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谷文章 : 磁場驅動免疫細胞, 成為腫瘤“專職殺手”

 
最新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認為,臨床磁共振成像(MRI)系統在小鼠中可被用來引導特殊的細胞,可以將這些特殊的細胞引導到腫瘤部位,利用這些特殊細胞攜帶的溶瘤病毒可以殺死癌細胞,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這些發現表明,在小鼠模型中,由MRI系統產生的磁場能夠像GPS一樣,為“殺手”提供腫瘤的定向位置信息,並為消滅癌細胞提供重要的先決條件,更深入的研究可能可以使用這種系統用於臨床的癌症治療。

臨床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儀一般在醫院使用的較多,這種儀器可以利用強磁場來生成高分辨率的人體剖面圖像。利用這些圖像,可用來定位身體中的腫瘤。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Munnita Muthana、Aneurin Kennerley及同事,使用小鼠的巨噬細胞作為載體,使其攜帶著溶瘤病毒,利用這種特殊的細胞可以用了殺死癌細胞。與此同時,讓這種攜帶了溶瘤病毒的巨噬細胞吸收氧化鐵納米顆粒。這些攜帶著磁性材料的免疫細胞然後被注射到有前列腺腫瘤的小鼠體內。研究人員們通過利用一台MRI掃描儀,來生成脈衝化的磁場梯度,然後將能夠殺滅癌症的特殊巨噬細胞向前列腺癌(或已經擴散到肺部的癌症)區域引導。

在磁場梯度效應下,這些攜帶了超強順磁性的氧化鐵納米顆粒的特殊巨噬細胞在血液中開始移動。在磁場指引下,這些巨噬細胞從血液轉移進入腫瘤區域。通過測試發現,小鼠腫瘤中的巨噬細胞滲入數量增加,並在缺血缺氧的腫瘤組織區域大量積累。通常這些腫瘤裡面血管相對不多,很多藥物無法非常有效地被投遞到這些區域,但是這種磁場驅動的細胞定向則可以彌補這個缺點。通過磁場引導巨噬細胞的實驗產生的最終效應是,前列腺腫瘤的生長受到了抑制。

雖然現有的臨床MRI掃描儀有可能產生這樣的磁場,但目前還不清楚這種方法對人類是否也會有效。不過使用磁場梯度引導細胞進入腫瘤區域的實驗相當成功,適當的改進可能在人體中也有類似的效果。這種磁場驅動的巨噬細胞殺死癌細胞的方法存在兩個好處,一是可以實時監控這些特殊巨噬細胞的位置,其二是可以非常精准地驅動這些攜帶了磁性納米顆粒和溶瘤病毒的巨噬細胞進入指定的區域,有很好的選擇性。因此這種利用磁場驅動巨噬細胞的方法可能會有非常高效的殺死癌細胞的效果。
 
 

 

doi:10.1038/ncomms9009

PMC:

PMID:

Directing cell therapy to anatomic target sites in vivowith magnetic resonance targeting

Cell-based therapy exploits modified human cells to treat diseases but its targeted application in specific tissues, particularly those lying deep in the body where direct injection is not possible, has been problematic. Here we use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system to direct macrophages carrying an oncolytic virus, Seprehvir, into primary and metastatic tumour sites in mice. To achieve this, we magnetically label macrophages with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and apply pulsed magnetic field gradient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tumour sites. Magnetic resonance targeting guides macrophages from the bloodstream into tumours, resulting in increased tumour macrophage infiltration and reduction in tumour burden and metastasis.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clinical MRI scanners can not only track the location of magnetically labelled cells but also have the potential to steer them into one or more target tissues.

 

news.bioon.com/article/6672345.html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方案

 現今醫治多發性骨髓瘤的方法日新月異,醫葯界投入大量的資源研究以找出更有效而毒性更少的治療,令多發性骨髓瘤在治療上有突破性的進步。對於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方針,主要先考慮病者的年紀及各項身體狀況,進而選擇合適的治療組合。一般而言,有以下各點:

1. 類固醇:類固醇(Dexamethasone)是多發性骨髓瘤治療的重要元素,大多會同時搭配其他藥物如化學治療或是標靶藥物。

2. 免疫調節藥物:沙利度胺 (Thalidomide ),數十年前曾經被用於孕婦的止吐藥物,後來因為造成胎兒畸形而被禁用。然而近年來發現這種藥物對於多發性骨髓瘤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必須避免使用於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另一同類但較新的藥物,雷利度胺 (Lenalidomide), 是一種具備抗血管增生和抗腫瘤活性的新一代免疫調節劑。其藥效與Thalidomide相比更為顯著 ,且副作用也較少,主要用於第一線治療或復發性多發性骨髓瘤病人。

3. 標靶治療:以萬科(Velcade) 為代表,是一種標靶藥物,也是全球第一個合成的蛋白酶體抑制劑,一般搭配免疫調節藥物一起使用,對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效果亦相當優越。常見副作用是周邊神經病變,尤其影響手腳神經線,病者會有手腳麻痺問題出現。此外,每種藥物機制不同,可能會造成部分病人的免疫力下降,引發其他併發症如帶狀皰疹和腹瀉等等。又或因為服用類固醇藥物,產生水腫等現象。但副作用都只是暫時性的,醫生會給予一些支持性藥物和治療來減輕病者不適。

4. 高劑量化療合併自體幹細胞移植: 首先將病人的造血幹細胞收集起來並冰凍保存,然後使其接受高劑量化療將癌細胞殲滅,再回輸病人的幹細胞讓造血功能恢復。這樣的治療雖然不能治癒多發性骨髓瘤,但是能有效控制多發性骨髓瘤相當長一段時間。身體狀況不佳或年齡高於65歳的病人並不適合這治療方式,因為高劑量的化療藥品有一定程度的風險,副作用也相應較多。

雖然多發性骨髓瘤有很多不同的症狀,而且開始發病時又不太容易被診斷,但由於近年來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和治療進步了不少,加上各種新藥物與新治療的推出,令治療效果大大提升。不僅能增加病人的存活率,也大大改善了病人的生活品質。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馬承恩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香港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早期前列腺癌治療方法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施俊健醫生 要了解前列腺癌的治療方法,先要了解不同期數所代表的病況。第1期代表腫瘤只在前列腺範圍;第2期代表腫瘤仍在前列腺範圍但體積變大,用指探方法可以觸摸到腫瘤;第3期代表腫瘤侵犯了包膜或精囊;第4期代表腫瘤已經侵犯了周邊的組織如膀胱、直腸,或者是有遠處的轉移。

 

12期的前列腺癌為早期,可以透過手術或放射治療(電療)將腫瘤清除部分患者亦可選擇緊密觀察

 

前列腺全切除手術

 

醫生會透過開放式或微創方法切除前列腺及精囊,並將膀胱尿道重新吻合。現時微創手術可將手術傷口面積減到最低,病人手術後可於較短時間內復原。但由於手術要進行全身麻醉,病人若有心肺功能問題,麻醉的風險就較高。前列腺附近的血管較多,要留意手術出血的風險。此外,手術亦有機會傷及附近的神經線,影響病人的勃起功能。傷口復原後亦有可能影響到病人的排尿功能造成小便失禁,當膀胱壓力突然增大,例如咳嗽或打噴嚔時,可能會出現漏尿情況。現時,許多外科醫生都會用機械臂協助切除前列腺,通過清晰的影像,保留重要的神經與血管,提升術後效果。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電療方面,雖然沒有大型臨床研究將其與手術直接比較,但從多年來的數據顯示,兩者的治療功效相若。電療不用麻醉手術,但所需的時間較長,病人需要連續七至八星期接受治療,接受一星期五次,每次約二十分的治療,其間可能會出現尿頻小便灼痛或腹瀉,一般於完成治療後會消失電療也可能造成勃起功能障礙和小便失禁,但是相對於外科手術,風險則較少。現時很多地方都用上先進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不但療效更好,而且副作用亦較低

 

病人在接受治療前要了解當中的風險,並與醫生商量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施俊健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臨床腫瘤科)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臨床腫瘤科)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放射科)
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學士後文憑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香港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無視持續胃痛消瘦 工作狂嘔血方知罹患晚期胃癌

 阿娟(化名) 長得嬌小,近日更瘦得厲害。五呎三吋連一百磅也不夠。四十歲單身的她對從事的會計工作很投入盡責,工作壓力自然是大的。半年前她已有胃痛問題,但一直無瑕理會。一晚,阿娟的胃部不適加劇,嘔吐大作,吐出的竟全是血!她馬上被送往急症室。
阿娟原來有胃癌,已影響至附近淋巴,屬於第三期。
阿娟很快接受了手術切除整個胃臟及周圍的淋巴。她來求診時,我向她解釋,除了手術,胃癌的治療以化療為主,有時輔加放射治療。如果抽組織顯示病人所患的是屬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受體陽性 (HER2) 的胃癌,現已有針對性的標靶藥物,可結合化療使用。可是最終報告結果阿娟患的不是HER2型胃癌,她手術後只能夠接受化療及放射治療。
本來身體便羸弱的阿娟,切除胃部後更難吸收營養,治療對她來說非常艱辛。她精神萎靡,常噁心嘔吐,又出現貧血。有段時間她甚至要靠輸營養液來支撐。不過她有家人及信仰支持,意志力異常頑強。每次來見我,她都會說:「潘醫生,你要幫我,我一定要好番!」
治療後四、五個月,阿娟的情況已明顯有改善,我亦逐步為她加強營養吸收。七、八個月後,她進展理想,慢慢在康復中。但其胃癌屬復發高危,我得緊密監察著阿娟的身體狀況。
大病初癒,阿娟急不及待已經復工,連家人都說她是工作狂。我多次勸她要多休息:「你是做會計的,應該知道透支的惡果,身體也是一樣的。」每次她會答:「治病要錢,自己又單身,不能沒有收入。」然而我也不厭其煩提醒她,生計固然重要,但這健康得來不易,她真要好好疼錫自己才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醫生

澳洲亞得雷德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放射科)
卡的夫大學紓緩醫學碩士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羅氏大藥廠全力支持

一家三口同患癌 港專家:料無關吃剩菜

 
( 網络圖片 )

 

江蘇揚州一家三口去年下半年起,相繼被查出患癌,醫院專家分析稱,病因與全家人長期吃剩菜剩飯和霉變食物有關。內地有醫生指,隔夜菜和霉變腐爛食物亞硝酸鹽含量高,長期食用會誘發消化道癌症。但本港專家指,隔夜飯菜亞硝酸鹽含量不會大增。

被指因常吃霉變食物

《揚子晚報》報道,56歲的戴師傅不幸被揚州蘇北醫院查出胃癌。令他難以接受的是,他80歲的母親和57歲的妻子唐女士,也於今年相繼被查出患腸癌和胃癌,兩人都在蘇北醫院治療。該院醫生判斷,這一家三人的病因,肯定與全家人長期吃剩菜剩飯以及霉變食物有關。

該院中醫科醫師潘璠稱,隔夜菜和霉變腐爛食物中亞硝酸鹽含量較高,長期食用,就會誘發消化道癌症。浙江大學實驗小組曾請杭州一家知名連鎖餐廳的廚師燒了4個菜,6小時後,實驗人員發現,剩菜中亞硝酸鹽含量都有所增加。

新聞來源 : news.mingpao.com/pns/%E4%B8%80%E5%AE%B6%E4%B8%89%E5%8F%A3%E5%90%8C%E6%82%A3%E7%99%8C%20%E6%B8%AF%E5%B0%88%E5%AE%B6%EF%BC%9A%E6%96%99%E7%84%A1%E9%97%9C%E5%90%83%E5%89%A9%E8%8F%9C/web_tc/article/20150923/s00013/1442945304296

不過,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教授余濟美表示,未曾聽過有關說法,把食物放入雪櫃保存或把低溫食物加熱均不會增加食物中亞硝酸鹽,「睇唔出有咩理由會增多」。亞硝酸鹽一般用作肉類防腐劑,如臘肉、臘腸等。余指浙大實驗結果或與食材本身含亞硝酸鹽有關。

「隔夜菜亞硝酸鹽值正常」

香港營養學會會長張智良稱,把隔夜菜放進雪櫃,再拿出來加熱,對亞硝酸鹽含量並無太大改變,因加熱不能分解亞硝酸鹽。他又表示,帶飯人士可以放心,因為食物放入雪櫃短時間,如只擺放一天,亞硝酸鹽含量不會大增,仍屬正常值。除非以月計,才可能有較大影響。

治癌療效佳 太極有望變「處方藥」

 癌症、骨關節炎等慢性疾病有溫和療效。” rel=”fancybox-button” class=”fancybox-button” href=”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150920/large/1442677885_764d.jpg”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PMingLiu, mingliu, 細明體_HKSCS-ExtB, 'Ming(for ISO10646)ExtB',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3px; line-height: 19.5px; padding: 0px; margin: 0px; color: rgb(68, 68, 68); text-decoration: none;”>

 
■研究指太極對於治療癌症、骨關節炎等慢性疾病有溫和療效。

太極將來可被用作「處方藥」?一項由加拿大兩間大學發表的回顧研究稱,太極對於治療癌症、退化性關節炎等慢性疾病具有療效,將來或可成為經醫生診症後開出的處方藥。
該研究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員進行,針對33篇共有1,584名參與者的研究論文作分析,並於上周四(17日)於《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發表。研究顯示,太極在治療老年慢性病具有顯著效果,包括癌症、退化性關節炎、心臟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病,令病人在6分鐘步行距離、膝頭延伸力度和生活質量方面都有溫和改善,並且不以加重痛症或引致呼吸困難。
目前太極只被用作傳統西醫療法以外的補充療法,研究稱,不少中老年人患有不止一種慢性病,有必要研究太極對多種病症的綜合效果,而非只簡單研究它對某種慢性病的單一效果,而這次研究則是針對太極對四種慢性疾病的綜合作用,可作為對過往研究的補充。此外,太極在將來可作為患有多種慢性病的老年人的養生運動方法,甚至被醫生當作一種「處方藥」使用。

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920/19302601

 

能預防心臟病

太極運動源自古代中國,其風格緩慢、溫和而平滑,通常被歸類為低強度體力運動,尤其適合中老年人鍛煉。過往研究曾表明,太極能預防心臟疾病,以及減少老年人因骨質疏鬆跌倒而導致骨折的風險等。其陰陽原理和療效等在許多文獻中都有記載,並多番引發西方社會關注。

 

bjsm.bmj.com/content/early/2015/09/04/bjsports-2014-094388.short

怕尷尬拒做柏氏抹片檢查 港婦女對子宮頸癌認知不足

 

有機構進行調查訪問逾300名25至55歲香港女性,分別有65%及83%表示認識HPV及子宮頸癌,但只有38%的受訪者能夠指出子宮頸癌是感染HPV所致。但調查發現本港婦女對十大女性癌症之一的子宮頸癌,與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PV)之間的關連認知不足。

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50920/54225724

柏氏抹片是常用的篩查子宮頸癌方法,但調查顯示有4成受訪者從未接受相關檢查,原因包括是認為檢查麻煩、不知道有該檢查方法,亦有人認為自己無必要進行。香港大學婦產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陳嘉倫指,臨床上不少婦女因擔心檢查時會帶來不適或怕尷尬,不願接受檢查,「聽到做婦科檢查就卻步」,但其實檢查只需5分鐘,用工具於陰道「掃一掃」就可。另外,過往亦有調查發現,有女士誤以為子宮頸癌成因,是因為個人衞生欠佳,或是與患者共用公廁而被傳染。陳嘉倫也提醒,現時的子宮頸癌疫苗只能預防感染部分HPV,切勿誤以為注射疫苗後,就毋須再定期進行柏氏抹片檢查。

香港大學婦產科學系系主任顏婉嫦就引用美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每5名女性中有4人一生中於某階段會感染HPV,而HPV本身有逾100種,其中以HPV16或18型最常引致子宮頸癌,佔7成個案,而感染這兩個型號的HPV, 發展為癌前病變的風險會是無感染HPV女性的35倍。

顏指子宮頸癌初期無徵狀,故定期篩查相當重要。顏建議,有性生活的女士由25歲起,應先連續2年接受抹片檢查,如結果正常就可每3年再進行一次; 倘若檢查發現有細胞異常,就需轉介再接受抹片測試或陰道鏡檢查。

近四成港女性未篩查子宮頸癌

核心提示:根據最新一項訪問了303名本港女性的調查報告顯示,有多達38%的受訪者從未接受子宮頸癌篩查(柏氏抹片檢查),原因包括檢查過程令她們卻步(25%)或她們不知道有這種檢查(22%)。另有12%的受訪者表示接受這種篩查很麻煩,有18%則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整體上良好,沒有必要接受檢查。

  根據最新一項訪問了303名本港女性的調查報告顯示,有多達38%的受訪者從未接受子宮頸癌篩查(柏氏抹片檢查),原因包括檢查過程令她們卻步(25%)或她們不知道有這種檢查(22%)。另有12%的受訪者表示接受這種篩查很麻煩,有18%則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整體上良好,沒有必要接受檢查。

  加深認識可減發病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婦產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陳嘉倫醫生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有很多香港女性都認為自己感染HPV甚至患上子宮頸癌的機會不大,情況令人非常擔憂。她們更因一些錯誤觀念而選擇不接受子宮頸癌篩查,這一點亦不容忽視。其實子宮頸癌是可預防的疾病,只要香港女性加深認識子宮頸癌,就可減少發病率。」

  該調查報告還指出,儘管有約三分之二的受訪女性認識何謂HPV,可是接近四分之一人誤以為卵巢癌 (23%)及/或乳癌(22%) 是因感染HPV所致。據專家表示,雖然女性接受適當的篩查及治療就能有效預防子宮頸癌,但此疾病的死亡率仍然高企,情況令人格外憂心。有不少研究報告指出,早期發現子宮頸癌的治癒率極高,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估計超過90%。可是若發現時已發展成侵襲性子宮頸癌,便只有少於20%的患者能存活超過五年。

  大多數HPV感染無癥狀

  大多數HPV感染是沒有任何癥狀的,一旦出現了癥狀就往往是癌症已發展至難以治癒的階段。因此,女性接受篩查從而及早發現癌前病變是非常重要的。醫生就能有效控制婦女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並採取更合適的治療方法。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系主任顏婉嫦指出:「柏氏抹片檢查有效檢測子宮頸細胞異常,高危 HPV 檢測則能檢驗出女性是否感染HPV。縱使現時有各種篩查的子宮頸癌方法,但都要求正確的檢測結果處理方法,方可為病人提供最合適的治療。」香港防癌會傳訊及籌募委員會主席鄧智偉總結說:「進行子宮頸癌篩查是預防子宮頸癌的關鍵。香港防癌會致力提高大眾對子宮頸癌的認識,以及鼓勵本港女性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查。目前的篩查技術不斷改良,加上高危HPV檢測這種新檢查方法,有助減少本港子宮頸癌的個案及死亡率。」

Johnson & Johnson 腫瘤新藥daratumumab尋求FDA加速審批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人類在藥物開發領域經歷了飛速變化。尤其是在腫瘤藥物研發領域,幾乎每天都能夠看到新進展。最近,制藥巨頭Johnson & Johnson就再次公布了公司開發的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新藥daratumumab的最新研究數據。憑借此次積極結果,Johnson & Johnson及其合作伙伴Genmab公司將尋求FDA的加速審批待遇。

 

 Genmab CEO Jan van de Winkel


Daratumumab是一種IgG1k抗體,能夠特異性結合多發性骨髓瘤細胞表面的CD38分子,從而達到治療這種癌症的效果。

此次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學報上。研究人員在總計42名晚期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身上試驗了最高劑量daratumumab的療效。結果顯示,患者的總體反應率達到了36%,比今年早些時候Johnson & Johnson在ASCO會議上報告的結果還要高(29%)。此外,在這些對藥物有反應的患者群體中,有三分之二的患者經過12個月的治療,其無進展生存期有了明顯改善。

此外,在之前進行的一系列關於daratumumab不同劑量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對其高劑量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很滿意。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維持16mg劑量組。

這些結果都使分析人士振奮不已,有人預計這一藥物一旦上市,其市場份額將達到數十億美元之多。不過,在多發性骨髓瘤藥物市場,Johnson & Johnson並不是唯一一個話題制造者。百時施貴寶公司和艾伯維公司目前也正在緊張的進行另一種突破性多發性骨髓瘤藥物elotuzumab的臨床三期研究。該藥物主要針對SLAMF7抗原,研究人員認為該藥物不僅可以殺滅腫瘤細胞,還可以激活免疫系統的自然殺傷細胞,提高免疫系統對抗腫瘤的能力。

Johnson & Johnson在daratumumab研發上投下重注,公司與Genmab公司簽訂了總價值達11億美元的合作協議。而目前市場上還缺乏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有效療法,因此daratumumab此次公布的積極數據無疑將為眾多患者帶來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