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指二線標靶藥Alectinib更有效、醫患促請政府將此藥納入資助範圍

左起:病人Fiona、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潘智文醫生、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肺癌關顧組召集人羅翠媚

 

基因突變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專襲年輕患者、女性、非抽煙者

新研究指二線標靶藥Alectinib更有效、醫患促請政府將此藥納入資助範圍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癌症死亡比率數排行榜,肺癌至今仍是頭號殺手,每年超過4,000個家庭因此失去親人。其死亡率(28.2%)遠高於近年惡名遠播的大腸癌(14.5%),以及令人聞風喪膽的肝癌(11%)。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肺癌中潛伏了一個「殺手中的殺手」,它就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 ALK肺癌 (註:ALK即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雖然它的數量只佔非小細胞肺癌全部新症僅5%左右,但它比普通肺癌霸道得多,不但惡化速度極快,且轉移為腦瘤的比率亦較普通肺癌高一倍。

 

今年4月份刋登了一份由意大利、法國、韓國、西班牙、挪威、波蘭、德國、瑞士多國腫瘤醫院共同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該報告針對第三B期或已轉移的ALK陽性肺癌患者,及對化療藥物和ALK抑制劑Crizotinib出現病情惡化的患者,並首次直接比較採用 (a)標靶藥Alectinib(阿來替尼),及(b) 傳統化療的有效度及安全性1

 

在上述研究中,107位分別來自歐亞13個國家的ALK陽性肺癌患者,隨機分成兩組,第一組72人,每天服用兩次600毫克標靶藥Alectinib;第二組35人,每隔3週注射化療藥Pemetrexed 或Docetaxel。研究重點在於追蹤治療後無惡化存活期,發現採用新藥Alectinib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為9.6個月(對照化療為1.4個月) 。

 

臨床腫瘤科醫生潘智文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指,ALK陽性肺癌治療藥物昂貴,希望政府能考慮將藥物納入關愛基金或撒瑪利亞基金資助範圍,讓更多患者、家庭獲得資助,紓減經濟壓力。

 

臨床腫瘤科潘智文醫生引述該份報告指,「Alectinib用作二線治療藥物,無惡化存活時間由傳統化療的1.4個月提升至9.6個月;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客觀反應率由傳統化療的0%提升至54.2%。」她補充說,上述研究結果均予ALK陽性肺癌患者及家人全新的希望,避免藥物不良反應而最終放棄治療。

 

病人Fiona 於去年持續出現頭痛、感冒及發燒等症狀,並偶有嘔吐的情況,經診斷後確診為上述ALK陽性肺癌。醫生於3月初處方二線藥物Alectinib沿用至今,病人的病情得以控制,但原本計劃和男友今年結婚的她,因突如其來的劇變,以及高昂的醫療支出,亦得重新規劃結婚計劃。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肺癌關顧組召集人羅翠娟指,「有證實更有效的二線藥物,令ALK陽性肺癌患者及家屬又悲又喜, Alectinib雖可減少肺癌細胞轉移上腦的危機,提升患者生活質素,但因其服用期長,費用昂貴,每月近數萬元的藥費令普通家庭難以負擔。希望政府能考慮將這種二線藥物也納入關愛基金或撒瑪利亞基金資助範圍,讓更多患者、家庭獲得資助,紓減經濟壓力。」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肺癌關顧組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肺癌關顧組(以下簡稱本群組)是由一群熱愛生命的肺癌病患者及其家屬/照顧者, 於二零一八年一月攜手組成本港第一個專為肺癌病患成立的互助組織。透過本群組的網絡平台,團結肺癌患者及家屬力量,由同路人和照顧者的角度出發而建立一個相互支援網絡,發揮互助精神,讓彼此在抗癌路上互相扶持,永不孤單。

 

藥物研究資料來源:

  1. Annals of Oncology, mdy121, https://doi.org/10.1093/annonc/mdy121

(2018年4月14日發表)

 

Stella Kong / 癌症資訊網

 

延申閱讀 :

醫 for Emergency 基因突變肺癌惡化速 醫患促政府資助新藥  

基因突變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 專襲年輕患者、女性、非抽煙者 

準新娘肺癌擴散至腦 月花六萬元服標靶藥:好彩男朋友仲肯娶我 

標靶藥療效佳 ALK肺癌患者促納藥物名冊 

 二線標靶藥治ALK肺癌療效佳   

中大研究揭示全球大腸癌發病率有年輕化趨勢

 

中大醫學院腸胃科團隊聯同中大何鴻燊海量數據決策分析研究中心進行的研究發現,全球大腸癌年輕患者個案有上升趨勢。團隊成員包括中大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教授(右)及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導師雷諾信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一項最新研究揭示,全球大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研究團隊分析來自香港、上海、日本、英國、美國及瑞典共6個國家及地區,合共逾一億人的數據,發現多個地區的大腸癌個案廿年間不斷上升。負責的研究人員指出,大腸癌年輕化或與肥胖有關。團隊將繼續進行研究,冀找出引致大腸癌年輕化的風險因素。相關結果剛於上周在美國舉行的「消化疾病周」(Digestive Disease Week)發表。

大腸癌為本港頭號癌症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一般可分成結腸癌和直腸癌兩類。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本港2015年便有逾5,000宗大腸癌新症,同年的死亡個案亦有逾2,000宗。大腸癌風險一般會隨着年齡增加而上升,本港每年大腸癌新症和死亡個案中亦以65歲以上的患者為主。

國際間已有充份數據證明大腸癌篩查能有效減低此病的發病率。以美國為例,沒有病徵者50歲開始便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查,結果當地50歲以上的大腸癌個案近年錄得跌幅,但值得注意的是,20至50歲的個案卻有上升趨勢。

 

沈祖堯教授指出,年齡、性別、有否吸煙、是否肥胖及有否家族史這五項因素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有關,團隊將進一步研究大腸癌年輕化的原因。

 

香港及美國55歲以下結腸癌患者廿年間不斷上升

為了解全球不同地區是否出現如美國般大腸癌年輕化的情況,中大醫學院腸胃科團隊聯同中大何鴻燊海量數據決策分析研究中心蔡錦輝教授,收集來自世界衞生組織轄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的數據,並分析1988年後6個已發展國家及地區大腸癌的發病趨勢。

團隊分析來自香港、上海、日本、英國、美國及瑞典共6個國家及地區當中逾1億人的數據後,發現直至2007年,當中有近6.6萬人確診大腸癌。詳細分析各地不同年紀的結腸癌和直腸癌個案,並計算年度百分比變化後,發現香港和美國都出現結腸癌年輕化情況(下表以灰色標示),即55歲以下的患者數目明顯增加,但同時55歲或以上的患者數字明顯下跌。詳細結果如下:

國家或地區

55歲以下結腸癌患者數目
年度百分比變化

55歲或以上結腸癌患者數目
年度百分比變化

香港 1.7% -1.3%
上海 3% -0.1%
日本 -1.3% 0.4%
英國 0.1% 0.7%
美國 3.1% -4.2%
瑞典 1% 0.2%

本港整體直腸癌個案上升 情況令人關注

另外,除了日本,其餘國家及地區55歲以下的年輕直腸癌患者數字均錄得升幅,而美國及瑞典更出現年輕化的情況(下表以灰色標示)。當中更值得關注的是香港兩個年齡組別的直腸癌個案都有上升:

國家或地區

55歲以下直腸癌患者數目
年度百分比變化

55歲或以上直腸癌患者數目
年度百分比變化

香港 3.5% 2.5%
上海 4.4% -2.3%
日本 -1.1% 0.2%
英國 2.0% -0.5%
美國 3.3% -3.4%
瑞典 1.3% -0.3%

年輕化或與肥胖相關

每年一度舉行的「消化疾病周」是全球腸胃病學、肝病學、內窺鏡檢查及腸胃手術界最大型兼最享負盛名的專業會議。本身是腸胃科專科醫生的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導師雷諾信醫生在「消化疾病周」上發表此項研究時指出:「肥胖問題在發達國家、尤其是年輕人口愈來愈嚴重。由於肥胖可引致腸道微生物群轉變,我們估計這可能是愈來愈多年輕人罹患大腸癌的因素之一。」

中大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教授表示:「社會應關注大腸癌年輕化問題,並制訂適當的公共衞生措施,減輕此症造成的醫療負擔。我們的團隊將作進一步研究,希望能找出導致大腸癌年輕化的風險因素,以及早診治、甚至預防這嚴重疾病。」

 

雷諾信醫生希望藉着是次研究發表,提醒社會應關注大腸癌年輕化問題。

 

Cecilia / 癌症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