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到病除:機械化配藥 方便服用減浪費

公立醫院的病人人數不斷增加,病人的覆診期惟有不斷延長。以往心臟科病人平均取藥物為三個月劑量,但現時病人到藥劑部取藥時,會載着八個月的藥物回家。發藥時亦未能仔細講解服藥要注意的事項。其實,香港可以參考韓國的例子,病人在門診見醫生後,病人手持處方到住所附近的藥房,藥房利用先進機器,替病人包裝好一個月藥物。待下個月時,病人再到藥房配發另一個月的藥物。這樣可避免浪費,因為若中途病人需要轉藥或入院,最多只浪費一個月的藥。

 

倡公院與慈善機構合作

此外,病人不需在醫院藥劑部大堂等候浪費時間。再加上利用機器配藥,更快更精確。藥物採用獨立包裝後,對長者更加方便,每次只須打開包裝即可服用。政府可以邀請一些慈善機構來營運,例如聖雅各福群會。病人在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看醫生後,可把處方交到這個新藥房,由機器為病人把藥物自動包裝好。

到第二個月後,藥房又把包裝好的藥物交到患者手中。若病人需要購買自費藥物,亦可嘗試在聖雅各福群會的藥房內購買。此機構在過去四年,不斷地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援助,有些中等收入人士需服用昂貴的抗腫瘤藥,經資產審查後,未能獲得撒瑪利亞基金或關愛基金的援助,聖雅各福群會卻可提供優惠予此類患者。

 

 

http://orientaldaily.on.cc

藥到病除:醫社協作 助病患妥服藥

行政長官在2017年的施政報告,提及將加強藥劑師協助病人服藥的功能。現時大部分專科門診服務由公立醫院提供,很多病人每次獲處方六至九個月藥物,每次有五至七種藥。

 

 

再加上經常轉換藥物供應商,病人家中放着大量不同款式的藥物,使患者尤其長者,容易錯誤服藥。因此,施政報告的方案是很好的短期措施,透過藥劑師的輔導,加强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

社工接觸 解決生活問題

至於長期的解決方案,政府應考慮「醫社協作」的構思。即是把部分公立醫院的處方,外判由慈善團體營運的藥房來配藥。這些慈善團體營運的藥房更可配合機械的幫助來包裝藥物,方便患者服用藥物。

由慈善團體營運的好處是長者到藥房取藥時可接觸社工,若生活上出現問題,例如需要送飯服務、家務助理等,可即時轉介社工,達致「醫社協作」。以往獨居或隱蔽長者透過此計劃容易被社福機構發現,從而提供協助。社會富裕,不應該忽略一群貧苦無依的長者。

機械包裝 方便職員派發

此外,若病人需要入住院舍,由機械包裝的藥物更可方便院舍職員派發予長者。2009年聖雅各福群會成立惠澤社區藥房的成功,以較低價錢售賣自費藥物,協助不少家庭。慈善團體辦藥房可作為平台,善長和藥廠可合作,資助更多低收入患者購買自費藥物。

 

 

http://orientaldaily.on.cc

中大破解鼻咽癌基因圖譜 助患者治療

抗癌十年的徐先生(左三),為中大團隊提供癌細胞研究基因圖譜。

抗癌十年的徐先生(左三),為中大團隊提供癌細胞研究基因圖譜。

鼻咽癌活躍於華南地區,大多與感染EB病毒有關,由於病發初期病徵不明顯,六至七成病人確診時已屬晚期,令治療更困難。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破解鼻咽喉全基因組圖譜,有助評估鼻咽癌病人癒後狀況,幫助發展個人化治療。

中大在2015至2016 年使用「全外顯子組測序」,分析逾百名感染EB病毒鼻咽癌病人的腫瘤樣本,並為當中個案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團隊發現111個病例中,有40%人有「NF-kB信號通路」負調節物基因變異,即會令負責偵測癌細胞的細胞蛋白失靈,免疫系統反應不及,助長鼻咽癌細胞增生。

研究團隊希望,藉基因數據找出新標靶,研究針對「NF-kB信號通路」的相關抑制性藥物,因而找到適合病人的標靶藥物。

56歲的徐先生在2007年因腫瘤壓到顱底神經,出現複視才發現患鼻咽癌,接受治療後不幸在3年後復發,至今仍在抗癌,期間靠多線化療、口服標靶藥等控制病情,今年他更完成人生第6個全馬比賽。他表示,為中大研究團隊提供癌細胞作分析之用,希望幫助更多鼻咽癌病人。

http://topick.hket.com/article/

 

中大醫學院宣布已成功破解鼻咽癌的全基因組圖譜

新城電台 – ‎1 小時前‎
… 大部分鼻咽癌個案中, 細胞內負責調節發炎機制的多種蛋白出現基因突變, 失去原有作用, 促進癌細胞生長, 引發癌症. 當基因突變數目較高, 患者的存活率就會相對較低. 中大稱, 將會根據研究, 開發一個全新的生物標記平台, 研究新標靶藥物, 幫助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
 
 

中大醫學院破解鼻咽癌基因圖譜

cablenews.i-cable.com › 新聞‧財經 › 即時新聞

Translate this page

中大醫學院成功破解鼻咽癌基因圖譜,有助找出治療方向。 … 及去年分析105 名鼻咽癌患者腫瘤樣本,發現極多患者負責調節發炎機制的一組細胞訊息系統出現基因 …

中大醫學院宣布已成功破解鼻咽癌的全基因組圖譜- 即時新聞- 新城財經 …

www.metroradio.com.hk/News/live.aspx?NewsId…

Translate this page

2 hours ago – 中大在2015至2016年間, 為超過100名鼻咽癌患者的腫瘤樣本, 進行全 … 的基因變異, 相信有助評估鼻咽癌的預後情況, 研發有效的鼻咽癌治療方案.

藥到病除:服用抗排斥藥 注意時間方法

器官移植病人一般需要於手術後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抵抗身體對新移植的器官排斥,因此,免疫抑制劑也可稱作抗排斥藥。由於人體有免疫系統抵抗外來物質入侵身體,移植器官會被視作外來物質,從而引起免疫系統作出防禦。

 

幾種常見的免疫抑制劑,包括環孢素(Cyclosporine)、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硫唑嘌呤(Azathioprine)、黴酚酸脂(Mycophenolate Mofeti/MMF)和西羅莫司(Sirolimus)。

配搭不同 餐前餐後有分別

環孢素不一定與食物同服,若跟餐進食,需每天保持相若的食物分量,而且每天服藥時間需大致相同。另外,病人應避免進食西柚或西柚汁,以免增加環孢素的血液濃度。若病人需同時服用另一排斥藥西羅莫司,應在服用環孢素四小時後才食。又如需服用依維莫司(Everolimus),則應該與環孢素同時服用。他克莫司與環孢素作用機制相似,但他克莫司應於餐前一小時或餐後兩小時後服用。若醫生處方每天服用一次,此藥應於早上服用;如服用次數為每天兩次,應該相隔十二小時。

硫唑嘌呤和黴酚酸脂的作用機制相似,屬同一類的免疫抑制劑。兩者服用方法有所不同。硫唑嘌呤應餐後服用以減低藥物對腸胃的刺激。黴酚酸脂應於餐前一小時或餐後兩小時服用,使藥物吸收保持穩定。病人要避免同時服用中和胃酸的藥物,如有需要,兩者服用時間應相隔四小時或以上。

 

 

http://orientaldaily.on.cc

藥到病除:應多了解醫院藥劑師工作

對於大部分市民而言,醫院藥劑師的工作就是站在醫院藥劑部窗前,把一份份藥物送到排隊等待的病人手中。然而,現時醫院藥劑師的工作範圍非常多元化,市民若對藥劑師的工作多加了解,亦能令自己受惠。

 

當病人於醫院藥劑部取得藥物前,每一個病人的處方都會經過藥劑師的審慎核對,若有任何錯誤或不恰當的地方,必定會聯絡有關醫生,並給予醫生專業意見,以達至對病人最有效以及最安全的藥物治療。

除此以外,藥劑師亦須指導配藥員配藥,確保每位病人都能取得正確的藥物。當藥劑師把藥物交給病人時,亦會作簡單的說明,講解藥物的用途、分量、正確的服用或使用方式、常見的副作用等。對於藥物的任何疑問,病人亦可在取藥時諮詢藥劑師。

藥療服務 教導用藥知識

醫院藥劑師亦會提供藥療服務,教導病人用藥的知識。一般而言,使用新藥或服用多種藥物等病人,都能受惠於藥療服務,醫生亦會就個別情況把病人轉介到藥劑師的藥療服務,例如首次使用吸劑的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對依照指示服藥有困難的病人等。除了這些基本的藥療服務及藥物輔導,專科的藥療服務亦開始普遍,例如接受化療的癌症病人,可透過專科藥劑師的輔導,加深對化療及其副作用的認識,並詳細了解如何使用減輕副作用的藥物。

 

http://orientaldaily.on.cc

藥到病除:降膽固醇藥類多 服用宜忌要留神

在血液裏,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以脂蛋白的形式運輸。這些脂蛋白分為四類,其中最關鍵的兩種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前者水平愈高,可導致膽固醇在血管壁積聚,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元兇;後者剛好相反(不應低於1.1mmol/L) 愈高愈好,有助吸收及降解多餘膽固醇,防止在血管積聚。引致血脂過高的高危因素包括中年人士(男>45歲;女>55歲)、吸煙飲酒、過重、缺少運動、高熱量飲食習慣、疾病如糖尿、高血壓等。

 

血管壁積斑塊可致心臟病

常用的降血脂藥是HMG-CoA還原酶抑制劑 – 他汀類藥物,例如有阿伐他汀(Atorvastatin)、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和辛伐他汀(Simvastatin)等,研究發現它最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但孕婦及患有肝病的患者不宜服食此類藥物。辛伐他汀(Simvastatin) 需要在黃昏或晚上時服用較為有效,而藥廠曾為阿伐他汀(Atorvastatin)和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作了研究,證實全日任何時間服用亦有效。現時的研究顯示,血管壁累積的斑塊,有如熔岩一樣,萬一滲漏出來,將會誘發血小板聚集,形成急性血管閉塞,可造成急性心臟病發生。

病人應調節飲食以及覆診

因此,就算病人體內膽固醇水平回復正常後,醫生亦繼續處方藥物,讓病人減少心臟病發的機會。此外,開始服降膽固醇藥後,必須繼續調節飲食及定時覆診才能達致最理想的效果。

 

http://orientaldaily.on.cc

藥到病除:藥物實驗對照 監察副作用

每種藥物都有副作用,在研發的過程會不斷監察藥物對人類的影響。通常會把接受實驗的人分為兩組,一組接受藥物,另一組接受安慰劑(即無藥物成分)。透過統計學的分析,得知接受藥物的一組在對照下實際出現的副作用,待足夠的實驗個案後便呈上有關數據予註冊部門,衡量藥物所帶來的好處遠較壞處多時,註冊當局才准許該藥銷售。

 

應依從醫生指示服藥

例如患有費城染色體陽性之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人士,可透過酪胺酸激酶抑制劑控制病情,藥物包括伊馬替尼(Imatinib)和尼洛替尼(Nilotinib)等。透過標靶藥物,能針對「費城染色體」的Bcr-Abl基因,使它產生的酪胺酸機酶不再刺激造血幹細胞,將白血病穩定於慢性期。不過,小部分病人服藥後出現急性肝衰竭情況,因此用藥前必先為病人測試是否丙型肝炎帶菌者。

除了藥物有其好處和壞處外,政府的施政,每個政策亦會帶來好處和壞處。委任親信到大學的管治委員會,干預大學的校政。結果使市民乃至醫生對當局所建議的事情都充滿懐疑,導致新政策未能實施。藥物的副作用靠藥劑師解釋,使病人了解、認知並依從醫生指示服用藥物;議案的解釋就得依靠局長和政治助理多加努力,向未來的議員多費唇舌了。

http://orientaldaily.on.cc

詹楚生教授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由漿細胞異常增生所引起的血液科癌症。此病在香港並不普遍,其症狀也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早前,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詹楚生教授成立了「多發性骨髓瘤病人關愛小組」,旨在從多方面支援此病的患者。現在由詹教授親自與我們現身說法。

 

C:詹楚生教授(血液及腫瘤科教授 /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教授)

H:Helen Law (癌症資訊網記者)

 

H: 詹教授,請問是甚麼驅使你成立「多發性骨髓瘤病人關愛小組」?小組的目標和使命是甚麼?

C: 這要追溯至2010年「香港骨髓瘤學會」的成立。當時有見於每間醫院治療骨髓瘤的方法都不相同,所以我決定成立一個學會,凝聚一群醫生,統一本港治療骨髓瘤的方案。學會成立之後,我們可以共用數據,互相結合及分析,使我們有充足的資料,從而得知我們在骨髓瘤的治療上是否達到國際水平,學會亦漸漸地走上軌道。

 

直到近年,我常常在思考:「我們作為醫者,除了醫治病人的身體,還可在甚麼層面幫助這些骨髓瘤病人呢?」我們每天朝十晚四在門診看病人,病人數目很多,我們可以給病人的時間亦十分有限,而且只能處理醫學上和治療上的問題,根本沒有時間關顧病人的其他需要。

 

骨髓瘤是血癌的一種,不論病人抑或他們的照顧者,心情都不免焦慮、擔憂和慌張。即使治療效果理想,只是出現一些常見的副作用,病人便可能會擔心是否病情惡化。因此,我覺得病人之間需要一個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透過同路人的分享,許多不必要的疑慮便可以釋除。

 

很多時候會有病人問我,除藥物治療外,飲食和運動方面有甚麼要注意?也有特別緊張的病人,即使醫生已告訴他治療效果理想,不必擔心,但他就是放心不下,經常緊張兮兮的。因此,我知道除了治療病人的身體,還要關顧他們的心靈。有見及此,我在大約兩年前成立了「多發性骨髓瘤病人關愛小組」。這個小組不單是病人之間彼此交流的平台,同時也是病人和醫生之間互相交流的平台,甚至有藥劑師、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及物理治療師等等的參與。記得第一次預備會議,雖然只有幾位病人義工,但我看到他們有很好的交流,對彼此的分享也很有共鳴。我有信心,這個平台將會幫助到許多骨髓瘤病人。

 

 

 

 

H: 小組有舉辦定期聚會嗎?是甚麼形式的聚會?

C: 現時小組每年舉行兩次聚會。第一次聚會於2015年10月舉行,大部分參與的都是瑪麗醫院的病人,當然亦有其他醫院的病人參加,當天出席的人數約為60人。第二次聚會於 2016年4月舉行,當時參加者人數已增至 90多人。至於第三次聚會則於 2016年11月舉行,有超過100名病人參加。

小組聚會以輕鬆、雙向及互動的形式進行,包括專題講座,邀請醫生講解多發性骨髓瘤的知識、營養師講解飲食上需注意的地方及拆解坊間的偏方和謬誤、藥劑師講解藥物的副作用及處理方法……等等,最重要的是有時間讓病人發問和互相交流。我們亦曾經邀請一名臨床心理學家,他本身是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也是我的病人,由他現身說法,結合他的專業知識和個人經驗,與在座其他病人分享治療的心路歷程,如何舒緩壓力及焦慮的情緒。最近,我們更請來牧師,為病人祈禱及祝福,希望使病人內心得著平安。

 

H: 多發性骨髓瘤在香港的發病情況如何?大約有多少多發性骨髓瘤病人參與這個小組?

C: 多發性骨髓瘤是血癌的一種,在香港並不常見,每年新症數目約為200多宗。目前小組約有150名病人參加。

 

H: 詹教授如何看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與展望?近年是否有新藥物可提升完全緩解率及延長病人存活期?

C: 過去十年間,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以往,此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傳統化療,副作用多之餘,成效亦未如理想,疾病的完全緩解率只有3% 至5%,病人的存活期只有2至3年。

到了今天,多種新藥物相繼誕生,以新藥物結合自體骨髓移植來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疾病的完全緩解率高達 60% 至70%,病人的存活期亦增至8至10年。這些都是非常令人鼓舞的進展,所以我覺得這個病非常有希望。

 

 

H: 多發性骨髓瘤病人有甚麼地方需要特別注意?

C: 有幾方面需要注意的:第一,部分多發性骨髓瘤病人有溶骨性病變,即是骨骼出現問題,所以他們做劇烈運動時要特別小心謹慎;第二,病人的抵抗力較差,應小心提防感染,例如避免到人煙稠密的地方、選擇新鮮及徹底煮熟的食物;第三,這個病會影響患者的腎功能,如病人需要服用其他藥物,應了解清楚那些藥物會否對腎臟造成負擔或損害,尤其服用中成藥更需小心。

 

H: 可否分享一些令你覺得較難忘或鼓舞的個案?

C: 感受最深、最難忘的是病人將自己全然交託給我。曾經有一名病人的兒子對我說:「詹醫生,家母對你非常信任。儘管我們並無血緣關係,但家母覺得你對她就如親人一樣重要。」這番說話讓我深受感動!原來作為醫者,滿足感並非單單來自行醫治病,而是與病人建立關係,獲得病人的信任,彼此就如一家人一樣。這方面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也十分感恩!

 

H: 何以會選擇血液及血液腫瘤科為你的專業?

C: 對我來說,血液及血液腫瘤科是一門比較富挑戰性的專科。舉例說,一般的癌症(例如肺癌和胃癌)都有一個實體腫瘤存在,醫生可以指著模型,向病人解釋該器官的結構、腫瘤的位置及大小、有沒有潰瘍、附近的淋巴區域有沒有受影響……等等,病人很容易明白。然而,血液科的腫瘤大多原發於骨髓,而骨髓遍佈全身的骨骼,也沒有一個看得見的實體腫瘤,這樣病人便很難理解。因此,我們要運用比較抽象的方法向病人解釋:「骨髓是製造血球的地方。試幻想骨髓是一個箱子,箱子裡的空間全被壞細胞佔據,好的細胞便缺乏生存空間……」這就是血液及血液腫瘤科的挑戰。

另一方面,在血液科癌症這範疇裡,基因變異、疾病的機理和治療與其預後有直接的關係。今時今日,治療血液科癌症的新藥都是針對疾病的基因變異或細胞訊息傳遞。血液科疾病的特別之處,是將科學知識完全反映於治療和預後方面。我自小便很喜歡科學知識,所以我覺得以血液及血液腫瘤科作為我的專業,是特別有滿足感的一回事。

 

 

H: 可否與大家分享一下你平日的工作?工作和私人時間如何分配?閒暇時間會進行甚麼活動?

C: 作為臨床醫生,我的工作當然包括一般醫生要做的,如巡房和看門診。另一方面,作為大學教授,我亦肩負起教學工作,對象包括醫學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此外,我還要做研究、申請研究基金和撰寫科學文章,甚至批改別人所撰寫的科學文章及研究基金申請……等等。平日下班後,很多時候仍要對著電腦繼續工作,私人時間甚少,因此我不會參加應酬,希望盡量抽空陪伴家人,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H: 是甚麼原因令你仍然留在公立醫院服務?

C: 我留守公立醫院服務最大的原因是,作為臨床醫生,我可以在自己的崗位盡力醫治病人之餘,同時總結治療成效,要知道我們對這個病的治療是否達到國際水平?如果達不到,原因在哪裡?然後總結智慧,再重新投入、更好地醫治病人,這樣才會愈來愈進步,這方面是私人執業無法達到的,所以我很珍惜這裡的工作。此外,我本身是大學教授,在這裡我可以進行多發性骨髓瘤的基礎研究,又可醫治病人、分析治療成效及參與臨床研究。近年更成立了病人組織,在醫學以外的層面幫助、照顧及支援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人。身為一位醫生,可以在一種疾病(骨髓瘤)的基礎研究、病人治療和臨床研究,以至對病人的關顧作全方位的投入、作出貢獻,我覺得十分幸運,更是上天的一個恩賜。

 

H: 目前,國際上有沒有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人組織?

C: 一個大型的國際性組織名為「國際骨髓瘤協會」(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簡稱IMWG)集合了一群優秀的醫生,他們都是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頂尖專家,同時提供許多關於此病的資訊,關顧病人的需要。我本身是IMWG的成員,順理成章把香港的「多發性骨髓瘤病人關愛小組」介紹給IMWG。事實上,IMWG的一份期刊也報導過我們第一次舉行的聚會。因此,香港的「多發性骨髓瘤病人關愛小組」已經得到世界注視。而最重要的是多發性骨髓瘤的研究是全球性的,集合世界各地的努力為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樹立新的里程碑。

 

H: 最後,詹教授有甚麼話想對病人說?

C: 各位多發性骨髓瘤病人:近年,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發展一日千里,可以說是出現了劃時代的進步。同時,世界各地的學者和專家一直從不間斷地進行多發性骨髓瘤的研究。因此,我希望大家懷有希望、抱有信心,相信這個病的治療一定會愈來愈進步。

 

 

 

 

藥到病除:免疫療法有效對抗癌症

以往治療癌症的方法,包括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標靶治療。隨着科技的發展,現時有一種新方法可治療癌症——免疫療法,這是利用藥物協助身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免疫系統由不同的細胞組合而成,當中包括白血球和淋巴系統組織,有助抵禦細菌及病毒感染和其他疾病。

 

T細胞是身體內免疫功能一部分,在一般情況下,T細胞能分辨健康細胞及癌細胞,並隨之將癌細胞殺滅。但當T細胞的PD-1受體和癌細胞表面的PD-L1蛋白結合後,T細胞便會失去攻擊癌細胞的功能。

兩抑制劑助治療黑色素瘤

 

尼伏人單抗(Nivolumab)和匹博利組單抗(Pembrolizumab)都是一種PD-1抑制劑,透過恢復癌細胞周邊的免疫T細胞的活性反應來發揮抗癌作用。尼伏人單抗和匹博利組單抗已在2015年12月在香港獲得註冊,兩者都可用於治療不能切除或轉移性的黑色素瘤,而尼伏人單抗(Nivolumab)在獲得註冊時不僅可治療黑色素瘤,更可治療轉移性晚期的鱗狀非小細胞肺癌。副作用方面,患者可能會出現皮疹、疲勞、咳嗽、食欲下降、惡心和便秘等。

由於藥物需要冷藏,病人在醫院接受注射時,才由藥劑部人員即時調配以供使用。若病人希望在甲診所購藥後,帶到乙診所注射,由於運送過程需要嚴格控制温度,因此並不建議帶往別處注射。

 

http://orientaldaily.on.cc

 

常存盼望的漫畫 4) : 戰爭開始

昨天傍晚收拾好各樣所需物品,準備未來四天在醫院之用。今早,依然發現有遺漏。事隔6年,已經不大記得要帶去醫院的東西了。不過,未來至少半年,我需要如此收拾,肯定不久會再次熟練。

 

收拾時心情有點難過、無奈、不情不願如果不是再發現腫瘤,按原定計劃,上星期我與KC已飛新加坡去了,今天正是由新加坡飛往悉尼的日子。當然,悠閒的假期沒有了,還要披上戰衣,面對新一場戰事。愈想愈生氣,一定要把這癌腫打個落花流水以洩憤!

 

準備到醫院去,回家再向大家報告第一輪迎戰的情況。懇請大家這幾天為我禱告:

1. 今天下午將"Port-a-Cath"放體內,祈求手術順利,port仔使用暢通。



2. 明天(星期二)開始落標靶及化療藥,它們是我在08, 09年兩場戰事的好拍檔,兩度打敗癌腫,求主再次使用它們醫治我。

3. 其中一種化療藥oxaliplatin(O),我會對它產生敏感反應,醫生會為我在落藥前注射一組類固醇藥物,求主叫我的敏感反應得到控制。

4. KC禱告,知道他在未來幾天會頻撲、擔心,求主看顧他的健康。

5. 這次療程,兒子也會加入戰團,需要出入醫院,求主看顧他的健康,更求主教導他,讓他多思考生命的意義。

 

 

漫畫

我要向山舉目, 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