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 鼻咽癌護理須知 — 灌洗鼻咽法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鼻咽癌護理須知 — 灌洗鼻咽法

 

 

< 轉載 >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 臨床腫瘤科

 

http://www.healthyhkec.org/healthcare/cancercare/NasopharyngealCancer05.jpg 

(鼻咽癌) 香港 驗血可及早檢測鼻咽癌

未來醫世代:驗血可及早檢測鼻咽癌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2010年04月15日

 

 

鼻咽癌的病發高峯年齡為40至60歲,是香港與南中國其中一種最常見的癌症。患有早期鼻咽癌(第1及第2期)的病人,只需接受放射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達85%。相反,患有晚期(如第4期)鼻咽癌的病人,除放射治療外,還需接受包括化療的系統性治療,其五年存活率約50%。

 

 

準確性超過95%

鼻咽內視鏡檢查是目前診斷鼻咽癌的標準方法,但由於屬創傷性,且須由耳鼻喉專科醫生操作,輪候檢查時間長,因此並不適用於全民鼻咽癌篩查。
引致鼻咽癌的成因與 EB病毒感染有關。中大盧煜明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於1999年成功研發以定量分析血液中 EB病毒基因,作為診斷鼻咽癌的無創傷性測試方法,其準確性超過95%,是目前癌症血液測試中最準確的一種。
為進一步證明此血液測試適用於診斷早期,甚至沒有病徵的鼻咽癌患者,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陳君賜教授及研究隊伍,正進行一項為期三年的鼻咽癌普查研究。超過1,300名40至60歲、沒有病徵的人士會在這三年內接受三次鼻咽癌血液測試。若結果呈陽性,會被安排接受如鼻咽內視鏡及磁力共振成像檢驗等進一步檢查,以證實是否鼻咽癌。此項研究將提供重要數據去確定鼻咽癌普查的成效。研究人員期望將來能利用血液測試,為市民及早診斷出鼻咽癌,提高生存機會。

撰文: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分子診斷實驗室毛羨寧博士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0415/13930850

 

心臟不得癌症是因為温度高?

 常聽說肝癌、肺癌和胃癌等,卻很少聽說心臟癌,這是為什麼呢?心臟真的不會得癌症嗎?有人說心臟不得癌症是因為它屬火,溫度高,事實真是如此嗎?

C.CristataX 發表於  2013-05-21 15:29

心臟的解剖結構示意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参考文献:

 《动物生理学(第四版)》,陈守良,北京大学出版社

  1.  
  2. 《细胞生物学》,潘大仁,科学出版社
  3.  
  4. 《生理学原理(第4版)(中文版)》,Matthew N. Levy / Bruce A. Stanto / Bruce M. Koeppen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6. Matters of the Heart: Why Are Cardiac Tumors So Rare?
  7.  

 

 

  1. Heart cancer: Is there such a thing?
  2.  

感谢@鱼在在藻 对于此文的帮助。

謠言:人體裡唯一一個永遠不可能患癌症的器官就是心臟,從來沒有人患過“心臟癌”,醫學裡沒有這回事。其原因就是心臟屬火,人體裡很大部分的熱能就是心臟所產生的。就是因為人心臟的這個特性,它不會生癌症。

真相:心肌細胞從人出生後不再分裂繁殖,所以心肌細胞很難出現癌變,同時心臟中血流極快也讓癌症很難轉移到心臟上。雖然罕見,但是心臟腫瘤還是存在的。人體裡的大部分熱能不是心臟產生的。

什麼是癌症?

癌症(cancer)狹義上是指惡性腫瘤的一種,當希波克拉底第一次看見癌症的病灶時,他用古希腊語的καρκίνος來形容病變組織,這個詞的意思是“螃蟹”,大概是因為第一次映入人們眼簾的癌症以及其周圍的血管就如同一只爬行的螃蟹一樣伸展著八條長腿。

惡性腫瘤和良性腫瘤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其擁有浸潤和轉移能力,良性腫瘤往往與周圍的組織有明顯的界限,雖然成長的時候會擠壓周圍的組織,但是不發生侵入,也不會發生轉移,手術時容易切除干淨,摘除病灶後也不轉移,並且很少有復發。但是惡性腫瘤不同,惡性腫瘤通常與周圍的組織沒有明顯的界限,可以輕易地進行擴散,侵入周圍的組織;這種能力被稱為浸潤,因而單單腫瘤被摘除後,也容易出現復發的情況,甚至還可能出現跑到其他部位去的情況,這就是惡性腫瘤的轉移。

而癌症,指的是一種是上皮細胞(即覆蓋於組織或器官腔道表面的細胞)發生惡變,導致的惡性腫瘤,包括鱗狀上皮癌,腺癌,和未分化癌三大類。至於結締組織引起的惡性腫瘤,如白血病,淋巴瘤,一般只將其視為惡性腫瘤;當然,口語上也存在“血癌”的說法。癌症的病因被認為有四大類,包括:

電離輻射如X射線

化學致癌因子如亞硝酸鹽

病毒,如HPV與乙肝病毒

遺傳因素

而究其本質,癌症的原因就是DNA的“遺傳錯誤”,這些錯誤包括DNA復制的時候出現差錯,DNA轉錄RNA時出現錯誤。也因為這些遺傳錯誤,導致癌症經常出現在代謝活躍、分裂活動活躍的細胞。

心臟是個啥?

人的體內遍布通道,通道中湧動著紅色的血液,而這些紅色血液的必經之路,就是心臟。1628年,哈維發表了《動物心臟及血液運動的解剖學研究》,闡述了通過心臟的活動,血液被不停地從左心室通過動脈被送到全身,之後通過靜脈流回右心房,再由右心室進入肺循環,將充滿二氧化碳的靜脈血變成鮮紅色,充滿氧氣的動脈血,動脈血被左心房吸入心臟,再被泵入左心室,完成一次循環。而在這一次循環中,心臟一直不停地工作著。

那麼,心臟這麼不知疲倦地工作著,它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呢?

心臟,大小如一個拳頭,由心肌構成,心肌是一種橫紋肌,橫紋肌指的是肌纖維上有規則明暗條紋的肌肉,同樣屬於橫紋肌的還有骨骼肌;二者基本結構類似,但是骨骼肌的肌纖維呈柱狀,細長;相比起骨骼肌,心肌細胞看上去更加短,更加粗壯。而二者最大的區別,是心肌的收縮呈現出自動節律性,即心肌細胞能通過自身內在的變化而自動出現節律性的興奮。盡管心臟受到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支配,但是切斷心臟和神經的聯系後,心臟依舊能搏動,甚至完全離體後心髒仍在進行著自動的節律性搏動。

而人類的心肌進一步分化成兩類細胞,一類是構成心肌和心房的心肌細胞,含有豐富的肌原纖維,收縮能力強,被稱為工作心肌細胞;而另一類,則特化成了特殊傳導系統,用於產生和傳導興奮。心臟的自動節律性搏動就是起源於這些細胞。

心臟癌症為何罕見

心肌細胞被稱為“終末分化細胞”,即這種細胞的壽命與人一樣,從人出生後不再分裂增殖,數量保持不變,已經高度分化,只具有特定功能了,關於分裂增殖的基因無法表達。因此,心肌細胞的原發癌症極其罕見。

但是如果轉移呢?幾乎所有癌症到了晚期都會出現轉移的情況,導致患者全身各處都出現癌細胞,那麼心臟會不會出現轉移癌呢?

一般情況下,正常的體細胞需要粘附在固定的表面上生長,當增殖達到一定密度的時候,就會停止分裂,這個過程,在生物學上被稱為“接觸抑制”。但是癌細胞不存在這類生長限制,癌細胞甚至可以在半固體的瓊脂中懸浮生長,不需要固定,不受密度限制,並且可以持續分裂。一般認為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有三點:

癌細胞自身能合成生長因子。

一些受體的敏感性出現異常增高,導致即使外界的配體濃度極低也能發生作用。

基因突變引起的細胞增殖相關信號出現異常。

癌細胞在外觀上顯示出了極為明顯的迅速增殖特征:癌細胞的細胞核大,核仁數目多,核膜與核仁輪廓明顯,並且可以看見細胞表面的微絨毛增多而且偏細,細胞間的連接減少,導致癌細胞極容易從組織上脫落,順著淋巴系統或者血液系統走遍全身而擴散開。

但是同樣,癌細胞的轉移需要需要的並不僅僅是輕易脫落,同時還需要能夠在身體的某個地方扎下營寨發展,但是心髒的特點讓癌細胞很難停下來,盡管心臟中存在神經系統,存在脂肪,存在間皮等組織,但是癌細胞遇見的最大麻煩是——心臟中的血流速度太快了,絕大多數癌細胞沒機會落下腳步就被血液又帶出心髒了。也因此,心臟也是轉移癌的罕見區域。

罕見,但總有漏網的

不過,心臟真的完全無視腫瘤麼?不不不,別忘了心臟中可不僅僅是肌肉,盡管心肌占用了心臟的大部分,但是別忘了,心臟中還有一大部分是血管,因此,血管肉瘤還是會出現在心臟的,事實上,血管肉瘤也是心臟惡性腫瘤中常見的類型。除了血管肉瘤,橫紋肌肉瘤也會在心臟出現,一般是出現在嬰幼兒身上。但總的來說,心臟的惡性腫瘤比例很低。

更常見的心臟腫瘤是良性的,例如心臟粘液瘤,心臟的瓣膜有可能出現另一種良性腫瘤——乳頭狀彈性纖維瘤。因為心臟是血液的必經之路,所以,即使是良性腫瘤,也可能因為堵塞血管通路,導致嚴重的後果。屍檢顯示,原發性心臟腫瘤(惡性加良性)的出現頻率在0.1%到0.25%左右。

亨利八氏的第一任王後,阿拉貢的凱瑟琳死後的屍體被做防腐處理時,人們在她的心臟上發現了一個黑色的腫塊,當時人們以為那是被下毒的表現,但現代醫學專家公認,那應該是一個心臟腫瘤。圖片來源:Lucas Hornebolte

心臟腫瘤罕見是因為溫度高?別扯了!

謠言的另一部分提到,心臟不得癌症的原因是人體的熱量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心臟,但是事實上,心臟只是一個給血液提供動力的器官,可是為什麼心臟裡流出的血液確實如此溫暖呢,這就要從另一個地方說起了,那就是人體的熱量究竟是怎麼產生的。

人類是典型的恆溫動物,也就是說人體的溫度並不會隨著環境出現大幅度變動,而是處在一個小幅度變動的穩態下,恆溫並不代表全身的溫度都是恆定的,而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體表溫度,人類的體表溫度在37℃左右,而另一部分,則是核心溫度,核心溫度會略高於體表溫度。內髒的溫度就屬於核心溫度。

那麼,人體維持溫度的熱量是哪裡來的呢?

人在安靜休息時,熱量主要來源於體內緩慢的葡萄糖代謝產生的熱,其中,肝,腸,腎大約提供50%的熱量,肌肉的代謝提供了20%的熱量,大腦的代謝提供了10%的熱量,其他熱量由身體其他部位代謝產生。也因此,心臟並不是重要的產熱工具,實際上,心臟和肝,腸,這些產熱大戶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這些“產熱大戶”都還更容易換上癌症,心臟卻不易患上癌症,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患上癌症的幾率實際上和是不是重要產熱器官並沒有重要聯系。

事實上,同樣都是人體細胞,癌細胞和正常的細胞一樣怕過熱,怕過冷,當體溫超過43℃時候,癌細胞和體細胞也一起死亡,所以,並不是因為心臟產熱,或者因為心臟溫度更高,所以才不容易換上癌症。

結論:

謠言粉碎。心臟會得癌症,但心臟的癌症罕見,不是因為心屬火或者心臟溫度高,而是因為心臟的特殊組成以及癌症的特性.

www.guokr.com/article/437037/




 

治療後,怎麼追蹤

 癌症治療終於告一段落,你可以大大鬆了一口氣,同時你的主治醫師會告訴你後續的一些追蹤計劃,往往這些計劃會依照主治醫師經驗和準則作不同的安排!

 
時間週期可能為4-6個月,某些複雜項目會1年到1年半檢查一次,請準備自己的小冊子掌握檢查時間。
 
 
治療後的追蹤包含:
1.身體檢查
2.問診(治療後的副作用、身、心、家庭、社會狀態)
3.影像學:
簡單的 X光(胸、腹部),超音波(乳房、胸部、腹部),複雜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核子醫學掃描,正子照影(癌症掃描)
4.內視鏡:鼻咽鏡(頭頸癌),胃鏡(胃癌、食道癌),大腸鏡(大腸直腸癌),陰道鏡(子宮頸癌),膀胱鏡(膀胱癌)
5.抽血:腫瘤指數,注意:腫瘤指數追蹤只有參考,異常指數或正常指數都是要進一步追蹤確認!
6.若你曾接受乳癌化學治療(小紅莓)、標靶(賀癌平),左乳放射線治療,或其他血管抑制增生標靶藥,基立克等,請於治療後每年定期回心臟科接受基本檢查,因這些治療約會引起12%相關的心血管問題
 
 
除了這些,我會告訴你也要注意新陳代謝的問題,來預防復發!!
 
1.膽固醇 :研究發現,膽固醇代謝物 27HC會刺激乳癌生長與轉移 (資料) 1.64倍風險(資料2)
2.低密度膽固醇(LDL):低密度膽固醇會增加乳癌細胞增生和侵襲 (資料)(資料2)
3.血糖:目前很多大型研究指出,糖尿病與癌症的關聯性 (資料)
 
血糖、血脂肪不是只有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而已,目前研究趨向,慢性的新陳代謝問題,血糖、血脂肪高與癌症有關聯,可能與慢性發炎,葡萄糖耐受性路徑等有關,但不少研究也指出,高血糖、高血脂肪會促進已存在的癌細胞蔓延、生長和轉移擴散,因此我會建議癌後病人,植物飲食、運動、減壓、減重外,追蹤檢查包含你的血糖與血脂肪的指數,幫助減少復發的風險!
 
志穎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健合研究所碩士
他建立的榖雨癌後重生知識分享平台,致力以實証醫學來指引方向,
關注癌症治療之後的社群,繼續美麗新生

穀雨 癌後重生知識分享平台
http://cancernewlife.blogspot.tw/

「我要活下去!」 抗癌騎士騎遍20多個國

 

                  69歲的抗癌騎士嚴政治騎單車環球圓夢。李姿慧攝

抗癌騎士圓夢,罹患大腸癌的嚴政治參加了全球首創分時分段單車環球壯遊計畫,花4年時間騎遍20個多國家,騎了2萬3800公里,讓他看遍世界的風景,嚴政治說:「環球不是為了玩,而是為了活下去,參加後讓我至少活了4年,只要能動,我要一直騎下去。」
 
單車環球壯遊聯盟自2011年起舉辦了全球首創分時分段單車環球壯遊計畫,從中國騎到哈薩克,隔年再從中亞騎到土耳其伊斯坦堡,2013年再從土耳其騎到荷蘭阿姆斯特丹,2014年橫越美國,總共有100人次參加,年齡從11歲到76歲,其中69歲的嚴政治和60歲的廖木旺4年來全程參與,環球騎了2萬3800公里,完成人生中的壯舉,單車環球壯遊聯盟今頒獎給該兩人。
 
嚴政治說,他6年前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化療手術後,他已爬過10多次玉山,也常泳渡日月潭,還有什麼心願還沒完成,那就是騎車環島,沒想到一騎就停不下來,但最辛苦的是手術後無法久坐在自行車上,常想找廁所,每天一騎就拉一坨屎,但他始終不放棄,一聽說有騎單車環球活動他也想參加,他聽說大腸癌手術後,5年存活率僅有4成,他想,如果不參加,可能就沒機會了,如果要參加分時分段環球,至少要活4年。
 
嚴政治說,他因此要再向上帝借4年的時間,環球不是為了玩,而是為了活下去,也因這樣的騎單車,他身體越來越好,就這樣從65歲騎到69歲,也看到很多風光,認識很多人,未來只要還能動,他會一直騎下去。
 
嚴政治說,途中也因身體不適,騎得很辛苦,但支撐他騎下去的動力,就是「我要活下去」,因此身體再怎麼不適,他從不中斷旅程,而完成單車環球對他來說最大的意義,就是「活下來了」。
 
單車環球壯遊聯盟執行長陳守忠表示,分段分時單車環球騎了近7千公里,幫很多人完成心中的夢想,旅途也有很多的故事,例如曾因大批車隊出現在美國小鎮,保守的鎮民頻報警,讓他們沿途屢遭警方攔下關切,但騎到最後,鎮民也接受了他們,還反通知記者來採訪,未來也將持續辦下去。(李姿慧/台北報導)

骨質疏鬆藥可治癌

 


 

 

 

 

 
■香港大學(圖)最新研究發現,常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藥物「帕米磷酸鈉」有助抑制由EB病毒引起的腫瘤。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可引發鼻咽癌及淋巴瘤等致命癌症,香港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常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藥物「帕米磷酸鈉」有助抑制由EB病毒引起的腫瘤,實驗顯示注射該藥的患癌老鼠組,死亡率可降低至一成,生存期較無治療老鼠長40天以上。
研究由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副教授涂文偉領導,首次利用「人類化小鼠」模型進行研究。方法是將高危患癌的老鼠分成兩組,一組10隻老鼠注射了帕米磷酸鈉,與另一組11隻不獲注射的老鼠作對照比較。結果對照組老鼠全部生長癌瘤,其中9隻死亡,死亡率82%,生存期約60天。注射藥物組則只有2隻老鼠發現癌瘤,一隻死亡,死亡率大減至只有一成,生存期多於100天。

 

副作用低過其他療法

涂文偉表示,治療原理為帕米磷酸鈉可活化一種細胞的免疫力,並能識別EB病毒誘發的腫瘤及正常細胞,然後殺滅癌細胞及消除腫瘤,此藥的副作用遠低於目前各項癌症治療,估計兩、三年內可進行人體臨床研究。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癌症細胞》發表。
另外,中文大學支持由政府資助的全港性「大腸癌篩檢先導計劃」,建議先資助61至70歲市民參加。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2008至2012年,為逾萬名50至70歲,沒有大腸癌症狀市民進行大腸癌篩查,顯示61至70歲組發現後期腫瘤和癌症比率較高,這年齡層的市民對大腸癌篩查的心理障礙也相對較少。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918/18870145

(鼻咽癌) EB病毒與鼻咽癌 (上/下篇)

EB病毒與鼻咽癌 

 

 

( 上篇 )

英文Epstein-Barr virus (EBV),又稱為艾伯斯坦-巴爾病毒(EB病毒),是一種淋巴細胞病毒,1964年首先由Epstein, Achong 及Barr等人在伯奇氏 (Burkitt’s) 淋巴瘤病人的細胞中發現。此後被認為和許多疾病包括鼻咽癌有關。全世界有超過90%的人口受到EB病毒的感染,但只有少數會發病。雖然EB病毒與鼻咽癌發病的基制仍待進一步研究,我們已確知EB病毒隱藏在幾乎所有鼻咽癌細胞中,這對鼻咽癌的診治提供了新的目標。 

中大醫學院1999首先發現在鼻咽癌病人血漿中定量檢測EB病毒的水平(EBV DNA)與鼻咽癌診斷和預後有重要關係,其後研究又証實血漿中EBV DNA的水平可反映病人體內鼻咽癌細胞的總量。 

以下個案說明了EBV DNA在臨床的應用。 

陳女士三年前證實患了鼻咽癌,並轉移至下頸部淋巴,屬IV期B。完成了兩個月的放療與化療後,她參加了醫院的一項臨床研究。在放療後6至8週檢驗血液EBV DNA水平。因EBV DNA呈陽性,而掃瞄未發現腫癌,她獲安排完成了六個療程的輔助化療。完成後的全身正電子掃瞄未發現癌細胞。 

陳女士繼續接受監測,半年後她血液EBV DNA水平開始上升,病人未有症狀,但正電子掃描顯示頸部淋巴有復發迹象。她接受了頸部淋巴切除手術,病理報告証實淋巴含殘餘癌細胞。之後血液EBV DNA水平又再上升,掃瞄發現病者肝部有單發病灶。她雖然接受了肝部射頻治療和化療,並且血液EBV DNA水平已回落,但在化療停止後,血液EBV DNA水平又回升,直至掃瞄發現癌細胞重現在病者肝部射頻位置。在接受了肝部手術後,她血液EBV DNA水平始降至零。肝部病理報告証實殘餘癌細胞。 

目前陳女士已恢復工作,並繼續覆診。 

中文大學醫學院 
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及綜合癌症研究中心副總監 許斌醫生.


————————————————–

( 下篇 )


上篇我們說明瞭定量檢測血液中的EB病毒水準 (EBV DNA),如何協助醫生盡早診斷鼻咽癌細胞的轉移而安排有效的治療,我們也認識到傳統抗癌治療方案的局限性。手術或放射治療只能針對局部未擴散的癌細胞。化療藥物即使能有效抑制擴散了的癌細胞的生長,但停藥後癌細胞經常都 “死灰復燃” 。 

其實在自然界,人體很多的疾病最終能不治而愈,全賴病者自身免疫系統功能的修復。人體免疫系統通常可以識別和對抗細菌、病毒所引致的感染,也能夠消滅異常的細胞。疫苗可增強人體對某種病毒的免疫能力,因為疫苗有助免疫系統作好準備,隨時對抗這種病毒。 

我們已知EB病毒隱藏在幾乎所有鼻咽癌細胞中,這正好為鼻咽癌的免疫療法提供了目標。而隱藏在鼻咽癌細胞中EB病毒,表現的EBV基因為EBNA1、LMP1和LMP2。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與英國    伯明罕大學針對EB病毒與鼻咽癌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合作研究,發現鼻咽癌患者自身免疫系統,能有效產生T細胞去針對鼻咽癌細胞表達的EBNA1和LMP2病原 (見圖一),可惜它們數量不足夠抵抗和去除身體內受EB病毒感染的鼻咽癌細胞。 

在2004年,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科學家,成功合成EBNA1和LMP2製成EBV疫苗。我們希望借助注射EBV疫苗,去提升患者體內針對EBNA1和LMP2病原T細胞水準,從而對付體內殘餘的鼻咽癌細胞。 

自2006年起,我們聯同英國癌症研究局(CR-UK)在英國三所癌症中心和香港包玉剛癌症中心進行了EBV疫苗的臨床研究,並完成了第一期的試驗,証實了疫苗的良好安全性,初步結果亦顯出此EBV疫苗可提高測試者體內針對EBNA1和LMP2的T細胞水準。下一步進行的第二期臨床試驗,將測試EBV疫苗在常規療法後有殘餘EBV DNA的鼻咽癌病人的療效。 

(鼻咽癌免疫治療的研究項目承蒙香港癌症基金會、嘉道理慈善基金會、香港研究資助局和英國癌症研究局資助,特此鳴謝。) 

中文醫學院腫瘤學系 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綜合癌症研究中心副總監 許斌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