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變異導致細胞製造出錯誤的蛋白質,不受控地傳導生長信息,上樑不正下樑歪,壞基因產生壞蛋白,把傳達生長及不死信息給癌細胞,癌細胞便不受控……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黃曉恩愛鑽研細胞基因,更重視全人治療,切身處地從病人的角度出發,情、理兼備,醫人也醫心。
青葱歲月的黃曉恩醫生,愛思考生命問題。「人生不外乎生、老、病、死,希望自己的工作有機會陪住病人走過終結的一段,覺得十分有意義,於是早在讀醫科時,已有興趣做腫瘤科醫生。」
她的行醫宗旨:以真心對待病人,切身處地從他的角度、代入他的情境,而給予一個最專業和幫上忙的意見。「醫生最專業的意見不是最幫到病人,例如有年輕病人難以接受自己患上癌症,醫生角度叫他積極面對、接受進取治療不就好了,但當他仍難以接受噩耗時,你強行推動他行前,病人反而更會鑽入牛角尖裏。」面對這情況,她說醫生需要適當拿捏,最後要隨病人意願,選擇一個他最感安心的方案。
行醫多年,深刻的個案片段多不勝數。「我記得有個病人是女警,有一段時間因病情需入深切治療部(ICU)治療,臨入ICU時捉着我的手說:『我會否好返出返來?因我的小朋友仍年幼……』看着她的眼神,這些片段十分深刻和觸動,每一個病人都有血有肉、真實的人,心裏面都希望他們能復元。」
欣喜醫學的進步
癌症發展至今,盡管部分死亡率仍高踞首位,但治癒率亦大增,黃醫生指不少病況甚差的病人,經治療後可復元獲得圓滿結果。曾有一個病人,原發卵巢癌,更擴散至骨、肝、肺和淋巴等部位,全身長滿腫瘤,數目多達50多處,接受免疫治療後完全復元,黃醫生用「Miracle」(奇迹)來形容。「初時在電腦掃描見到她的癌腫瘤滿布身體,到處顯示密麻麻一點一點,現在是清晒,見證醫學上的進步,令人鼓舞。」
腫瘤科不免多接觸晚期病人,黃醫生卻未感對生死看得淡然。「我性格多愁善感,對人亦會有情感,做幾多年都不會改變,每一個病人都有其真實故事,同樣經歷不捨,每一次都會問自己:能否可以做得更好。」
體會病人的心情
腫瘤科予人沉重感覺,患者不但需經過漫長時間治療,部分病人生命更在倒數日子,心情難免悲觀,黃醫生說有此情緒實屬正常,畢竟病情確會帶來巨大困擾,徵狀也會造成身體上的痛苦。「因此我好少叫病人樂觀些吧,對方感受就是如此。惟或可以這樣想,科學確日新月異,不斷躍進,頑疾都可見曙光,正如上述提及的50多處都見癌蹤的病人能夠痊癒。」
如何對病人直言患癌?她有以下兩大經驗,包括:一、時間:如病人難以接受患癌事實,或需多幾次會面,讓他慢慢消化。二、措詞:要讓病人接收到信息但又不能過分修飾事情,一切以求真為上,如第四期不能說成早期,但亦毋須說成末期,重點會放在病人刻下可接受哪些治療上。
不幸患上癌症,病人應如何選擇合己的治療?全聽從醫生的建議,抑或病人自己可在治療上也做一些「功課」。「要找啱的資訊,對實質病情有更多了解,不抱持幻想也不要鑽牛角尖,勿過分樂觀或過分悲觀,當然信任醫生也很重要。」
著書從科學講癌症
有時病人對一些療法存在固有觀感或落差,如化療辛苦又多副作用,免疫治療令治癒率大增。「目前一些化療對病人有效果且副作用低,同樣地,並非每一個病人都對免疫治療有良好效果。醫學上講求實證,如病人有誤解,都會向他解釋實際數據。」
黃醫生去年尾著了《人人都能明白-精準癌症治療》一書,此書由來是她早幾年在行醫時,遇上幾個病人求醫時都詢問得巨細無遺,連科學研究數據都問得十分仔細,她把這些知識寫在網誌上與大家分享,其後更把癌症的基因變異、精準治療的重要性等內容付梓成書。「香港較少有寫得深少少、科學化的癌症內容予一般大眾參考的書籍。」無論是否癌症病人,對癌症有更多了解、正解,實屬好事。
———————————
內科腫瘤科 臨床腫瘤科
細心留意,黃曉恩是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大部分癌症病人會向臨床腫瘤科求醫,究竟兩者有何分別?
醫學院畢業後,入讀臨床腫瘤專科的醫生會直接入臨床腫瘤科,內科腫瘤專科醫生會先在內科(包括腎臟、腸胃、心臟和肺科等)接受3年基本內科訓練後,再深造內科腫瘤科。
內科腫瘤科因有內科訓練,醫治上採全人照顧。如癌症病人本身有糖尿病,部分抗癌藥有機會影響血糖水平,內科腫瘤科有相關訓練,可為病人調節藥物及處理。
▲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黃曉恩,陪伴病人走過病患。
▲ 黃醫生未必記得每一個患者的名字,但常有一些片段令她觸動;病人痊癒,更是她最欣喜的事。
▲ 她最新著作《人人都能明白—精準癌症治療》,讓人深入淺出了解癌症基因變異、基因檢測用處及各種治療方法,並有癌友故事篇幅。(《紅出版》)
▲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黃曉恩的行醫宗旨:以真心對待病人,切身處地從他的角度、代入他的情境,而給予一個最專業和幫上忙的意見。
▲ 黃醫生出席由癌症資訊網舉辦的同路人音樂會聚會,現身彈鋼琴為癌症病人打氣。
▲ 在疫情期間,黃醫生為癌症資訊網拍攝綫上直播,解答有關癌症資訊,亦透過音樂為同路人提供心靈上的安慰。
文章出處: h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