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Lung Cancer Screening and Early Diagnosis 活動花絮

2024年6月9日在港安醫療中心-銅鑼灣舉行之 “Lung Cancer Screening and Early Diagnosis” 研討會已經圓滿結束。是次研討會由 癌症資訊網 cancerinformation.com.hk香港精確腫瘤醫學會關愛社會醫生聯會 合辦。

感謝專家和講者對肺癌早期檢測和診斷的詳細講解和貢獻。

【CME Programme】
是次活動參與的醫生均可申請 自願延續醫學教育計劃
CME points will be awarded by the following colleges:
Hong Kong College of Community Medicine (1.50 points )
Hong Kong College of Emergency Medicine (1.50 points )
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Family Physicians (2 points )
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Pathologists ( 2 points )
Hong Kong College of Physicians (1 points )
Hong Kong College of Radiologists (1.50 points )
The College of Surgeons of Hong Kong ( 2 points )
Medical Council of Hong Kong ( 2 points )

特別感謝:

Dr. Joseph Au
Dr. Henry Pang
Dr. Billy Chiu
Miss Natalie Fong
Miss Zanonia Chiu

Symposium “Lung Cancer Screening and Early Diagnosis” held on 9 June 2024 at Adventist Medical Center-CWB. The Host of organizers are Hong Kong Precision Oncology Society, Association of Doctor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ancerinformation.com.hk .

Grateful for Our Expert Speakers on Lung Cancer Early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We are thrilled to extend our deepest gratitude to the exceptional speakers who contributed to our recent event on Lung Cancer Early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Their combined expertise provided a well-rounded and informative session, making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ll attendees.

Big thanks to:

Dr. Henry Pang, General Practitioner, for offering critical insights into early detection from a primary care perspective.

Dr. Joseph Au, Clinical Oncologist, for discussing the latest diagnostic techniques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

Our Chairlady Miss Natalie Fong, for shedding light on the vital support services available through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Miss Zanonia Chiu, Registered Clinical Psychologist, for addressing the crucial role of mental health support for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Dr. Billy Chiu, Chief Medical Executive, for providing a beautiful venue at the Adventist Medical Center Causeway Bay and hosting the Q&A session and providing closing remarks.


【justwannasay】即使患上癌症,生命並不會就此枯乾;只要堅強地生存下去,也可活出燦爛的人生。

還記得2022年初時疫情非常嚴峻,每天都有過萬人確診新冠,怕打針的我因怕中招最後決定去打防疫針。朋友建議打針前先做身體檢查,以了解打針前的身體狀況。自以為健康的我做完檢查後,還充滿信心的等報告,結果卻是晴天霹靂。除了貧血,右邊膊頭肱骨頸還發現一個骨瘤,需要去照磁力共振。照磁力共振剛好在農曆新年前做,因假期關係,報告要在新年後才有,所以整個假期心情都忐忑不安,度日如年。終於等到報告出來,慶幸只是壞死的軟骨瘤,便立即鬆了一口氣,但原來好戲在後頭。

確診了乳癌 心情直插谷底

就在得知軟骨瘤報告後約一星期,突然發現左邊乳房有粒很大的瘤,還每晚壓著心口痛到無法入睡,整個人又陷入惶恐之中。完全不知怎樣做的我,最初以為要找婦科醫生,慶幸於網上發現香港乳癌基金會可以幫人檢查,便立刻打電話去預約。該會知我摸到有硬塊,便安排我提前檢查,真的十分感謝。可惜係今次沒有那麼幸運,我確診了乳癌,而且腫瘤很大,心情立刻直插谷底,以為自己死定了。

香港乳癌基金會安排了我看馬國權醫生,見他的第一眼心想這醫生雖然一頭白髮,但樣子還很年青,究竟他是否有足夠經驗醫治乳癌。但原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馬醫生清晰講解病情及治療方式,手術手勢好,沒有架子,又聆聽和解答病人的疑慮,很感恩在治療路上遇到馬醫生。另外亦要多謝幫我做乳房重建的廖軒麟醫生,他詳細講解手術的做法同術後要注意事項,尤其叫我少食多餐和一定要減肥,避免小腸氣,我真的跟著做,現在已瘦了很多,感覺自己也健康了些。

感激沿路鼓勵和關心  將我從患癌的恐懼陰霾帶回正軌

受疫情影響,在我手術住院期間醫院有嚴格的限制探訪措施,同房病人亦非常稀少,令我覺得好孤獨無助。真的要多謝播道醫院一班護士的陪伴,以及醫院吳嘉潔院牧的鼓勵和關心,將我從患癌的恐懼陰霾帶回正軌。此外,亦要多謝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的王天鳳主席,最初我對重建後的身體不適應,便打電話到該機構希望與有相關經驗的病友傾談,王主席竟親自回覆並分享她復元的經驗,真是萬分感謝!再者要多謝癌症基金會葉姑娘在我治療期間定期打電話來噓寒問暖,十分窩心!還有要非常多謝瑪麗醫院臨床腫瘤科及內科腫瘤科的醫生和護士以及電療師,雖然他們大部分都很年輕,但他們真的非常專業,除了定期追蹤病情外,當發現我貧血時會安排檢查幫我搵出原因,藥物敏感出疹時又會開抗敏感藥幫我舒緩,很感恩可以遇上這麼好的公立醫院醫護人員!

最重要我要衷心多謝我的家人,大哥大嫂姪仔姪女即使不是同住,在我患病期間輪流每天到我家過夜陪我又煮飯煲湯給我,又陪我去看醫生,其他家人又會買補品及來探我問候我,又幫我尋找治療方案及詢問他們的醫護朋友攞意見,對這些無私的奉獻真的無法用言語去道謝!還有要多謝一班日日聽我訴說患病之苦仍肯耐心聆聽並不離不棄的朋友們。

治療路上並不孤單

多謝癌症資訊網給我這個機會一次過多謝上述在我經歷乳癌期間幫我的人。雖然患上癌症後感到恐懼同擔憂,但同時發現在治療路上並不孤單,有很多人會在路上給予關心並伸出援手提供支援,與我並臂同行,陪我完成治療。更重要係讓我知道我要更好地照顧康復後的自己,令自己身心都好起來,不要辜負幫過我的家人朋友醫護等人的一番心機。

最後,我想藉此機會分享這張照片,是在我家窗台種的一盤向日葵。其中一枝向日葵的莖部屈折,原本以為它會枯萎,但它最終仍然可以生長並開出漂亮的花朵。這令我聯想到即使患上癌症,我們的生命並不會就此枯乾,只要堅強地生存下去,最終都可以活出燦爛的人生。

癌症病人也可活出燦爛的人生

與癌症病友們亙勉之。祝願各位身心康泰,平安幸福!

Flora Man
2024.06.10

【justwannasay】難以置信我得了罕有癌症,竟然發生自己身上

大家好!我叫Carol,是一位80年代不煙不酒,沒有家族遺傳史的抗癌女生。

鼻子長期一直鼻敏感的我,沒有特別不舒服感覺,當遇上鼻塞鼻敏感,醫生會開噴鼻劑/抗生素舒緩,感覺好點。直到2023年7月份左邊鼻塞了一邊,鼻音感覺很重感覺呼吸不到,直到要用口呼吸,噴鼻劑作用不大時,開始意識到是時候再看耳鼻喉專科醫生,耳鼻喉醫生隨即同我安排做鼻腔內窺鏡檢查,以為是常見的鼻中隔彎問題或者鼻竇腫脹時候,醫生安排了照CT,然後CT報告發現懷疑是腫瘤,安排做一次內窺鏡+抽活組織檢驗 (這次抽組織雖然有麻醉藥但都痛痛流淚, 痛到忍不住叫了, 感覺到硬硬的)最後化驗結果:因為細胞基因突變, 形成了一個很大的骨瘤壓着鼻中隔引致呼吸唔到,症狀是「鼻腔軟骨瘤」(Nasal Chondroma)醫生一致性說香港遇見的病例不多, 不尋常罕見的病, 成因不明。

結論一定要做手術,將鼻入面問題骨瘤抽出來化驗研究, 骨瘤有機會由良性變成惡性。鑑於我的病例屬於結構性複雜涉及眼部跟腦部的大手術,醫生護士很擔心繼續有擴大跡象,壓到眼及腦部更難處理, 建議盡快做手術,醫生很好寫了轉介信給我嘗試公立醫院排期能否加快做手術。

手術前照一次MRI確定軟骨瘤位置,2023年9月份收到瑪麗醫院通知可以做手術,最後手術成功,非常感恩瑪麗醫院所有醫護團隊給我的醫治。

2023年10月份病理報告出了,切除的軟骨瘤化驗結果是惡性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實屬罕見)外科醫生說大部份腫瘤已經切除,表面上是良性腫瘤,但深層位置是惡性變癌,肉瘤是惡性腫瘤一種。是的,我得了癌症。簡單來說,一般軟骨肉瘤長於骨骼,而我的狀況出現於鼻腔內,為了防止控制在深深邊界線位置肉眼看不見地方仍有不好的細胞,主診醫生轉介了腫瘤科繼續跟進,目前沒有明確的成因。醫生繼續說骨瘤生在鼻變癌真係罕見,病例不多,而且發生這病例的年齡層相對的我比較提早發生。

鼻子的惡性腫瘤 – 疾病相當罕見。惡性腫瘤中的1%
鼻中隔軟骨肉瘤佔鼻腔區域0.1%

據知「惡性軟骨肉瘤」對電療化療敏感度低,只能手術切除,即使切除復發機會高,[肉瘤]跟[癌]治療是有分別的,[肉瘤」以高、中、低+grade 1-2來分類,不等同「癌」以期數來分類,不幸之中大幸存活率比患癌的機會較高。

說真的難以置信我得了罕有癌症,竟然發生自己身上,沒辦法相信,腦袋空白,反應唔到⋯我相信大部分良性腫瘤切除不會是惡性,只是自己不幸的發生⋯看診後,護士門外搭著我的膊頭繼續鼓勵我跟我細聲的說:叫我加油,現今社會科技發達,一定會醫好,然後我的眼淚忍唔住流了出來跟她說再見(因為我要去癌症中心治療了)。

腫瘤科醫生解釋由於我的惡性肉瘤屬於低度grade 2, 避免有復發風險,安排了根治性放射治療(簡稱電療)30次。2023年12月開始30次電療,直到2024年1月完成了電療,由於肉瘤比較特別,復發較慢長,跟進期大概10年(癌症跟進期一般5年)現在的我正常飲食,體重偏輕,味覺慢慢康復,左邊眼睛長期流眼水是電療的副作用,重歸日常的生活,慢慢康復中,感恩感恩。

放射治療分享:
30次電療真係唔容易,頭5次想嘔好攰

第10次唔想電,因為keep住想嘔,每次瞓低開始電既時候聞到化學味道已經唔想聞⋯醫護叫我加油,已經完成1/3了(好吧!我會繼續努力)療程未去到一半,其他副作用相繼出現,除了皮膚紅紅甩皮,口部開合開始緊,還有口腔潰瘍。哇塞!好痛!吞口水食嘢飲水唔太ok,止痛藥/漱口水加重,鼻血開始有「好崩潰」(只有同行人才會明白的痛)

重點是每日鼻裏面結痂跟鼻血同我啱啱做完手術治理一樣,但電療情況更嚴重(循環經歷的感覺,無言中)「好崩潰 」最辛苦係瞓醒鼻同口腔一齊痛的感覺唔想起身(´༎ຶོρ༎ຶོ`) 「好崩潰 」鼻腔同口腔入面組織紅腫損傷需要一段時間復原

第22次開始沒有味覺,最鍾意食嘢既我突然冇味覺好想喊,希望盡快恢復味覺⋯噢no !Σ(゚д゚lll)最後一星期口腔潰瘍不能進食固體食物,即使流質食物進食好痛(╥_╥)尤其天氣凍口腔勁乾起身準備飲水個種撕裂的痛係痛到流淚好辛苦(ಡ‸ಡ)
飲食吞噬困難就係營養奶/營養品重要性,「好崩潰」說了3次的重要!!!

總結:電到好崩潰!最後成功地完成了治療,好無敵,完。

電療部位小知識

護士說頭頸癌相對其他部位辛苦,因為結構複雜同佈滿好多不同神經線,加上我電既部位係鼻很重要因為呼吸而且鼻只得一個,係會辛苦但要加油

好感恩治療期間體重及皮膚紅腫損傷程度比預期想像好,感謝主保守醫治

首先,非常感謝香港醫療團隊(醫生,護士,所有醫護人員)給我很好的治療, 感謝各方耳鼻喉專科醫生、教授顧問研究病例手術成功。值得表揚嘉許瑪麗醫院醫生護士好好,很細心,處理複雜手術經驗給我一枝很大的強心針,按撫一直以來擔心和不安。

其次,非常感恩遇到身邊一直醫治我的醫生護士很正面很細心,還有不同部門的醫護人員打氣,每次見到叫我滿滿的加油,早日康復,醫護的鼓勵也是自己的強心針(醫護人員一齊加油喔,見到你哋好叻叻, 佩服佩服!)

最後,非常感謝電療期間放射部醫護團隊的照顧,腫瘤科醫生護士把我照顧得好好,醫護團隊對癌症患者支持鼓勵很重要,自己也要努力配合相當重要,所以讚讚醫護也要讚讚自己好叻叻。

對我來說,腫瘤/癌症不是絕症,它只是一個慢性疾病治療,比正常生病時間治療較長一點。希望透過自己患上罕見的鼻腔惡性軟骨肉瘤 (Nasal Chondrosarcoma)分享鼓勵大家多多注意健康⋯⋯留意食品,飲食生活習慣,環境模式,情緒壓力等⋯近年發生好多罕見癌症逐漸年輕化,找不到致癌原因可以從這些方面參考,正面積極心態是最重要的,有助改善健康細胞正常健康成長,祝福大家身心健康。

癌症之路很漫長,不容易面對,抗癌路上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因為神一直與我常在,亦知道身邊很多抗癌戰士一齊跟我一樣繼續奮鬥克服面對,還有替我打氣的你。打完呢場仗,接著眼前的路也要努力,未來未知的事不需要急著擔心,只要活在當下,抱擁現在,珍惜擁有一切已是心足,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是多麼的幸福。

生命影響生命,儘管皮膚不好,飲食不好,睡眠不好,相信好快會過去的,透過自己的分享希望鼓勵同行人繼續加油,一定可以撐到最後完成治療,為眼前美好生活繼續活下去!「關關難過關關過,前路漫漫亦燦燦」祝願各位生活美滿,身體健康。

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 ,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 ,必得生命的冠冕 ;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 (雅各書1:12)

Blessed is the one who perseveres under trial because, having stood the test, that person will receive the crown of life that the Lord has promised to those who love him. (James 1:12)

 

【癌症治療】癌症患者如何面對長期疲勞

 

癌症相關疲勞(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是許多癌症存活者在治療期間和治療後常見症狀

癌症相關疲勞(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是許多癌症存活者在治療期間和治療後常見症狀。這與一般的疲累差不多,無論睡眠或休息多少,患者都會感到全身性極度疲累。而癌症相關疲勞不單止令患者體力減少,更會導致精神上及心理上的疲勞。對大多數人來說,疲勞會在治療結束後好轉。但對有些人來說,疲勞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以下為癌症相關疲勞的一些常見影響:

●難以做簡單的事情,如梳頭或穿衣
●感覺沒有精力或體力
●難以集中注意力和記住事物
●思考、說話或作決定有困難
●輕微活動後感到呼吸困難
●頭暈或頭昏
●難以入睡(失眠)或睡得比平時多
●比平時更情緒化

究竟為何會癌症患者會感覺特別疲勞?

一般而言都會認為與癌症治療有關。手術,化療及電療都令身體造成很大創傷,化療亦會導致嘔吐或食慾不振,所以在治療期間癌症患者會覺得特別疲勞。但在完成療程身體康復後,很多患者仍然覺得特別疲勞,這是因為患上癌症對情緒的影響。一個人在患上癌症時會有不同的情緒。您可能會感到擔憂、悲傷或憤怒。剛確診時未能接受患上癌症,同時會擔心治療對身體帶來的創傷;完成療程後亦會擔心復發,每次覆診前心驚膽跳引致影響食欲或睡眠質素。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群由腫瘤學和心理的專家組成的團隊,審閱了2013年至2023年發表的最新研究,發現以下方法有助於減輕癌症相關疲勞。

1.進行適量運動

無論治療期間還是治療後,進行適量運動,例如帶氧運動和力量訓練,都被證明能為患者帶來很多益處。對於仍在接受癌症治療的患者,專家亦建議可嘗試太極拳或氣功去舒緩疲勞症狀。

關於癌症病人該如何運動可參考以下文章:

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web/2024/02/25/%e7%99%8c%e7%97%87%e6%82%a3%e8%80%85%e5%8f%af%e4%bb%a5%e9%81%8b%e5%8b%95%e5%97%8e%ef%bc%9f%e9%82%a3%e7%a8%ae%e9%81%8b%e5%8b%95%e6%af%94%e8%bc%83%e9%81%a9%e5%90%88%ef%bc%9f/

更加關於運動如何為癌症病人帶來益處亦可參考癌症資訊網的運動專欄:

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web/category/uncategorized/%e5%bc%b7%e8%ba%ab%e9%81%8b%e5%8b%95/

2.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

疲勞會影響患者的情緒。疲勞會令人感到更加焦慮或情緒低落。如果您有情緒問題,您可以考慮接受心理輔導。心理輔導員受過傾聽訓練。他們可以幫助您處理困難。對於癌症患者來說,認知行為治療(CBT)特別有助於減低復發恐懼、焦慮、抑鬱,以及適應治療後生活的困難。

甚麼是認知行為療法(CBT)?

CBT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它著重於改變不健康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從而提高患者的心理質素和精神健康。

CBT的治療方法:

– 與輔導員的對話中識別患者的負面思維從而使患者學會認識和評估自己的思維模式。

– 輔導員引導患者找出適合自己的應對策略和解決問題的技能,例如鼓勵患者參與可以改善自己情緒的活動。

– 患者逐步面對自己恐懼的情境或弱點,以減少焦慮和回避行為。

– 角色扮演和技能培養練習 ; 幫助患者練習新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CBT療程中通過改變不良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有效幫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心理健康,面對社會挑戰,從而提高生活質素。

另外,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專家不建議患者使用抗抑鬱藥或一些類似的輔助藥物,因為研究發現這些藥物對於減輕癌症相關疲勞沒有任何幫助。

 

Reference:

  1. Management of Fatigue in Adult Survivors of Cancer. https://society.asco.org/practice-patients/guidelines/patient-and-survivor-care?cmpid=ml_ascoorg_gdlns_fatigue_sno_facebook_all__glob_051624____aware_text_&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2_m-06pvUIZ3TIdsdpAG1kFlTTU2ZtBzg_o_rl3v14NeWqpsuRgDwVh8k_aem_AZP6hNwn8kxZ92mUWa5yqJjbd5ah78WXfD9-Ig2OCUar1Arjve-IGz31qBwuIun_x7iV9_U0ZrHpTCX64A5nTTRG#/9546
  2.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ancer survivors: a meta-analysi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25068-7

 

港大醫學院全球首個「肝立方」獲日內瓦發明展金獎 為肝癌病人提供最佳治療方案

港大醫學院發明全球首個「肝立方」,有助快速評估各種藥物和療法的功效和副作用,為肝癌病人提供最佳治療方案。(圖左起)楊偉豪博士、萬鈞教授及劉江博士。
港大醫學院發明全球首個「肝立方」,有助快速評估各種藥物和療法的功效和副作用,為肝癌病人提供最佳治療方案。(圖左起)楊偉豪博士、萬鈞教授及劉江博士。
港大醫學院發明全球首個「肝立方」,有助快速評估各種藥物和療法的功效和副作用,為肝癌病人提供最佳治療方案。(圖左起)楊偉豪博士、萬鈞教授及劉江博士。
港大醫學院發明全球首個「肝立方」,有助快速評估各種藥物和療法的功效和副作用,為肝癌病人提供最佳治療方案。(圖左起)楊偉豪博士、萬鈞教授及劉江博士。
新型藥物篩選平台「肝立方」以肝癌患者的組織細胞造成,能夠精確模擬每個患者的腫瘤特徵,從而進行藥物測試及評估各項療法對患者腫瘤的治療效果。
新型藥物篩選平台「肝立方」以肝癌患者的組織細胞造成,能夠精確模擬每個患者的腫瘤特徵,從而進行藥物測試及評估各項療法對患者腫瘤的治療效果。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仿生肝立方:肝癌和肝病的全面精準診療平台」(簡稱「肝立方」),透過三維生物打印仿製病患肝臟,能助快速評估各種傳統藥物和新興療法的功效和副作用,幫助醫生作出精準診療決策。該創新技術早前參展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並勇奪「發明金獎」及「中國發明協會」特別大獎。

背景
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見癌症以及第三大癌症死因。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每年肝癌新症數目約有1,800宗,死亡人數約1,500多人,其中逾八成確診時為晚期病例。而晚期未能以手術治療的病人,則因化療藥物、靶向藥物及免疫藥物的低應答率、毒副作用等,對於治療肝癌效果有限,且生存質量較低。

不同的患者因腫瘤與免疫微環境的異質性對藥效、副作用及耐藥性產生不同的影響,以致同一種藥物在不同患者上的臨床療效各異。肝癌病人由於缺少精準的藥物篩選方法,往往經歷多線治療失敗後,仍難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藥物方案,這不僅為患者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亦因此錯過最有效殺死腫瘤細胞的黃金時機,無法延長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質量。

研究結果及意義
為了更快更準確篩選最佳治療方案、推動肝癌精準診療,研究團隊首創三個核心技術:第一,細胞、基質蛋白分離技術,從肝癌患者的組織中提取肝細胞、腫瘤細胞、免疫細胞及基質蛋白,為每位病人度身訂製高度仿生化的體外肝癌模型「肝立方」,能夠精確模擬每個患者的腫瘤特徵,如各類細胞的數目、組織硬度、免疫微環境等,成為個人化高標準的藥物篩選平台;第二,運用先進的三維生物打印技術,製成同時具有正常組織、腫瘤組織、血管結構的體外模型,比傳統三維細胞培養和類器官等模型更仿生化、更能於體外還原病人腫瘤內的實際情況;第三,這個獨創的高度仿生腫瘤微環境體外模型內置創新的微血管系統,令其可以在實驗室環境中持續進行藥物測試及評估各項療法對患者腫瘤的治療效果。

領導這個研究項目的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講座教授萬鈞教授指出,現時社會缺乏肝癌及其他癌症相關的個人化藥物篩選平台及服務,新型藥物篩選平台「肝立方」有助加快和評估各種藥物對病人的反應及副作用,為病人提供獨特而精準的治療方案,病人一方面可迅速用到對自己最有效的藥物,爭取寶貴的治療時機,減少癌病復發及延長生存期,另一方面可大幅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提高生活質量。

萬鈞教授期望相關發明技術可拓展至其他肝病及癌症,她表示:「『肝立方』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臨床應用於個人化藥物篩選,可為肝癌和肝病病人提供快速、精準的最佳治療方案,極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期質量,推動肝癌和肝病的早診早治,加速精準醫療在各種疾病中的推廣應用。」

「肝立方」精準模擬病人真實疾病,可替代動物模型而廣泛應用於新藥研發,提供新藥臨床前有效性與安全性測試,為開展臨床試驗提供更真實準確的數據,提高臨床試驗的成功率,並可縮短研發周期、降低成本,大大提升新藥的成功率。在基礎研究方面,這項發明因可多維度、立體化模擬肝癌與肝病微環境,可推動科研人員深入發掘疾病免疫微環境的調控機制,有助於加速發現新的免疫治療靶點和開發新的治療手段。

現時,「肝立方」正在進行臨床前研究、臨床效能研究及安全性評估,團隊冀通過科學數據支持,加快推出產品至本港及海外市場,惠及廣大病患,並推動醫療健康、生物製藥和基礎研究領域的產業升級,加速香港成為生命健康國際創科中心。

研究團隊
此獲獎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講座教授萬鈞教授與香港城市大學呂堅教授共同領導。團隊主要成員包括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助理教授(研究)劉江博士,及博士後研究員楊偉豪博士等。

文章來源:https://hku.hk/press/press-releases/detail/c_27423.html

Women’s Health Takes Centre Stage at the Inaugural Sohn Hong Kong Women’s Breakfast; Top Investment Ideas Sparkle at Sohn Hong Kong Investment Leaders Conference, Marking 12 Years of Fostering a Healthier Future

• Health tech pioneers unveiled latest non-invasive detective tools and treatments for cervical precancers, including urine HPV test, menstrual pads and cold light PDT system, during Women’s breakfast
• More than 250 rising and veteran investors conven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raising over HKD 3 million to envision a healthier future for all

Fireside chat at the Inaugural Sohn Hong Kong Women’s Breakfast centred on state-of-the-art diagnostic tools and therapeutic technologies.
Fireside chat at the Inaugural Sohn Hong Kong Women’s Breakfast centred on state-of-the-art diagnostic tools and therapeutic technologies.

27 May 2024, Hong Kong – The Inaugural Sohn Hong Kong Women’s Breakfast and the 12th Annual Sohn Hong Kong Investment Leaders Conference, presented by the Karen Leung Foundation (KLF)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Sohn Conference Foundation, successfully concluded on 23 May, 2024. Over 300 leading hedge funds, asset managers, finance professionals from across Asia’s investment community and healthcare visionaries convened for the events. Over HKD 3 million was raised, bringing the total proceeds for the charity over the 12-year period to HKD 30 million, which all contributed towards KLF’s mission of supporting the fight against gynaecological cancers and improving women’s health in Hong Kong.

Female Visionaries Reshaping Healthcare with Frontier Diagnostics and Care
The first exclusive women’s breakfast debuted in Hong Kong, showcasing an inspirational fireside chat featuring a pioneering female entrepreneur, biomedical scientist and biotech leader working towards empowering women with improved health knowledge and more effective detective tools and treatments to combat HPV and cervical cancers.

“By honouring Karen Leung’s wish to save lives by reducing the impact of gynaecological cancers in Hong Kong, we are proud to debut this breakfast session to recognise and celebrate innovators at the forefront of advancing women’s health. Their work holds tremendous promise for early dete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emale cancers affecting millions of women worldwide,” said Katharina Reimer, Executive Director at KLF.

Alia Rahman, Co-Founder and CEO of Amplexd Therapeutics, introduced two topical breakthrough therapies for treatment of cervical precancers. “Once approved, our goal is to provide an altern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watch and wait’ approach and invasive surgery to minimise discomfort, and enable more accessible treatments,” she noted. “We are enthused to partner with KLF, who has long supported our mission since inception, to jointly develop strategies that advance our shared goal of eliminating cervical cancer.”

Dr. Pui-Wah Choi, Founder of WomenX, unveiled the latest progress of menstrual pads for HPV testing and detecting cervical cancer markers. “With our ‘Pads for Future Women’,women can now get checked and informed with ease. It provides an accessible pathway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breaking down the barriers for women to take full control of their health,” said Dr. Choi. “We stand committed to empowering women with knowledge and resources until every woman triumphs over cervical cancer.”

Dr. Ricky Chiu, Founder and Chairman at PHASE Scientific, highlighted the world’s first urine test for early HPV detection. “Our private, convenient, and non-invasive urine HPV testing serves as an alternative to safeguard women’s cervical health, addressing their concerns over traditional screening.” He added, “We encourage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and health organisations to consider making this new screening method widely available,especially for underserved communities.”

Investing For Good: Navigating Market Trends with Asia’s Elite and Emerging Investors
Orienting the half-day conference was the spotlight on the Next Wave programme, where next-generation fund managers unveiled prospective investment ideas in companies with strong growth potential, across sectors spanning from manufacturing, home appliances and entertainment to recruitment. The conference was followed by insightful pitches by leading hedge funds and investors, shedding light on growing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n Asia-Pacific markets found in industries ranging from automotives, new energy, utilities and mining to consumer electronics, media, healthcare and real estate. Key highlights included:
Wendy Chen, Founder and CIO at Sigmoid Capital, described Sanrio (8136 JT) as the “hidden gem in the Japanese equity market”, highlighting the company’s massive portfolio of belov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headlined by Hello Kitty.
Daniel Rupp, Founder and CIO at Parkway Capital, took a closer look at Chinese company Haier (690D.DE), a global leader in household appliances, diving into its unique position and competitive landscape, and noting their D-Shares.
Seth Fischer, Founder and CIO at Oasis Management, saw upside potential for the Japanese mid-cap OTC company, Kobayashi Pharmaceutical (4967 JT), drawing attention to the company’s potential for improved crisis management and privatisation.
Aaron Stern, Managing Partner and CIO at Converium Capital, explored the unchartered opportunities such as sovereign bonds of the Republic of Ecuador (XS2214238441), which are traded at larger discounts and have a higher bond yield than peers.
Lloyd Moffatt, Founding Partner at Wickhams Hill, presented a non-consensus view and warned about the enormous downside potential of Lifestyle Communities (LIC.AU) and the loss of competitiveness of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n the Australian property market.

“Throughout the past 12 years, the Sohn Hong Kong Investment Leaders Conference has raised essential funds and heightened public awareness towards gynaecological cancers,”Katharina added. “We are immensely grateful for the continued support from the community,which exemplifies our shared goal of ‘investing for good’ and brings us closer to new treatment options and cures to gynaecological cancers. Together, we enable all women to live healthy and fulfilling lives.”

About Karen Leung Foundation
The Karen Leung Foundation (KLF) is working to save lives in Hong Kong by raising awareness of gynaecological cancer, educating women to increase rates of early detection and ensuring that women in treatment have access to optimal medical care. Founded in 2013,we are the first and only organisation in Hong Kong solely devoted to women’s gynaecological cancers. To date, the Karen Leung Foundation has raised more than HK$38 million to fight gynaecological cancer and help Hong Kong girls and women. The Karen Leung Foundation honours the memory of Karen Leung, a hedge fund trader, who died at age 35 following a diagnosis of metastatic cervical cancer.

About Sohn Conference Foundation
The Sohn Conference Foundation is dedicated to the treatment and cure of paediatric cancer and other childhood diseases. The Foundation supports cutting edge medical research, stateof-the-art research equipment, and innovative programmes to ensure that children with cancer survive and thrive. The Foundation raises its funds through premier investment conferences and special events, including its renowned annual New York Sohn Investment Conference.Founded in 1995, the Conference honours the memory of Ira Sohn, a Wall Street Professional who lost his battle with cancer at age 29. The Foundation has expanded its reach to include the Sohn Australia, Sohn Canada, Sohn Geneva, Sohn Hong Kong, Sohn India, Sohn London,Sohn San Francisco, and Sohn Tel Aviv. To date, the Foundation has raised more than $95 million globally.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Sohn Investment Conference is available at www.sohnconference.org.

【跨境求醫之艱辛跋涉】罕見病續命藥 盼兩地一起買

九龍塘搭東鐵
九龍塘搭東鐵
經落馬洲過深圳
經落馬洲過深圳
轉乘深地鐵
轉乘深地鐵
到達港大深圳醫院求醫
到達港大深圳醫院求醫
深圳醫院進口藥與香港相同,但售價僅為港藥價5%。
深圳醫院進口藥與香港相同,但售價僅為港藥價5%。
兩地部分標靶藥(每月)開銷對比
兩地部分標靶藥(每月)開銷對比

輪椅代步北上 肌萎女艱辛跋涉求平價藥

香港醫療水平及質素雖然享譽國際,但750萬人口始終是小市場,向藥廠引入進口藥時,議價能力弱,導致香港多年來存在藥價過高、藥物供應類別狹窄的短板。但香港所背靠的內地市場龐大、藥物資源豐富、藥價低,故近年港人北上求醫漸成趨勢,尤其是患者少、藥物天價的罕見病及癌症。北上求醫令他們食得起藥,無疑是續命福音,但奔波跋涉始終不及本地就醫。香港文匯報今起一連兩日刊出北上求醫專題系列報道。

香港與深圳雖然是一河之隔,但對於罕見病患者Penny而言卻山長水遠,去一趟深圳千辛萬苦。自小確診脊髓肌肉萎縮症(SMA)需要輪椅代步的Penny,因無力負擔香港每月近20萬元的天價藥費,必須定期前往深圳覆診,享用當地僅為香港5%藥價的同款外國進口藥。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直擊她經歷8小時北上求醫,普通人覺得微不足道的事,在她卻是難於登天,簡單的上廁所,她也要假手於人幫忙,同行的胞姐瘦弱無力抱起她,她唯有全程滴水不喝,忍渴完成求醫之旅。她與病友們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兩地統一採購藥物、減低香港藥價,從而足不出港也能「食得起藥」。

Penny於年幼時確診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此症是一種罕見病,使患者全身肌肉萎縮,一旦重要器官亦受影響而衰竭,便有生命危險。全港目前僅幾十名患者,2018年前此症更是無藥可醫,醫生曾殘酷地斷定Penny活不過20歲。

港每月藥費20萬 內地僅需萬多元

命運雖然為她設下20歲的大限,但家人從不認輸,貼身照顧與她撐過多個難關,「20歲那年全家為我舉行生日會,祝我渡過這一關,至今我已30歲。但目前行動能力已退化到只能坐輪椅,就連換衫、上廁所都需要其他人協助完成。」

活着、等醫學科技進步是Penny乃至所有罕見病患者撐下去的動力。2018年終見曙光,全球首款針對SMA的注射特效藥Nusinersen在港註冊,此症變得有藥可醫。惟該藥需在脊髓內注射,而Penny因此症出現脊柱側彎不適用該藥。

2021年希望再燃,治療SMA口服藥Risdiplam引入香港,並在去年被納入關愛基金資助。但命運卻再次跟她開玩笑,基於藥效考慮關愛基金只資助部分25歲以下患者服用該藥,「超齡」的Penny只能每月自費近20萬元才能服用該藥。她苦笑說:「以前無藥可醫,我無話可說;現在有藥了,卻因為可笑的藥物資助制度,令病人無錢無得醫。」

為免如廁需人抱 一路忍渴不飲水

願望一再落空,卻沒有磨滅Penny求生意志。今年初,機緣巧合下,她得知香港罕見病聯盟可協助SMA患者申請北上求醫,內地進口的Risdiplam口服藥,每月藥費一萬多元人民幣,僅為香港的5%。最終Penny在聯盟協助下,成功到港大深圳醫院醫病。

北上對於普通人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但在Penny而言,每次北上艱辛程度可謂難比登天。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跟隨她在胞姐陪同下到深圳接受第四次覆診,全程忍受渴意,原因是她每次上廁所都大陣仗,「次次出門我都唔敢飲水,因為去廁所需要人一手將我抱起,另一手除褲,家姐根本唔夠力。」因此出發前,Penny早已在家進食及如廁。

她們由葵芳港鐵站出發,一路前往落馬洲口岸過關,普通人大約需時1小時,但依靠輪椅出入的Penny要睇彩數,因為每次轉線都要通知港鐵職員放置斜板在列車空隙之間。Penny胞姐說:「試過一等就半小時,唔知等幾多班車職員先畀上。」當日好運,每次轉乘等最多兩班車便能上車,花一小時20分鐘便到達落馬洲。

然而障礙賽剛開始,尤其是香港關口閘機和深圳關口閘機之間的那段「山路十八彎」的排隊路段,Penny家姐形容是煎熬,「每次呢段路我好擔心,唔可以俾人撞到佢,否則後果嚴重。」

當日上午11時許,一行人終於抵達深圳醫院。Penny與胞姐卻緊張起來,胞姐更是連行帶跑衝到專科門診登記處,事後她解釋:「錯過預約段節(11點至11點半),可能下午先見到醫生,我哋就要遲幾個鐘返屋企。阿妹忍渴太久,好折磨。」Penny最終順利見醫生及取藥,但她仍是忐忑不安,「我唔識講普通話,深圳為我主診嘅醫生又唔識廣東話,我們的溝通未必能達到100%。」

此外,根據規定電子支付不適用於醫藥用途,故Penny事前要特別申請豁免,「好擔心一有閃失就麻煩,好彩最後都順利。」

文章來源:https://www.wenweipo.com/a/202405/23/AP664e52a2e4b012cd04cbaba9.html

【新風天域】攜手推動大灣區癌症治療發展 新風天域集團收購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2024年5月23日﹞新風天域集團(以下簡稱新風天域),今天宣佈完成收購領先的綜合性高端私營腫瘤醫療機構—香港綜合腫瘤中心。透過今次收購,新風天域將擁有香港綜合腫瘤中心運營權,包括其中環腫瘤中心、尖沙咀腫瘤中心和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香港綜合腫瘤中心提供全方位癌症治療服務,包括早期診斷、放射治療(俗稱電療)、系統性治療及治療後的心理、舒緩和康復等支援服務。

(參會嘉賓大合照)
(參會嘉賓大合照)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將聯合新風天域子公司-香港希愈醫療,成為香港領先私營綜合性腫瘤醫療中心之一。另一新風天域子公司-和睦家醫療於內地設有10家國際綜合醫院,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希愈醫療將與和睦家醫療共同深化跨境醫療服務,集團內的外科醫生、腫瘤科專科醫生及輔助醫療團隊今後將攜手合作,形成一個新的全國性、多學科的癌症治療網路,為大灣區病人提供尖端的癌症診斷與治療服務。

是次的收購是香港近年重要的醫療收購項目之一,不單壯大新風醫療在大灣區,以至全國的醫療佈局規模,也為香港以至整個大灣區在癌症治療的發展上,提供關鍵的推動力量。這次收購是出於新風天域對醫療市場趨勢和前景的深入了解,大灣區市場龐大,患者眾多,在癌症治療領域中存在着巨大的增長潛力,新風天域一直希望加強該領域的發展。

事實上癌症治療服務是新風天域的重要策略之一,近年香港及內地癌症病例的患病率不斷上升,對腫瘤科需求呈持續上升趨勢,此地區癌症患者的平均5年生存率,與其他國際頂級醫療地區的患者的生存率仍有差距。新風天域通過抓住這個機遇,透過整合全方位的癌症治療服務,為患者提供更全面、高效和個性化的醫療解決方案。此外此地區內的癌症檢測及治療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無論在早期診斷篩查和檢測技術方面,嶄新的技術可以更早地發現癌症病變先兆。另外最新的藥物和治療方案,包括標靶治療和免疫療法,現時可以根據患者的基因類型和腫瘤特徵,量身定制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提高療效並降低副作用。另外,先進的放射治療技術可以更精準地消減癌細胞,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提高治療效果。在癌症治療服務中,中醫服務、心理舒緩和康復治療也很重要,新風天域將繼續投放更多不同的資源,期望全方位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療效果。

(左起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行政總裁 唐嘉其先生;新風天域集團董事總經理兼集團聯席首席運營官 施鴻傑先生;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聯合創辦人 潘冬平教授;新風天域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 梁錦松先生;新風大灣區醫療集團董事兼新風天域集團高級顧問 高永文醫生;新風天域集團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吳啟楠先生;香港希愈醫療首席執行官 譚君傑先生)
(左起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行政總裁 唐嘉其先生;新風天域集團董事總經理兼集團聯席首席運營官 施鴻傑先生;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聯合創辦人 潘冬平教授;新風天域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 梁錦松先生;新風大灣區醫療集團董事兼新風天域集團高級顧問 高永文醫生;新風天域集團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吳啟楠先生;香港希愈醫療首席執行官 譚君傑先生)

近年來,醫療領域出現了專科醫療的顯著進展,這次收購實現協同效應,新風天域將加強腫瘤科專科內的特別專科服務 (Sub-specialty),能夠更專注和個性化地對待患者的疾病。此外透過建立醫療專家會診服務 (Multi-disciplinary Team),由不同專業醫療人員組成的團隊,通過跨學科的合作和資源整合,成員包括外科醫生、腫瘤科醫生、放射科醫生、病理學家、放射治療師、藥劑師等,他們共同為患者評估病情,從不同角度提供專業意見,並制定精準及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同時,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是推動腫瘤治療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步驟,新風天域期望結合希愈腫瘤中心和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在臨床試驗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資源,透過建立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中心,促進新藥物的臨床試驗,推動醫療創新發展。

新風天域在大灣區的醫療板塊

新風天域非常重視大灣區發展,旗下在大灣區的醫療板塊包括1) 希愈醫療、2) 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3)廣州和睦家醫院 及4)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將會組成「新風大灣區醫療」,形成大灣區醫療保健生態系統的中堅力量。

  • 希愈醫療旗下有三間醫療中心,為患者提供全面的臨床醫療服務,包括臨床腫瘤科、內外科及各醫學專科、生殖醫學、卵子冷凍保存(雪卵)、中西醫協作及醫學美容等服務。
  • 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則為首間於深圳開設的港資私家綜合國際醫院,位於深圳福田區,配備粵語護士、港人服務視窗及24 小時香港熱線,設有中英文雙語報告,便利兩地患者銜接就醫。現時香港希愈醫療已有多位醫生獲內地執業牌照並定期於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出診,支援深港兩地跨境醫療發展及於醫療領域上有更多專科分享及交流。
  • 廣州和睦家醫院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的綜合國際醫院,提供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全科、皮膚科、口腔科、康復醫學科、中醫門診、24小時急診等在內的多學科專業服務,以及全科家庭醫療、家庭式一體化產房、產後康復中心、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等特色服務。
  •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擁有完備先進的影像診斷及放射治療設備,包括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掃描、3D乳房X光造影、超聲波檢查、正電子電腦斷層掃描、直線加速器 (Linac)、高速螺旋放射治療系統(TomoTherapy)等。

新風天域一直深化醫療、教育及研究的工作,透過與國內外不同學術和研究機構的合作,開展更多醫學教育和研究項目,以提高醫療團隊的專業水平,並為患者提供更先進的醫療服務選擇,讓更多病人受惠。

(新風天域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 梁錦松先生)
(新風天域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 梁錦松先生)

新風天域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梁錦松說:「我們對此次收購感到興奮,鑒於內地對高品質癌症醫療的長期增長需求,我很感激我們找到了一個既是行業領導者又與我們有共同理念 ‘Do Good and Do Well’的合作夥伴,希望雙方可以相互融合互補,提供多樣化專業高質素的癌症治療予市場,造福更多病患者。」

(新風天域集團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吳啟楠先生)
(新風天域集團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吳啟楠先生)

新風天域集團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吳啟楠先生表示:「我們期望透過新風天域大灣區醫療板塊(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希愈醫療、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及廣州和睦家醫院)的協同效應,在大灣區構建一個能夠滿足患者多樣化需求的醫療生態系統,讓他們能夠在一個醫療系統內獲得多種服務。這次收購讓我們擁有更多的專業醫療團隊治療最常見和最罕見的癌症。我們在研究和學術方面的投資將推動醫療創新發展,讓我們有決心應對解決腫瘤的健康危機。」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聯合創辦人 潘冬平教授)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聯合創辦人 潘冬平教授)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聯合創辦人潘冬平教授表示:「我為中心能夠加入新風天域集團感到非常鼓舞,這是一件值得我們中心的醫生、醫護團隊及各部門同事自豪的事,是對我們的往績及發展的高度肯定。我們由2015年啟業至今,發展成為全方位的高端腫瘤診斷及醫療中心,擁有影像、化驗、化療及放射治療先進設備。由腫瘤科及放射診斷科醫生組成的專業團隊,除了服務香港的癌症病人,亦為內地病人提供先進的癌症治療。今次中心併入新風醫療是一個重大機遇,令中心可以為大灣區醫療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我期望中心及整個新風醫療集團,能為國家未來大健康藍圖做好私營醫療發展板塊的基礎。」

 

關於新風天域集團

新風天域集團是一家在中國香港創立和發展的創新醫療集團。集團已經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建立了以患者為中心、創新型、全生命週期、高品質的醫療系統,旗下覆蓋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康復醫院、居家醫療網路、互聯網診療、健康保險服務、創新醫療科技等業務。新風天域醫療集團由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和黑石集團前董事總經理吳啟楠於2016年聯合創立。

新風天域集團是中國領先的私立醫療系統之一。集團旗下共運營32家綜合、專科和康復醫院、9,000多張床位,覆蓋城市達到77個;運營醫療機構共聘用約12,000名全職員工,其中包括3,000多名醫生及2,000多名護理人員,覆蓋包括女性健康、兒童健康、腫瘤、心腦血管、綜合內科、神經中心、康復醫療、家庭醫學和初級診療、重症醫學等全方位綜合臨床能力。新風天域旗下醫療服務機構服務病人次數約1,200萬服務人次,住院天數約190 萬天。

關於和睦家醫療

和睦家醫療隸屬於新風天域集團,歷經27年發展至今,和睦家醫療服務網絡已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青島、博鰲、香港等地,共設有10家實體醫院,1家互聯網醫院和24家門診中心和日間治療中心,旗下有來自30個國家或地區的專業全職醫生約1000餘人,高素質護理人員近1500人,為患者提供全生命週期的醫療服務。

關於希愈腫瘤中心

希愈腫瘤中心為新風天域集團旗下位於香港中環的私營高端腫瘤中心,提供多元化的癌症治療及多學科會診服務,不同專科醫生共同為患者制定最佳醫療方案。亦提供癌症支援服務,與患者共同走向康復之路。希愈腫瘤中心隸屬香港希愈醫療集團,希愈醫療旗下的醫療中心包括希愈醫療中心(私人專科門診服務)、希愈生殖醫學中心(輔助生殖醫學服務)及希愈腫瘤中心(高端臨床腫瘤服務)均位於香港中環的核心地段,位置優越便利,為患者提供全面及個人化的醫療服務。如欲獲得更多資訊,請瀏覽希愈醫療網站: www.heal-medical.com

關於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HKIOC)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與香港綜合影像診斷中心於2015年正式成立,提供優質和完善的一站式、跨專科診斷及腫瘤治療服務。由2016年起,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與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成為策略性合作機構,將一條龍、跨專科的日間癌症診治服務模式引進香港。癌症患者可於交通方便的日間化療中心接受診治,有需要時可轉介到位於司徒拔道的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中心配備各種高科技放射治療系統、診治儀器及手術室相關配套,提供周全的住院服務和緊急醫院服務。如欲獲得更多資訊,請瀏覽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網站:www.hkioc.com.hk/

【胃癌治療】 「胃癌治療新技術?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4年1月27日 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 港 大 學 臨 床 腫 瘤 學 系 共 同 承 辦 和 癌 症 資 訊 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2024年1月講座主題為胃癌,講座題目是「胃癌可治嗎?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胃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抗癌防癌 全球視野:胃癌可以治療嗎?」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講座內容

主持人開場胃癌危害性

會議正式開始,孔教授首先介紹了胃癌的現狀。那什麼是胃癌呢?本環節孔教授介紹了胃癌的基本知識、危害性和治療方法。胃癌是消化系統中的一種主要惡性腫瘤,起源於胃的上皮細胞,並可能發展為不可控制的腫瘤。全球每分鐘約有兩個新發胃癌病例,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極高的癌症類型。在中國,胃癌是第三大最常見的癌症,也是死亡率第三高的癌症,每年新發病例約為48萬,死亡約37萬。孔教授強調了早期診斷的重要性,指出如果胃癌在早期被發現和治療,治癒率可以達到90%以上。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其中手術是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孔教授還討論了診斷技術的進步,包括內鏡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如增強CT和PET CT,這些技術有助於提高診斷的精確性。此外,孔教授提到了在美國和歐洲可獲取的胃癌治療指南和資訊資源,如NCCN指南,強調了遵循專家指南和接受多學科綜合治療的重要性。提高公眾對胃癌的認識,降低疾病的發病率,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手術可以治愈胃癌嗎?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的王立明教授詳細介紹了胃癌手術的類型,包括胃癌的位置、手術的範圍和技術。他解釋了胃癌常見的發生位置在胃角,手術通常需要切除受影響區域及其周邊的淋巴結和脂肪組織,以達到根治的目的。特別地,王教授介紹了來自日本的新興手術技術,包括空腸吻合法和雙通道法,這些技術可以減少術後併發症,如胃內容物反流。他強調,這些先進技術在提高手術成功率和患者生活品質方面展示了巨大的潛力。王教授的講座不僅提供了關於胃癌手術的深入知識,此外,他還分享了關於他自己參與的國際和國內的研究成果,以及即將出版的專業書籍,進一步展示了他在胃癌治療領域的權威性和專業性。

胃癌外科討論環節 田耕主任,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生 唐澤君教授,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劉中輝副顧問醫生,胃腸外科,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顧問醫生
胃癌外科討論環節 田耕主任,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生 唐澤君教授,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劉中輝副顧問醫生,胃腸外科,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顧問醫生

在外科討論部分中,專家們對T3N1M0階段胃癌的手術治療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田耕教授首先感謝王立明教授介紹了他在使用日本的胃癌手術技術及其防反流效果方面的經驗。孔鳳鳴教授隨後引入了更多專家以便進一步討論。劉中輝醫生提到,對於T3N1的胃癌患者,通常可以考慮直接進行手術,而手術的類型和時間將依賴於腫瘤的具體位置和大小。例如,如果腫瘤位於胃的遠端,可能會進行遠端胃大部切除,手術時間大約為3到4小時。王立明教授補充說明了日本與中國關於胃癌手術的不同指南。在日本,如果腫瘤沒有超過4釐米,通常會進行近端位切除,而中國的最新指南推薦在手術前進行新輔助化療,以縮小腫瘤和淋巴結。孔教授詢問了不同情況下的手術細節,例如何時選擇全位切除,以及手術後患者是否需要進入重症監護室。唐澤君教授強調,只有手術時間過長或患者基礎疾病較多時,患者才可能需要進入ICU。此外,還討論了手術的微創性,如腹腔鏡手術,以及其對恢復時間的影響。討論指出,大多數情況下,患者術後不需要進入ICU,除非有特別的併發症需要密切監控。整個討論涵蓋了胃癌手術的多個關鍵方面,提供了詳細的臨床治療指導,特別是對於T3N1M0階段的胃癌患者,展示了治療策略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化療能增加胃癌治愈機會嗎?

來自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李莎莎教授詳細介紹了胃癌的多種治療手段,強調了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在胃癌管理中的重要性。她詳細解釋了化療的基本概念,即通過藥物治療殺死癌細胞並控制腫瘤增長,同時區分了新輔助化療和輔助化療的應用場景。新輔助化療主要用於手術前,目的是縮小腫瘤以提高手術成功率,而輔助化療則用於手術後,以消除微小殘留癌細胞並減少復發風險。對於已經出現遠處轉移的患者,姑息性化療有助於控制病情發展和緩解症狀,從而提高生活品質並延長生存期。李教授還強調了化療與放療的結合使用,特別是在手術前後的應用,以及靶向和免疫治療在特定患者群體中的作用。她指出,治療選擇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癌症分期及分子亞型來定制,以實現最佳治療效果。此外,李教授提到了一些高級治療策略的臨床試驗結果,如CLASSIC、FLOT和MAGIC等,這些研究驗證了化療方案在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方面的有效性。她提醒,雖然化療是胃癌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併發症管理和患者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優化也同樣重要。李莎莎教授提供了一個全面的胃癌治療概覽,強調了一個綜合治療方法的必要性,結合最新的研究進展和臨床指南,為實現個體化醫療和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提供了寶貴見解。

胃癌內科討論環節 何婉副主任,深圳市人民醫院腫瘤科腫瘤一區負責人,副主任醫師 陳文琦醫生,腫瘤醫學中心,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顧問醫生
胃癌內科討論環節 何婉副主任,深圳市人民醫院腫瘤科腫瘤一區負責人,副主任醫師 陳文琦醫生,腫瘤醫學中心,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顧問醫生

在此次內科部分的討論環節中,何婉教授首先感謝了李莎莎教授對化療在胃癌治療中作用的詳細介紹,並指出了化療的多種應用階段:新輔助化療、輔助化療以及姑息化療。何婉教授詳細解釋了這些不同階段化療的目的,從術前縮小腫瘤大小以提高手術成功率,到術後消除潛在的殘留癌細胞,以及為晚期胃癌患者控制病情和延長生存時間。此外,何婉教授也提到了化療與其他治療方法如放療、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的組合使用,指出這些組合治療能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療方案。孔鳳鳴教授隨後引導討論轉向具體的患者關心的問題,如化療的持續時間和潛在副作用,特別是針對四期胃癌患者化療的長期使用。陳文琦醫生補充了何婉教授的討論,強調了化療方案的選擇應基於患者的具體情況和治療目標。對於可手術的患者,他提到化療通常分為術前幾個週期和術後幾個週期,而對於晚期患者,化療可能需要與免疫治療結合,持續使用以維持病情控制。

放療能增加胃癌治愈機會嗎?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張玉晶教授提供了深入的見解和大量資訊,關於胃癌的現代治療策略。他從個人職業背景做起,分享了在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學習和工作經驗,並強調了胃癌在中國的流行情況和挑戰,特別是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療困難。張教授詳細討論了多種治療方案,包括圍手術期放化療的當前證據,術前和術後化療的應用,並提及了一系列國內外的研究來支持他的觀點。他特別強調了在中國對晚期胃癌患者進行放化療的重要性,並指出雖然全球有一些共識和指南推薦術後放化療,但在特定情況下,如未能進行充分的淋巴結清掃手術時,放化療仍然非常關鍵。張教授進一步討論了免疫治療在胃癌治療中的新興角色,尤其是在結合化療或放療後,免疫治療如何提供新的治療機會。此外,他通過具體病例分析,展示了放化療和免疫治療如何有效地減少腫瘤負擔,並提高了治療的成功率。最後,張玉晶教授總結了他的發言,重申了針對高危胃癌患者使用放化療的重要性,並對未來可能公佈的研究結果表示期待,這些研究可能進一步證實術前放化療和免疫治療的益處。

胃癌放療討論環節 蕭榮泰教授,美國梅奧醫學中心放射腫瘤科副教授
胃癌放療討論環節 蕭榮泰教授,美國梅奧醫學中心放射腫瘤科副教授

在這次討論中,孔鳳鳴教授繼續就放療的實際應用與蕭榮泰教授及張玉晶教授進行深入交流。討論集中在何時考慮使用新輔助放療,尤其是在胃癌治療中的具體應用場景。此外,還討論了術後放療的條件,特別是在淋巴結陽性或切緣陽性的情況下的放療需求。

蕭榮泰教授分享了美國在進行新輔助治療時的一些標準和條件,強調在有正向邊緣(positive margins)和正向淋巴結(positive nodes)的情況下,通常會考慮新輔助治療。他提到,在美國進行胃癌放療的情況不如中國頻繁,通常會在有明確手術困難或潛在手術併發風險的情況下才考慮放療。

張玉晶教授則從中國的實踐角度出發,詳細解釋了在何種情況下會考慮術前和術後放療。他指出,如果手術沒有達到根治性切除(如有陽性切緣或高淋巴結轉移率),放療將是重要的補充治療選項。

王利明教授提供了日本的視角,他指出在日本,放療的應用較為有限,通常只在胃食管交界處的高級別癌變(如T3或T4階段)時才考慮放療。他強調日本的治療策略在手術中盡可能實現腫瘤的完全切除,即使是在淋巴結陽性的情況下也會嘗試擴大手術範圍,而不是依賴於放療。

討論中還提到了臨床試驗的重要性,指出新輔助治療的許多方案還在臨床試驗階段,未來可能會根據試驗結果調整治療策略。這次討論深入探討了不同地區在胃癌放療應用中的差異和選擇依據,為參與者提供了寶貴的國際視角和治療經驗。

胃癌治療新藥新方法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的王穎教授詳細介紹了當前胃癌治療的最新進展,特別是在免疫治療方面的突破。她強調了PD-1抑制劑聯合化療作為胃癌一線治療的適應症獲批情況,這對於晚期胃癌患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治療選擇。此外,王教授還提到了一些新興的免疫治療藥物和雙特異性抗體,這些都顯示了積極的臨床療效,為胃癌治療提供了新的希望。在治療策略方面,王穎教授提到免疫治療聯合化療不僅提高了患者的腫瘤緩解率和生存期,還在某些案例中觀察到患者獲得臨床完全緩解的機會。這些治療策略的成功實施對於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她也指出了在免疫治療領域中待解決的問題和挑戰,如PD-L1的表達評估方法和具體臨床試驗的設計問題。這些都是未來研究和臨床實踐中需要關注的重要方面。王穎教授的分享為參與討論的醫生和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全面更新的胃癌治療概覽,強調了持續研究和臨床試驗的重要性,以便為胃癌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孔教授最後強調:“胃癌雖然是一大挑戰,但絕不是不可克服的難題。通過跨學科的團隊合作與不懈的努力,我們完全有能力將中國胃癌的防治提升到日本和美國的先進水準。”GCOG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將於下期深入探索“鼻咽癌專題”。我們期待您的積極參與,如有任何疑問或關心,歡迎在活動中提出。我們的專家團隊會線上為您答疑解惑,為您的健康之路提供指導和支持!

抗癌防癌2324 講座時間表:

【鼻咽癌治療】 「鼻咽癌治療新技術?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香港,2024年2月24日 – 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及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系列活動再次展開。本次講座題目是「鼻咽癌治療新技術,聽聽專家們怎麼說!」。聚焦於鼻咽癌的最新治療技術,邀請到多位國際知名的腫瘤學專家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與臨床經驗,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鼻咽癌治療新技術,聽聽專家們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講座內容

主持人開場介紹鼻咽癌危害性

孔教授在歡迎辭中對各位專家嘉賓的參與表示衷心感謝,並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她特別感謝了合作平臺,包括香港癌症資訊網、北海財務、放療說及眾多學生助理的支持。她簡要介紹了這是第二次BNI公眾講座,並強調了專家們在節日期間為觀眾服務的重要性,彰顯了他們的專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孔教授隨後詳細介紹了馬院長的背景和成就,指出馬院長是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常務副院長,專注於鼻咽癌的研究和治療,不僅是鼻咽癌首任主任委員,也是中國抗癌學會鼻咽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並在放射腫瘤學領域發表了大量重要研究成果,改變了全球鼻咽癌治療的指南和實踐。孔教授鼓勵觀眾珍惜這次機會,聆聽馬院長分享的寶貴經驗和見解。她繼續介紹了鼻咽癌的基本概況,包括其高發病率、主要症狀及治療方法,強調了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的重要性。孔教授引用了最新數據,展示了鼻咽癌在中國和全球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並指出通過多學科綜合治療,鼻咽癌的治癒率顯著提高。她總結道,這次講座旨在通過專家們的共同努力,為鼻咽癌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療資訊和希望,推動全球鼻咽癌防治水準的提升。

戰勝鼻咽癌不是夢

李詠梅教授在講話中首先祝大家龍年快樂,並表示很高興有機會分享關於鼻咽癌的相關資訊。她指出,100多年前戰勝鼻咽癌是一個夢,因為鼻咽癌的位置隱蔽,發現時通常已經是晚期。鼻咽癌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南部的發病率很高,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三倍,主要集中在45-65歲之間。李教授強調了EB病毒、吸煙和家族史作為鼻咽癌的重要風險因素,並指出廣東的飲食習慣,如吃鹹魚,也增加了患病風險。在香港,過去37年,鼻咽癌的發病率下降了74%,每年減少2%,這得益於公眾教育和早期篩查。李教授介紹了早期篩查的重要性,包括檢測EB病毒抗體和進行鼻咽鏡檢查。她還提到,一旦發現頸部腫塊或出現鼻腔出血、耳鳴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李教授回顧了放射治療的發展,指出自1960年開始,放射治療顯著提高了鼻咽癌的治癒率。現代放射治療結合了磁共振成像和精確的治療計畫,使得治療更加精准。對於早期鼻咽癌患者,單純放療即可治癒,而晚期患者則需要放療結合化療和免疫治療。她指出,過去轉移的鼻咽癌幾乎無法治癒,但現在通過綜合治療,包括免疫治療,許多患者仍有治癒的機會。李教授強調,香港過去十年的數據表明,鼻咽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下降。她呼籲大家留意身體變化,及時篩查,早發現早治療,並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醫生和研究人員將繼續努力,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戰勝鼻咽癌不再是夢。

鼻咽癌的放射治療

來自國家腫瘤醫院頭頸部腫瘤科的易俊林教授在講話中詳細介紹了鼻咽癌(BAI)的放射治療。他指出,鼻咽癌在中東南亞特別是中國南部的發病率很高,中國專家在該領域的貢獻得到了世界認可。易教授強調,放射治療是鼻咽癌的基石和首選治療手段。由於鼻咽癌發生部位隱蔽,發現時通常已是晚期,且頸部淋巴結轉移常見,治療手段包括放射治療、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放射治療通過高能X射線殺死腫瘤細胞,目前主要使用加速器進行外照射。現代放射治療設備如螺旋斷層、容積旋轉調強放射治療(VMAT)、質子和重離子設備等,可以精確定位腫瘤並保護周圍正常組織。調強放射治療(IMRT)成為主流技術,不僅提高了療效,還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質,減少了口幹、張口困難和顳葉壞死等副作用。易教授引用中南大學腫瘤醫院的數據,顯示五年生存率達到80%以上,早期鼻咽癌患者幾乎可以100%治癒。易教授總結道,現代放射治療設備尖端、技術先進、治療準確、療效肯定、副作用低,使得鼻咽癌的治癒成為可能。對於局部晚期患者,放射治療需要結合化療或免疫治療,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他鼓勵患者對診斷和治療充滿信心,表示通過多學科綜合治療,鼻咽癌的治癒率將不斷提高。

鼻咽癌的外科治療

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的黃曉明教授介紹了鼻咽癌(BNI)手術在治療過程中的應用。黃教授指出,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放射治療,但在某些情況下手術是必要的,尤其是針對放療後的併發症或局限性復發的病例。傳統放療可能導致鼻咽部和顱底部位的放療後變化,需要通過手術干預以明確診斷。黃教授詳細說明了手術在治療放療後病變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處理鼻咽部和顱底的壞死病變時。他強調利用鼻內鏡技術進行微創手術的獨特優勢,如鼻內鏡下的顱底鎖孔手術,這種方法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減少誤診和誤治,並被中國抗癌協會的專家共識引用。他還提到,放療後的顱底骨壞死是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通過內鏡下的骨清除和術後高壓氧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預後。黃教授指出,針對復發的鼻咽癌病灶和頸部淋巴結,目前手術治療的效果優於再次放療,但手術僅適用於局限性復發的病例。對於這些病例,採用鼻內鏡手術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減少創傷和併發症。黃教授總結道,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鼻咽癌手術的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此外,結合機器人手術技術,可以進一步優化手術結果,提高生存率。他最後祝大家元宵節快樂,身體健康,並鼓勵患者和醫務人員繼續努力,共同戰勝鼻咽癌。

綜合治療能增加鼻咽癌治療的機會嗎?

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麥海強教授在講話中探討了綜合治療在提高鼻咽癌(BNI)治癒率方面的作用。他指出,鼻咽癌在中國的發病率很高,占全球病例的一半。由於鼻咽癌的解剖位置特殊,大部分病理類型是未分化型,且與EB病毒感染密切相關,放射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法。早期患者的單純放療效果很好,五年生存率接近100%,副作用低。然而,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70%-80%的患者需要接受綜合治療。對於中晚期患者,單純放療的效果有限,40%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因此,麥教授強調了放療與化療聯合治療的重要性。放療和化療的機制不同,放療在細胞分裂期最有效,而化療在DNA合成期最有效,兩者聯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癒率。化療還可以縮小腫瘤,提高放療的效果。研究顯示,放療聯合化療比單純放療能顯著提高五年生存率和減少復發率。對於高危患者,如淋巴結較大或有遠處轉移的患者,僅同期放化療是不夠的。輔助化療在放療結束後使用可以鞏固療效,但需要耐受性較好的患者。研究發現,使用耐受性較好的口服藥物如卡培他濱,可以提高高危患者的生存率。誘導化療的應用也顯示出顯著療效,特別是對那些在放療前接受誘導化療的患者,能進一步提高治癒率和減少復發。綜合多項研究,放療聯合誘導化療能顯著提高五年無進展生存率和總生存率。未來的方向,麥教授提到節拍化療作為一種新方法,對高危患者進行持續低劑量化療,顯示出提高療效的潛力。他總結道,鼻咽癌五年生存率的提高不僅得益於放射治療技術和影像學的進步,還包括綜合治療方法的應用,這顯著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減少了遠處轉移。麥教授強調,未來希望通過進一步的聯合治療和新的臨床試驗,進一步提高鼻咽癌的治癒率。他表示,未來的研究結果將為治療提供更好的參考,最終目標是進一步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

多學科專家病例討論

多學科專家病例討論總結

在這次鼻咽癌的討論中,多位專家回答了患者的問題,提供了專業的見解和治療建議。

孔鳳鳴教授

討論內容:孔教授繼續主持討論,特別是關於放療在鼻咽癌治療中的應用,強調了新輔助放療和術後放療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淋巴結陽性或切緣陽性的情況下。

田庚教授

問題:78歲的患者已擴散至淋巴結和骨骼,是否可以減少化療劑量?

回答:田庚教授指出,由於患者年齡較大且已有骨骼轉移,化療帶來的副作用顯著,因此可以考慮酌情減少化療劑量。具體劑量應根據血液檢查、肝腎功能和患者的臨床耐受性決定。他還建議支持治療,包括改善飲食、睡眠和活動 。

李紀實教授

問題:放療後出現吞咽障礙,如何治療或緩解?

回答:李紀實教授解釋了吞咽障礙的主要原因是放療破壞了咽縮肌和其他相關肌肉,導致吞咽困難。他建議通過康復治療來緩解症狀,並提到調強放療(IMRT)在減少這種副作用方面的優勢 。

麥海強教授

問題:一位33歲的患者骨轉移,化療效果不佳,如何處理?

回答:麥海強教授建議患者門診復查以確認腰痛是否由骨轉移引起,並指出,對於化療和免疫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慮補充放療,以提高治療效果 。

問題:一位22年的患者在放療後出現局部復發,該如何處理?

回答:麥教授建議,如果手術不能完全切除腫瘤,可以補充放療,並根據手術醫生的建議來確定放療劑量 。

肖永泰教授

問題:在多次放療後,是否可以再次進行放療,如何控制劑量?

回答:肖教授指出,再次放療是可行的,但需要控制劑量,一般建議在50到60格瑞之間,根據手術醫生的評估來確定具體劑量 。

李詠梅教授

問題:如何在放療後提高治療效果,特別是對早期和轉移的鼻咽癌患者?

回答:李詠梅教授強調,對於早期的鼻咽癌患者,可以單獨使用放療。而對於影響較大的區域,需要聯合化療和免疫治療。她還指出,隨著放療和免疫治療的進步,即使是轉移的鼻咽癌患者,也有可能治癒​​ 。

易俊林教授

問題:鼻咽癌放療後的副作用及其管理?

回答:易教授強調了放療後常見的長期副作用,包括口幹和吞咽困難,建議通過康復治療和定期隨訪來管理這些副作用 。

通過這些討論和回答,專家們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幫助患者和家屬更好地理解鼻咽癌的治療選擇和管理策略。

在會議的最後,孔鳳鳴教授表達了對所有專家和參與者的衷心感謝,特別是在節日期間抽出時間參加討論。他感謝了各位專家的全程支持,並特別提到了麥海強教授的補充說明。孔教授介紹了美國一項針對復發鼻咽癌患者使用雙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強調中國專家和年輕研究人員參與國際臨床試驗的重要性,這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也為中國專家在國際舞臺上提供了展示和提升的機會。接著,孔教授詢問了麥海強教授關於中國在復發鼻咽癌患者中進行的臨床試驗情況。麥教授解釋了當前中國針對復發和轉移鼻咽癌的統計治療研究,特別提到一線治療後的維持治療對比研究。孔教授提出了一個開放性問題,詢問專家們對鼻咽癌復發患者未來最有希望的治療方法和研究方向,討論中提到了放療與免疫治療結合的前景,並強調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來驗證這些新方法的有效性。孔教授宣佈下一期多學科治療的主題是胃癌,會議將於3月30日舉行,鼓勵大家繼續關注和參與。最後,他對所有參與者致以最誠摯的感謝,並對觀眾們的積極參與和提出的問題表示感謝,希望未來繼續保持這樣的交流和討論,並宣佈會議圓滿結束。

孔教授最後強調:“鼻咽癌雖然是一大挑戰,但絕不是不可克服的難題。通過跨學科的團隊合作與不懈的努力,我們完全有能力將中國胃癌的防治提升到日本和美國的先進水準。”GCOG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將於下期深入探索“宮頸癌專題”。我們期待您的積極參與,如有任何疑問或關心,歡迎在活動中提出。我們的專家團隊會線上為您答疑解惑,為您的健康之路提供指導和支持!

抗癌防癌2324 講座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