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質與量

質與量

14-03-2017

Photo by Alan Ng

 

閱讀汽車雜誌,看見某品牌的汽車廣告內容非常簡潔,上面只寫著品牌名字和一句說話:We are the opposite of mass production. 車廠亦講得出、做得到。每部車都是待準車主落order後,才開始按其不同要求製造,以確保車內車外都是獨一無二。 這句說話很有賣點,打動了每位渴求細節的買家。事實上,自己如非財力有限,肯定會有衝動科水落單。

 

Quantity 從來都是Quality 的敵人。不僅是汽車,放諸西裝、皮鞋、教育、飲食等都同樣適用。在商業社會,靈活的商家會在2 Q 中間找一個平衡點,賺取最大利益。二Q 之爭,醫療也無可避免。習醫的那些年,所有書本都教導每個病人都是獨一無二。雖然西方科學檢查講求客觀,但醫生也需要透過病史和經驗去替病人製定研究方案。可是,在過往醫療發展上,往往側重劃一化,追求同病同治。我對這個方向有所保留,至少在癌症治療上,這不是體貼病人所需的唯一選擇。

 

我每天面對不同癌症病人的個案,從來沒聽到「醫生,請問你有什麼現今指引建議的標準治療給我?」,病人常問的是「陳醫生,根據你的看法和經驗,有什麼治療最適合我?」一個患上四期癌症的年輕人,你跟他說guidelines 推薦使用某藥來「成功」延長半年壽命,其實是間接宣判死刑。他最需要的是一個希望,一個可能治癒的機會,即使這個治療成功機會低,或不是指引推介。一個患上癌症的老人,他最需要的未必是一個昂貴的「標準」續命治療,他可能是希望把金錢留給後人,繼而有尊嚴地活下餘生,或跟家人來個最後旅行。

 

不得不承認,quality 和quantity 之間,也同時存在了時間和金錢的考量。如何平衡,不同人站在不同崗位自然有不同看法。我不是「好打得」,沒有四win 方案。只希望在當權者、管理層、醫療前線人員、病人、其家屬和保險業中間能有多一點的包容,少一點詭詐。

 

 

陳林醫生

中文大學腫瘤學系副教授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甲狀腺有癌指數嗎?》
如何測出甲狀腺癌 時常有病人問我:有沒有癌指數可以測出甲狀腺癌? 我的回答是: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 先說簡 […]
無用|黃曉恩醫生
向患上癌症的病友和家人解釋過治療方案後,很多都會問道:「醫生,這個治療會不會『無用』呢?」將心比己,這實在是一 […]
當下的妙|黃曉恩醫生
有說:「當對音樂的熱愛到達一個程度,就不會甘於只做聽眾,卻渴望上台演出。」這實在是作為業餘音樂愛好者如我的寫照 […]
蝴蝶|黃曉恩醫生
我是腫瘤科醫生,她是乳癌病人。我卻不是她的醫生:我們兩年前在「恩典同行小組」──瑪麗醫院癌症病友關懷小組裡遇上 […]
港九新界一日遊|黃曉恩醫生
在公營醫療系統工作的臨床醫生大多都是駐診於一間醫院:主要的工作都在這裡進行,只是間中需要到其他醫院看診或開會。 […]
輕輕的她走了|黃曉恩醫生
「唉!我快要死了!」她嬌嗔道。 四十出頭的她是我的新病人。一年多前她確診第四期乳癌,轉移到肝臟和骨骼,在公立醫 […]
腦中的練習|黃曉恩醫生
小時候,敬愛的鋼琴老師大概不忍我因為資質平庸而灰心,對我不厭其煩地循循善誘:令鋼琴技術進步的不二法門就是不斷練 […]
醫生掉眼淚|黃曉恩醫生
你別管我骨子裡是樂觀還是悲觀(或許我自己都說不清),反正我喜歡逗人樂,面對我的腫瘤科病人亦然。我明白罹癌絕對不 […]
這麼近,那麼遠|黃曉恩醫生
她都累得不想動了。 她是遺傳基因BRCA1的攜帶者:這基因在她家族裏一代一代流傳下去,帶有的女仕一生中達八成多 […]
寫作的二月|黃曉恩醫生
二月,我的寫作季節。 兩年前的二月,我首先成為了「博客」,正式踏上寫作路!那陣子我遇上數位「知識型」的癌友和家 […]
隔空|黃曉恩醫生
疫情期間,許多平常覺得理所當然的群聚活動都需要改成線上進行,有人歡喜有人愁。 使用各種軟件,就可以方便地上課和 […]
認識你|黃曉恩醫生
認識你,最初是工作上的一個機會。在那次訪談中,你的專業與我的醫學共舞。我納悶:何以對答中的你對各種深奧複雜的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