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本地醫療快訊 / 癌症資訊網編輯室 > 頭號殺手-肺癌新療法

頭號殺手-肺癌新療法

05-03-2019

頭號殺手-肺癌新療法

 

根據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6年的統計數字,肺癌乃香港第二常見的癌症,新增個案達4936宗,更是癌症中的「頭號殺手」。肺癌大致分為小細胞癌和非小細胞癌兩大類,後者約佔所有肺癌個案的八成。

由於早期肺癌缺乏明顯病徵,故大部分患者在確診之時,病情已屆中晚期,根治機會較小。此外,肺癌的復發率偏高,儘管部分第一及第二期肺癌有機會透過手術根治,惟當中仍有大約一半的患者病情復發。第三期肺癌一般在手術後需輔以電療和化療;第四期肺癌因已出現遠端轉移,治療方面大多利用電療和藥物控制病情。

以往,肺癌的藥物治療主要為化療。化療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反應率約為 30%,有效控制病情的時間約為8個月,患者的存活期約為11個月,可見晚期肺癌患者的預後並不理想。再者,化療缺乏針對性,有機會影響患者身體生長速度快的細胞,包括頭髮、骨髓、口腔及腸胃黏膜等,導致一定的副作用。

迄今為止,肺癌的成因主要是吸煙。然而,近年香港和許多亞洲地區均出現為數不少的非吸煙肺癌患者,特別是年輕女性,醫學界發現這類肺癌與基因突變有關。

在所有非小細胞肺癌個案中,約5%患者帶有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基因突變。ALK 基因突變屬融合基因,由兩個正常基因意外錯位而形成。ALK融合基因會刺激癌細胞不斷增生,並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目前,已有一些稱為「ALK抑制劑」的標靶藥物對這類肺癌患者具理想的療效,故醫生會建議利用基因測試來確定患者的腫瘤是否出現ALK基因突變,從而為其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腦部是 ALK基因突變型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約30%ALK基因突變型肺癌患者會出現腦轉移。儘管第一代標靶藥物療效理想,惟控制期只有11個月,患者會出現抗藥性,導致治療失效。當病情不再受控,出現腦轉移的情況相當普遍。因此,第二代標靶藥物應運而生。

第二代標靶藥物在機制和療效兩方面均比第一代有長足的進步。臨床研究證實,作為一線治療藥物,第二代標靶藥物有效縮小腫瘤及持續控制病情約三年。更重要的是,第二代標靶藥物能穿透血腦屏障進入腦部,讓藥物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發揮功效,且較第一代標靶藥物更能預防腦轉移發生。此外,第二代標靶藥物更有效縮小轉移至腦部的腫瘤,約80%患者的腦腫瘤獲得完全或部分縮小。

第二代標靶藥物不僅有效控制全身的腫瘤,對腦轉移也有良好的療效,而且藥物的耐受性佳,這對患者而言具雙重益處。另一方面,第二代標靶藥物副作用少並能有效處理,價錢亦與第一代相若,我會建議患者在第一線開始使用。

個案分享:

一名年約50歲的非吸煙女性肺癌患者,起初抽取肺部積水確診非小細胞肺癌,惟並未驗出任何基因突變,故治療以化療為主。大約十個月後,她的病情轉差,苦無對策之際,有見她是非吸煙者,我遂建議抽取腫瘤組織主一步化驗是否有基因突變,終發現其腫瘤屬ALK基因突變陽性。我馬上為她處方第二代ALK抑制劑標靶藥物,服用短短兩星期後,她的症狀明顯好轉:肺部積水減少,咳嗽和疼痛也顯著減輕。至今她已持續用藥6個月,病情成功受控,過著正常生活。

陸醫生的話:

隨著醫學界對腫瘤生物特性的了解日益加深,各種療效佳而副作用少的標靶藥物不斷被研發,晚期肺癌患者的存活期由以月計延長至以年計。即使晚期肺癌的根治機會低,但患者在保持生活質素的大前題下與癌共存已不再是天方夜譚,肺癌也由一種令人絕望的病症變成一種能有效以藥物控制的長期病。

 

陸凱祖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以上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