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治腸癌 口服化療便宜兩成

 

治腸癌 口服化療便宜兩成

 

【本報訊】腸癌是本港第二大致命癌症,每年死亡個案達1,600多宗。香港大學一項研究比較腸癌患者使用傳統滴注化療,與新一代口服化療藥物組合的效益,顯示兩種化療的療效相若,但接受滴注化療的患者,每次化療需留院吊針長達48小時,若連帶計算龐大的住院成本,口服化療組合的治療成本較滴注化療便宜兩成。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社會學系去年一項研究,分析60名瑪麗和東區醫院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治療成本,當中一半人接受傳統滴注化療,餘下則接受口服化療藥物組合。
研究顯示傳統滴注化療的病人每兩周需住院兩晚,接受長達48小時的吊針化療,療程共12次,患者需於六個月留院共576小時。

 

促醫局列入資助範圍

口服化療藥物組合則共有8個療程,患者需同時連續服食口服藥物兩星期,同時每三星期便接受一次兩小時的吊針化療,將化療藥物草酸鉑注入體內,但毋須住院。
港大臨床腫瘤學系助理教授李浩勳指,兩種療法效用相若,雖然口服化療藥物成本較高,但由於滴注化療住院成本高,相較之下,每名接受口服化療藥物組合患者的整個療程成本約12萬元,傳統滴注化療則需約15萬元。
現時醫管局病人若選擇口服化療藥物組合需自費,去年發現患腸癌的張先生(58歲),因不希望治療期間要經常留院,故寧願每月花約1.7萬元接受口服化療藥物組合治療,但對家庭經濟造成負擔,故希望醫管局可將有關藥物列入藥物名冊的資助範圍。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1020/14572226

(大腸癌) 新研究/低劑量阿斯匹靈 降大腸癌風險

新研究/低劑量阿斯匹靈 降大腸癌風險

http://www.cdnews.com.tw 2010-10-22 10:33:05

陳淑娟/整理  

法新社巴黎22日電:醫學雜誌「刺胳針」(Lancet)今天在網路發表的研究指出,每天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長期下來可使大腸癌發生率降低1/4、死亡率降低1/3。 

許多醫生會建議有心臟病發和中風風險的病患,每天服用少量阿斯匹靈。 

研究發現,服用高劑量阿斯匹靈則有助於預防直腸癌和大腸癌。阿斯匹靈是一種便宜、不需處方的藥物。 

然而研究也發現,如此做的風險可能大過好處,比如說服用大量阿斯匹靈會增加出血。 

研究人員想知道,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是否也能達到預防效果,因此對英國和瑞典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早期進行的4項研究展開追蹤。這些研究的內容是阿斯匹靈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 

研究學者表示,他們的研究有其限制,因為原始實驗的檢驗對象並非大腸癌,也沒有任何死於阿斯匹靈副作用的可用統計數據。 

儘管如此,牛津大學臨床神經病學系教授兼研究主要作者羅斯威(Peter Rothwell)仍表示:「我們的研究發現,長期服用的低劑量阿斯匹靈,加上乙狀結腸鏡檢查,或許可大大降低大腸和直腸所有部位的癌症發病率。」
 
 

(大腸癌) 辨腸癌準確率逾9成 拉布拉多是「嗅癌犬」?

辨腸癌準確率逾9成 拉布拉多是「嗅癌犬」?

是否罹腸癌 牠知道!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狗狗的嗅覺靈敏度幾近人的100萬倍,如今這項無人能及的絕技可望造福人類了!日本研究團隊發現,千葉縣一隻拉布拉多犬只要聞到受測者的排泄物或氣體,就能得知他是否罹患大腸癌,準確度超過95%。

九州大學研究團隊收集48名不同階段腸癌患者的呼吸氣體或排泄物,以及258名未罹癌自願者的相關樣本,且約有半數的未罹癌樣本是取自良性或腸癌前兆的腸瘜肉,以此增加各罹癌階段的檢測複雜性。

隨後研究人員讓一隻受訓過的雌性拉布拉多犬進行74次嗅覺測試,每次測試內容都有5種呼吸或排泄物樣本,其中一種含有癌細胞。結果顯示,在呼吸與排泄物兩項樣本的測試中,狗利用嗅覺評斷罹癌的準確度分別為95%與98%,「檢查功力與大腸鏡的效果一樣好」。

發表於《消化道》(Gut)期刊的報告強調,「狗狗檢測腸癌初期患者的效果特別好」,幾乎不受樣本內其他腸道疾病干擾。此外,過去也曾有研究顯示,拉布拉多或葡萄牙水獵犬還能聞出乳癌、卵巢癌及膀胱癌等病症。

 

http://www.nownews.com/n/2011/02/03/564659#ixzz1D6OjMzyI

(大腸癌) 美國 : 睡不足增結腸癌風險

 研究:睡不足增結腸癌風險

 

美國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提高患結腸腺瘤甚至結腸癌的風險。

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新一期美國《癌症》雜誌上。

 

研究由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主理,研究涉1240名病人,其中338人被診斷患有結腸腺瘤,患者大多數表示他們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

 

調查通過問詢方式進行,涉及的問題包括被調查對象在過去1個月的睡眠情況、是否經常有睡眠問題、每晚睡眠多長時間等。

 

結果發現,每天平均睡眠不足6小時的人要比每天睡眠7小時以上的人更容易患結腸腺瘤,前者患此病的概率比後者高50%。

 

結腸腺瘤有些是良性腫瘤,但有些也會轉為惡性腫瘤。

 

目前尚不能確定為何睡眠不足會提高患結腸腺瘤的風險。

 

但研究人員認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一是睡眠不足減少人體褪黑激素的產生,褪黑激素是一種很強的內源性自由基清除劑,它的基本功能是參與抗氧化系統,防止細胞產生氧化損傷;二是睡眠不足的人易產生胰島素抵抗,而胰島素抵抗和惡性腫瘤有一定關連。

 

(新華社)

 

明報即時新聞網

http://inews.mingpao.com/htm/INews/20110209/ta31508z.htm

(大腸癌) 運動降低大腸息肉風險及大腸癌發生率

運動降低大腸息肉風險及大腸癌發生率

 

  【24drs.com】一項線上發表在英國癌症期刊的研究結果指出,我們可能藉由運動降低癌前息肉的風險,進而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率。
  
  密蘇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公共衛生服務部門的Kathleen Wolin醫師指出,我們知道活躍的生活型態可以保護免於罹患大腸癌,但是這項研究是第一項檢閱目前可獲得的證據且證實大腸息肉的減少是最可能的解釋。
  
  該團隊的早期研究、以及其他研究已經證實運動可以減少大腸癌風險達25%。
  
  這項新研究是根據20項研究的綜合分析,針對大腸腺瘤─在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檢時移除的癌前息肉進行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常規運動與大腸息肉發生風險降低16%有關,且降低較大或較後期的息肉風險達30%,這些息肉比較可能癌化。
  
  Wolin醫師在一項聲明中表示,運動有許多好處,包括強化免疫系統,減少大腸發炎,並協助降低胰島素濃度,我們都知道這些因素可能影響大腸息肉風險。
  
  英國癌症研究健康資訊主任Sara Hion在同一份聲明中指出,這項研究加強了規律運動可以顯著降低大腸癌風險的證據強度,這是一份友情推廣該研究的聲明。她附帶表示,我們建議每天至少從事半小時的運動。
  
  美國癌症醫學會(ACS)也建議每週至少五天從事30分鐘以上的運動,而45至60分鐘的活動是更好的。根據最近一篇ACS報告(大腸直腸癌數據與圖表2011-2013),運動對大腸癌風險的保護作用是所有報導中最為一致的。
  
  【新研究結果】
  為了這項新研究,Wolin醫師與同事們分析20項臨床試驗收集而來的數據,這些研究報告接受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有症狀與接受篩檢)患者的運動程度(主要從問卷取得)。大部分研究並沒有指出接受這些檢查的原因。
  
  整體來說,運動量與大腸息肉(固定模式相對風險[RR]為0.87;95%信賴區間[CI]為0.83-0.91;隨機分派模式RR為0.84;95% CI為0.77-0.92)有顯著反向關係。研究中,風險下降不分男女性。
  
  研究人員表示,運動量的效應有侷限於較大或後期腺瘤的趨勢,而非低度的那些腫瘤。他們附帶表示,這項綜合分析發現對較大的或較後期的腺瘤,效應比整體強烈,雖然並未達顯著水準。
  
  他們報告,當分析限制在18項腺瘤息肉與其他息肉(例如增生的、惡性的息肉)分開的研究時,這樣的風險下降(RR為0.83)大部分並未改變。
  
  【牽涉到整個癌化過程】
  Wolin醫師與同事們表示,部分較早期的報告未能證實運動量與大腸息肉之間的關係;這可以闡釋為身體活性對腺瘤轉換成大腸息肉之間的過程,比起腺瘤發生更為重要。
  
  然而,他們報告這項整合性綜合分析與許多過去的研究報告顯示運動可以降低大腸癌風險,代表運動量可能在整個癌化過程中扮演角色。
  
  Wolin醫師與同事們表示,許多機轉被認為與這些效應有關,包括加強免疫功能、降低發炎反應、降低胰島素濃度與胰島素抵抗性,以及提升維生素D濃度。
  

  研究人員表示沒有相關資金上的往來。其中一位作者,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G.A. Colditz醫師接受美國癌症學會臨床研究教授資金贊助。

 

(大腸癌) 癌的啟示:大腸癌口服化療藥免費

 

癌的啟示:大腸癌口服化療藥免費

 

醫管局由本月中開始,將原本需要自費的口服化療藥希羅達納入藥品名冊內,用以治療第三期結腸癌和已轉移的結腸癌和直腸癌,病人以後便毋須自費購買,每次化療可節省約港幣三千元藥費。

 

長久以來,氟尿嘧啶是治療大腸癌的主力,可單獨或配合其他化療藥使用。此藥價錢便宜,但要經靜脈輸注,在多種治療大腸癌的療程中,病人都要入院連續「吊鹽水」數天,除帶來不便和可能引致靜脈炎外,在各公院床位緊絀下,有時要輪候入院化療。曾有小部分病人選擇在身上裝置一條中央導管,化療藥放在隨身的小型流動輸注裝置裏,病人便毋須住院也可連續輸藥。不過,裝置中央導管及即用即棄的流動裝置所費不菲,導管亦為病人日常生活帶來不便。

希羅達就是近年研發的口服版氟尿嘧啶,兩藥的療效相若。希羅達一般在早晚餐後服用,使用十四天後便休息七天,再開始下一個化療周期。此藥副作用一般不多,不過,約有一成病人可能出現較嚴重的腹瀉、口腔發炎或手腳紅腫及脫皮(即所謂手足綜合症)症狀,如情況嚴重,醫生除處方止瀉藥或潤膚膏外,亦可能要調減劑量。某些腹瀉風險高的病人,亦可能要改用氟尿嘧啶,進行治療。

除大腸癌外,希羅達亦常用於治療其他腫瘤如乳癌、胃癌和鼻咽癌等,目前仍屬自購藥,希望當局稍後能進一步擴大受惠種類。防癌會網頁www.hkacs.org.hk

東區醫院臨床腫瘤科

顧問醫生游子覺醫生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10414/00176_104.html?pubdate=20110414

 

(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愛相挺''活動 輕艇比賽挑戰金氏世界紀錄

 大腸直腸癌"愛相挺"活動 輕艇比賽挑戰金氏世界紀錄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根據國健局最新97年癌症報告顯示,大腸直腸癌罹癌人數已連續3年居5大癌症之冠,但得癌症的人,只要保持樂觀,定期運動,不一定就沒活力。

腸勇健三人團宣布8月27日"愛相挺"金氏世界紀錄活動報名開跑。(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舉辦第3屆「愛相挺」開跑活動,並邀請3名大腸直腸癌病友擔任水上輕艇賽活動代言人,希望號召更多病友站出來,相約8月27日一起參與「2011大腸直腸癌愛相挺,金氏世界紀錄」活動。

 77歲沈伯伯則是在一次老同學聚會中,聽到同學轉述罹患大腸癌的經歷,回想自己的排便狀況似乎有異,隨即前往醫院檢查,被診斷為零期大腸直腸癌患者,當時69歲的他經過開刀化療,目前每年固定回診檢查,目前沈伯伯開始進行每日健行一公里,並多吃蔬菜取代肉食。

腸勇健三人團奮力划向中繼點,由77歲沈伯伯一馬當先奪下金氏世界紀錄活動卷軸。(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55歲的汪先生是大腸直腸癌肝轉移的癌友,49歲發現時即以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電療及開刀治療,97年時醫師告知他只剩2年時間,但當時的他毅然決然接受社區小學校長委託,發起社區「弱勢兒童陪讀班」活動,用接下來的時間做更有意義的事,陪讀社區內弱勢、單親兒童,不僅自已一家人都是陪讀班的成員,社區中很多知道這個活動的人也熱心加入。

 腸勇健三人中最年輕的葉先生今年33歲,雖然不煙不酒,且有定期運動的習慣,卻在29歲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三期,歷經開刀與化療,目前需固定回診控制病情。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為讓國人獲得更豐富的大腸直腸癌防治資訊,大腸直腸癌衛教網站「愛相挺 腸相隨」將於6月27日正式上線,8月27日由該基金會主辦「愛相挺金氏世界紀錄」活動,即日起預計招募至少100位大腸直腸癌病友,且將由腸癌大使「腸勇健」三人團在活動當天帶領百位以上腸癌病友,首度齊力排出世界最壯觀的大腸直腸形狀。

 

 

新網報

http://newnet.tw/Newsletter/News.aspx?Iinfo=4&iNumber=3051

(大腸癌) 醫然一笑:大腸做壽

 

醫然一笑:大腸做壽

五十歲,收到一生最好的禮物。
不是名錶,也不是美酒。
不是來自家人,也不是來自朋友。
是來自醫學院的大腸鏡套餐加送胃鏡。
曾在不同地方演講關於癌症預防,說到一線預防便以禁煙為例,不抽煙可減少肺癌病發率二十倍以上,談到二線預防(即是如何及早發現已發生的早期癌症)等,總以乳房檢查和大腸鏡為例。醫生沒有乳房可作預防(其實男性乳癌是可能的,只是病發率極低),大腸卻健在,面對五十歲關口,理當身體力行。可是醫生也是人,人是軟弱的,這醫生更甚,想到要大瀉一場再加上有硬物從屁股走進體內四處遊走,便把事情一拖再拖。
直到五十歲最後一個月,為了將來仍可在講台上大聲疾呼:「各位定必要五十歲那年作大腸鏡預防性檢查。」惟有拿出勇氣作安排,腸胃科同事 Larry也很仁慈地安慰:「我會確保無痛苦,你安心吧。」
痛苦可免,大瀉卻避不了,若瀉不清,腸鏡期間會天昏地暗,只見大便不見腸壁。擇好吉日;辛時開始,要在一個時辰內完成四公升 Bowel Prep。所說瀉藥,實是 Polyethyene Glycol,吸水性極高,留在腸內不被吸收,反能保持大量水份在腸內,一入一出以水份把大腸清洗乾淨。可惜其味道不敢恭維,像是混上塑膠的寶礦力。
愛好美食的醫生當然有對策,把水冷凍,加入瀉藥後搖勻,注入水杯便添上少許濃縮橙汁和薑啤,蓋過那股氣味後也能勉強入口。兩公升過後,肚子開始作動,一次又一次的作動,由固體變液體,由液體變清水,最後終於經歷到女人小便時的感覺。
大腸乾淨,人也精神,膽戰心驚地走進內視鏡中心, Larry的笑容帶來安慰,但膽小醫生仍不放心道:「記着落藥重手點。」句子未完便已一片迷糊,醒來時便已完事,一點記憶也沒有,若死亡也是這樣簡單,多死幾次也無妨。
Larry還送上贈品──精美五級 DVD一套,由肛門到大腸端( Cecum)一覽無遺,沿途景色優美,無半粒息肉。( Polyp)大部份腸癌源於息肉,若遇上息肉粒時清除便可預防癌症產生,若沒有息肉便大可放心,再過五年才再重溫美夢。
五十歲要為大腸做大壽,我做了,你做了沒有?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
莫樹錦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0911/15603758 

(大腸癌) 攝葉酸禁酒 遠離大腸癌

 攝葉酸禁酒 遠離大腸癌 / 2011.09.29

中央社/記者 楊明珠

 

日本「朝日新聞」今天報導,愛知縣防癌中心研究所指出,不喝酒、多攝取菠菜、豬肝等富含「葉酸」食物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較小。 

葉酸是綠色蔬菜、肝臟類等含有的維他命B之一。 

以歐美人士為對象的研究顯示,多攝取葉酸具有預防大腸癌的效果,愛知縣防癌中心研究所也針對日本人,調查日本人攝取葉酸是否也有同樣效果。 

研究人員對就診患者4974人進行調查,其中罹患大腸癌者829人、未罹癌者4145人。研究人員調查受訪者飲食情況並估算每人每天平均攝取的葉酸量,依多寡分為4組進行分析。 

依估算,若攝取葉酸量最少的一組,罹大腸癌風險是指數1的話,攝取葉酸最多的一組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是0.72。 

研究人員也調查飲酒是否與罹患大腸癌風險高低有關。針對日常生活不飲酒的約2100人,以同樣方法進行分析結果,得知葉酸攝取最多的一組,罹大腸癌的風險降到0.56。 

從這點可知,多攝取葉酸且不飲酒的人,較不容易罹患大腸癌。 

研究小組主任細野覺代表示,如果以每天攝取的葉菜來換算,約是150公克,就能攝取足夠的葉酸量。 這項研究成果將在名古屋召開的日本癌症學會學術大會上發表。大會於10月3至5日舉行。

(大腸癌) 家族基因!男得癌,家人也「中獎」

 》家族基因!男得癌,家人也「中獎」

日期:2011.12.02

記者林和謙/採訪報導

 

臺中市李姓男子腸道多達十四顆息肉,化驗結果已有兩顆演變成大腸癌,由於大腸直腸癌有家族性基因,全家族跟著拉警報。結果李姓男子的弟弟「中獎」,得做人工肛門,他卅多歲的兩個兒子也發現息肉與腺瘤。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劉張惠泉醫師強調,不痛不癢的息肉有可能演變成大腸直腸癌,早發現早切除才是預防之道。

 

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劉張惠泉醫師採用「亞全結腸切除手術」,切掉李先生五分之三的腸子,原本一米多長的腸子留下30公分,以剩下的結腸接小腸,仍能維持生活品質。

 

李先生有癌症家族史,劉張醫師建議,家人都要檢查比較安全。意想不到的是,李先生的弟弟根本沒有症狀,一檢查,發現他的直腸癌腫瘤更大、距離肛門更近,醫師宣判必須要做人工肛門,目前在化療中。李先生三個年滿30歲的兒子,有兩個已各長出大腸息肉與腺瘤,而腺瘤形同是大腸癌前病變,更要當心。民眾發現血便、經常性拉肚子、排便習慣異常的現象,應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為免息肉演變成惡性腫瘤,愈早發現切除愈安全。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 … N_Yr=0&HN_Mo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