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研究指服用阿司匹林可預防大腸癌

研究指服用阿司匹林可預防大腸癌

更新時間 2011年10月28日

阿司匹林

研究報告指出,每天服用兩顆阿司匹林藥丸可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

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每天服用600毫克阿司匹林,可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

這項在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的調查報告發現,處於高風險患上特定類型的大腸癌的病人,兩年來每天服用兩顆阿司匹林藥丸,可降低發病率63%。

研究過程中發現,每天服用600毫克阿司匹林的病人體內只生長了19個腫瘤,而沒有服用的病人體內則有34個腫瘤。這項研究對861名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患者進行調查,每1000人中便有一個人患上這類癌症

負責研究的科學家指出,英國共有30,000名成年人患有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

他建議,家族中有大腸癌病史的人應該認真考慮在日常生活中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

副作用

雖然阿司匹林已知會導致不良的副作用,但仍然有許多醫生建議以阿司匹林來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以及解決血液流動不良的問題。

科學家表示,阿司匹林會增加胃潰瘍以及胃腸道出血的風險,少數人會因為服用阿司匹林而中風。故此,人們如果選擇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便必須睜大眼睛,留意身體狀況。

 

BBC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science/2011/10/111022_aspirin_cancer.shtml

(大腸癌) 新療法治腸癌保肛門 先電療或化療縮小腫瘤 減切除風險

 

新療法治腸癌保肛門
先電療或化療縮小腫瘤 減切除風險

中大副教授李奉儀(右)指,新療法為腸癌病人先電療縮小腫瘤才做手術;旁為病人黃先生。黃耀興攝

 

【本報訊】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病人一般要接受微創手術切除腫瘤,若腫瘤生長於直腸,貼近肛門的位置,隨時要一併將肛門切除,病人需終生以造口及尿袋排泄。威爾斯親王醫院近年引入新療法,腸癌病人可於手術前進行電療或化療,以縮小腫瘤,手術時可保留肛門的機率大增。 記者:陳沛冰

中文大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李奉儀表示,本港每年有4,000宗結腸癌及直腸癌新症,威院每年進行約120宗直腸癌切除手術,當中六至七成屬微創手術。去年該院進行42宗微創全直腸系膜切除手術,治療腫瘤生長於直腸中至低位的直腸癌。

 

約一成人腫瘤「唔受電」

她解釋直腸全長約15厘米,腫瘤生長於距離肛門少於七厘米屬於低位,「由肛門伸隻手指入去都可以摸到」,距離肛門7至11厘米屬中位,腫瘤生長於距離肛門11厘米以上屬高位,近年越來越多病人的腫瘤生長於直腸的低位。以往若病人腫瘤位置貼近肛門,或腫瘤體積太大,即四厘米或以上,手術時或要連肛門一併切除。
威院約五年前引進新療法,腫瘤貼近肛門或腫瘤太大的病人可先進行電療或化療,將腫瘤縮小才進行手術,可將切除肛門的風險減低,但並非所有病人適合手術前接受電療或化療,如年紀大的病人未必能承受電療帶來的痛楚及副作用。
李奉儀表示並非所有患者接受電療後腫瘤也會縮小,約一成人的腫瘤「唔受電」以致腫瘤原封不動。去年該院有15名病人在進行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前,先接受電療或化療,當中九人因腫瘤縮小而保住肛門;需要切除肛門的病人,多數是因年紀大不能接受電療,或電療後腫瘤雖然縮小,但位置仍太貼近肛門。

 

治療期間要有堅強意志

62歲的黃先生,06年初證實患上第三期直腸癌,腫瘤直徑達四厘米,距離肛門括約肌更只有一厘米,當時十分擔心手術要切除肛門,其後到威院接受三個月的電療及化療,「治療期間有好多反應,情緒、食慾、生活都有影響,又冇胃口,要有好堅強嘅意志」。幸好治療及手術後不但戰勝癌魔,更能保住肛門。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0816/14348893

(大腸癌) 調查發現結直腸癌患者易出現情緒困擾

 一項調查發現 , 大部分經歷過延遲醫治的結直腸癌患者, 都會出現情緒困擾 .

香港造口人協會訪問了約500名結直腸癌患者, 在有接受藥物治療的166名受訪者當中, 六成半人是接受滴注化療, 近一成人曾經因為醫院未能提供床位等原因 , 而推遲診治 , 當中的6成半人因而出現情緒困擾 .

協會表示, 結直腸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 , 患者人數有上升趨勢. 目前的醫療體系 , 不時會出現床位不足的問題 , 令到接受滴注化療的患者, 可能因此而延遲醫治 , 影響病情進展 , 亦令患者感到憂慮 .

協會建議, 病人可以用口服化療藥物治療, 取代傳統單純以滴注的化療, 有助減少滴注化療所需的時間, 以及減輕整個醫療體系的負擔.

 

  2011-01-09

(大腸癌) 日本 : 揭抑制腸癌轉移基因

 

醫療短波  揭抑制腸癌轉移基因

日本研究員發現一種能夠抑制大腸癌轉移到肝臟和肺部的基因。京都大學、東北大學和金澤大學合作研究,找到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的患者體內名為 Aes的基因功能變弱,老鼠證實如強化這種基因功能,只有20%至30%腸癌老鼠會轉移到肝或肺,證實此基因具抑制腸癌轉移功能。原位腸癌患者生存率高逾80%,一旦轉移則下降至只有10%至20%。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0121/14892131

減輕恐懼 助了解療程  醫院遊戲師 陪伴兒童抗癌

 

減輕恐懼 助了解療程 
醫院遊戲師 陪伴兒童抗癌

 
■晴晴(左)充當護士,與林姑娘一起「治療」玩偶。


小朋友怕睇醫生,但患癌兒童卻不得不出入醫院接受複雜而漫長的療程。晴晴(3歲)去年證實患上血癌,每逢治療她都嚎哭不止,晴母憂心忡忡卻苦無對策,後來得兒童癌病基金的醫院遊戲師用遊戲助她克服恐懼,步入康復之路!
記者:陳家偉

晴晴外貌精靈活潑,去年3月卻不幸患上血癌,起初她常常要抽血,惟每次都會大哭一場。晴母憶述當時焦慮的心情:「唔知點幫佢,見到佢喊,自己又喊。」她指後來醫護人員提議她找醫院遊戲師幫忙,晴晴覺得去醫院有玩具玩,漸漸沒像以往般抗拒到醫院。
晴晴的醫院遊戲師林婉兒解釋,幼童不明白何謂癌症,講解得太深入可能適得其反,「知得越多可能越驚」,她認為玩遊戲可以幫助幼童了解治療過程,如晴晴充當護士替玩偶打背脊針、貼心電圖、洗喉仔,就模擬了治療經過,從而舒緩其不安及恐懼。當觀察晴晴與玩偶的溝通,也能了解她心中所想,例如晴晴最害怕打背脊針,晴母一直不明所以,後來林姑娘引導晴晴向玩偶說出感受,得悉她害怕打針後會感到暈眩,便向她解說「暈一陣就會冇事」,助她克服難關。

應給予宣洩機會

晴母表示起初對女兒嚎哭束手無策,有時更會給予錯誤反應,「係咁叫佢唔使喊」,後來林姑娘解釋,不應否定晴晴感受,應該給她宣洩,晴母才學懂哄女兒說:「同佢講可以喊吓,唔使咁犀利,真係喊細聲咗。」而哄女兒複述對玩偶治療的步驟,會令女兒治療時「冇咁驚」。她感激林姑娘陪伴女兒入手術室,令女兒治療更順利,並引述醫生指晴晴有七至八成機會康復。
兒童癌病基金專業服務經理(醫院遊戲服務)呂思華指,遊戲師的職責是幫助病人應付患病及住院的壓力,而不同年齡病人對癌症的認識不同,如幼童通常害怕「打針嗰陣冇媽咪陪」,年紀較大的可能是懼怕停學,要按不同情況用不同方法協助,如玩玩具、玩集體遊戲等。

促納入醫院體系

該機構的醫院遊戲師服務始於1992年,現時有八名註冊醫院遊戲師,在本港五家公立醫院(屯門醫院、瑪麗醫院、瑪嘉烈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服務,對象為18歲以下的癌症患者。呂思華指醫院遊戲師在英國、美國等地的醫院是常規職位,但本地的醫院遊戲服務卻主要由坊間機構提供,盼遊戲師日後能被正式納入本港醫院體系。
兒童癌病基金醫院遊戲服務網頁:http://www.ccf.org.hk/services.php?id=411&sid=3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16/18690721

(大腸癌) 排便異常現警訊 速就醫篩檢腸癌

排便異常現警訊 速就醫篩檢腸癌

解不出大便掛急診,結果竟是大腸直腸癌。在台中慈濟醫院從去年十二月到現在就接到五名患者。中部地區直腸癌四期的確診率高於全國比率。有一位蔡老先生就吃了十多年的軟便劑,發現腫瘤時已經擴散。醫師呼籲,排便形狀與次數改變,都是警訊,一定要善用健保定時做檢查。 

手術過後,六十七歲的蔡老先生顯得輕鬆許多,他來掛急診時,已經一個星期沒有排便,醫師檢查發現他腸道的因為長了一顆腫瘤,嚴重阻塞。 

蔡老先生排便不順已經十多年,都依靠軟便劑來解決,藥量也從一天二顆增加到四顆,從沒想到這會是大腸直腸癌,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需要做化療。 

患者 蔡先生:「我的肚子三不五就會痛一下,我就不管它,馬上就好,就不了了之,怎麼會知道是瘤。」

從去年十二月到現在,台中慈院就有五名患者和蔡先生一樣,同時經過調查發現,中部地區大腸癌末期的確診率明顯高於全國比率,都是因為患者輕忽。 

台中慈院醫師 劉張惠泉:「都是有長期便秘問題,都有長期在吃軟便藥,等到事情大條解不出來、緊急掛急診治療、緊急手術,原本可以避免,因為他自己本身耽誤到了。」 

因此醫師呼籲,排便的次數與形狀改變都是警訊,不要輕忽,及早做檢查避免遺憾發生 。


陳湘霏 廖學信 台中報導 
2011/03/01

 

 

(大腸癌) 腸癌胃癌 測試後用藥更佳

 

腸癌胃癌 測試後用藥更佳

 

楊明明教授指 HER2型胃癌患者佔晚期胃癌病人約兩成。

【本報訊】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08年共奪去1,686人的性命。有研究發現擴散性大腸癌患者透過癌細胞基因( KRAS)測試,可針對性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腫瘤縮細機會率高逾75%,改善患者病情。
KRAS主要傳遞癌細胞生長的訊息,分為「無變異」及「有變異」兩種,可透過不同的化療或標靶藥治療。港大醫學院於08至10年間,分析本港151名接受 KRAS測試的擴散性大腸癌患者的數據,100名患者屬「無變異」,其中49人使用標靶藥物及化療,腫瘤縮細機率達75.5%;病情控制率更高達89.8%。

 

促將測試常規化

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廖敬賢說,有位61歲的男病人去年確診患結腸癌,腫瘤已擴散,經測試後 KRAS屬「無變異」,完成八個療程後電腦掃描未有發現腫瘤,情況理想。雖然 KRAS測試能有效篩選用藥,惟病人需自費3,000元做測試,防癌會促請醫管局將測試常規化,並資助大腸癌標靶藥物,增加病人存活機會。
另外,晚期胃癌患者存活期只有約10個月,其中兩成晚期患者更屬 HER2型胃癌,癌細胞表面的生長因子受體,不正常地增生,令病情惡化更快,現時公立醫院並無為病人進行 HER2型常規性測試,中文大學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教授杜家輝指,未來一年會為適合的病人免費測試,及早對症下藥。科研資料顯示,乳癌中的 HER2型患者病情較嚴重,對化療的反應也較差。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0316/15080605

(大腸癌) 中醫藥防治癌症大腸癌

 

醫理 – 浸大中醫藥學院   中醫藥防治癌症大腸癌(一)

2010年11月18日
  

大腸癌是結腸癌,直腸癌,肛管癌的統稱。是香港地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大腸癌的發病因素,與飲食環境、大腸癌前病變、某些化學物質及遺傳等因素有關;其中飲食因素及大腸癌前病變關係最為密切。
飲食因素:高脂、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
1.高脂肪飲食刺激膽汁分泌,糞便中的膽酸和膽固醇含量增多,兩者在大腸細菌的作用下,可轉變成致癌物質;低纖維素飲食使糞量減少,腸蠕動減慢,糞便中的致癌物質與腸粘膜接觸時間延長,促進了大腸癌的形成。
2.飲酒:一致認為啤酒與直腸癌的發生關係密切。
3.缺乏維生素如胡蘿蔔素、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
4.油煎炸食品:尤其是煎炸的肉類食品。
5.高鹽和醃製食品。

 

作者為該院臨床部中醫腫瘤科專家毛小玲醫師

 

 

 

   http://www.am730.com.hk/column-32442

 
 
 

(大腸癌) 大腸癌檢查-放射檢查法

 大腸癌檢查-放射檢查法

 

過往的文章已介紹利用大便隱血測試或不同的內視鏡來檢查大腸癌,事實上我們還可利用放射診斷來檢查大腸是否患上癌症。放射檢查法是利用放射線來透視人體大腸的狀況,大致可分為鋇劑灌腸造影檢查和電腦斷層掃瞄結腸成像術。

鋇劑灌腸造影檢查是把鋇劑及空氣從肛門灌進大腸,透過鋇劑和空氣來突出X光照片中的大腸結構,然後拍下一連串的X光照片,醫生透過這些照片中診斷大腸內的情況。進行檢查前須進食低纖餐和服用瀉劑,最後再加以灌腸劑來清洗大腸。

電腦斷層掃瞄結腸成像術是利用電腦及X光拍攝技術把人體腹部的橫切面繪製成大腸內部的立體圖像。因為這些立體圖像跟大腸鏡檢查所見的十分相近,所以這檢查亦稱之為「虛擬大腸鏡」。進行檢查前須進食低纖餐及服用瀉劑來清潔大腸,並須服用造影劑。

相對鋇劑灌腸造影檢查,電腦斷層掃瞄結腸成像術是較新的技術,並且準確度高,但檢查費較昂貴。由於這些放射檢查法不能夠切除瘜肉或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化驗,所以如果檢查結果發現瘜肉或其他異常情況,醫生便會安排大腸鏡檢查跟進。

現時,國際醫學界建議50至70歲沒有任何大腸癌病徵人士,需定期進行大腸癌檢查。若放射檢查沒有發現任何瘜肉,此檢查只需每五年進行一次。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

註冊護士  林遠東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網頁

http://www.idd.med.cuhk.edu.hk/bowelcancer/articlechemo

(大腸癌) 四合一醫治末期結直腸癌

 

四合一醫治末期結直腸癌


 

張文龍謂只要適當篩選病人,綜合療法可為患者提供有效治療。區民傑攝

【本報訊】結直腸癌初期病徵不明顯,約五分一病人確診時已屬末期,五年存活率僅得5%。一項本地醫學報告指出,利用三種化療藥物配合標靶藥物的綜合治療,令末期結直腸癌患者存活期由20至24個月,稍微延長至24至26個月。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文龍指,大部份患者的腫瘤出現在直腸及乙狀結腸位置,約五分一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已擴散至其他器官,無法用手術治療。結直腸癌初期病徵不明顯,市民如排便習慣改變、血便、貧血、經常腹痛或體重下降,應及早求醫。
目前醫學界利用一種或混合兩種化療藥物,作末期結直腸癌的一線治療,病人存活期約20至24個月,個別化療藥組合的平均存活期更低至10至14個月。近年有醫學報告指出,利用三種化療藥配合標靶藥物的綜合療法,有助把存活期延長至24至26個月。

 

「醫局怕毒性高不採用」

張文龍在2008年至去年間,篩選七名身體狀況較佳的第四期結直腸癌患者,以綜合療法治療,結果只有一名病人治療無效。五人接受治療後,電腦掃描檢查中未有再發現殘留腫瘤,另有一名病人的癌細胞受控,腫瘤未有擴大。其中一名患者為年約50歲的律師,求醫時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及腹膜,接受12次治療後,電腦掃描未有發現殘留腫瘤。
但綜合療法可能有白血球減少、四肢痲痹及腹瀉等副作用,整個療程需接受12次針劑,每針價錢約三萬餘元,較雙化療貴一萬元。此療法在港未普及,張指「醫管局似乎怕毒性太高不敢採用,但治療結果顯示,只要適當篩選病人,可為患者提供有效治療」。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0802/1548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