞的狀況,持政府轉介信獲折扣後,每次也需收費13,500元。

陳女士現在無業,丈夫月入達八萬元。她在公立醫院覆診,但服用的標靶藥卻要自費,售價不菲。醫院管理局目前透過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援助低收入和經濟困難的病人,資助全數或藥物費用的最少75%。然而,陳女士的家庭每月總收入高於兩個基金分別對二人家庭21,200元和26,500元的入息限額,不能通過經濟審查,所以未曾受惠於政府的藥物資助計劃。

醫生單刀直入開藥 處方僅劑量不同

今年9月陳女士首次跟隨病人組織癌症資訊網北上購買標靶藥。來到港大深圳醫院,陳女士先繳交100元人民幣的診金,並到臨床腫瘤中心報到。會診時醫生一開始就直接問:

妳想要甚麼?來買藥嗎?

醫生只看了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處方的藥單首數行,沒有做檢查便開藥單,看診時間不到十分鐘。儘管來意並非索取醫療意見,但醫生沒有配戴口罩、手套,令陳女士感覺當地醫生態度較隨便,感覺更像是只負責賣藥的「推銷員」。

看診後不到一小時,陳女士就購得香港醫生處方的阿貝西利(Abemaciclib)口服標靶藥。陳女士花了4,000元人民幣購買28日150mg的劑量;如在香港購買,則要22,000元港幣。由於陳女士的肝酵素指數較高,香港的醫生建議她每天早晚服用100mg劑量標靶藥,但該藥在港大深圳醫院只有150mg的劑量,需自行把藥丸切成三分之二來服用。

陳女士擔心無法精確控制劑量,遂決定回威院藥房購買了14天100mg的藥量,售價8,400元,在內地買的藥就留待日後服用。儘管如此,她還是認為這趟北上買藥之旅很值得,過程便捷之餘,兩地藥價差別更是令她感到驚訝。假如日後可以服用更高劑量的標靶藥,她表示會再到深圳購買。

兩地藥價差幾倍 內地議價能力更高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指,查詢北上買藥的人愈來愈多,因此由2024年8月底開始舉辦北上陪診團,陪伴有需要的癌症患者前往內地認受性高的醫院求診買藥,例如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這類三級甲等醫院。他苦笑指,許多癌症患者本質上都較信任香港的醫生,但為了節省支出,即使疲累不適也花數小時來回中港買藥。當他們能夠以以往的十分之一價格購入同款標靶藥,拿到手的那一刻總是喜笑顏開。

他解釋,兩地藥價差異自2018年起浮現。當時,講述因中國內地進口藥價格過高,導致主角開始從印度走私慢性白血病仿製藥到中國出售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引起時任國家總理李克強關注,驅使國家衛健委出面與藥廠議價,再以醫保補貼標靶藥的費用。13億人的龐大市場,使內地有比香港更高的議價能力,令兩地出現三、四倍,甚至十倍的價差。

倡中央集體採購

吳偉麟補充,醫管局與藥廠的議價過程一般為保密,往往只簡短公布了事,導致大眾無法得知定價所考慮的因素,欠缺一定透明度。沒有第三方作監察,無法確保是公平公正。他形容這是一個不公平的「保護網」,是時候與時並進。吳偉麟又建議政府適時檢討藥物名冊:

這些藥不要說對基層,對中產來說也很貴。

香港和內地有各自的醫療系統,因此不能在內地出售香港的藥物和醫療器械。為方便港人在內地就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與香港政府合作推出「港澳藥械通」,自2021年起允許已在港註冊的藥物和儀器在大灣區45家指定醫療機構,供港人使用。有見及此,吳偉麟建議實行「中央集體採購」,將香港納入內地的藥物採購制度,以相宜的價錢將藥物南下,讓一些病症較重的患者無須長途跋涉回內地購買同一種藥物。

既然藥物可以北上,為什麼不可以南下呢?
吳偉麟

藥廠利益行先 問題還未近身

香港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指出,現時北上的,大都是以標靶藥為主要治療方式的肺癌和乳癌患者,對本港藥廠而言只佔收入的小部分,對整體銷量影響不大。但他指北上買藥將會成為大趨勢,即使現在部分人仍能透過積蓄或醫療保險補貼開支,但錢總會有花光的一天,屆時人們便會到深圳看病:

以前內地人南下香港購買奶粉,現在卻是港人北上購買標靶藥,這是一個很戲劇性的轉變。
蘇曜華

被問到政府能否與藥廠商討中港合併購入標靶藥,以「中央集體採購」解決兩地價差的問題,蘇曜華指出這取決於藥廠是否願意進行架構重組,放棄香港子公司所賺取的獨立利潤,將兩地歸納合併為大中華地區,把整個中國的生意統一起來,讓患者能夠透過國家的議價能力享受更優惠的價錢。

記者就「中央集體採購」的建議查詢醫務衛生局。醫衛局表示香港與內地屬不同的關稅區,由於各經濟體的收入及生活成本等社會經濟因素各異,相類的貨品在不同關稅區通常會有價格差異。此外,香港的醫療系統、藥物監管制度與內地不同,內地集體採購用於內地醫保的藥物不可能直接在香港採用,因此統一採購藥物並不可行。

一國兩制下 藥價難與內地看齊

曾為智經基金研究中心擔任醫療改革研究顧問,和曾為政府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成員的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指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獨立的關稅機制,藥廠便不會視其為中國的一部分,價格差異總會存在。他認為,藥廠在賺錢之餘也不能定價過於昂貴,導致病人全都北上購藥。他又預計,隨著更多病人北上買藥,藥廠也會覺得有必要去檢討現時的藥物價格。

另外,阮博文亦建議政府可以酌情處理個別例子,提供特別資助予不符合政府安全網資助的病人購藥,以挽留病人留港買藥:

藥廠再不降價的話,就會有越來越多人做(北上)這件事,這樣對藥廠是沒有好處的。

記者亦就政府對癌症病人的援助向醫務衛生局查詢。醫衛局回應指,截至2024年5月下旬起,關愛基金項目共涵蓋32種癌症藥物,批出的藥物資助總額由2012-2013年度的6,157萬元增加至2023-24年度的6億6,594萬元。

原文網址: 難敵香港天價藥費 癌症病人深圳買平藥 | 香港01

有機構推計劃助基層市民北上求醫購藥 合資格人士每月最多獲5400港元

有機構推出「癌症藥物資助計劃」,資助基層市民北上求醫購藥。獲資助的人,每月最多可獲5,400港元,資助最多持續12個月,下月起接受申請。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表示,近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已納入多款腫瘤科藥物,並擴大藥物適應症的範圍,機構推出「癌症藥物資助計劃」,協助本地有經濟困難,不符合現有癌症藥物資助要求的病人,在港大深圳醫院購買癌症藥物,接受個案跟進及轉介服務。

申請人須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正在醫管局腫瘤科接受治療,並通過經濟審查。首階段於9月及10月開放申請,名額每月20人。

文章來源:有機構推計劃助基層市民北上求醫購藥 合資格人士每月最多獲5400港元

機構推癌症藥物資助計劃 助港人北上求醫購藥 每月最多5400元

治療癌症的藥物費用高昂,其中有部分不在藥物安全網或藥物名冊之列,需病人自費購買。有機構今日(28日)推出「癌症藥物資助計劃」,資助基層人士或夾心階層北上購買較香港便宜的治癌藥物;獲資助者每月最多可獲5,400港元、資助最多維持12個月。首階段開放申請9月及10月的資助名額,名額每月20人。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1年的報告指出,香港癌症的新增個案高達38,462宗,平均每日有105人確診癌症。若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不在藥物安全網或藥物名冊之列,病人必須自費購買高昂的藥物。近年中國醫保藥品目錄已納入多款腫瘤科藥物,並且擴大藥物適應症的範圍,藥物價格因而大幅下降。同一間原廠製造的同一款藥物價格,普遍比香港低30%至70%,因此部分香港癌症病人選擇北上求醫購藥。

為協助本地有經濟困難的病人北上求醫,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推出「癌症藥物資助計劃」,協助不符合現有癌症藥物資助要求的基層人士或夾心階層,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購買價格較香港便宜的癌症藥物、跟進個案並提供服務轉介。有關計劃正接受申請,申請人須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並正在醫院管理局腫瘤科接受治療的癌症。通過經濟審查後,每人每月最多可獲5,400港元、資助最多持續12個月。首階段開放9月及10月申請,名額每月20人。

癌症藥物貴 北上求醫買藥需求大!團體推「藥物津貼」計劃 9月1日起接受申請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1年的報告,香港癌症的新增個案高達38,462宗,平均每日有105人確診癌症。而用作治療癌症的藥物費用高昂,部份藥物不在藥物安全網範圍或不在藥物名冊之列,病人需自費購買。對於沒法得到任何資助的基層或夾心階層病人,「有藥無錢醫」的困境對病人身心造成極大影響!

癌症藥物昂貴 團體推「藥物津貼」計劃

近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已納入多款腫瘤科藥物,並且擴大藥物適應症的範圍,藥物價格因而大幅下降。同一間原廠製造的同一款藥物價格普遍比香港低30%至70%,因此部分香港癌症病人選擇北上求醫購藥。奈何每月數千元的支出對於不少香港的基層家庭及夾心階層來說,仍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嘉里集團郭氏基金會留意到社會上的急切需求,特捐資推出「癌症藥物資助計劃」,由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執行,為合資格癌症病人提供藥費津貼。 計劃旨為資助不符合現有癌症藥物資助要求的基層人士或夾心階層,幫助他們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購買價格較香港便宜的癌症藥物,提供個案跟進和服務轉介,而計劃參加者必須通過經濟審查。

嘉里集團郭氏基金會項目經理李潔鈴女士表示:「嘉里集團郭氏基金會看到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癌症患者面臨高昂的藥費負擔,因此希望透過此計劃,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適時的經濟援助,減輕他們的醫療開支壓力。我們希望這項計劃能夠切實減輕受惠病人的經濟負擔,讓他們能專心接受治療,不必過度擔心藥費問題。同時也期望計劃能夠以身作則,鼓勵更多企業或慈善機構投入此類有意義的公益項目。」

癌症病人好藥難求 病人組織:計劃缓解所急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表示:「本港癌症及罕見病高藥價的問題存在已久, 縱使有部份藥物得到安全網的覆蓋,或其他藥物計劃的資助,但實際上可以援助的個案並不多。我們明白到政府及相關的持份者也十分關注北上求醫及買藥的社會問題,但政策上的優化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因此,我們十分感謝得到嘉里集團郭氏基金的認同,推行『癌症藥物資助計劃』以缓解病人所急 。」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表示:「醫療創新乃病人福音,感恩去年施政報告就醫療衛生政策宣布多項措施,為病人帶來『好藥港用、硏發惠民』喜訊,但同時一群生活在貧病癌症群體正處於好藥也難求,付不起高昂藥費,貧病交加,難道藥價定命數,生命又何價?期望政府建構醫療生態圈,促進醫療產業轉化,惠民利民。」

「癌症藥物資助計劃」詳情

「癌症藥物資助計劃」 申請資格及方法

計劃日期:

●  2024 年9月1日起 (首階段申請由2024年9月1日至10月31日)

資助對象:

●  經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審批的合資格北上就診

癌症病人申請資格:
●  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
●  醫管局轄下腫瘤科,現正接受治療之癌症病人
●  需通過經濟審查

資助金額:

●  每月上限為港幣5400元正,最多獲持續資助12個月

公眾查詢:

●  Whatsapp 至 6859-9640

文章來源:癌症藥物貴 北上求醫買藥需求大!團體推「藥物津貼」計劃 9月1日起接受申請

【北上求醫】新聞透視:港人北上求醫 平民價買天價藥續命

近年本港有病人北上求醫買藥,以平民價買在本港屬自費藥物的「天價」罕見病藥或癌症藥。有團體建議本港加入中央採購機制,以降低藥價。醫務衞生局指,香港及內地屬不同關稅區,無法與內地統一買藥。

患有第四期肺癌的梁先生一直在香港公立醫院覆診,但由於要服用屬自費藥物的標靶藥,每月要近四萬元藥費,吃了兩年藥,他已經花了大部分積蓄,於是在朋友建議下,到深圳看醫生,以平價買同一間藥廠同一款藥。

癌症病人梁先生稱:「香港要花36,000元,到深圳都是4,900多元,那個價錢相比很大,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就是令到我們病患者都延長了那個生命。」

2018年起,內地改由國家醫療保障局統一與藥廠買藥,並以納入醫保藥品目錄為誘因,要求廠商減藥價。

有病人組織指,過去一年,已陪伴200多個港人北上買藥,希望香港可以檢討藥物採購機制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表示:「中央集體採購,包括香港,我覺得可能是一個終極的方案,那有甚麼方法在短期內可以實行呢?將部分藥物南下,而令到一些香港的病人,他不需要長途跋涉回內地購買同一隻藥物呢?」

有學者認為,特區政府應該主動跟藥廠商討,降低藥價吸引病人留港。

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說:「不如真的有一個特別的計劃,令到(藥價)便宜一點或者是和內地的價錢比較接近一點,但是病人就不需要真的北上求診,這對香港的藥廠都是有益的。」

醫務衞生局指,香港及內地屬不同關稅區,有各自的海關制度,無法參與內地統一藥物採購,強調會繼續探討如何支援醫療費用負擔沉重的嚴重疾病患者。

原文連結

 

癌症復發公院等餐死 港癌症藥貴內地3倍

癌症是本港常見致命疾病之一,患者除了要面對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長的問題,往往亦要承擔高昂藥費。有患癌港男向《東呼即應》申訴,兩年前癌症復發,竟要排期3年才能於公院內科檢查,幾乎令他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醫生指出,目前針對不同程度的癌症有不同治療,提醒市民勿亂聽坊間謠言,應根據自身風險尋求醫生意見,決定進行適合篩查檢驗是否患癌。有關注組織則指,當局對癌症病人支援未必足夠,促請擴大藥物名冊安全網,以免病人「有藥無錢醫」。

據醫院管理局數字,就癌症方面,本港於2021年新增38,462宗新症,按年上升12.5%,同年有15,108名患者死亡。今年42歲的Pitt,於2020年9月不幸確診鼻咽癌,經診所轉介,獲安排33次電療及3次化療,歷經9個月才康復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但他於2022年11月再度確診,發現癌細胞已轉移至肺部。

根據Pitt憶述,突然有一晚發覺深呼吸時肋骨的胸腔位置很痛,立即到公院急症室看診,當時醫生進行X光檢查看到有幾粒陰影,便替他轉介至公院內科進行檢查,但要排期3年後;他於是自行到私家醫院進行電腦掃描檢查,確認癌症復發,醫生告知癌細胞轉移至肺部。因為兩次患癌治療,Pitt迫於無奈放下理髮師的工作,回到公院專注接受化療。他希望當局增加醫療方面的津貼,尤其以其自身經歷,公院電腦掃描等候時間太長,而醫生需要依靠掃描結果開始療程,恐怕會因而耽誤治療。

現今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癌症治療亦跟隨時代進步。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少康表示,外科手術是癌症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但也要看患者腫瘤期數是否適合。他解釋,一般局部治療,包括手術或局部放射治療(俗稱電療),均是針對局部病患,即腫瘤未擴散,適用於治療部分早中期腫瘤;但若擴散至其他器官,則往往要靠藥物(即化療),一些輔助治療亦很常見,以減低復發風險。此外,亦有賀爾蒙治療、標靶藥物治療,以及目前流行的免疫治療,可針對不同類型的突變進行治療。

不過陳少康提醒,切勿亂聽坊間謠言,單憑驗血或一般檢查判斷是否確診,應該根據自己年齡及家族史風險,尋求醫生專業意見,決定進行適合篩查,若確診就要及早了解病情,盡快商討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最重要是及早留意患病風險,以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例如不要過度飲食、多吃健康食物、不要吸煙飲酒等。

當不幸患上癌症,或身邊有人患癌,要面對沉重的心理壓力並非易事。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指,目前公立醫院對癌症病人的支援未必足夠,例如確診後檢測輪候時間往往較長,而且不少化療或標靶藥物要由病人自費,往往令人難以負擔,希望當局可擴闊藥物名冊的安全網,改善「有藥無錢醫」的問題。

原文網址癌症復發公院等餐死 港癌症藥貴內地3倍 | on.cc東網 | 港澳 

【癌症病人支援】除公立醫院外 給予癌症患者「免費第二諮詢」

「一般癌症患者過往在公立醫院內,候診時間會比較長,往往是醫生工作比較繁忙急速,會見醫生的時間只有1至5分鐘,病人當中對治療的憂慮,藥物效能對病情影響,甚至乎照顧者不夠時間,亦難與醫生傾談到」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說。

因此,一群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於2017年成立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目的是透過過來人的經歷,支援現正接受治療或確診的癌症患者及照顧者,透過基金服務為患者提供正確的治療及照顧資訊,令他們不會行了太多的「冤枉路」。

方女士指出,透過【EASY ASK 醫事.問】義診服務,癌症患者和家人與當值的義務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問診,透過第二諮詢 (除公立醫院外),為病人排解疑難,提供治療方向的意見,詳細解釋癌症治療藥物的功效及影響,延續他們抗癌的道路。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呂卓如說:「病人會瀏覽到不同的資訊,嘗試不同的治療及照顧方法,但在坊間不同的資訊是否正確,他們會花上金錢及時間去嘗試不同的方法,不過效果不似預期,浪費了他們的精神及體力,病人可能已經出現病症,四處尋找不同的治療方法是十分辛苦。在義診服務中,大家不需要擔心金錢上的問題,基金及醫生是真心幫忙的。我們基於病人病歷,作出評估或講解在治療上的方向,雖然病人在公營醫院已經有大概方向,可能他們想接收其他的意見,聽完之後更加放心,不是只有醫管局單方面的意見。」

除了【EASY ASK 醫事.問】義診服務,基金亦會提供其他服務,例如:癌症患者物資支援、免費營養補充品、中醫中藥門診服務,及興趣班等。乳癌患者Angela (化名)說:「有幸得到姊妹介紹我到這裡,這個好像一個大家庭,有醫生,有興趣班給我學習,教我怎樣做運動,教我怎樣的食療及食營養品,還有插花班,就算我不能參與插花班也可以成為助理,最開心的是幫助的同路人告訴我,當他們來到的時間是不開心,估不到參加完插花班之後整個人都開心,連我自己都感到開心。」

同路人互相勉勵

癌症患者CoCo勉勵大家說:「珍惜眼前人,講出你心目中想甚麼,不是需要人家去猜疑,沒有人可以猜到你想甚麼,需要開心見誠地說。另外,不要怨天怨地,要明白『中獎』就是『中獎』,希望不會再『中獎』(復發),要活在當下,活得自在。」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https://cicf.org.hk/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電話:3598 2157 / 5206 7611

【TOPICK】癌症殺手|港女無家族病史患乳癌 揭屬BRCA基因變異患病風險高逾5倍

現年41歲的Jayne在8年前確診三陰性乳癌,之後接受檢測才發現自己屬BRCA基因變異者,患乳癌的風險比常人高逾5倍。
現年41歲的Jayne在8年前確診三陰性乳癌,之後接受檢測才發現自己屬BRCA基因變異者,患乳癌的風險比常人高逾5倍。

【乳癌/癌症/BRCA基因變異/患癌風險/基因檢測】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2021年錄得5565宗新症,其致命率更是僅次於肺癌及大腸癌;而在乳癌患者中,有10至15%是由基因突變遺傳所致。現年41歲的Jayne就是其中之一,在罹患三陰性乳癌後,透過基因檢測才發現自己屬BRCA基因變異,患病風險比常人高逾5倍之多,甚至有機會遺傳給下一代。

在護理安老院工作的Jayne,於2016年底某日洗澡時發現左胸有硬塊,但她當時正在月經期間,因此沒有太過在意。然而經期完結後硬塊卻並未消失,在求醫及進一步抽針檢驗後,Jayne確診患上第3期三陰性乳癌,於是接受了一系列的療程,包括化療、電療,以及雙側乳房全切除與重建手術。

Jayne向腫瘤科專科醫生覆診時,對方認為她確診時年僅33歲,屬於較為年輕的個案,加上本身沒有不良生活習慣,因此轉介她做基因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原來她屬於BRCA 1基因攜帶者;一般人罹患乳癌的風險為12.5%,而她罹患乳癌的風險為60至90%,比前者高逾5倍。她憶述,輪到她做基因測試時已經完成所有療程,所幸總算及時進行適切治療,目前已經康復,只需定期覆診。由於BRCA 1變異基因有機會遺傳給下一代,育有一名14歲女兒的Jayne亦就此諮詢過專科醫生,並表示待女兒成年後便會建議對方進行基因檢測,希望可盡早釐清患癌風險。

到底甚麼是BRCA變異基因?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盧頴嬋就解釋:「BRCA基因本身具有腫瘤抑制的功能,一旦出現突變,可能會變成遺傳性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及其他癌症的成因,患病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而BRCA基因變異可分為BRCA 1及BRCA 2,前者屬遺傳而得的「生殖細胞基因突變」(Germline mutations),有50%機會率遺傳給下一代,無論男女皆有機會遺傳;後者則屬後天出現的「體細胞基因突變」(Somatic mutations),是腫瘤出現自發性的基因變化,與遺傳性並無關係,不會遺傳給下一代。

BRCA基因變異者的具體患癌風險如下:

癌症種類 一般人 具有BRCA 1變異者 具有BRCA 2變異者
卵巢癌 2% 40-60%,40歲後風險會增加 10-30%,40歲後風險會增加
乳癌 12.5% 60-90% 45-85%
曾患乳癌的女性,另一側乳房再次罹患乳癌 2-11% 50% 50%
男性患乳癌 0.1% 0.1-1% 5-10%
前列腺癌 12% 與一般人相若 20-25%
胰腺癌 1% 4% 4%

*資料來源:SUPPORT+, DEPARTMENT OF CLINICAL ONCOLOGY, LKS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22)

那麼,甚麼人應該接受基因檢測?盧頴嬋就表示有以下3種:

  • 患有乳癌或卵巢癌的女性
  • 患有前列腺癌的男性
  • 胰臟癌患者

她補充,由於BRCA 1突變基因帶有家族遺傳性,攜帶者的直系親屬亦有50%機會帶有相同的突變基因,因此家人亦可以考慮進行檢測,幫助繪製家族病歷圖譜,早一步找到最適合的預防方法。儘管盧頴嬋強調變異基因攜帶者並非必然會患上癌症,純粹是風險較高,但她亦坦言檢驗BRCA有可能對病人和家屬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建議在接受測試前與專科醫生商討。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與檢測公司Inocras香港有限公司合作,由阿斯利康香港公司贊助,宣布於今日(16日)正式推出「HRDetect」計劃,為合資格的癌症病患提供免費BRCA或HRD基因檢測,預計可幫助500名病人。計劃內容包括一次基因項目檢測,病人的專科醫生會按需要轉介檢測前及檢測後的遺傳諮詢輔導。是次計劃的服務對象需滿足以下3個條件:

  • 有效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身分證持有人
  • 香港醫院管理局及澳門衛生局轄下醫院或香港及澳門四影醫療團體的病人
  • 持有醫生轉介表格
左起:Inocras香港有限公司業務發展總監蔣耀緯、乳癌患者Jayne、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盧頴嬋、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
左起:Inocras香港有限公司業務發展總監蔣耀緯、乳癌患者Jayne、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盧頴嬋、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

查詢計劃熱線:5206 7608

 

報道來源

【東網】 團體推免費基因檢測 適用乳癌等6種癌症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與檢測公司Inocras合作,宣布推出「HRDetect」計劃,為香港和澳門合資格的癌症病患提供免費BRCA或HRD基因檢測,以透過準確的檢測方法讓更多癌症病人受惠於「精準治療」,以達致及早檢測、及早預防與治療。計劃的服務對象需持有有效香港或澳門特別行政區身份證、香港醫院管理局及澳門衞生局轄下醫院或香港及澳門私營醫療團體的病人,並持有專科醫生轉介表格。每位病人只可使用一次資助。計劃包括一次基因項目檢測和由專科醫生提供的檢測前和檢測後的遺傳諮詢輔導。計劃需經由專科醫生轉介。

最新基因組測序「BRCA/HRD 基因檢測」屬個人化精準治療,適用於6種癌症病人,包括乳癌、前列腺癌、轉移性胰臟癌、卵巢、輸卵管及腹膜癌。由於突變基因帶有家族遺傳性,即代表攜帶者的直系親屬有一半機會帶有相同的突變基因,而基因測試有效協助繪製家族病歷圖譜以及讓家族成員早一步找到最適合的預防方法。如果及早發現,並進行及早治療,便可提高存活率和根治的機會。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表示希望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提高公眾對遺傳性癌症的認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癌症患者和家人度過人生旅程。同時鼓勵更多社會人士了解到及早檢測、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重要性和好處。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為合資格的癌症病患提供免費基因檢測。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為合資格的癌症病患提供免費基因檢測。

【星島頭條】免費癌症基因檢測!更精準驗出胰臟癌/前列腺癌6大癌症 41歲港婦及時發現乳癌康復

據醫管局數據,惡性腫瘤(癌症)死亡率在本港排第一。本港不少乳癌新症由基因突變遺傳所致,其中41歲的Jayne沒有不良生活習慣,卻確診乳癌第3期。她接受基因檢測後得知,其乳癌的病因與基因突變遺傳有關,讓她獲及時治療並康復過來。對於基因突變的癌症風險,有病人組織宣布與基因檢測公司合作,推出免費資助計劃,為包括乳癌等6種癌症的病人提供免費基因檢測服務,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免費癌症基因檢測!更精準驗出胰臟癌/前列腺癌6大癌症

41歲的Jayne在2016年底在洗澡時曾發現左胸有硬塊,經抽針檢驗證實患有3期三陰性乳癌,需接受化療、手術切除及重建手術、電療等治療。由於她本身年紀尚輕,而且沒有不良生活習慣,醫生於是轉介她接受基因檢測,證實她為變異基因BRCA 1攜帶者,最終獲及時治療,順利康復。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與檢測公司Inocras推出「BRCA/HRD基因檢測資助計劃」⬇⬇⬇

Inocras 香港有限公司業務發展總監蔣耀緯先生、乳癌患者Jayne、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盧頴嬋醫生及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
Inocras 香港有限公司業務發展總監蔣耀緯先生、乳癌患者Jayne、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盧頴嬋醫生及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
計劃旨在為香港和澳門合資格的癌症病患提供免費BRCA或HRD基因檢測。
計劃旨在為香港和澳門合資格的癌症病患提供免費BRCA或HRD基因檢測。
「BRCA/HRD 基因檢測」屬個人化精準治療,適用於乳癌等6種癌症病人。
「BRCA/HRD 基因檢測」屬個人化精準治療,適用於乳癌等6種癌症病人。
盧頴嬋醫生指出: 「若測試結果為 BRCA 基因突變陽性,治療方案可包括標靶治療PARP抑制劑,讓患者增加治療選擇。」
盧頴嬋醫生指出: 「若測試結果為 BRCA 基因突變陽性,治療方案可包括標靶治療PARP抑制劑,讓患者增加治療選擇。」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左)指:「朝著讓更多患癌高危族群得知並及早診斷遺傳性癌症的目的,我們希望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提高公眾對遺傳性癌症的認知。」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左)指:「朝著讓更多患癌高危族群得知並及早診斷遺傳性癌症的目的,我們希望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提高公眾對遺傳性癌症的認知。」

基因出現變異易患哪種癌症?胰臟癌/乳癌/前列腺癌?

本港2021年錄得女性的癌症新症中,乳癌和卵巢癌共佔約32% ,其中有10%至15%的乳癌患者是由基因突變遺傳所致,最常見的基因變異出現在BRCA1及BRCA2基因,一般人帶有遺傳性BRCA1或2變異基因的機會率為1/400及1/800。

臨床腫瘤科專科盧頴嬋醫生表示:「BRCA基因具有腫瘤抑制功能,一旦出現突變有可能導致遺傳性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及其他癌症類別。若帶有遺傳性BRCA1或2變異,患上卵巢癌、乳癌、前列腺癌、胰臟癌等癌症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

癌症基因檢測結果陽性 患者有何治療方案?

對於出現上述風險因素的乳癌患者,國際治療指引會建議患者進行BRCA基因突變測試。盧頴嬋醫生指,若測試結果為BRCA基因突變陽性,治療方案可包括標靶治療PARP抑制劑,讓患者增加治療選擇。

基因檢測有助患者選擇更精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如果發現帶有具遺傳性的BRCA基因突變,測試結果可提醒其家人患癌的家族遺傳性風險,鼓勵他們及早進行檢查及預防,提高存活率和根治的機會。

哪類癌症病人可受惠?參與基因檢測需符合甚麼資格?

這次由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與檢測公司Inocras香港有限公司,宣佈推出的「BRCA/HRD基因檢測資助計劃」,服務對象主要為以下6種癌症病人:

  • 乳癌(遺傳性BRCA基因檢測)
  • 前列腺癌 (BRCA基因檢測)
  • 轉移性胰臟癌(遺傳性BRCA基因檢測)
  • 卵巢癌(BRCA或HRD基因檢測)
  • 輸卵管(BRCA或HRD基因檢測)
  • 腹膜癌(BRCA或HRD基因檢測)

同時,上述病人必須符合以下資格:

  • 持有有效香港或澳門特別行政區身份證
  • 香港醫院管理局及澳門衛生局轄下醫院或香港及澳門私營醫療團體的病人
  • 持有專科醫生轉介表格

每位病人只可使用一次資助。計劃包括一次基因項目檢測和由專科醫生提供的檢測前和檢測後的遺傳諮詢輔導,計劃需經由專科醫生轉介。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指:「朝著讓更多患癌高危族群得知並及早診斷遺傳性癌症的目的,我們希望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提高公眾對遺傳性癌症的認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癌症患者和家人度過人生旅程。同時,我們也希望鼓勵更多社會人士了解到及早檢測、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重要性和好處。」

 

報道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