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香港 : 熱激化化療毒死肝癌細胞,3年內可廣泛使用

 蘋果日報  2010年04月16日

 

熱激化化療毒死肝癌細胞
療法已用於9患者 3年內可廣泛使用

9,482
黃先生肝癌復發了兩次,接受熱激化化療後,過去四年沒再復發。右為潘冬平。區民傑攝

【本報訊】傳統化療過程漫長痛苦,患者要抵抗癌症侵害,必先遭化療藥「毒害」,導致脫髮嘔吐。香港大學進行全球首個「熱激化化療」,用脂肪微粒包裹化療藥,把藥物輸送到腫瘤後,才加熱發揮藥效,藥物濃度是傳統療法的10倍,卻減少對身體其他器官的毒性。此療法已成功用於9名肝癌患者身上,預計三年內可廣泛應用。 記者:白琳

全港每年有1,700宗肝癌新症,以50歲以上居多,30至40歲也佔近一成。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潘冬平稱,傳統化療可致嚴重脫髮、嘔吐、敗血症等副作用,用藥份量因此受限制,注射到體內之後,部份藥物經血管流失,未能達到理想治療效果。另一療法「射頻消融」為肝癌腫瘤加熱至60℃,「熱死」癌細胞,但周邊癌細胞因溫度較低而殘留,部份癌細胞處在50℃更可能基因變異而更活躍,治療後整體復發率達兩成。
嶄新熱激化化療使用的新化療藥為「熱敏感脂體阿霉素」,藥物由一層脂肪微粒包裹,逾42℃才會溶化,內裏是常用肝癌化療藥阿霉素。醫生先把新藥經靜脈注射到腫瘤,15分鐘後再用射頻消融術,為腫瘤加熱後,新藥才會溶化。整個治療只需做一次,需時30分鐘。
該系為24名癌症病人進行熱激化化療,其中9人屬肝癌。結果顯示,全部個案沒有一般化療導致的嚴重副作用。四周後更發現化療藥能夠殺死腫瘤周邊癌細胞,平均消融率達87.5%,高於傳統射頻消融的60%。
潘冬平指這個測試化療藥濃度是傳統的10倍,但只集中於腫瘤,減少對全身的毒性,更可直接毒害腫瘤內的血管,切斷癌細胞的養份供應。新療法適用於癌症未擴散、尚未侵食血管及直徑3至7厘米的肝癌腫瘤。

 

招募患者參加研究

「生癌,我預咗一定要死。」現年65歲的黃先生04年證實患肝癌,治療後05年復發,兩次均透過射頻消融清除腫瘤,其肝功能欠佳,不能接受傳統化療。他06年12月再度復發,遂參加上述臨床測試,至今沒再復發,「頭髮冇乜點甩,家好精神,上大陸吃喝玩樂都得。」
此技術的乳癌研究正在進行,潘冬平相信可應用於胰臟及前列腺癌。港大正招募肝癌患者參加此技術的國際大型研究,市民可致電:22553635查詢。 

 

 

(肝癌) 美國 : 肝癌患者比率 舊金山居冠

 世界新聞網  2010-4-29

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8日公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全美亞太裔人口中有十分之一感染B型肝炎,其中舊金山因感染B型肝炎比率高,而成為全美罹患肝癌比率最高的城市,該市正在推動杜絕民眾感染B型肝炎的活動。
據這份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和全美亞太裔十分之一人口感染B型肝炎相比,美國社會大眾感染B型肝炎的比率為千分之一。全世界罹患肝癌者中,80%先感染B型肝炎。

報告說,舊金山居民罹患肝癌的比率全美居冠,主要原因為舊金山是亞裔進入美國的大門,亞裔居民比例達三分之一。亞裔感染B型肝炎比率高,導致舊金山市肝癌比率居高。

5月是「全美B型肝炎宣傳月」,今年為第15年。由50多個人及社區機構成立的「舊金山無B型肝炎」(San Francisco Hepatitis B Free)組織,正採取多項措施,向民眾宣傳預防B型肝炎,籲請民眾盡早檢查肝臟,並注射B型肝炎疫苗。

該組織的最新措施之一,是於5月透過少數族裔平面及電子媒體、當地其他傳媒、廣告牌、公車站等,宣傳如何預防和檢驗B型肝炎。廣告宣傳中也有數十名灣區亞裔的個人現身說法。DAE廣告公司無償提供該項據說價值百萬元的社區宣傳服務。

B型肝炎被稱為亞裔的無聲殺手,加州州眾議員馬世雲表示,由於母親的關係,她出生後即為B型肝炎感染者,因無症狀,一直不知道,後經家庭醫生檢查才發現,治療後定期檢驗,確保不會復發。馬世雲指出,B型肝炎早期發現可以治癒,但許多亞裔不願接受基本檢驗,直至B型肝炎惡化為肝癌,此時治療已太晚。

全世界有3億5000萬至4億人感染B型肝炎,多數患者自己不知道。  

「舊金山無B型肝炎」組織的工作主要有三:一,向民眾宣傳檢驗B型肝炎及注射B型肝炎疫苗的重要性;二,推動基本醫療保險提供B型肝炎的檢驗和注射疫苗服務;三,爭取為罹患B型肝炎民眾提供治療便利。了解詳情可至網站:www.sfhepbfree.org

記者劉開平舊金山28日報導

(肝癌) 香港 : 醫知健:乙肝應每年體檢防肝癌

 太陽報 2010-5-9

本港乙型肝炎帶菌者約佔全港人口一成,病情如控制不好,可引致肝硬化和肝癌。肝癌每年新症近一千六百宗,是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而乙肝新症有八十多宗。香港亞洲肝炎會創會會長梁慧儀指出,不少四十多歲的乙肝新症求診時已開始出現肝硬化,呼籲乙肝帶菌者應每年接受身體檢查。
每年五月十九日是「世界肝炎日」,梁慧儀指當受到乙肝感染後,有些人可能一點病徵也沒有,但有些人可能食欲不振、疲倦、體重下降、發燒、肌肉或關節痛、腹痛、惡心和嘔吐、眼白和皮膚變黃,以及胃部發脹或浮腫等。

(肝癌) 台灣 : 生薑防乙肝變癌 不減男性生殖力 研究登期刊封面

 

(明報)2010年5月22日

【明報專訊】煮餸必備的生薑,竟蘊含抗肝癌    新藥希望!台灣    學者在國際醫學期刊發表研究,首次實證生薑所含的「薑黃素衍生物」,可分解肝細胞的男性荷爾蒙,從而防止乙型肝炎轉化成肝癌,但不會減低男性荷爾蒙濃度,削弱性慾或生殖功能,此項突破研究成果備受國際關注,更成為該期刊的封面故事。

控制男性荷爾蒙


負責有關研究的台灣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張傳祥,前日在美國    醫學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刊出當日同步召開記者會,介紹他們的研究重點。據當地傳媒報道,張氏的研究隊伍分析流行病學統計,發現患有乙型肝炎的男性,較乙肝女性更易演變成肝癌,其後透過動物實驗首次證實,當中關鍵原來是男性荷爾蒙受體,因它扮演著調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複製,誘發形成肝癌細胞的角色。

換言之,若控制男性荷爾蒙受體,便可抑制乙肝演變成癌症。研究人員其後從生薑分離出來的薑黃素,改造成ASC-J9化合物,向患有肝癌的實驗老鼠連續餵食45天,結果顯示,老鼠體內的肝癌細胞數量減少一半以上,腫瘤體積縮小六至七成。

張傳祥解釋,背後原理是因為ASC-J9化合物能分解和減少肝細胞的男性荷爾蒙,但不會降低血清中男性荷爾蒙濃度,不會影響腦部和睾丸的男性荷爾蒙分泌。

研究人員已利用ASC-J9進行暗瘡、禿頭、前列腺癌、肝癌和膀胱癌等治療研究,相信這是抗癌新藥的新發展方向。

港56萬慢性乙肝帶毒者


現時沒有藥物能完全根治乙型肝炎,主要治療是靠服藥減慢或停止乙型肝炎病毒繁殖,從而減低演變成肝硬化    或肝癌的可能,乙肝在華南地區很普遍。據亞洲肝炎會資料顯示,香港約有8%人口,即56萬名慢性乙型肝炎帶病毒者,其中約有25%因肝硬化及肝癌死亡。

在台灣當地,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列當地十大死因的第六位,在男性癌症患者中,肝癌更屬頭號殺手。

(肝癌) 台灣 : 肝癌復發 找到肇禍基因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2010.06.04 

台北榮總研究發現,肝癌患者因Twist和Snail基因過度表現造成轉移和復發,要研發更有效的肝癌標靶藥物,可從抑制這兩種基因的分子表現著手。

肝癌是台灣男性癌症死因第一位,及女性癌症死因第二位,而慢性B型與C型肝炎是造成肝癌主因,在台灣,以慢性B肝病毒感染居多,而B肝病毒高量複製,則是引起持續肝炎與肝癌原因。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吳肇卿說,肝癌治療是以切除腫瘤和肝臟移植等手術為根治方法,但仍有患者會復發,過去對腫瘤復發機轉不甚清楚,但2年內稱為早期復發,也就是由原來腫瘤轉移;2年後為晚期復發,腫瘤與原本的腫瘤株不同,可說發生第二次肝癌。

人體的Twist和Snail基因,原是用來促成發育或修補傷口的基因,但北榮追蹤123個肝癌患者後發現,肝癌患者若這兩種基因過度表現,很可能造成表皮細胞間質化,同時又分泌間質酵素,使原本排列規則的腫瘤細胞易於轉移,這是肝癌容易復發的主因,此發現已登上權威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

目前在肺癌及乳癌治療,可針對患者基因受體,選擇適合標靶藥物治療,延長患者存活;肝癌雖有一種標靶藥物,但只能延長存活2到3個月,在瞭解Twist和Snail基因機轉後,標靶藥物可從抑制這兩種基因者手。

另外,針對肝癌晚期復發,北榮的研究也發現,肝癌病人術前血液如有高病毒濃度或較嚴重的發炎,則較易有肝癌晚期復發。

北榮已與林口長庚、高雄長庚、成大、高雄榮總等10多家醫學中心合作臨床試驗,預計將收400多名接受射頻燒灼術的肝癌患者,術後給予3年貝樂克、干安能和干適能等抗病毒藥物治療,以評估能否減少復發率。

(肝癌) 亞洲 : 肝癌風險預測 準確率8成

 

肝癌風險預測 準確率8成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8日電)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及研究團隊一項長達10年研究,建立肝癌風險預測評估模式,計算30歲以上民眾,在5、10年內罹患肝癌機率,若預測罹肝癌機率高,民眾就應定期檢查追蹤。

很多B肝帶原者忽略定期追蹤,通常等到有症狀就醫檢查,可能已經是肝癌。為了進行肝癌風險預測,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及研究團隊收集國內3653名30歲到65歲的B肝帶原者,進行10年的追蹤,並建立一套肝癌風險預測評估模式。

陳建仁說,研究中,分析出年齡、性別、家族史、酗酒習慣(1星期3天以上喝酒、每次酒精攝取量超過30毫克)、肝功能、e抗原陽性6項指標,作為肝癌風險預測因子,從中可以計算出個人的狀況。

他舉例,以1名60歲男性來說,若有肝癌家族史、e抗原又是陽性、且有酗酒習慣,計算總分為17分,代表5年到10年內,罹患肝癌機率達70%到80%。這個模式除了有民眾自行評估模式,研究團隊也建立醫院專用的模式,作為更專業的肝癌風險預測。

陳建仁說,這項風險預測模式意義在於,如果預測出民眾罹患肝癌風險高,就應該定期追蹤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這套模式在香港、新加坡等地也開始應用,並證實預測的準確度高達80%,研究成果也在今年5月登上國際知名的「臨床腫瘤學」期刊。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007080026-1.aspx

 

民視綜合頻道 FTVCP 民視綜合頻道 FTVCP·94,597 部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tJoxT2sPPw

(肝癌) 台灣 : 肝病變解析/土撥鼠 打開人類肝癌治療新路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

 

土撥鼠看起來很可愛,不過牠們可不太好惹,其實個性有些凶。 圖/吳慧琳提供

台灣有300萬名B型肝炎帶原者,肝癌是國人男性癌症死因第一位,女性癌症死因第二,每年約有7千人死於肝癌,每年死於肝硬化者約有五千人。

由於台灣肝癌患者,大多合併肝功能差,因此8成肝癌患者不適合進行手術,臨床醫師和研究人員也絞盡腦汁,想要找出更好的治療方法。

台大醫院肝炎中心副研究員吳慧琳說,基因治療是近年新興的癌症療法,它可將表現特定基因的DNA,以物理性或生物性方法,送到罹病個體進行治療,癌症可視為基因失常的疾病,用免疫基因療法和抑制血管新生療法,是治療新觀念。

 

 

 

 

 

 

 

 

 

 

 

 

 

 

 

 

 

 

 

 

 

 

 

 

 

 

 

 

台大醫院肝癌研究團隊最近一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的研究,即是利用基因治療,將抑制血管新生及誘發抗癌免疫反應等關鍵基因,導入肝癌內,以雞尾酒式混合治療,成功縮小罹患慢性肝炎土撥鼠體內的肝腫瘤。

研究過程是以有慢性肝炎的罹肝癌土撥鼠(牠們是最接近人類B肝帶原者罹患肝癌的動物),分成四組。

研究人員以腺病毒做為載體,剪掉不要的基因,將能誘發抗癌免疫反應的細胞激素基因介白質12及GM-CSF等兩種基因,打進土撥鼠的肝動脈(肝動脈供應肝腫瘤血流),活化免疫細胞,讓身體自行產生抗癌免疫力,進而消滅癌細胞,縮小腫瘤。

另外,也將兩種血管新生抑制基因PEDF與endostatin,以腺病毒為載體,打入土撥鼠肝動脈,抑制腫瘤新生血管,餓死肝癌細胞。

之後,從超音波測量腫瘤發現,免疫療法組土撥鼠,腫瘤縮小75.8%;抑制血管新生組,腫瘤縮小56%;四種不同配方的抗癌基因組合,腫瘤縮小90%。

這篇研究作者之一的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黃凱文說,這項研究意義在於,希望能透過基因治療,讓更多因肝功能不好而不能開刀的肝癌患者,能先讓腫瘤縮小,而能開刀。

人類感染B肝病毒後,病毒雖不會直接傷害肝臟,但會激發免疫細胞,辨識肝細胞內的病毒,進而攻擊肝臟引發肝炎,等於把肝臟變成「戰場」,如果肝臟反覆發炎而不進行治療,就可能演變成肝硬化、肝癌。

因此,對於這類基因治療,也有人質疑,它所誘發的免疫反應會不會讓肝臟戰場,更為浴血慘烈?

不過,研究證實,這種雞尾酒複方,對於治療多發性大型肝癌效果,比任一單獨成分都好,運用在有慢性B肝罹癌土撥鼠身上,大幅縮小土撥鼠肝腫瘤,土撥鼠肝炎病毒,並未因治療而活化,肝機能也未受明顯影響。

至於土撥鼠動物模式能否套用在人類身上,則是研究人員未來要面對的課題。

全文網址: 肝病變解析/土撥鼠 打開人類肝癌治療新路 – 新聞中的科學 – 線上學習 – udn文教職考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267609#ixzz2yYfwHagA 
Power By udn.com 

(肝癌) 癌的啟示:乙肝患者定期檢查防癌魔

 

全叔卅年前從內地來港,憑着刻苦耐勞及不怕失敗精神創出一番事業。正當心感安慰之際,無意中察覺腹部較平時脹大,按下去雖然無痛但隱約摸到硬塊。檢查後驚聞患上肝癌,腫瘤並已長到八厘米大。他想起八、九年前發現自己是乙型肝炎帶病毒者,當時醫生建議他定時接受檢查及早探測肝癌。

跟着兩年他定時接受檢查,結果全部正常,心也漸漸安定下來。其後他的業務不斷擴大,工作繁忙也騰不出時間去做檢查,他自覺檢查一直都無異樣,情況應不是想像中的嚴重,慢慢地,檢查的事也丟低了。

根據外科專科醫生廖子良資料,乙型肝炎是華人社區內一種很普遍的肝炎,估計現時香港近半人口曾受乙肝病毒感染,約一成人口為乙肝帶病毒者。若肝臟被驗出對乙肝表面抗原(HBsAg)呈陽性反應持續超過六個月,便可確診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患者中,約有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人士會因乙肝而罹患肝硬化,後期甚至演變成肝癌而死亡。

出現病徵已難挽救
本港每年一千七百多名肝癌患者中,約八成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病發時一般沒徵狀,他們在生活或飲食上沒感到不適,及至出現黃疸、食欲不振等問題,肝臟往往已出現嚴重問題如肝癌。廖醫生常苦口婆心提醒慢性乙肝患者每六至九個月作身體檢查,包括驗血測試肝功能和甲胎蛋白(AFP),以及肝臟超聲波檢查,以達到「盡早發現,治療關鍵」的目的。

香港防癌會高級教育主任
李周翠娥


2011年03月10日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 … ml?pubdate=20110310

(肝癌) 遠離肝癌 避免菸酒與熬夜

 

〔中央社〕台灣每年罹患肝癌患者約6000人,但許多肝癌患者都不是死於腫瘤,而是死於肝硬化。醫師表示,避免肝癌、肝硬化,最重要的是飲食正常,不菸、不酒、不熬夜,定期檢查肝功能。

大林慈濟醫院今天表示,「不注意身體健康,醫師也會病倒!」因為有名醫師到大林慈濟醫院參加學術研討會,在會議中突然休克昏倒,經過急救診察後,發現是肝腫瘤破裂。

院方表示,這名醫師一向自認為身體健康,為病人看診也充滿熱情,沒想到自己罹患肝癌卻不自知,所幸經手術切除肝腫瘤後,預後情況良好。

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魏昌國表示,治療肝癌的方法不少,其中以肝臟切除手術的效果最好,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接受手術治療的。

他說,台灣每年罹患肝癌的病患約有6000人,其中僅約10%到20%的病人可以接受手術,其餘因手術後切除剩下的肝臟體積,不足以支持病人身體所需,因此無法接受手術。他認為,腫瘤的位置、大小都不是影響手術成敗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病人的殘餘肝功能還剩多少。

魏昌國指出,肝病是台灣的「國病」,從B型肝炎、C型肝炎,到肝硬化,再到肝癌,整個過程大約30年。不幸的是,台灣肝癌發生率是美國的10倍,罹病人口居高不下。

他說,台灣有9成的肝癌患者有肝硬化現象,而肝硬化的病程進展是不可逆的,因此避免肝癌、肝硬化,最重要的還是要照顧好肝臟的健康;肝癌在3公分以內的早期階段,手術有超過50%的治癒率,民眾應定期接受肝功能檢查。


2011-4-14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 … =%E7%94%9F%E6%B4%BB

 

慈濟健康管理互動資訊網

http://hcare.tzuchi.com.tw/ShowNews.aspx?no=322

(肝癌) 逾六成肝癌患者難承擔昂貴醫療費

 一項調查發現,有超過六成受訪的肝癌患者,在確診前,已被診斷患上乙型肝炎,近三成有肝硬化,只有一成七人無病徵。不少患者無能力承擔昂貴醫療費。調查在7至8月進行,共訪問了300名瑪麗醫院肝癌病人。調查又顯示,很多肝癌病人沒有能力承擔醫療費,六成二病人完全不能承擔檢查費用;,超過三成在藥物開支上,由確診至今已使用5萬元醫藥費。七成受訪肝癌病者認為,政府應該為他們提供資助。香港肝癌基金會表示,肝癌治療費用昂貴,希望關愛基金將肝癌藥物納入資助範圍,並建議乙型肝炎或肝硬化的市民,應每半年做一次檢查。

 2011-9-4
http://news.sina.com.hk/news/2/1/1/2426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