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香港乳癌基金會 : 關於復發和轉移

香港乳癌基金會 

關於復發和轉移

 

 

 

肝轉移是乳癌復發的其中一個常見的情況,全身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這包括荷爾蒙療法、抗癌藥化療和靶子療法。這些方法都是非常有效, 可以令15-20% 患者完全康復。荷爾蒙療法是取決於患者腫瘤的荷爾蒙受體和更年期狀態。全身化療可以非常迅速導致腫瘤收縮(圖1), 但它副作用比其它療法大。靶子療法是最近被引入, 對一部份患者非常有用。這些治療可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當藥物失敗, 也有其他局部治療方法去舒綬肝臟轉移。腫瘤小於5 厘米可用射頻消融術,經皮直接消滅癌腫(圖2) 。動脈內部療法以化學栓塞化或放射性栓塞治療可應付5厘米以上的肝臟腫瘤。動脈內部療法必須經肝血影圖來完成(圖3) 。化學栓塞化是對細胞毒素的化療,而放射性栓塞(圖4)是用輻射來舒綬比較大的肝臟轉移。

 

梁惠棠醫生

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 腫瘤科內科副主任
醫學博士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http://www.hkbcf.org/content.php?tid=2&cid=46&lang=chi 

(乳癌) 乳癌患者戒口多謬誤

乳癌患者戒口多謬誤

 

 

資料來源 : 太陽日報 2010年08月15日

 

 

 趙詠頤建議市民避免服用高劑量的營養補充劑,並少吃紅肉及加工肉類。

  • 趙詠頤建議市民避免服用高劑量的營養補充劑,並少吃紅肉及加工肉類。

 

 

 

 

太 陽 報訊】黃豆、雞、燕窩……乳癌患者可以一口氣數出多種需要「戒口」的食物,以減低乳癌復發的機會,身兼澳洲註冊營養師的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香港)教育主任趙詠頤澄清,暫時未有深入研究顯示食用以上食物會增加乳癌復發的機會,相反曾有研究指出,年輕婦女多食用黃豆製品,可減低患乳癌的風險。她建議市民避免服用高劑量的營養補充劑,多吃不同種類的蔬果,少吃紅肉及加工肉類,每天運動最少三十分鐘,維持健康的身體狀況。

 

乳癌是本港最常見的女性癌病之一,且有年輕化迹象,不少乳癌患者成功控制病情後,會戒口以減低乳癌復發的機會。香港乳癌基金會與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香港)昨舉行「拆解乳癌幸存者常見的飲食謬誤」講座,吸引逾百名市民參加,不少市民擔心,黃豆、雞、燕窩等食物含有雌激素,或影響乳癌病情。

燕窩未確定與癌症有關

趙詠頤指出,有不少傳言指黃豆含有植物雌激素,結構與人類雌激素相似,可能會誘發乳癌,但曾有研究指年輕婦女多食用黃豆製品,可減低患乳癌的風險;至於會否引致復發,則未有具體研究。她又稱,乳癌有多種類別,不是每種都與雌激素有關,市民食用黃豆時毋須過分擔憂。

至於有指雞農在飼養雞隻時會注入激素,當中雞翼更是激素「重災區」,趙詠頤表示,香港在八十年代已全面禁用激素飼養雞隻,國際亦有嚴密監控,食物安全中心以往抽查市面的雞隻,亦無發現有殘餘激素,而即使有激素,亦會集中在雞皮,故市民食用適量雞肉不會有問題。另外,燕窩因含有表皮生長因子,有市民擔心會促進癌細胞生長,趙詠頤稱,國際上較少有關燕窩與癌症關係的研究,暫未有定案。


趙詠頤建議,市民保持適當的體重,多吃不同種類的蔬果,吸收不同的維他命,每星期進食少於五百克紅肉,進食時少鹽少糖,每天運動最少三十分鐘,維持健康的身體狀況,減低患癌機會。

 

http://the-sun.on.cc

新藥「Amphinex」「見光死」 英膽道癌病患治病包緊緊

 

 

試用新藥英國膽道癌病患嚴禁接觸到光線。翻攝英國《鏡報》

英國58歲婦人威廉斯(Irene Williams)去年11月被診斷患上膽道癌亦稱為膽管癌(bile duct carcinoma),醫生提議她試用新藥「Amphinex」治療,威廉斯成為全球首位試用這款新藥的病人。

不過,由於該藥物會對光線產生反應,威廉斯出外時需將自己全身包覆,以免接觸到光線。 威廉斯注射新藥後,需透過雷射照射啟動,然後便會入侵癌細胞將之擊破。威廉斯還需同時接受化療增強藥效。

威廉斯留院兩周後出院,但由於光線會影響藥效,她出院回家後也要把窗簾全部關上。由於膽道癌無法透過手術治癒,這款新藥有望為患者帶來希望。(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international/20140905/464166/%E6%96%B0%E8%97%A5%E3%80%8C%E8%A6%8B%E5%85%89%E6%AD%BB%E3%80%8D%E3%80%80%E8%8B%B1%E8%86%BD%E9%81%93%E7%99%8C%E7%97%85%E6%82%A3%E6%B2%BB%E7%97%85%E5%8C%85%E7%B7%8A%E7%B7%8A

(乳癌) 乳癌 俯卧電療最佳

乳癌 俯卧電療最佳
位置劑量較準 可減後遺症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2010年11月12日

 

養和醫院引入全港首間螺旋放射治療儀器,再配合病人俯卧式治療,能增加電療的準確度。

 

蘋果日報 訊】乳癌病人電療療法有新突破。養和醫院正進行全港首個研究,將乳房達「 C Cup」或以上的乳癌病人,由仰卧改為俯卧式睡姿接受電療;因乳房下垂時位置較固定,電療位置及劑量較準確,心臟及肺部攝取的輻射量銳減九成,減低出現後遺症的風險,無論乳房大小也可考處採用新療法。
記者:陳沛冰

養和醫院放射治療部主任關永康表示,近年患第一期乳癌的病人越來越多,當中九成人接受局部乳房切除後需電療;病人一般於40至50歲病發,若電療副作用大,會影響往後多年的生活。

 

 

仰卧式度腫瘤有偏差

傳統電療下病人仰卧在床上,乳房壓在心臟及肺部,容易令心肺攝取過量輻射,增加患心臟病等風險。病人仰卧時乳房會塌下,每次形狀未必一樣,醫護人員根據乳房的立體影像,量度腫瘤位置及電療劑量易有偏差。病人呼吸時令乳房郁動較大,影響吸收電療劑量。
胸部較大的病人,每次仰卧時乳房形態不同機會也較高,而且皮膚摺位較多,電療引致皮膚紅腫或受損的副作用較大。
關永康表示,傳統的直線加速器從乳房兩邊射入輻射,也可用俯卧方式治療,美國在兩年前已開始將病人俯卧在床上接受電療,當病人乳房向下垂時,地心吸力令乳房距離心肺較遠,心肺吸入輻射量較少。每次乳房下垂的形狀一樣,呼吸時乳房郁動較少,電療位置及劑量亦較準確。
該院半年前開始進行俯卧式電療的研究,並引入一部以360度釋放輻射的螺旋放射治療機。至今有五名病人參與研究,與用傳統儀器進行仰卧式電療比較,病人肺部吸收的輻射量減少八至九成,心臟吸收的輻射量少兩成半;電療劑量只有3%誤差,傳統療法誤差為5%,病人皮膚紅腫的副作用較少。
關永康表示,參與研究的病人乳房達「 C Cup」或以上,乳房越大好處越明顯,但新療法適用於所有「 Cup」別的病人,醫生可以考慮改用俯卧式電療;但醫護人員為每名病人準備的時間約10分鐘,較仰卧式電療長一倍。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1112/14654141

 

 

早期乳癌俯臥電療更有效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1112/00176_065.html

  

(乳癌) 最惡乳癌HER2會上腦

最惡乳癌HER2會上腦

 

 

資料來源 : 東方日報 

 

 

乳癌是女性的最大噩夢,全港每年約有二千七百宗新症,其中四分之一屬「最惡」的HER2型乳癌。有內科腫瘤科醫生指出,HER2乳癌的復發率較一般乳癌高,且一旦復發有近三成機會「上腦」。新一代標靶藥物可將復發率減低近一半,惟於公立醫院屬自費藥物,每月藥費近二萬元。有團體正計劃為有經濟困難的患者提供標靶藥物資助,相當於四成至六成藥費。

 

港大臨床腫瘤學系助理教授曾詠恒指,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二型)乳癌佔所有乳癌個案約兩成半,患者的HER2受體不斷向腫瘤發出生長訊號,增加擴散及復發風險。

患者30至40歲較年輕

HER2乳癌患者一般為卅至四十歲年輕女性,比一般乳癌的發病年齡四十五至五十五歲為早。兩者早期徵狀無大差異,包括乳房有硬塊及乳頭出血等。

 

 

 

復發癌細胞三成上腦

惟HER2乳癌一旦復發,較大機會擴散至肺、肝等器官,其中尤以腦部最高危,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復發個案會癌細胞「上腦」。近年面世的標靶藥物針劑「曲妥珠單抗」,若配合化療可將HER2乳癌復發機會降五成,並可減患者因復發死亡風險達三成,與新一代口服標靶藥「拉帕替尼」功效類近。曾詠恒稱標靶藥最大好處,是即使乳癌復發仍可重複配搭其他化療藥使用。現時公立醫院HER2乳癌患者若希望用針劑或口服標靶藥物,需通過嚴謹入息審查,否則自付藥費,每月約一萬五千至一萬八千元。由於大部分病人需長期用該類藥,而面對沉重財政壓力。

為減輕乳癌患者的藥費負擔,香港乳癌基金會早前推出「乳癌藥物資助計劃」,申請人需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較公立醫院寬鬆,領綜援人士不設審查。計劃以實報實銷方式資助已復發的HER2乳癌患者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每粒資助額由五十五元至八十八元,相當於四成至六成藥費,為期十二個月,每人最高資助額由十萬元至十四萬六千元。市民可登入乳癌基金會網頁www.hkbcf.org了解詳情,或致電25256033查詢。

記者陳紹恒

 

http://orientaldaily.on.cc

(乳癌) 乳癌患者三成延誤求診

乳癌患者三成延誤求診

 

 

資料來源 : 東方日報  2011年1月12日

 

 

港婦女患乳癌發病高峰年齡為四十至六十歲,四十五歲以下個案佔兩成七。香港防癌會訪問逾千女性,八成半受訪者誤以為遺傳是導致乳癌的主因,有三成人表示即使有徵狀亦不會立即求醫,患者平均延誤五個半月才治療,甚至有患者延誤五年求診,腫瘤已擴散至淋巴。醫生指出,婦女對乳癌認知不足,諱疾忌醫,延誤診治可影響療效,減低痊愈機會。

 

 

 

香港防癌會去年十至十二月訪問一千零七名十八至六十五歲女性,八成半人認為家族遺傳是患乳癌主因。

85%誤遺傳為中招主因

約八成人認為乳房有腫塊且痛、有出血分泌等是該病徵狀。只有七成人會立即求醫,而不立即求醫原因主要是想了解徵狀會否持續、沒時間及認為自己不會患癌。據東區醫院調查顯示,患者有症狀至首次求診相隔十三周,至接受治療更相隔五個半月。另外,低收入婦女出現症狀至治療時間更較非低收入的遲三個月。

該會癌症教育委員會主席蔡清淟醫生表示,本港家族遺傳乳癌個案不足兩成,乳房出現腫塊、變形或乳頭凹陷已屬晚期徵狀,癌細胞可能已出現擴散。

他又指低收入人士對乳癌認知不足,即使知道「唔妥」,但因擔心治療的副作用,或以為早或遲求診都需切除乳房而不診治,此情況於長者較常見。

五十五歲陳女士於八年前右乳房疼痛及出現硬塊,但因忙於照顧子女學業,○八年在朋友勸告下始求醫。

55歲母後悔後遺症多咗

醫生確診為後期乳癌,腫瘤有五厘米大,已轉移至淋巴。陳女士需接受化療及手術切除腋下淋巴組織,令其出現手腫。她語帶後悔地稱,若提早醫治就不會「又辛苦咗,後遺症又多咗」。

 

東區醫院臨床腫瘤科醫生游子覺稱本港○八年有二千六百個新症,年齡較西方國家早十歲,四十五歲以下個案多逾一倍。新加坡與本港相近,認為與飲食習慣趨向多肉少菜西方模式及缺少運動有關。他建議四十歲以上女性每兩年進行乳癌檢查一次、免長期用雌激素補充療法及保持低脂高纖飲食。

 

東方日報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10112/00176_077.html

(乳癌) 男士患乳癌多用電療

男女有別:男士患乳癌多用電療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2011年02月11日

 

眾所周知,乳癌是最常見的女性癌病,每年有超過2,500宗新增個案,但男性也有機會罹患乳癌。根據2008年的數據,香港全年有17個男性乳癌新症,大部份的患者年齡超過70歲。

 

與遺傳關係密切

男性乳癌的病變與女性乳癌非常相似,症狀包括乳房腫塊、乳房脹大、乳頭有血紅色滲液、乳頭凹入及乳房皮膚有潰瘍或腋下淋巴結腫大,症狀通常影響單側乳房。
治療方法方面,男性與女性乳癌一樣主要透過外科手術、化療、放射治療以及荷爾蒙療法。但由於男性患者大多是較年長,所以一般比較少用化療。加上男性的乳房缺乏脂肪及乳腺組織,乳癌會直接影響皮膚及胸腔的肌肉,故病人手術後多數需要電療。
男士患乳癌與遺傳因素關係密切,如果家族內有男性的乳癌患者,可能家族內有乳癌基因異變,而家族內的女性親屬,患乳癌的機率也會較高,因此,這類病人及其親屬可考慮進行乳癌基因檢查。
發育期中的少年,有可能因體內荷爾蒙的影響,令乳房發育有如女性般,可影響單側或兩側的乳房,病變通常會自行痊癒。但若情況嚴重,或需要進行外科手術切除多餘的乳腺及脂肪組織,減低病人的尷尬和不適。男性乳房腫大的原因與藥物反應、荷爾蒙失衡、睾丸病變及肝病等有關,若男士發現乳房有異樣,應立刻找醫生診斷。


撰文:東華三院婦女健康普查部榮譽顧問陳志梅醫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0211/14962366

 

(乳癌) 新成立腫瘤基因中心 首推遺傳性乳癌普查

新成立腫瘤基因中心

首推遺傳性乳癌普查

 

 

資料來源 : 星島日報

 

 


※鄺靄慧醫生致力研究防治遺傳性乳癌。


※乳癌若能及早治療,治瘉率十分高。

 

每二十三個香港女性,就有一人患上乳癌,當中約有百分之二十五乳癌患者有家族病史,說明遺傳是形成乳癌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可惜,亞洲地區一直缺乏對遺傳性乳癌的研究,以致未能發展出一套針對亞洲人患乳癌之風險評估模式。為此,養和醫院、香港大學及史丹福大學進行合作,推行全港首個「香港遺傳及高危乳癌普查計畫」,並成立香港遺傳乳癌家族資料庫,以識別遺傳性乳癌高危患者,從而讓其盡早預防及治療,減低患病風險。

   據統計顯示,2004年香港共有二千二百七十三人證實患上乳癌,數字相較十年前的一千二百八十宗上升近一倍,是女性的頭號敵人。乳癌成因眾多,遺傳性基因突變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發起推行「香港遺傳及高危乳癌普查計畫」的香港大學外科學系乳腺外科主任,兼美國史丹福大學外科學系助理教授鄺靄慧醫生表示,美國約有百分之五至十的乳癌患者是由於遺傳基因變異致病,當中九成是與基因BRCA1或BRCA2變異有關。研究又顯示,七十歲以上女性,若BRCA1或BRCA2基因出現變異,其患上乳癌的機會達四至八成之高。現時香港甚至整個亞洲地區,均沒有一套完整有關遺傳性乳癌的統計,只知香港若百分之二十五乳癌患者有家族病史。

 


※遺傳基因變異是乳癌其中一個成因。

 

種族基因變異有別

  雖然外國於多年前已針對遺傳性乳癌作出研究,但鄺醫生認為,不同種族的基因變異會出現不同情況,不可單以外國的研究數據套入亞洲人身上,正如美國已有研究證實,美籍非洲人與白人的乳癌遺傳基因變異存有不同,故她相信,亞洲人情況亦不盡相同,「故此,我們有需要建立屬於亞洲人的數據資料庫。」

  另一方面,鄺醫生又指出,香港乳癌患者明顯有年輕化趨勢,於1994年至2003年間,四十至五十九歲的女性,乳癌新症錄得多於雙倍的增長,五十歲以下患者明顯較外國高。「雖然外國乳癌發病率較香港高,但香港患者年齡則相對較年輕。」她認為這不排除與亞洲人和白種人基因不同有關。

  鄺醫生坦言,乳癌若能及早在初發時發現並作出治療,治瘉率十分高,病人亦可維持正常生活﹔可惜現時掌握有關亞洲人這方面的資料十分有限,故未能針對亞洲人發展出一套預防方案,故今次三大機構能攜手合作,推行普查計畫,有助研究亞洲人口家族遺傳乳癌的普遍性,意義十分重大。

 


※除了乳房造影外,高危乳癌患者建議進行磁力共振檢查。

 

研究計畫推基因測試

   由養和醫院、港大及史丹福大學推行的「香港遺傳及高危乳癌普查計畫」昨日宣布正式成立,計畫主要為懷疑屬遺傳性乳癌的患者及家人提供BRCA基因測試,以及專業醫生輔導,鄺醫生表示﹕「不論在私家還是公立醫院接受診症的乳癌患者,只要其主診醫生懷疑他屬遺傳性乳癌,都會轉介參與此計畫,並進行基因測試,而年輕早發性的乳癌、卵巢癌患者(特別與家族好發史有密切關係)、卵巢癌與乳癌同時發生、癌腫瘤同時出現於兩側乳房,以及男性乳癌患者,都是遺傳性乳癌的高危病者。」若證實患者屬遺傳性乳癌,醫生會建議其家人同時接受基因測試,一旦發現其有BRCA基因變異,即屬乳癌高危族,建議她們每年進行磁力共振檢查,或可選擇服用預防乳癌藥物。

   另一方面,研究計畫亦成立了香港首個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記錄遺傳性乳癌患者及家人病歷,以作參考及研究之用。鄺醫生指資料庫十分有用,有助發展出一套針對中國人患乳癌風險的評估、輔導及預防方案,令更多亞洲婦女受惠,資料庫由李曹秀群博士基金、香港癌症基金會及北加洲高危乳癌家族資料庫遺傳諮詢專家贊助及支持。

 

http://hd.stheadline.com/living/living_content.asp?contid=16148&srctype=g 

(乳癌) 乳腺癌患者檢查

乳腺癌患者檢查

 

 

資料來源 : 星島日報

  

 

        1.體格檢查:取坐位或仰臥位,按序觸摸雙側乳房、腋下和鎖骨上淋巴結作自我檢查。具體方法包括以下,外形觀察:面對鏡子,雙手上舉,或雙手置於頭部後。觀察兩側乳房是否對稱、有否大小、顏色變化、有否形狀的改變、乳頭有否凹陷或不正常的分泌物,局部皮膚有否凹陷或汗孔清晰(酒窩症或橘皮狀,均為異常)。觸摸檢查:將右手指放平,檢查左側孔房。以乳頭為中心,慢慢由內向外,順時針方向旋轉,觸摸有無硬結或疼痛等。從乳頭部位一直觸摸到整個乳房,乳房上方及鎖骨下方;然後換左手以同樣方法檢查右側乳房。注意用力輕勻,別抓乳房,以免將正常乳腺組織當作腫瘤。另外,用手指輕輕提起乳頭,觀察周圍有無異常,輕輕擠壓看看有否異常分泌物。如乳頭內陷,要注意能否用手拉出。最後觸摸鎖骨上方及腋窩下及深部區域,注意有否腫大的淋巴結或疼痛。如發現異常,即往看醫生。

 

  2.活體組織檢查:根據具體情況,可作針吸活檢或切取局部有病變的部位作活體組織檢查,確定病理診斷,決定手術範圍。

 

  3.X光檢查:能夠發現手摸不到的微小腫瘤,並能檢查出腫瘤的大小及辨別良性或是惡性,準確率較高。常用的有乳腺X光平片或鉬靶X光軟組織攝影、乳腺導管造影等。

 

  4.近紅外線掃描:近紅外線波長約為600至900訞m,易穿透軟組織。利用紅外線穿透乳房不同密度的組織,以及圖像對比,發現腫瘤組織。

 

  5.超聲顯像檢查:超聲對腫瘤的大小、位置、形狀判斷較準確,並可鑑別腫塊是囊性還是實質性。

 

  6.CT檢查:用於乳腺活檢前的定位,及對乳腺周圍淋巴結的檢查,以制定治療方案。

 

  7.乳腺癌組織雌激素受體測定:當某種激素的靶組織發生癌變時,不同程度地表現為體內激素代謝的變化,利用這個原理,檢測體內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等改變,作為一種檢查手段及治療的參考指標。

 

  8.從中醫角度檢查:患者早期肝氣鬱結之象顯而易見。隨病情進一步發展,漸見氣鬱化火,熱毒蘊結。以後出現邪毒仍盛,正氣已虛的表現,可見形體消瘦、心悸氣短、面色晦暗、腰膝痠軟等,應根據不同的階段及分期採用疏肝解鬱,泄熱排毒,扶正袪邪等方法。

 

文: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吳錦教授

 

http://hd.stheadline.com/living/living_content.asp?contid=11200&srctyp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