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放療新技術 旋轉調強放療
腫瘤放療新技術:旋轉調強放療
來源: 搜狐健康 2011年08月17日
全國首屆旋轉調強放療臨床應用培訓班在京舉行
日前,在京舉行的全國首屆旋轉調強臨床應用會議上,來自臺灣及大陸各地百余位放療界專家和從業人員濟濟一堂,就現代放療領域最新治療理念、科技發展和新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充分、多角度地探討和交流,其中旋轉調強現代放療新技術的應用獲得與會者的高度認同。
會上,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軍腫瘤放療中心主任、空軍總醫院腫瘤放療科主任兼任解放軍總醫院放療科主任夏廷毅教授作了《放療技術進展與放療創新思維》的報告,不僅介紹了旋轉調強的最新研究進展,更與大家分享了現代放療最新思維,獲得與會者的共鳴。
TOMO,旋轉調強放療的最新技術
旋轉調強放療(IMAT intensity modulated ARC therapy)作為調強放療(IMRT)和弧形治療有機的結合,兼有調強治療劑量分布的"優"和弧形治療的"快",為現今最先進的一種放射治療技術。
調強放療一般採用靜態調強技術和滑窗技術,雖然可以使射線劑量分布更好地適合腫瘤靶區的形狀,但對于較復雜的病例,治療計劃較為復雜,治療時間也較為漫長。而旋轉調強放療技術恰好克服了這一局限,對于同樣的病例,一般只需2—8分鐘即可完成治療;不僅縮短了治療時間,而且因射線的利用率高,病人接受的積分劑量也明顯降低。
據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的李曄雄教授介紹,放射治療技術從過去的二維提高到三維,再從三維適形(3D-CRT)發展到三維調強放療(IMRT),直至現在最先進的旋轉調強(IMAT)新技術的開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惡性腫瘤放療的控制率,而放療副作用及後遺症明顯減少,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隨後,全軍腫瘤放療中心學科帶頭人、空軍總醫院腫瘤放療科主任夏廷毅教授特別介紹了當今最先進的旋轉調強放療設備——TOMO放射治療係統的原理:將6 MV直線加速器安裝在64排螺旋CT滑環機架上,集IMRT(調強放射治療)和IGRT(圖像引導放射治療)于一體,真正體現了放療機架從C型到環型的變革;通過360度旋轉,以螺旋CT旋轉掃描的方式,在51個弧度上連續單環重疊照射,從而實現40cm×160cm范圍內的任何形狀靶區的劑量分布要求。
據悉,夏廷毅教授力主引進的TOMO放射治療係統已經在空軍總醫院試運行,將會為腫瘤病人帶來新的福音。
現代放療技術需要與腫瘤治療新思維相結合
夏廷毅教授在《放療技術進展與放療創新思維》的報告中提到:現代放療技術的變革,更倚重腫瘤治療思維觀念的創新。他認為:"常規放療作為火炮時代,精度低、射程短、能量不足;而現代放療則是導彈部隊,擁有射程長短、能量大小和精度高低不等的各種精制武器,在腫瘤治療領域能夠發揮更大作用,特別是對早期腫瘤的根治和處理復雜腫瘤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同時,夏廷毅教授特別強調了放療病人的選擇:對于適應症良好的病人必須做好,可做可不做的病人要思考,沒有意義的病人少做為妙;而萬變不離其宗的一條就是,要根據病人的病情以及放療劑量分布的特徵選擇最佳適應症。
"放療技術並不能保證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但是必須要做好的,是對病灶的控制。" "放療技術本身並不只是減少副作用,腫瘤未得到控制才是最大的並發症。"進而,夏教授提出,放療的優勢應體現在手術前及治療小病灶上,而放療醫生應參與到腫瘤的早發現過程之中。
對此,夏教授特意引用了一組最新的研究數字作為例證:"現代放療治療不能手術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I期患者的3年局控率達96%,3年總生存率達91%;II期患者的3年局控率達93%,3年總生存率達64%。"正如他在《癌症治療新戰略》中談到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是癌症獲得根治效果的最佳戰略。"
正因為有著夏廷毅教授等專家的不懈努力,近些年現代放療才得以有長足進步,在最新放療技術和設備的輔助下,不僅在治療復雜腫瘤如鼻咽癌、全身脊髓瘤等方面具有良好療效,更在非手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和宮頸癌等腫瘤方面獲得突破性發展,使得腫瘤治療有了更新、更有效的方法。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1-08/17/c_121873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