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發現為癌症病人帶來曙光

相信對癌症病人來講,惡夢莫過於是癌病復發,但過去醫生都找不出癌病復發的原因。最近英國一個研究機構的新發現,就為癌症病人帶了曙光。

英國倫敦的癌症研究學院,追蹤調查一名血癌患者,患者在四歲時證實患上血癌,當時醫生說已經徹底殺滅他體內的癌細胞,但患者到了25歲時癌病復發,研究人員比對他兩次發病的癌細胞,發現兩者有基因譜系關係。

研究人員指出,在病人接受放射治療期間,部份癌細胞會減慢生長速度,進入休眠狀態,「扮死」避過殺滅,之後還會累積變異,直到癌細胞可以變成新細胞,這個過程需要一段長時間,這就解釋了部份康復的癌症病人會事隔十幾年之後才復發。

現在知道了癌症復發過程,科學家就可以透過加快癌症進入休眠狀態,提早「叫醒」癌細胞再追蹤變異了的癌細胞,減低癌病復發的風險。醫生相信這項發現能夠大大根治兒童血癌。現時的醫學技術,雖然可以顯著治療兒童血癌,但復發率高,很多兒童成年後都會復發。

(網絡圖片)

資料來源 : www.dbc.hk/radio2/news-detail/Id/78826/type/11/

癌的啟示:提防子宮內膜癌 遠離高糖分

 有醫學研究發現經常飲用含高糖分飲料的絕經後婦女,她們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較不常飲高糖飲品的婦女為高。研究員要求參加者在一百二十七種飲品中記錄她們過去十二個月內攝入飲品的頻率和分量來評估。

(網絡圖片)

 

攝入多 風險增78%

飲品清單內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不含咖啡因的可樂和百事可樂、七喜或其他有氣的飲料和果汁,無糖、低卡路里或無咖啡因的可樂或其他碳酸飲料也包括在內。

結果發現,攝入最多含糖分飲料的絕經婦女,患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子宮內膜癌種類)的風險增加百分之七十八。飲用的分量愈多,風險也愈高。研究結論是高糖攝取量可能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高糖飲食是導致肥胖的因素之一,肥胖亦與癌症包括子宮內膜癌有關。研究更指出,超重可能增加癌症復發機會和降低癌患者的存活率。所以,女士保持正常體重,不只是關乎外貌美觀的問題,而且會直接影響身體的健康,甚至是患癌機會。

香港防癌會將於本周六下午兩時半假醫管局大樓(九龍亞皆老街147號,眼科醫院側)舉辦婦科癌講座,由婦產專科陳嘉倫醫生講解子宮頸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的徵狀及治療,並有註冊物理治療師侯展鳳小姐分析運動防癌的益處。現場亦設有資深護士主理的癌症諮詢和身體脂肪測試服務,費用全免,查詢及報名請致電3921 3831。

 

香港防癌會高級教育主任 李周翠娥

資料來源:

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50730/00176_103.html

外遊第一日曬傷機會高,注意預防皮膚癌

 意大利、希臘、澳洲均屬於紫外線高企的地方

炎夏將至,不想皮膚受紫外線侵襲,增加皮膚癌風險,防曬工夫不可缺少。除了到海灘暢泳或行山等戶外活動要塗上太陽油外,外遊也要謹記做足防曬。皮膚科醫生指出,每逢夏天及長假期接獲的外遊曬傷求診個案特別多,患者不乏是長時間戶外活動,忽略防曬之餘,旅程第一天已曬傷。

皮膚科專科醫生侯鈞翔指,每到夏季,每月平均接獲20至30宗市民外遊曬傷求診個案,年輕人較多,主要曬傷面部、手臂或背部等外露部位,「多數係去東南亞旅行,享受陽光與海灘時出事,通常一落機,見到海灘就跳落水,旅行第一日已曬黑。第二日先記得用太陽油,夜晚發現皮膚滾燙、灼熱,甚至有腫痛曬傷症狀,如果之後再去曬就更傷」。

不少人誤解「落水」才要使用太陽油,他指出,凡進行戶外活動,如打網球、行山等,都會長時間接觸紫外線,都要做足防曬,以免曬傷皮膚。除了水上活動外,滑雪也會曬傷皮膚,因高山的雪面有反射陽光作用,曾接獲滑雪後曬傷手及面的求診個案。英國癌症研究組織最近公佈,英國人患上最嚴重皮膚癌「黑色素瘤」的個案,增至每年超過1.3萬宗,40年來激增逾6倍,導致每年2,000人死亡,專家相信與經常旅遊又忽略防曬有關。

侯鈞翔指出,歐洲如意大利、希臘均屬於紫外線高企的地方,旅遊時不使用防曬,容易損害皮膚。澳洲因上空臭氧層「穿窿」,紫外線帶來的傷害更高、更直接,旅遊當地也要謹記做好防曬。市民選用防曬產品時,要留意「SPF」及「PA」兩個數值。SPF主要用作抵禦紫外線B(UVB),若使用SPF30防曬產品,皮膚受保護時間為指數乘10倍,即300分鐘保護,同時可阻擋97%紫外線B。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應志浩則指出,SPF如超過100,摻入化合物或越多,增加皮膚敏感風險,一般使用SPF30已足夠。

PA用作抵擋紫外線A(UVA),國際上無標準定義,由「PA+」至「PA+++++」。通常越多「+」越好,醫學界建議最少使用「PA++」或以上。由於游水或戶外活動排汗後,會令防曬成份流失,市民應定時補塗防曬產品,至少每兩小時補一次。如游水,由頭部到腳應合共使用30毫升份量,才有足夠保護。

使用防曬產品貼士
1.選用SPF15至30度、PA++或以上的防曬產品
2.如到海灘游泳,應用30毫升太陽油,由頭塗到腳
3.出外前半小時塗防曬,有助與皮膚融合
4.戶外活動如經常出汗,需半小時至一小時補塗一次
5.游泳後每次上水,宜即時補塗太陽油

如何預防皮膚癌
1.避免在早上10時至下午4時,陽光猛烈時在戶外暴曬
2.留意天文台的紫外線指數,避免在指數高的日子在戶外暴曬
3.戴闊邊帽、穿長袖衫、使用傘子、太陽眼鏡及太陽油,阻擋紫外線
4.陽光猛烈時,留在有遮蔭的地方
5.定期檢查皮膚,觀察痣的大小、形狀及顏色有否突然改變

夏日曬得一身古銅色,就等同擁有健康膚色?擁有「曬唔黑」的白皙皮膚,患皮膚癌的風險較低?以上均是常見的誤解,原來一旦曬成古銅色,已對皮膚構成傷害。專家指出,曬黑始終對皮膚有害,愛享用「日光浴」的人士要注意。坊間俗稱「黑鬼油」的曬黑產品,預防紫外線B的SPF數值可低至0,當中所含的化學物,可增加色素分泌,令人曬太陽後,肌膚變得更黑。侯鈞翔表示,不少人誤解黑鬼油可曬黑又可預防曬傷,其實黑鬼油並無預防皮膚癌作用。使用後過度暴曬,也會曬傷皮膚。醫學研究已證實暴曬可提高皮膚癌風險,美國醫學界近年更大力反對「曬太陽燈」。

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顯示,2011年皮膚癌為本港第8位癌症,共有774宗新症。侯鈞翔表示,部份人誤解天陰就毋須防曬,其實無論晴陰,日間都有紫外線存在,也需要好好保護皮膚。記者曾到淺水灣測試泳客的防曬知識,不少人專誠到海灘享受日光浴,冀在炎夏展示一身古銅膚色,但對防曬仍有不少誤解。有市民認為自己皮膚白皙、「唔易曬黑」,故無懼紫外線的威脅;也有人指平日即使戶外活動,也較少使用太陽油,到海灘才會偶爾使用。應志浩指出,暴曬後皮膚會否變黑,需視乎個人的皮膚,如白人通常曬紅皮膚,較少曬黑;黃種人會曬黑或曬紅。他重申,即使皮膚沒有曬黑,但曬得通紅、甚至長出水泡,已是受到傷害的警號,更會增加患皮膚癌風險。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是日積月累,市民無論會否容易曬黑,進行戶外活動期間,也應做好防曬。

坊間防曬產品眾多,部份更聲稱含各式各樣營養素,既有助抵禦紫外線的傷害,又對皮膚有益。侯鈞翔指出,太陽油含營養素,多屬銷售噱頭,主要利用顧客貪便宜的心態作招徠。市民如皮膚容易過敏,更應減少使用太多成份的防曬產品。「皮膚如果容易過敏,應該用較單純防曬產品,唔好混合咁多成份」。他表示,醫學界已知有效的防曬成份,包括「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及「氧化鋅」(Zinc Oxide)。使用於皮膚表面時,有助將紫外線反射出去。市民買防曬產品時,可留意有否上述兩種成份。部份太陽油含胡蘿蔔素等營養素,他指出,胡蘿蔔素本身雖有抗氧化功能,但對皮膚來說,並沒有直接防曬的作用,市民要慎選防曬產品的成份。

不少化妝品都列出有防曬功能,如SPF15度至SPF30度,他表示,化妝品如帶有太多功能的化學成份,如防曬、遮瑕和保濕等,會令有關物料在技術上較難處理,效用令人懷疑。此外,化妝品的化學成份太多,會增加毛囊堵塞、皮膚敏感的風險,清潔較困難。他建議女士應選擇單一防曬功能的產品。

(網絡圖片)

資料來源: http://www.healthsmart.com.hk/article/issues/skin/I122448.aspx

 

運動大幅提升呼吸、心跳 防淋巴癌上身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加拿大最新研究發現,規律進行激烈運動,可以幫助降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風險

研究人員指出,運動可以讓呼吸加快,增加心跳速率,這對減少淋巴癌風險或許很有好處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研究生泰瑞‧伯伊爾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所發出的新聞稿中表示,很多人都知道,運動可以減少大腸直腸癌、乳癌風險,對身體、心理健康也都很有益處。這次研究發現,民眾若規律進行激烈運動,似乎也可以減少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風險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癌症流行病學、癌症生物標靶與癌症防治》期刊。

這項研究只發現激烈運動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風險下降有關聯,但並沒有證實光靠運動就能減少癌症風險。伯伊爾指出,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了解其中關聯性。

這項研究含括八百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各年齡層患者都有,其中約三分之二為男性。研究人員以八百多名年齡、性別相似、未罹癌民眾為比較對象,以問卷詢問這些人的健康情況、生活習慣、運動習慣等資訊,並將運動分為輕度運動、中度運動與激烈運動。

研究發現,與少運動的人相比,進行最多激烈運動的人較不會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罹癌風險最多減少百分之三十。研究人員指出,激烈運動可以大幅提升呼吸、心跳,這對降低罹癌風險很有幫助。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曾經讀過一則觀察報導,那是一位婦產科醫師寄給我的,裡面提到馬拉松選手,幾乎 不會罹癌,據推測,是因為馬拉松選手每次運動的時間長,排汗多 不會罹癌,據推測,是因為馬拉松選手每次運動的時間長,排汗多,,進而排除深層的毒素,而且心肺功能必須維持不墜等等。

這篇加拿大研究直接證實,強度高的運動,有助於降低淋巴癌的風險。

運動最好不要操之過急,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最好從輕便的運動開始,例如快走等等。

參考文獻:

Lif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Risk of Non-Hodgkin Lymphoma

  • Terry Boyle,
  • Richard P. Gallagher,
  • Randy D. Gascoyne,
  • Joseph M. Connors,
  • Nhu D. Le,
  • and John J. Spinelli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May 2015 24:873877;doi:10.1158/1055-9965.EPI-14-1303

http://cebp.aacrjournals.org/content/24/5/873.abstract

(網絡圖片)

資料來源: tw.news.yahoo.com/%E5%81%A5%E5%BA%B7%E4%B9%8B%E9%91%B0-%E9%81%8B%E5%8B%95%E5%A4%A7%E5%B9%85%E6%8F%90%E5%8D%87%E5%91%BC%E5%90%B8-%E5%BF%83%E8%B7%B3-%E9%98%B2%E6%B7%8B%E5%B7%B4%E7%99%8C%E4%B8%8A%E8%BA%AB-160000623.html

子宮頸癌疫苗

 

子宮頸癌的成因

子宮頸癌是世界第二號婦女癌症殺手,而在香港子宮頸癌在於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中位列第四,情況實屬普遍。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子宫頸癌是少數可找到直接致癌原因的癌症。現時己知感染人類乳突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HPV)是最主要的致病原因之一。 HPV病毒是經由性行為傳染。高於99.7%的子宮頸癌是由HPV病毒所引起,而有性行為的男女一生中感染HPV病毒的風險超過五成。另外,HPV除了引致女性患上子宮頸癌,也是女性陰道癌、外陰癌和生殖器官濕疣的主要病毒。

人類乳突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

HPV病毒有百多種,絕大部分無害,可以引致癌症的只有15種。常見的HPV類型,包括HPV-16、HPV-18、HPV-6、HPV-11、HPV31以及HPV45等。其中16及18型為「高危型」HPV,它們可引致高達70%的子宮頸癌及子宮頸的癌前病變,以及25%的異常(非癌症)子宮頸病變;而31及45型則合共引起9%子宮頸癌及子宮頸的癌前病變;其餘的6及11型為「低危型」HPV,能引致生殖器官濕疣及異常(非癌症)的子宮頸病變。

人類乳突瘤病毒疫苗

現時, 己有兩種抗人類乳突瘤病毒疫苗在香港註冊 -加衛苗®和卉姸康®。 它們的比較如下:

商標名稱: GARDASIL® 加衛苗® CERVARIX® 卉姸康®
學名: Quadrivalent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s 6, 11, 16, 18) recombinant vaccine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 types 16 & 18   (recombinant, AS04 adjuvanted)
可預防病毒: HPV 6,11,16,18 HPV 16,18,31,45
生產商: 黙沙東藥廠 葛蘭素史克製藥公司
適用症: 適用於9至45歲女性。來預防因感染人類乳突瘤病毒第6,11,16及18型而患上的名種疾病。

 

適用於9至26歲男性。來預防因感染人類乳突瘤病毒第6及11型而患上的生殖器官濕疣。

在香港註冊為適合10至45歲女性使用。
特點: 除了預防子宫頸癌,還可以預防由HPV 6,11型引起的生殖器官濕疣。 加入AS04免疫力加強劑,有效加強免疫反應和延長人類免受HPV感染的保護期。
注射計劃: 共分三劑肌肉注射,第二及第三劑分別於注射第一劑後第二及第六個月進行。 共分三劑肌肉注射,第二及第三劑分別於注射第一劑後第一及第六個月進行。
注意事項: 免疫系統衰弱,血小板減少及有凝血困難人士不易注射。

 

女士於接受疫苗注射期間應避免懷孕,同時亦應按醫生指示,定期進行子宮頸檢查。

副作用: 發燒,輕微至中等程度注射點反應,包括注射點疼痛以及紅腫。

 

 

 

 

 

 

 

 

 

 

 

 

 

 

 

 

 

 

 

 

 

 

 

 

 

 

 

 

 

 

 

 

 

 

 

 

 

 

'     

 

 

 

 

 

www.derchk.org/

安癌透視

 

 

今天聞癌色變,因為癌症已是威脅我們生命最可怕的兇手了。於此花少許時間來揭開「癌變」的紗帳,相信有助減低大家對癌患的恐懼感。

 

   知己知彼 

1.     癌細胞也是人體存在的一種細胞。

2.     癌細胞較適應在缺氧的環境中生存。

3.     身體長期積聚炎症,或許是癌患的前期表現。

4.     癌細胞對熱能的承受力較差,因而會容易被殺死。

5.     身心情緒長期受到抑壓,可令癌細胞在幼稚期銳速分裂。

6.     大腦(心系)的正向思想,有助減低癌患的發生和復發危機。

7.     腸道細菌值失衡,將會削弱脾系的免疫系統功能(正氣),更促使癌細胞加速生長。

 

 

   下面,再談談安癌之道。

ü      生活簡樸,自然為師。

ü      病從口入。宜慢食、清淡、七分飽和重質量。

ü      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充足氣血和暢通的經脈。

ü      精神壓力乃癌疾之源,除積極面對,並嘗試找出紓緩壓力的方法。

ü      癌細胞既然只是人體存在的細胞,那末,就讓她安然由成長、幼稚、成熟,直到凋亡期結束,勿強行攻堅,因勢而利導,例如安睡就好。

ü      炎症,即是「上火」,是身體產熱機能紊亂的表現。火熱可引致痰瘀沉澱而形成癌症。

   故此,如經常伴發感冒、胃腸炎、尿道炎、口腔潰瘍、皮膚潰損、口臭、白

   帶增多、關節紅腫熱痛等症患,就要多加注意!

ü      為何「城市人」患癌的機率會較高?相信與人體氧氣量不足有關吧。如能經常投向大自然懷抱,癌細胞就沒多大機會在體內發難了。

ü      癌友以「氣虛」為本。形寒飲冷,思慮過多,安逸少勞,都會「傷氣」。倘每天習慣多飲暖開水,多點步行,曬曬太陽,均有益補和條暢氣機的效用。

ü      流水不腐。運動令人容易產生熱能和出汗,還可推動經脈周流暢達,讓癌細胞就像急流中的小砂粒一樣,無法在體內安穩、生長發育和轉移擴散。

ü      平日多笑一點,呼吸和順、腳步輕緩,癌患就會少一點;就算不幸患上癌疾,都會減少擴散、轉移,及容易加快康復,重過新的生活。

 

 

本篇所介紹的資料只作參考。


朱國棟中醫師

癌的啟示:全人關懷 支援癌患家庭

 

 癌症令人身心疲累,患者不但要應付各種檢查和療程,還要兼顧家庭和工作,無論對患者或照顧者都帶來沉重的壓力和負擔。本港醫療服務先進高效率,但往往未能支援他們在家庭生活和情緒上的需要。針對社區支援的不足,香港防癌會開展「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


由護士、社工和癌症康復者義工,透過電話輔導及外展探訪支援患者,協助他們積極解決營養和護理等問題,計劃強調以個案形式全人關懷病者和家人。當病人情況穩定後會出席地區支援小組茶敍,幫助他們建立鄰里互助網絡和尋回自信。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為計劃的成效進行評估,研究結果顯示,支援模式有效協助癌症家庭適應對生活的影響和轉變、減輕壓力和困擾、重新主導生活和提升生活質素。

「補充常規醫療的不足」

一位受惠於計劃的胃癌病人這樣說:「當初非常沮喪和絕望,不知道去哪裏尋求幫助,後來遇到計劃的社工和護士,她們十分專業,為我解開對癌症的疑慮,紓緩緊繃的情緒,在常規的醫療架構內沒可能有這種服務,因為實在太多病人,而醫護人員也太忙了。我相信計劃向病者及家人提供適時和持續的關懷和支援,能補充常規醫療照顧的不足。」

歡迎有需要的癌患者或照顧者致電39213777查詢,費用全免。

香港防癌會高級教育主任 李周翠娥

 

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50806/00176_102.html

10年抗3癌 80歲翁樂當背包客

 

80歲陳姓老翁(左)感謝醫師陳周斌細心治療,讓他可以開心當背包客旅遊。 記者趙容萱/攝影

分享

 

80歲陳姓老翁10年來,陸續罹患攝護腺癌、大腸直腸癌、肝癌,但他樂觀抗癌,趁著治療空檔,每年3次樂當背包客,壯遊中國大陸、日本等地,如今他完成最後一次化療,體力逐漸恢復,滿心期待地說:「下一站,大阪!」

「轉移沒什麼了不起,有武器可以治療就不用怕!」陳姓老翁分享經驗,「聽醫師的話就對了!」他面對罹癌、治療,從沒有怕過,還很感謝醫師用心、及健保給付的「治療武器」,讓他無後顧之憂。他鼓勵癌症病友積極面對,配合醫師,有治療就有機會。

陳姓老翁年輕時從事海鮮進口貿易,為業務往返國內外,10年前健檢發現罹患攝護腺癌,接受治療後定期追蹤,3年前發現大腸直腸癌,手術切除後,去年5月回診又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肝臟,肝腫瘤5公分大。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陳周斌說,陳姓老翁樂觀抗癌,治療前都會放自己1個月長假,規劃九寨溝背包行,回國後再安心接受治療,先化療縮小肝腫瘤,開刀切除後,繼續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如今完成療程。

陳姓老翁說,10年前得知罹癌,開始當背包客,每年出國3次、每次1個月,住青年旅社;現在完成化療與標靶治療,已著手規劃日本大阪之行。

 

udn.com/news/story/7266/1102514-10%E5%B9%B4%E6%8A%973%E7%99%8C-80%E6%AD%B2%E7%BF%81%E6%A8%82%E7%95%B6%E8%83%8C%E5%8C%85%E5%AE%A2

大便隱血新測試毋需禁食

沈祖堯教授於今期癌症基金會在明報專欄繼續同大家講解大便隱血測試,

包括測試種類同埋檢查結果呈陽性時應該點處理。

 

如果大家對癌症有疑問或需要援助,可致電癌症基金會熱線:3656 0800

 

www.cancer-fund.org/colorectal/html/eng/index.html

 

 

癌的啟示:提防子宮內膜癌 遠離高糖分

 ( 網络圖片 )

 

 有醫學研究發現經常飲用含高糖分飲料的絕經後婦女,她們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較不常飲高糖飲品的婦女為高。研究員要求參加者在一百二十七種飲品中記錄她們過去十二個月內攝入飲品的頻率和分量來評估。


攝入多 風險增78%

飲品清單內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不含咖啡因的可樂和百事可樂、七喜或其他有氣的飲料和果汁,無糖、低卡路里或無咖啡因的可樂或其他碳酸飲料也包括在內。

結果發現,攝入最多含糖分飲料的絕經婦女,患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子宮內膜癌種類)的風險增加百分之七十八。飲用的分量愈多,風險也愈高。研究結論是高糖攝取量可能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高糖飲食是導致肥胖的因素之一,肥胖亦與癌症包括子宮內膜癌有關。研究更指出,超重可能增加癌症復發機會和降低癌患者的存活率。所以,女士保持正常體重,不只是關乎外貌美觀的問題,而且會直接影響身體的健康,甚至是患癌機會。

 (網络圖片)

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50730/00176_103.html

香港防癌會高級教育主任 李周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