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我的病例筆記(26) : 看傳媒的癌病片面資訊 :(一) 肺癌標靶藥的療效

我的病例筆記(26) : 看傳媒的癌病片面資訊 :(一) 肺癌標靶藥的療效

01-09-2013

 今天的世界訊息流通性高,人們極容易從各渠道得到各樣的治癌資訊。

 

但這些資訊對於我們專科醫生來說,絕對是幫倒忙,因為撰寫的是由非專職醫療的記者負責。

前天看到一篇刊在星島的報導,標題是:

「提早服用標靶藥,治晚期肺癌更有效。」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慘啦! 病人又收錯資訊,有排向病人解畫 – 今勻又無午飯吃 

不是嗎? 單看標題,便使人以為病人一發現晚期肺癌,便要「立刻」使用更有效的標靶藥 

但這完全丕曲了該研究的原意。

標靶藥在晚期肺癌的應用,已超過五年,並非由中大團隊首先發明。

該研究想証明的是: 以往用在「二線」的標靶藥,若提前 (而非「提早」)應用在某些「特定」(而非所有!) 的晚期肺癌病人身上作「一線」使用,療效會和「一線」化療相若 (甚至更高),且副作用會較化療低

那麽,那些是該研究的「特定」的晚期肺癌病人?

1.         非煙民或輕度煙民。

2.         帶有EGFR (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基因突變的癌細胞。

3.    腺體癌。

這些條件,該篇內文也有報導,但寫得極不清,普通市民難以理解。

 

[按:老實說,中大這篇研究面世得太遲了!我們很早已知悉,標靶藥對某些「特定」晚期肺癌病人,療效很高,很多私家或公家專科早已作「一線」使用,因此對我們來說,其參考價值不大。]

 

 

唯一可取的,是這份研究可為我們提供標靶药對「特定」病人應用的實質臨床數據。]

請注意,該報導並沒有把事實之全部刊出來:

1.         暫時在本港,很多公家醫院並無此項「EGFR基因突變」化驗。若病人欲知悉是否EGFR基因突變,需要取得腫瘤組織,並要送交特定病理部化驗,費用約HK$3000)

2.         文中並無提及標靶藥是「自費藥」:藥費極昂 (每月約HK$12000 -15000) ,且需長期服用至出現「抗藥性」或「過猛烈的副作用」為止。

3.         標靶藥只是紓緩治療的一種,其本身也只是把癌抑制

       —- 晚期肺癌暫時仍無根治之法

4.    標靶藥並非病人的唯一希望,病人仍有很多其他選揀。

5.         正如該報導說,標靶藥對「特定」病人的療效也非百份百 (3成病人仍是無效的),且效用不是永久的 (中位數只為十個月),因癌細胞會不斷變化,隨時間出現抗藥品種。

6.    標靶藥的副作用雖較少,但仍有部份病人出現嚴重手腳潰爛,需要減藥甚至停藥

 

10-9-2009 更新 :

 

7.    原研究全文提及 , 提前服用標靶的那一組病人 , 和一開始先做化療比較, 只是癌病穩定期長了,病人最終存活率卻沒有轉變。

 

看開我過往的文章應該知道,要評定新藥的實際價值,應以最終生存日子為最高標準。

 

那麼為何先用標靶,比起先用化療,長了穩定期,卻仍無法增加最後的生存日子?

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不少先用化療但失敗的病人,轉用標靶(= cross-over),仍能有效地把癌病再次穩定下來 (是穩定,不是治癒)。

換句話說,若病人先選揀化療,失效後才做標靶,也不會影響病人的最終的生存機會。

這是事實的全部。

遺憾的是:傳媒只一面倒報導「提早」使用標靶的「神效」。 對於最重要的最終生存機會,卻隻字不提。

 

 

沙加不是叫病人不要試新藥 – 看開我的Blog的都會知道,我是很信服標靶藥的。

 

我只認為報章也有責任把事實的全部 – 包括新藥的真實得益、副作用也一併刊載出來,給市民正確評估,而不應只一面倒「神化」「突破性的治療」:

 

不少病人從「傳媒」 / 「互聯網」中,只看到新藥如何「有效、突破性」一面,容易誤以為最新最昂貴的药物,是他們的「唯一希望」,會「醫好」他們身上的癌病  …  並不惜為此散盡家財 …  

又或,沒有錢購藥的,便以為已失去所有希望。

然後,他們總要面對治療失效的一天,屆時那份失落感應如何處理?

正因治癌的知識這麼複雜,請大家接受這些資訊時,有疑問應以專科醫生意見為準,而不要本末倒置。

下回讓我告訴大家,學術界怎樣解讀各大小研究。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癌症檢查】甲狀腺有癌指數嗎?| 黎逸玲醫生
如何測出甲狀腺癌 時常有病人問我:有沒有癌指數可以測出甲狀腺癌? 我的回答是: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 先說簡 […]
無用|黃曉恩醫生
向患上癌症的病友和家人解釋過治療方案後,很多都會問道:「醫生,這個治療會不會『無用』呢?」將心比己,這實在是一 […]
當下的妙|黃曉恩醫生
有說:「當對音樂的熱愛到達一個程度,就不會甘於只做聽眾,卻渴望上台演出。」這實在是作為業餘音樂愛好者如我的寫照 […]
蝴蝶|黃曉恩醫生
我是腫瘤科醫生,她是乳癌病人。我卻不是她的醫生:我們兩年前在「恩典同行小組」──瑪麗醫院癌症病友關懷小組裡遇上 […]
港九新界一日遊|黃曉恩醫生
在公營醫療系統工作的臨床醫生大多都是駐診於一間醫院:主要的工作都在這裡進行,只是間中需要到其他醫院看診或開會。 […]
輕輕的她走了|黃曉恩醫生
「唉!我快要死了!」她嬌嗔道。 四十出頭的她是我的新病人。一年多前她確診第四期乳癌,轉移到肝臟和骨骼,在公立醫 […]
腦中的練習|黃曉恩醫生
小時候,敬愛的鋼琴老師大概不忍我因為資質平庸而灰心,對我不厭其煩地循循善誘:令鋼琴技術進步的不二法門就是不斷練 […]
醫生掉眼淚|黃曉恩醫生
你別管我骨子裡是樂觀還是悲觀(或許我自己都說不清),反正我喜歡逗人樂,面對我的腫瘤科病人亦然。我明白罹癌絕對不 […]
這麼近,那麼遠|黃曉恩醫生
她都累得不想動了。 她是遺傳基因BRCA1的攜帶者:這基因在她家族裏一代一代流傳下去,帶有的女仕一生中達八成多 […]
寫作的二月|黃曉恩醫生
二月,我的寫作季節。 兩年前的二月,我首先成為了「博客」,正式踏上寫作路!那陣子我遇上數位「知識型」的癌友和家 […]
隔空|黃曉恩醫生
疫情期間,許多平常覺得理所當然的群聚活動都需要改成線上進行,有人歡喜有人愁。 使用各種軟件,就可以方便地上課和 […]
認識你|黃曉恩醫生
認識你,最初是工作上的一個機會。在那次訪談中,你的專業與我的醫學共舞。我納悶:何以對答中的你對各種深奧複雜的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