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婷 (臨床腫瘤科醫生)、林玉婷 (臨床腫瘤科醫生)
顱內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 可說是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鼻祖。這項技術由瑞典神經外科醫生Lars Leksell在1950至60年代發明,旨在利用高劑量輻射,針對腦部細小目標進行非常精確的放射治療。顱內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SRS 是一次性的放射治療,有如手術 (Surgery) 一次便可以完成;若需要多於一次的治療,則稱為顱內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SRT)。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適合的患者
適用於腦轉移 (brain metastasis) 控制,也可用於其他良性情況,例如聽覺神經瘤(acoustic neuroma)、動靜脈血管畸形瘤(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腦膜瘤 (meningioma) 等。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原理
SRS 或者 FSRT 治療次數一般只有一次至五次不等,治療精準度亦相當高。為了保持治療必須的精準度,定位的步驟非常重要。傳統的方法是由神經外科醫生為病人以局部麻醉的方式裝上定位框架 (stereotactic frame),再利用三維立體定位技術確定目標位置作 SRS 或 FSRT 治療。配戴定位框架的時間長達6-7小時,對病人來說並不舒適。隨着放射科技的發展,現代的SRS 和 FSRT治療利用更先進的儀器和立體定位技術,不再需要用到入侵性的框架,而可用無框頭模治療 (frameless SRS or FSRT),這既能確保治療的準確度和效率,也能大大提高病人的舒適度和對於治療的配合。

現在,一般的 SRS 和 FSRT 都以直線加速器 (Linear Accelerator) 配以高解像度的多葉準直儀 (multileaf collimator, MLC) 進行,也有以更精準的伽碼刀 (Gamma knife)、數碼導航刀(Cyberknife) 進行。由於治療的複雜度高,所以實在需要臨床腫瘤科醫生、神經外科醫生、醫學物理學家及放射治療師等醫護人員合作,制定病人的 SRS 或 FSRT 的治療計劃。在醫生規劃好治療目標和範圍之後,醫學物理學家和放射治療師會使用立體定位系統,為病人制定非共平面 (non-coplanar) 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或弧形調控放射治療 (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 ,以達致高能量放射線的治療安排。治療團隊亦會視乎病灶的分佈來決定靶區的數目,每個靶區的治療時間約為20-30分鐘不等。各間醫院也逐漸引入新型技術,以至一次可以對準大概不多於10個腦轉移,大大縮減治療時間。

為了配合高精準度的治療,對位校正亦需要用到先進的實時影像導航技術 (real-time image guidance),例如有X光感測器、紅外線影像導引的功能設備,加上六維移動的治療床 (6D treatment couch) 的配合,打造出少於1毫米的精確度。若腫瘤位置在治療期間出現偏差,系統會顯示訊息,放射治療師便需要暫停治療,移動治療床作重新對位後,才可以再繼續治療。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好處
隨着抗癌治療的進步和腦部掃描的普及化,晚期癌症病人發現腦轉移的時候,原發的癌症 (例如比較常見的有肺癌和乳癌) 在顱外往往仍有不錯的整體控制,而病者本人的狀態仍然良好。SRS 和 FSRT 的治療技術,可以容許以無創的方式,針對性地治療一粒甚至多粒的腦轉移,達致縮小、甚至消除病灶的效果。
基於其高精準度,這治療方法相比傳統的全腦放射治療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WBRT),更能避免或減少對於顱內正常結構組織 (例如腦幹、視覺神經中樞、海馬體等等) 的輻射,減少腦部認知因為治療而受影響的程度。
而且,透過非入侵性的無框頭模治療,病人可避免接受開腦手術的種種風險,而可得到有如開放性外科手術般有效的治療成功率。
立體定位放射副作用
SRS 或者 FSRT 亦有其副作用,病人可能會有頭痛、暈眩、疲倦、嘔心的症狀。在治療範圍的皮膚可能有刺激性發炎、或有局部脫髮的狀況。神經系統徵狀也有可能出現,例如抽搐、麻痺。經醫生處方類固醇或其他紓緩症狀的藥物,一般都會有所改善。
整體來說,顱內立體定位放射電療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病人副作用大大減少,而成效也顯著。然而每位病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建議向專科醫生索取更多資訊。