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普理寧養中心

白普理寧養中心

 

 

 

白普理寧養中心為晚期癌症病人提供完善的照顧

香港的善終服務始於八十年代,當時,患了末期癌症的病人,一旦到了葯石無靈的階段,所得到的醫療服務便變得十分有限,他們擠於狹窄人多的病房中,即使親友的探訪也受到諸多限制,他們的病床往往會被簾幕圍著與其他病人分隔,甚或臥在最偏遠角落的病褟上,孤孤單單的去世,沒有得到合適關切的照料。

醫護人員縱然工作多麼繁忙,壓力有多大,仍會把這些無奈的情景看在眼裡,正因為這裡有著匿大的需求,善終服務這個既念,在八十年代中萌芽,目的在於給予末期病者全人及個別性的照顧,盼望籍此提高病人的生活素質,讓他們活得更有意義。

於是在1986年,一群志同道合的醫護人員走在一起,成立了香港善終服務會(SPHC)。他們一面為晚期癌症病人提供住院及居家的寧養服務,一面志力教育、研究及推廣工作,以促進善終服務在香港的發展。

早在建會之時,善終服務會已有計劃籌建一所'獨立',並且宗教中立的善終服務院舍,照顧晚期病人,SPHC的會員不斷與政府地政處洽談,選址建院,這個夢想中的院舍,終能成真,1990年在沙田找到一處合適的地方,不久地,能容納27張病床的白普理寧養中心就在1992年落成並且投入服務,這時,善終服務會才成立了只有六年,而白普理寧養中心之成功,又鞏固了善終服務會日後的工作及成就。

白普理寧養中心首三年的經費,有賴善終服務會及眾多樂捐者的捐助支持,及至1995年4月該中心加入醫院管理局,成為一所公營醫院。 

 

 

http://www3.ha.org.hk/BBH/default.htm

寧舍 香港仁愛香港

 寧舍  香港仁愛香港

 

 

                                                            



疼痛是很主觀的感覺,你還記得你所經歷過的最痛感覺嗎?你能否想像當痛成為每一天生活的一部份時,你的生活會如何? 

癌症患者的痛是雙重的,除身體承受疾病本身、以及治療過程引發的痛襲外,還要面對生命威脅的折磨,情緒波動:憂鬱、焦慮──有癌症病人甚至痛得從醫院的高樓衝破玻璃幕跳下來。 

在這日復日的艱難時刻,如果沒有人了解他承受的痛苦而伸出援手,沒有人願意耐心傾聽,患者内心積累的沮喪哀傷煎熬很容易使人失去信心,降低生存意志和失去自我的尊嚴。 

由2007年10月開始,李嘉誠基金會和香港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在香港分階段開展「人間有情」寧養服務計劃,透過支持醫管局,擴展香港的寧養服務,在全港十間醫院設立寧養中心。寧養中心集結了逾一百名醫護人員、逾一千五百個義工,為八千個病人提供超過十三萬次的服務。大家本著一共同信念: 

「癌症晚期病人曾對社會做出過貢獻,現在他們最大的折磨莫過於疼痛,如果我們能夠解除他們的痛苦,使他們將人生最美好的事留在記憶中,安寧而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旅途,那就是我們活著的人對他們最好的回報了。」 

2011年,第二期計劃推出之同時,感謝醫管局、十間寧養中心及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的支持,「人間有情」項目開啓
www.hospicehome.hk網站,集結科技、公益和社區觸覺的力量,讓大家的關懷祝福突破地點或時間限制,讓有心的香港人不論身在何方,都可以通過寧舍網站為病人和抗癌隊伍送上支持及鼓勵。 

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先生說:「我們很樂意資助擴展這計劃。世界不屬於麻木不仁的人,經濟學人雜誌二○一○年死亡質素調查香港的排名提醒大家,我們需要做得更多。我特別感激寧養服務的同仁,你們讓不幸的患者依傍著關懷的臂彎走畢人生的旅程,也讓他們疲憊的家人得到慰藉,你們的愛心為患者映亮出一道美麗的最後風景。」
 

http://www.hospicehome.hk/hospiceCenters-TM.php

舒緩治療介紹短片

舒緩治療介紹短片 

 

 

你不孤單


Dr. Lee Wing Mui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HcVFoSLQ2U

 



活得精采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臨床腫瘤科病房經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nZJiG2N-Bs&feature=related

 

 


一家同行


香港東聯網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寧養中心
助理社會工作主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u61B42iOV4&feature=related

 

 



為您打氣


瑪麗醫院
臨床腫瘤科副顧問醫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YtQX3bJkPs&feature=related

 

 



如果你是病人,你可以…


香港西聯網瑪麗醫院寧養中心
助理社會工作主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Qyx7U8n_jk&NR=1

台灣全國<安寧病房>資源一覽表

台灣全國<安寧病房>資源一覽表 

 

www.tho.org.tw/xms/read_attach.php?id=1364

 

 

落實安寧照護 癌末將可預約善終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今天公佈調查指出,有95%的癌末病人沒有被告知「來日無多」,會盡速將告知程序納到病人入院流程,讓民眾有機會能夠決定自己臨終的處理方式,即可自行選擇安寧照護,並可拒絕「無效醫療」。

國民健康局今天召開的「捍衛身體自主權,保障生命尊嚴」記者會,台大醫院神經外科黃勝堅指出,癌末重症急救往往成為「一種儀式」、「家屬和病人都很辛苦」,在在醫病關係緊張、醫師法、家屬意願等因素下,醫生也不敢不救,如果能提供清楚的醫療訊息,讓家屬能夠清楚治療清形,可以提供癌末病人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黃勝堅表示,其實對癌末病人施行CPR急救,反而難以善終,最好的做法是事先簽立不作心肺復甦術意願書,未來讓醫生、病人、家屬要追求「生命品質」,也追求「死亡品質」,也就是「拼救命,也要拼尊嚴」。

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理事長趙可式教授自己就簽署同意書。她說,有家屬看了病人急救後的慘狀,往往感到非常後悔,有的民眾則是害怕若自己在簽署意願書後,醫院就不會積極治療,這些是錯誤的觀念;因為醫療體系中根本沒有所謂積極或消極的治療,醫院會做最完善與嚴謹的評估,才會做出醫療無效的判定。

而安寧療護反而能提供病人更完善和積極的治療,趙可式以親身從事安寧照護的經驗和病例,說明各種插管、開洞,過度注射產生的全身水腫的現象所形成的「過度醫療」,反而超成病人更大的痛苦,成為一種粗暴的「臨終酷刑」。

國民健康局也針對國內2188名末期癌症病人,以及1657家屬,進行有關疾病、進展以及存活等相關訊息等議題的調查,今天公佈調查結果顯示,病人和家屬被告知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比例,介於83%至98%,但對病人的後續預期發展,只有35%的病人跟68%的家屬被告知。

至於末期癌終照顧的方式,被告知的病人只有24%、家屬為46%,僅有5%的病人被告知可能的存活時間和機率,家屬被告知的也不到2成,也就是有3分之2的病人未被告知罹患的是不治之病。

在被問到病危是否要急救時,有68%的病人表示不要,17%的病人表示要,15%的病人表示不確定,亦即大多數的病人想拒絕心肺復甦術。

邱淑媞表示,病人這樣的意願,應有獲得表達與尊重的機會,未來會做到讓病人有知的權利,並能善用安寧照護機制。

台灣醒報 2010/06/11 蕭介雲 

 
 
http://diyiat.blogspot.hk/2010/06/blog-post_351.html

末期癌路 安寧養生

末期癌路 安寧養生

 

 

資料來源 : 新浪香港  2011年05月23日

 

 

【明報專訊】從未遇過末期癌症病人回醫院是那麼精神奕奕與好氣色的。

79歲的張標患上末期前列腺癌,已擴散入骨,他的覆診地點是瑪麗醫院寧養中心,這裏有別於一般癌症門診,等候區沒有一排排冷冰冰的椅子,而是溫暖的沙發與茶几,連接待處的工作人員說話的語氣也不是冷冰冰的。張標自從2007年寧養中心開展服務以來,就在這裏覆診看醫生。「(寧養中心)是我精神上的支持,在這裏我找到安全感……就算有疑問,也有專業人士support自己。」精神奕奕的他說。

今次是張標第二次患癌,八年前的早期肺癌已透過手術切除治癒。面對這次的末期前列腺癌,他依然活得積極,每天做運動,由中環的家步行至兵頭花園,「它為我帶來胃口,每餐可吃兩碗飯」。瑪麗醫院臨牀腫瘤科部門主管梁道偉說,換成其他人,可能覺得自己很「黑仔」很倒霉,但張標不是。

活得積極 笑對「仲有幾耐」

退休前任職銀行分行經理的他,很明白寧養中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以前呢!70年代……進南朗醫院留醫好難出院,他們是末期(癌症患者)嘛。現在我不覺得自己是末期病患,我還是很輕鬆。」最近他應邀拍攝一齣短片叫《冬日陽光》,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音樂人生》的導演張經緯執導。「我講個笑話你聽。在山頂拍攝《冬日陽光》,張導演問我﹕『張伯,你仲有幾耐(命)?』我話我唔知喎,我唔識講喎,醫生冇講話我仲有幾耐喎!」他笑說。

現在社會上很少再用「善終服務」這個字眼,而以「寧養」取代之。雖然本質上依然是為末期癌症(已擴散的癌症)患者提供服務,但梁道偉表示,寧養中心的服務對象,不應只是病情發展至很晚而要留院臥牀的病人,而是當患者一旦確診已擴散,便可以接受寧養服務——這時候病人的身體狀况仍然相對穩定,「行得食得」——問題是很多社會人士不知道。

早期末期 需要不同服務

他稱,擴散的病人與病情仍屬早期的患者,其實需要不同的服務。早期患者接受的服務多屬治癒性的,至於擴散的病人,以現在的醫療科技而言未必可治癒,但控制相關的病徵(像癌痛、氣促或食慾不振)也是重點,而且他們還需要更多心靈上的關顧。他舉了一個例子﹕「若大家都在同一個候診室等候,旁邊的病友沒事(即還有治癒希望的早期病人),自己卻有(已擴散而治癒希望較低的),會增加心理上很多不必要的壓力。」寧養中心專為已擴散的癌症病人而設,便可以「一站式」提供病徵控制及心理層面的服務。

環境溫暖 見醫生時間較長

不少已擴散的癌症患者很害怕覆診,除了傳統醫院門診冷冰冰的環境外,也因為不知道怎樣面對壞消息而心生恐懼。梁道偉稱,以瑪麗醫院的寧養中心為例,當初設計時已考慮到這點,故此以柔和的色調配合沙發與大桌子,營造家的氣氛,希望紓緩病人的緊張不安,帶來心靈上的平安,讓病人有信心來覆診;另方面,醫生面見病人的時間會較長(大約25至30分鐘),也為各種治療說明清楚不同的副作用,病人因而心裏有數,而非一堆未知數,故可以安心接受治療,也更樂意配合。

張標隨手拿出一張瑪麗醫院醫生給他的化療藥副作用中文說明,告訴記者哪些曾出現過,讓他心裏有個底。他以前看私家醫生,副作用的解釋只靠藥盒內的原裝英文說明,他唯有逐字查字典。

寧養中心也照顧家屬的需要。這天陪同張標來醫院的,是他在美國西雅圖工作回港休假的三子張行。他一年回港兩次,盡量抽空陪伴爸爸到醫院,「每次回來,都有一種感覺﹕雖然是來看病,但醫護人員也會解答醫療以外的問題,他們又不吝嗇時間跟我們交談,很親切」。

張標在瑪麗醫院寧養中心覆診四年,如此為「寧養」下定義﹕好安寧的養生之道,也是一個生存空間——道出末期癌症病人對寧養服務的心聲。

文﹕姜素婷

 

編輯:屈曉彤


 

靈實胡平頤養院

 

靈實胡平頤養院

 

 



http://www.seniorhome.org.hk/index.php



頤養天年之選的靈實胡平頤養院,除了提供老人院舍住宿服務(安老服務)外,更可提供短暫復康休養,特別因中風跌倒或其他疾病需接受短期復康療養,甚至是因遠行而暫時未能照顧之長者。院友與頤養院同工們融洽的關係,噓寒問暖,往往令長者們倍感溫暖。



交通安排
        港鐵
        港鐵坑口站B1出口,向明德邨方向步行約十分鐘
        新界綠色專線小巴
11        坪石(龍翔道)  坑口
班次: 約5-10分鐘 (服務時間由早上5:10至晚上11:50)
15        康盛花園  坑口
班次: 約5-15分鐘 (服務時間由早上6:10至晚上11:00)
18        北角  坑口(北)
班次: 約7-10分鐘 (服務時間由早上5:50至晚上11:50)
101        西貢  坑口
班次: 約3-30分鐘 (服務時間由早上5:30至午夜12:00)
102        新蒲崗  坑口
班次: 約2-15分鐘 (服務時間由早上5:30至晚上11:55)
102B        彩虹  煜明苑
班次: 約10-15分鐘 (服務時間由早上7:00至晚上9:30)
        城巴/新巴/九巴
91M        鑽石山地鐵站  寶林
班次: 約15-20分鐘 (服務時間由早上6:00至午夜12:00)
98A        觀塘裕民坊  坑口
班次: 約6-9分鐘 (服務時間由早上5:40至凌晨12:45)
98C        美孚  坑口(北)
班次: 約10-15分鐘 (服務時間由早上6:40至凌晨12:20)
98D        尖沙咀東  坑口(北)
班次: 約5-10分鐘 (服務時間由早上6:30至凌晨12:20)
297        紅磡碼頭  坑口(北)
班次: 約15-20分鐘 (服務時間由早上6:30至午夜12:00)
692        中環(交易廣場)  坑口(北)
班次: 約12-25分鐘 (服務時間由早上6:00至午夜12:00)

查詢電話:2663 3001

 

舒緩治療的概念

 

〈非傳統的醫學治療方法──舒緩治療〉

 

 

資料來源 : 獨立媒體  2006年09月23日

 熱門作者  :  吳宇峰

 

 

一. 引言

    大家對死亡有沒有什麼期望?有什麼期望?.我希望能夠「好死」,正如中國人所說的「老有所終」。律敦治醫院舒緩治療科楊偉芳護士表示,舒緩治療的服務對象主要為癌症病人和其家屬。楊偉芳護士表示:「希望服務可以再拉遠一點,不一定是末期的癌症病人。但暫時仍以癌症病人為主要的服務對象。」癌症病人舒緩治療予以病人積極與全面的照顧,以控制病痛與不適。照顧病人心、身、社、靈各個層面。協助病人和家屬提高生活質素。

二. 舒緩治療的名稱

    英文方面,主要有兩個名稱:Hospice Care[1] 和 Palliative Care,現在醫學界多取用Palliative Care,簡稱P.C.。中文方面,如善終服務、安養服務、寧養服務、懷安服務等等,現在醫學界多取用「舒緩治療」。

三. 舒緩治療的一些理念

    肯定生命。認同死亡是自然過程。舒緩治療並不加長或延長死亡。支持病人,使他們在死亡之前有最好的品質生活。支持家屬,使他們在病人生病過程中及離逝後的悲傷期能作適當的調適。

四. 治癒性治療與舒緩治療的關係

 

    舒緩治療應該在何時開始?Thompion, K. 1999發表最新的理念,舒緩治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也是需要的。舒緩治療在癌症治療初期也是需要的,如可以協助病者減低面對病情的壓力和適應生活上的改變。

    治癒性治療的焦點在於疾病;舒緩治療的焦點在於病人。治癒性治療的焦點在於清除疾病;舒緩治療的焦點在於使病人舒適。治癒性治療的目標在於延長生命,但過程中所起的副作用大;舒緩治療的目標是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品質,過程中所起的副作用小。

 

五. 舒緩治療的三個照顧層面

    全人照顧。舒緩治療以病人為中心,非以病為中心。照顧病人心、身、社、靈各個層面,以達到完整的治療照顧。

    全家照顧。不只是關心病人,也關懷病者家屬。如協助病人與家人之間的溝通、協助家人取得應得的社會資源和政府資助等等。

    全程照顧。舒緩治療對末期病人照顧直到臨終,亦協助家人渡過整個哀傷期。

六. 綜合舒緩治療日間中心 Integrated Palliative Day Care Centre 

    此中心是由「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腫瘤科」與「律敦治及鄧堅肇醫院舒緩治療科」共同協辦的。

    服務宗旨。透過中心提供的醫療護理服務和多元化的治療活動,為腫瘤病者及其家屬,提供綜合身、心、社、靈的優質醫療全人照顧。

    服務內容如下:

    專科門診。病人除了可接受腫瘤科及舒緩科醫生的臨床診治外,本中心更有專科護士,為病者和家屬提供心理和徵狀護理及指導。

    日間支援。為病人提供專業醫療和護理,以舒緩家屬在家照顧病人的壓力,並透過社交及康樂活動,提高生活質素。

    復康治療。利用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及多種輔助儀器來改善病人的活動能力。

    家居探訪。護士透過家訪,為病人舒緩徵狀和疼痛,並提供心理支持,指導及協助家人照顧病人。

    支援活動。教育家屬照顧病人的護理技巧,協助病人處理情緒困擾及舒緩壓力,透過參加中心活動與其他病友交流,彼此分享及支持。中心活動包括健康講座、心靈關懷、輔助治療(如SPA治療、音樂治療、按摩及氣功)和康樂治療等待。

    善別輔導。提供個別或小組形式的善別輔導,協助陪伴喪親家屬走過哀傷路,重投新生活。

    熱線查詢。專科護士與家居病者及家屬透過電話保持聯絡,提供資訊及護解答,給予即時的輔導和支援。

    其他服務。義工服務、復康店和復康用具借用服務等等。

七. 那裡可以提供舒緩治療服務?

    醫院、日間中心、護理安老院、家中等等。

八. 舒緩治療團隊

    包括醫生、護士、利用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牧靈工作者、營養師、社會工作者、義工、家人等等。

九. 如何有效地面對家人、自己的死亡?

 

    把握時間,珍惜生命。坦誠地與家人討論死亡問題。以豁達、容讓的心談論及面對死亡,以致為自己作好心理準備。。「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你一直活到最後那一刻,仍然非常重要。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詳逝去,但也盡一切努力令你活到最後一刻。」這是桑達斯醫生的說話,概括了舒緩治療的方向。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53348

善終服務改名 紓緩服務撫慰心靈

善終服務改名

紓緩服務撫慰心靈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2011年09月26日

 

 

 

明愛醫院的紓緩治療科幫助絕症病人度過難關,不少家屬寫感謝卡致意。

 

蘋果日報訊】很久沒聽到善終服務,原來已改稱紓緩服務。香港紓緩醫學會會長郭愛玲說,無法治癒的病人,身體一天比一天差,要忍受極度痛苦;家人既傷心,往往會內疚。紓緩服務的醫護人員提供藥物及各種輔助療法,減輕病人痛苦,同時為病人和家人提供心理輔導及哀傷治療,讓他們得到心靈安慰。
本港善終服務始於1982年的聖母醫院,現已擴至13間醫院和一間寧養中心。病人由醫院轉介至紓緩服務中心後,紓緩團隊的醫護、物理和職業治療師、社工、心理學家及義工提供服務,包括診所、住院和上門。紓緩團隊甚至會扮財神在節日上門探訪,或邀狗醫生和貓醫生到病房,讓病人和家人在最後的日子綻放笑容。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0926/15646912

香港社會福利署 臨 床 心 理 服 務

香港社會福利署

臨 床 心 理 服 務

 

 

簡 介 及 目 標


臨 床 心 理 服 務 在 社 會 福 利 署 已 有 約 三 十 年 的 歷 史。社 會 福 利 署 的 臨 床 心 理 服 務 科 轄 下 有 五 個 臨 床 心 理 服 務 課 。 目 前 ﹐ 每 課 有 一 位 高 級 臨 床 心 理 學 家 及 十 或 十 一 位 臨 床 心 理 學 家 。 這 五 個 服 務 課 分 布 在 港 九 新 界 各 區 ﹐ 為 市 民 提 供 各 類 心 理 服 務 。

社 會 福 利 署 臨 床 心 理 服 務 的 宗 旨 是 為 市 民 提 供 臨 床 心 理 服 務 ﹐ 目 標 是 透 過 提 供 包 括 心 理 及 智 力 評 估 和 心 理 治 療 等 服 務 ﹐ 協 助 受 困 擾 人 士 渡 過 難 關 。 

臨 床 心 理 學 家 因 應 接 受 服 務 者 的 問 題 ﹐ 進 行 一 系 列 有 系 統 及 客 觀 的 心 理 評 估 。 根 據 評 估 的 數 據 及 資 料﹐ 臨 床 心 理 學 家 會 就 接 受 服 務 者 的 心 理 狀 況 和 他 們 提 出 的 問 題 ﹐ 作 出 分 析 ﹐ 然 後 制 訂 心 理 治 療 的 基 本 方 針 和 程 序 。

心 理 治 療 是 以 心 理 學 理 論﹑ 研 究 數 據 及 臨 床 判 斷 為 基 礎 的 治 療 方 法 。 治 療 的 目 標 包 括 幫 助 當 事 人 改 變 對 事 物 的 觀 點 ﹑ 感 受 及 情 緒 反 應 ﹐ 提 高 個 人 的 適 應 能 力 及 消 除 心 理 困 擾 。 

心 理 治 療 的 方 法 有 很 多 種 ﹐ 例 如 家 庭 治 療 ﹑ 小 組 治 療 ﹑ 游 戲 治 療 ﹑ 認 知 治 療 ﹑ 行 為 治 療 及 心 理 分 析 治 療 等 。 有 需 要 的 時 候 ﹐ 臨 床 心 理 學 家 還 會 轉 介 當 事 人 接 受 其 他 服 務 ﹐ 例 如 院 舍 服 務 或 精 神 科 藥 物 治 療 。

 

 

https://family.caritas.org.hk/zh-hk/services/view/72#.U6FCdfmSwUQ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 : 臨床心理輔導服務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

臨床心理輔導服務

 

 

服務簡介
        
一. 心理評估
運用臨床心理學的知識,為受助人的性格、行為及智力狀況作出評估或診斷。評估方法包括科學化的心理測驗、行為觀察和面談等。

二. 心理治療
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和原則去協助受助者解決各種情緒、思想或行為上的困擾,例如:過份憂慮、恐懼、抑鬱或人際等問題。治療的最終目的為促進個人的心理健康及適應能力,例如:改變受助者對事物的觀點、感受及情緒反應。心理治療的方法包括認知治療、行為治療、心理分析治療、家庭治療及遊戲治療等。

三. 心理健康教育及諮詢
向公眾提倡心理健康,對各種與心理學有關的社會現象提供意見,以及向相關的專業人仕提供諮詢及訓練。

四. 研究工作
運用統計學及社會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類行為及心理狀態,從而增加對人類心理的認識。

 

 

服務對象
        
服務對象主要是各明愛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服務使用者,須由社工轉介。任何對臨床心理服務有潛在需要的人仕,可與社工聯絡商討轉介之適切性及手續。

 

 

 

 https://family.caritas.org.hk/zh-hk/services/view/72#.U6FCdfmSw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