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肺癌持效治療 無惡化存活期增

肺癌持效治療 無惡化存活期增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2011年12月21日

 

 

陸凱祖展示晚期肺癌病人的磁力共振檢查影像,持效治療有助增加病情受控率。

 

【蘋果日報訊】末期肺癌病人若首次化療效果不理想,隨時要做二次化療,但需承受二線化療藥較強的副作用。有歐洲研究發現首次化療後,繼續接受其中一種一線化療藥物治療,可減低病情惡化及再做化療的風險,並可延長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陸凱祖表示,末期肺癌病人的首次化療為期約半年,病人要注射四至六針,若無法控制病情,要做第二次化療,但使用二線化療藥,嘔吐及白血球減少等副作用更嚴重。歐洲最新研究發現將一線化療藥物「培美曲塞」( Pemetrexed)用作持效治療,即病人接受首次化療後,繼續使用該藥,有助控制病情。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延長至4.1個月,比安慰劑組僅2.8個月為長;病情惡化風險減低38%;受控率高達71.8%,高於安慰劑組的59.6%。

 

 

晚期患者仍可工作

他表示肺癌為本港頭號癌症殺手,09年有4,365宗新症,同年有3,692人死亡,加上其復發率高,容易轉移,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素。培美曲塞的副作用較低,病人可長期使用作持效治療,預防肺癌惡化,適合晚期病人使用。該藥只適用於腺性肺癌病每四至六周要打一針。
林先生今年53歲,吸煙史長達30多年,去年6月發現左肺有直徑長2.5厘米的腫瘤,並已擴散至肺門、腎上腺及頸淋巴結,屬第4期肺癌。當時他無任何咳嗽或不適症狀,但體重下降了近10磅。病人去年接受首次化療後,再使用培美曲塞作持效治療,至今年5月復發,骨骼有癌細胞,需接受第二次化療,其間也有使用該藥,癌症再次受控。他由病發起計算已有18個月,其間並可繼續擔任文職工作,無顯著副作用不適。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1221/15912499

  

(肺癌) 有線電視至fit男女 : 肺癌( 上 / 下 )

 

 

 

肺癌是香港頭號殺手,每年有超過3000人因肺癌而死亡。針對致命病源,近年標靶藥物研究出現突破,有EGFR表皮因子受體突變的肺癌病人,接受標靶治療後,都有理想反應,腫瘤縮細情況達到七成以上。 
電療治療亦有新技術出現,透過四維電腦掃描,醫生可準確地,知道腫瘤隨著呼吸郁動位置,提升電療成效。今集《至Fit男女》,向觀眾介紹這兩種治療的新技術。


肺癌 (上) (一)
 
肺癌 (上) (二)
 
肺癌 (上) (三)
 
肺癌 (上) (四)
 
雖然持續咳嗽、呼吸短促、痰中帶血絲、胸痛、食慾不振和體重下降,都是「肺癌」病徵,不過早期「肺癌」病徵並不明顯,當患者發現病徵,很多時已是晚期「肺癌」,增加治療的難度。視乎患者癌腫瘤種類及期數,部分患者可以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及肺葉,而微創手術更可減低患者創傷。 
今集「至FIT男女」胸肺系列,邀請心胸外科醫生,同大家講解「肺癌」的最新資訊。

肺癌 (下) (一)
 
肺癌 (下) (二)
 
肺癌 (下) (三)
 
肺癌 (下) (四)

「腸」話短說: 大腸癌治療及中西營養調理, 講座撮要

 

 

大腸癌病徵不明顯 及早發現治癒機會大

 

大腸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死亡率僅次於肺癌多數出現於歐美國家,但由於近年飲食習慣轉變,亞洲地區的病例也開始有上升的趨勢,每年本港的新症人數達1800宗。大腸癌初期病徵較為「抽象」,包括大便隱血、體型消瘦等,患者往往很難發現病徵。加上不少病人大便出血,誤以為情況跟痣瘡相似因而忽視病情,失去初期治療的機會。因此建議50歲以上人士應每年進行大腸癌普查。

 

至於大腸癌的檢查方面,一般可透過問診、肛門觸診、糞便隱血測試以及直腸鏡檢查初步確認病情。另外,也可透過電腦掃瞄、磁力共振及正電子掃瞄進一步檢查癌症是否出現擴散。一般來說,第一、二期的早期大腸癌患者,主要透過手術方式進行治療,腫瘤已擴散至大腸以外其他部位(肝臟最為常見),第三,四期的大腸癌患者或要配合輔助治療,包括俗稱電療的放射治療、化療,甚至標靶治療。而完成治療後,一般大腸癌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可達6成。

 

預防勝於治療 宜定期進行普查

 

跟大部分癌症一樣,預防大腸癌的方法也是透過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多運動,少煙酒。再次建議,5075歲人士,患直腸癌的風險屬中等,應每年進行普查,亦可進行標準的大便隱血測試以及直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問題,作出根治。

 

中醫抗癌食療

 

中醫角度,一般大腸癌可分為濕熱蘊結型、氣滯血瘀型、脾腎陽虛型,以及氣血兩虧型四大類,針對不同病人的身體狀況,可配合不同的藥湯進行治療。介紹幾款抗癌食療及湯水,包括馬齒莧粥、赤小豆鰂魚湯、雙參豬髓湯、木耳金針烏雞湯、以及苦瓜黃豆排骨湯等。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士(放射科)
册中醫師

 

 

化療嘔吐不容忽視 醫學界倡新方案抗癌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化療是漫長抗癌之路的其中一關,但副作用是導致嘔吐,調查發現,近六成人指嘔吐嚴重打擊其抗癌意志,近兩成人因而無依時依量接受療程。專家解釋,化療藥物直接刺激腦部的「嘔吐中心」及破壞胃部細胞,引致嘔吐,提倡「三合一」止嘔方案,以新一代止嘔藥「NK1神經激素受體對抗劑」,結合類固醇及血清素受體對抗劑,達致「零嘔吐」。

  化療引發的嘔吐可分為急性嘔吐、延遲性嘔吐及預期性嘔吐。急性嘔吐是在治療後廿四小時內出現嘔吐;延遲性嘔吐是在治療後兩至五天內出現。預期性嘔吐則指患者曾於化療後嘔吐而存心理陰影,以致未進行下一次化療已引發嘔吐。外國調查發現,約三分一患者會出現預期性嘔吐。

  香港造口人協會與展晴社今年三月至六月訪問約四百名曾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大部分患大腸癌或乳癌。結果發現,七成七人接受化療後曾嘔吐,三成半人曾出現預期性嘔吐,近兩成受訪患者稱因擔心化療副作用,無依時依量接受療程。

  中大腫瘤學系副教授陳林解釋,嘔吐是化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因化療藥物會直接刺激腦部的「嘔吐中心」,並破壞胃部細胞,引起噁心及嘔吐的反射反應。他補充,化療引起的嘔吐「可大可小」,嚴重的可引致食道撕裂及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須中斷治療。

  五十歲以下女性、以往較易暈船或暈車,以及較易焦慮的人屬化療後嘔吐的高危一族。乳癌及睪丸癌患者,因多以高度致嘔藥來治療,亦屬高危一族。

  陳指出,近年醫學界提倡「三合一」止嘔方案,以新一代止嘔藥「NK1神經激素受體對抗劑」,再結合血清素受體對抗劑及類固醇藥物,從多方阻截嘔吐的信息傳至大腦,大減出現嘔吐機會。不過,用家或會出現頭痛和疲倦等輕微副作用,建議孕婦及對藥物敏感人士勿服用。

  現時公立醫院免費資助病人使用血清素受體對抗劑及類固醇藥物,配合新止嘔藥每次療程費用約六百元。他又建議患者少食多餐,選擇清淡食物,並多外出呼吸新鮮空氣,減低嘔吐風險。

  五十七歲的Moon(化名)年中確診患乳癌,在接受化療前服用新止嘔藥。她表示未曾嘔吐,睡眠質素及精神均理想。

hk.news.yahoo.com/%E6%96%B0%E8%97%A5%E4%B8%89%E5%90%88-%E6%96%B9%E6%A1%88-%E7%99%8C%E7%97%87%E5%8C%96%E7%99%82%E9%9B%B6%E5%98%94%E5%90%90-215826646.html

—————————————————————————————

( am730 )
 

化療嘔吐不容忽視 醫學界倡新方案抗癌

2014年09月10日
 
  • 陳林(左)指,患者應與醫生多溝通,商討合適的化療方案。(林振東攝)

    陳林(左)指,患者應與醫生多溝通,商討合適的化療方案。(林振東攝)

 

化療引起的嘔吐可大可小,嚴重者可會導致脫水及營養不良,甚至因而要中斷治療。但嘔吐卻是化療常見的副作用,對患者來說看似避無可避,部分人便寧願放棄化療,最終會影響病情。有腫瘤科醫生指出,現時醫學界已有新的止嘔藥物,有助患者減少嘔吐,故希望患者多與醫生溝通,並應正視及積極化療抗癌。

香港造口人協會及展晴社於今年3月至6月期間,訪問401名曾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受訪者主要是大腸癌及乳腺癌患者,結果發現近八成患者接受化療後曾嘔吐,三成半患者則曾出現預期性嘔吐(即首次嘔吐造成他們頗大的心理作用);逾三成更曾向醫生要求避免採用化療。另外,以0分至10分,10分為嘔吐對患者抗癌意志最大,近六成受訪者評逾7分。
中文大學腫瘤學系副教授陳林指,化療後嘔吐可分為3類:急性嘔吐(治療後24小時內發生的嘔吐)、延遲性嘔吐(用藥後第2至5天引發的嘔吐),及預期性嘔吐,而嘔吐或噁心往往令患者恐懼並逃避治療,一般以女性、50歲以下及較容易焦慮者等,為化療後嘔吐的高危族。
近年,本港醫院普遍採用新一代止嘔藥「NK1神經激素受體對抗劑」,將其結合傳統治療方案中的血清素受體對抗劑及類固醇藥物,阻截「嘔吐」的訊息傳至腦部,三管齊下減低嘔吐反應。陳林指,該「三合一」方案須視乎患者屬哪種治療方案及藥物配搭。當中,乳癌化療後嘔吐最常見,其他如肺癌及睪丸癌化療時所用的藥物「順鉑」,亦屬於高度致嘔性化療。
57歲的Moon(圖右)今年6月發現患上乳癌,當時按其腫瘤大小被診斷為第二期,其後於7月進行了切除手術。Moon表示,化療開始前,接受醫生建議,採用「三合一」止嘔方案,至今已接受兩次化療,都沒有出現噁心感覺及嘔吐,「仲會覺得開胃咗,而平日都會戴口罩去晨運和急步行」。
陳林稱,七至八成乳癌患者會有化療後嘔吐,採用新方案後,近九成則沒有出現急性嘔吐,及逾八成沒有出現延遲性嘔吐。而新方案沒太大副作用,惟屬病人自費藥物,若於公立醫院,每次化療使用新方案需約600元。
 
 

癌末患者積極治療 需仔細評估

文/陳煒

望春嫂(化名)是一名73歲女性病患,半年前經醫師診斷肺腺癌第四期,基因檢測符合口服標靶用藥,服藥近5個月,腫瘤似乎控制中,沒有惡化的情形,家人也為此感到稍許舒坦。

但好景不常,就在這個月初,望春嫂以為只是個感冒,到藥房抓成藥吃,哪知才過了3天,竟高燒不退、呼吸急促,意識逐漸不清,被家人緊急送到急診室。

經急診醫師初步處理及判斷,醫師告知望春嫂的子女們,感染情形嚴重,有呼吸衰竭的可能性,並詢問家屬下一步的方向。

這時,望春嫂的幾個兒子、女婿和媳婦在急救室外,七嘴八舌討論起來,但意見卻是分兩派。大兒子和小女兒主張不要再讓媽媽痛苦了,希望不要再進加護病房受折磨。但是二兒子和三兒子無法接受,傾向積極治療。在旁無法插嘴但平日受阿嬤疼惜的「曉喬」心急如焚,眼眶泛著淚地哀求醫師,希望阿嬤可以轉到加護病房接受積極治療。

這樣的場景不陌生,一個月總要發生個幾次。到底癌症病人進入加護病房積極治療,可以得到多大的好處呢?

隨著癌症病人增加的趨勢及愈益進步的治療技術及藥物,愈來愈多癌症病患在治療過程中,可能遇上各式的感染,甚至有的進展到呼吸衰竭。因此,是否有一「預後指標」可告知病患及家屬,哪類病人需積極治療,成為刻不容緩的研究。

在上個月美國胸腔醫學雜誌《Chest》所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分析700多位癌症病人住進加護病房照護的結果,發現若病患為新診斷的癌症、復發或進展性癌症、腫瘤阻塞呼吸道、身體活動功能不佳、需要使用呼吸器、器官衰竭指標較高者等,其死亡率是較高的。

但是對於那些身體活動功能較佳,無進展性癌症及無腫瘤導致呼吸道阻塞的癌症病患,其存活率可達到53%。

當然這只是單一國家的研究,研究結果是否可應用到其他地方,需要經過進一步的驗證,但此研究的結果也提供給病患及家屬們一個參考的依據。

最重要的是,子女們應該平常就要有機會跟家中罹癌的長輩談論此事,傾聽患者的意見,子女們也應多溝通,如此才不至於發生措手不及的悔恨。

(作者為嘉義基督教醫院主治醫師)

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11045

(肝癌) 香港:肝癌風險指數

肝癌風險指數



香港癌症基金會  2013年6月14日 


大家若有留意前幾篇關於肝病的文章,都知道乙肝有機會引致肝癌    。染上乙肝猶如體內裝了計時炸彈,沒有人知道乙肝何時會惡化為肝癌,若處理不慎,便只可聽天由命。 

本港約有50萬慢性乙肝患者,當中接近四分一最終會死於肝癌或肝硬化    等併發症。一直以來,醫生會憑知識及經驗來評估乙肝患者的患癌風險,為有需要的病人安排抗病毒藥物治療,減低風險;並安排每半年至一年的肝癌普查,作甲胎蛋白測試及超聲波檢查以便及早診斷和醫治早期肝癌。 

我們相信每個乙肝患者都希望知道自己患上肝癌的風險,務求與醫生選擇合適的治療策略。因此,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與腫瘤學系用了十年時間共同研究及設計,以簡單計算方法所得的結果評估慢性乙肝患者的患癌風險。醫生可透過五項最重要的肝癌因素,分別為年齡、白蛋白數量、膽紅素數量、乙肝病毒數量及肝臟有否硬化為病人計算肝癌風險指數(註)。 

指數由最低0分至最高44.5分,為患者分為低(少於5分)、中(5-19分)及高(超過或等於20分)風險三個組別。中或高風險的患者,基於十年內患癌的機會較高,應定期接受肝癌普查及考慮接受抗病毒治療。而低風險患者則可先觀察病情,並於一至兩年後再以指數計算風險級別。 

若慢性乙肝患者知道自己屬於哪一個風險組別,便能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以減低不必要的疑慮。 

若病人想得知自己的風險指數,可參考最近的驗身報告,並對照下表,把五項因素的得分相加。病人可嘗試自行計算,但計算後必須諮詢醫生意見以商討最佳的治療方法監控病情。 



香港中文大學    肝臟護理中心
註︰此計算方法只適用於慢性乙肝病人,詳細內容請參閱
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網頁。

 

http://www.cancer-fund.org/tc/cancer_news_180.html

 

轉載自:

https://hk.news.yahoo.com/%E4%B8%AD%E5%A4%A7%E8%A8%AD%E8%82%9D%
E7%99%8C%E9%A2%A8%E9%9A%AA%E6%8C%87%E6%95%B8%E8%A8%88%E7%
AE%97%E6%B3%95%E5%8F%AF%E8%A9%95%E4%BC%B0%E6%82%A3%E7%97%85%
E9%A2%A8%E9%9A%AA-035100607.html

(乳癌) 跟乳癌說掰掰的食物

跟乳癌說掰掰的食物

 

 

我們都聽過乳癌,但不知如何預防 現在有小小秘方


乳癌,它一直都是女性朋友的隱憂,想想萬一要把最能讓人注目的部位切除掉,

那是多麼難過的事啊!不過你知道嗎?有個水果可是可以讓你跟乳癌說 ByeBye ?


加拿大氰化物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蕃茄汁內所含的蕃茄紅素具有防止乳癌的

效果,特別是像蕃茄醬、蕃茄汁或是蕃茄湯等經過加工的蕃茄食品的蕃茄紅素

特別容易為人體吸收,對降低罹患乳癌的效果比直接生吃蕃茄還要好。

如果達到預防效果每天須吸收五毫克的蕃茄紅素 


英國『衛報』報導,前此有研究顯示食用蕃茄可以減少男人罹患攝護腺癌和心臟病

機率,而這項由一家蕃茄醬公司贊助的研究則發現,蕃茄、西瓜與紅葡萄呈現紅色

的蕃茄 紅素可以預防乳癌、子宮頸癌、前列腺癌、結腸癌與心臟病,其中又以預防

乳癌的效 果特 別顯著。 而且也應吃足量的新鮮蔬果以維健康

去脂食物

(1) 凍豆腐 
     根據報導指出,凍豆腐能吸收胃腸道以及全身組織的脂肪? A? Q脂肪的排泄。

(2) 鳳梨  
    鳳梨有蛋白質分解酵素,具有分解魚、肉! 能,吃過大餐後可以 吃它。

    但是吃涼的東西會不舒服的人,儘量少吃 它。

(3) 陳皮 
    漢方的陳皮,對脾、肺很好,可以幫助消化、排除胃部的氣、減少 腹部脂肪

    的堆 積。 有心臟、血管毛病的人最好少吃

(4) 薏仁 
    味道微甜的薏仁除了美白治痘,對水腫型的肥胖也很有幫助。

         但是孕婦禁止吃哦

(5) 烏賊 
    烏賊的脂肪含量,每 100g 才有 0.7g ,是很不容易害妳變胖的食物。

(6) 木瓜  
    木瓜有輕微的興奮作用。本草綱目說,木! i以去水腫、治腳氣病 

    關節不好的人,也可以吃木瓜改善哦!

 

(7) 綠豆芽  
    含有較高的磷、鐵之外,主要含有大量竷驉A多吃綠豆芽,也不易形成脂肪在皮下。

 

http://forum.pchome.com.tw/content/7/29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