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16年得個桔 買危疾保生癌冇賠

 1

2016/11/25 (週五) 12:00上午

投保16年得個桔 買危疾保生癌冇賠

都市追蹤

很多保險公司的危疾保險,均訂明不會對「原位癌」作出賠償,然而有時明明不是「原位癌」,保險公司仍拒賠。有讀者最近發現結腸內有三粒瘜肉,其中一粒被證實屬腸癌一期(「原位癌」可理解為「0期」),馬上接受手術切除,惟事後他向保險公司索償,卻被指所患的是「原位癌」而拒賠。事件揭露現行保險條例對市民保障不足,和保險公司爭拗每每處於下風。

病變腸已切 竟當「原位癌」

任職紀律部隊的李先生(化名),今年7月在多次排便後發現便中有血,於是前往私家醫院接受結腸鏡檢查,證實結腸內有三粒瘜肉,其中兩粒屬良性,第三粒則直徑達兩厘米,證實是惡性,並已有部分癌細胞穿過腸黏膜,滲入肌肉。

李先生隨即入院,並馬上安排進行腸內窺鏡及瘜肉切除手術,當瘜肉切除後,由於擔心該惡性腫瘤的癌細胞已擴散,故此,在兩個多星期後,他再接受腹腔鏡下乙狀結腸切除手術,將當時惡性腫瘤生長的一段達六吋長的結腸切除。李先生指,當日切下來的一段結腸早已病變,幸好及時切除,未有擴散至其他器官,否則後果嚴重。

索償竟然被拒絕

是次手術,李先生一共花掉18萬元積蓄,事後他向保險公司申請索償,惟經過審核後,該跨國巨頭級保險公司回覆竟是拒絕,指他提供的組織病理報告中,腫瘤並無涉及黏膜下層,屬「非侵蝕性原位癌」,故不會賠償。

李先生對有關回覆感不滿,認為報告中清楚寫明「It infiltrates into the muscularis mucosae(大致意思:已滲入到肌肉組織內)」,保險公司卻視而不見。「我2000年開始買危疾保險,諗住日後唔知幾時有重病,有個保障,但原來患癌,仲要係開始擴散嘅癌都冇得賠,咁我買嚟做乜?」 

業內人士:「應該賠」

記者在李先生同意下,將其病理報告向醫生及資深保險從業員查詢。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梁廣泉指,根據該病理報告看,李先生毫無疑問是屬於腸癌第一期,即腫瘤已經生長到結腸或直腸內壁,不過未穿過腸壁。而資深保險從業員沈先生亦表示,單從有限的資料作簡單判斷,保險公司應有責任提供賠償。

但為何跨國大保險公司仍拒絕賠償?記者就李先生個案向該保險公司查詢,對方以私隱為由拒絕回應,只表示「公司的專家小組研究過,認為不適合賠償」,若投保人不同意保險公司決定,可向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申訴要求處理。李先生質疑,大公司可以一句不賠就不賠,投保人卻要自行展開冗長投訴及索償程序,故他會向當局及消委會投訴事件。

乜嘢叫「原位癌」?

根據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腫瘤可分良性及惡性兩種,良性會駐足在本身位置上不擴散。惡性則含癌細胞,最初守在原部位上,稱為「原位癌」,惟其後,癌細胞若得不到適當治理,會破壞周圍組織及擴散至其他器官,變成侵襲性的癌症,並按癌細胞擴散程度,分不同期數。

原位癌爭拗趨升

根據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資料顯示,該會2015年共接獲647宗新投訴個案,是該會自1990年成立以來的新高,引起最多索償糾紛的兩類保險產品分別是「住院/醫療保險」與「旅遊保險」。當中,有患直腸癌的投保人在接受腹腔鏡直腸切除手術後,被保險公司以「原位癌非癌症」為由拒絕賠償。而有關爭議有上升趨勢。

資深保險從業員沈先生表示,長遠解決「原位癌」爭拗的方法,是將爭拗的基本原因消除,目前有不少保險公司已提供連「原位癌」也賠償的保障計劃,受保人在選購有關產品前可先了解保障條文。

 

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E6%8A%95%E4%BF%9D16%E5%B9%B4%E5%BE%97%E5%80%8B%E6%A1%94-%E8%B2%B7%E5%8D%B1%E7%96%BE%E4%BF%9D%E7%94%9F%E7%99%8C%E5%86%87%E8%B3%A0/

 

資助私院照腸鏡 最多自付2000元

圖2之1 – 圖為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護理計劃)庾慧玲(左)及聯網服務總 . . . . . . (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在公立醫院照腸鏡最長等逾一年,醫管局下月初將推「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非緊急病人去私營醫療機構照腸鏡,每名病人可獲補貼6800至7500元,但須自費最多2000元,料8000人合資格,最終有兩成、即1800人會參與。醫管局表示現已有75名私家醫生報名,當中約七成不會收額外費。有病人組織關注,醫管局篩選病人時須考慮公平,建議採「先到先得」原則。

資助6800元 需切瘜肉7500元

政府於上年度《財政預算案》撥100億元予醫管局設基金,以每年投資回報作公私營協作計劃經費,為期兩個年度的腸道檢查計劃動用當中1600萬元。每名合資格病人可獲一次過定額資助,不需切瘜肉者為6800元,需切瘜肉則是7500元,與衛生署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資助額相若,但病人須另行自付1000元,領綜援或持有效醫療費用減免證明者可豁免;另參與的私家腸胃肝臟科及外科醫生可收額外費,上限1000元,即病人最高須自付2000元。

公院最長輪候60周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表示,公院每年約做5萬宗大腸鏡檢查,至今年10月,最長輪候時間大約等60星期,外判能給病人多一個選擇。他解釋,有別衛生署的篩查旨在找潛在大腸癌患者,在公院排期的病人多有病徵,除了大腸癌,亦包括經常肚痛、大便狀况有變或有感染等病情。

8000公院病人合資格

張又稱,現約有3萬宗等照腸鏡的穩定個案,會按病人登記輪候大腸鏡檢查的日期及臨牀情况,決定加入計劃的優次,當中約8000人合資格,按以往公私營協作計劃參與率估算,料最終有兩成人參與。

75私家醫生報名 三成額外收費

他指本月初已發信邀私家醫生參加,現有75人、共129個檢查處所報名,當中七成不額外收費,其餘則額外收500至1000元。張偉麟稱,暫未能預料會否縮減公院輪候時間,明年中會檢討成效,考慮是否增名額。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總監潘冬平表示,有興趣參加計劃,公院病人患癌風險比篩查的無病徵者高,輪候一年隨時延誤醫治,若能提早為他們照腸鏡,意義更大。他說,6800至7500元資助額較一般市價略低,但屬可接受範圍,惟這些病人已有病徵,較大可能找出瘜肉等,步驟較複雜,參與醫生需要「做多少少嘢」,額外收1000至2000元亦合理。

病人組織倡按風險排參加次序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稱,今次資助金額相對多,相信有助病人及早治療,但亦認同醫管局在選擇病人時須考慮公平,建議應按病人風險程度來定分界,例如若有高危家族史者可獲優先參加計劃;另外應採「先到先得」原則,若排期較前的病人放棄參加,再把名額給予排期較後的病人,而非直接外判「隊尾」病人到私家。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一兩千元對領綜援等基層人士已是負擔,應同步豁免支付醫生額外費。

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1125/s00002/1480010378836

完整報導

醫管局推公私協作資助大腸癌檢查

now 新聞 – ‎2016年11月24日‎
【Now新聞台】醫管局下月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正在公立醫院輪候大腸鏡檢查的病人到私家醫院照腸鏡,縮短輪候時間。 計劃不限病人年齡,只要正在公立醫院輪候照腸鏡,而病情穩定,可在家中進行檢查前準備,以及適合在日間醫療設施接受檢查的病人 …
 

醫管局下月公私協作資助大腸癌檢查涉千六萬

雅虎香港 – ‎2016年11月24日‎
【Now新聞台】醫管局下月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正在公立醫院輪候大腸鏡檢查的病人到私家醫院照腸鏡,資助額最少有6800元,預計有8000人符合資格,涉及1600萬元。 現時有超過三萬人在公立醫院輪候大腸鏡檢查,平均要等一年多。醫管局為縮短人 …
 

公院外判照腸鏡需自費至少千元

雅虎香港 – ‎2016年11月24日‎
… 期之長足以致腸癌擴散。 通過外判計劃獲資助到私營醫療照腸鏡的病人,須為已輪候1年的穩定個案,病人最少需自費1,000元,當局料可吸引1,800人參與。有病人組織及外科專科醫生均認為參與人數少,對整體縮短腸鏡輪候時間效果不大,反加長外科手術輪候人龍。
 

 

要聞港聞- 醫管局補貼自費腸檢縮輪候時間

香港蘋果日報 – ‎2016年11月24日‎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庾慧玲指,現時約有3萬名病人輪候照大腸鏡,約一成非緊急例行個案病人需等60個星期或以上。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強調,計劃與「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不同,不少人或因肚痛、大便異常等因素需要做腸道檢查,未必只針對大腸癌風險,故推出由病人 …
 

公院照腸鏡等逾1年醫管局資助非緊急病人看私醫自費至少1千

香港01 – ‎2016年11月24日‎
張偉麟表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不止大腸癌患者受惠,還有瘜肉及其他腸道問題的病人,預計有8,000名病人合資格。醫管局將於2018年3月31日前,邀請所有合資格病人參與計劃,按過往估算,會有20%合資格病人參與公私營計劃,故此料1,800人接受邀請。
 

資助轉私醫加快照腸鏡下月推出紓公院壓力

on.cc東網 (註冊) – ‎2016年11月22日‎
【on.cc東網專訊】 腸道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大腸癌個案,惟部分公立醫院的大腸鏡檢查輪候時間長達2年。醫院管理局最快下月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不限病人年齡,為正在公院輪候大腸鏡檢查的穩定個案提供起碼6800港元資助,到參與計劃的私家專科醫生照 …
 

醫管局推大腸鏡檢查公私營協作病人最多自掏腰包2000元

香港01 – ‎2016年11月23日‎
衞生署早前已展開為期3年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資助合資格市民及早照大腸鏡,以防瘜肉及患上大腸癌。由於市民對腸道疾病檢查需求日增,為縮短公立醫院的大腸鏡輪候時間,醫院管理局將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合資格病人到指定私家專科醫生 …
 

公院候照腸鏡逾一年醫管局資助病人私家檢查

AM730 – ‎2016年11月24日‎
醫管局將於下月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正在公立醫院輪候大腸鏡檢查的病人前往私家醫生檢查。有別於衛生署早前推行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今次計劃不限年齡,但每名病人需支付1千至2千元。 現有約3萬名病人在公立醫院輪候照腸鏡,輪候時間逾一年 …
 

公私協作照大腸病人千元可搞掂

香港文匯報 – ‎2016年11月24日‎
張偉麟指出,現階段難以評估可縮短多少輪候時間,因需取決參加計劃的病人數目多寡,預計計劃推行半年後才可掌握情況。 他又指,現時大腸癌患者增加,加上本港人口平均壽命長,預視未來數年的腸鏡檢查需求增加,故除了內部改善設施及增加內窺鏡檢查節數外,再 …

 

 

對治療轉移性癌症的昂貴藥物的道德質疑

 治療癌症的藥物價格非常高昂,許多評論家提出了這方面關注。這些藥物只能稍微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但是一把新的聲音對這種治療的倫理問題提出了質疑。


美國倫敦查理十字醫院和帝國理工學院醫學院的前顧問醫生 Dr Peter Wise 認為:「花費六位數字來延長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生命已經是不可負擔的,但對於那些『幾乎無可避免地會因為實體瘤轉移而死亡的癌症患者』來說,它也是『不適當』的。」
 
 

Dr Wise擁有多年從事醫學倫理方面的工作經驗,並曾在皇家執業醫生臨床研究倫理委員會任職多年。當他擔任內分泌科顧問時,他已經與晚期癌症患者接觸,當時他對研究副腫瘤內分泌病患者有特別濃厚的興趣。

11月9日在“BMJ”發表的一篇文章中,Dr Wise 質疑在轉移性癌症患者最後幾個月的生命中所花費的巨額金錢,是否可能更適合用於其他地方。

在隨附的社論中,BMJ編輯Dr Fiona Godlee 將這篇文章描述為「我誠懇地 建議所有腫瘤科醫生都應該閱讀的文章」。

在接受Medscape醫學新聞的採訪中,Dr Wise 指出,最近的死亡率統計數據顯示,癌症現正成為西方國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約 25% 的人口將死於癌症,其中約 90% 將死於癌症轉移。「這意味著大約 20% 的西方人口 – 大約1/5 – 將會因為轉移性癌症而死亡。我們不能用極其昂貴的藥物治療那麼多人,而且只是延長他們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壽命。」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必須澄清這一點。」他說。

他的其中一個關注是從治療癌症的藥物中獲得的微小益處。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提交用於新的癌症藥物的數據顯示,轉移性癌症患者的平均存活期約為12至18個月。

這些治療癌症的藥物存活率期延長了幾個月。他指出,研究發現 FDA 在 2002 年至 2014 年間批准的 48 種新癌症藥物,生存期中位數的獲益是 2.1 個月。

他還引用了2004年發表的一項綜合分析,研究細胞毒性化療對患有實體腫瘤的成年人在存活期方面的益處。 儘管這種治療對某幾類癌症(包括睾丸癌和淋巴瘤)具有效果明顯,但在絕大多數癌症(90%)中,細胞毒性化療對整體存活期的益處只是延長大約 3 個月(Clin Oncol.2004; 16:549-60 )。

然而,為了延長額外幾個月的壽命 – 這不是肯定的數字,因為這只是中位數 – 患者將不得不在診斷後的幾個月進出院接受治療,並且可能要承受治療引起的嚴重的副作用。他指出:「所以整體來說,我不確定這是否積極的做法。」

「我可以理解,人們會想多活幾個月,但我不認為這應該犧牲社會的資源。」他說。許多能夠延長患者幾個月壽命的的新藥價格非常高昂,每年的藥物成本超過10萬美元。

Dr Wise 認為解決方案是將患者納入臨床試驗,將他們隨機分配接受使用新的實驗藥物或最佳的標準治療。這樣,患者不會錯過治療機會,且如他們所願,仍然有機會延長幾個月的壽命,但這樣無需犧牲政府資助的衛生系統、醫療保險公司或患者本身的儲蓄。他指出,這項支出將由開發新藥的製藥商來承擔。

他建議,從衛生系統中節省的金錢可以有效地運用於別處。在腫瘤科,這些資金可用於加強預防、早期檢測、更有效率和根本性的局部和區域性治療,以及提供早期和需要高度技術的支持性治療。

Dr Wise說:「這是一個道德上的問題。」

他指出,雖然有機會延長幾個月壽命,但這只是一個機會,而不是肯定的, 結果存在不確定性,他強調:個別患者的生存期可能更短,這可能是由於治療引起威脅生命的嚴重副作用,或者僅僅因為腫瘤對治療有抗藥性。

「因此,你花費在不確定的事情上,我認為這是錯誤的,尤其是當你付出的是這麼多。」Dr Wise 說。

他認為,如果治療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因為臨床試驗的性質為不確定,事情便變得合理。他繼續說:「然後,製藥公司為這種不確定性承擔支出,這是合理的。」

他強調,關鍵在於不確定,而且是一個昂貴得令人難以置信的不確定性。

「如果每個服用這種藥物的病人都得以延長四個月壽命,我會有不同的看法。」他說。

同意不足

另一個問題是「知情同意」,特別是這些病例中的癌症患者是否明白他們花費於昂貴的癌症藥物中,能夠獲益的機會有多微小,並且這可能會使個人儲蓄消耗至破產的地步。

Dr Wise 說,患者高估了藥物的潛在益處。他引用了「一項重要的多中心點研究」(N Eng J Med 2012; 367:1616-1625),發現 1,200 宗轉移性結直腸癌和肺癌個案中,有近 75% 的患者認為癌症可能藉著化療治癒。「然而,在這些情況下,能否治癒幾乎是未知的。」他指出。

他認為,與此同時,支持性治療的選擇不是經常或在早期被建議使用的,這可能是因為患者及其家人對積極治療的期望,也是因為醫生的競爭利益。

Dr Wise 寫道:「但支持性護理可以延長生命並提高其生活品質,尤其是如果在早期引入。」

他認為「知情同意」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而有關的討論可以“更多地由訓練有素的獨立輔導員提供,而不是由管理治療或有潛在利益衝突的腫瘤科醫生提供。」 

Dr Wise對 Medscape Medical News 說:「無可否認,腫瘤科醫生確實有利益衝突。他們承受來自製藥工業的壓力,並且也可能有利潤動機,至少在美國, 可以從靜脈治療的管理中獲得金錢利益。」

他認為,患者必須被授予全權選擇如何進行。「『授權』可能是陳腔濫調,但在這個問題上至關重要。」他認為,在深入討論所有可行的選擇後,確保病人有完全的權力作出選擇。

有三種選擇 - 患者可以選擇是否接受癌症藥物治療、是否參加臨床試驗,或是否接受支持性治療。

他承認,參加臨床試驗可能會造成後勤支援方面的困難和壓力,因為它可能涉及交通和離開家庭在別處留宿,但如果可能,「在許多情況下,我認為這是正確的前進方向。」

他認為,同樣重要並需要強調的是,決定不進行藥物治療(通常被稱為拒絕)的選擇,在倫理和道德上都是適當的。

「合符道德的癌症護理需要賦予患者權力,並確定他們獲得準確、公正的訊息,然後在臨床試驗和治療環境中得到真正的知情同意。」他總結。

可能是最消極的看法

來自美國癌症協會的副首席醫生Dr Len Lichtenfeld對這些觀點作出評論說:「Dr Wise 是受到高度尊重和高度評價的醫生,我讚賞他的觀點,但他的看法是消極的。」 

Dr Lichtenfeld 強調:「腫瘤科醫生為了患者的的得益,在治療過程中,我們與患者及其照顧者和家屬進行對話,並作出最適合個別患者的決定。」他又說:「這可見於一些從不想接受任何治療的患者,和那些希望積極治療的患者,儘管他們已被告知治療可能無效的機會很高。」

他評論:「Dr Wise 所撰的文章裡有一些論點被框架化,那並不反映我們真正的職業道德和責任。」

他說:「如果說腫瘤科醫生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皆常規地、不假思索地建議患者採用最昂貴的治療,我認為這是個負面的說法。」 

他繼續說:「我不同意一些較新的藥物價格非常昂貴,這是對我們提出了如何供應這些藥物的認真問題 - 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政府結構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毫無疑問,成本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問題。他同意並補充說:「最近批准的肺癌免疫療法,直接衍生了『我們如何負擔』和『我們如何使用』的問題。」

「我認為這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但我們如何負擔這些藥物將是許多有關人士關注的問題,包括患者、他們的家庭、醫生、政府、付款人……等等的問題。」他說。

Dr Lichtenfeld 對文章的中心點提出一個問題 - 治療癌症的藥物沒有顯著地延長存活期,以及早期檢測的發展可能更有貢獻的說法。他認為,有數據顯示,這些治療癌症的藥物對延長存活期正在產生正面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更有實質性的影響。 

他強調:「我不同意這些藥物沒有價值。例如,在乳腺癌中,一些較舊和較廉價的療法對患者的存活率有顯著的提升,而最近已批准用於黑素瘤的新標靶藥物和免疫療法,更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存活期和生活質素。」

「我們無可否認已經取得進展……我不同意患者對這些藥物一概沒有好的反應,以及沒有延長存活期的說法。」他說。

「現在更多病人對治療的反應比過去進步。」他補充說。

也就是說,他同意涉及某些藥物的一個問題。舉例說,一種用於治療胰腺癌的標靶藥物,患者的生存期只延長了兩週。「這是沒有意義的。」他評論。

但他認為,現在越來越多人關注到,怎樣的益處才具意義,尤其是平衡患者的存活期和生活質素兩方面。

Dr Lichtenfeld 的另一個論點是,即使治療癌症的藥物確實延長病人的生命,但病人卻是如此虛弱,整體來說,這幾乎沒有甚麼好處。這可能是過去的情況,部分化療藥物會引起嚴重的副作用,但這種情況並不反映現今腫瘤學的發展。

「許多新的治療方法比我們過去使用的藥物毒性輕微得多……它們使患者得以保持較佳的生活質素。」他所指的是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

「如果說這些藥物具有如此巨大的毒性,並衍生出道德上的問題,這跟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和診治他們的醫生的經驗互相牴觸。」他說。「這跟數據和經驗相違背……我無法同意這種說法。」

「不是說成本不重要,但有這樣一個負面的看法……是有問題的。」他總結。

對文章的回應

BMJ網站上出現了幾個對於該文章的回應

其中一個回應由英國劍橋 Addenbrooke's Hospital的外科醫生 Dr Clive Quick 寫道:「我很高興,許多化療的無效性、殘酷性和令人破產的高昂支出 終於受到關注。每個人都見過病人在最後幾個月彷彿經歷煉獄,接受那些毫無意義和痛苦的治療,『因為我們可以』。」
 
「解決方案很簡單。」他建議,患者應該向腫瘤科醫生詳細詢問有關治療的目的和潛在的副作用,以便進行更有意義的討論。

Dr Wise沒有披露任何相關的財務關係。
 
原文 : 

Questioning Ethics of Costly Drugs for Metastatic Cancer

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71917#vp_1

毋須入侵性抽組織 血檢新技術 驗癌好幫手

 【明報專訊】一滴血,可以透視全身癌症

 


液體活檢是近年熱門醫學科研,只需要一滴血,驗測血液中的癌症DNA,就可以找到連內窺鏡也看不見的極早期鼻咽癌、預測肝癌發生率,甚至偵測到全身是否有癌細胞。究竟如何做得到?準確性有多高?

專家指出,液體活檢是肺癌診斷和治療的大趨勢;估計未來數年,會廣泛應用於不同癌症測檢。

最為人熟悉的液體活檢,應該是1997年中大首創的無創產前診斷,透過分析母親血液中的胎兒DNA,診斷胎兒有否患上唐氏綜合症,取代過去入侵性的抽絨毛或抽羊水檢查。

液體活檢隨基因科技不斷發展和普及。剛於上月底在香港舉行的第三屆香港國際腫瘤學會議(HKIOS),液體活檢正是其中一個熱門課題,尤其在癌症診斷和治療上。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病理學系教授陳君賜指出,現在已可將DNA測序技術應用於癌症檢測和診斷。

過去診斷癌症,活檢是黃金標準。陳君賜以腸癌為例,當懷疑大腸有腫瘤,要透過大腸鏡直接取出懷疑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癌細胞或進行病理化驗。「傳統活檢優點是準確度高,缺點是具入侵性,除了有出血風險,抽針過程亦可能會令癌細胞擴散。」

液體活檢簡單 新科技提高準確率

液體活檢,就是透過抽血檢驗,尋找癌細胞DNA,已能夠確診癌症。「液體活檢另一好處,因為只需抽血,十分簡單、非入侵性,可以重複抽驗。」

「近年研究發現,當患上癌症,癌細胞增生和凋謝過程中,會釋出DNA入血液中,所以只需抽血檢驗癌症DNA,毋須到患病器官或組織抽取癌細胞。」然而,陳君賜指出,癌細胞釋出的DNA數量極微,尤其是早期癌症,要在血液中準確偵測出微量癌症DNA,並不容易。

「過去沿用的PCR基因測檢技術,未必偵測到血液中微量的癌細胞DNA。」陳君賜指出,中大醫學院使用新技術「數字PCR」,一個樣本可以做2萬次PCR基因測試,逐粒DNA檢查有沒有變異,「舉例說,傳統PCR技術,就像是將一堆沙放入盒子中,尋找其中一粒異常的沙粒;新的數字PCR,是先將沙堆分散成沙粒,每一盒子只放一粒沙,然後找出裝着不正常沙粒的盒子」。以檢測肺癌標靶藥的抗藥性基因為例,傳統PCR準確率只有四成,數字PCR卻高達七至八成。

 

陳君賜介紹了數項臨牀應用及研究中的液體活檢技術﹕

◆尋找肺癌標靶

肺癌病人需要透過氣管鏡或肺穿刺抽組織,檢查有否EGFR基因變異,是否適合使用標靶藥。氣管鏡或肺穿刺屬入侵手術,私家醫院一般需輪候一星期,公家醫院則需三數星期;而過程可能傷及氣管或肺組織。

有了液體活檢技術,當懷疑患上肺癌,只需要抽血檢查,就可以同時確診及知道是否帶EGFR基因變異,抽血翌日已能得知化驗結果,及早用藥。陳指出,液體活檢準確率約八成,當抽血檢查發現有EGFR基因變異,病人可以直接服用標靶藥,毋須再做傳統組織活檢;如抽血檢查找不到EGFR變異,病人才需接受傳統組織活檢,作進一步檢查。

另外,帶有EGFR基因變異的肺癌病人,服用標靶藥一段時間後,會慢慢出現抗藥性。研究發現,抗藥性來自新的基因突變,改變EGFR形狀,令藥物失效;而最新一代的標靶藥,正是針對這個T790M基因突變。

抗藥性通常由一小部分的癌細胞開始,要檢測是否出現抗藥性?是否適合使用新一代標靶?傳統活檢就面對幾個難題﹕首先,癌細胞擴散全身,究竟抗藥性變異是哪一位置開始?活檢應抽取哪一個位置?另外,早期抗藥性,變異的癌細胞極少,抽取組織亦未必驗得出,但當抗藥性持續一段時間,身體已可能變差。究竟何時最適合抽組織檢查?當檢查找不到抗藥性基因,病人可否再次做手術抽取組織?

液體活檢就可以解決上述難題,因為抗藥性基因釋出血液,毋須考慮癌細胞位置,只需驗血就知道有否基因突變;另外,由於檢查不具入侵性,病人可以在病情出現變化時、不同時段重複檢查。

◆篩檢早期鼻咽癌

中大化學病理學系首創鼻咽癌基因血液測試,透過偵測血液中的鼻咽癌基因,找出鼻咽癌病人。陳君賜指出,剛完成涉及2萬人的臨牀測試,全屬40至60歲、無鼻咽癌病徵的華裔男性。

鼻咽癌臨牀測試 效果理想

分析初步5000人結果顯示,找到7至8人的血液中帶有鼻咽癌腫瘤基因,再透過鼻咽鏡或磁力共振確診,當中一半是鼻咽癌第一期。「當中找到連鼻咽鏡也看不到的超細小腫瘤,要磁力共振才能發現。早期鼻咽癌,治癒率高逾九成。」

陳君賜相信,今次研究結果,可以確認液體活檢用作篩查早期鼻咽癌,準確度高達95%至97%。

◆檢測全身癌細胞

利用基因排序技術,將血液中找到的所有DNA排序,偵測有沒有癌症基因特徵,準確率高逾八成。每一種癌症基因特徵都不一樣,要逐一偵測,涉及技術相當複雜,成本高昂。不過,陳君賜指出:「這種檢驗方法,可找出任何癌症,但對醫生和病人來說,暫時完全無用!」除非找到像肺癌EGFR基因變異或鼻咽癌基因等,有獨有特徵癌症基因,否則報告結果未能確實指出,哪一個位置患癌。

尚待大型研究數據確認

陳指出,這項目仍在研究階段,現在欠缺大型研究數據確認,也未知如何解讀報告,「究竟驗測的準確度有幾高?如果驗測結果呈陽性,但跟進檢查又找不到癌細胞,要如何處理?是報告出錯?還是代表五年後癌症發生率?未搞清楚這些問題前,胡亂驗測只會令人虛驚一場」。

◆預測肝癌發病率

乙型肝炎帶菌者,每年1%演變成肝癌;或肝硬化病人,每年4%演變成肝癌。這些病人值得用上述的基因排序技術找出肝癌。

因為肝癌細胞增生,有很多基因控制,一個基因變異不會造成肝癌,要一連串變異才會演變成肝癌。陳君賜指出,中大正研究透過基因排序技術,數算相關已變異的基因,評估未來五年肝癌發生風險高低。

■知多啲

腫瘤標記 檢查不可靠

坊間身體檢查,常見其中一個項目「腫瘤標記」(Tumor Marker),聲稱可以偵測癌症。究竟與癌細胞DNA有何分別?

陳君賜解釋,腫瘤標記主要是檢驗癌症相關蛋白質,然而,並非每個病人的癌細胞都會釋出蛋白質,有些癌症釋出的蛋白質相類似,加上癌細胞釋出蛋白質的原因和作用未知,因此透過檢驗腫瘤標記偵測癌症,結果並不可靠。舉例說,腸癌會釋出癌胚胎抗原(CEA),吸煙者、炎症、肺癌病人的CEA亦會較高,所以用CEA作為測檢腸癌,準確度低。

相反,驗測癌細胞DNA,是直接因果關係,因此準確度較高。

文、圖: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1121/s00005/1479665733467

謠言「癌細胞愛吃糖」不吃糖就能餓死癌細胞?醫生怎麼說?

 謠言這樣說:癌症、致癌、癌細胞是長輩愛傳謠言裡的熱門款,包括吃檸檬可以抗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表的「餓死癌細胞」、微波爐加熱食物會致癌,但這些謠言啊~即使經過了超多媒體、科學網站破解過無數次後,還是有超多忠實信眾的。進入正題,除了上面提到的癌症類謠言外,「癌細胞愛吃糖」也是非常常見的謠言,各位有收到過嗎?

  破解關鍵點:癌細胞愛吃糖?真的是這樣嗎?

這說法其實有點太片面了,尤其糖類還是人體主要熱量來源,難道要大家都不吃糖嗎?幸好,已有許多專家針對這謠言提出解答了,糖是可以吃的,但要怎麼吃呢?容我們先賣個關子,真相就請繼續往下看了。

 ID-692963

  「癌細胞愛吃糖」的理論都是來自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篇報告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這篇報告叫做「癌症可能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解開癌細胞代謝機制」,以下是節錄的內容,「研究團隊測試與前列腺癌及乳癌發生有高度相關的致癌本質因子JMJD5,發現它能和控制癌細胞生長的關鍵糖解酵素PKM2結合,改變細胞新陳代謝的路徑,從而促成腫瘤生長。以JMJD5為分子標靶降低其表現量,將可還原癌細胞新陳代謝路徑,減緩腫瘤生長。

龔院長形容,PKM2酵素就像「守門人(gate keeper)」一樣。在氧氣充分之下,絕大部分的葡萄糖通過PKM2酵素的轉化會成為能量與二氧化碳。但是當致癌因子JMJD5酵素出現後,會與PKM2酵素結合,轉化為腫瘤形態之PKM2酵素,讓細胞產生乳酸,使得PKM2酵素失去守門人的功能,形同將門關上。這一作用改變了癌細胞的新陳代謝途徑,結果堆積在門外糖解作用的中間代謝分子正好有利於癌細胞增生所需之原料,如氨基酸、核酸及脂質,這就是為什麼過多葡萄糖的攝取會促進腫瘤生長的原因。」

另外,在研究報告中還有提到,「一般癌症病患的治療中早有限制糖分攝取的飲食指引。目前部分控制糖尿病病患血糖的藥,也證實對腫瘤的生長有抑制的作用,可以說明新陳代謝的正常運作與癌症的防治確實相關。」

就是這幾段話,讓謠言找到了發揮的空間,也才出現了「癌細胞愛吃糖」的說法,但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本意真的是這樣嗎?想必很多人都被謠言誤解了,忽略報告最後提到的「包括運動、均衡飲食、審慎選擇糖分攝取、控制好身體血糖值等維持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運作的做法都對癌症的防治有正面的幫助,可作為民眾日常保健的指引。」

  糖分一定需要攝取,但要攝取好的糖份!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呂玉如營養師針對此謠言作出說明。呂營養師在文中提到,不能單憑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結果就認為「癌細胞愛吃糖」,這樣的連結太過武斷,而且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結果中只是提供治療癌症的上的一個方向,「均衡飲食、培養運動習慣」依然是有效預防癌症的最好方式。

呂玉如營養師在文內說明,當吃進高 GI值的食物時,會使體內血糖快速飆升,刺激胰臟ß-細胞分泌胰島素進而調解血糖,過多的胰島素會促進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合成,而過度分泌的IGF-1就會刺激癌細胞增生並降低癌細胞死亡,然後腫瘤就會惡化了。

所以說不是不能吃糖,而是要「控制血糖」。呂玉如營養師建議,改變飲食習慣以及多運動是最重要的,尤其別吃過多的碳水化合物(高GI值),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並降低精緻醣類的攝取,減緩血糖上升速度,就能有效降低腫瘤惡化的風險。

關於各種食物的GI直可參考這邊(https://goo.gl/tXlvZ5)~不過別以為GI值低就可以猛吃,如果熱量高,吃太多一樣會胖喔。

另外,北醫附醫乳房外科主任洪進昇醫師也在自己的部落格裡破解了「癌細胞愛吃糖」的謠言,結論與呂玉如營養師的說明差不多,有興趣的網友也可參考。

最後,我們想說的是,「癌細胞愛吃糖」的說法,或是「不吃糖來餓死癌細胞」的說法都不是正確的,絕對不是不吃糖就不會得癌症,事情不是那麼簡單的!「均衡飲食、多運動」雖然是老生常談,但也是上面專家一致認為,最能預防癌症發生的做法,還等什麼?今晚就去運動吧!

 

www.setn.com/News.aspx

编者的話(52) : 第六屆單車環台活動

 
由台灣抗癌協會舉辦的第六屆單車環台活動完滿結束. 這是第三年癌症資訊網組織不倒騎士香港隊參與活動. 今年共有 8位康復者及 3 位家屬成行, 並且為這次義舉捐贈台幣220,000.00予台灣抗癌協會. 
 

由台灣抗癌協會創辦人吳興傳教練帶領下, 2016年11月5日從台北101出發,展開為期10天1100公里環台挑戰, 於2016年11月14日抵達終點新北市政府。團隊以行動證明,患癌也能藉由行動找回失去的精神面貌,積極樂觀的態度,成為戰勝疾病的良藥。
 

旅程中藉得我們學習借鏡的地方甚多. 也喜見各界別,甚至乎不同政見的政治人物也放下分歧, 一起支持這次活動。究其原因,相信和吳興傳教練的個人品得及對運動的堅持有絕對關係。
 

“ 吳興傳教練熱愛跑馬拉松,創立中華民國慢跑協會、台灣抗癌協會,發起癌友單車環臺活動。曾牽引盲人跑者參加世界各大馬拉松,率領盲胞登上玉山和富士山,獲選亞運馬拉松陪跑教練,臺北市榮譽市民、傑出市民、十大優秀教練,行政院推行體育有功人員精英獎。二〇〇九年被診斷罹患大腸癌三期,歷經十二次化療,不向命運低頭,積極配合療程,並且以運動抗癌的方式預防復發。夢想是要成就別人的夢想,用自己的運動專長,幫助和鼓勵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節錄至 跑出生命力:不倒鬥士吳興傳

吳興傳教練的運動抗癌信念, 一直感染著每一位曾和他接觸過的人. 如果要具體說明什麼是生命影響生命, 他的行為就是最佳的明證. 期待看見不倒騎士單車環台推廣至更遼闊的層面, 整個亞洲區甚至全世界也有代表能參與。
 

運動抗癌, 癌症不來.


為吳興傳教練及其團隊、台灣抗癌協會及一眾參與第六屆單車環台活動的朋友感到驕傲, 踏上了人生另一個里程碑, 2017再見. 

編輯 ( 15-11-2016 )
 
 
媒體報導 : 

 
Story image for 不倒騎士 from 聯合新聞網

不倒騎士環台香港癌友要推廣

聯合新聞網9 hours ago
今年共有11名香港人參與「不倒騎士」環台,有9位曾是癌友,要將運動抗癌理念帶回香港。黃國鳴說,10年前他得鼻咽癌第3期,一開始也很喪志,但馬 …

Story image for 不倒騎士 from ETtoday

不倒騎士抵桃園鄭文燦:防癌與抗癌同等重要

ETtoday12 hours ago
台灣抗癌協會所舉辦的「不倒騎士.單車環台挑戰千里」活動,14日抵達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前廣場,受到市長鄭文燦歡迎,除恭賀不倒騎士即將完成 …

不倒騎士挑戰千里抵桃園抗癌毅力令人感佩
風傳媒 (新聞發布) (註冊)13 hours ago

 

Story image for 不倒騎士 from 風傳媒 (新聞發布) (註冊)

不倒騎士騎出生命運動健康促進排毒

風傳媒 (新聞發布) (註冊)15 hours ago
由台灣抗癌協會主辦的,2016第六屆「不倒騎士騎出生命」抗癌勇士單車環台圓夢活動。13號下午抵達新竹市,車隊一到達新竹市政府由新竹市衛生局 …

 

Story image for 不倒騎士 from 中時電子報 (新聞發布)

不倒騎士環島10天勇征1100公里

中時電子報 (新聞發布)7 hours ago
今年已舉行第六屆的「不倒騎士」活動,由台灣抗癌協會理事長吳興傳促成,他為鼓勵癌友走出戶外,他在2011年號召13位癌友在家樂福支持下環島, …

Story image for 不倒騎士 from ETtoday

生命影響生命不倒騎士抗癌千里騎行

ETtoday11 Nov 2016
由台灣抗癌協會舉辦的「不倒騎士挑戰千里」自行車環台活動,今年已邁向第6年,該協會於11月5日從台北101出發,延續「運動抗癌」的理念,希望能 …

 

 
 
 

 

晚期肺癌,帶病延年不是夢

 過往,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只有大約5%。自從醫學界對肺癌的認知增加,各種針對性的標靶藥應運而生,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質素及整體存活期均得以大大提升。


就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而言,第一代口服標靶藥「厄洛替尼」(Erlotinib)及「吉非替尼」(Gefitinib)已推出超過十年。近年,對EGFR中的Del 19及Exon 21基因變異肺腺癌個案尤為有效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阿法替尼」(Afatinib)亦已面世;至於針對其他基因變異的第三代口服標靶藥亦處於研發階段。

內科腫瘤科蕭麗珊醫生表示,各種口服標靶藥的出現對病人而言無疑是一大喜訊,因為口服標靶藥副作用較傳統化療輕之餘,更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及整體存活期。「各種標靶藥各有所長,至於如何選擇用藥,應根據個別患者的情況,例如經濟負擔能力、有否出現腦轉移及肝功能是否正常等等,再對症下藥。比方說,若患者各方面情況合適,我會先為其選擇第一代標靶藥,因為藥費相對便宜。若患者出現抗藥性問題,便可選擇第二代口服標靶藥。若患者肝功能欠佳,我便會毫不猶豫地為其選擇第二代口服標靶藥,因為第二代標靶藥對肝臟的影響較少。」

蕭醫生稱,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針對性高,而且副作用溫和。由於是口服藥物,病人無需往返醫院接受治療,因此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不大。傳統化療會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導致患者的白血球數量下降,因而容易受到感染;標靶藥物則無這方面的副作用。「口服標靶藥最常見的副作用為皮膚乾燥、紅疹和腹瀉,惟情況一般都是可接受及可控制的。針對紅疹,我會建議患者避免曝曬;針對皮膚乾燥,我會建議患者勤塗不含香料的潤膚膏、避免化妝及減少沐浴次數,需要時我會處方消炎藥及特別配方的洗髮水;針對腹瀉,我會建議患者善用止瀉藥,並飲用電解質飲料作補充,避免出現脫水情況。」蕭醫生提醒,患者於服用第二代標靶藥前3小時及服藥後1小時應避免進食,以防影響藥效。

個案分享(一):

現年58歲的陳小姐,於 2004年一次身體檢查時發現其右肺中葉有一個直徑3.8厘米的腫瘤。由於病情屬早期,故她接受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術後無需進行任何輔助治療。2008年,陳小姐忽然暈倒,經檢查後證實肺癌復發並已擴散至肝臟及腦部。醫生為她安排接受腦部放射治療,並抽取肝臟組織作病理化驗,證實是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出現轉移,病情屬第四期。陳小姐遂服食口服標靶藥至今八年,肝臟的腫瘤已經消失,腦部的腫瘤亦已縮小至可經由外科手術切除,治療效果理想,並已返回工作崗位。

個案分享(二):

黃小姐是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患者。初次見她,她已半身癱瘓,癌細胞已經擴散至淋巴及腦部。她接受腦部放射治療,同時服食第一代標靶藥,惟一年後出現嚴重黃疸,肝酵素飆升至100(正常值為20),需要立即停藥。停藥後,轉移至腦部的癌細胞情況轉差,黃小姐因此開始每天服食30毫克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至今已服用一年,黃小姐的肝功能已回復正常,黃疸症狀完全減退,腦部腫瘤亦已消失,從外表根本完全看不出她是晚期肺癌患者。

由此可見,晚期肺癌患者在保持良好生活質素的情況下帶病延年,再不是天方夜譚。蕭醫生寄語患者,應保持愉快的心境,積極面對治療。


 

內科腫瘤科專科蕭麗珊醫生



 
 

晚期肺癌 生機處處

 普羅大眾一般認為晚期肺癌較「惡」,意即癌細胞根性頑劣,難治其症。其實晚期肺癌並非「無藥可醫」,除了傳統化療及電療之外,現時已有針對特定類型肺癌的口服標靶藥,而且藥效顯著。所以即使患有晚期肺癌,患者仍可見生機處處。

肺癌可分為小細胞癌及非小細胞癌兩類,後者約佔85%,當中又以肺腺癌佔大多數。於所有肺腺癌的個案當中,約有四至五成患者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會出現基因突變。一旦出現EGFR基因突變,細胞會異常增生及擴散,形成肺癌腫瘤。雖然十多年前,針對 EGFR 基因突變的第一代口服標靶藥面世,供醫生及患者多一個治療選擇,但於針對性和藥效方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及可進步空間。
 
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稱為TKI(EGFR抑制劑),當中包括約十年前面世的第一代口服標靶藥「厄洛替尼」(Erlotinib)和「吉非替尼」(Gefitinib)、近年研發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 「阿法替尼」(Afatinib)以及其他尚在研究階段的標靶藥。
 
第二代口服標靶藥比第一代的除了在藥效上的進步之外,亦在藥理機制上有嶄新突破。第一代口服標靶藥只針對幾個EGFR受體,而藥物與受體的結合只屬暫時性質。而第二代口服標靶藥不單能針對EGFR家族的所有受體,並對EGFR 基因突變中佔逾九成的Exon19 deletion及Exon21 L858R 基因突變尤其有效。第二代口服標靶藥與EGFR受體的結合屬永久性,即一旦黏附於腫瘤表面後便不會脫落,療效較第一代藥物更為長久。最新國際大型臨床研究更顯示,服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患者的惡化風險比使用第一代藥物的病人明顯減低27%。
 
與其他藥物無異,第二代口服標靶藥亦會有其副作用,較常見的如長暗瘡和腹瀉,均能夠透過不同方法如處方暗瘡膏、止瀉藥等去處理。一般使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的患者會於服藥後首兩個月出現副作用,但可透過不同處理方法而減輕及紓緩,維持一定的生活質素。副作用出現初期,病人應盡快告訴醫生,以得到適切的處理,避免情況惡化,所以大部分病人都能在接受治療都能維持原來的生活質素。
 
除EGFR基因外,還有別的基因突變有可能用上靶向藥,如EML4-ALK(可用crizotinib、alectinib及ceritinib)、BRAF(可用trametinib加dabrafenib或vemurafenib)、HER2(可用afatinib、lapatinib及trastuzumab)、RET(lenvatinib、vandetinib)及MET(crizotinib、lapatinib)等。於一些沒有基因突變的個案,現時抗PD-1PD-L1治療(nivolumab、pembrolizumab、atezolizumab)也是化療以外的一種選擇。
 
其實治療晚期肺癌,目標不在於根治,而是以控制病情、舒緩患者不適、延長病人存活期及保持患者生活質素為大前題。近年,治癌藥物推陳出新,可供晚期肺癌患者選擇的治療方法相應增加,病人的生活質素隨著醫學進步而得到提升,存活年期亦有所延長。所以縱然肺癌已屬晚期,患者亦不需感到灰心氣餒,仍可抱有希望,積極面對病情。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文龍醫生
 
 
 
 

肺癌個人化治療 平衡藥效與副作用

 肺癌乃本港死亡率最高之癌症,令人聞風色變。臨床腫瘤科梁廣泉醫生指出,隨著醫學的進步,肺癌的治療選擇增加,各種標靶藥物相繼誕生;近年更研發出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為患者帶來新的曙光。


然而,並非所有肺癌都適合使用標靶藥物,醫生在處方藥物前,會先為患者進行腫瘤細胞基因測試,再根據測試結果而決定合適的標靶藥物以提升療效,達到完全個人化的治療。 

以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型肺癌為例,現時已有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面世。梁醫生稱,本港有大約六成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帶有EGFR基因突變,而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阿法替尼」經證實針對EGFR基因突變個案七成患者有效。研究顯示,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阿法替尼」對EGFR基因中的Del 19型突變的患者尤其有效,在縮小腫瘤、減慢病情惡化及提升整體存活期方面都有顯著的進步,故近年醫學界已開始為合適的患者採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作一線治療。

梁醫生表示,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療選擇,儘管藥物會引起副作用,但均可透過不同方法預防、處理和控制,減低對患者生活質素的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腹瀉和皮膚反應,例如毛囊發炎、皮膚乾燥、紅疹及暗瘡等。如有需要,醫生會處方相應的藥物以紓緩有關症狀,患者也應避免暴曬,並勤塗潤膚膏,保持皮膚滋潤。這些副作用大多於服藥後首個月出現,隨後會逐漸改善,大部分患者都可保持原有的生活質素。」 

梁醫生寄語患者:時移世易,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的出現,為肺癌的治療豎立了新的里程碑。患者應與醫生建立互信,保持良好的溝通,積極面對病情,治療定必事半功倍;切勿道聽途說,錯信偏方,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臨床腫瘤科專科梁廣泉醫生



 
 

標靶抗癌新突破 肺癌患者選擇多

 隨著醫學界對肺癌的認知增加,治癌藥物推陳出新,肺癌的治療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治療方法,如近年已研發出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阿法替尼」(Afatinib),不但能縮小腫瘤,更有效延長患者的整體存活期。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指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常見於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腺癌,約佔肺腺癌總個案的50%。針對此類肺癌,醫學界沿用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多年,而近年更研發出療效更佳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有效針對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中的Del 19及 Exon 21 突變的個案,成效尤其顯著。
 
陳醫生解釋:「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一旦黏著突變的EGFR 蛋白表面便不會脫落,抑制變異蛋白的效果不可逆轉,並能針對EGFR家族的多個受體;相對於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只能針對EGFR家族的其中一個受體及可逆轉的情況,可見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的藥效更持久。」陳醫生表示,第一及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副作用相約,普遍為皮膚反應(如紅疹)及腸胃反應(如腹瀉),惟此類副作用皆可有效預防及處理,需要時醫生可調較藥物劑量改善情況,故對患者的生活質素不會構成太大影響。
 
最近一項國際大型研究顯示,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的腫瘤反應率約為56%,而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則達70%;至於腫瘤受控達兩年或以上的機會,亦由第一代的8%提升至第二代的18%。若針對Del 19基因突變之個案而言,患者服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的整體存活期比使用化療延長超過一年,成效令人鼓舞。因此,現時醫學界已採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作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第一線治療,盼望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