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副廠藥】副廠藥不如正廠藥?(一) 淺談藥物專利權

病人從胃鏡檢查中發現有幽門螺旋菌,需要吃三聯療法,然而不少保險計劃都不理賠醫治幽門螺旋菌的特效藥。很多病人問我有沒有較便宜的選擇,我便提議轉用副廠藥,但他們又擔心「副廠藥」聽起上來像「次貨」、效果不好。究竟正廠藥和副廠藥是什麼,它們之間的差異在哪裡呢?

藥物研發動輒以十年計,經過實驗室研製、動物測試及人體臨床研究等一連串試驗証明有效和安全,藥物才能正式推出市場。正廠藥是最初研發該藥的藥廠註冊的品牌名稱,例如必理痛(panadol) 是品牌名稱(brand name),它的學名或通用名(generic name) 則是撲熱息痛(paracetamol),大家熟悉的幸福止痛素就含有撲熱息痛。統計發現一顆新藥的誕生,成本大概需要過億美元,當中還包括承擔科研失敗、無法通過越來越嚴謹的國際安全檢測等風險。哈佛系統分析師的分析指出,「現在要成功把藥物帶到市場,已比人類登陸月球還要困難」。為了保障投資者有合理回報、鼓勵新藥發明,藥物知識產權被世界貿易組織納入保護範圍。根據1995年「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新藥物及其製造過程的專利權期限劃一為二十年。凡屬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必須修改其國家的法例來保護知識產權的最低標準。

藥物專利權(drug patent) 保障研發藥廠享有獨家生產權,禁止其他藥廠複製或仿製,同時禁止世貿成員國進口仿製藥物。然而落後發展國家因無法負擔專利藥的貴價,他們有寬免期可延後實施限制入口的規例。香港亦是世貿的始創成員之一,根據香港法例第138章《藥劑業及毒藥條例》,所有藥物均須向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註冊方可在香港出售。然而要決定是否批准一種藥物在香港售賣,局方只會考慮藥物的安全性、療效和品質,並不會考慮專利權的問題。 藥物的專利保護制度則由知識產權署負責,不過侵犯專利權只屬民事過失,卻沒有刑事責任。藥廠可以向製造和販售仿製藥物的人和團體提出民事訴訟,根據香港法例第514章《專利條例》第80條,申請禁制令、要求侵權者賠償、交出侵權產品以因侵權物品而獲得的利潤。

目前全球九成的藥物專利權均由少數跨國藥廠所擁有,TRIPS變相給予了這些大企業壟斷二十年的近乎全球專利,不過藥廠也只能在藥物專利期內賺回研究經費。此外,要成功申請藥物專利其實並不容易,藥廠需提供大量數據証明研發藥物的療效與安全,才能取得專利權,這有利保障藥物品質。而且這些企業也有履行社會責任,例如透過國際救援機構和政府組織,向發展中國家及落後地區提供分層定價、甚至捐贈藥物,保證藥物可到發展中國家的病人手上。

當藥物專利權過後,情況又如何呢?
(待續…)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獲捐贈亞洲首部國際級創新儀器 突破性組織碎化技術 高效益、無創、無痛肝癌最新療法

With a generous donation from the Li Ka Shing Foundation, HKUMed will be the first institution in Asia to introduce the groundbreaking Histotripsy system, using state-of-the-art histotripsy technology for clinical trials, offering Hong Kong liver cancer patients access to non-invasive, painless and highly effective treatment. Mr Li Ka Shing (right) is excited to witness this transformative technology that can kill cancer with bubbles. (From second right) Professor Albert Chan Chi-yan, HKUMed; Professor Chak-sing Lau, Dean of Medicine, HKU; Dr Theresa Li, Cluster Chief Executive, Hong Kong West Cluster; and Dr Vince Lau, HKUMed. 港大醫學院獲李嘉誠基金會捐贈亞洲首部突破性醫療儀器Histotripsy系統,採用全球頂尖的組織碎化技術在香港進行臨床試驗,為肝癌患者提供無創、無痛、高效的治療選擇。李嘉誠先生(右)欣喜見證全球頂尖技術,透過氣泡可以治癌。(右二起)港大醫學院陳智仁教授、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監李德麗醫生,及港大醫學院劉泳恆醫生。
港大醫學院獲李嘉誠基金會捐贈亞洲首部突破性醫療儀器Histotripsy系統,採用全球頂尖的組織碎化技術在香港進行臨床試驗,為肝癌患者提供無創、無痛、高效的治療選擇。李嘉誠先生(右)欣喜見證全球頂尖技術,透過氣泡可以治癌。(右二起)港大醫學院陳智仁教授、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監李德麗醫生,及港大醫學院劉泳恆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獲李嘉誠基金會(基金會)捐贈亞洲首部突破性醫療儀器Histotripsy系統,採用全球頂尖的組織碎化技術在香港進行臨床試驗,為肝癌患者提供無創、無痛、高效的治療選擇。

基金會還將捐助十位肝癌患者於瑪麗醫院接受這項嶄新治療並參與臨床試驗。預計第一位患者將於本星期接受治療。是次捐贈還包括支持六名醫生及放射治療師前往美國,接受 Histotripsy 系統生產商 HistoSonics 的專門培訓,以確保他們全面掌握這項尖端技術的操作和應用。

公益志業推動醫療進步

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衷心感謝基金會是次慷慨的捐贈,以及多年來對學院的大力支持,包括去年資助 3,000 萬港元用於提升人工智能在教與學領域的應用。「這項嶄新的肝癌治療科技已引起全球外科醫生及腫瘤專家的高度關注。我們很榮幸成為繼美國和阿聯酋以外,亞洲首個為本地病人提供這項治療選擇的機構,這彰顯香港在迅速引進頂尖醫療技術的領先地位。」

Mr Li Ka Shing takes group pictures with the HKUMed research team, guests and media friends. 李嘉誠先生與港大醫學院科研團隊、嘉賓和採訪記者朋友合照。
李嘉誠先生與港大醫學院科研團隊、嘉賓和採訪記者朋友合照。

劉教授續指:「藉此良機,我們欣然在學院的癌症醫學中心成立全港首個肝癌研究部,我們並將投放不少於 1,000 萬港元的配對基金,匯聚跨學科專家攜手鑽研嶄新的肝癌治療方案。除了成為美國以外首個提供超聲波組織碎化技術培訓和研究的基地,這個肝癌研究部將深化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冀能把該技術應用至更多不同種類的癌症,最終惠及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Professor Chak-sing Lau expresses his deep gratitude for the LKS Foundation's generous donation and its staunch support over the years. He announ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iver Cancer Research Division in the Faculty’s Centre for Cancer Medicine,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Hong Kong, to step up its research efforts in liver cancer treatment. 劉澤星教授衷心感謝李嘉誠基金會是次慷慨的捐贈,以及多年來對學院的大力支持。他稱學院將在其癌症醫學中心成立全港首個肝癌研究部,致力深化肝癌治療領域的研究工作。
劉澤星教授衷心感謝李嘉誠基金會是次慷慨的捐贈,以及多年來對學院的大力支持。他稱學院將在其癌症醫學中心成立全港首個肝癌研究部,致力深化肝癌治療領域的研究工作。

李嘉誠先生表示:「氣泡可以治癌,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醫療科技研究、創新和應用不僅是賦予社會希望的關鍵,也可帶來經濟前景。很感謝密西根大學促成香港兩家醫學院,能通過這治療儀器為香港肝癌患者提供無痛、高治癒率和較能負擔得起的治療選擇。我期待這項創新技術能應用在更多的治療領域,是患者喜訊之餘,更可減低醫療系統的重擔。」

李嘉誠基金會將捐贈另一部 Histotripsy 系統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預計於年底送抵香港。基金會將合共捐助 20 名肝癌患者予兩間醫學院接受這項嶄新療法作臨床試驗。

組織碎化技術開創肝癌治療新紀元

組織碎化技術是一種嶄新的無創技術,利用高強度超聲波精確破壞癌細胞,而不會損害周圍的健康組織。這項創新的專利技術利用超聲波瞄準癌細胞,在腫瘤內形成微氣泡。這些氣泡迅速膨脹和收縮,會產生衝擊波破壞和液化目標腫瘤細胞,其運作原理與使用超聲波加熱目標細胞組織的高強度聚焦超聲(HIFU)熱療有所不同。

整個治療過程不涉及切口或輻射,提供無痛、無疤、無血的體驗,亦不會有感染和轉移風險,與傳統消融、放療或手術相比,提供更有針對性和有效的肝癌治療。

自 2023 年 10 月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後,已有近 400 位患者在美國醫療機構接受這項治療,並取得良好療效,這標誌著癌症治療技術的重大突破。臨床數據顯示,接受治療的患者術後恢復良好,目標腫瘤未出現局部復發,亦沒有出現由治療方法引起的重大併發症,證實這項技術安全有效。

此外,最新研究發現,超聲波組織碎化治療可增強免疫協同效應及產生遠隔反應,抑制未經治療腫瘤區域的生長,為未來結合組織碎化技術與免疫治療應用奠定基礎。

突破肝癌治療困境

肝癌是香港第五大常見癌症,每年新確診病例約 1,800 宗,死亡人數超過 1,500,逾八成病例確診時為晚期。當前的肝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肝移植、消融治療、放射治療、化療、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等,但這些治療康復需時。

Professor Albert Chan Chi-yan is enthusiastic about the pioneering histotripsy technology. He will lead clinical trials for 20 liver patients at Queen Mary Hospital. 陳智仁教授很高興港大醫學院率先引進這項開創性超聲波組織碎化技術,將領導第一代臨床研究,於瑪麗醫院為20位肝癌患者進行這項嶄新臨床治療。
陳智仁教授很高興港大醫學院率先引進這項開創性超聲波組織碎化技術,將領導第一代臨床研究,於瑪麗醫院為20位肝癌患者進行這項嶄新臨床治療。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教授很高興港大醫學院率先引進這項開創性技術。他說:「外科切除一直是治療肝癌的標準療法,但由於腫瘤位置、大小,或因病人本身的肝臟疾病,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接受手術。因此,組織碎化治療無須開刀,可望成為外科切除以外的治療選擇,以無創方式進行肝癌治療。」

陳教授表示:「我非常榮幸能在香港領導這項突破性技術的第一代臨床研究。我們預期組織碎化技術可提供安全有效的肝癌治療選擇,大幅縮小患者的腫瘤面積和體積,且副作用很小。」

【北上求診】 我哋要讚你 退休公務員參與義工服務回饋社會

退休Young old,可以做什麼?Tommy 認為,只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幫助一把有需要的病人就好,可讓他們缓解燃眉之急。

這天 Tommy 和兩名義工,帶着一份使命感,長途跋涉踩著油門,中港兩地超越一百公里的車程, 接載一位行動不便的肺癌病患,由其住所送抵深圳港大醫院腫瘤科門診部覆診。候診室內,過半數是北上求醫的香港市民。這大半年以來,義工們見證病人往返內地的頻撲,都希望能走前一些,陪伴,扶持他們走過難關。

「阿Sir你車我地唔收錢,唔係啩?」

病友楊大姐至今仍不太相信有這樣的好人好事,然而這不可能的任務 Tommy 已靜靜地堅持多時。Tommy 回望當初投身社會,也算事事如意順利,疫情期間,曾經經歷過游走兩地求醫。患得患失的無助境況,在網上得悉癌症資訊網的義務工作,一向有做義工的他,本着回饋社會的善心嘗試,這無償的義工服務付出的不少,他說:「我也曾經歷過病困之苦,明白心情十五十六又無處求助的苦況,自己仍有能力的時候,我想做多一些。」

「退休公務員多才多藝」

今天的 Tommy 退已不休,經營一所汽車公司以外,更是一位乒乓球教練,他的門生由6歲小孩至84歲的伯伯也有,他說在細心教導技巧的過程中也會分享他做人的哲理。

Tommy 表示最重要認識真正的自己,誠實的去面對,才不會走上不合適的路途。

他過往的經歷見証過很多不幸的人,心感遺憾,這更促使 Tommy 投入義務工作,藉此協助他們渡過難關之外,若受惠者能受到義工的善行感動,將來也可在各自的領域發揚光大,回饋社會,回應今天所發生的事。

編輯後記 :
Tommy的善行百中無一,感謝他樂意和我們分享他的人生故事,讓更多人作借鑑。

一句讚賞一個 like,對義工來說是無價的滿足感 。

Tommy 我哋真係要讚讚你。

吳偉麟
癌症資訊網

全身麻醉後蠢了 |黎逸玲醫生

「唔得呀唔得呀!唔可以再做手術!上次全身麻醉完佢成個人蠢晒又無晒記性!」姨姨對著我激動地說。
我望一望她身旁的丈夫周伯通,他一臉事不關己的樣子,坐在病床上看電視。

「但佢個情況唔可以用局部麻醉。況且全身麻醉唔會影響記憶力…」
「點會唔會!我而家問佢咩佢都答唔記得、唔知!總之點都唔可以全身麻醉!黎醫生你幫幫手啦!」

射鵰英雄傳(網上圖片)

周伯通仍然盯着電視機,嘴角微微上揚… 😏
我沒好氣的說:「我暫時用抗生素頂住咋,你再諗清楚啦。」

事情要從大半年前說起。大叔是一位長期病患,每天都要吃十多種藥物、打糖尿針。內科醫生給他的藥他都乖乖的吃,可就是從不戒口,好吃的他就吃、酒也照喝。有一天他身體某地方長了個膿瘡,也不知道他捱了多久才去求醫,他的內科主診醫生找我時,膿瘡已大得誇張,細菌也入血了。我跟他說馬上要動手術,當時他很抗拒:「你哋啲醫生成日無野搵野搞,我無事喎唔使做手術。」
「無事你又入院?仲話唔痛,你而家痛到郁都郁唔到啦。」😒

第二天
「好啦,怕左你,做啦做啦!」🙂‍↔️
「咁就乖啦。而家簽手術同意書先,手術風險包括…」
「得架啦,唔使講啦,大不了咪死係手術枱!」
「半生不死仲慘呀… 認真聽我講埋先!」

出院之後大叔每天都要來診所洗傷口,他終於明白我不是「無嘢搵嘢嚟搞」的醫生,我也發現他原來是一名愛享受人生的瀟灑大叔,肯吃藥完全是為了能繼續吃好料。他的妻子和兒女本來在外國,當妻子知道大叔的情況後,立刻飛回香港照顧大叔,一日三餐都親自下廚,嚴格控制大叔的飲食。姨姨每次都陪診,有次我讚姨姨勞心勞力,大叔很小聲的咕嚷着:「無味架…」 姨姨聽到後:「為你好呀!無我睇住你之前亂食嘢咪搞成咁囉!」 大叔沒再出聲。

這次大叔出現新狀況,擾攘數天後終於主動要求入院。當我再三建議進行緊急手術時,大叔沒啥表示,姨姨卻認為全身麻醉對大叔影響太深,強烈反對。入院後再僵持了數天,有日巡房時剛巧姨姨不在,大叔鬼馬地問我:「幾時安排做手術呀?」
「你呀你,早幾日一直唔出聲!」😤
「梗係唔出聲啦。老婆講嘢仲出聲想死咩!」
「麻醉科醫生真係慘,咁就食左死貓,你同老婆解釋下啦。」
「佢要咁諗咪由佢囉。」🤪
「我點暪住佢推你入手術室呀?」🙃
「我簽紙架嘛!」

突然姨姨出然,大叔馬上噤聲。
「黎醫生,佢真係唔可以再全身麻醉架啦!佢無晒記性啦。」
「咪住先!」趁這機會我再嘗試說服她多一次「你唔係話佢早兩星期岩岩先考牌成功咩?無記性又點考試呢?」 其實大叔是位專業人士,每隔數年就要溫書考試續牌。
「但佢成日都唔記得我講過啲咩。我問佢嘢佢成日都話唔知唔知,連我生日都記唔起!佢以前唔係咁架,係上次做完手術先蠢左…」我瞄一瞄病床上的周伯通,他望着電視機,臉上的表情有點耐人尋味… 😐

【藥物轉贈】如何監察藥物捐贈

就懷疑有人出售公立醫院藥物事件,醫管局的新聞稿中談及到會繼續檢討及優化處方藥物的安排,以達至減少浪費及妥善運用資源的目標。

這讓我聯想到在癌症社群裡,偶有病友因為轉藥,或病患者離世後,將留下來的貴價癌症藥物轉贈有需要的人,遺愛人間。

但不難理解,這過程中存在大量不確定因素;

– 藥物受惠者會否作其他用途?甚至轉售圖利
– 捐贈者的儲存藥物方式恰當否?過期?藥物是否仍然有效?
– 在沒有專業人士或機構參與下,如何判斷受惠者是合適使用這藥物?
– 若使用後出現狀況,有誰需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然而出自善心,因一大群社會中下階層也未能負擔這樣價格高昂的藥物的前提下,普遍病患中人也不願浪費這些藥物,寧可捐贈給有需要的同路人。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每天也在發生。

明白醫管局一直非常重視所有藥物的安排,期望日後的檢討過程中,能加插藥物捐贈的議題,
探討透過有效行政方法管制捐贈的過程,使得社群中的善行得以在陽光之下中進行。

吳偉麟
癌症資訊網
.
延伸閱讀

 

長者醫療券大灣區服務點 八月十四日起於深圳新增三個服務點

衞生署八月五日與五間獲納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試點計劃」)的醫療機構簽署服務協議。至此,所有參與「試點計劃」的醫療機構均已完成協議簽訂。衞生署同時公布,當中三間位於深圳的綜合醫療/牙科服務機構由八月十四日起開展長者醫療券計劃(醫療券計劃)。屆時,合資格長者於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可以使用長者醫療券(醫療券)的服務點將大幅擴展至七個,為大灣區的醫療合作再跨出一大步。

《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推行「試點計劃」,於二○二四年把醫療券的適用範圍擴展至大灣區內合適的醫療機構。「試點計劃」共涵蓋七間醫療機構,其中位於廣州市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一院)及位於中山巿的中山陳星海中西醫結合醫院(陳星海醫院)已分別在六月二十八日和七月十八日開展服務,讓合資格申領醫療券的香港長者在各服務點使用醫療券支付門診醫療護理費用。今日,衞生署署長林文健醫生在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見證下,與「試點計劃」餘下的五間醫療機構代表簽署服務協議,落實今年全面推行「試點計劃」。五間醫療機構分別為:

綜合服務醫院(全部均有提供牙科服務)
* 位於南沙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沙院區(中山一院南沙院區)
* 位於東莞巿的東莞東華醫院(東華醫院)
* 位於深圳巿的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和睦家醫院)

牙科服務醫院/門診
* 位於深圳巿羅湖區的深圳愛康健口腔醫院(愛康健口腔醫院)
* 位於深圳巿福田區的深圳紫荊口腔門診部/深圳朱勝吉口腔門診部(紫荊口腔門診)

隨着服務協議簽訂及項目順利開展,由八月十四日起,位於深圳市的和睦家醫院、愛康健口腔醫院及紫荊口腔門診可接受合資格長者使用醫療券。連同香港大學(港大)深圳醫院及其華為荔枝苑社區健康服務中心(荔枝苑社康中心)一院兩點,以及同樣在「試點計劃」下的中山一院和陳星海醫院在內,合資格申領醫療券的香港長者將可在七個大灣區服務點使用醫療券支付門診醫療護理費用,為居住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合資格香港長者提供更大的便利和靈活性,讓他們可在更多服務點善用醫療券,更好使用基層醫療服務,提升健康。

衞生署發言人表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感謝廣東省衞生健康委員會及深圳市衞生健康委員會在推展『試點計劃』上提供寶貴意見和協助。愛康健口腔醫院及紫荊口腔門診均為牙科專業服務機構,分別毗鄰羅湖及福田口岸。『試點計劃』首次有牙科專業醫療機構參與,為醫療券計劃在內地推行帶來一大突破,讓合資格香港長者可在深圳使用醫療券接受牙科服務的選擇更多,以回應香港長者對牙科服務的殷切需求。三個新服務點(包括和睦家醫院)開通相關安排後,連同現有的港大深圳醫院,以及其荔枝苑社康中心門診所提供口腔(牙科)服務,單在深圳便會有合共五個提供牙科服務的服務點,當中兩個為牙科專業服務機構。」

醫療券適用於和睦家醫院九個指定科室的門診醫療護理服務,包括全科、健康管理、口腔科、眼科、外科、骨科、內科、婦科及耳鼻喉科,以及愛康健口腔醫院及紫荊口腔門診的牙科門診醫療護理服務。更多詳情和相關就醫流程已列於附件。

此外,醫療券計劃下的配偶共用醫療券安排和「長者醫療券獎賞先導計劃」同樣適用於上述三間深圳市的醫療機構。長者使用醫療券在和睦家醫院接受九個指定科室提供的健康檢查、預防疾病、跟進/監測慢性疾病門診服務等特定基層醫療服務,或在愛康健口腔醫院及紫荊口腔門診接受特定牙科門診服務,例如牙齒檢查、洗牙、脫牙或補牙等,即可累積醫療券金額,獲取獎賞。

三間深圳市的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收費以人民幣結算。醫療機構會為長者申報使用醫療券,並按醫療券計劃下每月更新的換算率計算需扣除的港元醫療券金額。醫療機構會於收費處標示計劃下每月的指明換算率,供長者參考。

發言人提醒:「香港長者在任何一間指定大灣區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均須先登記加入醫健通。換言之,有關安排除適用於港大深圳醫院、荔枝苑社康中心、中山一院、陳星海醫院、和睦家醫院、愛康健口腔醫院和紫荊口腔門診,同樣適用於日後『試點計劃』下開展相關安排的餘下兩間試點醫療機構。長者加入醫健通後,可利用其流動應用程式查閱醫療券餘額和使用紀錄,以及隨時取覽儲存至醫健通的個人藥物紀錄、敏感及藥物不良反應等重要資料。如長者欲於大灣區的指定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但未加入醫健通,醫療機構在取得長者同意後會即時為長者登記醫健通,以便長者可隨即使用醫療券。」

「此外,長者不可同時使用醫療券和國家醫療保險支付同一次醫療服務的費用。在內地使用醫療券的適用範圍跟在香港一樣,均不包括住院服務、須預先繳費的醫療服務及日間手術程序。醫療券不可用於單純購買物品、藥物、醫療儀器和用品,亦不可兌換現金。」

政府今年二月把七間大灣區醫療機構納入「試點計劃」,並正與「試點計劃」下最後兩間醫療機構,即中山一院南沙院區和東華醫院進行開展使用醫療券的準備工作,預計該兩間醫療機構可於九月初開通相關安排,詳情會適時公布。

醫療券計劃於二○○九年推出,現時資助每名年滿65歲的合資格香港長者每年2,000元的醫療券(累積上限為8,000元),讓長者選用最切合自己健康需要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有關計劃的詳情,巿民可瀏覽醫療券計劃網頁(www.hcv.gov.hk),或致電醫療券計劃熱線(2838 2311)查詢。

原文連結: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08/05/P2024080500218.htm

肉瘤癌防治新技術,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2024年7月27日,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這次會議在三個平臺同步直播,國內超過3.7萬人觀看直播,香港直播活動有高達2千人參與。

2024年7月講座主題為肉瘤癌,講座題目是「肉瘤癌防治新技術,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肉瘤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肉瘤癌防治新技術,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講座內容

肉瘤癌簡介及現狀

講座伊始,孔鳳鳴教授介紹了肉瘤癌及其現狀。肉瘤是一種由人體尖細胞形成的惡性腫瘤,常被稱為肉瘤癌。根據專家介紹,肉瘤主要分為兩類:骨肉瘤和軟組織肉瘤。骨肉瘤源自骨頭,常伴隨疼痛、骨骼脆弱等症狀;軟組織肉瘤則來自筋膜、神經血管和淋巴管等軟組織,症狀複雜多樣。美國的NCCN指南顯示,肉瘤種類繁多,約有50種不同類型,雖然大多較為罕見。每年全球每100萬人中只有1-5例骨肉瘤和軟組織肉瘤新病例。儘管如此,全球每年新增病例數仍達到14萬至39萬,中國每年新增約4萬例。美國2023年的新增病例為1.7萬,死亡病例約為7,000。香港2020年的數據顯示,骨肉瘤新增病例為44例,軟組織肉瘤新增病例為212例,軟組織肉瘤的死亡率超過50%。孔鳳鳴教授強調多學科團隊(MDT)模式在治療肉瘤癌中起到重要作用,通過手術、系統治療和放療等方法,針對疑難病例進行規範化治療,顯著提高治癒率。

美國的MDT診療模式和臨床試驗

接下來,來自美國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放射腫瘤科的王靛教授介紹了美國的多學科團隊(MDT)診療模式及臨床經驗。王靛教授指出,肉瘤的初次治療至關重要,因為一旦轉移,其治療效果通常不佳,病情也極為兇險。在美國,肉瘤癌病例通常通過多學科團隊(MDT)討論,由外科醫生、胸外科醫生和其他領域的專家共同制定最優治療方案。王靛教授指出手術的徹底性對後續治療有重大影響,而放療在術前和術後的應用需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計畫。此外,專家們強調了新藥物和臨床試驗的重要性,特別是免疫療法在肉瘤治療中的最新進展。例如,Pembrolizumab與放療聯合使用已被證明可以顯著延長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和總體生存期。專家們還鼓勵患者在醫生建議下積極參與臨床試驗,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和生存機會。參與臨床試驗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最新的治療機會,還可以減少經濟負擔,因為新藥試驗通常由藥品公司提供免費藥物。專家們強調,儘管參與臨床試驗有時會引起公眾的擔憂,但這些試驗在毒性和安全性方面已經過嚴格測試,尤其是二期和三期臨床試驗。在標準治療無效或病情復發時,參與這些試驗可以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另外,來自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學中心 (UNMC)放射腫瘤科的林琦教授指出,兒童腫瘤臨床試驗的重要性和成效。她強調,美國在兒童腫瘤臨床試驗方面的成功經驗,顯示了臨床試驗對兒童腫瘤治療的重要性。美國有一個專門進行兒童腫瘤臨床試驗的組織——兒童腫瘤組,致力於為兒童提供最好的治療方案。他表示,臨床試驗不僅嚴格把關,而且每一個環節都有專業人士監督,確保治療的安全和有效性。美國的大多數兒童腫瘤患者都參與了臨床試驗,這使得美國兒童腫瘤的治療效果顯著優於其他國家。教授們提出希望聽眾們能支持臨床試驗,因為美國的成功經驗表明,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

手術可以治癒骨與軟組織肉瘤嗎?

接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骨腫瘤科何祖勝醫生強調了骨和軟組織肉瘤的治療挑戰和手術的重要性。他指出,肉瘤的生長方式和侵襲性使得治療難度大,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但通常需要結合術前和術後的化療以及放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何醫生提出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但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在很多情況下,術前化療可以縮小腫瘤,方便手術切除,並對全身的微小腫瘤細胞進行清除。何醫生還介紹了術前檢查、手術技術和術後隨訪的重要性。他強調,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如導航技術和醫療器械的進步,使得外科手術的效果得到了顯著提高。然而,對於一些反復復發或轉移的肉瘤,手術治療的效果有限,這時需要依靠內科治療,如免疫治療和術後放療。最後何醫生總結指出,骨和軟組織肉瘤的治療需要綜合策略,手術、放療和系統治療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多學科團隊(MDT)的討論和合作,可以為患者制定最優治療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療效果。

系統治療能增加骨與軟組織肉瘤治癒機會嗎?

接著,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劉雨桃教授介紹了肉瘤癌內科治療的現狀。首先,軟組織肉瘤是一種複雜的疾病,病理學上分為50多種亞型。常見類型包括脂肪肉瘤、未分化多型性肉瘤、平滑肌肉瘤和滑膜肉瘤等。儘管軟組織肉瘤的預後普遍較差,但通過局部手術、化療等治療,五年生存率已經顯著提高,部分研究顯示可達40%-50%。手術仍然是軟組織肉瘤的主要治療手段,輔以放療和化療。化療在術前、術後及姑息性治療中均有重要作用。根據不同類型,化療的敏感度有所不同,如尤文氏肉瘤和胚胎性橫紋肌肉瘤對化療非常敏感,而去分化脂肪肉瘤和透明細胞肉瘤則對化療不敏感。在藥物治療方面,傳統化療仍是主要手段,尤其在化療敏感的類型中,一線治療推薦多柔比星聯合環磷醯胺等方案。對於復發轉移患者,二線治療缺乏公認的標準方案,但臨床研究提供了參考。靶向治療在軟組織肉瘤中也取得進展,尤其是涉及特定驅動基因改變的類型。約30%-60%的患者存在潛在的靶向治療基因突變,建議進行相關檢測以獲得更多治療機會。免疫治療在軟組織肉瘤中的應用尚在探索階段,目前以小樣本二期研究為主,尚無明確標記預測其療效,但聯合治療顯示出潛力。骨肉瘤也是重要的骨和軟組織肉瘤之一,年發病率為每百萬人2-3例,主要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骨肉瘤的綜合治療模式包括術前化療、外科手術和術後輔助化療,顯著提高了五年生存率至60%-80%。

北大深圳醫院的吳烜教授強調了分型對軟組織肉瘤的治療策略的重要性。他指出,長期以來,軟組織肉瘤的治療大多採用一刀切的方法,但隨著分子檢測技術的進步,我們現在可以對軟組織肉瘤進行更加精確的分型,從而選擇更為適宜的治療方案。軟組織肉瘤的分型包括其分子分型和亞型分類。不同的亞型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對於具有驅動基因改變的腫瘤,應用特定的靶向治療藥物可以取得顯著效果。例如,mTOR抑制劑在治療二性血管樣肉瘤中表現出良好的療效,而CDK4/6抑制劑在高分化和去分化脂肪肉瘤的臨床研究中也顯示了良好的效果。此外,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通常伴有ROS1融合,使用克唑替尼等ROS1抑制劑可以取得不錯的療效。隨著分子檢測的普及和分型的精確化,越來越多的新型抗腫瘤藥物被應用於軟組織肉瘤的治療中,包括曲貝替定等藥物,以及免疫療法。這些新藥物的應用為軟組織肉瘤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在軟組織肉瘤的研究和治療方面,國際上正在進行大量的臨床研究。例如,CAR-T細胞療法等新型細胞治療方法也在軟組織肉瘤的治療中展現出了良好的前景。腫瘤內科醫生在這些研究和治療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在系統治療方面,對於一些敏感的肉瘤如尤文氏肉瘤等,仍能取得顯著療效。專家們強調了精確分型和個體化治療在軟組織肉瘤治療中的重要性,並展望了未來的治療方向和研究熱點。相信在各方專家的共同努力下,軟組織肉瘤的治療將取得更大的突破,為患者帶來更多的希望和福音。

放射治療在肉瘤癌中的作用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放療科主任金晶教授介紹了放射治療在肉瘤癌中的作用。軟組織肉瘤是一種相對少見且複雜的腫瘤,其發病率低且組織類型多樣,給臨床治療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金教授指出,由於軟組織肉瘤發病率低,全球範圍內缺乏大規模的循證醫學證據,因此需要在具備資質和經驗的中心進行治療。多學科協作和前瞻性的臨床實驗對於確保治療效果至關重要。軟組織肉瘤的治療以手術為中心,但根據腫瘤大小、位置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術前或術後放療可以幫助提高手術的徹底性,減少復發風險,同時保留患者的肢體功能。金教授介紹了放療的發展歷程,指出在沒有放療手段的年代,許多患者需要截肢以確保手術徹底。隨著放療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三維適形調強放射治療(IMRT)的應用,手術效果和患者生活品質得到了顯著提高。金教授提到,放療通過殺滅腫瘤細胞的DNA,防止其複製和擴散,是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大約70%的腫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接受放療,放療的價值不亞於手術和化療。放射治療分為外照射和內照射兩種方式,外照射通過機器發射射線,內照射則將放射源直接置於腫瘤內部或附近。金教授引用了紐約紀念醫院和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強調了放療在提高局部控制率和保護正常組織方面的效果。通過術前放療,許多腫瘤可以從大範圍切除轉變為更為保守的手術,既減少了復發風險,也保留了患者的肢體功能。術前放療尤其適用於那些腫瘤較大、位置靠近重要組織或惡性程度高的病例。金教授舉例說明了某病例通過術前放療成功避免了癌細胞殘留,極大地鼓舞了臨床實踐。總而言之,軟組織肉瘤的治療需要多學科合作,通過精准的放療技術,配合術前術後放療及新輔助化療等手段,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併發症,讓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金教授呼籲進行更多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進一步提高軟組織肉瘤的治療水準。

Ying教授也提出自己對放療在肉瘤癌治療中的感想體會。Ying教授提出,軟組織肉瘤的治療中,放療是一個關鍵的手段,特別是在腫瘤較大的情況下。通常,我們建議進行術前放療,這包括五周的治療週期,從週一至週五。術前放療結束後,患者通常在3至4周後進行手術。大多數情況下,術後不需要補充放療。術前放療的優勢在於,腫瘤仍然在原位,通過放療可以消滅腫瘤週邊的細胞,有效地控制腫瘤的局部擴散,並且減少了後續的副作用。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進行術後放療,特別是當腫瘤具有高惡性或切緣陽性,或切緣非常接近時。然而,術後放療的缺點是放療範圍更大,劑量更高,可能導致組織疤痕和局部硬化增加。對於肢體的軟組織腫瘤,術前放療是常規選擇。而在腹膜後和腹腔內的大腫瘤,特別是脂肪肉瘤的病例中,術前放療也被廣泛應用。這是因為術後放療在這些部位的效果有限,且腫瘤切除後腸道和內臟進入原腫瘤部位,難以提供足夠高的放療劑量,同時也增加了腸道副作用的風險。

肉瘤癌病例討論

接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李濟時醫生向大家介紹分享一個肉瘤癌成功治療的案例,旨在解答公眾對治療方案選擇的疑惑。李濟時醫生提出許多患者在面對治療選擇時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該聽從哪個醫生的建議。這個案例是一位39歲的男性患者,他發現自己大腿內側的腫塊逐漸增大,並伴有輕微疼痛。磁共振檢查顯示該腫塊最大直徑達10公分。作為患者,他不清楚接下來該怎麼辦,也不知道是否需要立即手術,還是術後再進行放療或化療。他可能會疑惑為什麼有些醫生建議術前放療和化療,而另一些醫生則建議術後進行這些治療。李醫生提出作為醫生,我們強調無論患者看哪個科的醫生,醫生都會召集多學科團隊來制定最佳治療方案。在手術前,我們首先要明確病情,然後再制定詳細的治療計畫。多學科討論中,包括外科醫生、影像科醫生、病理科醫生、血管外科醫生、麻醉科醫生以及康復科醫生等都會參與,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療建議。在多學科討論中,我們會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多個方案,並詳細解釋每個方案的優勢和風險。最終的治療方案將由醫生和患者共同討論決定,基於患者及其家屬的價值觀和期望。該患者的病理結果顯示為黏液樣脂肪肉瘤,這是一種對放療非常敏感的軟組織肉瘤類型。因此,我們建議他在手術前進行放療。術前放療有助於縮小腫瘤,提高手術成功率,特別是對於這種放療敏感的類型。經過與患者的詳細討論和解釋,他選擇了術前放療。放療結束後4周的磁共振檢查顯示腫瘤顯著縮小。手術過程中,多學科團隊再次討論手術細節,並成功完成根治術。術後病理結果顯示,原本10公分的腫瘤已無惡性細胞,達到了預期效果。患者的術後恢復良好,目前已術後兩年多,生活恢復正常。這一成功案例展示了多學科協作在軟組織肉瘤治療中的重要性。我們將這一案例投稿至中國臨床案例成果資料庫,希望更多人瞭解術前放療聯合手術在治療此類腫瘤中的有效性。

隨後,美國亞利桑那州梅奧診所放射腫瘤學副教授陶然醫生,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學中心 (UNMC)放射腫瘤科林琦教授, 美國梅奧醫院放射腫瘤科蕭榮泰教授,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腫瘤科主任張世權教授和猶他大學亨斯邁癌症醫院放射腫瘤學教授Ying Hitchcock教授進行了討論。張教授提問放療會否覆蓋骨動靜脈和骨神經,以及是否會導致神經粘連。對此,李濟時醫生解釋道,術前放療的一個優勢在於其劑量比術後放療低,因此對血管和神經的損傷微乎其微。雖然術後傷口癒合可能會帶來一些困擾,但仍在可接受的範圍內。Ying教授進一步補充,針對這種黏液樣脂肪肉瘤的放療劑量通常為50個gray,分25次進行。對於這種特殊腫瘤,放療劑量還可以降低至36個gray,從而進一步減少對皮膚、血管和神經的副作用。此外,多學科團隊在處理放療後的組織時經驗豐富,能有效管理術中和術後的情況。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進行的II期研究中,採用了超分割放療方案,劑量為42.75個gray,分15次進行,其效果與常規50個gray分25次的放療相似。林琦教授也補充道在她們的放療中心術前放療比術後放療做的更多。總結來看,術前放療聯合手術在軟組織肉瘤治療中顯示了顯著的效果和安全性。我們希望通過分享這一成功案例,讓更多患者和醫生瞭解這一治療方案的優勢和應用前景。

多位腫瘤學專家就軟組織肉瘤的術後處理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蕭教授提問了關於患者在社區醫院接受不規範手術後的處理措施,引發了熱烈討論。多位專家分享了他們的應對策略和經驗。蕭教授指出,許多軟組織肉瘤患者在初診時往往會選擇就近的社區醫院就醫,由於基層醫生缺乏腫瘤背景知識,往往會將腫瘤誤認為脂肪瘤或其他良性腫瘤而進行手術切除。此類不規範手術後,患者被確診為惡性腫瘤,這種情況在國內外都非常常見。Ying教授補充道,在美國,這種情況在偏遠地區尤其常見。初診醫生多為普通外科醫生,他們通常會在未經充分診斷的情況下,與患者商議後進行手術切除。這類手術多為非計劃性切除(unplanned resection),且手術範圍通常不足。在這種情況下,Ying教授建議,若術前已有核磁共振成像(MRI)顯示腫瘤較小且遠離重要器官,手術後應進行詳細的影像學檢查(如CT)以排除遠處轉移。如果腫瘤切除後殘存部分較少且腫瘤位置表淺,可以進行較大範圍的切除,確保無腫瘤殘存。對於腫瘤殘存部分,術後可考慮放療。然而,對於那些在初次手術中切除範圍不足的病例,尤其是切除過程中對腫瘤部位進行了橫向切除而非標準切除的情況,Ying教授建議先進行術前放療,然後再進行二次手術。術前放療可以幫助控制腫瘤生長,確保二次手術的成功。張教授補充道,面對這種非計劃性手術,若初次手術已經完整切除小腫瘤,可以進行術後局部放療。但如果初次手術僅為囊內切除,且腫瘤為高級別惡性肉瘤,則應進行廣泛的擴大切除,確保手術邊界的安全。同時,為了提高療效,還需進行術後的輔助放療。專家們一致認為,對於軟組織肉瘤的處理,應儘量避免未經充分診斷的手術。在社區醫院進行初診時,若懷疑為軟組織肉瘤,應儘早轉診至專業腫瘤中心進行規範化診療,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術後併發症。

如何避免軟組織肉瘤不規範診治

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腫瘤科主任張世權教授就軟組織肉瘤的診斷及治療問題進行了詳細探討。張教授強調,對於軟組織肉瘤患者及其家屬來說,尋找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由於軟組織肉瘤的發病率低且種類繁多,規範化治療和多學科協作顯得尤為重要。張教授首先講述了一個20歲女孩的病例,這位女孩因運動後大腿疼痛,在當地醫院被誤診為肌肉損傷和血腫,直到一年半後才被確診為滑膜肉瘤。該病例突顯了軟組織肉瘤早期誤診和治療延誤的常見問題。在深圳二院,女孩接受了術前新輔助化療,使腫瘤明顯縮小,並成功保住了腿部。張教授強調,規範化診療和多學科合作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張教授指出,在中國,許多軟組織肉瘤患者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常常選擇不規範的治療途徑,包括中醫治療等,導致延誤病情和治療不當。因此,他建議患者在發現身體異常腫塊時,應選擇專業的腫瘤科醫生進行診治,並強調手術前的充分影像學檢查和活檢的重要性。為了提高治療效果,張教授建議軟組織肉瘤的治療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術前影像學檢查:推薦使用B超和MRI進行詳細檢查,以明確腫瘤的性質和範圍。術前活檢:通過穿刺活檢或切開活檢確定腫瘤的類型,為後續治療提供依據。術前新輔助治療:根據腫瘤大小和位置,選擇術前化療或放療,以縮小腫瘤,提高手術切除的徹底性。規範化手術:根據腫瘤位置和大小,制定詳細的手術方案,確保切除乾淨,同時保留患者肢體功能。術後多學科綜合治療:包括術後的放療、化療和康復治療,以提高治癒率和生活品質。張教授還介紹了一個滑膜肉瘤患者的病例,通過術前動脈灌注化療成功縮小腫瘤,並在手術中實現了安全邊界的廣泛切除和重建。該患者術後已隨訪17年,生活品質與正常人無異,充分展示了規範化治療和多學科協作的成效。張教授強調,軟組織肉瘤的治療需要多學科協作和規範化流程,通過精准的影像學檢查、活檢和術前術後綜合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併發症,讓患者恢復正常生活。

最後,數位知名教授就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見的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和解答。孔教授針對患者問題表示,化療期間不應服用中藥,因為這會混淆治療效果,難以判斷藥物的具體作用。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也不應通過中藥來緩解,而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處理。吳烜教授針對患者問題指出,子宮肉瘤尤其是平滑肌肉瘤,復發率較高,且常見於肺部轉移。對於孤立的轉移灶,建議局部手術切除和術前術後全身系統治療。若無靶向藥物,可採用多西他賽聯合吉西他濱或以阿黴素為基礎的方案。如果患者對化療抗拒,可考慮局部放療或內分泌治療。專家建議對切除後的患者進行密切觀察,不必急於進行化療,除非有明確的腫瘤殘留。專家針對患者問題解釋脂肪瘤通常不會轉變為脂肪肉瘤。此外,教授指出,尤文氏肉瘤對化療和放療都非常敏感,治療必須是多學科的。通常先進行三個月的化療,然後進行局部控制,包括手術和放療。治療效果較好,局部腫瘤五年生存率可達80%,遠處轉移的患者五年生存率約為30-40%。金晶教授針對患者問題解釋,軟組織肉瘤對放療較為抗拒,腫瘤在放療初期不會立即縮小。質子和重粒子放療在保護正常組織方面優於傳統放療,但相關設備較少。金教授還提到,深圳腫瘤醫院已經在嘗試空間分割的放射治療技術,初步結果顯示可以有效縮小腫瘤並減輕疼痛。蕭教授補充道,質子和重粒子放療未來可能在軟組織肉瘤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目前臨床數據尚不足,需要更多研究和臨床試驗來驗證其效果。此次會議強調了規範化治療和多學科合作在軟組織肉瘤治療中的重要性。通過精准的影像學檢查、活檢和術前術後綜合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併發症,讓患者恢復正常生活。最後專家們針對現場問題進行解答。患者左大腿發現巨大脂肪肉瘤,尺寸達到29公分,並已粘連大動脈,醫生建議截肢,並安裝假肢。專家教授們圍繞該病例討論了化療、放療及保肢手術的可行性,並強調了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張教授針對外科視角指出,對於如此巨大的腫瘤,首先需確認其具體亞型及分級。如果是高級別脂肪肉瘤,術前化療有望縮小腫瘤,為手術創造條件。此外,放療也可以作為術前治療的一部分,通過放療縮小腫瘤,再進行手術。對於粘連大動脈的情況,截肢並非唯一選擇。張主任提到,通過切除受影響的血管並進行血管重建,有可能實現保肢治療。這需要多學科合作,包括血管外科的參與,以確保手術的成功和安全。放療專家強調,該患者非常適合放射治療。放療有助於縮小腫瘤,使腫瘤與大動脈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明確,從而為外科手術創造更好的條件。通過放療,腫瘤可能會與大動脈分離,使外科醫生在手術中更容易進行切除,減少截肢的可能性。專家們一致認為,針對如此複雜的病例,需要多學科團隊的協作,包括骨外科、血管外科、影像科及介入科等。通過多學科團隊的合作,可以制定更為精准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確保患者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專家建議,在化療期間,密切觀察腫瘤的反應情況,並在必要時結合放療。放療可以在化療效果不佳時作為補充治療手段。具體截肢與否,應在綜合評估後再做決定。如果通過多學科協作,能實現腫瘤的縮小和與大動脈的分離,保肢手術將成為可能。通過此次討論,專家們強調了多學科協作在軟組織肉瘤治療中的重要性,並為患者提供了多種治療路徑,以期在保肢和治療效果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在會議的最後,孔教授感謝大家參與並分享了如此精彩的討論。本期節目聚焦於解決肉瘤癌治療問題,彙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專家團隊,包括中國、美國、英國等地的專家。這些專家們通過深入的討論和經驗分享,為我們帶來了寶貴的見解和解決方案。孔教授最後強調了MDT團隊對於肉瘤癌治療,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重要性。我們預告下一期將於2024年8月31日播出,繼續探討膀胱癌的治療和最新的醫療技術。我們將繼續深入探討我們在接診中遇到的挑戰,並分享最新的進展和技術應用。我們期待與您再次相會,繼續共同探索醫學的前沿和創新。感謝所有的專家和觀眾朋友們的精彩分享和參與。在此,也特別感謝所有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讓本期節目順利進行。祝願所有病人早日康復,我們期待與您再次相遇,再見!

癌症相關的緊急情況該怎麼辦?背痛腳軟怎麼辦?背痛腳軟的時候應該考慮腫瘤嗎? 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2024年6月29日,北京時間晚上 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這次會議在三個平臺同步直播,國內超過4.1萬人觀看直播,香港直播活動有高達2千人參與。

2024年6月講座主題為癌症相關緊急情況,講座題目是「癌症相關的緊急情況該怎麼辦?背痛腳軟怎麼辦?背痛腳軟的時候應該考慮腫瘤嗎?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肺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會議開場時,主持人支教授祝大家感恩節週末快樂,代表會議舉辦方感恩我們的長輩、感恩老師、感恩患者。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癌症相關的緊急情況該怎麼辦?背痛腳軟怎麼辦?背痛腳軟的時候應該考慮腫瘤嗎?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本次會議邀請了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肺癌中心主任,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支修益教授,以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急診科主任,香港急症醫學會前任會長,亞洲急診醫學會前任會長劉飛龍教授作為共同主持。

講座內容

癌症相關緊急情況的簡介及現狀

講座伊始,孔教授指出30%緊急出現的癌症已經表現出遠端轉移,近年來腫瘤相關緊急情況特別是癌症脊髓壓迫已經成為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的重要問題。癌症脊髓壓迫是由於腫瘤或其轉移引起的脊髓結構改變,導致脊髓受到壓迫,從而產生神經功能障礙。最常見的原因包括多發性骨髓瘤、肺癌、前列腺癌和淋巴瘤等。癌症脊髓壓迫的症狀包括腰痛、腿無力甚至癱瘓。對於有癌症病史的患者,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應高度懷疑脊髓壓迫,早期識別和診斷對於改善預後至關重要。目前,癌症脊髓壓迫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和靶向治療。然而,這些治療手段可能會引起各種副作用,如手術併發症、放療和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疲勞和噁心等。孔教授提出疼痛是腫瘤患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疼痛管理方法包括藥物管理(如阿片類藥物)、物理治療和心理支持,旨在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品質。在癌症脊髓壓迫的治療中,多學科團隊的合作至關重要。包括神經科、腫瘤科、外科和放射科等多學科團隊共同管理,提供綜合治療方案,有助於改善患者預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癌症脊髓壓迫數據有所不同。例如,美國有詳細的統計數據,而中國的完整數據較少。然而,瞭解這些數據對於醫療工作者和研究人員非常重要,有助於更好地預防和治療疾病。癌症患者應注意任何新的症狀,如腰痛和腿無力,並及時就醫。通過教育和支持,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更好地應對疾病,提高生活品質。未來,通過早期篩查和診斷,能夠在疾病早期採取干預措施,改善預後。同時,不斷研究和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減少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必將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在面對腫瘤引起的脊髓壓迫綜合症時,早期發現、綜合治療以及多學科團隊合作(MDT)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關鍵。我們呼籲社會各界關注這一問題,共同努力,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和支持。

 

癌症相關脊髓壓迫:何時手術,如何手術

接下來,脊柱腫瘤專家,香港大學副教授,香港大學醫學院脊柱外科主任和助理院長關日康教授介紹了當發生癌症相關脊髓壓迫時應該何時手術?如何手術?關日康教授提出由於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廣泛應用,許多患者在沒有明顯症狀時就被發現存在脊髓壓迫轉移的腫瘤。典型症狀包括疼痛和神經功能受損,最嚴重時會導致四肢麻木和癱瘓。臨床醫生通過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等影像學手段,早期發現和評估腫瘤壓迫情況。在面對脊髓壓迫時,手術是常見的處理方法之一。外科醫生通過手術減壓、去除腫瘤,並在必要時使用螺釘等固定裝置來保持脊椎穩定。手術不僅能緩解疼痛,還能延長患者壽命。對於急症患者,醫生通常會在24小時內進行減壓和固定手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術後恢復的可能性。研究表明,早期手術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行走能力。MSCC的治療需要神經科、腫瘤科、骨科、放射科等多學科團隊的緊密合作。每個病例都會進行詳細討論和評估,以確定最佳治療方案。現代醫學還利用人工智慧(AI)工具來預測患者的預後,為手術決策提供支持。最新的放射治療技術(如SBRT)能夠以高劑量精確照射腫瘤區域,而不影響周圍的神經組織。這些技術為以前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此外,“分離手術”(separation surgery)成為一種新興方法,通過將腫瘤與神經分開,結合SBRT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關教授提出癌症引發的脊髓壓迫綜合症需要早期診斷和多學科合作來進行有效治療。通過手術和現代放射治療技術的結合,醫生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和預後。未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癌症脊髓壓迫的治療將會更加精准和高效。

癌症相關脊髓壓迫的藥物:何時治療?哪些治療藥物?

接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血液腫瘤系主任、終身教授, 美國腫瘤基因治療聯盟 (ACGT)研究員,美國醫師協會(AAP)會士,俄亥俄州立大學Jeg Coughlin癌症研究首席教授楊一平教授對腫瘤硬膜外脊髓壓迫(ESCC)的症狀進行了講解,在近日舉辦的醫學講座上,專家們就腫瘤相關脊髓壓迫的處理方法展開了深入探討,重點介紹了藥物治療的作用以及多學科合作的重要性。楊教授指出指出,腫瘤相關的脊髓壓迫綜合症(ESCC)是常見的癌症併發症之一,可導致疼痛、脊柱機械不穩定及不可逆的神經功能喪失。大多數病例由腫瘤椎體轉移並向硬膜外延伸壓迫引起,常見於前列腺癌、肺癌和乳腺癌等癌症患者。早期發現ESCC至關重要,及時的MRI檢查能夠幫助確診。專家強調,對於疑似患有ESCC的患者,應儘快在24小時內進行脊柱全段的MRI檢查。一旦確診,糖皮質激素被認為是標準治療方案的一部分,通過靜脈注射和口服藥物緩解症狀並作為最終治療的過渡。專家推薦靜脈注射10毫克地塞米松,然後分次口服,每日總劑量16毫克。藥物治療在某些化療敏感的惡性腫瘤(如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和乳腺癌)中有效,但對於大多數腫瘤,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全身藥物療法需要數天或數周才能起效。因此,放療和手術成為主要的確定性治療方法。專家強調,ESCC的治療需要手術、放療和藥物治療的綜合應用。手術和放療是最主要的確定性治療方法,但藥物治療也在緩解症狀和過渡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早期識別和診斷對於提高患者功能、緩解疼痛和預防進一步的神經系統併發症至關重要。專家呼籲對癌症患者進行教育,幫助他們瞭解ESCC的症狀和體征,特別是無法解釋的背痛,應及時接受評估。癌症相關脊髓壓迫是相對常見的癌症併發症,早期發現和多學科綜合治療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最後楊教授提出糖皮質激素是標準治療方案的一部分,手術和放療是主要的確定性治療方法。糖皮質激素治療是血液學癌症的一種治療方法,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沒有明顯獲益,但當懷疑壓迫時應儘快開始。

緊急放射治療對癌症相關幾歲壓迫及其他疾病的潛在作用

接著,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終身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腫瘤中心教授,WHOCC-STAR腫瘤指南評審委員會主委,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孔鳳鳴教授介紹了癌症脊髓壓迫的放射治療。孔教授指出英國在2023年更新的指南詳細而全面,值得翻譯和引進,以彌補中國和香港在這方面的空白。孔教授介紹,英國的指南根據患者是否懷疑存在脊髓壓迫進行分類。對於有癌症病史的患者,英國有專門的脊髓壓迫中心,一旦懷疑脊髓壓迫,應在24小時內與該中心聯繫,並儘快安排MRI檢查。如果患者已有神經損傷的症狀,則應立即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治療方面,孔教授強調,手術和放療是主要的治療手段。手術的主要目的是減壓和穩定,而非完全切除腫瘤。手術後需結合放療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即使無法手術,放療也能在79-90%的病例中緩解疼痛和改善症狀。孔教授還提到,脊髓壓迫雖然會導致癱瘓,但通常不會致命,患者仍有較長的生存期。孔教授指出,在美國,對於疑似脊髓壓迫的患者,醫生通常會在24小時內安排緊急放療。她提到,在梅奧診所等地,如果患者被診斷為脊髓壓迫,醫生會立即進行放療,不會拖延。孔教授呼籲,在國內引進和翻譯英國的指南,以提高對脊髓壓迫的診斷和治療水準。她強調,及時治療對患者的預後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出現神經症狀時,每一分鐘都非常關鍵。此外,孔教授還介紹了現代精准放療技術,如SBRT,可以更有效地對腫瘤進行高劑量照射,同時保護周圍的脊髓組織。這種技術使得治療更加高效和安全。孔教授最後強調,多學科合作和指南的引進對提高腫瘤相關脊髓壓迫的治療效果至關重要。他希望通過引進先進的指南和技術,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及時和有效的治療。

癌症緊急情況相關的病例討論

接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腫瘤中心副主任、顧問醫生、教學主任、中國醫學裝備協會離子放射治療分會第一節委員徐志淵醫生分享了一例腫瘤脊髓壓迫引起的下肢癱瘓放療後康復的病例,一位67歲肺腺癌IV期男性患者,並出現了多處轉移。2022年1月,該患者因腰痛到醫院就診,磁共振顯示T10到T12椎體異常信號。隨後,患者迅速出現雙下肢無力、麻木及大小便失禁的症狀,並完全失去了行動能力。由於患者拒絕手術,醫生團隊緊急安排了放射治療。CT定位顯示骨轉移情況比之前的磁共振更為廣泛,團隊為患者進行了T7到T12胸椎的三維四型放療,總劑量為30 Gy,共10次。放療後,患者的症狀逐漸好轉,並開始康復訓練。此時,全脊柱磁共振顯示多個部位骨轉移,並伴有T9的壓縮性骨折和脊髓受壓。在放療後,患者進行了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存在基因突變。團隊為患者選擇了靶向治療,並在後續進行了二線和第三線的化療。患者在持續的功能康復訓練和系統抗腫瘤治療下,病情得到了顯著緩解。截至目前,患者的病情穩定,完全恢復了行動能力,能夠自由行走,無需任何輔助設備或人力幫助。徐教授強調,患者在出現脊髓壓迫和神經症狀時,越早進行治療越好。儘管患者的康復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少,但積極的治療和康復訓練仍能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後。通過這個病例,徐教授呼籲加強對腫瘤引發脊髓壓迫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並推廣先進的治療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康復機會。

多學科專家討論中美專家對話

接著,各位專家為一些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講解和討論,孔鳳鳴教授,蕭榮泰教授,Simon教授和唐澤君教授針對患者提出的癌症疼痛問題進行了討論並分享了幾種常見的疼痛藥物的常用劑量以及副作用。蕭榮泰教授為亞利桑那州梅奧診所癌症中心的方案審查委員會科學評委,Simon教授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放射腫瘤科、神經外科教授,世界著名神脊精准放療和指南專家。唐澤軍教授為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港大深圳醫院重症科前任主管。一位患者反映在化療後儘管癌細胞得到了控制,但因腫瘤壓迫神經,每日疼痛難忍,止痛藥效果不佳。孔教授提出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SBRT,因為放療對止痛非常有效。蕭榮泰教授補充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各種止痛藥,包括消炎藥和嗎啡。對於嗎啡的使用,不必過於擔心上癮問題,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增加劑量。討論還涉及了美國和中國在疼痛管理方面的差異。在美國,患者可以通過舒緩醫學來緩解疼痛,而在中國,這方面的服務尚處於初級階段。專家們強調,舒緩醫學在美國非常普遍,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使用不同的藥物組合來達到最好的止痛效果。針對止痛藥的副作用,專家們指出,最常見的副作用是便秘。因此,建議患者在服用止痛藥時,配合使用纖維素粉等藥物以預防便秘。專家還提到,嗎啡等藥物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困惑和說話不清的情況,但這是可以通過更換藥物來解決的。一位患者表示其家人因癌症骨轉移而疼痛難忍,詢問打骨針是否有效。專家解釋,骨針主要用於預防骨轉移的形成,但不能直接止痛。建議患者進行SBRT或其他局部治療來緩解疼痛。有患者擔心使用嗎啡類止痛藥會影響壽命。專家澄清,這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是緩解疼痛,並不會直接影響壽命。重要的是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確保患者在減輕痛苦的同時保持生活品質。通過這次討論,專家們解答了患者們關於疼痛管理的諸多疑問,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病痛,提高生活品質。

在會議的最後,孔教授感謝大家參與並分享了如此精彩的討論。本期節目聚焦於解決腫瘤急診中的脊髓壓迫問題,彙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專家團隊,包括中國、美國、英國等地的專家。這些專家們通過深入的討論和經驗分享,為我們帶來了寶貴的見解和解決方案。孔教授最後強調了MDT團隊對於癌症脊髓壓迫治療,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重要性。我們預告下一期將於2024年7月27日播出,繼續探討肉瘤癌的治療和最新的醫療技術。我們將繼續深入探討我們在接診中遇到的挑戰,並分享最新的進展和技術應用。我們期待與您再次相會,繼續共同探索醫學的前沿和創新。感謝所有的專家和觀眾朋友們的精彩分享和參與。在此,也特別感謝所有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讓本期節目順利進行。祝願所有病人早日康復,我們期待與您再次相遇,再見!

 

見善計劃-癌症診斷服務資助

見善計劃資助的癌症檢查服務旨為合資格的已確診/懷疑癌症患者提供一次性資助,協助他們渡過難關。透過資助計劃有助減輕癌症患者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免卻憂心昂貴的檢測費用,並加快患者接受檢測時間。本計劃期望患者通過適切的檢測,了解病情,把握接受治療的最佳時機。

詳細申請程序及所需文件,請下載計劃的宣傳單張。

查詢電話:2169 7691 (星期一至五 (公眾假期除外) 09:00-18:0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所有申請須由見善計劃審批,本計劃保留最終決定權。

乳癌患者年輕化 難抵沉重醫療費 香港乳癌基金會推出「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減經濟負擔及復發風險

香港乳癌基金會總幹事孫佩儀女士(左)及 香港乳癌基金會管治委員會 副主席、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右)出席「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新 聞發布會。
香港乳癌基金會總幹事孫佩儀女士(左)及 香港乳癌基金會管治委員會 副主席、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右)出席「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新 聞發布會。

【香港,2024 年 7 月 29 日】乳癌是香港婦女頭號癌症,平均每日有 15 名婦女確診乳癌,同時乳癌已成為年輕人最常見癌症。早期乳癌患者經傳統治療後仍有復發風險,而新輔助治療有助減低復發率約三成。因此,香港乳癌基金會推出「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降低復發風險,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乳癌自 1994 年起已長居香港女性癌症榜首,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21 年女性入侵性乳癌新症個案有 5,565 宗,即平均每日有 15 名婦女確診乳癌。乳癌亦是年輕人最常見癌症,由 2012 至 2021 年期間,本港 15 歲至 39 歲年輕人乳癌新症增幅達 19.5%。1

外國研究顯示,確診第一期至第三期乳癌患者接受傳統治療後,復發高峰期是確診後 1 至 2 年間,十年內復發率達 36.8%。2 至於本港乳癌個案大部分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HR+) ,傳統治療是首先以化療縮小腫瘤,再以手術清除可切除的腫瘤,術後作輔助治療,避免腫瘤復發。接受傳統輔助治療的高風險早期乳癌患者(有 4 個或以上淋巴結轉移,或者有 1 至 3 個淋巴結轉移兼腫瘤大小達 5厘米或以上/腫瘤級別屬第三級/K-67 指數大於或等於 20%),5 年內復發風險達 29.8%,高風險早期乳癌患者復發機會較低風險患者更高出近 3 倍。3

鑑於 HR+乳癌特別依賴 CDK4/6 蛋白促成癌細胞生長,新輔助治療添加 CDK4/6抑制劑。外國作中位數為期約 15.5 個月的追蹤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單單採用輔助荷爾蒙治療,採用輔助荷爾蒙治療添加 CDK4/6 抑制劑,其無入侵性疾病存活率由 76%升至 83.6%,而無遠端復發存活率亦由 79.2%升至 86%,令復發率降低逾三成。4

香港乳癌基金會管治委員會副主席、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講述香 港乳癌概況、乳癌治療方案、優化乳癌治療方案。
香港乳癌基金會管治委員會副主席、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講述香 港乳癌概況、乳癌治療方案、優化乳癌治療方案。

香港乳癌基金會管治委員會副主席、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表示,乳癌患者漸趨年輕化,曾接觸過最年輕患者年僅 16 歲,而年輕女性的癌細胞通常較活躍,乳癌復發機會較高。而 40 歲以下患者的無遠端復發存活期較差,他續表示,「不是做完手術、電療、化療就無事,之後在 5 年、10 年仍有機會復發,所以建議高風險患者採用新輔助治療,以減低復發風險」。

去年 7 月確診乳癌的 Amy (化名)接受化療、除切乳房手術及電療後,今年 6 月開始採用新輔助療法。她每日服兩次新輔助療法的標靶藥,每月有關藥費逾 2萬元,另服用賀爾蒙藥物的每月藥費約 2000 餘元;前者療程約 2 年,後者則為5 年,兩個療程合共約 100 萬元,另有驗血、年檢等治療開支,「一旦復發,將涉及一堆醫療開支,所以我現時努力做運動、維持健康生活、保持心情開朗,希望減低將來復發風險」。她知道有患者因標靶藥費用高昂,即使明知採用新輔助療法的復發風險較低,仍非常猶豫。

香港乳癌基金會總幹事孫佩儀女士介紹是次「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 的詳細內容。
香港乳癌基金會總幹事孫佩儀女士介紹是次「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 的詳細內容。

香港乳癌基金會總幹事孫佩儀女士表示,新輔助治療有助降低復發風險,但有關費用不菲,不少患者基於經濟條件有限,或因而卻步,對於年輕患者尤甚,或因此錯過最佳治療方法,故基金會推出「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以便他們可採取最有效的治療。

「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

為減低早期乳癌患者使用新輔助治療的經濟負擔,香港乳癌基金會推出「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的初期乳癌患者,須在開始早期乳癌藥物療程首 3 個月內到基金會登記計劃,經審核後,符合資格的申請者可獲支票發放以下資助:

申請人月入 在本港私營醫院或私營腫瘤中心自費買藥後的資助 最高資助總額
<$60,000 每 4 週可領取$16,000 $96,000
$60,000 – $80,000 每 6 週可領取$16,000 $64,000

申請資格:

• 患有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 陰性的早期高復發風險乳癌患者(詳情請致電查詢)
• 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
• 為本港私營醫院或私營腫瘤中心診症的患者
• 持有由本港私家醫生所發出的早期乳癌藥物處方及購買發票或購買證明書正本
• 須在開始早期乳癌藥物療程首 3 個月內到香港乳癌基金會辦理登記手續
• 遞交相關的資產證明文件
• 不適用於已成功申請其他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的患者,例如晚期乳癌患者在醫院管理局轄下的撒瑪利亞基金、聖雅各福群會資助、香港藥學服務基金的封頂計劃或友邦保險 AIA 的「攜手增益癌症藥物計劃」

1.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21
2. Lee Cheng, et al.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1 May 2012; 21 (5): 800 809.
3. Sheffield KM, et al. Future Oncol. 2022 Jul;18(21):2667-2682
4. Rastogi P, et al. J Clin Oncol. 2024 Mar 20;42(9):987-993

關於香港乳癌基金會

香港乳癌基金會於 2005 年 3 月 8 日成立,是本港首間專注乳健教育、患者支援、研究及倡議的非牟利慈善組織,致力減低乳癌在本地的威脅。其使命是提高公眾對乳癌的認識及推廣乳房健康的重要性、支援乳癌患者踏上康復之路及倡議改善本港乳防控和醫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