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排解
我們有一群專業的醫護人員及相關朋友,隨時解答大家的疑難,立即提交疑問!
會員註冊
成為會員,可以第一時間接收由病患者和照顧者角度出發的資訊,立即行動!
或許你會想看
1
丙型肝炎(簡稱「丙肝」)在香港並不常見,但在特定社群中,丙肝原來曾經是困擾許多人的不治之症。丙肝病毒會引發慢性肝炎,持續破壞肝臟,繼而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丙肝病毒不易察覺,許多患者在出現肝硬化或肝癌病徵而得知自己帶有丙肝病毒時,病情往往已較嚴重。若及時發現,爭分奪秒接受治療便可避免更嚴重的肝疾病,偏偏患丙肝的高危社群往往與這些機會擦身而過。
就全球而言,丙肝的平均感染率約為百分之一,而香港的丙肝感染率較全球平均感染率為低,只有大約百分之零點五,僅高於新加坡。丙肝高危社群包括以下幾類人士:
近年,許多國家嘗試應用「微消除」策略來消除丙肝,香港亦然。「微消除」策略可主力找出高危群組,再為他們提供治療,以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在2030年全面消除肝炎的目標,即減少百分之九十的丙肝新症及減少百分之六十五由丙肝引致的死亡。
在香港大學的「微消除」根治方案中,團隊會協助現時居於中途宿舍或進行藥物復康的曾共用針筒人士,從中找出丙肝患者並提供治療。團隊會定期舉辦外展活動,到訪這些中途宿舍或藥物復康中心舉辦有關丙肝的講座。在講座中,我們會解答在場人士問題,介紹我們的到訪目的,在得到在場人士同意後,團隊會替他們進行快速測試。此測試運用的檢測儀器類似驗血糖的刺針試紙,從手指頭刺出一滴血放到試紙上,只需十五至二十分鐘便可知道參加者的身體是否存在丙肝抗體。值得注意的是,帶有丙肝抗體並不代表對丙肝有免疫能力,只代表受測試者曾接觸丙肝病毒,而八成以上接觸過丙肝病毒的人士會患上慢性肝炎。若結果呈陽性,團隊會即場替參加者抽血,血液樣本會帶返我們的肝科研究所作進一步化驗。要是化驗結果顯示參加者身體內存有丙肝病毒,即確診丙型肝炎。接下來,專責肝科研究護士會聯絡參加者及他們的社工,邀請他們到瑪麗醫院肝科門診接受評估、輔導及藥物治療。
目前計劃已收到相當成效。團隊已舉辦了一共九次外展服務,為約一百四十名合資格參加者進行測試,其中超過五十名確診丙肝的參加者已開始接受治療。令人鼓舞的是,曾共用針筒人士的治愈率與其他丙肝患者同樣相當高,均超過九成。在開展此計劃前,丙肝患者一般要等候超過一年才得以接受醫生診症及治療;而計劃開展後,這批曾共用針筒人士的等候時間已大幅縮減至少於半年。
隨着丙肝藥物的突破,消除丙肝最大的難關已非藥物的價錢或可用性,而是帶領患者到治療的大門。第一關要跨過的,是如何找出讓丙肝患者;第二關是確診後,部分患者由於沒有症狀而輕視問題的嚴重性,因此需讓他們了解並正視丙肝的禍害。第三關要衝破的,是帶領求醫無門的丙肝患者到醫生面前接受治療。最後一關,是讓懼怕接受傳統皮下注射干擾素治療的患者知道已有新療法出現,丙肝是可以根治的,讓他們不再諱疾忌醫。
從透過檢測找出丙肝患者,到帶領他們們接受治療,一步一步走來,殊不簡單,特別是文首提及的高危群組,要讓他們成功從丙肝痊癒,更是難關重重。舉例說,香港並沒有任何醫療機構會主動幫助在囚人士檢測丙肝病毒,更遑論提供治療。即使醫護有心舉辦外展服務,亦需要政府各部門配合,例如懲教署、衛生署及醫管局。這些都在〈香港2025年滅絕肝炎行動計劃書〉中有所提及。從現實角度出發,雖然計劃有著宏大的願景,但因著各方面的限制,要在2030前全面消除丙肝,誠然有一定的挑戰性。
雖然困難重重,但計劃確實令患者受惠。團隊曾遇見一名社工,他從前曾共用針筒,亦知道自己帶有丙肝病毒,惟當時(2010年)尚未有根治丙肝的治療方法,他便停止了覆診。直至在我們的外展工作中,他主動查詢,經檢測後確診丙肝, 於是我們為他提供治療,開始為時三個月的抗病毒藥療程,終於,他體內的丙肝病毒成功被清除。只要他日後不再進行高危活動,如共用針筒、剃鬚刀和牙刷等體液交叉的活動,便可保無虞。
共用針筒人士、囚友,這些在社會邊緣位置的社群一直被忽略。但醫者父母心,在丙肝治療上,醫者務必對所有病人一視同仁,在消除丙肝的路上,一個也不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