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生物科技系列】「木馬」藥物 潛入屠癌

【納米生物科技系列】「木馬」藥物 潛入屠癌
 
 
李泉及其團隊研究出納米載藥系統,更有效殺死病變細胞。 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李泉為藥物製「外殼」騙癌細胞 直達內部持續放藥

理想的藥物可有效地被細胞吸收、持續釋放,達至最大療效,惟大部分傳統藥物均難以做到這點。隨納米科技的發展,具備不同特性的納米粒子或有機會突破局限,可望真正達至「藥到病除」。專研物料納米結構的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李泉及其團隊研發了嶄新的納米載藥系統,可將藥物「藏」在粒子內,如「特洛伊木馬」一樣,越過病變細胞的防禦,悄悄地進入其中,才將藥物慢慢釋放,避免觸發抗藥性反應,更有效殺死病變細胞。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納米技術應用層面廣泛,於生物醫藥領域尤其能帶來新啟示。李泉表示,如何配合病情發揮藥效,是傳統藥物的一大挑戰,她與研究團隊花七八年時間手研究以二氧化硅(SiO2)納米粒子載藥,並採用嶄新方式將一種或多種藥物分子集中藏於粒子的中心,由二氧化硅的「殼」包圍,讓藥物可按需要持續並適時釋放,以延長藥效(見另稿)。

 

 

確保能安全排出

雖然二氧化硅是一種生物相容性較佳的化合物,但李泉強調,有關納米粒子進入人體並發揮藥效後,還必須要讓其安全排出,不能在體內累積,否則有機會在多年後引發病變,所以團隊特別於納米粒子的大小及結構花心思。

 

她解釋,若二氧化硅粒子小於5納米便會快速經小便排出,而若大於20納米便不能通過腎排走,團隊遂研究了20納米至100納米大小的粒子,「一開始使用較大的粒子,然後令它變小就可以解決。」

 

因此,其研究的粒子藥囊,進入身體初時會較大,不會馬上被腎濾走而留在體內發揮效用,當粒子慢慢「爆放」,內部的藥物分子逐漸被人體吸收,剩下的二氧化硅外殼,因結構變得不穩定而碎裂,人體便可順利排走這些無害且很小的碎片。

 

 

越過防衛注藥物

納米粒子的另一神奇之處是可將藥物「藏」起來對付病變細胞。李泉表示,病變細胞如癌細胞是很聰明的,當它們發現藥物進入人體對其進行攻擊時,會啟動防禦反應,而若增加藥物劑量提升「攻擊力」時,則會影響正常細胞,損害身體。

 

反觀使用其納米粒子,藥物是「藏」二氧化硅外殼之內,令癌細胞難以察覺,納米粒子亦可以胞吞 (endocytosis)的方式進入細胞,然後停留在有膜結構的小泡內,並逐漸釋放藥物,就如「特洛伊木馬」一樣越過防衛,悄悄地在癌細胞內注入藥物將其殺死。她又提到,納米粒子中亦可同時放置不同藥物,這種一次過給藥的方法對癌症更為有效。

 

現時研究已進入老鼠體內進行測試,她指實驗注射了載藥的納米粒子進入患癌的老鼠體內,並觀察進入腫瘤及釋出藥物的情況,同時記錄老鼠體重變化、腫瘤的大小等。結果發現,四星期後老鼠的腫瘤由0.5克縮細至0.02克,說明了納米粒子的效用。

 

不過李泉坦言,要讓納米粒子成功辨別癌細胞,達至標靶效果並不容易,「雖然癌細胞及正常細胞亦有分別之處,例如癌細胞偏酸,表面有蛋白質,這是正常細胞無的,但分別太細微了,不容易分辨。」

 

以往較傳統的方法就是令載藥粒子抓住癌細胞表面的蛋白質,但她指納米粒子進入人體後,「血液是流動的,你要它們百分百抓對癌細胞是有難度的。」因此研究團隊希望採用其他創新方式,確保「配對」準確,現正摸索方向。

​​

 

文章來自: 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12/12/ED1712120001.htm

 

癌症病人預後的評估工具簡介:存活期、反應率、無病存活期、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是甚麼意思?

癌症病人預後的評估工具簡介:存活期、反應率、無病存活期、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是甚麼意思?

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 總醫師李育庭/主治醫師劉嘉仁

 

 

癌症過往被認為是不治之症,隨著診斷技術提升,新穎的醫療技術以及新藥發展,還有多專科治療團隊合作,使得癌症的治療成績獲得長足的進步。不論是新的診斷技術還是治療方法,有沒有效或是有沒有幫助都必須經過嚴謹的實驗的驗證,為此醫學家們在臨床實驗中設計了一套評估治療效果的模式;以癌症的臨床試驗而言,評估治療效果常用的指標有存活期、反應率、無病存活期、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本文將針對這些專有名詞做說明。

 

 

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
「存活期」或是「存活率」,是研究中最直觀評估治療效果的方式,因為它觀察比較的就是病人死亡(或是存活)的比率。其基本概念就是當經過一段追蹤觀察的時間之後,觀察病人的存活的比率。

 

 

例如某種癌症其一年存活率為50%,指的是觀察一年之後,有百分之五十的的病人還存活。有意思的是存活率常常被望文生義的人所誤解:一年存活率為50%,那麼二年理所當然就是25%( 50% x 50%),三年則是12.5%( 50% x 50% x 50%)。實際上那是錯誤的觀念,有些癌症治療效果不錯,可以達到除惡務盡,根治癌症的程度,病人可以長期存活,觀察三年、五年乃至十年的存活率都一樣。另外也可以直接分析病人存活的時間長短。例如中位存活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 11.5個月,代表約有一半的病人存活超過11.5個月。

 

 

反應率

反應率是以用腫瘤大小變化當作其評估治療指標。依照固體腫瘤反應評估標準(RECIST criteria),在治療過程中腫瘤大小變化可以分成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無變化(stable disease)、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臨床試驗中,反應率通常是指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和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的比率,反應率越高暗示著治療效果越好。  

 

 

無病存活率(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無病存活率(disease-free survival, DFS)是指病人診斷癌症接受完整治癒性療法後開始觀察,經過一段時間後,其復發或死亡的病人比率(換個概念就是活著且無復發轉移的病人還剩多少)。舉個例子,若第三期大腸癌的病人單純做手術,五年無病存活率約為50%,表示這類病人經過五年追蹤後有50%的病人還活著且完全無復發或其他轉移的現象。但這並不表示這類病人只能活五年,而是有50%的機率這類病人可以活超過五年以上,且其再復發的機率相當低。

 

 

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是指從治療後開始觀察直到病人疾病惡化或死亡。通常用在腫瘤侵犯比較大或是已到處轉移的病患。這些病人可能無法根除疾病,此時所做的治療稱為緩解性治療,目的是希望藉由治療控制癌細胞生長,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及延長生命。舉例說明: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突變的肺腺癌病人使用艾瑞莎(Iressa),其一年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比率為25%,表示觀察一年後約有四分之一的病人仍然與癌症和平共處且有效控制癌細胞生長;其中位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為9.5個月,表示約有一半的病患能有效控制癌細胞生長超過9.5個月。

 

 

結論
當病人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我的腫瘤是良性或惡性腫瘤、是否可治癒、還有幾年可以活?醫師回覆一般是以病理報告、病人在臨床上的表現以及歷年來相同症狀的病人的統計數據為依據,同時佐以ㄧ些臨床試驗數據來說明治療的效果以便為病人擬訂治療計畫。事實上癌症治療是一門大學問,這些數據、比率其實只是供醫師參考的勝算比,不少病人卻糾結拘泥在這些數字變化上,患得患失乃至延誤病情,從病人角度來看只有兩件事:有效或是沒效、會好或是不會好。醫生幫助病人決定治療計畫時會從多重面向來考量。有些治療可以延長存活率,但代價是治療的副作用、高昂費用或是生活品質降低;反應率高的治療未必能真正延長病人的生命;有些治療雖然不能延長病人的生命,但是可以改善癌症造成的併發症或不適。

 

隨著醫療衛生科技的進步,對於癌症病人的治療也日新月異,即便是晚期的癌症病人,即便復發及轉移也仍有其他方式進行再治療。因此癌症病人應積極面對自己病情,與主治醫師討論最合宜的治療方法,莫掉入統計數字的陷阱中,勿輕言放棄,如此才能有效控制病情,維持有尊嚴的生活品質。

 

 

文章來自: 台灣癌症防治會

http://cisc.twbbs.org/lib/addon.php?act=post&id=3682

關愛基金推出資助合資格低收入婦女接受子宮頸癌篩查及預防教育先導計劃

(左起)基督教聯合醫務協會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醫務總監唐少芬醫生、香港婦產科學院初級副院長陳嘉倫醫生、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醫生、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執行總監范瑩孫醫生,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婦女健康促進及研究中心總監黃嘉雯教授今日(十二月十二日)出席關愛基金資助合資格低收入婦女接受子宮頸癌篩查及預防教育先導計劃記者會。

 

關愛基金明日(十二月十三日)將推出一項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為合資格低收入的婦女提供免費或資助的子宮頸癌篩查及預防教育。

  先導計劃預計可惠及約66 000名合資格婦女,參加者可於三間服務提供機構轄下合共十間服務中心獲資助接受子宮頸癌篩查。先導計劃的三間服務提供機構為香港中文大學婦女健康促進及研究中心、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和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先導計劃由衞生署推行,署方負責整體的行政和統籌。

  子宮頸癌篩查是為曾有性行為而沒有子宮頸癌症狀的25至64歲婦女而設,65歲或以上曾有性經驗並從未接受過篩查的婦女亦應接受篩查。先導計劃的合資格婦女須為香港居民,並受惠於以下任何一項援助計劃:
 

援助類別 服務費用
1.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 免費
2. 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級別0院舍券
3. 公立醫院及診所醫療費用減免機制下獲減免醫療費用
4. 長者生活津貼* 每次$100
5.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6. 鼓勵就業交通津貼
7. 有住戶成員獲批學校書簿津貼計劃或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學費減免計劃的資助或學費減免

*持有長者生活津貼受惠人醫療費用豁免證明書可獲豁免服務費用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醫生今日(十二月十二日)舉行記者會公布計劃詳情。她表示,先導計劃旨在減低低收入婦女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三間服務提供機構將直接或透過其他機構在社區主動接觸和鼓勵受惠以上援助計劃的低收入婦女,接受免費或資助的子宮頸癌篩查,並為她們提供預防子宮頸癌的健康教育。

  程卓端醫生說:「在二○一五年,子宮頸癌是香港婦女常見癌症的第七位,新症有500宗,佔女性癌症新症3.3%。在二○一六年,子宮頸癌為婦女最常見致命癌症的第九位,錄得151宗死亡個案,佔女性癌症死亡人數2.6%。」

  政府於二○○四年與公私營醫護界別及非政府機構攜手推出全港性的「子宮頸普查計劃」,鼓勵曾有性經驗的25至64歲婦女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查,若連續兩年檢驗結果正常,其後可每三年接受一次檢驗。

     衞生署的2014/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發現,在25至64歲的婦女組別中,曾經接受子宮頸癌篩査及過去三年內曾接受篩査的百分率分別為59%及47%。每月家庭入息較低的婦女曾接受篩查的比率亦較低。

  一同出席記者會的香港婦產科學院初級副院長陳嘉倫醫生說:「差不多所有子宮頸癌都是由持續感染致癌或高風險類型的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雖然子宮頸癌有多項風險因素,包括有多個性伴侶及吸煙等,而沒有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査則是最易受忽略的風險因素。透過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査,可及早發現和治療子宮頸癌前細胞病變,避免演變為癌症。」

  為加強市民對子宮頸癌篩查的認知,衞生署已推出宣傳計劃,透過宣傳短片、報章、網上平台、橫額及廣告等多個渠道發布相關健康資訊。衞生署亦與服務低收入家庭及少數族裔人士的非政府機構和婦女團體保持聯繫,以協助推廣子宮頸癌篩查及先導計劃。

  如欲查閱更多資料 : http://gia.info.gov.hk/general/201712/12

,或瀏覽衞生署「子宮頸普查計劃」www.cervicalscreening.gov.hk)和關愛基金網站www.communitycarefund.hk)。 

罹患腸癌不低頭,鏡頭捕捉希望!玫瑰依然綻放

罹癌的人生依然可以綻放如昔!透過癌症病友的攝影鏡頭,更能捕捉生命的美好,在瞬間讓人感動!1名罹患大腸直腸癌現年37歲的毛小姐,罹癌前就非常喜歡拍照記錄生命中的喜悅與美好,她以「當玫瑰綻放」為主題,述說自己在30歲遭遇罹癌在生命中劃下巨變,她勇敢的穿著三點式泳裝,但是,她不向癌症低頭,穿上泳裝大膽秀出自己的腸造口,向世人說明罹癌不可怕,把心放寬,世界更寬。

毛小姐平時不菸不酒、常吃蔬果,腸癌竟找上她。

「捕捉希望」數位攝影比賽 以「關懷現、癌不見」為主題

由癌症希望基金會與羅氏大藥廠舉辦的「捕捉希望」數位攝影比賽,今年邁入第10年。此次以「關懷現、癌不見」為主題,並且首次集結145幅癌症病友、病患親友,以及醫療團隊的攝影作品,讓大家共同見証他們與癌症奮鬥的動人故事。

不菸不酒、常吃蔬果 腸癌竟找上門

參與癌症病友組攝影作品比賽的毛小姐,平時不菸不酒、常吃蔬果、生活規律,竟然在6年多前發現自己罹患大腸直腸癌第二期。後來經過手術切除全大腸,做了大腸小腸造口,如同準備綻放的玫瑰,也曾壟罩在可能凋零的恐懼中…。她透過攝影作品鼓勵自己和別人,記錄下生命中的美好缺陷,也感謝上帝送她一朵漂亮而美麗的玫瑰(腸造口),賦予她勇氣與力量,讓玫瑰依然綻放如昔!

李小姐,以「擁抱自己」為主題,替罹患乳癌、即將和胸部說再見的朋友,紀錄自己的裸身,留下美好的瞬間。

罹患乳癌乳房將切除…「擁抱自己」留下美好

獲得病患親友組佳作的李小姐,以「擁抱自己」為主題,替罹患乳癌、即將和胸部說再見的朋友,紀錄自己的裸身,留下美好的瞬間。接下這任務在拍照前一晚,她痛哭難過不能自己,後來整理好自己的情緒,於是讓鏡頭呈現的是面前的黑暗,但後面開啟的是一扇光明的門。

「捕捉希望」數位攝影比賽,首次集結145幅癌症病友、病患親友,以及醫療團隊的攝影作品,讓大家共同見証他們與癌症奮鬥的動人故事。
癌症希望基金會與羅氏大藥廠舉辦的「捕捉希望」數位攝影比賽,今年邁入第10年。

10年「捕捉希望」!見證986個與癌奮鬥的故事

羅氏大藥廠總經理許藹齡表示,10年來持續和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辦「捕捉希望」攝影比賽,透過和癌症希望基金會的合作,鼓勵正在對抗疾病的病人、親友和背後的醫療團隊,從攝影中抒發情緒,找到人生的美好與光亮。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10年來共同舉辦了6屆的「捕捉希望」攝影比賽,收集並見證了986個與癌奮鬥的故事,不論是從癌友對自我的陳述,或從親友對罹癌親友情感的表達,到從醫療團隊所看癌友的視角,都看見參賽者用相機所留下的生命故事,捕捉感動人心的剎那。

12月15日前,民眾可至台北火車站一樓即可欣賞到鏡頭下的生命故事,也感受癌友的勇氣與親友及醫療團隊的支持力量。

https://times.hinet.net/news/21109339

肺癌患者免卻藥費後顧之憂 安心治病 聖雅各福群會推ALK肺癌標靶藥藥費「封頂」計劃

肺癌患者免卻藥費後顧之憂 安心治病

聖雅各福群會推ALK肺癌標靶藥藥費「封頂」計劃

 

 

 

吸煙可致肺癌,但就算不吸煙,也可能因基因突變而患上肺癌。雖然目前有針對ALK基因突變的標靶藥,但患者擔心病情同時,更要擔心藥費,部分人更因為難以負擔藥費而放棄治療。除了有經濟困難的患者可以獲得政府安全網資助用藥外,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也提供藥費「封頂」計劃,患者於醫管局自費用藥240日後,其後週期的藥費全免,直至停藥。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希望計劃可以減輕患者藥費經濟負擔外,更能讓他們免除後顧之憂,安心用藥,對抗癌症

 

根據醫管局的數字,肺癌為本港第二位常見的癌症,2015年共有4,748宗新症,較10年前上升12%。肺癌個案中有八成屬非小細胞肺癌,成因之一是患者出現基因突變,包括EGFR及ALK基因突變,當中ALK屬罕有的基因突變。而ALK基因突變肺癌大部分為腺瘤,主要影響較年輕的人士,而且患者多數沒有或只有輕度吸煙史。

 

由於不少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擴散,治療十分困難,第四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僅得1%。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註冊藥劑師梁沛康指出,把握治療黃金期作針對性治療,對晚期肺癌患者極為重要。

 

 
用標靶藥克唑替尼整體存活期近20個月

 

 

非小細胞肺癌個案當中,64%屬第三期B或四期,已經不適合手術治療,而對ALK基因突變肺癌的患者而言,標靶治療可說是一線曙光。若患者經測試確定出現ALK 基因突變,可使用針對性標靶藥物克唑替尼(Crizotinib),而也是暫時藥物名冊第一線治療ALK非小細胞肺癌藥物。接受治療的肺癌患者,無惡化存活期(PFS)中位數是10.9 個月,較傳統化療高出56%,客觀反應率亦達74%,較化療的45%為高,整體存活期中位數亦可達20 個月。

 

 

藥物納入安全網 聖雅各藥費「封頂式」資助

 

聖雅各福群會高級經理黃培龍先生表示:「克唑替尼在醫管局藥物名冊中屬自費藥物,每月藥費約為HK$55,000,長期的藥費負擔,對患者及家屬實屬沉重壓力,而藥費亦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選擇。現在藥物已被納入政府的安全網,合資格患者可獲得安全網藥費資助接受首八個週期療程。而同時,我們推出藥費『封頂』計劃,患者不論是自費,還是獲得安全網資助用藥八個週期後,只要是醫管局轄下醫院的病人,均可由第九個週期開始,獲全額資助用藥直至停藥。」

 

 

 

 

望助ALK肺癌患者全力對抗癌症

 

梁沛康藥劑師指出,受惠的患者到藥房取藥時,聖雅各福群會的藥劑師會提供至少十五分鐘的面談,詳細講解藥物的療效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希望提高患者服藥的依從性。他提醒患者,服用克唑替尼時或會出現眼睛不適、腹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如有需要應諮詢醫生或藥劑師,切勿自行停藥。

 

「我們希望計劃能協助肺癌患者度過難關,讓他們在藥費問題上沒有後顧之憂,得以對藥費開支有預算,從而選擇最適切的治療,全力對抗癌症。」梁沛康藥劑師說。

 

 

(資料由聖雅各福群會提供)

 

文章來自: Topick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956365

基因排序和解碼研究 促進癌症個人化治療

基因排序和解碼研究 促進癌症個人化治療

 

 

未來醫生將能夠依照個人特定的基因體特徵,研擬個人化的癌症治療計畫。法新社
 
 

近年來科學家開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癌症和癌症治療。據Mashable Asia報導,以前癌症的治療、分類和治療,總是鎖定受害的身體組織,例如乳癌就用乳癌腫瘤專用藥物,但現代醫療逐漸邁向個人化。

 

加文醫學研究所(Garvan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資訊長Warren Kaplan博士表示,癌症屬於DNA疾病,須依照病患的遺傳特徵來規劃治療,人類DNA亦即基因體共有30億對,所以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罹患的癌症當然也不同。

 

醫生必須研究病患的基因體,再來決定病患適合的藥物組合,有別於以往「一體適用」的癌症治療。加文醫學研究所正進行基因體的解碼和排序,讓醫生依照病患特有的遺傳特徵來量身打造治療方案。

 

Kaplan認為這種治療方式有二個好處,首先,腫瘤的遺傳特徵不同,對特定抗癌藥物的反應也不同,所以需要客製化的治療方案。其次,這些遺傳資料有助於量身打造治療方案,一來達到最佳效果,二來避免副作用。

 

不過,這種治療方式仍有障礙待克服。為個人基因體進行排序需要500GB資料量,相當於100部HD電影。Vodafone Foundation為此推出行動應用程式(App)DreamLab,以群眾外包募集自願捐贈者的資料,有助於加文醫學研究所進行癌症研究。DreamLab目前有16.5萬用戶,未來有越多人使用的話,研究團隊會越快完成研究。

 

Kaplan深信,這些資料所隱含的答案將終結癌症,未來醫生將能夠依照個人特定的基因體特徵研擬個人化治療計畫。

 

文章來自: 物聯網 / 智慧城市 

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id=0000518234_QO01TO8G4LE9YG3QM2QDH

化妝師一雙巧手 為癌症康復者重建自信人生

化妝師一雙巧手 為癌症康復者重建自信人生

 

 

  •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但有否想過這一刻我們擁有健康還能自信打扮,下一秒卻盡受病魔困擾,除了要承受疾病的煎熬,還要面對容貌突變的心理陰影?一班癌症女康復者被剝奪健康,更摧毀自信,苦澀旁人難以明白,但擁有化妝與護膚技藝的林穎思(Kirsty)及蕭文麗(Koey)卻相信憑著一雙巧手,可為康復者走出陰霾獻出一分力。

 

 

美麗使命

 

「我從事化妝行業已超過二十年,曾幫過不同女性化妝,但教授癌症康復者還是第一次。」Kirsty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化妝導師,首次參加「makeup your Life」活動,分享箇中體驗,「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療時,飽受煎熬,會出現毛髮脫落的情況,靚對女人來說很重要,將心比己,若有一天我們的毛髮脫光了,也會不敢照鏡,所以希望透過今次活動幫助她們重拾自信。」

 

回憶這次義務教學,Kirsty直言康復者比一般學生更珍惜學習的機會。「當我教導她們畫眼線時,大家都勇於嘗試,拿起眼線筆就畫,換著是一般學生或會不知所措,主動性相對較低。表面上我們藉著活動去幫助康復者,但她們積極投入的態度卻令大家反思,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勇敢面對,因為世上沒有解決不到的問題。」Kirsty說看到康復者拿著鏡子欣賞妝容的神情最令她快樂。

 

 

生命無常

 

與Kirsty相比,護膚培訓導師Koey更能體驗人生無常的感覺。在活動上,Koey重遇故知,昔日的同事現今成為她的學生,Koey坦言當時的心情複雜。「當我踏進課室,那位參加者已經對著我笑,她的笑容和外貌都很熟悉,那刻我才認出她。」Koey指從來沒有想過同事會患上癌症,而且對方更在分娩後不久患病,令她感觸良多。除此之外,其中兩位年輕康復者亦令人非常深刻,Koey表示眼看二人只有二十多歲,卻承受過那麼大的考驗,實在感到十分心酸。

 

 

重建自信

 

癌症康復者經歷磨難,「makeup your Life」除了讓她們拾回自信,也助她們打開人生新一頁。「患病期間,我會思索如何改善自己的身心靈狀態,化妝打扮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參加者Sharon以前認為化妝很難,但學會後卻發掘到趣味,「雖然我不是經常化妝,但學到的技巧非常實用,令我獲益良多。」而康復者經歷完化療,會因副作用而顯得憔悴,另一參加者Stella則希望透過化妝令自己看起來更精神,在康復階段為自己打打氣。

 

「makeup your Life」這活動由Amorepacific與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㾝合作舉辦。Amorepacific Hong Kong市務總監鄭載歡(Jeff)指出,活動十年前已經在南韓舉行,及後相繼在中國及越南推出,活動的受惠人數超過12,000位,共有4,347名義工參與。適逢今年十週年,Amorepacific便首度將計劃引進香港、台灣及新加坡,反應十分熱烈,料各地受惠總人數增至超過14,000位,期望來年活動更具規模,幫助到更多癌症康復者。

 

Amorepacific為韓國最大護膚化妝品集團,一直履行企業責任,關心社會需要,矢志落實「20 by 20」承諾,於2020年前為20萬名女性提供健康、生活及經濟方面的支援計劃,務求令女性活得更美麗。而今年八月,集團則獲選為「EWEC」(Every Woman Every Child 每個婦女,每個兒童)的合作夥伴之一。

 

繼「makeup your Life」後,旗下與集團同名的品牌 AMOREPACIFIC 贊助於十二月三日在赤柱大街舉辦「粉紅高踭鞋慈善賽」。Amorepacific 亦不時推廣多項慈善活動,貫切心善則美的概念,令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2016年韓國「makeup your Life」活動,用善心支持癌症康復者,鼓勵她們再展美麗人生。
 
 
 
 
「makeup your Life」妝盛生命化妝班早前於尖沙咀LANEIGE School of K-BEAUTY圓滿舉辦,兩場
專為女性癌症康復者度身訂做的化妝工作坊,共吸引多位癌症康復者及其親友參與,學習氣氛熱烈。
 
 
 
 
參加者在導師的耐心指導下,成功塑造出精神煥發的妝容,助她們提升個人自信,重現笑臉。
 
 
 
Koey (左)與Kirsty(右)透過活動得益不少,未來亦會繼續參與更多義工服務,幫助有需要人士。
 
 
 
 
化妝品及護膚品已成為每個女人的生活必需品,亦可令自己更開心!
 
 
 
 
Amorepacific Hong Kong市務總監Jeff(右一)指,「makeup your Life」真切地幫助到癌症康復者
對容貌上的突變,十分有意義,亦衷心鼓勵所有病患者,解開心結,以勇敢和積極的心態為生命拼搏。
公司亦希望藉活動能夠進一步推動防癌工作,提醒市民為工作日夜打拼之餘,也不忘個人健康的重要。
 
 
文章來自: 香港01
撰文: 謝德勤
https://www.hk01.com/%E7%A4%BE%E5%8D%80/139444

抽血就能驗癌! 個人化醫療爆發四大趨勢

抽血就能驗癌! 個人化醫療爆發四大趨勢

 

Photo Credit:minot.af

 

 

11 月 15 日,位於美國波士頓的哈佛醫學院裡,正舉行著個人化醫療聯盟(PMC)年度大會。這天,年度大獎頒給了全球基因檢測設備龍頭 illumina 董事長傅來特利(Jay Flatley),他的公司全球市占率高達 75%,是這波個人化醫療趨勢的最大推手。

 

 

一輩子用基因管理健康 未來癌症幾個月便可痊癒

 

「我想像著,未來每個寶寶一出生就進行基因檢測,把基因圖譜資料記載在健康檔案中,用於管理健康、早期發現自閉症等。」傅來特利描繪著他理想中的未來世界。

「當這群人長大成家,透過比對新婚夫婦基因圖譜,預估遺傳疾病風險,為他們挑選出健康胚胎。」

「到了 42 歲時,其中可能有人出現嚴重中年危機、懷疑自己的價值而陷入憂鬱。這時,醫師透過比對基因圖譜,在資料庫尋找出有類似症狀的病例,配對出相應的療法,讓這個病患趕快恢復元氣。」

「65 歲,透過定期抽血篩檢,有人可能因此發現零期癌。醫師透過為癌細胞與身體腸道菌叢做基因解碼,量身打造出個人化療法。這時候,醫師不是說你只剩幾個月可活,標準台詞將改為:你 1 個月後就可痊癒。」

這要是從別人嘴裡說出來,可能像是做白日夢,但由傅來特利所處的產業高度來看,夢想成真的日子可能就在不遠處。在他的帶領下,illumina 公司已將人類全基因圖譜解碼的成本,從每次數萬美元降到只需 800 美元,並預告數年後將實現 100 美元目標。

個人化醫療聯盟總裁亞伯拉罕(Edward Abrahams)指出,2003 年首個人類基因圖譜解碼完成後,醫界就預言,醫療將從所有人吃一樣的藥,轉變為量身訂做的個人化醫療。

如今,2017 年可說是個人化醫療/精準醫療的爆發年。5 月,默沙東(MSD)藥廠知名的抗黑色素瘤藥物 Keytruda 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新適應症,成為首度將癌症分類從器官解放出來的重要里程碑。只要基因檢測配對成功,不論腫瘤位於腦、肺還是任何位置,都可適用此藥。

 

 

基因檢測將標準化 可望成為個人化醫療標配

 

6 月,FDA 首次核准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應用。次世代基因定序雖然是目前最主流的基因檢測方式,廣泛用於產前孕前、癌症標靶用藥配對,但因 FDA 並未強制納入監管,業界亂象叢生。發出首張核准證照,代表它已著手將基因檢測標準化。

這個趨勢更已反映在股價上。美國生技股近來表現不佳,但個人化醫療公司股價大漲,包括基礎醫學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Loxo Oncology、Blueprint Medicines、Ignyta 今年來漲幅高達 5 成甚至 1 倍。

 

而正如傅來特利的想像世界所描繪,抽血驗癌與腸道菌叢的重要性,也在今年逐漸浮現。《商業周刊》記者直擊個人化醫療聯盟年會,發現 4 大領域的新趨勢最受矚目。

 

 

第 1,新指標助攻免疫療法。標靶藥與免疫療法是當前癌症治療的兩大發展重點,前者是以藥物殺死帶有特定突變基因的癌細胞,後者是為身體的免疫系統裝上「導航」,用自身免疫機制攻擊具突變基因的癌細胞。新提出的腫瘤突變負荷指標(TMB),則測出癌細胞內基因突變總量,也就是容易被免疫系統盯上的程度,被視為評估免疫療法效果的新利器。

 

 

第 2,腸道菌叢可用於治療癌症。正當坊間保健食品仍以補充腸子內的好菌來宣傳解決便秘、過敏的當下,腫瘤醫學界正在討論用菌叢治療癌症。11 月初,知名期刊《科學》(Science)登出兩篇研究指出,腸道菌會影響免疫療法的效果,腸道菌種越多的癌症患者,接受免疫療法效果越好。

 

 

第 3,透過抽血檢驗癌症。目前癌症基因檢驗技術仍以實體腫瘤的切片為主,但對於無法做切片、找不到腫瘤、初期癌症病患,透過抽血的液態切片將是一大福音,未來更可演變成定期健檢追蹤癌症的工具。目前包括基礎醫學公司已推出液態切片檢測商業應用, illumina 轉投資的聖杯(Grail)公司,則已獲得微軟創辦人蓋茲(Bill Gates)、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和 Google 創投資金發展液態切片。

 

 

第 4,為出現癌轉移、卻還找不到原始腫瘤位置的病患找到療法。這類癌症約占所有癌症的 5%,因找不到發病處,僅 1/4 患者能存活超過 1 年。但透過基因檢測配對標靶藥物,就能治療。這也是今年 5 月 FDA 核准 Keytruda 適用所有癌症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

 

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新藥中,已有高達約 40% 屬於應用基因資訊的個人化醫療,在腫瘤用藥方面,這個比率更高達 75%。隨數據量越來越大、分析技術越來越好,基因檢測將成為個人化診斷與治療的標準配備。

 

 

文章來自商業週刊,作者蔡靚萱。

https://www.inside.com.tw/2017/12/08/personal-medical-treatment-trend

 

中大港大合作開展復發性卵巢癌藥物基因組學研究 免費為百名本地病人提供分析

中大醫學院與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將開展全港首個針對復發性卵巢癌的「多基因變異 — 藥物配對」合作研究。
左起: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婦產科學系講座教授、系主任、曹延棨基金教授(婦產科)顏
婉嫦教授、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徐國榮教授及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呂偉欣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與香港大學(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將開展全港首個針對復發性卵巢癌的「多基因變異 — 藥物配對」合作研究,旨在通過現代藥物基因組學分析,確定腫瘤DNA特徵以提供更精確的藥物配對。與此同時,研究團隊將研究亞洲復發性卵巢癌患者潛在的藥物基因事宜的發生率, 用以引導將來卵巢癌藥物研究及精準治療的發展。是次研究由香港癌症基金會資助,將為100名本地患者提供免費的藥物基因組學分析。

 

晚期卵巢癌患者復發機會可高達八成,欠缺精準治療方案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5年的數據顯示,卵巢癌是香港女性第六最常見的癌症類型,每年平均有超過500宗新症,在所有癌症中死亡率排名第七,自80年代起發病人數持續上升。此症成因未明而且早期沒有明顯病徵,34%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第三或第四期)。卵巢癌的標準治療是按病情分期進行手術,晚期卵巢癌是以切除全部腫瘤為目標。然而,晚期患者即使進行了切除手術,復發機會仍高達八成。由於大部分復發個案不適合接受手術,化療成為主要治療方法。 

 

呂教授希望推廣「多基因藥物基因組學分析」在本地的應用,以幫助卵巢癌患者透過辨認腫瘤DNA 特徵,更快速及精確地找到可供選擇的藥物。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婦產科學系講座教授、系主任、曹延棨基金教授(婦產科)顏婉嫦教授表示:「藥物治療對復發患者的成效介乎20至40%。雖然我們有不少治療復發性卵巢腫瘤的藥物,但不知道哪種藥物有最好的反應。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更精確的方法,來選擇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顏教授表示卵巢癌晚期患者即使進行了切除手術,復發機會可高達八成,需要尋找精準的治療方案。

 

研究目標透過DNA多個基因測序復發性卵巢癌患者選擇適合藥物 

「藥物基因組學分析」可以透過腫瘤DNA特徵來辨認更準確的藥物選擇。分析首先會將腫瘤DNA與多個已知與藥物反應相關的基因進行測序,繼而進行專業的藥物配對程序。 

過往的技術每次只能為一個基因進行藥物基因組分析(例如,肺癌的EGFR變異配對EGFR抑製劑),但在最近的三至五年,DNA測序技術變得更為成熟,「基因變異 — 藥物配對」的專業在香港亦有所進展。 

 

徐教授表示中大使用的「新一代測序」技術只需少量的腫瘤DNA樣本,便可快速及準確地進行多基因測序。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徐國榮教授表示:「中大的DNA測序技術為『新一代測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可以同時排列多個基因。現時數百以至數萬個基因排列在幾個小時內便可完成,在以往則需要幾個月至一年的時間。此先進的技術讓我們能夠以少量的腫瘤DNA樣本,快速及準確地進行多基因測序。」 

 

中大根據逾150卵巢癌和其他癌症的臨床研究建立臨床應答者基因組片/(Responder Gene Panel) 

中大團隊根據超過150份來自美國、歐洲及亞洲超過18個國家的卵巢癌和其他癌症的臨床研究資料,建立「臨床應答者基因組片/板」(Responder Gene Panel),以配合研究人員利用「新一代測序」對香港患者腫瘤樣本進行藥物基因組學分析。進行藥物配對時,「臨床應答者基因組片/板」可準確判斷患者腫瘤中是否存在與藥物相關的DNA突變,患者可根據此腫瘤DNA證據更準確地選擇選擇合適的藥物。 

 

「臨床應答者基因組片/板」結集截至2017年所有已知對於卵巢癌 DNA變異有良好或突出臨床表現的藥物數據,估計約有30%或以上的卵巢癌患者都帶相關的變異基因。所有登記參與研究的復發卵巢癌患者一旦被偵測到帶有此類可配對藥物的變異基因,研究團隊會提供一份藥物基因組學研究報告,讓患者的主診醫生作為用藥的參考。倘若患者除卵巢癌外還有其他癌症相關的基因變異,團隊亦可提供相關的基因藥物配對證明。

 

藥物基因組學專家、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呂偉欣教授表示:「類似的做法在美國已被廣泛應用。我們希望推廣『多基因藥物基因組學分析』 在本地的應用,以幫助卵巢癌患者透過辨認腫瘤DNA特徵,更快速尋找精確的藥物選擇。是次的研究人員來自香港、美國及英國,具有腫瘤科、精準治療及藥物使用三方面的專業知識。我們期望透過兩年時間的病人跟進,了解藥物基因組學分析在香港的可行性。」

 

此研究由香港癌症基金會資助,於今年12月8日正式開展,目標是在未來16個月內招募一百名本地患者。對研究感興趣的病人可致電3943-5382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瀏覽網頁http://cuhk.edu.hk/proj/ovcamut/了解研究計劃詳情。

 

大腸癌年輕化 忽視警號 確診已晚

腸癌年輕化 忽視警號 確診已晚

 

留意徵狀——別以為自己未到60歲,不會患大腸癌,一旦有徵狀如大便出血或腹痛便要求醫。(圖:SAHACHAT、EncroVision@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疾病無關)

 

瘜肉,盡早治療,避免惡化。(資料圖片)” durl=”//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photo1/20171204/s00005/1512324674714/1512324676087″ id=”zoom_1512324676087″ style=”display: none; position: relative;”>

定期檢查——大腸鏡檢查可及早找出腸道瘜肉,盡早治療,避免惡化。(資料圖片)

 

留意徵狀——別以為自己未到60歲,不會患大腸癌,一旦有徵狀如 . . . . . .
(圖:SAHACHAT、EncroVision@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疾病無關)
 
 

 

定期檢查——大腸鏡檢查可及早找出腸道瘜肉,盡早治療,避免惡化。(資料圖片)

 定期檢查——大腸鏡檢查可及早找出腸道瘜肉,盡早治療,避免惡化 . . . . . . (資料圖片)

 

戒煙戒酒——吸煙、飲酒、食大量紅肉及肥胖等會增加患大腸癌風險。(資料圖片) 戒煙戒酒——吸煙、飲酒、食大量紅肉及肥胖等會增加患大腸癌風險 . . . . . .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衛生署去年9月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首兩階段接受檢查人士中,確診大腸癌率達6.5%,較署方預期高出一倍。第三階段已正式展開,篩查的年齡下降至62至65歲,署方預期確診人數會隨之下調。

 

真實情况或許未能樂觀!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及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均指出,50歲以下的患者數字近年大幅提升,部分較年輕患者在確診時更屬晚期腸癌。心存僥倖忽視病徵和風險因素,好易中招!

 

50歲男患者 較5年前增兩成

 

大腸癌個案近年不斷上升,2013年更超越肺癌成為香港十大癌症的第一位。根據醫管局數字顯示,確診大腸癌的新症數字,由2006年的3918宗躍升至2015年的5036宗。雖然發病年齡以65歲以上人士為主,不過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表示,50歲左右的患病人數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特別是男性患者,數量較5年前上升一至兩成。

另一方面,大腸癌大多由瘜肉演變而成,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施蘊知指出,近年20至30歲的患者人數,亦比20年前增加約兩成。大腸癌患者增加,偏偏很多人掉以輕心,就算排便習慣改變、大便有血亦沒有理會,忽視身體響起的警號。

今次就由施蘊知與潘智文,逐一拆解大腸癌謬誤。

 

(圖:受訪者提供)

施:施蘊知(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圖:受訪者提供)

潘:潘智文(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拆解大腸癌謬誤

血便誤以為痔瘡 檢查發現癌已擴散

 

 

1. 年紀大才會患上大腸癌,年輕人士有病徵都不會跟大腸癌有關?

 

潘:年輕患者在確診大腸癌時,較多屬於末期。原因可能跟新陳代謝較快有關,腫瘤生長速度相對較快。但更主要是病人自恃年輕,警覺性低,就算有徵狀也沒有跟進。有一名從事金融投資的42歲男性患者,又煙又酒,經常出外應酬,大魚大肉又少做運動。某次發現大便出血,由於沒有家族病史,以為只是痔瘡或工作壓力大,聯想不到跟腸癌有關。情况維持大半年,直到出現背痛才求醫,檢查後發現已屬末期腸癌並擴散至脊骨,只能以化療及標靶藥控制病情,並以電療對付脊骨的癌細胞。大腸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可由第一期的九成,下跌至第二及第三期的八及六成,而末期的存活率更只得一成。

 

 

2. 大便隱血測試呈陰性反應,代表沒有大腸瘜肉?

 

施:大便隱血測試不是百分百準確,化驗原理是檢查採集的大便樣本上有無隱血。理論上當腸道有腫瘤,糞便在通過時會沾上肉眼看不到的血。不過,由於檢查時只會抽取部分大便樣本,加上腫瘤未必經常流血,以致樣本未必沾有血液,測試的敏感度其實只得六至七成。因此,就算測試呈陰性,如有家族病史等較高風險因素,應按醫生指示定期作大腸鏡檢查。

 

 

3. 大腸鏡檢查的準確度視乎醫生技術,病人事前毋須準備?

 

施:大腸鏡檢查是透過一條光纖喉管,經肛門進入體內,沿大腸向上伸,將腸道影像傳送到屏幕供醫生診斷。有一名52歲男性患者,去年2月作大腸鏡檢查,醫生在腸道內發現3粒瘜肉,當中1粒屬管狀腺瘤,約有2至3毫米大,當時已即時切除。後來他了解到管狀腺瘤有演變成癌症的風險,所以今年7月再找另一名醫生照大腸鏡,結果再發現1粒4毫米大的管狀腺瘤。其實大腸鏡檢查的準確度已很高,這情况可能是患者腸內留有糞便,令醫生無法看清楚。大腸鏡檢查,要求病人戒口3天,不能食蔬果等纖維食物,但仍可食飯及肉,不用捱餓。檢查前一日則進食流質食物如粥水、蜜糖水及清雞湯,不能飲牛奶及橙汁等有色飲品。再加上瀉藥,可清走腸內的大便。

 

 

不過,有些長者腸道蠕動較慢易有便秘,而且飲水少,較難排走大便,如情况太差,會建議3至6個月後再照。大便不清,除了影響結果,也會增加細菌感染風險,因為一旦醫生失手刺穿腸道,大便可能會流入腹腔。

切除瘜肉非安全 須定期檢查

 

 

4. 接受大腸鏡檢查並切除瘜肉後,就可一勞永逸?

 

潘:切除瘜肉後並非絕對安全,要跟隨醫生指示定期檢查。有一名60多歲婆婆早年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腸道內有細小的良性瘜肉,切除後醫生叮囑她3年後要再檢查,但婆婆沒有理會,結果在第五年出現肚瀉、大便變黑及有血,檢查後發現腸內有腫瘤,已屬中期,須接受手術及化療。

施:即使切除瘜肉,患者復發的風險也會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位置亦未必相同,所以必須依從醫生的建議定期檢查。檢查的頻率視乎瘜肉性質及數量而定,如瘜肉達1厘米、有4至5粒或以上,或屬可能會惡化的瘜肉類別,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絨毛管狀腺瘤,建議相隔1至3年再檢查。相反,如瘜肉屬良性且數目較少,可隔5至10年才檢查。

高風險人士 宜40歲前照大腸鏡

 

 

5. 即使有家族病史,只要年紀輕都不用擔心?

 

潘:理論上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患上大腸癌的風險,若直系家屬曾患大腸癌,風險更會提升。如果有一名直系親屬於60歲之前確診腸癌,或有超過一名直系親屬確診就屬「高風險」,建議於40歲前就要作大腸鏡檢查,之後可隔5年檢查一次。如有一名直系親屬於60歲之後患大腸癌,或兩名非直系親屬確診,可於40至45歲開始檢查,如未有發現,第二次檢查可於5年後,之後可每隔10年再檢查。上述兩組人士患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四至五成,如有遺傳性腸癌的基因變異,風險會更高,需更早關注腸道健康。

 

一般人可於45至50歲開始作大腸鏡檢查,沒特別發現可5年後作第二次檢查,之後每隔10年一次。

另外,避免吸煙飲酒及食加工肉類、多吃高纖食物、恆常運動及保持適當體重,都可減少患上腸癌風險。

 

 

 

文章來自:明報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1204/s00005/151232467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