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已是亞洲「洲病」,全球超過一半的患者在亞洲,其中更超過8成為「非吸菸造成」的非小細胞肺癌,一大致癌因子為體內基因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只能接受第一線標靶療法,待產生抗藥性後、再改第二線標靶。最新國際研究發現,若將原用於第二線的標靶療法(第3代標靶藥)放到第一線來用,不僅減少副作用,抗藥性更晚了8.7個月才出現,該成果已發表今年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大會。
非小細胞肺癌當中,約有4成患者是因體內EGFR基因突變,目前有3種標靶藥可作為第一線治療;但研究顯示,使用第一線標靶者,平均9~13個月後會產生抗藥性,主因之一是另一個基因T790M突變,此時便會改用第二線標靶治療。
今年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大會,發表了一項現正持續中的最新跨國研究數據,該研究收治包含台灣在內的29個國家、556名肺癌患者,期別皆為3期以上的EGFR基因突變者,當中有6成為亞洲人;研究成員之一、南韓延世大學醫學院副教授趙炳哲(Cho Byoung Chul)說,在患者的第一線治療上,醫療團隊分別給予傳統的第一線標靶,和本應第二線才用的第3代標靶藥;研究發現,藥物的反應率彼此相去不遠,分別為76%和80%,但後者卻大幅延長產生抗藥性的時間。
包含收案時間在內,該計畫至今已進行了將近3年,也是首次發表亞洲人種的最新分析結果。趙炳哲指出,雙盲測試結果顯示,使用第一線標靶者,平均10.2個月後會出現抗藥性,但若是直接用第二線標靶者,抗藥性則會在18.9個月後才出現,時間相差近一倍,且不同於第一線標靶會有皮疹、口內瘡等副作用,第二線標靶副作用小,能讓患者維持更好的生活品質。
新加坡腫瘤內科專科醫師曾文耀說,他日前收治一名65歲的印尼籍男性哈里(Hari),因久咳不癒就醫,儘管從不吸菸,卻遭診斷出罹患肺癌3期,歷經數次化療後依舊復發轉移,經檢查發現他為EGFR基因突變者,便給予第一線標靶治療。卻在一年內因T790M基因突變而產生抗藥性。
曾文耀強調,治療期間,哈里出現發燒、腹瀉、紅斑等副作用,相當困擾,且在一年內因T790M基因突變而產生抗藥性,從年初開始接受第二線標靶治療後,病情穩定且副作用減少,生活品質大幅改善。他補充,不要因為自己沒吸菸就忽略肺部健康,仍需透過定期檢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