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生命的寶貴 腸癌康復者:健康非必然

很多人都聞「癌」色變,希望癌症遠離自己,然而當不幸患上癌症,究竟可以怎樣面對?去年2月醫生確診腸癌的婉君,剛經歷生命中一次重大的考驗。

婉君的健康狀況普普通通,患有貧血,醫生給她處方「鐵丸」補血,後來有另一位醫生認為她的貧血不尋常,建議她照胃鏡、腸鏡,她照做,結果發現她的腸部一個腫瘤,確診是腸癌。隨後她接受電腦掃描,發現肝臟也有癌細胞。

去年4月她接受微創手術將有腫瘤的腸道切除,5月接受肝臟消融手術,7月展開化療,可是她的化療不太順利。

 

正常人3個星期做一次化療,一共要打8針,但我的白血球升得慢,回復時間較長,要過了5、6個星期才做到另一次化療。打了第7針後,我甲亢復發,要過了9個星期才能夠打最後一針。

 

結果,整個化療療程進行了差不多一年,上個月才完結,慶幸是康復進度理想,現在已可如常上班。聽聽她的分享,去片!

 

患病初期最難過

雨過天晴,但回想過去一年的抗病日子,她不禁流下眼淚。

 

梗有一刻會驚,但看過很多關於這個病的書、資料,聽講座,朋友亦會找很多書和資料給我睇,醫生也解答我很多疑問,個心會定些。

 

後來有社工邀請她參加了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她一口答應。此計劃由註冊護士、社工、同路人,提供電話輔導、癌症諮詢、情緒支援、小組分享、外展探訪,婉君覺得有很大得著。

 

我知道參加這個計劃可以增進自己的抗癌知識,總好過留在家中百無聊賴,跟社工傾計,可以抒發到情緒。

 

關於癌症的各種資訊。(陳偉能攝)

關於癌症的各種資訊。(陳偉能攝)

病後的反思

哀傷過後冷靜下來,反思不斷。她回想確診前的一段時間,大便變得不正常,例如明明想去大便,但坐在馬桶上久久未能排出,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排出來的糞便也異常的嗅,其實這些都是腸癌的蛛絲馬跡。

她亦回想過去的生活,飲食不太節制,喜歡吃薯片、油炸食物,雖然現在偶爾也想吃,但會盡量忍口。過去甚少做運,現在都會出外走動,前一陣子試過游泳、玩八段錦。

 

以前聽到別人說:「祝你身體健康。」我禁不住回應:「我身體一向好健康。」得到這個病後,才覺得健康不是必然。

 

婉君親筆寫的感謝卡。(陳偉能攝)

婉君親筆寫的感謝卡。(陳偉能攝)

癌症家庭支援計劃

跟婉君認識的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註冊社工梁淑晶表示,婉君初期表現緊張、擔心和迷茫,後來她經歷同路人小組的鼓勵,以及聆聽了其他人的分享,最後都轉變過來,變得積極、正面及多了笑容。

梁姑娘接觸不少癌症病人,有感癌症病人除了身體上的需要,心理的需要都好重要。他們需要被關心、接納及明白,因為整個治療過程中都很辛苦,特別很多副作用,手術後需要休息,家人、朋友未必容易明白他們內心的感受。由此可見,癌症病人需要心理上的支援。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註冊社工梁淑晶(左)與婉君(右)。(陳偉能攝)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註冊社工梁淑晶(左)與婉君(右)。(陳偉能攝)

備註: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由註冊護士、社工、同路人,提供電話輔導、癌症諮詢、情緒支援、小組分享、外展探訪。歡迎癌症患者、親友尋求支援或醫護及社福界轉介。服務費用全免,查詢電話:2950 8326。

 

撰文 : 何寶華 TOPick 記者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91104/

癌症免疫療法熱度持續延燒,Opdivo 與 Keytruda 發展領先

癌症免疫療法為近年癌症治療最熱門的話題,其推動癌症治療的典範轉移。雖然,癌症治療型疫苗 Proveng在 2010 年即獲核准治療荷爾蒙療法失敗的移轉性前列腺癌,但直到 2014 PD-1 抑制劑 Opdivonivolumab)與 Keytrudapembrolizumab獲准治療黑色素瘤,市場才掀起癌症免疫療法的熱潮。

 

目前癌症免疫療法的發展,從下圖可以看出,仍是以 BMS 的 Opdivo 與 Merck & Co 的 Keytruda 最為火熱,兩款藥品的新適應症快速擴張,截至 2017 年 8 月,Opdivo 被核准的適應症已累積至 10 個、Keytruda 也高達 9 個,數量與速度皆遠高於其他癌症免疫療法產品。

歷年癌症免疫療法藥物在美國的新適應症數量

(Source:US FDA;TrendForce 整理)

我們從美國已上市的癌症免疫療法產品已獲准治療之癌症來看(見下表),可以發現泌尿上皮細胞癌的癌症免疫療法藥物密度最高,其次為黑色素瘤與非小細胞肺癌。從藥物可治療的癌症種類來看,如同上述,以 Opdivo 與 Keytruda 最多。

美國上市癌症免疫療法藥物已獲准治療的癌症種類

(Source:US FDA;TrendForce 整理)

Opdivo 與 Keytruda 的適應症能夠擴張如此迅速歸功於 BMS 與 Merck & Co 在臨床開發的大舉投入。以在 ClinicalTrail.gov 網站有登記、且正在執行或預期會執行的臨床試驗統計為例,Keytruda 即有高達 322 個試驗(約佔 33%),其次為 Opdivo 的 254 個試驗(約佔 26%),第三高為 Yervoy,約佔 14%。預期以 Opdivo 與 Keytruda 臨床試驗的數量,將維持充沛的能量支持這兩款藥品未來的適應症擴張(見下圖)。

已上市癌症免疫療法藥品的臨床試驗數量佔比

(Source:ClincalTrial.gov;TrendForce 整理)

最新的進展為 Keytruda 的 KEYNOTE-006 試驗、Opdivo 與 Yervoy 合併療法的 CheckMate -214 試驗結果公布。在 Keynote-006 試驗(NCT01866319)顯示,Keytruda 與 Yervoy 在晚期黑素瘤治療的比較,Keytruda 不論是每 2 週施打或每 3 週施打的組別,其 24 個月整體存活期(OS)比例均顯著高於 Yervoy 的組別(Keytruda:55%/2w,55%/3w;Yervoy:43%)。在本試驗中也確立 Keytruda 相較於 Yervoy 在晚期黑色素瘤的競爭優勢,然而在療程設計上,Yervoy 與 Keytruda 相比有先天弱勢,Yervoy 僅施打 4 劑,而 Keytruda 最長可施打至 2 年,這部分的差異則未在本次試驗與分析中做為控制變因。

CheckMate -214 試驗(NCT02231749)的部分,Opdivo 與 Yervoy 合併與 sunitinib 治療晚期或移轉性腎細胞癌的比較,Opdivo 與 Yervoy 合併組別的客觀反應率(ORR)為 41.6% 高於 sunitinib 的 26.5%,然無惡化存活期(PFS)的差異則未達統計顯著性(11.56m vs. 8.38m, HR=0.82, p=0.03),整體存活期(OS)的數據則尚未成熟。從這個試驗結果目前揭露的數據可以發現,癌症免疫療法間的組合有機會提高反應率,但是對於病患是否能有足夠的臨床效益,還有待更多試驗或更長時間來證實,而 BMS 則期望藉著這個試驗的數據,使 Opdivo 能夠成為晚期腎細胞癌的標準療法。

TrendForce 生技產業分析師指出,Opdivo 與 Keytruda 現為癌症免疫療法的領頭羊,兩者不僅時常被拿出來比較,背後的藥廠 BMS 與 Merck &Co 對這兩款藥物的開發策略也頗有較勁的意味。癌症免疫療法在多間大藥廠持續競逐之下,包含 BMS、Merck & Co、Roche、AstraZeneca、Pfizer、Amgen 等,新適應症將在不同癌種之間持續快速擴張,並伴隨著許多組合療法、OS 數據的成熟,熱鬧可期,預期這未來全球癌症免疫療法市場也將由這些大藥廠所主宰。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http://technews.tw/2017/08/28/opdivo-keytruda-cancer-immunization-therapy/

國際藥聞: 研究指出藥劑師能有效減少藥物出錯

住院期間,醫生團隊會因應病人的情況調整藥物。若病人出院時未有留意這些藥物更改,因而繼續服入院前的藥物療程,便有機會導致嚴重的藥物事故。澳洲一項研究證明藥劑師在病人出院期間參與藥物管理能有效減少藥物出錯,反映藥劑師在藥物管理扮演著重要角色。

 

藥劑師的參與大大減少了用藥出錯

澳洲墨爾本阿爾弗雷德醫院藥劑師Erica Tong檢閱了2015年3月至7月期間的病人出院摘要。研究發現,在沒有藥劑師參與病人出院過程的情況下,有61.5%的病人出院摘出現至少一項藥物錯誤。相反,若在有藥劑師參與病人出院過程的情況下,則僅有15%的病人出院摘出現同類型錯誤。結果反映藥劑師將藥物出錯的風險降低達46.5%。

 

澳洲醫院藥劑師協會(SHPA)的首席執行官Kristin Michaels表示,病人出院期間是藥物出錯的高風險時期。由於醫療機構互通的電子藥物記錄尚未普及,不少國家都由藥劑師負責有系統地執行藥物整合程序。藥劑師能為病人提供藥物諮詢,並幫助他們了解在住院期間作出的藥物更改。

 

世界各地正積極減少藥物出錯

各種藥物問題 (包括藥物資料出錯、病人出現藥物副作用等) 大多也發生於入院、出院甚至轉換病房期間 。澳洲每年大約有23萬人因藥物問題入院,涉及的醫療開支高達12億澳元,當中75%的個案是可預防的。

 

雖然新加坡沒有公佈有關藥物出錯的統計數字,但其醫療系統亦正在面對相關問題。新加坡預計2030年的老年人口將會超過90萬,佔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由於老年人通常患有多種疾病及用藥種類較多,他們屬於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高風險族群。 新加坡衛生部亦已意識到改善藥物安全的重要性,並積極成立不同護理團隊,希望減少藥物管理不善的問題。例如,老年護理過渡團隊(ACTION)便是一個跨部門的工作小組,負責為出院的病人提供過渡性護理,減少病人重複入院的風險。團隊內的藥劑師負責整合、檢查及核實處方藥物,幫助減少與藥物相關的問題和錯誤。

 

其他國家亦意識到過往過份依賴醫生的醫療模式並不能應付日漸增加的醫療需求,並成立護理團隊為病人提供不同領域的護理服務。例如,澳洲政府正研究授予藥劑師更改慢性病患者藥物處方的權力。

 

資料來源:

http://today.mims.com/topic/medication-errors–here-s-how-a-pharmacist-can-help?country=HongKong&channel=GN-Health-Wellness&elq_mid=13399&elq_cid=9143

文章撰寫: 註冊藥劑師姚瑞麒

[圖片轉載自iStock]

 

http://www.derc.org.hk/en/news-detail.php?id=373

藥物漂白膚色 英患腎癌黑人婦:像失去自我

愛德華茲因藥物的副作用影響,令其皮膚慢慢變白。
 

 

英國一名女子在接受癌症治療後,稱自己失去了黑人的身分,原因是治療過程中,因藥物的副作用令其皮膚慢慢變白。不過,有些不知內情的人出言指責,指她是將膚色漂白,想成為白人,令她感到受侮辱。

現年54歲的愛德華茲(Paula Edwards)在2012年確診患上末期腎癌,當時她獲醫生告知只有12至18個月壽命。但5年過去,寶娜不單沒有被癌症打敗,並且繼續從事社區護理員工作。在過去一年,愛德華茲曾接受4次手術,並要服用一種名為「Votrient」藥片。

不過,這些藥片有副作用,導致愛德華茲的舌頭和手部長出水疱。但最讓醫生費解的是,愛德華茲的膚色在治療期間由黑轉白,諾定咸市醫院的醫生不惜聯絡美國的專科顧問醫生了解原因,對方答覆指部分人在治療過程中,是會發生這種情況,包括另一名亞裔病人,不過她的例子比較明顯。

愛德華茲說她皮膚的顏色有機會繼續轉白,直至好像白人一般。她表示她是從2014年5月時開始發覺這轉變,當時她和女兒合照,發現膚色白了但不太明顯,直至11月時皮膚愈來愈白。

在治療期間,愛德華茲如常上班,雖然她的朋友說她仍然擁有可愛的笑容和色音,但自己卻覺得不一樣。有些不了解內情的人甚至指責她將膚色漂白,想成為白人。愛德華茲表示此言是侮辱了她。

駐英國記者章怡報道

http://hk.on.cc/

 

 

癌專家批藥廠不減價 嘆病人難負擔 盼利潤補貼藥物

 

     

 

【明報專訊】癌症治療的選擇愈來愈多,「副作用」卻是藥費飈升,病人雖有機會延長生命,但財政負擔沉重。屯門醫院副行政總監、臨牀腫瘤科部門主管董煜質疑部分藥廠透過改變藥物注射方式等延續專利,是導致藥費高昂的其中一個原因。他稱明白藥廠需收回研發成本,但眼見病人負擔不起仍「企硬」不減價,形同「敲詐」政府資助。他期望藥廠將長期病藥物的部分利潤補貼癌症藥物,同時為服用標靶藥一段時間後仍見療效的病人提供「包底」付藥費。

指長期病藥利潤高

明年初退休的董煜是少數願公開批評藥費貴的醫生,問他不怕藥廠不滿?他說:「永遠不想見到病人因負擔不起藥費,明明有藥可用,卻用不到」。他說,從來不是要藥廠做虧本生意,但藥廠純利每年均有增長,「是否可以讓一步?」

質疑改注射方式延續專利

本港每年逾2萬宗癌症新症,且逐年增加,但對比長期病患如糖尿病、高血壓,卻是小巫見大巫;其他國家和地區亦是類似情况。董說,「大部分癌症病人幾年內離世,賺錢的是長期病患,他們一旦服藥便不會停。」長期病藥物利潤既高,倘藥廠願意拉上補下,癌症藥便有減價空間。他形容補貼藥費是「道義上的責任」,「健康是生存權利,為何要用來牟取暴利?明知病人買不起,其實即是敲詐政府」。他說,政府不能將資源傾斜於某類病人,藥物定價太高,不符成本效益,便不會納入藥物名冊,「始終是公帑,不可以當政府有無窮資源」。

他說藥物研發步驟繁複,因此定價較高或申請專利是公道。然而部分藥廠會設法延續藥物專利,如最初推出靜脈注射,當專利即將到期,便加推皮下注射,且定價一致,「皮下注射較方便,有得選,於是大家又轉用新藥」。即使有非專利藥廠其後生產靜脈注射藥物,能搶佔市場的機會不高。

董煜認為,美國馬里蘭州的經驗值得參考,當地5月通過新法例,非專利藥物的價格若不合理地飈升,例如一年加價超過50%,藥廠須罰款。他承認藥物定價普遍由藥廠總公司決定,香港分部未必能作主,因此要靠歐美政府「出手」。

倡藥廠承擔部分標靶藥費

不過港府亦非無事可做,董認為政府可推動多方面合作,包括目前試行的藥廠「包底」方案。他解釋,標靶藥不可根治癌症,第一代標靶藥大部分在用藥7至8個月後失效,新一代則有效兩三年。上述方案指醫管局將藥物納入名冊,政府資助或病人自費特定期限內的藥費,其後倘藥物仍見療效,則由藥廠承擔病人繼續用藥的支出,分擔風險。

(貴藥系列 二之二)

明報記者 袁樂婷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

藥廠:定價考慮成本成效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

標靶藥非靈丹 董煜嘆難戳破病人希望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

免疫治療現生機 延長癌末患者存活率、重拾生活品質

76歲的賴先生罹患黑色素癌第四期,癌細胞轉移至淋巴結,腫瘤遍布手指頭、右膝窩、肝臟、肺臟及骨骼轉移,就醫時已因腫瘤腫脹只能臥床,收治該病例的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表示,病人初到門診時,身體十分虛弱,但求生意志堅定,家屬亦希望積極治療,經醫療評估及說明後,適合為其施行免疫療法,如今病人笑逐顏開,已可去公園散步。

張義芳表示,賴先生從去年5月開始進行每三週一次的免疫治療,共執行了九次療程,原先只能臥床的他不僅可以自由行走,腫瘤範圍也逐漸縮小至只剩下小手指,體力與氣色都看得到顯著的進步,過去黑色素瘤末期病人5年存活率小於一成,免疫治療問世後,接受治療的病人不但皆可重拾生活品質,更有約20%的病人可維持長期存活。

免疫療法主要在於提升病人自體免疫力對抗癌細胞 圖/ingimage
免疫療法主要在於提升病人自體免疫力對抗癌細胞 圖/ingimage

免疫療法主要在於提升病人自體免疫力對抗癌細胞,部分病人會因為免疫力功能增強而產生發炎性的不良反應,如皮膚紅疹、腸胃炎、肺炎、肝炎、腎炎及內分泌功能失調等。

有鑑於此,馬偕紀念醫院結合血液腫瘤科、肝膽腸胃科、胸腔內科、腎臟內科、內分泌科及皮膚科等專科醫師、護理師等組成「免疫腫瘤治療團隊」,特別的是,團隊中還囊括急診醫學科醫師。張義芳表示,急診醫師加入,更能在第一時間掌握病人產生免疫不良反應的各種變化,做出適當處置。

免疫治療成全球癌症治療趨勢

由於免疫製劑在2010年有顯著的發展與突破,目前免疫療法在台灣已被核准之適應症包含黑色素瘤末期及非小細胞肺癌,國際及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且成效良好之癌症多達二十幾種,除了自體免疫不良的病人不適用此項療法外,大部分癌症晚(末)期病人皆有不錯反應。接受免疫治療的癌症病人須每2至3週接受治療、每月回診追蹤,約3個月至半年的時間等待身體啟動免疫毒殺癌細胞的機轉。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4/2602765

靠人工智慧預測癌症 預防醫學成趨勢

台北醫學大學與IBM聯合舉辦2017國際醫學資訊聯合研 討會,討論人工智慧在醫療照護領域應用現況與趨勢, 以及如何實現精準醫療的方法及途徑。圖為與會來賓合 影。 (台北醫學大學提供)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傳真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8日電)人工智慧可以預測癌症,北醫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今天說,正在研究預測肝癌模組,利用病人過去看診紀錄,可以預測1年內會不會得到肝癌,準確率達8成。

台北醫學大學與IBM聯合舉辦2017國際醫學資訊聯合研討會,主題為「創新資料科學與人工智慧應用於醫療照護」,邀請美國、希臘、卡達、西班牙、台灣中研院等國內外學者專家發表相關研究,討論人工智慧在醫療照護領域應用的現況與趨勢,以及如何實現精準醫療的方法及途徑。

李友專傍晚受訪時表示,研討會發表議題多元且豐富,有學者研究如何利用智慧型手機建立產婦母乳哺餵量表評估系統,記下產婦在住院期間的母乳哺餵狀況,協助院方評估是否要轉介並追蹤後續狀況,減少人為疏失及資料重複記錄等情形。

北醫醫資所也運用資料探勘技術建立代謝症候群預測模型,從參加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65歲以上長者資料,預測是否為高危險代謝症候群患者,有助預防疾病發生。

李友專表示,北醫今年6月已率先導入IBM Watson for Oncology(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可輔助體系內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以及台北癌症中心的腫瘤科醫師進行診斷治療。

李友專說,如治療特別困難的癌症病人,每次都服3顆藥,但其中一種藥物產生抗藥性,人工智慧可以蒐集、提供最新的文獻資料給醫師,讓醫師清楚藥物之間的互動,來做最好的藥物選擇。

除了癌症治療,李友專表示,以人工智慧做醫療預測是趨勢,現在北醫也在研究新模組,利用患者過去3到4年的就醫資訊,預測病人什麼時候會得肝癌?會不會在1年內得到肝癌?準確率可以達8成。

李友專說,這樣的預測模式聽起來很神奇,但利用患者的資料,如肝長期慢性發炎,得到肝硬化、肝癌的機會愈大;或有些藥物長期食用對肝會有比較大影響,也會增加肝癌風險,過去就診紀錄都是模組可以預測的基礎。

李友專表示,過去提醒民眾未來可能會有什麼疾病的風險,民眾常聽了也不當一回事;但如果告訴他,「一年後得到肝癌的機會很高」,民眾一定會努力改變生活習慣,預防性醫療有助減少疾病發生。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708180325-1.aspx

射頻消融術灼熟肝癌

對於一些無法做手術的肝癌病人來說,射頻消融術是一項較新而具療效的手術,適用於治療初期的原發性肝癌,亦常用作為轉移性肝癌的局部治療。根據醫學文獻數據顯示,體積小過兩公分的肝癌,射頻消融術帶來的療效非常接近手術。

 

外科手術切除和肝臟移植是治療肝癌的最有效方案。然而,部分肝癌病人確診時肝功能受病患影響變得太差,不適宜進行肝臟切除手術;至於肝臟移植則因為肝臟供體十分短缺,以此肝臟移植未能廣泛應用於治療肝癌。

 

探針電流產生熱力殺死腫瘤

針對不適合接受肝臟切除手術的患者,射頻消融術是另一可行的治療選擇。射頻消融術是利用儀器發出電流,從而令組織中的正離子和負離子產生振動,繼而產生熱能殺死細胞。

 

進行治療時,醫生會在超聲波或電腦素描影像監察下,將特製探針插入腫瘤位置,然後將目標位置加熱至攝氏六十度以殺死癌細胞。治療位置的大小取決於探針的尺寸而定,較大的腫瘤需或需要重覆療程,而療程的時間亦需視乎所選用的探針而有所不同,每次需時約十多至二十分鐘。

 

射頻消融術可以兩種方式進行,第一種是患者接受局麻醉並配合靜脈滴注鎮靜劑後經皮穿刺進入患處,若腫瘤位置太貼膽囊或隱閉,便可能需要選擇第二種方式的開腔手術,病人需要接受全身麻醉,創傷性會較大。

 

與手術同用 消滅更多癌細胞

臨床上,射頻消融術適合用於治療細小(小於三公分)至中型(三至五公分)的肝癌,有時更會與手術合併使用,例如病人肝臟有兩個腫瘤,一個較大便以手術切,較細的便可用射頻消融術處理,以保留更多的肝臟組織維持身體運作。

 

病人是否適合接受射頻消融術要視乎腫瘤大小及位置而定,過去研究顯示若腫瘤位置接近血管,可能會產生散熱效果而影響控制的效果。

 

假如手術或射頻消融術也無法進行,肝癌患者則可能要考慮經導管動脈化學栓塞(TACE)治療,透過化療及堵塞供應養份給腫瘤的血管,令腫瘤無法繼續生長。醫生會從股動脈放入導管至肝動脈,再深入到供應腫瘤的動脈支流,然後放入化療藥物,讓藥物集中在腫瘤產生作用,盡量減低對正常肝細胞的破壞,同時亦會用物料將血管栓塞,藉以阻遏腫瘤的生長。

 

化學栓塞助遏制腫瘤生長

現時原發性肝癌於全球最常見癌症中排列第五位,每年有超過五十萬宗病例,當中超過一半來自中國,而單在香港每年有約一千八百宗新症。

 

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已被證實為會增加患上肝癌的風險,本港約有8%10%人口是乙肝病毒攜帶者。雖然目前未有療法可以徹底根治乙肝,但若能透過定期檢查跟進,有助及早發現病變,不但可以提高治癒的機會,治療的選擇和療效也會較理想。

 

資料由香港綜合腫瘤中心提供

http://www.hkioc.com.hk/tc/article/2789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

成立於2007年,是一個政府註冊的非牟利福利慈善組織。 由一群藥劑師成立,運用專業知識為院舍長者提供藥療服務,並改善長者用藥問題。主要服務包括到訪藥劑師服務、電腦化藥物記錄、自動化藥物包裝服務及電子派藥系統、藥物知識及藥物管理培訓。
 

http://www.pcfhk.org/hk/

 

網上醫療資訊多錯誤 藥劑師推網頁助查證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推出藥物資訊網頁,建議市民使用。(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1/2
 

 

港人常瀏覽的網上醫療資訊多有錯誤。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在今年4月透過市民常用本地和海外健康網頁,及香港大型醫療保險公司所提供的資訊作全面分析,了解其資訊是否正確及有實證支持,結果顯示市民常用的健康資訊網頁及醫療保險公司所提供的醫藥資訊,不正確及誤導的情況十分普遍。有見及此,學會轄下的藥物教育資源中心在今日正式推出全新的藥物資訊網頁( http://www.derc.org.hk),為全港首個全由藥劑師管理及監督,確保所提供的醫藥資訊正確、中立、有實證支持,建議市民使用。

學會會長崔俊明藥劑師指,有市民曾於香港Baby Kingdom論壇查詢一款名為Avamys藥物可否供兒童使用,有不知名網友留言指出,兒童連續使用「Avamys半年都不會有問題」,但其實臨床證據只能證明連續使用12星期不會明顯增加流鼻血風險,並不是所說的半年。

至於「全球華人藥物資訊網」亦錯誤將「撲熱息痛」列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誤指成人每日最大劑量為3克,其實成人每日最高劑量為4克,「寫到好似係專家咁,但實情好粗疏!」

另外,商務印書館網上所介紹的癌症醫療書刊,亦誤導讀者,有文章簡介指出拒絕接受正統療法的病人比接受正統療法的病人存活時間長4倍,「無可能有4倍咁多!」資訊有可能令癌症病人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及拒絕有實證支持的療法。

香港兩大醫療保險公司網上資訊亦有錯誤,其中一間公司指,暴露在夏日陽光下15至20分鐘,身體已能儲備足夠一年使用的維他命D,或會影響市民吸收足夠的維他命D。雖然有關網頁已有免責聲名,但崔俊明強調「唔代表可以亂講!」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70629/bkn-20170629113125974-0629_00822_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