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 . 沙龍 攝影計劃

 

由2013年11月開始,我們開始與黄大仙癌協服務中心合作,為病者和親友拍攝照片記念, 留下最後美麗的回憶。

整個過程當中,參與的所有人也得到很大的滿足。



如果你也希望參與這樣的工作,為他們拍照拍片,請隨時和我們聯絡。


如果你是同路人或照顧者,也希望留下美麗的憶記,不論所在何地( 其他醫院 / 住家 ) ,也歡迎隨時和我們聯絡。


癌症資訊網 : 93031978

黄大仙癌協服務中心 : 36560700


編輯

癌症資訊網

(肺癌) 浸大中醫學院老鼠實驗:人參抗肺癌

 

   
肺癌腫瘤的老鼠,服用人參後腫瘤變細。馬泉崇攝” rel=”fancybox-button” class=”fancybox-button” href=”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100930/large/30la2p2.jpg”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color: rgb(68, 68, 68); text-decoration: none;”>浸大中醫學院院長劉良稱,研究證實接種肺癌腫瘤的老鼠,服用人參後腫瘤變細。
馬泉崇攝

人參是百草之王,浸會大學中醫學院研究發現,接種肺癌腫瘤的老鼠,每天被餵食人參提取物,一個月後腫瘤收縮30%,至於人參可否同樣克制人體腫瘤,仍有待臨床驗證。實驗老鼠每天服用大劑量人參提取物,人類若要看齊,每天需服用一斤多人參,長期購買人參的花費將是天文數字。
記者:翁煜雄 蔡朗清

浸大中醫學院院長劉良昨稱,研究選用未經處理的白人參,提煉出人參乙醇提取物( EAG),每日按不同劑量餵食已接種肺癌細胞的小老鼠。
一般人參研究,多數針對人參皂 苷單體的抗癌功效,只提取人參內 Rb1、 Rb2、 Rg3、 Rh2等單一化學成份。劉良表示,浸大研究則以煎煮整條人參提取 EAG,較接近一般人服食人參的做法。

 

腫瘤細三成 無異常反應

劉良表示,研究一個月後,食過人參乙醇提取物的老鼠,腫瘤平均體積下跌至981.3立方毫米,重量降至0.8752克,收縮30%;沒有服食提取物的老鼠腫瘤較大,平均體積及重量分別為1,341立方毫米及1.223克,顯示人參在老鼠身上有明顯抗癌功效。
他又說,服用大劑量人參乙醇提取物,即每公斤體重服用1克 EAG,抗癌效果較服食較低劑量更顯著。同時,服用人參的老鼠體重沒下降,也沒異常反應或死亡,反映人參沒損害老鼠的正常健康。

 

激活蛋白質 癌細胞凋亡

研究也針對 EAG對細胞的影響,他說發現它能夠通過 ERK訊號通路,激活細胞中能令癌細胞凋亡的兩種蛋白質 P53及 P21。
他總結稱以老鼠作實驗,確定食用適當份量人參,能有效抑制肺癌腫瘤生長,至於在人體的成效,仍有待臨床實驗,但從研究結果推論,適當體質的病人服用適當劑量,應有一定抗癌功效。研究已在國際醫學期刊《細胞生物化學雜誌》( 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發表。
研究是以酒精煮人參,取得人參乙醇提取物,約每100克人參獲8克提取物。若以每公斤體重服用1克人參提取物計,一名體重60公斤成年人的劑量是60克人參提取物,約需使用750克、即約一斤四両人參,若選用一斤約萬元的高麗參,每天花費約萬多元。

 

人體質各異 應諮詢中醫

不過,劉良說以酒精煎煮較易控制結果,但中醫不會以酒精煎煮人參,所獲的人參乙醇提取物量應有所不同,而且中醫是按病人體質、體重等來處方人參份量,故服用前應諮詢註冊中醫師。
劉良透露,將研究 EAG對乳癌、結腸癌及肝癌等的抗癌效果,也會研究對化療藥物或電療的影響,「好多病人做緊化療、電療,想試吓食人參,又怕會有影響」。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0930/14504080

 

———————————–

 

中醫師提醒:體虛較合用

 

名貴的人參非人人受補,因它較適用於虛弱體質,火氣及濕熱較重人士未必適宜。坊間又傳癌症病人不宜服用人參,懷疑或連癌細胞也受補而變大,但浸大學者及中醫師都稱這未必屬實。


—————————————


所費不菲
六叔口含靚參 年花300萬

 

人參縱使可以抗癌,但售價不菲。中國最矜貴長白山野山人參,每両可貴至10萬元;韓國天字頂級高麗參每斤約售3萬元;較大眾化的美國花旗參,野生參價每両1,000元。擊退癌魔的影視大亨「六叔」邵逸夫,七十年代一直吃內地頂級野山人參補身,一年花費12萬元,相當於現今的300萬元。

 

長白山頂級貨10萬一両

專門售賣人參的東方紅表示,眾參之中以長白山野山人參最矜貴,由於產量少,一般每両售8,800多元,頂級人參售價更高達每両10萬元,「呢啲頂級參又粗又壯」。韓國正官庄高麗參也十分有名,主要分天、地、良等級,天級最貴,每斤14支售3.4萬元,地級1.3萬元,良級6,200多元。
官燕棧銷售及巿務總監鄭載歡指出,來自美國及加拿大的花旗參甚受港人歡迎,其中美國野生花旗參售價最貴,每両售價逾千元;中價加拿大貨每両約200元,「花旗參有平有貴,豐儉由人,有啲平到20蚊一両」。
六叔邵逸夫的姪兒邵維欽曾向傳媒表示,六叔早年曾患癌,開刀後赴美換血後,也有服食人參,每日含一片人參。六叔服食的內地頂級野山人參,1975年每両售3萬元,每年用4両,一年共花費12萬元,相當於現時300萬元。

( 肺癌 ) 標靶新藥治肺癌 存活率倍增

 

醫學界近年發現,EGFR基因突變是引致肺癌的原因之一,更佔整體肺癌個案多達一半。中文大學○八年起進行研究,發現使用標靶新藥「吉非替尼」治療此類肺癌病人的副作用較化療輕微,更能延長患者存活率,病人更毋須經常出入醫院,生活質素得以改善。有臨床腫瘤學系醫生表示,病人選擇服用標靶藥物或化療前應了解病發原因,以免浪費治療的黃金時間。

中大自○八年起對一千二百名肺癌患者進行追蹤研究,發現若病人屬於EGFR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作一線治療的成效較化療顯著。七成患者的腫瘤有反應,病人的整體生存中位數為廿二個月,比接受化療的病人的十一個月長一倍。

可在家服藥
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李浩勳醫生建議,肺癌病人應進行基因測試,若確定是基因突變,應直接選擇標靶藥物治療;若否,則應進行化療。李醫生稱,「吉非替尼」屬口服藥物,副作用較輕微,患者可在家服藥治療,減少出入醫院的次數:「標靶藥物能延長患者存活率,令他們可善用餘下時間,提升生活質素。」

香港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副總監林寶如稱,約四分之一癌症病人化療後,因身體虛弱而無法接受其他治療,故選用最合適的治療方法更有效控制病情。

醫管局今年七月起資助有經濟困難的肺癌患者使用標靶藥物為第二線治療,即化療無效的患者,在EGFR基因測試結果中呈陽性反應,再經醫生確定符合服標靶藥物後可提出申請。

2011-8-22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10822/00176_066.html

 
 

港大抗癌鬥士 以佳績走完人生

港大抗癌鬥士 以佳績走完人生


 

Initial ImagePlay Button Image

 
 

   

【本報訊】香港大學藥劑系應屆畢業生伍庭發(22歲)沒有贏在起跑線上,他自小愛打遊戲機,會考差一分失去拔尖機會,高考又因患癌而缺席。雖獲港大破格取錄,在惡疾煎熬下以一級榮譽成績畢業,撐着虛弱身軀站到畢業典禮台上,獲全場起立鼓掌,但最終還是病魔贏了,畢業禮後不久病逝。在命運無常的賽道上,他沒法贏,可是他從沒放棄要在荊棘途上多走一步的決心。
記者:麥志榮 倪清江

港大醫學院畢業禮上月28日舉行,伍庭發本月19日上午便去世,他的父親伍錦泉在喪子翌日接受訪問時說,庭發去世前已離不開病床,但他從沒有放棄,還叫父親買電玩遊戲「羅洛娜的工作室」,更親手做了麥芽糖,想與同學分享。可是,他還是無法離開醫院回家。「佢阿媽好傷心,我就好啲,我準備咗三年」。

 

痛得不能起身仍堅持上學

2010年初,就讀喇沙書院的庭發在高級程度會考前兩個月,發現右手臂腫起,看醫生後確診是罕見的癌症「軟組織惡性肉瘤」,要切除神經線,令右手只剩兩個指頭可活動。庭發沒有放棄,發憤練習改用左手寫字,由英文字母「ABC」練起,填滿了多本數百頁的練習簿,但最後仍無法執筆應考。喇沙校長及老師建議庭發向大學叩門,因他會考只差一分便可拔尖入大學。庭發知道本來讀醫的志願已不可能,故改選藥劑系。
中大校長沈祖堯曾與庭發會面,但決定不取錄。伍錦泉說,沈勸庭發放下學業,好好享受生活。現在回想,伍錦泉說沈不無道理,但庭發選擇走艱難的路,港大藥劑系亦破格取錄了他。
庭發自小就是乖孩子,小學年年考第一,唯一嗜好是電玩遊戲,但他會自覺趕快做完功課才拿起遊戲機。從事演唱會行業的伍錦泉記得,當年他留一頭長髮,穿破牛仔褲帶庭發到喇沙面試,神父看了庭發的成績表就取錄了。他們從不操心兒子學業,唯一例外是他母親逼他學鋼琴,庭發不願意也每星期練習兩小時,考獲演奏級。此外,他自發課餘學習日文,為了解讀遊戲攻略,中五參加日文學校的作文比賽,得了總冠軍。會考時所有同學也參加補習班催谷,庭發卻不補習,結果會考成績差一分無緣拔尖入大學。
在港大修讀藥劑系的三年間,庭發病情惡化,二年級起他的癌病擴散至胸、腹及腦,伍錦泉說兒子病發時痛得直不起身,但堅持上課,大部份科目取得A級成績,以一級榮譽畢業,藥劑系4個獎項,他拿了3個。

 

2,700師生家長起立鼓掌

上月底畢業禮,病重住院的庭發堅持參加,醫生為他打止痛針,他坐輪椅到場,苦撐被病魔侵蝕得很瘦弱的身軀站到台上,親手接過畢業證書和獎項,全場2,700名師生及家長起立鼓掌,向他堅毅的精神致敬。
從沒有在父母面前哭過的庭發,亦有軟弱的一刻,畢業禮後學系教職員到醫院探望他,他禁不住向外人哭訴說感到自己是父母的負累,好像一個廢人。在訪問中一直神態平靜的伍錦泉激動地說:「聽到佢哋轉述庭發咁講,我好痛心。佢一生雖然短,其實已經好完美!」
他希望公開庭發與癌症拼搏到最後的堅毅經歷,讓他的精神激勵其他人,更在兒子病床畔寫信給專欄作家區樂民醫生,因妻子閱其文章而得到心靈慰藉,希望區醫生知道文章無形中幫助了他們一家人,「社會成日講贏在起跑線,根本冇咁嘅事,最重要係盡力發揮自己」。庭發留下數萬元獎學金,他願捐助有需要學生,讓愛留傳。

 

————————————–

 

面試談價值觀 三教授同給滿分


 

 
■庭發上月堅持出席畢業典禮,同學爭着與他合照。
家人提供圖片

【特稿】
庭發讀得又煮得,同學難忘的一煲冬蔭功湯,是他堅持追求完美,要用新鮮材料熬製,拒絕用湯包;也看到一個右手無法寫字、被癌魔折磨的年輕人,一直堅持做到最好。老師和同學莫不惋惜,港大藥劑學系系主任黃志基說,從庭發身上看到「人性入面最強嗰節」。

追求完美 煮湯也「好認真」

庭發向港大藥劑學系叩門,身在英國的黃志基昨說,當年面試他的三名教授主要問他價值觀和處境應對問題,三人都給庭發滿分,加上會考成績優異,故破格取錄,「佢有頑強鬥志,令我哋有信心,會盡量幫佢發揮潛能」。
對於因病致右手無法書寫的庭發,黃志基表示,學習上的困難他都能自己解決,入讀後每年亦考第一,成績早已「爆燈」可取得一級榮譽畢業,故提議他放鬆一點,「但佢係畀百分之一百一十努力嘅人,睇到human value,人性入面最強嗰節」。
港大同學劉小姐和黃小姐說,庭發也會煮食,有次要煮冬蔭功湯,同學買湯包回來,他堅持買新鮮原料熬製,「好認真,所有嘢要做到最好」。
喇沙書院教師蔣佩華是庭發中六和中七的班主任,慨嘆「天妒英才」。庭發成績名列全級第一,又是班長,畢業後他每年統籌同學和老師聚會,「今年仲未食,佢靜咗一排,以為佢忙……」她說庭發證實患癌後絕不言棄,「佢完全冇、完全冇(意志)消沉」。
中四和中五與庭發同班、喇沙08年會考十優狀元林智衡和黃達燊都說,他與同學關係很好,林最近得知他帶病完成學位,十分感動。庭發父親伍錦泉親筆寫了一篇千多字文章予區樂民醫生,區昨看過後說,庭發的經歷感人,他會在專欄撰文回覆。
《蘋果》記者

 

—————————————-

 

罕見癌症 難用藥 易擴散


 
 
【忍痛堅持學業】
家人提供圖片

【話你知】
軟組織惡性肉瘤是指撇除皮膚、淋巴、骨膜等出現的惡性腫瘤,大多長於四肢及腹膜後腔,是本港較少見的癌症,發病率及患病人數遠低於大腸癌、肺癌等常見癌症。惟此病用藥甚有限制,而且容易擴散。

死亡率較高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傅惠霖表示,有肉瘤的位置會腫脹,出現硬塊,有時會伴以疼痛;經醫生診斷後,多數會以手術切除,並配以放射治療,穩定病情。
不過此癌症容易擴散,例如會擴散至胸腔及腹部等,而有效對付此病的化療及標靶藥物有限,死亡率相對較高。

 

————————————–

 

私人畢業禮 圓庭發心願


 

 
■伍錦泉表示,兒子庭發與病魔拼搏,努力完成藥劑系的學業,希望他永不言棄的精神可激勵其他人。李忠浩攝

【本報訊】伍庭發堅強無畏面對癌病折磨的故事,連看慣病痛生死的醫學院教授都為之動容,港大醫學院7月時特別為病重的庭發提早舉行了一場私人畢業禮。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以「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悼念庭發,寓意庭發是一株綠葉常開的樹,永遠生意盎然。

 

梁卓偉:他是港大驕傲

庭發在病中完成學業,而且成績比很多正常學生優異,感動了醫學院的教職員。港大醫學院正式畢業禮在11月底舉行,但顧及庭發的病情,醫學院前院長李心平特別在7月離任前,集合教職員在學院內為庭發提早舉行一場私人畢業禮,讓庭發可及早達成完成學業的心願。
現任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在庭發去世後去信庭發父母表達慰問。梁卓偉在信中表示,他們有幸當庭發的老師,但他們從庭發身上學到的其實更多。庭發對生命的堅持,對理想的執着,展示的人性光輝和尊嚴無不令人動容,11月底畢業禮上庭發走的每一步牽動了在場每一位,他雖然人已逝,但站在台上那一刻已成就了永恒,是港大醫學院的驕傲。
梁卓偉在信中表示,「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在許多人心目中,庭發就像一株佳美的樹,依然綠葉滿開,花朵處處,生意盎然。
港大校長徐立之也在悼念信中表示,庭發在港大幾年一直不畏艱辛,與病魔搏鬥,最後憑過人的堅強意志和毅力,以系內最優秀成績畢業。他無畏無懼的表現,不單是香港大學的驕傲,他不屈不撓的精神,更是香港年輕一代的典範。徐立之對庭發離開表示可惜,也感傷痛,但庭發無比的堅毅與勇氣及頑強的鬥志,會生生不息,在心中長存印記。
 

 

庭發爸爸給區樂民的信

區醫生:
請你花一點時間細讀以下一段小故事。
11月28日我過了一個深刻難忘的畢業典禮,當天是應屆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畢業禮,並發生了港大百多年來未出現過的感人場面。全場師生家屬二千七百人向一名應屆藥劑系同學伍庭發,從他踏上舞台一刻起立鼓掌致敬,直到他步下台階!一個普通的畢業生做到特首梁振英、總理李克強,我甚至認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港大演講亦未必得到全體師生如此一致致敬的熱烈反應,創造了港大畢業禮上的奇蹟。
庭發成績固然超卓,他以系內史上最高成績、一級榮譽畢業,並囊括學系內四個年度大獎中的三個,但他並不是因為非凡的學業成績而受到推崇,他以一顆赤子之心及堅毅不撓,永不放棄的精神及超人的意志受到大學師生的尊重,以下是庭發過去幾年間的經歷。
幾年前庭發與一般香港青年一樣,對社會充滿熱誠,希望將來成為一位出色的醫生,救急扶危。他一直努力讀書去達成人生目標,非常不幸地,他在高考前兩個月確診患上罕見的癌症(肉瘤Sarcorna),要將右前臂及赤神經線切除,換句話說,是右手掌永遠喪失活動能力。這對庭發參加高考爭取大學入場券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短時間內用左手練習寫字去考試,根本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其實庭發在會考時,只差一分就可拔尖進大學,可能從那一天開始,幸運之神已從他身上溜走,死神已就位。而且他本人亦深信自己的實力及擁有青春時間,不介意再花一些時間進入大學,今天才發覺光陰的寶貴。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只有放棄高考。
但打擊沒有令庭發放棄理想,由於右手的殘障,只有微調選科,選擇了藥劑系而放棄了醫科,但問題是沒有高考成績,而因為病情的關係要爭取時間完成學業,所以再等一年高考對他來說是奢侈的行為,他母校喇沙書院校長及一眾老師建議他用過去優秀的成績直接到大學叩門。
中大沈祖堯校長受到庭發的故事感動並率先安排了一次會面,了解庭發的需要。可惜由於制度問題,沈校長還是要求庭發擁有高考入學資格才可接納他的要求。庭發懷着失落忐忑的心情準備明年高考期間,突然收到港大收生部秘書來電,她將庭發的叩門申請第一時間交到藥劑系,系主任詳細考慮庭發過去的學業成績及病況後決定給予他面試的機會。那時正好是七月中暑假時間,所有教授都差不多不在港,而港大確有亞洲首席學府的風範與視野,特事特辦。系主任及三名收生教授都受命延遲他們預定的行程,回到學院與庭發面試,結果庭發順利進入了港大藥劑系,繼續追尋自己夢想中的人生。
在大學三年時間裏,他努力不懈,學業成績出類拔萃,可惜病情一直惡化,在三年級時,癌細胞已擴散。庭發成績優異,本可不必拖着殘障的身軀及極度痛楚的併發症去考大考亦夠分數畢業,但他憑着驚人的意志及鋼鐵的心去完成畢業試,感動全院校。前院長李心平更特別在七月份離任前,於學院內連同所有教職員為庭發舉行一個私人畢業禮,這可能也是港大一項歷史時刻,各學院在過去應該沒有這樣的安排。
在11月28日於伊館舉行的畢業禮上,當庭發坐着輪椅甫進場,高永文局長率先走到台下慰問庭發,跟着校長、院長及各教授亦陸續跑到庭發跟前表示慰問。其實庭發是冒着生命危險參加畢業禮,主診醫生恩准他帶同所有必須的醫療器材,放他數個小時的假期去參與此盛事。同學們瞬間就可上到台上,但庭發每走一步都異常沉重,但仍堅持自己步上台階領取所有獎項。院長梁卓偉的畢業致辭中亦以庭發的故事激勵所有同學士氣,珍惜這種港大及香港的根本價值及精神。
庭發在畢業禮後馬上回到醫院挑戰他生命裏一場硬仗,他的病情已發展到極嚴重的階段,生命危在旦夕。他能夠利用自己的專業服務社會的機會已相當渺茫,身心瀰漫着一丁點負面情緒,覺得自己是家庭的重擔及對社會無貢獻的廢人。其實他已經過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生,我希望他可以明白他仍然對社會有正面作用。我寫這封信給區醫生,目的是希望透過醫生與《蘋果日報》的關係,將庭發的故事交給他們專業的團隊去跟進,將庭發堅毅的精神承傳下去,這是他現在唯一可以貢獻社會的工作,將他鋼鐵般的鬥心及香港精神啟發廣大群眾,尤其是年輕人。讓庭發的生命餘暉如晚霞般綻放美麗,在香港大學及香港社會上曾經有過如此出色的生命戰士。
由於內子在過去幾年傷痛的日子中從醫生的文章獲得心靈上的慰藉,所以我選擇把庭發的故事寫給醫生。文章頗長,我不會在手機及電腦上用中文,而且這亦是我在庭發病榻旁寫成的文章,我已30多年未寫過中文,文筆拙劣,見諒,所以只將文寫在紙上拍照再電郵給區醫生。
本人是庭發的父親(伍錦泉)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first/20131222/18561796

 

 

 

( 肺癌 ) 氣功減肺癌化療副作用

適中字型

袁麗萍醫師(綠衣者)與學員示範氣功招式「回頭望月」。
江俊豪攝

【本報訊】癌症患者受治療副作用影響,生活質素大打折扣。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的醫師指,練習氣功能提升人體內氧份含量,從而平衡五臟六腑,促進健康;更曾有肺癌病人透過氣功舒緩化療副作用,用藥次數減少,並能重新打木球。該中心正招募癌症病人進行研究,收集科學數據反映氣功實際療效。
今年61歲的黃女士(化名)07年底確診第一期肺癌,要接受手術治療;兩年後肺癌復發,需接受標靶治療,前年起她的病情惡化,須再接受化療,飽受副作用困擾。
黃女士說,當時經常要留在床上休息,精神疲憊;前年年底她開始服用中藥和練習氣功,身體機能好轉,能重返球場打木球外,更由每兩周用藥一次減少至每五周才用藥一次。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榮譽顧問袁麗萍醫師表示,氣功能提升人體內的氧份,平衡五臟六腑,有助促進健康。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岑信棠解釋,過往研究顯示,氣功能改善體內負責控制細胞正常分裂的「端粒酶」運作,保持人體細胞健康生長,改善癌症患者體質。

有助減少疲勞

中心於前年10月至去年12月進行的研究發現,72名慢性疲勞綜合症患者練習氣功三個月後疲勞指數下跌約17分,沒有練氣功的另外65名患者僅下跌7分,分析數據後發現氣功確能改善患者體內的「端粒㩗」功能。
為收集科學數據反映氣功療效,中心正招募18歲以上的癌症患者(不分癌症種類或期數)及其主要照顧者,一同練習氣功。
氣功課程分別於今年4月或8月進行,每周一課,一共10課。參加者於課程開始前和完結時,須被收集口水樣本分析皮質醇水平;詳情請瀏覽網頁http://cbh.hku.hk/qigong,招募期至下月9日完結。

( 肺癌 ) 15年抗病魔 85歲癌末嬤活下來

 

15年抗病魔 85歲癌末嬤活下來

 

肺腺癌國寶級的病友林蘇梅阿嬤,是台灣肺腺癌末期存活最久的患者。
圖/台灣肺癌學會提供 

十五年前,林蘇梅阿嬤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後,開始漫長的抗癌路程,一度瘦到卅多公斤。手術切除肺部腫瘤接受化療,在治療過程中,不斷嘔吐、掉髮,但總算撐了下來,如今八十五歲是台灣肺腺癌存活最久的「國寶級」人物。

肺癌從二○○七年起,高居台灣癌症死因第一名,以肺腺癌最為常見,男性肺癌約四成是肺腺癌,女性則為七成以上。肺腺癌晚期病患若不積極治療,從發現至死亡僅有三到六個月。近年來,由於藥物進步,晚期肺腺癌患者存活時間,十多年來增加約五至六倍。

當初診斷為肺腺癌末期,林蘇梅不斷問「怎麼會是我?」那時她只想找人發洩,兒子成了出氣筒。不過,在兒女輩的鼓勵,林蘇梅決定和肺腺癌拚了,雖然化療效果不好,為了活下去,加入臨床試驗標靶藥物的人體試驗;這一試,就是十一年。

林蘇梅說,化療時就算因為副作用而邊吃邊吐,但還是想吃十口吐八口,至少還有下肚兩口,有吃就有體力對抗肺腺癌。與肺癌和平相處十餘年,她說,有機會治療,絕不放棄;「不悲觀、不放棄」,是她和癌魔共處的座右銘。

晚期肺腺癌存活期一般約一到一點五年,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說,林蘇梅是台灣肺腺癌晚期患者存活最久的國寶級人物。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彭瑞鵬說,肺癌除化療、放療、手術等治療方式外,近年有標靶療法,給予更多病患希望。

全文網址: 15年抗病魔 85歲癌末嬤活下來 | 醫藥新聞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365317.shtml#ixzz2nwMdABfA 
Power By udn.com 

( 肺癌 ) 丘漢平,每多活一天就能給患者帶來無限的希望

 

  肺腺癌/第三期B

尼采曾說過:「苦難的人無悲觀的權利!」相信罹癌者及其家屬都曾遭受此人生的苦難;但透過心念的轉化,我們又何嘗不是罹癌受益者。適逢基金會舉辦此活動,願以此二種身份的歷程與心得與癌友共享。

早 在2005年的例行健康檢查時,在我的胸部x光片就發現有不明顯的黑點,但一方面因父親直腸癌轉移至肝臟,病情相當不穩定,需時常進出萬芳醫院;另一方面 萬芳醫院的醫生對我的x光黑點有不同的解讀:有醫生懷疑是惡性,須馬上開刀;有醫生認為不明顯,應可以再觀察是否有所變化。因此決定暫時將自己擱置,先把 父親的病情控制穩定再談其他。

事後有人問我是否後悔當時沒有馬上為自己動手術,我回答:「不後悔!」因為最後一次父親出院是我背他上5 樓,也是我幫父親完成在世最後一次的剪髮與洗澡。若是我當時手術(割除肺葉),除了父親無法承受手術失敗的風險,復原期間我也無法為父親作任何事情,甚至 還造成他為我的病情擔憂。 

不料父親的病情每況愈下,第三次進去萬芳醫院加護病房後就沒能出院,在加護病房他握著我與內子的手:「希望全 家和睦相處,好好把小朋友扶養長大」。父親在臨走前意識都相當清楚,但卻因敗血症及肺炎等併發症奪走他的生命,而父親的心跳與呼吸眼睜睜在我的眼前停止, 此時我才真正領教癌症的殘酷與無情。父親的離開無疑是對我一大打擊,其悲傷的心情直至今天都無法完全釋懷。對於一個單親家庭而言,父親是我們家庭精神的支 柱與生活的重心,含辛茹苦的拉拔我們兄妹長大,直至今天我才從小朋友的身上體會父親對我點點滴滴的愛。

父親百日後,因為太太是醫護人員,督促我再作進一步的檢查,而我卻不敢再踏進萬芳醫院,只因為一進醫院…思念父親的情景就會湧上心頭;因此選擇另一 家醫院(新店慈濟)作進一步追蹤。或許是上天認為應該是揭開謎底的時候,在別家醫院沒有取樣到的,在慈濟醫院的支氣管鏡竟然撈到長在右肺角落的癌細胞;還 記得醫生告知我確定得到肺癌的那一天,我站在慈濟2樓往下眺望,中庭的師姐、師兄正在歌唱三寶歌,眼淚不覺淅淅漱漱的掉下來,心裡思考:「上天為何要給我 接二連三的磨難,絕症奪走了我的父母親,現在又來向我招手」,在醫院整整站了將近2小時。心中隨著三寶歌的璇律慢慢的轉心轉念:若是祂認為我時候到了,那 麼我很快就可以與我的父母見面,未嘗不是一件喜悅的事;若這是祂對我的考題,或許就是要我落實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時候。內心中也出現一種聲音:「人一生的遭 遇都是上天要對我訴說的話語,這是上天賜給我特殊的禮物與任務」,心理也漸漸平靜下來;而且我比那些天災意外死亡的人都幸運,我可以立遺囑,更可以好好規 劃剩下的生命,心中也慢慢接受罹癌的事實:由悲傷轉為感恩;由失望轉為光明,而心中也決定「將醫療交給醫生,將生命交給上天,心中則留下希望與感恩」。

為了實踐對父親的承諾及留給孩子一些東西,我決定從證實罹癌的那一天開始寫下每天的治療過程及心境,其中也包括對小孩及家人的期盼;如今已持續20個月,我想還會再繼續堅持下去。

整 個療程中,最讓我刻骨銘心的不是化療肉體的痛,而是失去父親的第一年除夕夜:記得除夕的前一天剛好作完大化療的注射,因此從除夕當天一直吐到初五,年夜菜 一口也沒有辦法吃,但是真正的痛苦是從初五以後,因為人的精神漸漸恢復了,人也清醒了,才想起家裡面少一個人,望著他以前紅包提的字(希望我事業順利,家 庭美滿)及和他出遊大陸的錄影帶,思念的情續一下子湧上心頭,結果躲在棉被裡痛哭了將近一個星期。直到如今,每逢節日都還會思念起和父親歡度的情景。

化 療到一個階段後,接下來則是評估是否要手術;台大李教授認為化療效果不錯,因此計劃作肺葉及淋巴的切除手術。住院等待手術期間,因深知手術有一定的風險, 因此寫了幾封遺書給我的太太及好朋友,希望若有萬一,希望能代為撫養3歲的小兒子,並將我的遺產、存款作一適當的交待。事後想不到在加護病房醒來,心中唯 一思考的就是感謝上天的眷戀。

在西醫的法則中,手術後的期別才算敲定;切除的肺葉及17個淋巴節中,因為有一個淋巴節受感染,因此期別判 定為3B(第三期);所以手術後必須再作化療,雖然知到必須再忍受化療的痛苦,但內心深處還是感謝上天讓我手術能順利完成。術後的化療是為了將身上癌細胞 再一次消毒的作用,但是因為術後元氣大傷,所以不管小化療或大化療,也都吐得一蹋糊塗,但心境卻較輕鬆許多。

在化療期間思考自己可能生病的原因,身心靈的自我省悟與調整已刻不容緩;而以前忽略與家人的相處時間及此生未竟之事,都覺悟到應劍及履及,才不會後悔莫及。而上天給我的禮物也在我內心的深處不斷的萌芽。

其中,內心深深體會人生的無常,以往總是以為未來人生還很長,因此往往忽略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忽略讓自己停下腳步,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場病讓我學會更珍惜生命;也更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一時刻。

因此每天一定撥出時間與小孩相處,因為在與他相處中彷彿看到父親在我小時候陪我們玩耍的身影,此時我才體會老天爺要我罹癌的意義:讓我體會父親治療 的痛苦;也讓我了解為人父母為子女牽腸掛肚的心情。如果上天要我用罹癌的過程來體會父親對我的愛,我個人認為它不是負擔,而是榮耀。

其次,在生活習慣方面也作了一些調整:在每日早上禮佛後開始運動,尤其是基金會的郭林氣功,不須太大的場地就能達到運動的效果;而作息也漸漸恢復正常,不再像以往有熬夜與吃宵夜的惡習,反而以基金會推行的蔬果5、7、9為飲食的內容。

而在心態及觀念上學會了許多人生寶貴的體驗:
一、 學會放下:以前總是汲汲於追求外在的物質:房子、車子、存款等一切世間的物質;喜怒哀樂也常受外境所影響,因此身心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寧靜。得病以後才了解 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學會放下心中的執著即是身心健康的第一步。以往總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因此常熬夜不愛惜自己,揮霍上天恩賜的生命。得病後, 第一個問題是:「為何是我?!.」對一位不抽煙、不喝酒、無不良嗜好的人而言,似乎匪夷所思。但自己反省自己為何會罹患肺癌!除了先天的基因以外,應與自 己本身的生活習慣(熬夜)與個性(情緒波動)有很大的關係。反省自己的身心靈後,除了西醫的正規治療以外,也從其他另類療法:諸如基金會的音樂治療、氣功 養生、免疫療法及按摩治療等多方面的嘗試,期盼能將復發與轉移的機率降到最低。

二、學會感恩:以前的思考方式總是以我為出發點,因此常充 滿煩惱與情緒的波動,如今在得病治療的過程中,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妻子告訴我不是每一位癌症患者化療均有效:有些人飽受化療的副作用後仍宣告無效,最後只 好送到安寧病房;有些人飽受癌症流竄之苦,最後只能以嗎啡度日;更不是每位患者均有機會手術。因此我才體會到人在上天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我感謝上天仍然 留我在人間;更感謝周遭親朋好友的鼓勵與照顧。

三、學會佈施與回饋:罹癌後最有價值的事情是了解癌友的痛苦並且能鼓勵他們走出心中的陰霾,記得在廣播中曾聽過徳雷莎修女說過:「當別人需要時,就 是我的職責」;不管是在醫院、在生活中或是在癌症基金會,只要是徬徨無助的癌友或是放棄希望的患者;我都用自己的心得來幫助他們不要放棄希望,因為在我的 心中非常清楚,每一位癌友的背後,都牽繫著家人的期盼;況且藥物日新月益,每多活一天就能給患者帶來無限的希望,而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讓我漸漸找到生命 的價值與方向。

目前雖然每個月仍要回醫院追蹤、複診;雖然仍在作另類治療–在癌症基金會學氣功、按摩與音樂治療,但漸漸的以回饋與感恩 的心情面對世界,並化作行動,幫助更多的人成功抗癌;此期間雖然在基金會也曾為癌友安然離開世間而潸然落淚;但我誠摯的相信上天要我幫助更多的人,也讓我 為自己與週遭的人寫下許多癌症病患與病魔對抗的感人故事,這是上天給我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