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健康教育 >
本港子宮頸癌跟進及治療新方向
本港子宮頸癌跟進及治療新方向
09-09-2016
本港子宮頸癌跟進及治療新方向:
SHARED CARE概念跟進子宮頸病變及癌症患者 避免發病減死亡率
首款標靶藥物針對子宮頸癌 提升患者存活率

婦科癌症個案持續上升,為宣揚對抗婦科癌症的訊息,本港於2013年起加入全球性活動「Globe-athon」的行列,舉行步行籌款活動,以提升女性對婦科癌症的認知。本港專家表示,子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癌症之一,於2013年成為本港女性第7位最常見癌症,雖然坊間已有疫苗,港府亦已推廣柏氏抹片檢查多年,但個案數字不跌反升,情況不容忽視。因此,醫學界近年積極改善跟進機制及治療方案,希望同時減低發病率及死亡率。
「Globe-athon」宣揚關注婦科癌症
2013年,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及香港防癌會攜手將「Globe-athon」帶進香港,至今,全球有超過130個地區參與。而參與地區會於當地的地標進行長時間步行活動,並於社會及網上推廣預防婦科癌症的訊息。
香港防癌會傳訊及籌募委員會主席鄧智偉教授表示,今年香港「Globe-athon」將於9月25日 (星期日),假香港山頂道花園舉行,是本港連續第四年舉辦此活動。隊伍會由山頂道花園出發,經夏力道及盧吉道,返回山頂道花園,全長約為3.5公里,所需時間約1小時,「除此以外,在活動前後,我們會在社會上、以及在不同病人組織、婦女組織中,進行推廣宣傳,希望他們對婦科癌症更加警惕,即使不幸患病,也可及早發現及展開治療。」
HPV導致子宮頸癌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婦產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陳嘉倫醫生表示,導致子宮頸癌的「元凶」是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HPV),它是一種乳突形病毒,會感染人體的表皮與黏膜組織,目前已有超過100種類型的HPV被辨別出來,當中40種HPV可以感染生殖器官。「大部分HPV入侵人體後不會引致任何症狀,但至少14種高危HPV會引發癌症。」
陳嘉倫醫生指,根據美國衞生防護中心的數字顯示,性生活活躍的男士和女士,受HPV感染的機會高達75%,情況十分普遍。另外,在99.7%的子宮頸癌組織
中,也能找到高危型HPV的基因,「早期的子宮頸癌或癌前病變大多沒有症狀,若來經後或兩次經期之間出現點滴出血或少量出血、行經時間和經血量增加、性交時疼痛或陰道分泌物異常等症狀,便應立即求醫。」
陳嘉倫醫生又特別指出,子宮頸癌是少數可透過不同方法預防的癌症,「要預防健康的子宮頸受感染,建議女性應於有性經驗前開始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即使已受感染繼而出現子宮頸癌前病變,也可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有需要時,再配合HPV測試來及早發現病變。」
港府及香港婦產科學院均指出,如25至64歲、性生活活躍的女性連續兩年接受抹片檢查,結果正常,應於3年後再接受檢查。若檢查發現細胞異常,則應進行陰道鏡檢查及活檢,而證實屬子宮頸高度病變,則要接受治療,以清除問題細胞,防止惡化成癌症。
Shared Care或更有效管理子宮頸癌病情
瑪麗醫院婦產科顧問醫生謝嘉瑜醫生表示,及早發現患上子宮頸癌,並接受治療與跟進,可以增加根治機會,因此醫學界一直期望提升女性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的比率。瑪麗醫院及香港大學胡寶星夫人婦女診斷治療中心於2005年至2006年間,邀請了833名曾於醫院接受陰道鏡檢查及治療後的患者,並跟進至2011至12年,即她們接受第三次檢查的時間。有關研究2016年7月於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 Obstetrics》刊登。
謝嘉瑜醫生指,上述833名婦女被轉介至胡寶星夫人中心後,雙方以「Shared Care」理念共同跟進這些患者。其中,只有485人完成3次跟進(沒有遺漏任何檢查),即不足六成:其餘348人經護士以電話或郵件通知後,有172人前往接受跟進,令整體成功完成3次跟進的比率由58%上升至近79%。與2002年一項於醫院接受跟進檢查的分析相比,到診所接受檢查的患者人數與到醫院接受檢查的人數相若。
謝嘉瑜醫生認為,由第一次跟進起,女性覆診的百分比逐次下降,但經護士提醒後,每次覆診的比率均上升約一成,顯示提醒有一定作用。不過,研究同時發現,年屆50歲以下曾吸煙、及從未接受子宮頸癌前病變治療的女性,不覆診的機會最大。
謝嘉瑜醫生指出,不少女性覺得不覆診「沒甚大不了」,但此想法大錯特錯,「統計發現,女性接受陰道鏡檢查後1年內再出現高度病變的機會有1.9%,而治療後,再出現高度病變甚至子宮頸癌的機會更有3.2%,所以覆診依從性的高低,可說是能否真正預防或及早發現子宮頸癌的重要關鍵,一旦錯過及早治療的機會,可能令病情惡化。」
至於Shared Care概念,謝嘉瑜醫生指出,對病人而言,可以更密切地跟進病情,有助及早發現病情轉變,把握治療黃金時間;對醫療系統而言,則有助更平均地分配醫療資源,且集中資源治療病情較嚴重的患者,「未來,醫學界可考慮採用Shared Care模式,以基層醫療作為跟進的主要單位,若發現異常,即轉介至醫院跟進、處理,讓女性得到全面的照料。」
子宮頸癌治療出現新突破
近年,子宮頸癌治療上也有所突破。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婦產科學系教授顏婉嫦表示,一般治療子宮頸癌的方法有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最近引進的標靶治療,「外科手術可分為子宮切除及子宮頸切除;放射治療則是以高能量輻射線殺死癌細胞,能配合手術及化療使用;而化療是利用抗癌藥物殺死癌細胞6,但常用於輔助治療,亦可用於復發性子宮頸癌患者身上。」
顏婉嫦教授指,過往,一些出現遠端擴散或復發的患者,醫學界並無針對性的標靶治療,患者只能接受紓緩性化療以減慢擴散速度。不過,本港去年引入標靶藥物,令此情況出現轉變,「標靶藥物可識別並且攻擊特定癌細胞,減低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但值得一提的是,標靶藥物須與化療一併使用,且也導致一些系統性的副作用。當中,抗血管增生藥物是標靶治療的一種,由於癌細胞需要靠增生血管以獲取養份生長,若抑制血管增生,便能殺死癌細胞。」
顏婉嫦教授指出,貝伐株單抗(Bevacizumab)是抗血管增生藥物的一種,需與另外兩種化療藥物一併使用,適用於治療患有持續性、已擴散或復發子宮頸癌的成年患者,「臨床研究證實,化療配合貝伐株單抗使用,可延長整體存活期3.7個月。」
要預防子宮頸癌,顏婉嫦教授建議,女性開始性生活前,應接種子宮頸癌疫苗,而適齡女性開始性生活後,則應定期進行子宮頸癌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癌前病變及進行治療。至於子宮頸癌患者,則應積極面對,接受治療。
顏婉嫦教授及鄧智偉教授最後呼籲市民積極支持Globe-athon活動,而女性亦應更主動關注自己健康,增加對多種婦科癌症的認識,定期接受檢查及依從覆診。
媒體報導 :
城中活動
2022-06-14 11:00 上午
花籃藝術工作坊
2022-05-24 7:30 下午
乳龍共舞 2022 慈善龍舟賽暨乳癌講座
2022-05-10 2:30 下午
生活調適 ~ DIY
疑難排解
我們有一群專業的醫護人員及相關朋友,隨時解答大家的疑難,立即提交疑問!
會員註冊
成為會員,可以第一時間接收由病患者和照顧者角度出發的資訊,立即行動!
或許你會想看
建立互信醫患關係 促進治療成效
建立互信醫患關係 促進治療成效 「Sandy,我下星期覆診見醫生,但好驚又要加藥,我無法接受藥物的副作用了,每 […]
藥不可亂服
藥不可亂服 古時帝王千方百計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結果事與願違。彈指之間到了廿一世紀,時間的長河並沒有改變生老病死 […]
每天一杯紅酒會增加癌症風險?
每天一杯紅酒會增加癌症風險? [健康新聞] 每天飲用一杯紅酒,究竟有助健康保心臟,還是增加患癌風險呢﹖最近有一 […]
疫情影響捐血意欲 紅十字會籲年輕人主動捐血
疫情影響捐血意欲 紅十字會籲年輕人主動捐血 今日是世界捐血者日,今年口號是「捐血讓世界繼續跳動」 […]
疫苗接種的身心反應 (一)- 「打鹽水都有反應 ?」
疫苗接種的身心反應 (一)- 「打鹽水都有反應 ?」 疫苗透過啟動自身免疫系統機制,產生抗體和免疫記憶,同時亦 […]
落實醫社合作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進一步強化免費諮詢服務
落實醫社合作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進一步強化免費諮詢服務 相關文章: 健康素養與診症時間不足 成癌症患者兩大治 […]
健康素養與診症時間不足 成癌症患者兩大治療障礙
健康素養與診症時間不足 成癌症患者兩大治療障礙 何必偏偏選中我?相信這是癌症患者得悉患病後立即會出現的疑問。 […]
精靈一點訪問-肺癌免疫治療
主題:肺癌免疫治療 嘉賓:吳偉麟(癌症資訊網創辦人)、潘智文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
臨床決策制定信心兩面觀
臨床決策制定信心兩面觀 病人一旦確診癌症,時間成為關鍵,所以臨床醫生要在極短時間給予病人作最佳治療機會建議,需 […]
社媒有操守減收不實癌症資訊 阻擋氾濫成災的治癌秘方
社媒有操守減收不實癌症資訊 阻擋氾濫成災的治癌秘方 每日瀏覽 Facebook ,YouTube […]
醫病》癌症運動醫學訓練班 以「運動處方」助癌友保健
醫病》癌症運動醫學訓練班 以「運動處方」助癌友保健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癌症治療經過手術、化 […]
知多啲:液體活檢 DNA中找癌症情報
知多啲:液體活檢 DNA中找癌症情報 文章日期:2018年7月16日 【明報專訊】除了腫瘤標記,血液測試亦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